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笛發明者
① 笛子的類型有哪些
曲笛、梆笛、蒙古笛、維吾爾笛、藏笛、口笛、侗笛、玉屏笛、管樂器等。
1、曲笛
曲笛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笛」,是一種用於南方崑曲等戲曲的伴奏的樂器,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
管身粗而長,音色淳厚、圓潤、講究運氣的綿長,力度變化細致,常採用先放後收,一音三韻,悠揚委婉,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精緻、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
2、梆笛
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間樂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強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
3、維吾爾笛
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他們的音樂明快、火熱。多用高音笛子,一般不用笛膜,或將笛膜貼得很緊(有時也用松膜效果)。在吹奏方法上一般運氣較猛,沖力較大,強弱對比特別明顯。最多的技巧是「急滑音」和一些裝飾性的如「倚音」、「贈音」、「喚音」等等。此外「花舌」和「吐音」也常常使用,而且多半要求吐得斷頓有力。
4、口笛
口笛——中國竹笛家族中個子最小的一員,最早可追溯到 7000~8000 年前的河南 賈湖舞陽骨笛和浙江河姆渡骨哨,這類骨笛、骨哨大多採用動物的骨頭製作而成。與遠古 的骨笛、骨哨相比,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口笛大多數採取紅木、塑料、竹子等材料製作而 成,音色、音量、外觀形制都與之有較大差別。
5、侗笛
侗笛,是侗族獨特的吹口氣鳴樂器。侗語稱介各、濟各斯。又稱各笛、草笛。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從江、黎平、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和黔、桂、湘三省毗鄰的廣大地區。
② 笛子的種類到底有多少啊不知不同種笛子對學笛子和聽著有什麼區別和影響。我是學二胡專業的,希望再學個...
我們俗稱的笛子是中國的民族樂器竹笛。類型分低音大笛,曲笛,中音笛,梆笛版,四個大類權。低音大地,就是我們所見的大A,大B,大F調性的笛子,此類笛子聲色類似簫,但音量比簫大,在管樂器的低音部使用。曲笛流行與南方,下分C,D兩調,音色柔美。中音笛為E調笛,流行較廣,南北方的樂曲均有使用。梆笛分F、G兩調的常規梆笛和A,B調小梆笛。F,G調梆笛流行與北方地區,聲音遼亢,火熱,專門演奏北方笛曲。A,B調小梆笛音調極高,故演奏范圍較小,多用於專業笛子演奏家。
除竹笛外,還有西洋長笛(金屬制,橫吹),陶笛(也叫塤),西洋豎笛(塑料制,不用笛膜)和中國「順笛」(竹製,吹口處有一木塞,需要貼笛膜,這兩種樂器均為豎吹),還有俞遜發老師發明的「口笛」
③ 笛子上一般都是幾個孔,每個孔的作用是什麼
笛子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民族吹奏樂器,一般採用天然竹子製作而成,所以又叫竹笛。它分為短笛、七孔笛、順笛等等種類。
笛子的音色悠揚婉轉,如鳥啼如龍吟,有滌盪之聲的美稱,故笛子又叫做滌,笛在古代又被稱作篴。笛子既能合奏又能獨奏,是民族樂隊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樂器。
笛膜貼好後硬體工具就准備好了。一般買笛子的時候都會贈送竹笛的入門手冊。要熟練掌握拿笛子的手法和按孔的手法,還有就是掌握吹奏時的呼吸。
笛子的基本技法都是固定的,需要學習者勤加練習的是熟練度。千萬不要晚上或者周末的時候在家裡練習,太吵了。而且初學時期吹出來的都是不成曲調的,聲音嘈雜難聽。去公園找個人少的地方隨便練。熟了以後就能在朋友家人前顯擺了。
④ 跪!急!求金枝欲孽二重奏演奏技巧..
劇中吹的樂器很短小,應該是個小小的道具,不是樂器,橫吹叫笛,直吹叫簫。音頻絕不是那個東西吹出來的。
2 短小的東西不能吹出那種效果來。
3 我仔細聽了下,曲子是bB調的,應該是一根F調的梆笛一根bB調曲笛的吹出來的,F調的指法是筒音2,降B的同音5,這樣就可以吹出兩個八度。笛子可以吹出這效果。笛子大類可分為梆笛和曲笛,梆笛以A和G為主,有E F G A bB(小)曲笛C D G大調bB(大)調較常用。梆笛伴奏北方梆子戲,曲笛伴奏南方崑曲等。此外還有悶笛、豎笛、定音笛、平均孔笛、接銅調音笛、新笛、加孔加鍵笛、排笛,倍低音笛,悶笛:一般不開「笛膜孔」的笛子均稱為「悶笛」。「悶笛」吹起來比較費氣,音色較暗,不夠明亮,但對練習笛子的「氣功」有很大的幫助,一般年齡較小或體弱者最好不使用。「悶笛」也可以用有膜孔的笛子來代替,在「笛膜孔」上,用較厚的紙或橡皮膏貼沒,即成「悶笛」。堅笛:又稱直吹笛、牧童笛。它與竹笛不同之處,它是豎著吹奏,而且在笛頭上裝置一個「叫簧」 ,這種笛子一吹就響,一學就會,很適宜低幼兒童學習。我國的堅笛有著悠久的歷史,並在演奏上保持了民族的特色。古時稱它為「順笛」。近年來出現了用塑料製成堅笛,並從國外引進活動笛頭裝置,這樣不僅擴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而且還能調節音高,它是學校開展器樂活動的良好工具。
定音笛、平均孔笛:老式的笛子,六個發音孔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稱為平均 i「音的音程是半音(度)的特點,按照傳統指法,先學全按作5指法,使第二孔和第三孔、第五孔和第六孔之間的音孔相距較近。能基本上解決笛子的音準,用叉口吹法可轉二至三個調,我們最好選用「定音笛」。
接銅調音笛:「笛膜孔」與「第六孔」之間接上用軟木及銅片製成的一個圈使管身的長短略可伸縮。以此來調節音的升高、降低,可調節1/4的全音,目前,專業文藝團體普遍使用這種「接銅調音」改良笛,常用於合奏及伴奏。
新笛:新笛又稱低音笛,它的構造與普通笛子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1)不開笛膜孔。(2)笛身比曲笛還要粗長,音域比曲笛低一個純五度,音色類似箭聲,音量比簫大,常在大型管弦樂作品中,作為管樂器的低音聲部應用。
加扎、加健笛:隨著樂器改革的不斷發展,為增設半音及解決轉調後的音準,樂器廠生產了八孔笛,又稱「三八笛」,它在原有竹笛六孔的基礎上,加上二個孔,能較正確地轉出三個『調門」來,因此稱為「三八笛」。目前正在試制中的,還有九孔加鍵笛、十孔加鍵笛、十一孔加鍵笛。
排笛:由趙松庭發明,將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扎在一起,除了最外面一根不動外,其他都將笛塞以上的裝飾部份截去,將它們的吹孔盡量靠近,吹外面一根時,額部感覺到裡面一根的位置,但不要妨礙吹外面一根。兩根笛子之間用『S」形墊片襯住,用活動的螺絲套把它們扎緊,免得滑動。排笛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於變化,表現力也增強了。演奏時,換笛迅速,轉調方便,能解決許多單根笛子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梆笛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著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間樂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現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在氣息運用上較猛,並採用了急促跳躍的舌打音,強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於表現剛健豪放、活潑輕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北方色彩,這和北方人民所處的地區特點和生活、勞動習慣是分不開的。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
曲笛用於南方崑曲等戲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多為C調或D調。管身粗而長,音色淳厚、圓潤、講究運氣的綿長,力度變化細致,常採用先放後收,一音三韻,悠揚委婉,演奏的曲調比較優美、精緻、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
曲笛與北方風格的梆笛笛子獨奏曲那種粗獷、有力,形成鮮明的對照。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陸春齡教授,他所演奏的《鷓鴣飛》、《小放牛》等民間樂曲,音色潤麗、清晰,音色控制、強弱對比自如,並多應用笛子上的「喚音」、「送音」、「打音」、「倚音」、「顫音」等技術,在氣息運用上要求飽滿均勻,盡量少用吐音斷奏。
曲笛在我國南方廣泛流行,適宜獨奏、合奏,是崑曲等戲曲音樂、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樂器之一。
常用的就那麼幾個,初學的買個F C或D的就ok了。望能解決你的問題
⑤ 有一種笛子順著吹,是不是叫順笛啊
在漢代,笛子為豎吹,在明朝時期,豎吹笛稱之為順笛,在20世紀中期,日本人訪華,認為應該這是豎吹,應該稱之為豎笛,
其實豎笛是國外引進的,中國豎吹笛,應該稱之為順笛。順笛是中國的。
⑥ 中國竹笛是從什麼時候有的
長期以來,對於中國竹笛是從什麼時候才有的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紜。近年來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與我們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應該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另外還有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個按音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三號漢墓(公元前168年)中的兩支橫吹的笛;廣西貴縣羅泊灣
出土的一號墓中一支用二節竹製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都足已證明笛子是比其它任何樂器都早幾代的、最原始的樂器。根據《呂氏春秋》、《玉海》等文獻中記載的黃帝命伶倫伐昆侖之竹為笛的傳說,以及從隨縣出土的兩根竹製的橫吹笛子推測,我國最遲在黃帝時代(公元前2400年)就已經有了竹製的笛子,到了漢、晉時期,根據音律學的理論製成了長短不同的笛子。晉書中載有笛子演奏家列和的一段話:「每合樂時,隨聲之清濁,用笛有長有短。假令聲濁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調。漢魏相傳。施行皆然……」。同時期的蔡荀、梁武帝等人,都曾作十二律笛。一根笛子一個律,於是「被以八音、施以七音、莫不和」。晉時已經有了「順笛」(豎吹、管子里塞一塊有槽的木頭,一吹就會發音)和「手笛」(長九寸,類似當今的高音笛)。隋朝後,為了解決十二律笛過於繁瑣的弊病,就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笛子。唐朝的呂才,製成「尺八」豎吹,在當時很流行。它隨著唐朝的雅樂,流傳到日本。與此同時,劉系製作了七星管,貼上笛膜以助發聲,他也是最早談論笛子貼膜的人。到了宋朝又出現了吹孔在中間,兩手交叉演奏的「叉手笛」。據宋史記載:此笛足以仂、十二旋相為宮,亦可通八十四調,其制如雅笛而小,長九寸與黃鍾管等,其竅有六,左四右二,樂人執,掛兩手相交有拱揖之狀,請名曰拱辰管。「這種笛類似今天的大口笛」。在宋朝之後,竹笛的形制就和現在的六孔竹笛完全一樣了。由於戲曲盛行,竹笛成了戲曲伴奏的重要樂器。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兄弟民族的音樂都有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單就漢族來說,也都有不同地區的不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