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完課文請說說擁有創造性
㈠ 學完了「早」這篇課文後,請談談你的感受
讀了《早》這篇課文,我很佩服魯迅,魯迅一生的品行就像梅花一樣。因為它開得早版,魯迅從小嚴格權要求自己,每干一件事,時時早,事事早;梅花敢於迎風傲雪,魯迅敢於同反動派作斗爭;梅花是春的使者,魯迅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㈡ 學完課文,請說說擁有創造性思維必須具備哪些要素。除此之外,你認為培養創造性的思維還需要哪些因素請舉
1.學識淵博並抄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 2.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斷探求新思路,去訪用所得的知識 3.留意細小的想法,並鍥而不舍地使之變為現實。
讀一段好的句子先從表面來看,了解表面意思後,腦子里要都想這那個,不能分心,一分心就要重來。在只看開頭和結尾,猜出中間大概意思細細品味
觀察家裡的小花或者樹 切下一瓣花或一些樹葉用顯微鏡來觀察上面的紋路 或者切開他們觀察內部結構並寫在紙上,慢慢消化
附加(這個是自己寫得,寫的不好不要哦怪哈!)
㈢ 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讓我們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怎
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權利。無論你是否有權健的身體,只要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就一定能夠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春天,編制出屬於自己的五彩繽紛的世界。
㈣ 學完課文後,你怎麼樣看待東郭先生的行為請談談你的觀點,然後寫一段話。
東郭先生把「兼愛」施於惡狼身上,幫助狼逃離困境,自己卻因而險遭厄運版.這一寓言權告訴我們,即使在人與人的關系中,也存在「東郭先生」式的問題.一個人應該真心實意地愛人民,但絲毫不應該憐惜狼一樣的惡人.現在,「東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經成為漢語中固定詞語,「東郭先生」 專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濫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則指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人.
㈤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創造性教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創新教學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新精神,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最緊迫、最困難的任務。
一、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需要創新型的教師。
進行創新教學,關鍵要有創新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生的直接榜樣,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師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及創造精神,能為學生的創造行為提供示範,並滲透到一切教學活動中。心理學認為:只有教師本人是創新型的,他才發現、重視並有目的、有計劃地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那麼,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
教師創新意識的確立,是一場教育思想的深刻變革,涉及到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教學觀等諸多方面。創新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愛,不僅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修養,而且是兒童身心發展,生命成長的原動力,是生命中一種創造性的整合力量。過去,我們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改變人,而今我們更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影響人。愛的教育是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教師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發學生生命的激情,使兒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溫暖和學習的價值。在愛的陽光下,消除一切煩惱、困惑、膽怯、浮躁,引發內心深處的天真無邪的本性,從而誘發創造的潛能。
創新教育也是一種「活」的教育。現在學校里的規矩很多,課堂上的規矩更多。如:發言必先舉手,老師同意方能開口;發言必站立,老師不發話,學生不得坐下;不許在老師講話時插話,否則視為不敬;坐則要昂首挺胸,雙手放膝,兩眼平視等等如此之多的規矩,思想上的條條框框必然束縛兒童的思維,窒息兒童的創新精神。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發言眾口一辭,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編造假話,哄騙家長和老師,使有識之士深感憂慮和擔心。我們提倡「童言無忌」,提倡兒童「思維無禁區」,讓兒童暢想,暢言,精神上處於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在這種氛圍中,任想像馳騁,任感情激盪,任思路放縱,多種想法涌動,交匯自然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教師的創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異精神,這種精神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僅以次影響學生,還表現在對教學的藝術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創新過程肯定會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諷刺的打擊,也會遇到來自內心的惰性、慣性、以及懦弱和動搖的阻撓,因此,教師還必須具有穩定性和創新人格。我國著名創造教育家段繼揚對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後認為,各類創造人格的共同特徵是:興趣廣泛,求知慾強;思維靈活,反應敏捷,聯想豐富,語言流暢;勤奮熱情,專心致志;觀察敏銳,思辯精密;勇於進取,渴求發現;堅定自信,執著追求;堅韌自製,不辭勞苦;獨立性強,從眾性少;獻身事業,服務社會。
教師具有創新性人格,不僅是其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可靠保證和有力支撐,而且對學生的人格影響至深至遠,甚至終身不可磨滅。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成為創新型教師,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還應研究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個性」,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盡快使自己成為創新型的小學語文教師。
時代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從娃娃做起,從基礎教育抓起,小學語文上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別需要創新型教師。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採取多種切實可行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
既然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沃土,那麼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大的方面說,要更新觀念,首先,正如修訂後的《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創造條件,一要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二要在課堂教學中還學生一個民主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作為教師要花大力氣研究怎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1、憑借課文中的創造性因素,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統一的東西使大多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獨立感受的自由,其實是犧牲了個性、犧牲了創造、犧牲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犧牲了學習語文興趣,有百害而無一利。語文教學其實需要著力鼓勵求異。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詞句,概括課文的段意和中心,對問題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強求一致,而要鼓勵多種答案並存,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會不斷閃現創造的亮點。我在執教《麥哨》一文時問學生:假如這么美的草地就在你們的面前,你們最想做的是什麼?有的學生說在草地上打兩個滾,有的學生說翻兩個跟頭,還有的學生說想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覺,多麼天真、多麼幼稚而又可愛的想法!比如,讀了《圓明園的毀滅》引導學生討論,圓明園要不要重修,為什麼?語文教材中還有一些滲透科學思想方法,啟蒙教育的課文,比如,《兩個錢球同時著地》中體現的實踐的觀點;《條條道路通羅馬》中體現了實事求是和事物發展變化的觀點。通過教學,使學生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有助於在發展語言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2、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主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崔巒認為: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尤應如此。教學不應千篇一律,更不應模式化。因此,教師要根據級段的不同,課文內容和形式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語文活動形式引進課堂教學。如畫面感強的課文可以讀讀、畫畫;詩歌可以讀讀、背背、唱唱;童話和情節曲折的故事可以讀讀、演演。學生在畫、唱、演中不僅能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的體會,而且能發展語言,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語文教學還應當重視探究,發現的環節。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學習」值得我們重視。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探究與發現,一方面要切實加強潛心讀書、獨立思考的環節,要給每個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時間。對學生的獨立見解應熱情鼓勵,對有價值的見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堅持下去,學生定會具有較強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3、激發想像,培養思維的連動性。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想像是創新的翅膀。學生讀有情有景的課文,教師可啟發學生再造想像,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圖畫,這樣既能用圖畫幫助理解內容,又能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對於留有想像空間的課文,要鼓勵學生展開想像和聯想。比如學了《橋》讓學生說說,你們最想對老支書說些什麼?學了《新型玻璃》讓學生說說,你們還想發明什麼樣的玻璃?讀了《坐井觀天》讓學生現象,青蛙聽了小鳥的話怎麼想,怎麼做了?這樣在仿寫實踐中展開現象的翅膀,培養學生的現象力。
現象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往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把形象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開展。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學生可以打開思維的閘門,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互不相連的聚合粘結……它滲透在小學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別在發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要結合語言文字訓練,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據小學生愛想像,尤愛幻想的特點,引導學生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具體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學生從形象入手,觸發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開想像,啟動思維,促進聯想,開拓創造的空間,發覺創新的精神。兒童在課堂上充滿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盡情地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自己的個性特徵,從而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蘇聯審美教育專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說:這不是單純的理解,也不是簡單的評價,而是活躍的直接感情,這種感情化成為嚮往……轉化成為創造。
㈥ 如何理解作者的創造性
一、熟讀課文,探究下邊的問題.
1.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於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種思維模式.這篇課文卻提出與之相反的觀點,要求我們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為什麼非常重要?
2.創造性思維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貝多芬、愛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亞才具備創造性思維的看法,為什麼不對?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此題意在幫助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1.只有認識到事物的正確答案往往不止一個,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我們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進步.
2.第一問.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有:①淵博的知識.②運用知識去不斷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細小的想法,並鍥而不舍地使之變為現實.
第二問.因為「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不是偉人名人才有.(引導學生聯系他們自己的體會來談.)
二、本文主要論述什麼問題?作者為什麼從「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談起?關於創造性思維所必需的要素,為什麼到篇末才給出全部答案?
此題意在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並了解課文結構上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思路.
第一問.主要論述怎樣才能擁有創造力的問題.
第二問.因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個問題很具體,生動形象,又富於針對性,極易引起讀者興趣.
第三問.關於創造性必需的三個要素,經過課文逐層論述,最後才給出答案,這合乎「分→總」這種思維規律,便於讀者理解和把握.
三、議論文常常用設問句.設問是一種無疑而問、自問自答的修辭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導思考,突出某些內容,使文勢有變化,起波瀾.例如課文第四段末尾提出設問:「那麼,創造性的思維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引導讀者去思考,然後作者又對此作了回答.請從課文中再找出幾個設問句,仔細體會這種修辭方式的表達作用,並且思考一下怎樣才能用好設問句.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設問句.
設問句是常用的句式.課文中除題干中舉到的以外,還有:「這種創造性的思維是否任何人都具備呢?是否存在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的區別呢?」在本文中,它們的作用除了題干提到的以外,還有在結構上起承接、過渡的作用,使文章結構緊密,條理清楚.至於怎樣運用設問句,要根據具體的內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處.
四、把課文的最後一段抄在本子上.並選取這段中的某一個觀點,舉出生活中的一兩個事例來證明它.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進一步掌握課文主旨.
這段的觀點很多,學生可以隨意選取一個,舉例加以證明.
教學建議
一、引導學生確立課文學習目標.一般說來,可以確立為以下兩條:第一,學習課文的論證方式及其方法;第二,創造性思維在實際生活中的重大意義.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圍繞這兩條確立適合於自己的學習目標.當然,自己另外確立學習目標也是應該鼓勵的.
二、可以採用問題式導讀法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除課後練習外,還可以提出下列問題:
1.課文開頭所提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2.「正確答案只有一種」的思維模式有什麼弊病?
3.為什麼說「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4.創造性思維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5.發揮創造力的關鍵是什麼?你有這方面的經驗嗎?
6.課文中列舉約翰·古登貝爾克發明印刷機、排版術的事例以及羅蘭·布歇內爾發明互動式乒乓球游戲的事例有什麼作用?
7.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什麼?你打算怎樣做一個富於創造精神的人?
教師不妨在課堂教學和課文練習中選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探究.
三、「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在學習上和生活中可以作多種引申.例如,課文的多種解讀,問題的多種解法,完成一個任務的多種途徑,等等.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出發,引申得越多越好、越廣越好.學生之間可以交流,互相啟發,開闊思路.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精神.
㈦ 怎樣做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請依據《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篇課文簡述
「創造性思維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就是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來所要解決的論題。只不過,他用了一個大家都很關注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事例,引出論題,可以引起大家加倍的重視,同時,這個事例也為引出來後,為「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論證,也提供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論據。然後引用別人的話:「富有創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從古代史到現代技術,從數學到插花,不精通各種知識就一事無成。因為這些知識隨時都可能進行組合,形成新的創意。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在六分鍾之後,也可能在六個月之後,六年之後。但當事人堅信它一定會出現。」論證了「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之一,也就是知識的重要性。再指出創造性因素應該具備的如何運用知識,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要有信心等因素。最後得出結論:「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首先要堅信這一點。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鍥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如能做到這些,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因素:一是知識,二是如何運用知識,三是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四是要有信心。
在文章的第七段中作者又說:「我對此完全贊同。知識是形成新創意的素材。但這並不是,光憑知識就能擁有創造性。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於如何運用知識。創造性的思維,必須有探求新事物,並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恆地進行各種嘗試。」接著舉了約翰·古登貝爾克發明印刷機和排版術,以及羅蘭·布歇內爾發明乒乓球游戲機的例子創造性思維必備的因素。這一部分的內容,是作者為了證明「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之二和三。證明了如何運用知識,以及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是「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這兩個分論點。
舉完羅蘭·布歇內爾發明乒乓球游戲機的例子之後,一直到倒數第三段,作者都是在證明,有信心是「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這一分論點。
作者又在文章的最後說,「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首先要堅信這一點。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鍥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如能做到這些,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作者進一步的照應並強調了,「創造性思維」的「必需的要素」的幾個方面的因素——「好奇心」,「積累知識」,「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以及「鍥而不舍」的精神等。
㈧ 1)概括說明畫面的內容 2)談談你從畫面中得到的啟示 各位大神幫忙解答吧 謝謝
你看看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案例
作者:劉丹霞
教育360
[教學構想]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而且文質兼美的散文。全文起筆於大自然,落筆於啟示,寫的是作者在對大自然景物的觀察中產生的一些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文章開頭兩段由「春天的嫩芽」起筆,描繪「大自然的變化」及「無窮的生命力」給「我」的震撼。
開頭部分給人的感覺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是抒發對大自然無窮生命力的贊美。但事實上,本文有著更豐富的內容。
文章自然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先描寫了風雨中的小白花,表達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在風雨中,小白花細小的根「卻穩固地糾結於土地之中」;「經過風雨的磨煉和洗禮」,小白花「仍然堅毅地綻放」。再描寫了風雨中的小鳥,振翅高飛,「鳥聲啁啾地回盪在空中」。最後一段是本部分的小結,揭示出了作者獲得的啟示:人類不應惶惶不安地度日,要像小花小鳥一樣,與大自然和諧一致,融為一體。
「雨要下就下吧,風要吹就吹吧」,作者三次重復這一句話,目的就是要人們像小花小鳥一樣坦然接受風風雨雨,不要因為生活中有些風風雨雨,就惶恐不安,要像小花一樣扎穩根基,經受磨煉,頑強綻放;要像小鳥一樣,振翅高飛,放聲歌唱。
第二部分,作者寫到了春意漸濃的池水。在簡略地勾勒出池邊的景色後,作者描寫了這樣的一幕:人們將石頭投入水中激起不同的聲音。
「面對池畔各式各樣的人們和各種各樣的聲音,有誰在事後是抱著詩人一般的情懷與感觸悄然離去呢?」作者的發問表明了他的寫作意圖:以詩人一般的情懷與感觸來審視「各式各樣的人們和各種各樣的聲音」,「了悟出各種大小不同的石頭,會響起各種大小不同的聲音」。
「在這渾渾噩噩、匆匆忙忙的世界中」,人們也在渾渾噩噩、匆匆忙忙地生活。在生活的池水中,我們也在投石頭,但我們投入了多大的石頭,激起了多大的聲音,在渾渾噩噩、匆匆忙忙的狀態下,我們並不知覺。這一部分中,作者獲得的啟示是:有時,我們需要平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在生活中的付出與獲得。
第三部分,作者又寫到了天上的雲。作者寫雲的不斷變化和不同形態,目的顯然是用來比喻「人的心」和「人的命運」。由「雲朵的變化」作者想到了很多,作者想到了人的心境與人生際遇的關系,想到了人生如流雲一樣的變化。由此得出結論,「縱然歡喜,也不必得意忘形;縱然悲戚,也不必怨天尤人」,進而推論:「若每個人都能保持坦誠、謙虛的胸懷,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負責地工作,必可體會出漫長人生中的無窮情趣。」
第四部分,可以看作是全文的結語。人生中,無論順境逆境,只要振作精神,努力進取,必定會取得成績,自然就有新的希望。
本文以大自然中涌現著無窮生命力開頭,以人生中孕育著新希望結尾,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坦然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明白有多少付出才會有多少收獲,保持坦誠謙虛的胸懷,體會人生的情趣。
本文抓住大自然中的一些細小事情,展開豐富的聯想,描繪了一些細膩、別致的感受,獲得了一些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啟示。全文將對自然的觀察與人生的感悟結合起來,巧妙而別致。第一部分以小花小鳥來反襯人類的生活方式,第二部分以石頭與回聲來類比人生的付出與獲得,第三部分以雲朵的變化來比擬人生的際遇,最後一部分與開頭相照應。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現在的中學生呼吸視聽都染上了都市化的色彩,離大自然也似乎越來越遠,眼前的景和物,身邊的人和事,他們少有留心,多數時候則是熟視無睹。為此,我們有必要通過學習本文,引導他們「留心處處皆文章」,帶他們走出書本的象牙塔,留心眼前的景和物,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養成勤於觀察,善於思考,樂於感悟的好習慣,並且學會藉助一定的寫作手法將之變成書面文字。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從大自然中獲得了哪些啟示。
2、初步了解並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技法。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學會相互合作探究,從而了解作者是如何從大自然中獲得啟示的,它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度。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聯系自然和生活,學會多觀察,多思考,從而從大自然中獲得啟示或教益。
[設計理念]
1、課堂上,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
2、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體會,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感悟,領會作者的人生態度及價值取向。
3、運用個人質疑、小組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敢於提問質疑的學習習慣,學會相互合作、探究,體驗學習之樂。
4、崇尚個性化解讀,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東西來,並能夠用一定的句式哲理化表達出來。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聽一聽,巧捕字眼擬標題
教師播放事先制好的配樂朗讀磁帶(課文中作者的啟示部分未讀),讓學生關上書本,聽錄音,根據聽到的內容,捕捉關鍵字眼擬制小標題。
(這個環節的設置,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篩選並抓住關鍵詞語乃至語句。)
師:本文標題為《大自然的啟示》,同學們聽了錄音後,想想作者寫了大自然的哪些景或物,能夠根據你們聽到的內容,加上適當的修飾語,擬制小標題嗎?
(學生思考後交流所擬標題,教師點評、完善後板書小標題。)
風雨中的花鳥
聲音不一的池水
變幻莫測的雲
二、想一想,自然畫面悟啟示
師:(肯定學生擬制的小標題後)經歷是最好的老師,它教會我們很多很多東西,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經歷、體驗,任選一幅畫面談談你從中獲得的啟示。
(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明白情感體驗和真情實感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從而學會留心生活,關注自然,生發感悟。)
學生自選畫面,自由發言交流,崇尚個性,不求雷同,言之成理即可。
三、比一比,感受認識更深刻
師:同學們的感悟因為結合了自身的經歷、體驗,所以獨到、深刻。現在請同學們翻開課文,認真朗讀課文,勾畫出朗讀磁帶中沒有的語句和段落,想想老師為什麼沒有朗讀?
生:沒有朗讀部分是作者從大自然中獲得的啟示。
師:對。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啟示。教師因勢利導,將「物」與「志」自然聯系起來,使學生對托物言志的寫法有一定的了解。)
師:(明確)所謂「托物言志」就是通過某一自然現象或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表現與之相近或相似的思想或感情的一種寫作技法。同學們可以將自己從所選擇的畫面中獲得的感悟與作者的啟示比較一下,看看有何不同,想想為何不同?
(通過此環節,引導學生懂得自身經歷、體驗的重要性,並讓學生展示課前查閱、收集到的有關作者松下幸之助的資料,結合他的經歷,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體會作者從大自然獲得的這些啟示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明白作者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
師:因為經歷不同,我們獲得的啟示雖然與作者的略有出入,甚至有的完全不同,但那也是我們的切身感受和情感體驗,是我們經歷的累積,思想的沉澱,更是我們智慧的火花,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每一份獨特的體驗和感悟。
四、問一問,不懂之處自質疑
師:發現一個問題比回答一百個問題更有價值。讓我們再研讀、揣摩課文,讀出問題來,相互探討。
學生讀課文提出問題並結合問題自主合作探究。
方法:
第一步:將全班分為六個小組,研讀、討論、揣摩,先將問題在小組內交流討論。
第二步:小組間相互交流、探究。
第三步:個別疑難處師生共同進行探究,形成對文本解讀中問題的共識。
(這一板塊的設計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敢於大膽質疑的精神,同時通過合作與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的靈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真正落到實處,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積極、主動、熱情探究的精神。)
五、說一說,學完文章談收獲
師:本文標題為《大自然的啟示》,全文起筆於大自然,落筆於啟示,寫的是作者在對大自然景物的觀察中產生的一些對人生理性的思考,那麼學完這篇文章後,你們有何收獲呢?
提示:收獲可以是思想上的,可以是寫作技法上的,用「學完這篇文章,我明白了(懂得了,知道了)……」的句式哲理性地提升認識,升華思想。
學生自由發言、交流,此交流應注重開放性。
(此環節的設計意在幫助學生梳理自己的思想,通過對文本的解讀獲得個性化體驗。)
學生相互交流後,教師適當點評。
六、練一練,留心觀察細描摹
師:學完這篇課文後,同學們的確受益匪淺,老師也有很大的收獲,你們想不想知道?(師生交流)
老師的收獲便是:大自然乃一本神奇的書,天的高遠,地的遼闊,山的高峻,海的深沉……無不包含著睿言哲語,但是需要我們有一雙留心自然、留心生活的眼睛,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學會細膩詳盡地描摹,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或教益。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觀察眼前的景和物,留心身邊的人和事,聯系自己,聯系生活,聯系人生,勤於思考,善於表達,獲得啟示,豐富思想。初一學生正處於人生的轉型期,求知慾和表現欲都非常強烈,思維非常活躍,教學中應把課文的主旨內化為學生對生活的認識,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課本走向課外,從關注書本到聯系生活,樹立大語文觀,並因勢引導,將讀、寫緊密結合起來。)
教師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幾幅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後,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表達(先口頭,後書面)。
教師小結:
(新課程標准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創造性閱讀、體驗性閱讀、個性化閱讀等,注重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培養,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平常的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注重學生語文習慣的培養,營造學生自主閱讀、質疑、合作探究的良好的課堂氛圍,就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長期堅持下去,一定會讓學生充分感受並深刻體驗到學習語文之樂。)
[教學後記]
其實,教無定法,最合適的、最有效的便是最好的。這節課,我覺得有些地方還是做得比較成功的。
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敢於質疑的學習習慣,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之樂。
課堂上,讓同學們自主閱讀,自由質疑,自由探討,尋求答案。針對質疑的地方,開展小組內、小組間、師生間的合作與交流,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敢於質疑、不懂就問的學習習慣,而且各個組員都很愉快地參與探究,在相互解答中共同分享成功所帶來的自豪與喜悅。
2、崇尚個性化解讀,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和情感體驗。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學中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經歷體驗,自由選擇畫面個性化表達,因為初一的學生正處於探索人生真諦、獲得人生感悟、形成人生價值的關鍵時期,這種個性化的解讀有助於促使他們積極思考、悉心感悟,將對生活的認識與自己的思考融為一體。
3、注重了讀寫結合,以讀導寫,以寫促讀,相輔相成,活學活用。
教師通過精心選擇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思考,學會運用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寫作技法,結合自己的情感經歷、體驗,把自己從圖片中獲得的啟示、感悟哲理化表達出來。
有位著名的電影藝術家曾說過:「電影是門遺憾的藝術。」因為他覺得自己演的每部電影,事後看起來都有值得改進的地方。其實,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的課堂教學當作是一項遺憾的事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只有經常反思,不斷探索,才能讓課堂上的遺憾越來越小,也越來越少。
但願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新課改精神的領引下,教出自己的特色,展示自我的風采。
㈨ 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說說通過怎樣的途徑才能把握好課文的內容
我認為運用
「
問題探源式
'
的教學途徑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課文的內容,收版獲實效課堂。權一
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必然是教師在圍繞學生發展精心設計的基礎上,
充分運用自己的教
育智慧、保持課堂的高度靈活性和開放性,讓自己融入課堂,與學生一道,共同生成課程。
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更好的把握課文內容使課堂具有活力、
智慧和情趣,
使學生真正成
為學習的主人!除此,教師才能更好地在課堂提問中激發學生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