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圈發明者
㈠ "牛逼"一詞是誰發明的發明人好牛逼
NB 的由來 對於超乎尋常的事情和人, 市井稱贊法就倆字------- "牛逼". 網路簡稱為"NB"。NB 的本意其實是Natural Beautiful的意思,中文翻譯就是」自然美」.什麼叫自然美呢? 大概想像一下就是某村有一村姑,荊釵布裙卻難掩天生麗質,然後某年某月某日被星探發現,然後送到大內陪君伴駕,皇帝老兒上下這么一眨抹眼,說了句:」寡人本以為閱盡天下美色,今日方才知曉,朕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加上N多宮女也B不上一村姑,確實是NB啊!」 所以說呢,這NB是不能依靠塗脂抹粉的,雖然大家都特別想往NB,但是往往畫虎不成反類犬.中國古代就有個叫東施的,看鄰居西施施展西心捧心確實特別特別的NB,於是很不恰如其分的學習了一下,據考證這是民間有記載的第一次」超級模仿秀」.由於某種天賦原因,她名垂青史的失敗了,而且准確的說明了NB不能裝. 再後來,世界上出了個叫小不死的總統,每天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舞刀弄劍的嚇唬人,最近這廝跑到了中東去刨絕戶墳,踢寡婦門,搞的天怒人怨,居然還贏得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擁護.據支持者說,我們的帶頭大哥雖然沒啥大腦,但是敢作敢為,雖然不NB,但是非常Simple beautiful,俗稱「簡約美」,簡寫為SB. 牛B由來又一說(by faceup) 話說當年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卻不料出了個太平天國,把慈禧鬧得雞犬不寧.恰好英法幾個國家也在趁機敲詐勒索,那慈禧一不作二不休,想出了"寧贈友邦,不予家奴"之計.於是急急召集幾個大使上殿,共同商討如何對付太平軍. 那太平天國的洪秀全自創拜上帝教,號稱聖子,又說自己的教徒刀槍不入,慈禧雖足不出宮,倒也有所耳聞.於是一上殿就問那英國大使額爾金"據說貴國舉國上下相信上帝,經常派人來我們這里傳教,如今那太平天國也自稱是上帝的子民,你們之間有什麼瓜葛嗎?" 那額爾金在中國呆了十幾年,早已經是個中國通,對官場上的東西自然也有所了解.眼見這慈禧把太平天國的事要往自己身上引,苗頭不對,急忙答到:"We believe in God, but they don『t. What they believed is a kind of new believe, it's not Catholicism" 卻不料因為情急,額爾金說得快了,那翻譯官沒聽清楚什麼是"new believe",又見慈禧正眼睜睜地等著自己翻譯,要是說自己沒聽清楚,說不定老佛爺一生氣,自己就人頭不保,只好硬著頭皮翻譯成了"我們相信主,他們不相信. 他們拜的是.. 是.......唔.... New Bee....., 他們不是天主教徒." 慈禧聽了不禁皺眉"這群亂黨什麼不好拜,卻去拜什麼牛B,實在是古怪" 這時李鴻章在旁邊參奏"老佛爺有所不知,但凡亂黨,必然有些旁門左道之士,作法惑眾.之前義和團以黑狗血淋身,自稱能避子彈,便是一例.而如今長毛以拜牛B為風,想必是那牛B比黑狗血更厲害的緣故." 慈禧感嘆道"看來這牛B,果然厲害得緊啊!」
㈡ 牛棟發明什麼他發明的第一個東西是什麼
牛頓的貢獻主要在理論方面,非要說什麼發明,那就是煉金術了
㈢ 接種牛痘的發明家是他是誰他是什麼國家的人
英國醫生詹納(E.Jenner)於18世紀末發明18世紀英國流行天花,許多人因此喪生。生理學家愛德華.琴納偶爾發現擠牛奶的女工很少得天花,經過研究,他認為接種牛痘可以預防天花。他在動物身上做了多次實驗,效果不錯。在人身上使用將如何?他沒有底,於是他決定讓自己的兒子做第一個實驗者。但這個決定遭到妻子和親屬的反對,妻子和他哭鬧,他是瘋子、要謀殺親生兒子。他的親屬也散布:種了牛痘會長出牛角、牛毛,還會發出牛一樣的叫聲,....。琴納沒有理會這些奇談怪論,在兒子的左胳臂上種了牛痘。幾天過去了,孩子沒有不良反應。於是他又在兒子的右胳臂上種了牛痘,幾個星期過去了,孩子也沒有不良反應。以後別的孩子感染了天花,而他的孩子卻健康的生活著。種牛痘,預防天花,拯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為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人們在家鄉為他建立了紀念雕像,並鐫刻了一行字:向母親孩子人民的英雄致敬。琴納立志解決這一重大醫學難題。經過20多年刻苦研究,終於證實對人接種牛痘疫苗,能使人獲得對天花的永久免疫能力,挽救了無數生命。他的成功還為人類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免疫學,他是在科學基礎上征服傳染病的先驅。被稱為免疫學之父。牛痘接種的成功,為免疫學開創了廣闊的領域,在國際上,琴納贏得了極大的贊譽。1799年夏,人們稱譽他為偉大的科學發明家人生命拯救者。拿破崙曾稱琴納為偉人。所有現代接種法實際上都是來源於琴納的第一次偉大發現。
牛痘技術,是使用【牛的天花病毒】,和人類的天花病毒不一樣。人類接種後,產生的抗體,卻能抵抗人的天花病毒。
人感染牛的天花病毒後,不會死。
所以,牛痘疫苗是比人痘疫苗安全10000倍的疫苗。
正因為如此,在1980年的時候,全球滅絕了天花。
㈣ 牛車是______發明的
殷王王是牛車的發明者。 船的發明者是番禺 墨子》等古籍中就有「番禺始為舟」
㈤ 牛仔有什麼來歷牛仔服是誰發明的
牛仔「Cowboy」這個詞實際上來源於西班牙語,是西班牙語「Vaquero」直譯而來。「Vaquero」發展於詞根「vaca」,意思是「牛」,因此「Vaquero」(Cowman)翻譯成英語就是「Cowboy」。 最早的牛仔是那些來美洲居住的歐洲人後裔。登陸到美國東海岸的英國和法國殖民者根本不熟悉西班牙人的畜牧方式,他們開始只會採用圈養的方式養牛。當圍欄里的草被牛吃完後,牛群就被趕到一個新的有草的地方繼續放養。這樣的牧牛人在英語稱為「Driver」。而西班牙人不像其他殖民地的殖民者一樣因躲避政治、宗教迫害而來,他們是貴族、冒險家,他們嚴謹、聰明、有紳士風度、有膽識、富於野心、愛冒險、喜歡表現自己……他們把「I Can」的精髓融入到「America Can」中。他們養牛的方式是真正的放牧,把牛放到沒有邊際的草原中,牛仔們騎馬隨牛群馳騁。這些西班牙人的精神代表了傳統的牛仔精神。在新墨西哥州的鄉下居住著這樣一些頑固的傳統牛仔,他們就是遍布美國的西班牙人後裔,他們的血統和文化一直很好地保存了下來。
1846年,美國與墨西哥開戰。戰爭中美國人打敗了墨西哥人,建立了新墨西哥州。但是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墨西哥州的牛仔文化卻徹底地征服了美國。沒有任何區域能像新墨西哥州那樣對美國牛仔文化的發展產生如此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牛仔們並不像電影中反映的那樣帶有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據一位牛仔專家勞恩·泰勒說,現實中的牛仔就是騎在馬背上的農場工人,負責看管奶牛。他們在戶外的時間一天長達12到14個小時,工作既沉重又危險,報酬又低。一到冬天,大多數的牛仔都不得不再找其他的工作。1865年到1895年是牛仔的鼎盛時代,新的肉類保鮮辦法的出現、市場對牛肉的需求急劇增長,同時鐵路延伸到大多數村落,使得牧場經營業在美國西南部非常興盛。放牧業、牧場經營業主們用較低的成本在西部飼養大批的牛群,然後通過鐵路把它們運到東部的市場。而牛仔們就在戶外放養牛群,然後把他們運到最近的鐵路上。
然而就是這些處在社會最底層、充滿著美國開拓精神的西部牛仔們,形成和完善著自己的牛仔文化,並且身體力行地把牛仔文化發揚光大。他們通常穿著的「制服」——牛仔褲,與牛仔們身上蘊涵的獨立、自由、叛逆、粗獷、豪邁的精神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牛仔褲後來幾乎完全脫離了一條褲子的原始意義,特別是藍色牛仔褲,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持續地嵌入西方工業革命之後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
平地而起的美國牛仔文化,有別於歐洲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又吸收了多種文化的精華,使自身得到發展。隨著美國的強大,美國的文化開始風行世界。牛仔文化更是隨電影中的牛仔形象一起深入民心。通過許多事實和傳奇故事,牛仔已經成為美國文化的偉大代表。而牛仔褲及牛仔服飾,就成了美國牛仔文化的一個鮮明符號。
牛仔褲
最早牛仔褲的出現,源於某個靈機一動的創意。那是在1853年,正是加利福尼亞淘金熱最風行的時候。淘金的工人們一直抱怨普通的褲子磨損得太厲害,也裝不下淘來的黃金顆粒。於是,一位名叫levis strauss的商人萌發了用滯銷帆布製作一種不易磨損的工裝褲的想法。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現在最常見的藍色,而是棕色的,而且褲腰也裁剪得很高,便於工人們把它穿在普通褲子的外面。為了加固,在褲兜和褲門處都使用了嶄新的銅紐扣———現在,這已經成了牛仔服裝里一種歷久不變的標志性元素。
直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牛仔褲還是西部工人們的主要工作服裝。但是,隨著三十年代西部牛仔電影的風行,在影片中頻頻出現的牛仔褲漸漸走進了公眾的視線。在美國號稱「牛仔之王」的男影星羅伊·羅傑斯,就以一身牛仔裝的形象贏得了許多影迷的心。
從這個時期開始,牛仔裝逐漸脫離了工裝褲的概念,開始流行到各個年齡和各個階層。之後,逐漸地從工人、學生到富有的商人和好萊塢明星,甚至是皇室成員,都開始穿這種輕松又隨意的服裝。
牛仔褲原是十九世紀的美國人為應付繁重的日常勞作而設計出的一種作業服。時過境遷,當年粗重的勞動裝,如今躋身時裝界,巧妙地迎合流行,不斷地變換出新的款式,風靡全球,在時裝領域占據了極大一塊地盤。牛仔褲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現在哪一個年輕人的衣櫃里,找不出一二條牛仔褲?
牛仔褲最常見的顏色當屬藍色,此外又有黑、白等其他色彩。材質也有多種,款式更是不勝枚舉。各生產廠家縫制的牛仔褲都各具特色,不妨多試穿幾條比較一下,挑選自己最中意的。選購時,還應考慮著用的場合以及和上衣、鞋子的配。令年輕人欽慕不已的牛仔褲首推Levi's、Lee和Wrangler等名牌,世界各國又各有國產的名牌牛仔褲,像日本的BIG JOHN、EDWIN等,在日本國內受歡迎的程度,決不亞於大名鼎鼎的美國牛仔褲。幾乎所有的牛仔褲都是男女通用,部分牌號也有臀部較大、股溝較深的女性專用款式。
牛仔褲的代表性款式大致可分以下幾種:
直筒型:牛仔褲最基本的款式,諸如Levi's501、EDWIN505、Lee101等牌號。
瘦窄型:強調體姿美的款式,諸如Levi's606、EDWIN506、Lee301等牌號。
小喇叭褲管型:考慮到穿高幫鞋時的方便,褲管稍大,諸如Levi's517、EDWIN101F、Lee102等牌號。
大喇叭褲管型:七十年代風行一時的款式,膝蓋以下的褲管極大,諸如Levi's646等牌號。
牛仔布的生產起源於美國,牛仔服的創始人是李維.施特勞斯。李維.施特勞斯原是德國猶太人。第一件牛仔服誕生於19世紀中葉,19世紀90年代才在美國投入大批量生產。當時,美國人為牛仔服在美國誕生而感到莫大的自豪和驕傲,1975年美國慶祝建國200周年時,在華盛頓國家博物館還曾經展出了一條所謂的「李維」式牛仔褲,吸引了在場人的諸多眼球。牛仔服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才開始在我國流行,而牛仔布始終伴隨著牛仔服裝的發展而發展,倘若追溯牛仔布的發展歷史,也應該有上百年了,牛仔布經歷了百年風雨的洗禮後,長盛不衰,且市場越來越大,因為牛仔面料與服裝老少皆宜穿著,有很強的通用性,它將長期成為國內外服裝消費者所青睞的時裝之一。可以說,當牛仔服裝在中國興起之時,中國的千千萬萬消費者就「春夏秋冬」都割捨不下對她的眷戀之情。
㈥ 牛胰島素的發明者是誰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以鈕經義為首,由龔岳亭、鄒承魯、杜雨蒼、季愛雪、邢其毅、汪猷、徐傑誠等人共同組成的協作組於1965年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活力、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為人類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這項成果獲1982年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
(6)牛圈發明者擴展閱讀
研究歷史
1、結構
就選擇了進行研究。
1952年,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通過研究一種分子量小但具有蛋白質全部結構特徵的牛胰島素材料,搞清楚了牛胰島素的G鏈和P鏈上所有氨基酸的排列次序以及這兩個鏈的結合方式。
第二年,他宣布破譯出由17種51個氨基酸組成的兩條多肽鏈牛胰島素的全部結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搞清楚一種重要蛋白質分子的全部結構。桑格因此研究成果獲得了195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2、研究步驟
1959年突破了把天然胰島素拆分成兩條鏈,再把它們重新合成為胰島素的難題,重新合成的胰島素是和原來活力相同、形狀一樣的結晶。
在合成了胰島素的兩條鏈後,用人工合成的B鏈同天然的A鏈相連接。這種牛胰島素的半合成在1964年獲得成功。再把經過考驗的半合成的A鏈與B鏈相結合。
㈦ 牛痘發明於什麼時候
18世紀的歐洲是天花十分盛行的年代。當時的英國鄉間流行一個民間傳說:一個人只要曾經染上牛痘,便不會再染上天花。擠牛奶的女工多數都曾感染牛痘,亦的確很少患上天花。詹納意會到倘若傳說屬實,牛痘是跟天花有關,那麼以牛痘接種代替天花接種將更為理想。1796年5月14日,詹納進行實驗。他以接種天花的方法,替一名八歲男孩詹姆士·菲利浦接種牛痘。男孩染上牛痘後,六星期內康復。之後詹納再替男孩接種天花,結果男孩完全沒有受感染,證明了牛痘能令人對天花產生免疫。
詹納稱他的方法為「預防接種」(Vaccination),Vacca 是拉丁文中「牛」的意思。之後他在1798年出版關於預防接種辦法的書:《關於牛痘預防接種的原因與後果》(《An Inquiry into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Variolae Vaccinae, a Disease Known by the Name of Cow Pox》),並首次在書中使用了病毒(virus)一字。詹納認識到預防接種可能達到的最終結果。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令天花在地球上絕跡。他的夢想最後在全球的努力合作下取得成功,1970年代天花病終於在地球消失。
㈧ 牛耕是誰發明的
牛耕技術的使用,是人類社會進入一定文明時代的一個標志。我國牛耕技術的使用,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之交,中國進入了鐵器時代,鐵器農具的出現及牛耕技術的使用,極大地節省了社會勞動力,擴大了生產規模,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推動了當時社會制度的變革,促使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制度轉變。近代考古發現,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鐵犁等多種鐵器出現。
漢代時期的甘肅河西地區,使用牛耕技術已較為普遍。開始是單轅犁(駕二牛),後來又有雙轅犁(駕一牛)。東漢時,耬播技術傳入河西,使河西成為「富甲天下」的地方。嘉峪關市境內發現的魏晉時期古墓葬中,出土有多塊(幅)《牛耕》畫像磚,佐證了當時河西地區使用牛耕技術已很普遍。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種後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這就是牛拉的「耙」,又稱「耮」。「耙」一面有齒,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壓種子,使田地平整。至今,當地農村仍在使用。
《牛耕》磚畫出土於嘉峪關5號壁畫墓,圖上繪二牛,一白一黑,牛身細長,角下彎上直,牛鼻有環,但無韁,說明牛馴養得已很溫順,二牛所挽之犁,犁頭部分深深切入土中;扶犁者為一青年男子,衣長襦,束腰,領、袖口緣邊,發髻插有發簪,右手扶犁,左手揚鞭。畫面顯示出畫匠對農耕生活體驗很深,就連扶犁者頭上滴落的汗滴,也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整個畫面生動活潑,瀟灑自如,人、牛、犁都處在動態當中。真實地反映了魏晉畫風以及當時畫壇流行的寫實精神。由於畫匠要反映勞作者的辛苦,扶犁者只穿長襦,光著小腿部分。從細微處體現了畫匠巧妙的構思。看似平常,實則精妙。《牛耕》磚畫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老的繪畫技藝,它不僅在中國繪畫史上,而且在世界繪畫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這幅1600年前的中國《牛耕》繪畫,今天看來仍是那麼清新喜人,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繪畫藝術。此畫為國家一級文物。
牛耕技術是在西漢出現的,它的出現標志著當時的生產力的進步,標志著農耕社會達到新的高度。
牛耕技術從出現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在中國農村延續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延續過程中,雖然也有技術上的改進,但是改變並不大。應該說牛耕技術在歷史上是起過重要作用的,對中國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尤為深刻。
小的時候,家鄉農村剛剛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時候拖拉機等農業機械還比較少,耕牛依然是農戶的重要勞動力,牛耕還是非常普遍的,我覺得我這一年齡階段的對牛耕還有所認識,掌握的恐怕很少了。
「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這是一句俗話。表明了農活技術含量的低下和簡單。作為牛耕技術,算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有一定難度。
通常的牛耕是兩頭或者三頭牛來拉犁耕作。把綆繩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後把牛套在一起,紮好肚帶,再扯一根韁繩系在牛耳上,農夫通過扯拽韁繩來「指揮」控制牛的行進方向。農夫一手扶犁,一手執鞭、扯韁繩進行耕作。這一技術,我在12歲的時候已經初步掌握,後來到學校讀書,便「荒廢」了。呵呵,即使不荒廢,恐怕在今天也早已被淘汰、派不上用場了!
牛是有力氣的,但是速度比較慢,在沒有農業機械的時代,它也恐怕是最佳選擇了。耕地、耙地、耩地、耘地……,牛都是主要的「動力」。還記得小學課本上學過的課文《飼養員趙大叔》,對牛馬有深厚的感情;還記得「俯首甘為孺子牛」……。
如今作為農耕時代的標志,牛耕技術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耕牛也已經被諸多的農業機械取而代之,不再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動力」。農田裡已經見不到耕牛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