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化鉀發明
『壹』 照相機是誰發明的
法國巴黎的艾爾豐斯基洛克士公司,製造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機(1839)。 約公元前370年《墨經》述及針孔成像原理。 1839年8月19日,法國對全世界宣布了美術師L·達蓋爾(1787—1851)的攝影術,攝影術發明後,很快就風靡世界,並伴隨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進步,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生活誤樂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隨著時代的前進,她將進一步發展,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最早期的照相機可以上溯到1830~1880年。法國、英國、奧地利、比利時等國生產的滑箱式相機(也稱平板相機),用前後兩只暗箱移動調焦距,速度用鏡頭蓋控制,感光板是硝化纖維溶於酒精或乙醚的混合液中(火棉膠),將碘化鈉(碘化鉀)和少量溴化鉀放入火棉膠中拌勻再塗布在玻璃板上,再將塗布好的玻璃板放進密封暗箱內硝酸銀溶液中,硝酸銀與乳劑中碘化鈉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具有感光作用的碘溴化銀,然後裝在相機上拍攝(濕板),這就是火棉膠濕板攝影法。我國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小照相館還延用這種辦法—在玻璃板上塗碘溴化銀乳劑,俗稱玻璃底片進行拍攝。 1888年美國的喬治·伊斯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用膠卷的柯達相機——柯達1號攝影機。 1924年德國萊茨公司(Leiez)發明了第一台35mm萊卡(Leica)相機。 1937年德國生產了世界上第一台35mm單鏡頭反光相機——阿克塞太。 1959年奧大利「福倫達」公司生產出攝影用變焦鏡頭。 1977年日本「小西六」公司製造出世界第一台自動聚焦相機。 1988年日本生產出世界第一台能對移動物體進行自動聚焦的高級全自動單鏡頭反光相機——美能達7000I。 全世界公認攝影是法國L·達蓋爾發明的。1839年8月19日法國向全世界宣布。L·達蓋爾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他是一位風景畫家,專業畫舞台背景,當時風景畫、繪畫時流行一種工具——暗箱。暗箱的作用:風景物透過鏡頭進入暗箱中的45O反光鏡再反射到位於暗箱上方的磨砂玻璃上,再在磨砂玻璃上鋪上畫布作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昨天留在暗箱上的畫布隱約有樹影已留在畫布上,就產生用什麼方法把暗箱玻璃上的影像留在畫布上,達蓋爾獲悉J·N尼埃普斯也在作這方面試驗,而此時J·N尼埃普斯已年過六十,已覺得財力、精力、物力力不從心,才同意和L·達蓋爾合作。1829年12月4日簽訂了十年合作協議,雙方公布各自研究成果,以求互相幫助、取長補短,雙方同意以雙方的名義公布研究成果,並平分利益。 J·N尼普埃斯的住地夏隆(Chaion)與L·達蓋爾簽訂協議,當即拿出了他的詳細製作方法,並做了示範,L·達蓋爾卻沒有拿出什麼東西,所以,有人懷疑,在此前,L·達蓋爾還沒有試驗出成果。協議簽訂後,雙方各自進行試驗再也沒有見面。1833年J·N尼普埃斯逝世,由他的兒子I·尼普埃斯繼承協議的合作關系,遺憾的是I·尼普埃斯不想做什麼試驗,所以只剩下L·達蓋爾一人獨自探索了。 1837年,L·達蓋爾又經過了八年的探索,終於成功地拍攝出一幅自然光下的靜物片。1839年8月19日世界攝影史第一頁揭開了面紗——法國科學院和美術學會召開一個盛大的會議,會上宣布了這一重大發明——暗箱十 達蓋爾攝影法(感光板)便拍攝成了正像的照片。 所以說世界上第一台相機及感光、沖洗、定影的方法是L·達蓋爾發明的。
『貳』 有哪些偉大的發明的發明者不為人知
真的給你們吃的,用抄來收看視頻信息,被你們接上游戲機來打游戲:萬睿軒
來源,一開始道士是練不死仙丹來吃的,結果巧妙的打了他們一巴掌。被你用來下載游戲和打游戲。
溴化鉀,為了防止自慰而發明的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指南針。被你們用來輔助吃。
香檳酒, 是為了想要阻止釀酒過程中泡沫的產生, 通過葯物來減輕分娩時的痛苦,被你們吸,原本是來計算導彈的發射軌跡的。被你們用來打游戲,也成為第一代射電天文學家)
雜交水稻,現在成為毒品。
射電天文學, 一開始負責搜索和鑒別電話干擾信號。現在成為了天文學(那群工程師。被你們叫鎮定劑,現在豬和雜交水稻都被你們吃了。
火葯。
手機,一開始是軍方用來戰場交流的。被你們用來打游戲。
電視機:知乎
『叄』 晶體管是如何發明的
首先要指出,晶體管的發明不是哪一位科學家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固體物理學理論指導實踐的產物,是科學家長期探索的結果。
早在19世紀中葉,半導體的某些特性就受到科學家們的注意。法拉第觀察到硫化銀的電阻具有負的溫度系數,與金屬正好相反。史密斯用光照射在硒的表面,發現硒的電阻變小。1874年,布勞恩第一次在金屬和硫化物的接觸處觀察到整流特性。1876年,亞當斯和戴依發現硒的表面會產生光生電動勢。1879年,霍耳發現霍耳效應。對於金屬,載流子是帶負電的電子,這從金屬中的電流方向、所加磁場的方向以及霍耳電勢差的正負可以作出判斷。可是,也有一些材料顯示出正載流子而且其遷移率遠大於正離子,這正是某些半導體的特性。可是,所有這些特性——電阻的負溫度系數、光電導、整流、光生電動勢以及正電荷載流子,都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在19世紀物理學家面前,半導體的各種特性都是一些難解之謎。然而,在沒有揭示其導電機理之前,半導體的某些應用卻已經開始了,而且應用得還相當廣泛。1883年,弗立茲製成了第一個實用的硒整流器。無線電報出現後,天然礦石被廣泛用作檢波器。1911年,梅里特製成了硅檢波器,用於無線電檢波。1926年左右,鍺也用於製作半導體整流器件。這時,半導體整流器和光電池都已成為商品。人們迫切要求掌握這些器件的機理。然而,作為微觀機制理論基礎的量子力學,這時才剛剛誕生。
電子管問世之後,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但是電子管體積大、耗電多、價格昂貴、壽命短、易破碎等缺點,促使人們設法尋找能代替它的新器件。早在1925年前後,已經有人在積極試探有沒有可能做成像電子管一樣,在電路中起放大作用和振盪作用的固體器件。
人們設想,如果在半導體整流器內「插入」柵極,豈不就能跟三極真空管一樣,做成三極半導體管了嗎?可是,如何在只有萬分之幾厘米的表面層內安放柵極呢?1938年,德國的希爾胥和R.W.玻爾在一片溴化鉀晶體內成功地安放了一個柵極。可惜,他們的「晶體三極體」工作頻率極低,只能對周期長達1秒以上的信號起作用。
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布拉坦(W.H.Brattain)和貝克爾(J.A.Becker)於1939年和1940年也曾多次試探實現固體三極體的可能性,都以失敗告終。成功的希望在哪裡呢?有遠見的人們指望固體物理學給予理論指導。
正好在這期間,量子力學誕生了,A.H.威爾遜在1931年提出了固體導電的量子力學模型,用能帶理論能夠解釋絕緣體、半導體和導體之間的導電性能的差別。接著,他在1932年,又在這一基礎上提出雜質(及缺陷)能級的概念,這是認識摻雜半導體導電機理的重大突破。1939年,蘇聯的達維多夫、英國的莫特、德國的肖特基各自獨立地提出了解釋金屬—半導體接觸整流作用的理論。達維多夫首先認識到半導體中少數載流子的作用,而肖特基和莫特提出了著名的「擴散理論」。
至此,晶體管的理論基礎已經准備就緒,關鍵在於如何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1945年1月在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的固體物理研究組出色地做到了這一點。上面提到的布拉坦就是這個組的成員之一。他是實驗專家,從1929年起就在貝爾實驗室工作。另有一位叫肖克利(B.Shockley),是理論物理學家,1936年進入貝爾實驗室。
1945年夏,貝爾實驗室決定成立固體物理研究組,其宗旨就是要在固體物理理論的指導下,「尋找物理和化學方法,以控制構成固體的原子和電子的排列和行為,以產生新的有用的性質」。這個組共有7人,組長是肖克利,另外還有半導體專家皮爾遜(G.L.Pearson)、物理化學專家吉布尼(R.B.Gibney)、電子線路專家摩爾(H.R.Moore)。最關鍵的一位是巴丁(J.Bardeen),他也是理論物理學家,1945年剛來到貝爾實驗室,是他提出的半導體表面態和表面能級的概念,把半導體理論又提高了一步,使半導體器件的試制工作得以走上正確的方向。
貝爾實驗室的另外幾位專家:歐爾和蒂爾等致力於硅和鍺的提純並研究成功生長大單晶鍺的工藝,使固體物理研究組有可能利用新的半導體材料進行實驗。肖克利根據莫特-肖特基的整流理論,並且在自己的實驗結果之基礎上,做出了重要的預言。他認為,假如半導體片的厚度與表面空間電荷層厚度相差不多,就有可能用垂直於表面的電場來調制薄膜的電阻率,從而使平行於表面的電流也受到調制。這就是所謂的「場效應」,是以後的場效應管的理論基礎。
可是,當人們按照肖克利的理論設想進行實驗時,卻得不到明顯的效果。後來才認識到,除了材料的備制還有缺陷之外,肖克利的場效應理論也還不夠成熟。表面態的引入,使固體物理研究組的工作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他們測量了一系列雜質濃度不同的p型和n型硅的表面接觸電勢,發現經過不同表面處理或在不同的氣氛中,接觸電勢也不同,還發現當光照射硅的表面時,其接觸電勢會發生變化。接著,他們准備進一步測量鍺、硅的接觸電勢跟溫度的關系。就在為了避免水汽凝結在半導體表面造成的影響,他們把樣品和參考電極浸在液體(例如可導電的水)中時意外的情況出現了。他們發現,光生電動勢大大增加,改變電壓的大小和極性,光生電動勢也隨之改變大小和符號。經過討論,他們認識到,這正是肖克利預言的「場效應」。
巴丁提出了一個新方案。他們用薄薄的一層石蠟封住金屬針尖,再把針尖壓進已經處理成n型和p型硅的表面,在針尖周圍加一滴水,水與硅表面接觸。帶有蠟層的針同水是絕緣的。正如他們所預期的那樣,加在水和硅之間的電壓,會改變從硅流向針尖的電流。這一實驗使他們第一次實現了功率放大。後來,他們改用n型鍺做實驗,效果更好。然而,這樣的裝置沒有實用價值,因為水滴會很快蒸發掉。由於電解液的動作太慢,這種裝置只能在8赫以下的頻率才能有效地工作。
他們發現,在電解液下面的鍺表面會形成氧化膜,如果在氧化膜上蒸鍍一個金點作為電極,有可能達到同樣的目的,然而,這一方案實現起來也有困難。
最後,他們決定在鍺表面安置兩個靠得非常近的觸點,近到大約5×10-3厘米的樣子,而最細的導線直徑都有10×10-3厘米。實驗能手布拉坦想出一條妙計。他剪了一片三角形塑料片,並在其狹窄而平坦的側面上牢固地粘上金箔,然後用刀片從三角形塑料片的頂端把金箔割成兩半。再用彈簧加壓的辦法,把塑料片和金箔一起壓在鍺片上。於是,他做成了世界上第一隻能用於音頻的固體放大器。他們命名為晶體管(transistor)。這一天是1947年12月23日。接觸型晶體管誕生了。
接著,肖克利又想出了一個方案。他把n型半導體夾在兩層p型半導體之間。1950年4月他們根據這一方案做成了結型晶體管。
親愛的朋友們,以上講了晶體管的發明經過,從這段史實中,你能否指出,是誰發明了晶體管?誰又是最主要的發明者?是巴丁?是肖克利?還是布拉坦?應該說,他們都是。功勞應歸於他們這個集體,他們所在的固體物理學小組。晶體管是他們的集體創造。我們不必糾纏於爭論誰的功勞大,但至少可以由此得到一條信念:科學是人類集體的事業,是人們以各種方式,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進行協作的產物。
『肆』 歷史上有哪些背離發明者初衷的發明
歷史上其實有非常多的背離發明者初衷的發明,其中有幾樣尤為特殊非常受人關注,在這里列舉其中的兩樣作為代表介紹給大家。
除此之外還要提一下高跟鞋,在古歐洲的時候,高跟鞋的發明可是為男人准備的,因為在古代的歐洲,所有的男人都必須學會騎馬,而身材矮小的男人騎馬的時候,腳會碰不到馬鞍,所以就發明了高跟鞋,這樣不但可以顯得自己非常高,增加不少的男子氣概,還可以讓自己起碼的時候更加方便,實在是一舉兩得的發明。
『伍』 轉基因食物有毒嗎
可以非常明確地告訴你,轉基因食品無毒。
不是沒有定論,而是非常明確版的無毒。
我國2013年進權口的轉基因大豆就達到5838萬噸,以13億中國人算,人均49公斤,2014年進口量更是高達6380萬噸。這些轉基因大豆,主要是生產大豆油,剩下的豆粨作高蛋白飼料。
試問哪一家大型飼養場不使用轉基因豆粨的?但有誰見過哪一家用轉基因大豆飼養的豬、兔、雞、鴨、奶牛等等不育的,得腫瘤的?
至少你們該知道,用這些轉基因豆粨作飼料喂養動物的歷史已經是幾十代了,還偏偏有人硬說轉基因大豆會造成不育。
不信,你們自己找一家飼養場看一看,看一看轉基因豆粨做飼料的情況。有誰見過大型飼養場用轉基因豆粨飼養動物出現顯著增高的腫瘤患病率?
有誰能說這些不能算動物長期喂養實驗?
不僅個體時間長,並且是連續很多代。這些數百萬數千萬的動物飼養結果,會比僅僅用幾只的老鼠飼養實驗更差?
有人天天都吃轉基因食品(大飯店中不可能不用轉基因大豆油或調和油的,官員在這種大飯店中的消費整體上遠遠超過普通老百姓,或者是賣有機食品發了財的土豪),但對轉基因食品咬牙切齒,硬說其有毒,無非就是想炒作有機食品騙錢而已。
『陸』 半導體是達伽碼發明的還是牛頓發明的
半導體的發明
早在1930與1940年代,使用半導體製作固態放大器的想法就持續不絕;第一個有實驗結果的放大器是1938年,由波歐(Robert Pohl, 1884~1976)與赫希(Rudolf Hilsch)所做的,使用的是溴化鉀晶體與鎢絲做成的閘極,盡管其操作頻率只有一赫茲,並無實際用途,卻證明了類似真空管的固態三端子組件的實用性。
二次大戰後,美國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決定要進行一個半導體方面的計畫,目標自然是想做出固態放大器,它們在1945年7月,成立了固態物理的研究部門,經理正是蕭克萊(William Shockley, 1910~1989)與摩根(Stanley Morgan)。由於使用場效應(field effect)來改變電導的許多實驗都失敗了,巴丁(John Bardeen,1908~1991)推定是因為半導體具有表面態(surface state)的關系,為了避開表面態的問題,1947年11月17日,巴丁與布萊登(Walter Brattain 1902~1987)在硅表面滴上水滴,用塗了蠟的鎢絲與硅接觸,再加上一伏特的電壓,發現流經接點的電流增加了!但若想得到足夠的功率放大,相鄰兩接觸點的距離要接近到千分之二英吋以下。12月16日,布萊登用一塊三角形塑料,在塑料角上貼上金箔,然後用刀片切開一條細縫,形成了兩個距離很近的電極,其中,加正電壓的稱為射極 (emitter),負電壓的稱為集極 (collector),塑料下方接觸的鍺晶體就是基極 (base),構成第一個點接觸電晶體 (point contact transistor),1947年12月23日,他們更進一步使用點接觸電晶體製作出一個語音放大器,該日因而成為晶體管正式發明的重大日子。
另一方面,就在點接觸電晶體發明整整一個月後,蕭克萊想到使用p-n接面來製作接面晶體管 (junction transistor) 的方法,在蕭克萊的構想中,使用半導體兩邊的n型層來取代點接觸電晶體的金屬針,藉由調節中間p型層的電壓,就能調控電子或電洞的流動,這是一種進步很多的晶體管,也稱為雙極型晶體管 (bipolar transistor),但以當時的技術,還無法實際製作出來。
晶體管的確是由於科學發明而創造出來的一個新組件,但是工業界在1950年代為了生產晶體管,卻碰到許多困難。1951年,西方電器公司(Western Electric)開始生產商用的鍺接點晶體管,1952年4月,西方電器、雷神(Raytheon)、美國無線電(RCA) 與奇異(GE)等公司,則生產出商用的雙極型晶體管。但直到1954年5月,第一顆以硅做成的晶體管才由美國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開發成功;約在同時,利用氣體擴散來把雜質摻入半導體的技術也由貝爾實驗室與奇異公司研發出來;在1957年底,各界已製造出六百種以上不同形式的晶體管,使用於包括無線電、收音機、電子計算器甚至助聽器等等電子產品。
早期製造出來的晶體管均屬於高台式的結構。1958年,快捷半導體公司 (Fairchild Semiconctor)發展出平面工藝技術(planar technology),借著氧化、黃光微影、蝕刻、金屬蒸鍍等技巧,可以很容易地在硅晶元的同一面製作半導體組件。1960年,磊晶(epitaxy)技術也由貝爾實驗室發展出來了。至此,半導體工業獲得了可以批次(batch)生產的能力,終於站穩腳步,開始快速成長。
『柒』 半導體是_____發明的
1947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的三位科學家巴丁、布萊頓和肖克利在研究半導體材料--鍺和硅的物理性質時,意外地發現了鍺晶體具有放大作,經過反復研究,他們用半導體材料製成了放大倍數達100量級的放大器,這便是世界上第一個固體放大器--晶體三極體。
晶體管的出現,迅速替代電子管佔領了世界電子領域。隨後,晶體管電路不斷向微型化方向發展。1957年,美國科學家達默提出"將電子設備製作在一個沒有引線的固體半導體板塊中"的大膽技術思想,這就是半導體集成電路的思想。1958年,美國德克薩斯州儀器公司的工程師基爾比在一塊半導體硅晶片上電阻、電容等分立元件放入其中,製成第一批集成電路。1959年,美國仙童公司的諾伊斯用一種平面工藝製成半導體集成電路,"點石成金",集成電路很快成了比黃金還誘人的產品 1971年 11月,英特爾(Intel)公司的霍夫將計算機的線路加以改進,把中央處理器的全部功能集成在一塊晶元上,另外再加上存儲器,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
隨著矽片上元件集成度的增加,集成電路的發展經歷了小規模集成電路、中規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階段。1978年,研製成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達10萬以上,電子技術進入微電子時代。80年代末,晶元上集成的元件數突破1000萬的大關。
『捌』 半導體歷史發展有哪些
半導體的發現實際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833年,英國科學家電子學之父法拉第最先發現硫化銀的電阻隨著溫度的變化情況不同於一般金屬,一般情況下,金屬的電阻隨溫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發現硫化銀材料的電阻是隨著溫度的上升而降低。這是半導體現象的首次發現。
不久,1839年法國的貝克萊爾發現半導體和電解質接觸形成的結,在光照下會產生一個電壓,這就是後來人們熟知的光生伏特效應,這是被發現的半導體的第二個特徵。
1873年,英國的史密斯發現硒晶體材料在光照下電導增加的光電導效應,這是半導體又一個特有的性質。
半導體的這四個效應,(jianxia霍爾效應的余績──四個伴生效應的發現)雖在1880年以前就先後被發現了,但半導體這個名詞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維斯首次使用。而總結出半導體的這四個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貝爾實驗室完成。
在1874年,德國的布勞恩觀察到某些硫化物的電導與所加電場的方向有關,即它的導電有方向性,在它兩端加一個正向電壓,它是導通的;如果把電壓極性反過來,它就不導電,這就是半導體的整流效應,也是半導體所特有的第三種特性。同年,舒斯特又發現了銅與氧化銅的整流效應。
(8)溴化鉀發明擴展閱讀:
人物貢獻:
1、英國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在電磁學方面擁有許多貢獻,但較不為人所知的,則是他在1833年發現的其中一種半導體材料。
硫化銀,因為它的電阻隨著溫度上升而降低,當時只覺得這件事有些奇特,並沒有激起太大的火花;
然而,今天我們已經知道,隨著溫度的提升,晶格震動越厲害,使得電阻增加,但對半導體而言,溫度上升使自由載子的濃度增加,反而有助於導電,這也是半導體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性質。
2、德國的布勞恩(Ferdinand Braun,1850~1918)。
注意到硫化物的電導率與所加電壓的方向有關,這就是半導體的整流作用。
但直到1906年,美國電機發明家匹卡(G. W. PICkard,1877~1956),才發明了第一個固態電子元件:無線電波偵測器(cat』s whisker),它使用金屬與硅或硫化鉛相接觸所產生的整流功能,來偵測無線電波。
在整流理論方面,德國的蕭特基(Walter Schottky,1886~1976)在1939年,於「德國物理學報」發表了一篇有關整流理論的重要論文,做了許多推論,他認為金屬與半導體間有能障(potential barrier)的存在,其主要貢獻就在於精確計算出這個能障的形狀與寬度。
3、布洛赫(Felix BLOCh,1905~1983)
在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定理是將電子波函數加上了周期性的項,首開能帶理論的先河。
另一方面,德國人佩爾斯(Rudolf Peierls, 1907~ ) 於1929年,則指出一個幾乎完全填滿的能帶,其電特性可以用一些帶正電的電荷來解釋,這就是電洞概念的濫觴;
他後來提出的微擾理論,解釋了能隙(Energy gap)存在。
『玖』 歷史上有哪些發明到後來脫離了發明者的初衷
著作權抄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萬睿軒
來源:知乎
計算機,原本是來計算導彈的發射軌跡的。被你們用來打游戲。
手機,一開始是軍方用來戰場交流的。被你們用來打游戲。
電視機,用來收看視頻信息,被你們接上游戲機來打游戲。
網路,一開始為了軍方各單位信息交流。被你用來下載游戲和打游戲。
溴化鉀,為了防止自慰而發明的。被你們叫鎮定劑。
全麥餅干,為了抑制性需求而發明。被你們用來吃,
微波,二戰中為追蹤納粹戰斗機而發明的。被你們用來輔助吃。
香檳酒, 是為了想要阻止釀酒過程中泡沫的產生,被你們用來專門噴泡沫(不敢想像發明者,看到你們搖一搖開香檳的表情)
LSD幻覺劑, 通過葯物來減輕分娩時的痛苦,被你們吸,現在成為毒品。
射電天文學, 一開始負責搜索和鑒別電話干擾信號。現在成為了天文學(那群工程師,也成為第一代射電天文學家)
雜交水稻,一開始是為了喂豬的,現在豬和雜交水稻都被你們吃了。
火葯,一開始道士是練不死仙丹來吃的,結果巧妙的打了他們一巴掌。
指南針,導航使用。被你們用來看風水。
轉基因食品。真的給你們吃的。被你們說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