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場發明
A. 人類根具生物發明了什麼東西
1)帶鋸刺的小草和鋸子 相傳我國古代的著名工匠魯班,他在土木工程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有一次,魯班上山伐木被野草劃破了手。他摘下草葉輕輕一摸,發現葉子邊緣有許多鋒利的小齒。於是魯班就在鐵片上做出小齒,經過反復試驗和改進,終於發明了當時急需的木工用鋸子。
(2)飛蓬草和輪子 飛蓬草是菊科植物,生長在山坡、草地、牧場或林帶邊緣。它的莖直立高達60厘米。由於它枯後根斷,遇風飛旋,因此叫飛蓬。傳說古人是受飛蓬的啟示後發明輪子的。
(3)蛋殼和屋頂 蛋殼呈凸曲面,凸曲面能把外力沿著曲面均勻地分散開來,避免應力集中。因此,能抵擋很大的外來壓力。人們從蛋殼等生物的凸曲面殼體表現出來的良好抗壓能力受到啟發,設計了薄殼結構屋頂。北京火車站的大廳、上海動物園的象房等建築,都採用了薄殼屋頂。
(4)海豚和潛水艇 海豚是游泳能手,時速可達53千米,在追捕食物和逃避敵害時,速度還能增大一倍。主要原因是海豚的體形呈良好的流線型,還有特殊的皮膚結構像個很好的消振器,所以海豚在水中受到的阻力很小。現代潛艇的外形很像海豚,還在潛艇表面上覆蓋人造海豚皮,使潛艇在水中受到的阻力至少降低一半,使潛艇的速度大大提高,也節約了燃料。
(5)杉樹和電視塔 雲杉為適應山上長年累月的狂風襲擊,樹干底部顯著增粗,形成圓錐形。人們模仿雲杉對大風的適應,把建造在風速達80米/秒山頂上的電視塔設計成類似圓錐體,就能抵抗住大風襲擊。
(6)飛機和蜻蜓翅膀 蜻蜓在長期的進化中有一種抗顫振的結構,那就是在翅膀末端前緣長有「翅痣」,如果把它們切除,蜻蜓就飛不好。現代飛機機翼末端前緣也有類似的「配重區」,用來消除顫振。
(7)狗鼻和電子鼻 狗的嗅覺十分靈敏,它的嗅覺比人靈敏100萬倍。現在人們已研製成功比狗鼻靈敏1000倍的電子鼻。電子鼻是一種氣體檢測器。各種電子鼻的構造、原理、靈敏度不盡相同。它常被用來檢驗化學物品,鑒別食物好壞,測定空氣污染程度,分析密閉艙的氣體成分,甚至用來幫助醫生診斷疾病。此外,高分辨力、高靈敏度的電子鼻還可用來代替警犬,進行偵緝、反毒、防衛、救援等工作,因此也叫電子警犬。
(8)蝙蝠和雷達 蝙蝠採用回聲定位的方式來探測目標。它在喉內產生超聲波,通過口
或鼻孔發射出來。被物體反射回來的超聲信號,由蝙蝠的耳朵接收,蝙蝠就根據反射信號判
定目標的性質和距離。雷達的工作原理和蝙蝠的回聲定位方式相似。
(9)袋鼠和跳躍器 袋鼠是生活在開闊草原、沙漠地區的哺乳動物,它的運動方式十分
特殊,用強有力的後肢跳躍前進,每小時可跑40千米~50千米。跳躍器是模仿袋鼠運動方式的無輪汽車,它能在崎嶇不平的地方和沙漠地帶通行無阻。
(10)人和機器人 機器人早已由科學幻想變成現實,目前世界上成千上萬的機器人在各行各業大顯身手。它們模仿人的動作、人的感覺甚至人的思維,代替人在環境惡劣、危險場所或動作要求精細復雜的工作崗位上不知疲勞地工作著。新一代的機器人還將模仿人的自學本領,更好地代替人的勞動
B. 飛艇是怎麼發明的
熱氣球發明後,給人們帶來了很多驚喜,但它的飛行要依靠風力,並且難以按照人們的意志去控制飛行。到了19世紀,人們開始嘗試在氣球上安裝「舵」和「帆」,並在下面繫上雪茄形小船,進行飛行試驗。人們將這種航空器稱為飛艇。駕駛飛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方向,但是由於飛艇沒有動力,速度問題還得不到解決。
隨著蒸汽機、電動機的出現,尤其是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發明了實用的汽油發動機以後,一種新式的飛行器應運而生了,它就是飛艇。飛艇靠充氣產生升力,由發動機推進,靠操縱系統控制,可以向任意方向飛行。
世界第一艘接近實用可操縱的飛艇,是法國的發明家亨利?吉法爾於1851年製造成功的。這艘飛艇長44米,直徑12米,體積為2499立方米。它由50馬力的蒸汽機緩慢地帶動一個直徑3米多的三葉螺旋槳驅動,飛艇艇囊的外形好似一支「雪茄煙」。
1852年9月24日,在巴黎郊區的競技場上,吉法爾把氫氣充入艇囊,駕駛著這艘飛艇,以每小時10千米的速度在空中連續飛行了兩個多小時,由巴黎飛到了特拉普。可惜的是,這艘飛艇的導向裝置不大理想,所以在結束飛行時,居然不聽人的指揮,落到了一個牧場里,壓死了八頭奶牛。
吉法爾的這次飛行雖然未能返回原地點,卻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次飛艇飛行的紀錄。在這以後,人們不斷對飛艇進行改進,使它成為一種空中交通工具。
C. 牧場機器人
在准備發明一來個牧場機自器人,因為我覺得管理牧場的人實在太忙了,又要清掃動物拉的糞,又要配各種食物喂各種不同動物,還要照顧生病和剛出生的動物------所以我要發明這種機器人。
我要把這種機器人設計成保姆一樣,戴著一頂漂亮的小帽子,眼睛大大的,亮亮的,身體我也要設計得跟人一模一樣,還要給它穿上衣服,圍上圍裙,再塗上油漆,遠遠看去,像真的保姆一樣哦。
可是,問題又出來了。機器人托著電線走的太麻煩了,牧場那麼大,萬一把電線繞起來怎麼辦呢?要是改為裝電池,雖然方便了。但是,電池電一下用光了,我們還得去找它,這樣也很麻煩啊!
我又想,終於想出了一個好主意,讓機器人自己給自己充電該多好啊!這樣牧場管理員就輕松多了。這種機器人只要吃動物拉下來的糞,就有電了,還可以延長時間。這樣的 機器人就可以不停的工作,而且可以把地清掃干凈。
我設計的機器人還不錯吧!
D. 荷蘭的詳細資料!!(牧場之國名字的來源)
荷蘭
一,概況
國名:荷蘭王國(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一譯「尼德蘭」。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藍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藍色表示國家面臨海洋,象徵人民的幸福;白色象徵自由、平等、民主,還代表人民純朴的性格特徵;紅色代表革命勝利。
國徽:即奧倫治·拿騷王室的王徽。為斗篷式。頂端帶王冠的斗篷中有一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隻頭戴三葉狀王冠的獅子,一爪握著銀色羅馬劍,一爪抓著一捆箭,象徵團結就是力量。盾徽上面有一頂王冠,兩側各有一隻獅子,下邊的藍色飾帶上寫著威廉大公的一句格言「堅持不懈」。
紀念日:5月4日(1945年5月4日佔領荷蘭的法西斯德軍在瓦格寧根簽署投降書,被定為荷蘭「紀念日」)
國花:鬱金香
國鳥:琵鷺
國石:鑽石
國家政要: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威廉明娜·阿姆加德 (Beatrix Wilhelmina Armgard) ,1980年4月登基繼位。首相揚·彼得·巴爾克嫩德 (Jan Peter Balkenende) ,2003年5月就任。
人口:1619.7萬,90%以上為荷蘭族,此外還有弗里斯族。官方語言為荷蘭語,弗里斯蘭省講弗里斯語。居民31%信奉天主教,21%信奉基督教。 荷蘭人口連續三年「入不敷出」
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有人口73. 5萬(2003年);政府所在地:海牙(The Hague) ,人口45.8萬(2003年)。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12個省,省下設489個市鎮(2003年)。各省名稱如下:格羅寧根、弗里斯蘭、德倫特、歐弗艾塞爾、格爾德蘭、烏特勒支、北荷蘭、南荷蘭、西蘭、北布拉邦、林堡、弗雷佛蘭。
二自然地理:
41528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三角洲,海岸線長1075公里。全境為低地,三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面,沿海有1,800多公里長的海壩和岸堤。十三世紀以來共圍墾約7,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全國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有萊茵河、馬斯河。西北瀕海處有艾瑟爾湖。其西部沿海為低地,東部是波狀平原,中部和東南部為高原。南部由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的三角洲連接而成。「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因其國土有一半以上低於或幾乎水平於海平面而得名。荷蘭的氣候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冬溫夏涼,月平均氣溫:1月2-3℃;7月18-19℃。由於地低土潮,荷蘭人接受了法國高盧人發明的木鞋,並在幾百年的歷史中賦予其典型的荷蘭特色。 年降水量650-700毫米。有天然氣、石油和煤等蘊藏。
為了生存和發展,荷蘭人竭力保護原本不大的國土,避免在海水漲潮時遭「滅頂之災」。他們長期與海搏鬥,圍海造田。早在13世紀就築堤壩攔海水,再用風動水車抽干圍堰內的水。幾百年來荷蘭修築的攔海堤壩長達1800公里,增加土地面積60多萬公頃。如今荷蘭國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鐫刻在荷蘭國徽上的「堅持不懈」字樣,恰如其分地刻畫了荷蘭人民的民族性格。
三 歷史:
1463年正式成為國家,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1568年爆發延續80年的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1581年北部七省成立荷蘭共和國(正式名稱為尼德蘭聯合共和國)。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17世紀曾為海上殖民強國,繼西班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18世紀後,荷蘭殖民體系逐漸瓦解。1795年法軍入侵。1806年拿破崙之弟任國王,荷被封為王國。1810年並入法國。1814年脫離法國,翌年成立荷蘭王國(1830年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1848年成為君主立憲國。一戰期間保持中立。二戰初期宣布中立。1940年5月被德國軍隊侵佔,王室和政府遷至英國,成立流亡政府。1945年恢復獨立,戰後放棄中立政策,加入北約和歐共體及後來的歐盟。
E. 高爾夫球是誰發明的
A game played on a large outdoor course with a series of 9 or 18 holes spaced far apart, the object being to propel a small, hard ball with the use of various clubs into each hole with as few strokes as possible.
高爾夫球:在室外大場地開展的一種球類運動,有一系列的9個或18個彼此遠距離分開的穴,比賽目的是用各種球棒把一小的硬球推入各個穴,球棒擊球的次數越少越好
高爾夫,似乎總是帶著貴族的光環,讓人覺得遙不可及。昂貴的球具、高不可攀的會費……讓很多人無法感受高爾夫的魅力。可是你也會發現,現在周圍的都市小白領周末也會去打高爾夫,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綠色、氧氣、陽光與友誼,才是高爾夫運動的真正意義,你也能做到。
高爾夫的起源
高爾夫的起源根據歷史記載和資料有可能起源於三個國家。
發源於荷蘭
高爾夫為荷蘭文KOLF音譯。據說1000多年以前,牧童們閑暇無事,常常用牧羊棍打擊小石頭,這就是高爾夫球的雛形。
最早高爾夫球的場地就是牧場。後來,高爾夫球場曾出現在以下地點:室內,街道,海灘,甚至還有冰場。最後才逐漸形成了現在的還是模擬牧場的高爾夫球的正式場地。
至於高爾夫球的球棒,起初就是經過簡單加工修整的牧羊棍。
據說,有一幅十四世紀的荷蘭古畫,畫面上有三人都手執小球,另一個人持棒擊球,有人認為這就是最早的荷蘭高爾夫球運動。
發源於英國
在英國關於高爾夫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由於牧羊人在放羊時,偶然把石子擊入遠方的兔子窩里,他覺得」擊石入窩「的游戲非常的吸引人。
第二種據說在十五世紀初,士兵們在訓練之餘,經常在草地上進行一種擊球入穴的游戲。有人認為,高爾夫球由此而來。
起源於中國
據載中國在唐朝就出現了一種叫作」捶丸「的活動。顧名思義,捶者擊也,丸者球也,並且還是擊球入窩。高爾夫球與此酷似相同。
以上三種說法,無疑皆為事實。但是,作為一種現代的世界體育項目,高爾夫球的發源地和故鄉是英國。
高爾夫運動的發展
1908年,英國成立了第一個高爾夫球俱樂部。1900年,第二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曾把高爾夫球列為表演項目。1984年,國際奧委會批准高爾夫球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高爾夫用具的發展
球棒
1879年,英國一個鐵匠製造了一批鐵的高爾夫球棒,很快被定為比賽的球棒。1920年,一位美國商人發明了一種銅質空心圓管制的球棒。至1924年,此種球棒被定為正式比賽用球棒。
球
高爾夫用球最早是用石球。後來改用皮質的球,後來又採用了一種膠皮球,在一塊壓縮的小橡皮上,用橡皮筋纏繞成圓球狀,對邊再鑄上堅硬的合成材料。這就是現代的用球。那時的球表面是光滑的,但由於捶擊和磨擦碰撞,球的表面變得凹凸不平,造成一些疙瘩,可人們感到這種高低不一,帶有突起的疙瘩的球反而順手好用,這就是為什麼現代高爾夫球的表面必須帶有許多細小的疙瘩的緣故。
F. 牛痘術是如何發明的
天花,這名字聽起來挺好聽的,可實際上這是一種凶惡的傳染病。病發時,開始是發高燒、頭痛、嘔吐,繼而全身出現紅色丘疹,然後轉變為疤疹,最後變成膿疤。十來天後,膿疤結成痂,脫落後病人就成了滿臉痘疤的麻子,病重的還會一命嗚呼。
天花病毒曾經橫行一時,十分猖獗,數百萬人因之而喪命。1242~1243年,愛爾蘭約2萬人死於天花;16世紀,墨西哥約350萬人死於天花;1713年,巴黎約2萬人死於天花;1753年,義大利都靈約3.1萬人死於天花;1794~1796年,德國北部和東部約20萬人死於天花,而今自從南非也宣布消滅天花之後,人類就永遠告別了這種兇狠的病毒。
中國古代稱天花為膚瘡、天花斑瘡、豆瘡、百歲瘡等。關於天花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晉代的《肘後方》。預防天花是中國古代人民的偉大獨創,據說在公元前中國就有種痘之術,其文字記載曾見於宋真宗時代王旦為其子覓醫種痘的故事。明朝隆慶年間已有通過人體精痂選煉的「寧國府太平痘苗」,這是一種所謂以毒攻毒的人痘接種法。這種方法是在輕症天花病人的身上取出痘漿,接種在健康人的鼻孔內,使健康的人體產生特定的免疫力,以抵抗天花的發生。清朝醫書《痘科金鏡賦集解》記載:「又聞種痘法,起於明朝隆慶年間寧國府太平縣(即今安徽省太平縣——作者注),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家之傳,由此蔓延天下。」其後隨著各國交往的頻繁,這種鼻苗種痘法先後傳至日本、朝鮮、俄國、土耳其等地。
18世紀初,英國駐土耳其大使的夫人蒙塔古在君士坦丁堡見到土耳其婦人種人痘,非常感興趣,學著為兒子及女兒種痘,獲得成功。回國後即大力推廣,種人痘預防天花的方法在英國得到普及,並繼而流傳到歐洲其他國家。但這種方法不是十分奏效,有些體質弱的人接種後反而染上天花,並且曾經引起天花的流行。
1749年,愛德華·詹納,一個牧師的兒子,出生於英國格羅斯特郡伯克利教區。他小時候曾接種過人痘,飽嘗了接種的痛苦,還得了耳鳴——接種人痘的後遺症。他看見過不少因接種人痘患了嚴重天花而死去的人,因此他少年時就立志要當一名外科醫生。13歲時,詹納的哥哥將他送到外科醫生盧德洛那裡學醫,由於詹納虛心好學,肯動腦筋,所以很受老師的喜愛。18世紀中期,歐洲天花流行,英國的奶牛群中也流行牛痘,擠奶的人如果手上有傷,牛痘就會由牛傳染到人,而那些患了牛痘的人沒有一個染上天花。詹納經常想:人得了牛痘,就再也不會得天花;染過天花的人也不再得天花,難道牛痘與天花之間有什麼聯系嗎?經過8年的勤奮學習,他帶著這個問題來到一家私人診所工作,後來又回家鄉辦起了自己的小診所。在他的診所里有些患了天花的病人需要護理,護理人員多數是患過牛痘的擠奶女工,她們都相信自己患過牛痘,就不會再患天花了。通過對大量天花病人的治療,擠奶女工們的信念得到證實,這是為什麼呢?
為了得到問題的答案,詹納來到牧場,仔細觀察母牛乳房上的膿瘡(即所謂牛痘),與天花病人身上的膿瘡作對比。在牧場他發現擠牛奶的工人們竟然沒有一個人死於天花或患天花變成麻子。「真奇怪,擠牛奶的人為什麼能倖免於難呢?」詹納問女工們:「你們是不是患過天花?你們的奶牛患過天花沒有?」她們回答說:牛痘類似天花,可是牛卻很少死去,只是在皮膚上出現一些小膿瘡,給病牛擠奶的女工們也會患上類似牛痘的病,不過病情很輕微,只是稍稍有些不舒服,沒過多久就會好的。詹納分析女工的話,推測出這種從牛身上傳染的病症是很輕微的。
經過多年的觀察研究,詹納終於得出結論:牛痘和天花的膿瘡相似,患牛痘和患天花的症狀也相似,所不同的是牛痘比天花的症狀要輕得多,牛痘不會引起牛的死亡,患牛痘的人也不會死亡。
思考了許久,詹納決定做一次大膽的嘗試:給人接種牛痘,以替代人痘接種,減少痛苦和死亡。1796年5月14日,詹納給一個農場牧工8歲的小兒子——名叫詹姆斯·菲普斯的小孩進行牛痘接種。他小心地用針挑破一個牛痘患者手臂上的膿瘡,沾上少許膿瘡的液體,然後用手術刀輕輕劃破小菲普斯手臂上經過消毒處理的部位,把膿液滴在傷口上。世界上第一例人工接種牛痘的手術就這樣在短短的3分鍾之內完成了。手術後,小菲普斯手臂上的傷口處有些紅腫,接著起了一些水瘡,逐漸形成膿瘡,身體也有些發熱。此後那些疤疹逐漸乾枯結痂,最終脫落,只是在傷口處留下一個小疤痕,小菲普斯便全好了。兩個月後,檢驗牛痘接種效果好壞的關鍵時刻到了,詹納在小菲普斯的手臂上再劃破一道小口子,滴上從天花病人身上獲得的天花膿液,即接種人痘,看看小菲普斯是否已經具備了免疫能力。接下來的幾天里詹納如坐針氈,度日如年,不時觀察小菲普斯的身體反應和變化,擔心萬一發生意外,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幾天過去了,小菲普斯安然無恙,詹納終於找到了戰勝天花的方法。
後來詹納又做了幾次同樣的實驗,均獲得了成功,他這才向社會公布了自己的發現,並將這一成果報告給英國皇家學會,但是他的發現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詹納並不氣餒,他一邊行醫,一邊有計劃地在周邊地區實施牛痘接種法。結果與其他地區相比較,他所在地區天花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有大幅度的下降。這一顯著的事實終於引起了英國政府的重視,承認了詹納的重大發現,並為他建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向全世界推廣牛痘接種法。
G. 丹麥最大牧場
丹麥有機農業:安全至上
丹麥愛氏晨曦牧場的奶牛牲舍,不管是飼料成分還是每頭奶牛的「宿舍」面積都有具體的規定。
無論是在養殖過程還是屠宰過程中,丹麥均採用了世界上最嚴格的檢疫標准。
提要:在丹麥,市場上銷售的有機食品都會貼上特別的「有機食品」標簽,方便消費者識別。在推廣有機農業的過程中,並不直接對單個有機農場主進行補貼,而是通過給有機農場主提供教育培訓、創造市場對有機農產品的更多需求等措施來刺激有機農業的發展。
丹麥在科學發展養殖業的過程中還積極倡導「動物福利」,在豬舍內裝淋浴系統、為懷孕的母豬開辟更大的活動空間、對運輸動物的時間和時長做出限制、減少動物在運輸過程中的痛苦、農場主要盡可能為生豬提供最佳的生活環境,從而使豬肉的營養價值和品質都得到提升。
[新鏡鑒]
根據《經濟學人》雜志發布的2012年度《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丹麥名列全球食品最安全的國家行列。其上榜的關鍵原因在於丹麥擁有一整套嚴格的食品安全保障體制和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這個「綠色國度」是如何讓其農業也「綠色」的呢?
有機食品「特供」學校醫院
丹麥農業和食品理事會政策研究部主任安德森·林勒特向記者介紹說,丹麥境內沒有大江大河,地表徑流很少,飲用水全部來自地下水。因此丹麥在農業生產中嚴格限制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避免污染地下水資源。其農業環保控制是世界上最嚴格的,某些領域的立法嚴格程度超過歐盟。政府當局經常會突擊檢查土地的使用情況,農民使用的農葯和化肥都需要詳細登記備查,以保證人畜健康和安全生產。
正是由於政府對農產品和食品安全的嚴格監控和堅強保障,丹麥出產的豬肉、牛肉、牛奶和乳製品、家禽、貂皮、方便食品、糖果和蔬菜暢銷全球,其有機農業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其政府對發展有機農業更是設立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到2020年有機農業的產值實現翻番,農業用地的15%用於發展有機農業。
與傳統種植業相比,有機種植業的特點是完全不使用農葯和化肥。在丹麥,市場上銷售的有機食品都會貼上特別的「有機食品」標簽,方便消費者識別。值得注意的是,丹麥在推廣有機農業的過程中,並不直接對單個有機農場主進行補貼,而是通過給有機農場主提供教育培訓、創造市場對有機農產品的更多需求等措施來刺激有機農業的發展。
為了創造市場需求,丹麥政府出台政策,首先把幼兒園、學校、醫院、養老院等這些公共機構的食堂變成「有機食堂」,確保這些食堂的食物原料來自有機食品。目前,哥本哈根所有公共機構的食堂已經有95%的食物原料來自有機食品。
這一項目的總監、「哥本哈根食品屋」負責人比爾格特·艾格向記者介紹說:「我們已經做到在相同的花費下,95%的原料來自有機食品。我們的做法是,在飲食中增加蔬菜的比例,減少肉類的消耗,改變人們過去攝入過多肉類的不健康飲食習慣,改為配發學校統一準備的有機營養午餐。」
抗生素超標會被「特別關注」
丹麥乳業高度發達,歐洲最大的乳製品生產商之一「愛氏晨曦乳業公司」,出口產值每年約為18億歐元,占丹麥農產品出口總值的20%以上。和丹麥國內很多農產品生產商一樣,它採取了合作社形式的產權結構,由丹麥、瑞典和德國的8000多名牧場主共同擁有。這些牧場主既向愛氏晨曦提供牛奶奶源,同時也是它的股東。
「更接近自然」是愛氏晨曦的乳產品的營運理念,其所有產品均不添加人工色素和調味劑,並嚴格控制使用食品添加劑。它出產的牛奶全部採用其獨創的著名的
「阿拉花園」質量管理體系,執行最嚴格的檢驗檢疫標准,運用到「從牧場到餐桌」鏈條上的每個環節,涵蓋了對奶牛牲舍建設、飼料選擇、擠奶時間、牧場環境、牛奶儲存與運
輸等牧場管理的各環節進行質量管控的指標和細節。
愛氏晨曦在丹麥本土還有約300家有機牧場,這些牧場對飼料、奶牛牲舍和自然放養的要求要比普通牧場更加苛刻。比如,有機牧場的奶牛在每年4月15日至11月1日期間,只要天氣條件允許,所有年齡大於4個月的奶牛必須進行草地自由放養。有機牧場還規定,每頭奶牛的牲舍面積至少達到6平方米,奶牛食用的飼料必須是有機飼料,等等。
確保奶製品質量的一個重要措施是將牧場原奶的收購價格與其質量掛鉤。原奶在運輸到牛奶加工廠後,工作人員會對原奶進行檢驗,收購價格根據檢驗結果進行最高幅度可達10%的上下浮動。此外,愛氏晨曦還會定期對原奶進行微生物數、抗生素等各種檢驗。比如,每四周必須對原奶進行抗生素檢驗,如果超標,除了降低奶價,牧場還必須接受罰款,並在接下來的12個月中被列入特別關注名單。情況嚴重者,則被開除出「阿拉花園」。
愛氏晨曦和丹麥食品檢測儀器公司合作發明出一種可以快速檢測出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方法。傳統的檢驗程序需要經過細菌育種、培育和檢測,操作復雜且檢測周期長,而新方法全程自動化,耗時短,檢測效率大大提高。
養豬採用全球最嚴檢疫標准
丹麥被世界公認為「養豬王國」,是一個豬比人多得多的國家,其總人口只有約550萬人,但每年向國際市場供應的生豬總量超過3000萬頭,相當於每人出口5到6頭豬,豬肉貿易額約佔全球的23%。近100年來,歷經幾代人知識、技術和經驗的積累,丹麥取得了全世界對其安全優質豬肉的高度認可,豬肉品質不斷提高,安全監管體系不斷完善。
丹麥在長期發展養豬業的過程中,一直努力減少養豬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豬糞便中的氮和磷等元素是主要的污染源,監管當局不僅嚴格禁止在豬飼料中使用催生劑、荷爾蒙等生長激素,還要求生產企業利用科技成果,增強生豬對飼料中氮和磷的消化吸收能力,大幅減少生豬通過糞便排放出的氮和磷等污染物質。目前,歐盟對於養豬場每公頃土地所允許的最大氮排放量是170公斤,而丹麥則更加嚴格,僅為140公斤。
豬糞便和豬舍廢棄物經過發酵處理後,作為天然有機肥料施入農田,取代種植業中使用的化肥。通過這種良性循環的方式,丹麥既發展了生態農業,又保護了自然環境,發展出環境友好型畜牧業和養殖業。
丹麥在科學發展養殖業的過程中還積極倡導「動物福利」,比如在豬舍內裝淋浴系統、為懷孕的母豬開辟更大的活動空間、對運輸動物的時間和時長做出限制、減少動物在運輸過程中的痛苦、農場主要盡可能為生豬提供最佳的生活環境,等等。這樣,使豬肉的營養價值和品質都得到提升。
無論是在養殖過程還是屠宰過程中,丹麥均採用了世界上最嚴格的檢疫標准。在屠宰場,所有生豬必須經過由政府審核和僱用的專業獸醫的嚴格檢查後方能屠宰。這樣的檢疫工作均是獨立進行的,以確保其嚴格性和客觀性。
H. 農場和牧場分別是誰發明的網頁游戲
應該是開心網!從開心網偷菜開始
農場、牧場就風靡中國了!!
原創
希望能幫助你
I. 怎樣關掉QQ農場和牧場中國人就自會發明垃圾嗎
IE一關就關掉了,不上QQ空間你也見不到的。
你覺得是垃圾就不要用QQ了,騰訊的東西也都別用了。
你也沒臉說別人的東西是垃圾,不然只能說明你自己才是一個直接可以進垃圾桶的大型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