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魯迅認為創造社作家

魯迅認為創造社作家

發布時間: 2021-02-16 03:33:46

⑴ 魯迅認為新文學第一個十年文學革命者的要求是什麼

魯迅認為新文學第一個十年文學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

第一個十年指1917—1927年這十年的文學變革,這一時期文學主要起啟蒙作用。1917年胡適《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文學革命論》兩篇文章,標志著中國古典文學的結束和中國現代文學的起始,被後人稱為「五四文學革命」的開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中國興起的啟蒙文學思潮,如嚴復《原強》指出中國自強之「本」在於開民智,奮民力,新民德;梁啟超先後提出「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的口號等文學變革構成五四文學革命的先聲。

五四文學革命旨在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是一場偉大而徹底的文學革命運動。在文學內容上體現著現代民主主義、人道主義思想;在語言形式上,文言文和僵化的文學格式被白話寫作和吸收外國多樣化的文學樣式、手法所取代。

於此之時,人道主義、個性主義思想,現實主義、實證主義等外國文學或哲學思潮紛紛湧入並從多維度影響中國。許多新的文學社團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在文壇上嶄露頭角。

「文學研究會」是第一個專門的新文學團體,主張「為人生而藝術」。由魯迅發起,改造主辦了當時第一流的大刊物《小說月報》作為學術爭鳴的陣地。「創造社」主張「為藝術而藝術」,與「文學研究會」作家形成迥然不同的創作追求,被稱為「異軍突起」和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代表。

第一個十年的創作有明顯的時代風格,理性精神的顯現,傷感情調的流行,個性化的追求及多種創作方法、文體的嘗試都是這個時代的風格。外國文學幾百年來的諸多方法、樣式等,在第一個十年的創作中幾乎都被匆匆地演練了一遍。

(1)魯迅認為創造社作家擴展閱讀

在小說領域,五四文學革命給小說的轉變帶來了契機。小說從這時起真正承擔起了思想啟蒙的使命,以鮮明徹底的反封建精神和嶄新的形式顯示了中國小說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型,開始匯入世界小說創作的潮流,取得文學的正宗地位。

這一根本性轉變,如魯迅所說,「一方面是由於社會要求的,一方面則是受了西洋文學的影響」。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吶喊》與《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

魯迅小說的高度成功,一是「表現的深切」,指獨特的題材與思想發現,即重在表現病態社會里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對現代中國人靈魂的拷問。二是「格式的特別」,指小說結構模式與形式手法的創新。

「看/被看」與「離去——歸來——再離去」的情節結構模式及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創造性與先鋒性。他的創作抱著啟蒙主義的目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並由此開掘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類題材。

⑵ 魯迅研究方面的題目,謝謝解答!!!急,超級加分!!!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余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四書五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滿懷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余「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選擇了文學藝術,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執教,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後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他一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 一方面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 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 支持創辦《越鐸日報》。 1912年初, 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同時先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徵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魯迅「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葯》、《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南下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魯迅又轉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擔任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同時兼任教務主任,一邊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一邊投入新的戰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變發生,魯迅經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因營救學生無果,憤而辭職。在血的教訓面前,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展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從此,他的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

1927年10月,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他主編《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團結和領導廣大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堅持韌性戰斗,撰寫了數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與共產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與世長辭,終年55歲。

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004.html

⑶ 我國的著名作家有:( )、( )

老舍,魯迅,冰心

⑷ 你認為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的文學主張及創作風格主要有什麼不同,請結合其各自代表作家的創作實踐加以說明

很明顯的,文研會他們要求文學表現人生、指導人生、對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稱為「為人生派」。
創造社他們的主張多帶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因而也被稱為「為藝術派」。
具體實踐,你找兩篇小說加以對比不就行了。比如葉聖陶的《潘先生在難中》和《沉淪》。

《潘先生在難中》的內容特點

《潘先生在難猛鉛芹中》是葉紹鈞早期小說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發生於江浙的軍閥戰爭為背景,通過讓里縣一位小學校長潘先生在戰亂中帶領全激宏家逃難到上海,而自己又因教育局長的通知隻身返回縣城,以及他在戰後歡迎得勝的軍閥這三個主要情節 ,塑造了潘先生這個城市小資產階級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軍閥混戰中,他首先考慮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帶全家逃到了上海,為自己「從毀滅和危難當中」撿回了四條性命和一個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縣里後,先是為自己決定回來而不會被開除而慶幸,接著又為自己的家產憂慮和操勞,最後,在炮聲中帶著細軟躲進了洋人的紅房子里去了。如果說從題材上看,寫教育界是葉紹鈞小說的特長,那麼,從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來看,寫灰色人生就是葉紹鈞小說的特色了。這類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階層很廣,但更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

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膽怯而樂觀,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帶著明顯的「奴性」特徵。他既對統治階級不滿,又心甘情願為他們效勞;既對軍閥的罪惡有親身的感受,又故作瀟灑地為他們歌功頌德。畏畏縮縮、庸庸碌碌,沒有正義感,沒有是非觀,沒有社會意識,沒有男兒血性。個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據了他的全部心靈,自私猥瑣,庸俗低級,隨遇而安。這類灰色人物在舊社會各界的雇員階層中,常能見到。

《潘先生在難中》的藝術特色
(1)葉紹鈞初期的小說較為散文化,後來情節 性有所增強,有的重故事,有的通過情節 片斷,著重塑造人物。《潘先生在難中》在結構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斷,順序連接,簡明樸素,情節 生動而細節 精彩,既有利於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緊密而不拘謹。
(2)葉紹鈞在寫作中堅持冷靜、客觀的態度。在文學研究會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寫實地描寫著灰色的卑瑣的人生的。」他盡量讓事實說話,用人物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難中》第一段「逃難」中的精采描寫,約十個細節 便從多側面把潘先生的心靈勾勒出來了。
(3)葉紹鈞小說的語言是非常朴實的,同時又是非常嚴謹的,描情敘事都憑那平正、明凈、清爽、流暢的文字。與他冷靜客觀枝畢的創作態度相一致,他在諷刺之中也不露聲色,幾乎全不用誇張,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靜的口氣加以表述,那諷刺的效果常在讀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說又是蘊藉而含蓄的。葉紹鈞的小說是文學研究會中最能體現該會主張的現實主義方法的,也是魯迅之後最具現實主義特色的,所以,在文學研究會的眾多作家中,他是最為重要的作家。

《沉淪》和郁達夫小說的藝術特色
(1)郁達夫的《沉淪》等抒情小說,從頭到尾貫穿始終的是作家的情緒流。他的小說同郭沫若的詩一樣,是生的顫動、靈的叫喊。這種情緒流的小說,結構單純、鬆散,帶有散文的特點,故事的進展不是依據人物的性格邏輯和情節 的內在沖突,而是隨著主觀情緒的起伏而發展。
(2)郁達夫的《沉淪》等抒情小說,不大重視人物塑造,不求細節 的真實刻繪。自敘小說的主人公實質上是作家自我表現的工具,而寄託小說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這樣的現實主義成分較明顯的作品,其主人公雖是勞動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內在情緒的外化表現。
(3)郁達夫抒情小說中使用的各種表現手法,都以抒情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著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內心獨白更是感情的宣洩。

⑸ 魯迅有那些筆名

181個

周樹人(公元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紹興——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25分去世),原名周樟壽,後改名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4月2日為《新青年》寫稿(發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魯迅筆名之多,堪稱我國著名作家之最,在世界偉大作家中也是極少見的。

筆者最新收集到的魯迅筆名共計181個:

一字筆名有16個:卂 飛 樹 俟 獨 洛 干 豫 L 干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二字筆名有116個:翁隼 唐俟 旅隼 朔爾 家干 葦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銘 譯者 張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羅憮 佩韋 周樹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繼 茹蒓 樹人 候堂 飛斐 冬華 樂文 洛文 樂賁 樂雯 品音 記者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於 黃棘 夢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靈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僑 越容 楮冠 魯迅 尊古 游光 遐觀 編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沖 孺牛L.S. 丁璫 丁萌 士繇 E.L. 及鋒 之達 子明 豐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頭 中拉 長庚 公汗 風聲 巴人 龍剛 尤剛 且介 且文 史賚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飛 自樹 許遐 許霞 魯行 迅行 獨立 姜珂 洛丈 神飛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曉角 動軒 仲度 華圉 阿張 豫山 樟壽 豫亭 符買 俟堂;

三字筆名有37個:華約瑟 齊物論 唐豐瑜 唐元期 黃凱音 戛劍生 康伯(白)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編輯者 編纂者 纂述者 杜德機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魯迅 張承祿 張祿如 周玉才 周動軒 小孩子 豐之餘(瑜) 韋士繇 鄧當世 白在宣 周樹人 周樟壽 周豫才 宓子章 趙令儀 某生者 倪朔爾 欒廷石 孺子牛 ;

四字筆名有5個:宴之教者 宴之敖者 ELEF 旅滬記者 楮冠病叟;

五字筆名有7個: 朝花社同人 中國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諸夏懷霜社 譯文社同人 鐵木藝術社 旅滬一記者;

六字筆名有1個:上海三閑書屋。

其中的筆名註解:

阿張、周豫才、豫山、周樹人、樟壽:魯迅原名阿張、周樟壽、豫山、周樹人,1881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裡時,恰巧張之洞來訪,於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阿張」,之後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樟壽」,號「豫山」。

豫亭、豫才: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豫山」為名。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同學們常以此取笑他,便請祖父改名,後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2年進「三味書屋」讀書時,改名豫才。

樹人: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來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師學堂。周椒生本人在水師學堂做官,卻對這種洋務學堂極為蔑視,認為本族的後輩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這里來准備當一名搖旗吶喊的水兵,實在有失「名門」之雅。為了不給九泉之下的祖宗丟臉,他覺得魯迅不宜使用家譜中的名字,遂將「樟壽」的本名改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魯行:魯迅在1907年他曾用過「魯行」做筆名,「魯」是因他母親姓魯,「行」是奮發勇進之意。

葦索、桃椎、符買:他有葦索、桃椎、符買等筆名,據《黃帝書》記載:上古時代有神荼、郁壘兩位神仙弟兄,有捉鬼的本事,二人常在度朔山的桃樹下檢閱百鬼,並將一些無道之鬼用葦索綁起來喂老虎。根據這個傳說,我國民間有了如此一習俗:在門上懸兩塊桃木木板,上荼神佘,符買二神大名,用來鎮邪怯惡。這兩塊桃木,就叫桃椎或桃符。顯然,先生以葦索、桃椎、符買為筆名,正表明他為民除害、聲張正義的理想。葦索:「堅韌不折」義。桃椎:「驅邪除害」義。

雪之:魯迅先生還有個筆名「雪之」,立意頗深。其時,教育總長章士釗贊美文言,反對白話運動,並以「二桃殺三士」的典故為例撰文立說,可惜,他把勇士的「士」誤解為讀書人,為此,魯迅寫了篇雜文,題目就叫《兩個桃子殺了三個讀書人》,並以筆名「雪之」發表,意思和文章相互通聯:為三位被「誤殺」的讀書人昭雪。

俟堂:《俟堂專文雜集》,題記魯迅所藏古磚拓本的輯集,收漢魏六朝一七○件,隋二件,唐一件。魯迅生前編定,但未印行。俟堂,魯迅早年的別號。

魯迅、迅行:1907年又因魯迅先生的慈母姓魯,所以他取其母姓,又錄「迅行」,取其「迅」字,含二而一,謂之「魯迅」。1918年5月,在錢玄同的激勵和介紹下,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 「魯迅」這個廣為人知的筆名,是他發表《狂人日記》時第一次使用的,據魯迅的好友許壽裳先生解析,「魯」是他母親姓氏,我國春秋時期,「周」與「魯」是同姓之國,取「魯」則在於紀念感懷母親養育教誨之恩。「迅」原是他幼時乳名,又含迅捷進取之意,表明他誓與反動腐朽的舊時代徹底決裂,積極進取的鴻鵠之志。他的母親叫魯瑞。「愚魯而迅速」是他筆名的主要緣由。在「魯迅」之前,還曾用過「迅行」的筆名。許壽裳曾對此作過解釋:「(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迅行」的含意是奮發、勇進並對未來充滿希望。

唐俟:魯迅讀佛經抄古碑取筆名「唐俟」,意為「待死堂」。1918年5月15日,魯迅以唐俟的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夢》、《愛之神》和《桃花》三首白話詩,以後又發表過三首。魯迅發表了《狂人日記》以後,胡適便給予熱烈的贊賞與高度的評價,稱譽魯迅是「白話文學運動的健將」。

宴之敖者:魯迅曾用過「宴之敖者」這個奇怪的筆名,它源於:1919年底,魯迅全家搬進了北京的一個大院子,同享天倫之樂。然而周作人的日本妻子治家時揮霍無度,月月虧空,家庭間的矛盾日益激烈。最後,魯迅在家裡竟連飯也吃不到,只得自備飯菜。魯迅解釋說:「宴從宀(家),從日,從女;敖從出,從放;我是被家裡的日本女人趕出來的。」其中包含多少無奈、痛苦和辛酸。據許廣平《欣慰的紀念》:「先生說:『宴從宀(家),從日,從女;敖從出,從放(《說文》作欪……);我是被家裡的日本女人逐出的。』」按周作人之妻為日本人。《鑄劍》原名《眉間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而「晏之敖」正是魯迅的一個筆名。

孺子牛:為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熱愛,他從自己著名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中摘取「孺子牛」、「孺牛」為筆名,意即堅持站在勞動者一邊。

阿二:「阿二」原是舊社會統治階級對下層拉黃包車車夫的貶稱,他就選用「阿二」作筆名,意即堅決站在勞動者一邊。

巴人:在發表不朽名著《阿Q正傳》時,他取筆名為「巴人」,喻意十分清楚,即「下里巴人」。以示他對標榜所謂「陽春白雪」的封建正統文藝的嘲笑,堅定不移、立場鮮明的公開站在勞苦大眾一邊。

旅隼:為了向惡毒攻擊他的政敵表示堅決回擊、應戰的大無畏精神,他用「旅隼」作筆名,「隼」是一種可以捕獵的勇猛的雄鷹,「旅隼」就表明自己具有搏擊長空、克敵制勝的信念和勇氣。

許遐:許廣平的小名叫許霞,魯迅乾脆取「許遐」作筆名。

唐豐瑜、豐之瑜:針對文壇某些人攻擊魯迅是「封建餘孽」,他又取筆名「唐豐瑜」、「豐之瑜」;

尤剛:「剛強不屈」義。

敬一尊:「回敬一杯」義。

白在宣:「公開宣戰」義。

華圉:用「謎語」起的也不少,如「華圉」是隱「當時中國(華)是個大監獄(圉)」之意。

何家干:在與敵人斗爭周旋中,魯迅既沉著應戰,又鄙夷幽默地對敵人進行辛辣嘲諷。當時,國民黨的「檢查官」四處伸出觸角,尋查迫害魯迅,可他並沒有被白色恐怖所嚇倒,他用「何家干」作筆名發表文章,嘲弄反動派及其所豢養的鷹犬:「你知道是何家所為?」

隋洛文、洛文:隋洛文是「墮落文人」義。1930年,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呈請通緝「墮落文人魯迅」,魯迅遂取筆名為「隋洛文」、「洛文」以示抗議。魯迅也用「隋洛文」作筆名,用以影射浙江黨老爺許紹棣通緝他的罪名「墮落文人」。

公汗:1934年,叭兒狗紛紛狂吠,處心積慮地攻擊、誹謗魯迅是「漢奸」,於是魯迅就針鋒相對,巧妙的以「叭雲漢奸」四字各一半組成「公汗」作筆名,戲弄、正告反動派及其奴才走狗:「你對這個『漢奸』如之奈何」?

虞明、余銘:「虞明」、「余銘」系「愚民」之諧音。

韋士繇:「韋士繇」系「偽自由」之諧音。

豐之餘:「封建餘孽」義。他也用過「豐之餘」,這是他對創造社人定他為「封建餘孽」的反嘲。

康白度:他用過「康白度」(Comprador)作筆名,這是回敬林默譏他為「洋行買辦」的即興反攻。

曉角:是早晨報曉的嘹亮的號角,它是魯迅生前所用的最後一個筆名,表明他晚年在病魔纏身,自知不久於人世間,仍念念不忘喚醒國人,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去沖破舊社會重重陰雲霾霧,為迎接黎明的到來而奮勇斗爭。

欒廷石:魯迅先生寫雜文曾用個筆名叫「欒廷石」,含有瞧不起欒廷玉之意。

諸夏懷霜社:1936年10月18日,魯迅已經生命垂危,當時任《譯文》雜志主編的黃源前來看望,並訴他托他在《譯文》刊登的廣告登出來了。這則廣告是《介紹〈海上述林〉》一文。《海上述林》是魯迅為瞿秋白烈士所編的一部譯文集,他還用了「諸夏懷霜社」的名義出版。「霜」是秋白的原名,「諸夏懷霜」意即全中國都懷念瞿秋白。沒想到,這則廣告竟成為魯迅先生一生中最後看過的文字。第二天(即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時25分,魯迅就不幸與世長辭了。

⑹ 關於「隨感錄作家群」的名詞解釋

試一下:「隨感錄」作家群是指在「五四」時期,以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為主,用回隨感形式對現實做出敏銳答的反應,充分體現「五四」的青春精神,寫雜文為主的文學創作群體。其雜文現實性強,論戰色彩濃厚,其中魯迅的雜文最具代表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陳獨秀、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等,他們創作都保持著鮮明的個人風格。

⑺ 魯迅認為創造社作家都是文學專業出身,才子氣過重。對

魯迅說他們才子加抄流氓,才氣是有些的,然而只會音譯一些誰也看不懂的新名詞,用來恐嚇加辱罵。他們起初也確乎如此,以後學養也就越來越好了,但是像郭沫若,老來大名是有了,寫文藝批評還是乏得很,恐嚇加辱罵的壞脾氣始終改不徹底。

⑻ 魯迅去世前後背景資料,人們對他去世的反應感受

周海嬰:
或許是由於政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父親的形象都被塑造為「橫眉冷對」,好像不橫眉冷對就不是真正的魯迅、社會需要的魯迅。的確,魯迅是愛憎分明的,但不等於說魯迅沒有普通人的情感,沒有他溫和、慈愛的那一面。我後來也問過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沒有看見過我爸爸發脾氣的樣子?」他說從來沒有。在我眼裡,母親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包含著兩種:一種是學生對老師的崇敬,還有一種是夫妻之間的愛護、幫助。我母親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父親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裝等等。母親喊父親什麼,我不記得了,記憶中也沒有她老遠喊父親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親面前,詢問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該量體溫了、該吃葯了,是一種自然的平視的狀態。
母親是父親的一片綠葉,為父親做了很多工作,母親當年也是一位有才華的女性。母親告訴我,她後來也跟父親提到過,想出去工作;父親聽到後,把筆放下嘆了口氣:「那你出去我又要過我原來的生活了……」於是母親放棄了原來的想法。我想魯迅最後十年能創造出那麼多的傳世作品,當中也有母親的犧牲。雖然希望出去教書的母親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覺得用自己的犧牲換來父親創作的高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魯迅相貌普通,濃眉大眼,眼神透有幾分深邃。濃八字鬍,頭發整齊肅起,頗為滄桑。臉型方正,幽默。照片上的魯迅多很嚴肅,但實際魯迅很愛笑,有時笑起來煙斗都拿不住。
臧克家《有的人》
1949年全國解放後,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並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於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非常偉大。體現出魯迅的偉大,體現出革命者的勇敢。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病逝上海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其中《風箏》《故鄉》《孔乙己》《詩二首》選進二期課改教材初二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進二期課改教材初一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風箏》《雪》《藤野先生》《社戲》等都被選入初中人教版語文課本。《朝花夕拾》一書也成為中學生的必讀書目之一,而他的小說集《吶喊》《彷徨》也成為後代人的精神佳作。
1918年起,先後發表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葯》《墳》《故鄉》《故事新編》等小說名篇,後來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