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朦朧詩的創造

朦朧詩的創造

發布時間: 2021-02-16 08:53:44

⑴ 朦朧詩的產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批年輕詩人開始崛起於詩壇,給詩苑帶來了一股新異的詩風,引起了社會的廣泛注意。
他們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島、舒婷、芒克、多多、顧城、江河、楊煉、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這批年輕詩人所引發的新詩潮之所以在70年代末出現在中國詩壇上,是由特定的時代語境和歷史積淀所形成的。
就其發展過程而言,最早可溯源到「文革」時期60年代末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當時許多知識青年普遍懷有一種模糊而又強烈的情緒:不解、懷疑、憤怒、無奈、對抗等交織在一起,一種被拋棄的失落感以及對幻滅了的理想的沮喪和堅執,對失去家園的牽系等,成了這一代人的主導情緒和情感基調。
郭路生(食指)寫於1968年的《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就是這種情緒的最初宣洩:「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這時,我的心變成了一隻風箏,/風箏的線繩就在母親的手中。/終於抓住了什麼東西,/管他是誰的手,不能松,/因為這是我的北京,/這是我的最後的北京。」
郭路生(食指)曾被人們稱作文革時期 「地下詩歌」第一人,後來他借用西方現代手法創作的帶有古典詩詞韻味的《相信未來》,一度在知青中流傳,對「地下詩歌」的發展具有開拓作用。 1979年3月,《詩刊》發表了北島的《回答》,標志著朦朧詩由地下正式走上詩壇,從而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沖擊波。由於這批年輕詩人大都經歷過十年浩劫,有過激情和理想從狂熱到幻滅的過程,所以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年少時天真和單純的信仰被欺騙之後,不免有些失落和迷惘。
由此,他們便開始產生一種悖逆心理,不僅懷疑「文化大革命」,甚至也懷疑起自己和周圍的一切:「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北島《回答》)「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北島《一切》)這就是一代人在特定時期所懷有的特有情緒。但是,他們並沒有就此沉落下去,而是開始了執著中的奮起,迷惘中的尋求。「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求光明」(顧城《一代人》)。
顧城筆下一代人的形象,正是這一代青年最真實的象徵。因而,在他們豐富而又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中,既有置身於那個時代的驚悸、恐怖、苦悶、激憤,又有心靈的痛苦、迷茫、空虛、失落,同時也有在反思過程中所孕育的新的希望和理想。
當他們懷著這種情緒走近詩歌時,又不期然地與西方現代派藝術達成了某種程度的默契和匯通。於是他們一改傳統直白淺露的抒情模式,而大量採用象徵、隱喻、反諷、變形、通感、暗示等藝術手法,使之呈現出一種隱約朦朧,含混甚至歧義的詩意氛圍,因此人們便把這類詩稱作「朦朧詩」甚至貶稱為「古怪詩」。

⑵ 誰會創造一首朦朧詩。至少要十句。

風中的虔誠

林河

在自己的枝頭
掛出綠葉般的哨鈴
清風醉語晃動零丁
明亮的眼睛穿透霧藹
歲月專的轆轤搖過冰川
醉了屬的黎明
糊塗作酒
永恆的清純
從井底打撈
失之交臂的緣分
埋入白雪覆蓋的深層
瑟音涉夜而來
夢想姍姍而來
風中的虔誠
在眉眼中綻開......

⑶ 朦朧詩創作背景

朦朧來詩派: 70年代末自80年代初出現的詩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作為一個創作群體,「朦朧詩」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關於朦朧詩曾在當時文壇引起論爭。「朦朧詩」精神內涵的三個層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會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反思與探求意識以及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三是在人道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人」的特別關注。「朦朧詩」改寫了以往詩歌單純描摹「現實」與圖解政策的傳統模式,把詩歌作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學意義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朦朧詩」的崛起,也是中國文學生命之樹的崛起。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7677346.html?si=2

⑷ 朦朧詩的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思潮是經由新詩潮而得以產生的,「朦朧詩」是它的第一批文學作品。從60、70年代的地下創作,到70年代末「朦朧詩」的公開發表,再到80年代初引發的聲勢浩大的關於「朦朧詩」的論爭,是這一運動的發展軌跡。「朦朧詩派」迎著熱風冷雨,直到被社會普遍認可與接受,其生長和發展的不尋常歷程,可以說是相當輝煌的。然而,到了文學多元化的80年代中後期,「朦朧詩」則開始淡出。「朦朧詩」以人的主體性的覺醒對「文革」神本主義思想文化統治的勝利而告終,這個勝利也是人本主義文學對「四人幫」文化專制的勝利,它使詩歌打破了建國以來的種種文學禁錮,而承接了五四以來的新詩傳統。「朦朧詩」不應被看作是一個詩歌流派,而應被看作是一種文學思潮。文學思潮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適應時代、社會的變化而在文學上形成的一種思想潮流。一種新的文學思潮的興起和發展,總要同舊的思潮發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朧詩」登上歷史舞台之際,就有了新詩潮詩歌運動。
「朦朧詩派」崛起於二十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主要有舒婷、北島、顧城、楊煉、江河、多多、食指、芒克等。舒婷的《致橡樹》、《中秋夜》、《四月的黃昏》,北島的《回答》、《冷酷的希望》、《結局或開始》,芒克的《天空》、《十月的獻詩》、《心事》,食指的《相信未來》、《命運》、《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江河的《祖國啊,祖國》、《沒有寫完的詩》、《星星變奏曲》,顧城的《簡歷》,楊煉的《烏篷船》,方含的《謠曲》等。其中,不少後來被看作是「朦朧詩」的「代表作」。「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的這首《一代人》作於1979年,這首詩是「朦朧詩」創作中最經典的名篇之一。舒婷的《致橡樹》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這首詩熱烈歌頌了誠摯、堅貞的愛情,當年曾膾炙人口。
雖然「朦朧詩派」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詩歌群體,但這些詩人從自我心靈出發,以象徵、隱喻、通感等詩歌藝術技巧,所創作的詩作呈現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憂傷而不悲觀、真摯而又沉鬱,既有苦難中對理想的追尋,又有對「人」的自我價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會的正義性、強烈的個人理性精神都通過詩歌表達了出來。

二、「朦朧詩」的產生與衰減

(一)「朦朧詩」的產生
「朦朧詩」的崛起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它自1979年3月浮出水面,能在兩三年內迅猛崛起,遍地開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興起的思想解放運動,得益於舉國上下痛恨「文革」渴望新生的政治熱情。伴隨著當時整個社會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漸復甦,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的自由心靈的探求,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未來的熱切希望,構成了「朦朧詩」的思想核心。
例如,顧城的《一代人》以一組單純的意象構成了對剛剛過去的「文革」歲月的隱喻。「黑夜」、「光明」和我的「尋找」在這里的含義都是不言而喻的。《一代人》只有短短的兩行詩句,以三個單純的意象概括了生於逆境卻始終不失信念的一代人異常復雜的心理經驗和精神特徵。《一代人》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代人「心靈史」的縮影,「朦朧詩人」所代表的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長大,心靈的成熟包括著對苦難的承擔,或是在不斷地受傷害中經歷成長,苦難給予了他們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們時時企圖透過時代的陰暗尋找光明,時時企圖在精神的嚮往與追尋中戰勝苦難。他們用詩歌表達了了「一代人」歷經黑暗後對光明的頑強的渴望與執著的追求。
朦朧詩潮的社會起源和個人起源都與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個人經驗有關。這些年輕詩人都有一個由信仰的狂熱到理想破滅後墜入絕望的共同的「文革」經歷,他們是這一代青年中最早覺醒並進行反思的一群。這群「文革」後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並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朦朧詩人」們從自我的心靈出發,譜寫出一曲曲「心靈的呼告」,我們今天讀來,仍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震撼。
(二)「朦朧詩」的衰減
「朦朧詩」在「文革」期間以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的批判這一主題宣告其誕生,在經過近20年的坎坷歷程之後,又以「提供歷史的見證」這一主題宣告其消隱。至此,新詩潮詩歌運動也拉下了它的帷幕。在「朦朧詩」受到猛烈討伐的1983年,「朦朧詩」的勢頭已衰減。衰減的原因,部分在於「朦朧詩」影響擴大所帶來的模仿和復制;而「朦朧詩」過早的經典化也造成對自身的損害;加上藝術創新者普遍存在的時間焦慮,加強了他們盡快翻過歷史這一頁的沖動。對中國新詩有更高期望的「更年輕的一代」認為,「朦朧詩」雖然開啟了探索的前景,但這不是終結,他們需要反抗和超越。
新詩潮的大多數後續者大多生於60年代,他們獲得的體驗和「朦朧詩」所表達的政治倫理判斷不盡相同,也不大可能熱衷於「朦朧詩」那種雄辯、詰問、宣告的浪漫模式。此時,社會生活的「世俗化」的過程加速,公眾高漲的政治情緒、意識已有所滑落,讀者對詩的想像也發生變化。國家要求詩承擔政治動員、歷史敘述的責任的壓力明顯降低。在80年代中期前後,「純文學」、「純詩」的想像,成為文學界創新力量的主要目標之一。這種想像,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即帶有「對抗」的政治性含義,也表達了文學因為「政治」長久過多纏繞而謀求「減壓」的願望。回到詩歌自身,回到語言,回到個體的日常生活與生命意識,成為新的關注點。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ct.free.10004583.1/

⑸ 自創朦朧詩來一首

我與時間擦肩而過
時間與我總有差錯
錯過青春留下自我
我的生活總有蹉跎

我與時間擦肩而過
過往歲月總是有誤
誤過了起點車又堵
如今總算找到了路

⑹ 幫我寫一首朦朧詩,要自創的

天際沉暗, 薄霧朦朧。 新月彎彎不見。 我想尋她聊訴心意, 求而不得奈何。 於是暮色泛桃花專,而我夜中彷徨。屬 天光晃晃, 呈現纖毫。 塘蓮如雪驚覺。 身置於日明, 塵世難再相求她。 於是千山透曉光, 我於明鏡淪亡。 不悲白首離和, 只嘆亂世如歌, 吟罷起承轉合。 回首盡頭, 尋一處自在逍遙, 天外見微光。

⑺ 朦朧詩的創作背景

朦朧詩派: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詩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島、舒婷、顧城、江河、內楊煉等。作為一個創作群容體,「朦朧詩」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關於朦朧詩曾在當時文壇引起論爭。「朦朧詩」精神內涵的三個層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會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反思與探求意識以及濃厚的英雄主義色彩,三是在人道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人」的特別關注。「朦朧詩」改寫了以往詩歌單純描摹「現實」與圖解政策的傳統模式,把詩歌作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學意義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朦朧詩」的崛起,也是中國文學生命之樹的崛起。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7677346.html?si=2

⑻ 海子是朦朧詩的開創者嗎

朦朧詩的代表詩人,我認為只有三個最出名--顧城,海子,席慕容。 顧城是朦朧詩的 開創版者,海子是將朦權朧詩的創作推向了高峰,而席慕容是將朦朧詩繼續輝煌。 朦朧詩最具有的代表作品是顧城的《一代人》,海子的《春天,十個海子》

⑼ 朦朧詩到底是誰開創的

食指,原名郭路生,生於河北,長於北京。他是中國當代「朦朧詩」的開山鼻祖,「朦朧詩」代表詩人北島、舒婷、多多、顧城、江河、芒克等人,正是在讀了他的詩歌之後,才開始走上了詩歌創作之路。

⑽ 誰會創造一首朦朧詩.至少要十句

你要什麼主題的?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