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創造中文
① 漢字是誰創造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② 漢字是誰發明的
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
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
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2)誰創造中文擴展閱讀: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漢字是意音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
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③ 誰創造了漢字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包括漢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傳說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從歷史的角度看,復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應該是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字形史
原始文字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就形成了。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在這些6000年前的陶器上發現了170多種符號,部分符號的特徵與甲骨文很類似。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以及河南賈湖遺址發現的距今8000年前的龜甲上的賈湖契刻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但是,這些幾何符號是否是文字、是否是漢字的前身,這些仍是爭議頗多的問題。
象形指事時代
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巨細靡遺描繪意象的方式往簡化成容易紀錄刻畫的方向變遷,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也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被稱為金文或鍾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春秋時代開始,各地諸侯相爭,而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在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文書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秦系文字)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准書寫字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不同語族間的文化傳播,對中國的統一以及東亞各國的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很少,以象形與指事的獨體字為主,大量事物以通假字來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例如先秦的「文」,兼有後世的新字「紋」的功能,表示一組成各種事務的規律、型式,不單指文字的文,也包含野獸身上的花「文」、布上面的織「文」、手指的指「文」等數種含意。
除了「凹」、「凸」等特例直到唐朝才發明,大部分的象形指事字很早就已經定型,成為下個時代形聲會意組字法的基礎。
形聲會意時代
為了能更精準的表述,最早從小篆的時代開始一直到現代,因應隨文明發展不斷增加的新事物,以基本的象形指事字為基礎,發展了形聲、會意的組字法,以組合方式,來細化大量的字出來,使得文書上記載越來越精密,到今天一直為造字的主力。
例如:
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種;但演化到現在,細分成「舨、舟、艇、船、艦」等不同小大規模與形制的「舟」。
一開始金屬只有「金」一種,但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對於金屬的知識更加豐富,「金」被細化成「金」、「銀」、「銅」、「鐵」等等。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和武周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同時發明的文字還包括圀、瞾、囝等。人稱則天文字。
五代劉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而在同一時期,朝鮮半島與日本採用了「麥酒」這個名字作為「啤酒」的譯名。)
近代化學名詞在翻譯成中文時,也用了形聲會意造字法,造了一系列的新字,例如「溴」、「鈈」元素與「醇」基、「醛」基等有機化合物名詞。另外化學上還有很多將兩個字的部分湊合起來表示新的意義的字,其發音也是兩字發音湊合而來。如「烴」(碳氫)、「羰」(碳氧)、「巰」(氫硫)、「羥」(氫氧)等。
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哩(英里)等度量衡用字。目前在台灣仍然使用,但多為單多音節混用,港澳地區已經沒有用嗧、瓩等,而里、呎、哩等就已經是單音節。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陸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准計量局所發的《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不使用。
有了造好的象形、指事的獨體字為基礎,使用形聲、會意組字法隨著文明的發展,組出表示新事物的合體字,這使得記載為文時,以前述的各種不同的船來說,只要看一單位的字形,我們就知道指的是那一種「舟」,這樣辨識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過來,以組詞的方式就要看過前後文(或短或長)有其他哪些字才能判斷正確的意義,較缺乏辨識效率,但方便口語溝通(漢字同音字太多,聽覺不易辨識,解法一為組詞,二為如韓日語數音為一字:「里」發音為海里)。
④ 中文是誰創造的
簡體是誰創造的 近代的漢字簡化行為,始於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區內,實行了簡體字政策,以一批簡化了的漢字,取代原來的漢字。這批簡化了的漢字,部份源於元朝以來,因受非漢族的蒙古人統治所影響,而錯寫、誤寫的字,部份則由太平天國新造出來。這些字並不依照漢字原來的六書系統,也不依從歷來的漢字字體演化。但筆劃比原來漢字減省。 到近代的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遷里,首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在五四時期,錢玄同積極宣揚中文字筆畫太多,過於繁復,在學術和教育界使用時諸多不便,開始了把漢字簡化及拼音化的研究,在1935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 簡體字的出現,使中國人減少了讀古文的能力,也減少與傳統文化的隔閡感。不過簡體字的大規 模推行是在解決後的掃盲運動中,畢竟簡體字比較容易被廣大民眾接受吧,有好有壞。 內容太多,你可以看下面的網址,祝你開心參考資料: http://www.leeboyoung.cn/bbs/simple/index.php?t1308.html
⑤ 誰創造漢字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傳其聖誕日為農歷三月專 二十八日。是中國上古屬傳說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頡」。《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1] ;《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居陽武,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2-3]
⑥ 創造中國漢字的人是誰
創造中國來漢字的人是倉頡,《自說文解字》中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倉頡自己觀星宿的走勢,看烏龜背面的紋路,飛禽鳥獸爪子殘留的痕跡,名山大川的地形地貌以及人們手掌的紋路,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
倉頡嘔心瀝血數十載,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元號創造出來進行分門別類,共計分為六大類,有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有指形象字的如日月,有指形聲字的如江、河,有指會意字,如武、信,有指轉注字的如老、考,有指假借字的如令、長。這些都被稱為字。
(6)誰創造中文擴展閱讀
倉頡將異體殊形的文字統一起來,創制出了一套成體系的規范的象形文字。為後世文字的統一和簡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漢字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石刻字元、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漢字是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
⑦ 中文是誰創造的
漢字,」傳說」是抄黃帝時代的襲史官倉頡所創造的。他觀察萬物,依據物體的形狀造字。不過雖說古書上有記載,但這畢竟只是」傳說」而已。其實漢字是起源於先民」結繩記事」,是我們祖先共同努力的創作,倉頡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文字是因為使用上的需要而逐漸由少變多的,是約定俗成的。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文字,所以在秦以前,文字的寫法也因為國家的不同而有不同。漢朝時候隸定,把圖畫式的小篆,改成一筆一畫的隸書,更方便傳抄使用,文字的形狀大約就定型了,當然還是有所改變與增加。
⑧ 中文簡體是誰創造的
簡體是誰創造的
近代的漢字簡化行為,始於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內區內,實行了簡體字政策,容以一批簡化了的漢字,取代原來的漢字。這批簡化了的漢字,部份源於元朝以來,因受非漢族的蒙古人統治所影響,而錯寫、誤寫的字,部份則由太平天國新造出來。這些字並不依照漢字原來的六書系統,也不依從歷來的漢字字體演化。但筆劃比原來漢字減省。 到近代的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遷里,首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在五四時期,錢玄同積極宣揚中文字筆畫太多,過於繁復,在學術和教育界使用時諸多不便,開始了把漢字簡化及拼音化的研究,在1935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
簡體字的出現,使中國人減少了讀古文的能力,也減少與傳統文化的隔閡感。不過簡體字的大規 模推行是在解決後的掃盲運動中,畢竟簡體字比較容易被廣大民眾接受吧,有好有壞。
內容太多,你可以看下面的網址,祝你開心
⑨ 誰創造中文字
倉頡未必系創造中文字既人,反而系整理文字既人文字系古人日積月累既生活經驗,積埋積埋再加上約定俗成咁慢慢發展出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