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新型自動站

新型自動站

發布時間: 2020-11-22 12:54:00

㈠ 我國有幾種自動氣象站

基準站,基本站和一般站,這三種是重要的氣象站。還有各省自己建設的高密度鄉鎮自動站

㈡ 自動站感測器的發展史

感測器的發展史及新型感測器的發展方向
今天,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信、科學進步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現在信息技術的基礎包括信息採集、信息傳輸與信息處理,而信息的採集離不開感測器技術。所以說感測器是新技術革命和信息社會的重要技術基礎,是現代科技的開路先鋒,
最後美國開始不要
第二段

近年來,感測器正處於傳統型向新型感測器轉型的發展階段。新型感測器的特點是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統化、網路化,它不僅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改造,而且可導致建立新型工業,是21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微型化是建立在微電子機械繫統(MEMS)技術基礎上的,目前已成功應用在硅器件上形成硅壓力感測器(如上述EJX變送器)。
微電子機械加工技術,包括體微機械加工技術、表面微機械加工技術、LIGA技術(X光深層光刻、微電鑄和微復制技術)、激光微加工技術和微型封裝技術等。
MEMS的發展,把感測器的微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可靠性水平提高到了新的高度。感測器的檢測儀表,在微電子技術基礎上,內置微處理器,或把微感測器和微處理器及相關集成電路(運算放大器、A/D或D/A、存貯器、網路通訊介面電路)等封裝在一起完成了數字化、智能化、網路化、系統化。(註:MEMS技術還完成了微電動機或執行器等產品,將另作文介紹)網路化方面,目前主要是指採用多種現場匯流排和乙太網(互聯網),這要按各行業的特點,選擇其中的一種或多種,近年內最流行的有FF、Profibus、CAN、Lonworks、AS-Interbus、TCP/IP等。
除MEMS外,新型感測器的發展還有賴於新型敏感材料、敏感元件和納米技術,如新一代光纖感測器、超導感測器、焦平面陳列紅外探測器、生物感測器、納米感測器、新型量子感測器、微型陀螺、網路化感測器、智能感測器、模糊感測器、多功能感測器等。
多感測器數據融合技術正在形成熱點,它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它不同於一般信號處理,也不同於單個或多個感測器的監測和測量,而是對基於多個感測器測量結果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綜合決策過程。有鑒於感測器技術的微型化、智能化程度提高,在信息獲取基礎上,多種功能進一步集成以致於融合,這是必然的趨勢,多感測器數據融合技術也促進了感測器技術的發展。
多感測器數據融合的定義概括:把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個同類或不同類感測器所提供的局部數據資源加以綜合,採用計算機技術對其進行分析,消除多感測器信息之間可能存在的冗餘和矛盾,加以互補,降低其不確實性,獲得被測對象的一致性解釋與描述,從而提高系統決策、規劃、反應的快速性和正確性,使系統獲得更充分的信息。其信息融合在不同信息層次上出現,包括數據層(像素層)融合、特徵層融合、決策層(證據層)融合。由於它比單一感測器信息有如下優點,即容錯性、互補性、實時性、經濟性,所以逐步得到推廣應用。應用領域除軍事外,已適用於自動化技術、機器人、海洋監視、地震觀測、建築、空中交通管制、醫學診斷、遙感技術等方面。
我國感測器產業要適應技術潮流,向國內外兩個市場相結合的國際化方向發展,讓感測器和檢測儀表抓住信息化的發展機遇。

溫度感測器是最早開發,應用最廣的一類感測器。根據美國儀器學會的調查,1990年,溫度感測器的市場份額大大超過了其他的感測器。從17世紀初伽利略發明溫度計開始,人們開始利用溫度進行測量。真正把溫度變成電信號的感測器是1821年由德國物理學家賽貝發明的,這就是後來的熱電偶感測器。五十年以後,另一位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鉑電阻溫度計。在半導體技術的支持下,本世紀相繼開發了半導體熱電偶感測器、PN結溫度感測器和集成溫度感測器。與之相應,根據波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規律,相繼開發了聲學溫度感測器、紅外感測器和微波感測器。

感測器在科學技術領域、工農業生產以及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類社會對感測器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是感測器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

感測器在科學技術領域、工農業生產以及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類社會對感測器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是感測器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而現代們學技術突飛猛進則提供了堅強的後盾。

隨著科技的發展,感測器也在不斷的更新發展。

1、開發新型感測器

新型感測器,大致應包括:①採用新原理;②填補感測器空白;③仿生感測器等諸方面。它們之間是互相聯系的。感測器的工作機理是基於各種效應和定律,由此啟發人們進一步探索具有新效應的敏感功能材料,並以此研製出具有新原理的新型物性型感測器件,這是發展高性能、多功能、低成本和小型化感測器的重要途徑。結構型感測器發展得較早,目前日趨成熟。結構型感測器,一般說它的結構復雜,體積偏大,價格偏高。物性型感測器大致與之相反,具有不少誘人的優點,加之過去發展也不夠。世界各國都在物性型感測器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強研究,從而使它成為一個值得注意的發展動向。其中利用量子力學諸效應研製的低靈敏閾感測器,用來檢測微弱的信號,是發展新動向之一。

2、集成化、多功能化、智能化

感測器集成化包括兩種定義,一是同一功能的多元件並列化,即將同一類型的單個感測元件用集成工藝在同一平面上排列起來,排成1維的為線性感測器,CCD圖象感測器就屬於這種情況。集成化的另一個定義是多功能一體化,即將感測器與放大、運算以及溫度補償等環節一體化,組裝成一個器件。

隨著集成化技術的發展,各類混合集成和單片集成式壓力感測器相繼出現,有的已經成為商品。集成化壓力感測器有壓阻式、電容式、等類型,其中壓阻式集成化感測器發展快、應用廣。

感測器的多功能化也是其發展方向之一。所謂多功能化的典型實例,美國某大學感測器研究發展中心研製的單片硅多維力感測器可以同時測量3個線速度、3個離心加速度(角速度)和3個角加速度。主要元件是由4個正確設計安裝在一個基板上的懸臂梁組成的單片硅結構,9個正確布置在各個懸臂樑上的壓阻敏感元件。多功能化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減小體積,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感測器的穩定性、可靠性等性能指標。

把多個功能不同的感測元件集成在一起,除可同時進行多種參數的測量外,還可對這些參數的測量結果進行綜合處理和評價,可反映出被測系統的整體狀態。由上還可以看出,集成化對固態感測器帶來了許多新的機會,同時它也是多功能化的基礎。

感測器與微處理機相結合,使之不僅具有檢測功能,還具有信息處理、邏輯判斷、自診斷、以及「思維」等人工智慧,就稱之為感測器的智能化。藉助於半導體集成化技術把感測器部分與信號預處理電路、輸入輸出介面、微處理器等製作在同一塊晶元上,即成為大規模集成智能感測器。可以說智能感測器是感測器技術與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的實現將取決於感測技術與半導體集成化工藝水平的提高與發展。這類感測器具有多能、高性能、體積小、適宜大批量生產和使用方便等優點,可以肯定地說,是感測器重要的方向之一。

3、新材料開發

感測器材料是感測器技術的重要基礎,是感測器技術升級的重要支撐。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感測器技術日臻成熟,其種類越來越多,除了早期使用的半導體材料、陶瓷材料以外,光導纖維以及超導材料的開發,為感測器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例如,根據以硅為基體的許多半導體材料易於微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智能化,以及半導體光熱探測器具有靈敏度高、精度高、非接觸性等特點,發展紅外感測器、激光感測器、光纖感測器等現代感測器;在敏感材料中,陶瓷材料、有機材料發展很快,可採用不同的配方混合原料,在精密調配化學成分的基礎上,經過高精度成型燒結,得到對某一種或某幾種氣體具有識別功能的敏感材料,用於製成新型氣體感測器。此外,高分子有機敏感材料,是近幾年人們極為關注的具有應用潛力的新型敏感材料,可製成熱敏、光敏、氣敏、濕敏、力敏、離子敏和生物敏等感測器。感測器技術的不斷發展,也促進了更新型材料的開發,如納米材料等。美國NRC公司已開發出納米ZrO2氣體感測器,控制機動車輛尾氣的排放,對凈化環境效果很好,應用前景比較廣闊。由於採用納米材料製作的感測器,具有龐大的界面,能提供大量的氣體通道,而且導通電阻很小,有利於感測器向微型化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將有更多的新型材料誕生。

4、新工藝的採用

在發展新型感測器中,離不開新工藝的採用。新工藝的含義范圍很廣,這里主要指與發展新興感測器聯系特別密切的微細加工技術。該技術又稱微機械加工技術,是近年來隨著集成電路工藝發展起來的,它是離子束、電子束、分子束、激光束和化學刻蝕等用於微電子加工的技術,目前已越來越多地用於感測器領域,例如濺射、蒸鍍、等離子體刻蝕、化學氣體淀積(CVD)、外延、擴散、腐蝕、光刻等,迄今已有大量採用上述工藝製成的感測器的國內外報道。

5、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是指設計和控制材料的物理、化學、機械、電學等參數,研製出生物體材料所具有的特性或者優於生物體材料性能的人造材料。有人認為,具有下述功能的材料可稱之為智能材料:具備對環境的判斷可自適應功能;具備自診斷功能;具備自修復功能;具備自增強功能(或稱時基功能)。

生物體材料的最突出特點是具有時基功能,因此這種感測器特性是微分型的,它對變分部分比較敏感。反之,長期處於某一環境並習慣了此環境,則靈敏度下降。一般說來,它能適應環境調節其靈敏度。除了生物體材料外,最引人注目的智能材料是形狀記憶合金、形狀記憶陶瓷和形狀記憶聚合物。

智能材料的探索工作剛剛開始,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很大的發展

㈢ 新型列車控制系統是怎樣的

美國南方鐵路公司利用IBM705型電腦在亞特蘭大建立起了一個全世界最先進的高度電腦化的控制系統。操作室內的桌上放著電腦每日提供的大量報告和車站記錄。這些資料來自南方鐵路公司的5個自動貨車調車場,那裡各有一組電視攝影機在審視進出調車場各車車側的編號。調度員每放行一列火車,即用鐵路公司自己的超短波無線電通知操作控制室,報告列車數量、負荷、車輛總數及空車數目,以及列車到達和離開調車場的時間。稍後,他再將每輛車運貨單上的詳細資料送入遠距離電子傳影機,接收機再把這些資料輸入電腦。操縱中心的人想知道該公司75000部車中的某一輛車的蹤跡,他可以在鍵盤上按出車號,馬上就有一部機器打出答案來。這間功能齊全的控制室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鐵路和調度火車,保證在特定的時間內運送最多的旅客和貨物。這是過去那種無法看到全局的調控方式無法比擬的。

美國洛克威爾國際公司為火車研製出一種衛星控制系統。這種在火車衛星導航領域首次應用的先進的鐵路電子系統,包括火車司機在駕駛時所採取的控制措施,通過衛星來檢查機車的位置和速度。在火車駕駛室內,彩色電視監視器能顯示一切所需的信息,熒光屏上能顯示火車的運行圖,並能發出機械或電氣故障的信號。該系統能連續識別15千米內鐵軌出現的異常情況以及時採取措施,並使燃料消耗達到最少。

㈣ 氣象自動站的分類有那些

沒了,就你說的那三個!

㈤ 俄羅斯創企推新型自動駕駛演算法 一個攝像頭可讓無人車實現3D感知

▲立體視覺工作原理示意

RGB-D可以看做是增加了可探測目標物體的距離功能的2D攝像頭,工作原理是,利用光到內部感測器的投射時間計算與目標物體的距離。此項技術路線成本相對較低,但易被干擾和遮擋。

Lidar即激光雷達,並且大多數的3DLidar感測器是多線的(最多64線),它利用發射的激光脈沖測算與目標的距離。此項技術路線探測距離遠、精度高,但過於笨重,而且成本較為昂貴,每台64線的Lidar需要約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2.5萬元)的成本。

Ralient公司表示,基於神經網路的MIMIR自動駕駛系統成功開發,意味著可以使用普通智能手機的攝像頭取代激光雷達等昂貴的探測設備。

結語:神經網路將助力自動駕駛發展

目前,自動駕駛非常依賴於對場景的3D感知,而三種主流的感知技術路線又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Ralient利用神經網路開發的MIMIR自動駕駛系統解決了探測精度等方面的問題,還大幅降低了成本,擁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據悉,Ralient公司已經開始對MIMIR自動駕駛系統進行了上路測試,一旦驗證該系統成熟,神經網路將向更高級別發展。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㈥ 自動氣象站是全自動的嗎

在一些人跡罕見、交通不便的山區、沙漠、海島、高原,常可以見到那些高高矗立的儀器,這就是自動氣象站的儀器。許多人以為自動氣象站就是無人監測的全自動的氣象站,其實,自動氣象站並非全自動,它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工作。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