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新型麻雀機

新型麻雀機

發布時間: 2021-02-15 20:43:51

『壹』 美國空空導彈AIM-120的空戰性能如何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則不會出現上述情況,它按修正的比例導引軌跡飛行,也就是說,導彈在指令/慣性制導階段和末段,不是連續指向目標,而是不斷計算目標的航向和速度,判斷目標的未來位置,取捷徑而攻擊之。因此,大大縮短了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彈道,加之平均速度較高,飛行至目標所用的時間要比「麻雀」導彈短得多。這種導彈還必須能夠承受較大的過載,即使在彈道末段的最後時刻,導彈也完全能夠對付做任何規避機動動作的目標。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不同於「麻雀」導彈,它有兩種發射方式:彈射發射(如「麻雀」導彈)和導軌發射(如「響尾蛇」導彈),從而提高了作戰機動性。在第一種情況下,導彈向下或向外彈射,然後發動機點火;在第二種情況下,導彈靠本身的發動機推力離軌。所以,先進中距空空導彈不僅可掛在目前「麻雀」導憐使用的懸掛點上,而且也可掛在F一16飛機翼尖處「響尾蛇」導彈的導軌上。

當飛機裝備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後,得益於多目標攻擊能力,作戰能力必然會有極大的提高,這並不亞於大量增加飛機數量量所起的作用。

『貳』 自動麻將桌怎麼調108檔

調整復自動麻將桌內的制檔位開關(按牌數分檔)即可,調機具體步驟如下(共需14步):

1、首先用手指點擊自動麻將桌中心的操作盤的任意一個升降按鈕。

『叄』 新版海麻雀防空導彈跟舊版有什麼不同

RIM-162改進型海麻雀是以RIM-7P為基礎設計的,但是兩者幾乎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回前者應該算是一種全答新的導彈。它是一種尾控(即正常式布局,控制舵面在尾部)的導彈,採用了類似標准艦空導彈的小展弦比彈翼加控制尾翼的布局方式,代替了原來了旋轉彈翼方式。採用推力矢量系統,可以使導彈的最大機動過載達到50G,而且不會隨射程的增加而大幅減小。目前的戰斗機即便作出9G的持續規避機動動作也絲毫無法躲閃它的攻擊。ESSM還採用了全新的單級大直徑(25.4厘米)高能固體火箭發動機,新型的自動駕駛儀和頓感高爆炸葯預制破片戰斗部有效射程與RIM-7P相比顯著增強,這使ESSM的射程到達了中程艦對空導彈的標准。ESSM採用了大量現代導彈控制技術,慣性制導和中段制導,X波段和S波段數據鏈,末端採用主動雷達制導。這種特殊的復合制導方式可以使艦艇面對最為嚴重的威脅。

『肆』 研發新型遠程空空導彈,和殲20攜帶的空空彈誰更強

美國空軍秘密研發新型遠程空空導彈,和殲20攜帶的空空彈誰更強

2006年,一代名機F-14退役,其原因除部分機體接近疲勞壽命、航電系統信息化程度較低外,還在於對地對海攻擊能力不強,其專精的防空截擊能力沒有用武之地。而早在其退役前2年,專為該機研製的AIM-54「不死鳥」遠程空空導彈已先行退役,美國海軍對於其以航母為核心的艦隊區域防空能力的自信可見一斑。而對於美國空軍而言,這種盲目樂觀情緒有過之而無不及,長期依賴中程空空導彈和近距格鬥彈,認為其戰機的機動性、隱身性和先進性已足以壓制一切對手。

▲根據帕金斯簡報中展示的概念圖,LREW尺寸較大,且採用兩級助推設計,能夠容納在F-22戰斗機的內埋式彈艙中,其射程很可能「遠遠超過AIM-120D」

LREW首次進入公眾視野是在,時任美國國防部負責研究與工程的助理國防部長幫辦查克·帕金斯在一次簡報中「有意無意」地曝光了其概念圖,由於缺乏圖注且帕金斯語焉不詳,當時並未引起關注。根據帕金斯簡報中展示的概念圖,LREW尺寸較大,且採用兩級助推設計,能夠容納在F-22戰斗機的內埋式彈艙中,其射程很可能「遠遠超過AIM-120D」,結合F-22和F-35的隱身優勢,使其具備在「踹門」作戰或「穿透性制空」作戰中防區外打擊敵方預警平台的能力。

另據披露,除LREW外,美國空軍還在研發兩種近程導彈——「小型先進能力導彈」(SACM)和「微型自衛彈葯」(MSDM)。

『伍』 宙斯盾系統中標准系列導彈、海麻雀導彈、哈姆導彈對來襲反艦導彈攔截任務大小

標准2系列導彈是宙斯盾的主要攔截彈,可以遠程攔截導彈,並為航母編隊提供區域防空服務;
海麻雀導彈是中近程點防禦導彈,可以為標准導彈補漏,也可以獨立支撐單艦的防空需要;
哈姆是反輻射導彈,宙斯盾艦上的應該是拉姆導彈,是近程點防禦導彈,與密集陣一同構成戰艦最後的防線。
三種導彈射程層次有序,互相銜接,當反艦導彈來襲時,先發射標准2進行攔截,若未攔截成功,視情況補發標准2或發射海麻雀,當導彈又突破了,只好靠拉姆和密集陣了,這時候就是最後的機會了。
如果是超音速反艦導彈,運氣差的話,說不定都沒機會補發了。

一、標准系列
「標准」系列導彈主要分Ⅰ、Ⅱ、Ⅲ型三大系列,每個系列又分為多種型號。最早投入使用的是「標准」Ⅰ系列(SM-1)。目前美國海軍主要使用的是「標准」Ⅱ系列(SM-2)。倍受關注的「 標准 6 導彈標准」Ⅲ型(SM-3)是正在研製中的一種新型遠程防空導彈,是美國海基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的重要一環。

1.標准Ⅱ(SM-2)系列
標准Ⅱ型是作為美國海軍「宙斯盾」防空系統攔截彈,在SM-1型的基礎上研製的。「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目前裝備的就是這個系列。
標准II中程導彈的主要戰術指標為:射程74千米,最大高度24千米。彈長4.47米,彈徑340毫米,翼展1.07米,彈重610千克,最大速度3馬赫。戰斗部採用MK90型烈性殺傷戰斗部.採用慣性/無線電指令+半主動尋的制導方式。

2.SM-2 BlockⅠ型導彈
該型與SM-1 BlockⅣ型導彈非常相似,具有相同的制導和推進系統,但採用了新型的Mk115爆破殺傷戰斗部,並加裝了中段指令修正系統,導彈的有效射程46千米。

3.SM-2 BlockⅡ型導彈
該型導彈採用了新的Mk104雙推力火箭發動機,進一步增大了射程,達到166公里;提高了對抗更快、高機動目標的能力。同時,還引用了全數字信號處理技術,並採用Mk115爆破殺傷戰斗部。

4.SM-2 BlockⅢ型導彈
SM-2 BlockⅢ及BlockⅢA、BlockⅢB等型一直用於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CG-47)導彈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是上述兩型艦上「宇宙盾」武器系統中的重要武器。

5.SM-2 BlockⅣ增程型
SM-2 BlockⅣ增程型是在SM-2的基礎上加裝助推器而成的,編號是RIM-67B/C,最大射程達到185公里,最大射高24000米,彈長8.23米,彈徑346毫米,彈重1451公斤。SM-2 BlockⅣ主要用於艦隊區域防空;除了增加了射程和復雜電子干擾情況下的攔截能力,其機動能力也比BlockⅢ型更強。

6.標准Ⅲ(SM-3)反彈道導彈
SM-3型是美國海基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的重要一環,用來攔截中,遠程彈道導彈。該型沿用SM-2 BlockⅣ型的彈體和發動機;改裝了第3級發動機以及加裝全球定位/慣性導航系統,攔截方式則採用波音公司研製的「動能攔截彈頭」(LEAP)直接撞擊目標。

二、海麻雀導彈
海麻雀艦對空導彈主要用於對付低空飛機、直升機及反艦導彈,1969年開始裝備。海麻雀經過改進後具備命中精度高、反應時間短、抗干擾能力強、適用范圍廣、全天候、全方位、多目標攻擊能力等優點。
參數:
目標:飛機、超音速反艦導彈(改進型海麻雀)
最大射程:1-22.23km
使用高度:150m-3km
速度:≥M2.5
攻擊方式:全向
使用條件:全天候
彈長:3.66m
彈徑:204mm
翼展:1000mm
彈重:228kg
制導方式:半主動雷達制導
引信:近炸和觸發引信
戰斗部:RIM-7E/H採用高能連續桿式,殺傷半徑15m,重30kg
動力裝置:MK38固體火箭發動機

三、拉姆導彈
拉姆導彈是一種近程、低空艦載防空導彈,可裝備在大中小型艦艇上,用於攔擊各種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和低空高速飛機。
拉姆導彈全長2.79(2.82)米,彈體直徑12.7厘米(Block 2為15.88厘米),翼展26.2厘米,導彈重70.9千克。導彈最大飛行速度超過2倍音速,機動過載大於20G,導彈作戰半徑為9.6公里,平均無故隨時間為188小時。

『陸』 中國目前最先進的戰斗機綜合性能能排世界第幾

1.F-22 猛禽戰斗機

F-22,世界上第一種也是目前唯一一種投產的第四代超音速戰斗機,它所具備的「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隱身、可維護性」成為第四代超音速戰斗機事實上的劃代標准。

雷達反射面=兩張A4紙 .
F-22是美國空軍委託洛克希德、波音以及通用動力公司合作研製的新一代戰斗機。該計劃首次要求將五個特點集中在一架飛機上,即低可探測性、高度機動性和敏捷性(隱身性)、可作超音速巡航(而不是短時間超音速沖刺)、有效載重高且具有足夠遠的航程。下面就以F-22為例,看看第四代戰斗機的「先進」之處。

F-22翼展13.56米;機身長18.92米;機高5米;機翼面積78.80平方米。F-22採用雙垂直尾翼雙發動機單座布局。垂直尾翼向外傾斜27度,恰好處於一般隱身設計的邊緣。其兩側進氣口在機翼下方,並具有抑制紅外輻射的隱身設計,主翼和平尾採用一致的後掠角和後緣前掠角,水泡形座艙蓋凸出於機身前上部。

特別的外形和能吸收電波的塗料使戰斗機的有效雷達反射面積僅為0?郾1平方米左右,與2張A4紙的面積相當。

超音速巡航快攻快跑

動力裝置採用兩台F119-PW-100帶加力的渦輪風扇發動機。最高飛行速度每小時1950千米,近地最高飛行速度每小時1480千米,實際最大飛行高度18000米,作戰半徑約1500千米。F-22可不用發動機開加力在1.58馬赫的速度下連續飛行30分鍾(1馬赫相當於1倍音速)。

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的戰斗機在作戰時將有很大的優勢。它可以迅速接近目標,攻擊後迅速脫離,可以把敵機攔截在更遠的空域,還可以對敵實施多次攻擊。F-22的短距起落能力也很高,可在500米長的跑道上起降。這種性能使其可以在短跑道小型機場上起飛作戰,或在機場破壞後的殘存跑道上起飛。

此排名所選戰機均為世界上已入役並形成初始戰鬥力的型號。此排名按照制空(空戰)能力進行。本排名以單機制空能力為基本考慮因素同時兼顧其所在系統的綜合能力。單機按照隱身能力、機動性、綜合航電、制空武器、航程等因素考慮。所在系統的綜合能力按照所在部隊的系統支持能力和戰機系統融和度來考慮。

現代戰爭中,超視距空戰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所以F-22的超視距戰斗能力在設計階段就極受重視。F-22戰斗機使用的中程空空導彈主要是AIM-120C,這種號稱「發射後不管」的新一代空空導彈具有主動雷達尋的、自動引導的能力。可以在視距外進行精確打擊,配合飛機隱身能力,使F-22能先敵發現目標,先敵發射武器,掌握戰場主動權。

F-22有三個內部武器艙:其中兩個武器艙沿進氣道安排,可容納AIM-9導彈;另一個武器艙在機身下部,可容納6枚AIM-120C中程空空導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機身下部武器艙也可以按454公斤重量配備2枚AIM-120C導彈和2枚JDAM-1000制導炸彈和副油箱。當然,外掛武器會使飛行大大喪失隱身能力。F-2還裝備了一門內裝機關炮M61A2。

對空對地一機多用

作為「第四代戰斗機」,F-22也是一種多用途戰斗機,既可用於空中格鬥,又有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多用途飛機有以下一些優越性:一是有利於縮短研製周期,二是可節省研製經費,三是利於提高作戰靈活性和整體作戰能力。

F-22可以掛載的JDAM-1000就是一種先進的對地攻擊武器。JDAM又叫「聯合制導攻擊武器」,這種炸彈利用衛星定位系統(GPS)引導,是一種全天候、自動尋的常規炸彈。炸彈尾部安裝了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裝置,能夠不受雲、霧以及其他惡劣天氣的限制。一般攻擊誤差在13米之內,並可達到95%的系統可靠性。
2.蘇-37戰斗機

俄羅斯蘇霍伊公司在蘇-35基礎上研製的單座雙發多用途戰斗機。1996年4月首飛。該機採用三翼面氣動布局和推力矢量控制技術,裝有兩台AL-37UF推力矢量發動機,單台最大加力推力180千牛,推重比8.7。機長22.2米,機高6.4米,翼展14.7米,最大起飛重量34噸,最大平飛速度2.35馬赫,實用升限18800米,最大航程3300公里(一次空中加油6500公里),作戰半徑1400公里。機首裝有一部N011M相控陣火控雷達,最大探測距離150公里,可以同時跟蹤15個目標,並可同時攻擊其中6個目標;機尾裝有一部後視雷達,可以對尾追目標進行攻擊。機載武器有1門30毫米機炮,17個外掛架,可掛14枚空空導彈,其中包括R-73近距格鬥空空導彈導彈、R27/77中距空空導彈,還可攜帶Kh/29/31/41/59空地導彈、各種炸彈和火箭彈,最大載彈量8500公斤。
3. 蘇-35戰斗機

蘇-35新型制空戰斗機是蘇-27戰斗型的直接後繼機,它和美國的F-22、歐洲的EF2000屬於同一個等級。蘇霍伊設計局總設計師西蒙諾夫稱:蘇-35飛機具有與歐洲下一代先進戰斗機以及美國F-22A戰斗機相匹敵的能力。

蘇-35飛機採用翼身融合氣動布局和放寬靜穩定度技術,有一對小的全動鴨式前翼,是一種現代化三翼布局(正常布局加上前翼)飛機。飛機前翼採用全電傳操縱系統,偏轉范圍-15°到+10°。前翼除能改善飛機在大迎角條件下的安定性和操縱性外,還能降低機身和機翼根部所承受的空氣動力載荷,有助於使穩定過載達10g。

蘇-35的動力裝置為兩台帶控制推力矢量系統的L—35渦輪風扇發動機,提高了飛機的機動性起降性能。新型機載電子設備,加多功能多普勒雷達,具有空空、空地雙重功能及抗干擾能力。蘇—35的雷達對戰斗機這類目標的發現距離為165~245千米,對轟炸機、預警機或大型運輸機的發現距離可達400千米。它同時可跟蹤15個空中目標,用導彈可同時攻擊6個目標。

蘇-35飛機還首次採用了後視火控雷達技術,可引導俄專門研製的後射型近距空空導彈。蘇-35戰斗機的機翼下裝有能水平轉動180度的轉動發射裝置,它可自動轉動,也可按飛行員的指令轉動。也就是說,蘇-35發射的導彈可以向後半球發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越肩發射」,這是蘇—35最為獨特的設計。

蘇—35除裝一門30毫米航炮外,還有12個外掛點,可攜帶12枚遠距、中距導彈和近距格鬥空空導彈(裝有主動、半主動和被動雷達自導頭和紅外自導頭)。如R—77中距導彈,能摧毀70千米處的敵機。另一種增大射程的導彈,能摧毀110千米處的空中目標。空地武器有包括射程150千米的戰術巡航導彈、反雷達導彈、反艦導彈,以及激光或電視制導炸彈。

蘇-35飛機武器系統的另一個特點是能在完成「尾溝」、「眼鏡蛇」、「超眼鏡蛇」等特技飛行。蘇-35可進行短時間的「眼鏡蛇」和「超眼鏡蛇」機動,使飛行豎起90~120度,這時雷達和光電瞄準系統就能自動截獲目標,同時系統發出指令,可發射出兩枚導彈。蘇—35飛機不僅用於奪取制空優勢,而且還可用於對地面、海上目標實施遠距離、高精度的有效打擊。

美中不足的是,蘇—35飛機的隱身能力差,也不能作超音速巡航飛行,這對於最新一代的戰斗機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4 F—18 戰斗機

F—18F—18F—18是一種艦載戰斗機,A—18是一種艦載攻擊機.由於二者是在同一原型機的基礎發展起來的,即一機兩型,機體完全—樣,只是在武器裝備上有所差別,所以統稱F/A—1B,綽號也一樣叫「大黃蜂」.1974年正當美國空軍提出「輕型戰斗機」計劃,並開始研製原型機的時候,美國海軍也提出了研製多用途戰斗機的要求.當時稱之為VFAX計劃,後來改稱海軍空戰戰斗機計劃.1974年諾斯羅普公司的YF一17在YF一16的原型機競爭中失敗,幸運的是諾斯羅普的工作沒有白做,1975年他們的YF—17被海軍選中,這就是F/A—18的原型機.

1976年1月美國海軍又與麥道公司簽定合同並以麥道公司(現已並入波音公司,稱波麥公司)為主與諾斯羅普公司一起聯合研製F/A—18「大黃蜂」。後經過進一步的原型機試飛,生產型製造、試飛,到1983年1月初步形成作戰能力.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共訂購1366架,此外,加拿大訂購138架,澳大利亞訂購75架,西班牙訂購84架,均已部分交付使用. F-18A大黃蜂是單座、雙發艦載戰斗攻擊機。有YF/A-18A/B、F/A-18A、RF-18A、F/A-18B、F/A-18C和F/A-18D等6種型別,共生產了1137架,其中150架是雙座教練型,112架是偵察型。

F-18A大黃蜂是第1種生產型,主要用於艦隊防空和艦載攻擊機的護艦,有些飛機也用於執行空對面攻擊任務。

主要的火力控制設備包括AN/AVQ-28平視顯示器、AN/AYK-14中央任務計算機(2台)、AN/APG-65脈沖多普勒雷達、多功能顯示器、外掛物管理裝置、AN/AWG-21反輻射導彈(AGM-78)控制器等。執行空對地攻擊的機型座艙中的顯示器有些變化,並裝備有前視紅外(FLIR)和激光光點跟蹤器(LST)。

F/A-18E/F是最新改型,其主要特點是增大了航程、每側機翼處增加1個外掛架,而且機翼內側掛架的最大掛載能力提高到2400kg,增加了載彈量和提高了作戰能力。其電子系統中約有90%與F/A-18C/D通用,雷達選用了AN/APG-73(AN/APG-65的改型)。

F-18A大黃蜂戰斗機的武器控制系統包括攻擊顯示分系統、數據處理分系統、參數測量(感測器)分系統和外掛物管理/控制分系統等4個主要部分。

攻擊顯示分系統包括AN/AVQ-28平視顯示器和3個完全一樣的陰極射線管下視顯示器-多功能顯示器(MFD)、主監控顯示器(Master Monitor Display-MMD)和水平情況顯示器(Horizontal Situation Display-HSD)。主監控顯示器顯示所有飛機系統的告警信息和資詢信息。它也是多功能顯示器的備用設備,能顯示前視紅外信息。水平情況顯示器是主要的導航顯示器。數據處理分系統包括大小30餘個計算機,如AN/AYK-14中央任務計算機(2台並行工作)、雷達信號處理機、雷達數據處理機、外掛物管理計算機、顯示計算機、飛行控制計算機和大氣數據計算機等,全部程序大約有779K。表3.1列出了主要幾種可編程和ROM計算機的CPU和存儲容量。

參數測量分系統包括AN/APG-65雷達、AN/ASN-130慣導裝置、AN/AAS-38前視紅外裝置、AN/ASQ-173激光照射/測距器和大氣數據感測器等。

外掛物管理和控制分系統包括AN/AYQ-9外掛物管理系統和AN/AWG-21導彈控制器等。

F/A—18是一種超音速的多用途戰斗/攻擊機,主要特點是可靠性和維護性好,生存能力強,大迎角飛行性能好以及武器投射精度高.據介紹,該機的機體是按6000飛行小時的使用壽命設計的,機載電於設備的平均故障間隔為30飛行小時,雷達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為100小時,電子設備和消耗器材中有98%有自檢能力.到目前為止,F/A—18共有9個型別,有單座的,也有雙座的.出口加拿大的編號為CF—18A,澳大利亞的有F/A一18A/B,西班牙的編號為EF一18,還有一種供出口用的多用途岸基型為F/A—18L型.F/A—18A為基本型,是一種單座戰斗/攻擊機,主要用於護航和艦隊防空;如果換裝部分武器後即為攻擊機,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該機翼展11.43米,機長17.07米,機高4.66米;起飛重量15740千克(空戰),22328千克(對地攻擊);最大平飛速度1910公里/小時(高空),實用升限15240米,作戰半徑740公里(空戰)、1065公里(對地攻擊),轉場航程3700公里(不空中加油).機載設備有休斯公司的AN/AGP—65多功能數字式空對空和空對地跟蹤雷達,在空對空工作狀態時可跟蹤10個目標、向飛行員顯示8個目標.另有ALR—67雷達警戒接收機,四餘度飛行控制系統和兩台AYK—14數字式計算機,以及利頓公司的慣性導航系統,兩台凱撒公司的多功能顯示器和費倫第/本迪克斯公司的中心式屏幕顯示與乎視顯示器等.

主要武器有1門20毫米機炮,備彈570發.共有9個外掛架,兩個翼尖掛架各可接1枚.AIM—9L「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兩個外翼掛架可帶空對地或空對空武器,包括AIM—7「麻雀」和AIM一9「響尾蛇」導彈;兩個內翼掛架可帶副油箱或空對地武器;位於發動機短艙下的兩個接架可帶「麻雀」導彈或馬丁?馬麗埃塔公司的AN/ASQ一173激光跟蹤器、攻擊效果照相機和紅外探測系統吊艙等;位於機身中心線的掛架可技副油箱或武器.F/A一1BC和D型還可帶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和「幼畜」(又稱小牛)空對地導彈.最新的改型是F/A—18E/F"超級大黃蜂"
5幻影2000戰斗機

「幻影」2000是很有特色的一種第三代戰斗機,它是目前已服投的第三代戰斗機中唯一採用不帶前Il的三角翼飛機。可以說,這是一種獨樹一幟的第三代飛機。法國在戰斗機研製方面獨樹一田的做法不僅體現在「幻影」2000飛機上,而且體現在整個「幻影」系列飛機的形成和發展之中。

從法國的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來看,與美國是有相當差距的;與西歐一些國家相比,法國也並不佔優勢。法國就是仗憑其「獨樹一織」的精神,堅持其獨立性,才取得了在戰斗機研究領域中重要的位置。法國在戰斗機發展過程中,獨立性主要體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適合國情的發展思想。法國是個第二世界國家,在經濟和技術上與美國有差距,因而不能象美國那樣強調「全新設計」和研製各種用途比較單一曲戰斗機,而是堅持「漸改」發展和注重「一機多型」、「一機多用」。法國空軍的主力戰斗機從「幻影」III、「幻影」2000系列,直到它前正在研製中的「陣風」戰斗機,都堅持了「漸改」發展的途徑。這種研製途徑的優點是研製周期短、經費節省,既能繼承上一階段設計的長處,又能在一、兩項關鍵性能上有重大突破。從「幻影」飛機系列的研製進展和使用結果來看,這種做法是成功的。

一機多型和多用,是「幻影」飛機的「傳家寶」,「幻影」2000飛機也不例外。它的基本型是空中優勢戰斗機2000C,可遂行全天候、全高度/全方位、遠程攔截任務;不久又發展了2000B雙座教練型和2000N對地攻擊型,最近又研製了空戰能力明顯提高的2000—5型。此外,還發展其它的一些改型機。對一個經濟實力不十分雄厚、要求裝備數量不太多的國家來說,這種「多用途」飛機是比較合用的,而且也有利於出口和爭奪國外用戶。

二是堅持自己的技術特點。無尾三角翼氣動布局,是「幻影」飛機的一個重要技術特點。這種布局有一些固有的缺點,所以達索公司曾在60年代末研製了中等後擦翼布局的「幻影」F.1戰斗機。但是,使用結果並不理想,特別是在荷蘭等四個國家決定購置F—16而不是F.1後,達索公司更痛感放棄三角翼方案是不明智的。

他們看到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才能獲得優勢。於是,「幻影」2000飛機重新起用三角翼布局。同時依靠達索公司堅持進行預研,採用了電傳操縱、主動控制技術、新型動力裝置和復合材料,終於研製出一種作戰效能大有提高的「幻影」2000戰斗機。它採用的M53發動機的性能水平並不很高,其推重比比F—16用的Fl00發動機幾乎要差一個等級,這是「幻影」200O飛機最大的不足之處。但達索公司通過採用其它措施彌補了這個不足,使其總體性能滿足了要求。而且由於M53發動機結構簡單、可靠性高和維護方便,反而成為招睞第三世界國家用戶的的一個最主要的特點。

三是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法國的戰斗機發展一直面臨著眾多難題:經濟實力有限,基礎工業和基礎技術比較薄弱,一些關鍵技術的水平明顯落後干美國等。應該說,其自行研製戰斗機是有相當困難的,但法國長期來一直堅持「以我為主」的獨立自主發展戰斗機的道路。它曾櫃絕購置美國A—7飛機,發展自行研製的「超軍旗」;沒有購置效費比較高的F—16飛機,而自行研製了「幻影」2000;在與英國等聯合研製下一代戰斗機時,困難以在一些關鍵項目中取得主導地位,而毅然退出合作,自行發展「陣風」戰斗機。如果光從技術水平、作戰效能和經濟性來分析,法國未必一定要進行「陣風」飛機的研製工作,因為F—16籌飛機的新改型很有可能能取代「陣風」。 法國堅持研製「陣風」的關鍵原因,是要在航空工業和戰斗機發展上堅持獨立自主的道路和保持在西歐的領先地位的決心。對法國來說,這種政策是正確的、是有效的。
6 台風戰斗機

"台風"的誕生幾經波折。20世紀80年代中期,歐洲的幾個主要國家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醞釀共同研製一種"未來歐洲戰機",用來替代各國上一代的"狂風"等戰斗機,預計90年代中期服役。因對飛機的設計意見不統一,法國中途退出,單獨研製了"陣風"戰機。"未來歐洲戰機』計劃也一拖再拖,並幾易其名,先是改名為 "歐洲戰機2000"(EF2O00),後叫做"歐洲戰機"(EurofIghter),最終起名 "台風"(Typhoon)。

"台風"戰斗機長14·96米,翼展10·95米,高5·28米,動力裝置是兩台渦輪風扇發動機,最大起重量約為21噸,最大速度2125千米/小時。屬於一種以空戰並奪取制空權為主,兼具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的中型戰斗機。

作為幾個發達國家共同研製的新一代戰機,"台風"當然是集各家所長,飛機的各部分由各國分別研製,並盡可能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如大量採用先進材料和生產工藝,大大減輕了機體重量,減少雷達反射截媯醵萄兄浦芷凇?台風"的動力裝置EJ2O0發動機推力大、推重比高,可逆行超音速巡航,並保證了"台風"的高機動性。機載設備更是先進,簡單說就是盡可能減輕飛行員的負擔,如音頻控制系統,飛行員只需通過語音發出指令,就可以進行某些操作。當然,"台風"也並非盡善盡美,與美國F-22戰斗機相比,"台風"在隱身性能方面就大為遜色,設計者認為不能因考慮隱身而犧牲飛機的機動性。即便如此,"台風"還是採用了不少隱身措施,雷達反射截面最小可減少到2-3平方米』。"台風"的主要任務是空戰並奪取制空權,也可進行對地攻擊和戰術偵察,飛機按空對空、空對地、空對海攻擊有多種武器配置模式,可掛載多種先進的常規和制導武器。機載設備和武器可使"台風"進行超視距空戰。

7 F-15戰斗機

F-15是美國麥·道公司研製的重型制空戰斗機。主要用於奪取制空權,也可用於對地攻擊。美國空軍1969年選定麥·道公司的設計方案並讓其研製了20架原型機,1972年7月首次試飛,於1974年11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除了美國之外,以色列、日本、沙特也裝備了F-15。

F-15採用單座雙發雙垂尾上單翼布局。機翼平面形狀呈三角形,機翼無前緣機動襟翼。機體結構大量採用鈦合金。F-15推重比大,翼載小,機動性能好,具有選進的電子備,特別適用於近距格鬥和超視距導彈攻擊。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有120架F-15參加了戰斗,主要擔負制空和護航任務,擊落了多架伊拉克戰機。

F-15的主要型號有:

A型:第一種生產型;

B型:雙座教練型;

C型:A的改進型,主要在機身兩側裝了兩個保形油箱,每個可裝2211公斤燃油,也可裝電子設備;

D型:C型改裝的教練機;

E型:以對地攻擊為主的雙座戰斗轟炸機。

F-15C的主要性能數據

動力裝置:兩台普·惠公司的F-100-PW-200渦扇發動機加力推力2×10634公斤。

機載設備:有AN/APG-70火控雷達、自動駕駛儀、中央計算機、平視顯示器、慣性導航系統、電子對抗設備等。

武器裝備:一門M61A1型6管機炮(備彈940發);可同時帶4枚AIM-9「響尾蛇「和4枚AIM-7「麻雀」或8枚AIM-120選進中距空空導彈;對地攻擊可掛各種炸彈、火箭;最大載彈10705公斤。

尺寸數據:機長19.43米;翼展13.05米;機高5.63米;機翼面積56.5平米;主輪距2.75米;前後輪距5.42。

重量數據:空重12973公斤;正常起飛重量(帶8枚空空導彈)2007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30845公斤;使用過載-3g~+9g。
8 殲-10戰斗機

殲-10,按西方劃分戰斗機的方法,屬於典型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將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戰斗機,第一種自行設計的、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作戰飛機。遺憾的是,自1984年殲-10正式啟動,至今仍未正式服役。

殲-10可以算作是中國空軍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種戰斗機了。自從外界第一次發現它的存在起,各種關於它的傳聞就一直沒有中斷。有的說它技術先進,無可匹敵,又有的說它發展困難重重。那麼,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飛機呢?

要說殲-10,就不能不提到以色列的「獅」式戰斗機計劃。早在八十年代,以色列空軍提出了下一代戰斗機的發展計劃。該計劃要求發展一種輕型單座單發戰斗機,既能夠用於空中格鬥,又具有較強的對地攻擊能力,用以取代以色列空軍陳舊的A-4「天鷹」攻擊機,配合從美國購買的F-15和F-16戰斗機作戰。這種戰斗機被命名為「獅」(LAVI)。

注意:由於中國的殲十一和殲十五是SU—27系列的升級版,所以不另外計入比較內容。

『柒』 AIM120和AIM7的優劣各有哪些

AIM120是主動雷達空對空導彈,號稱發射後不管,其實到末端才不管
AIM7是半主動雷達空對空導彈,需要機載一直照射

基本情況

「麻雀」(AIM-7)空空導彈是戰後美國研製並裝備使用的第二個空空導彈,也是世界上裝備使用最為廣泛的一個中距空空導彈系列。與當時分別由休斯飛機公司和美國海軍軍械試驗站自籌資金研製的「獵鷹」和「響尾蛇」空空導彈不同,該彈是唯一由軍方主動投資發展的空空導彈,研製單位是美國斯佩里公司和雷錫恩公司。
美國軍方決定發展這種雷達型中距空空導彈,是出於其冷戰戰略考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標志著一個新的時代—冷戰時代的到來。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發生劇變,出現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對峙的軍事態勢,蘇聯在1953年試驗成功氫彈,英、法步其後塵,先後有了原子彈和氫彈,更加劇了核軍備竟賽。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唯一有效地運載核炸彈的工具是遠程戰略轟炸機,唯一有效地抗擊遠程戰略轟炸機的工具是截擊機,而具有全天候、遠距攔截能力的雷達制導的空空導彈則是截擊機的有效武器。
當時,美國海軍航空局制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空空導彈發展計劃,要求其M數達到3、射程達到31.5km(中距)、65km(遠距);但為加快研製進度,要求在現有技術基礎上研製一種雷達型空空導彈,即將該航空局已經取消的「雲雀」地空導彈用的雷達波束制導系統,用到現有的12.7mm口徑航空火箭彈上,要求其最大射程至少達到2km、最小射程不超過305mm,能夠攔截M數1的空中目標。這種導彈的關鍵是波束制導控制系統,故美國海軍航空局選擇從事該系統研製的斯佩里公司為主承包商,於1946年5月開始研製該導彈。
限於當時電子器件水平低,大量採用電子管,12.7mm口徑航空火箭彈的彈體容積不夠,斯佩里公司於1947年3月提出增大彈徑,否則減小射程。美國海軍航空局於同年5月選擇美國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研製203mm彈徑的新彈體,而斯佩里公司作為主承包商仍負責系統工作,並繼續研製雷達波束導引頭,同年7月該項目被正式命名為「麻雀」項目。1948年1月,位於木古角的海軍航空導彈試驗中心開始導彈試驗,同年8月首次無動力試飛,到1951年共進行了100多次試射,1951年投產,1952年12月3日F-3D首次成功攔截「惡婦」艦載戰斗機,1955年6月開始服役,裝備艦載戰斗機F-3D、F-7。該彈的編號和命名為AAM-N-2「麻雀」Ⅰ(SparrowⅠ),1962年統一編號為AIM-7A,1962年停產,共生產2000枚。
由於該彈採用三點導引波束制導體制,載機雷達必須不斷照射導彈和目標,限制了載機的機動;而導彈必須不斷機動,以便始終處於載機-目標的視線上,導引精度差,且只能尾追攻擊,加上早期戰斗機裝備的制導雷達AN/APG-51B,是當時夜間戰斗機裝備的標準的射擊雷達AN/APG-51A的改進型,其波束必須隨動於光學瞄準具,要求目視識別、瞄準目標,因此不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只有AN/APG-51的全天候改進型—AN/APQ-51以及F-4H裝備的AN/APQ-50,才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但性能水平很低,難以攔截中程高空超音速轟炸機和攜帶電子對抗設備的遠程轟炸機、殲擊轟炸機。
為滿足美國海軍艦載截擊機全天候、全向攔截空中高速目標的要求,美國海軍航空局於1955年同美國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簽訂合同,在「麻雀」Ⅰ基礎上研製採用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空空導彈,編號和命名為AAM-N-3「麻雀」Ⅱ(SparrowⅡ),1962年統一編號為AIM-7B,擬裝備該公司新研製的F-5D艦載截擊機,採用由AN/APQ-50改進而來的、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載截擊雷達AN/APQ-64。由於海軍航空局於1956年退出該截擊機項目,「麻雀」Ⅱ僅完成試驗性研製,生產樣彈共100枚,到1958年該主動雷達型導彈及其火控系統項目最終被取消。在實施「麻雀」Ⅱ計劃的同時,美國海軍航空局於1955年同雷錫恩公司簽訂合同,研製半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空空導彈,1956年接收斯佩里公司在布里斯托爾的生產「麻雀」Ⅰ的工廠,1958年1月開始服役,1959年停產,共生產2000枚,編號和命名為AAM-N-6「麻雀」Ⅲ(SparrowⅢ),1962年統一編號為AIM-7C。
從50年代初開始,在「麻雀」ⅠAIM-7A基礎上發展成為包括AIM-7B/7C/7D/7E/7E-2/7F/7G/7H/7M/7P/7R型號、並劃分為三代產品的中距空空導彈系列,還改進擴展為包括RIM-7E/7H/7M/P型號在內的艦空導彈系列。由於受半主動雷達制導體制的限制,「麻雀」空空導彈系列的固有的共同缺陷,是不具有「發射後不管」能力,使載機在發射導彈之後不能立即退出攻擊而降低生存力,也不具有「多目標攻擊」能力,使攻擊相同數目敵機需要出動更多架次的載機而易遭更大損失。因此,在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麻雀」空空導彈的生產線將關閉,「麻雀」空空導彈經過40年的發展已經走到盡頭,現役和庫存的「麻雀」空空導彈各型號將逐漸被第四代中距空空導彈—「阿姆拉姆」AIM-120A所取代。

結構和性能特點

該系列各型號導彈採用相同的全動式彈翼控制的氣動外形布局,頭部呈尖錐形,細長彈體呈圓柱形,4片全動式切梢三角形彈翼位於彈體中部,4片固定式三角形安定面位於彈體尾部。全動式彈翼起控制舵作用,其中一對彈翼可差動偏轉,起橫滾穩定作用;固定式安定面起縱向穩定作用。彈體採用模塊化艙段結構,但在具體結構上,由於該系列各型號導彈的改進發展程度不同,存在著相當差異:
「麻雀」ⅠAIM-7A分為3個艙段,彈頭為引信/戰斗部艙,彈體中部為制導控制艙,彈體中後部為固體火箭發動機艙,3個艙段用螺釘連接。由於採用雷達波束制導,其制導控制艙內裝的是陀螺儀、加速度計、天線和接收機、計算裝置、伺服機構、電瓶和高壓能源。導彈發射後1s,由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組成的自動駕駛儀控制飛行,導彈進入機載雷達AN/APG-51B的制導波束後,自動駕駛儀與伺服機構斷開,天線和接收機接收制導波束信號,計算裝置據此計算出導彈相對於制導波束等強信號區的偏移量,通過伺服機構使全動式彈翼偏轉,使導彈返回等強信號區,制導波束隨動於機載光學瞄準具視線,從而引導導彈飛行所瞄準攻擊的空中目標,制導飛行時間20s。
「麻雀」ⅡAIM-7B導彈採用主動雷達制導,其艙段布局和內部結構與「麻雀」Ⅰ不同;「麻雀」Ⅲ導彈採用半主動連續波或脈沖多普勒雷達制導,其艙段布局和內部結構與「麻雀」Ⅰ/Ⅱ不同,分為5個段艙,從前到後為導引頭、自動駕駛儀和電源、液壓舵機和液壓能源、引信/戰斗部、固體火箭發動機,但其具體結構隨各自型號不同亦有較大區別。按作戰性能水平,「麻雀」系列空空導彈可分為三代:第一代AIM-7A,只能用於尾追攻擊;第二代AIM-7C/7D/7E/7E-2,具有一定的全天候、全向攻擊能力;第三代AIM-7F/7M/7P/7R,具有全天候、全向攻擊、上視/上射和下視/下射能力。

基本戰術技術性能

最大射程 5~8km(AIM-7A)
24km(AIM-7C)(迎頭)
20~26km(AIM-7D)
22~26km(AIM-7E)
29km(AIM-7E-2)
40km(AIM-7F)
45km(AIM-7M/7P)
最小射程 1500m(AIM-7E)
600m(AIM-7F/7M/7P)
最大速度 M2.2(AIM-7A/7B)
M2.5~3(AIM-7C/7D)
M3(AIM-7E/7E-2)
M3~4(AIM-7F/7M/7R)
使用高度 15000m(AIM-7C)
20000m(AIM-7D)
150~18000m(AIM-7E)
18000m(AIM-7E-2)
20000m(AIM-7F/7M/7P)
最大過載 30g
制導系統 雷達波束(AIM-7A)
主動雷達(AIM-7B)
半主動連續波雷達(AIM-7C/7D/7E/7E-2)
半主動脈沖多普勒加連續波雷達(AIM-7F/7G/7H)
半主動脈沖多普勒雷達(AIM-7M/7P)
半主動雷達加被動紅外雙模製導(AIM-7R)
引 信 無線電近炸引信(AIM-7C)
半主動多普勒雷達近炸引信(AIM-7D)
半主動雷達近炸引信MK5.35(AIM-7E/7E-2)
主動雷達近炸引信(AIM-7F/7G/7H/7M/7P)
戰 斗 部 高爆炸葯(AIM-7A/7B)
高爆炸葯,重27kg(AIM-7C)
高爆炸葯,重30kg(AIM-7D)
連續桿,重32kg(AIM-7E/7E-2)
連續桿,重40kg(AIM-7F/7M/7P)
動力裝置 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
彈 重 148kg(AIM-7A)
160kg(AIM-7B)
173kg(AIM-7C)
178kg(AIM-7D)
195kg(AIM-7E/7E-2)
227kg(AIM-7F)
230kg(AIM-7M/7P)
彈 長 3.80m(AIM-7A)
3.66m(AIM-7B/7C/7D/7E/7E-2/7F/7G/7H/7M/7P/7R)
彈 徑 203mm
翼 展 70mm(AIM-7A)
100mm(AIM-7B/7C)
102mm(AIM-7D/7E/7E-2/7F/7G/7H/7M/7P/7R)

1981年研製,用於對付80年代已有的和90年代可能出現的戰斗機、戰斗轟炸機及巡航導彈。最大射程80公里,最小800米。使用高度20公里。攔射攻擊。使用條件為全天候。彈長3.65米,彈徑178毫米。彈翼翼展526毫米,舵翼翼展627毫米。彈重152公斤。慣性或指令制導+主動末制導。採用多普勒主動近炸引信。高能炸葯預制破片定向戰斗部,重23公斤,動力裝置為雙推力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

AIM120
概 述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AIM—120A是一種全方向、全天候並具有下視/下射能力的空空導彈,
其彈重約為150.5公斤(「麻雀」228公斤),直徑17.8厘米(「麻雀」20厘米),彈長3.58米,翼展53.3厘米。射程可達48公里,速度為4馬赫。

美國裝備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另一個優勢就是,能夠使用目前「麻雀」導彈的維護設備和保障設備(從而避免重新制訂一個龐大的地勤訓練計劃);此外,美國使用「麻雀」導彈的現役飛機不需改進掛架就能掛載這種新型導彈。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外形與「麻雀」—導彈非常近似,唯一明顯差別是翼面較小及尾翼面和麻雀略有不同。然面實際上,先進中距空空導彈是由尾翼控制,並不同於「麻雀」導彈。所以,這種導彈本可以省去彈翼(雷錫恩公司的競爭彈就是一枚無翼彈),但因為要保證在大部分飛行包線內作戰的高效率,仍然保留了小型彈翼。

盡管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外形非常接近「麻雀」導彈,但它卻是一種完全新型的導彈,並比將被取代的「麻雀」導彈性能好得多。研製組的主要目標是必須保證所設計的導彈具有以下特性:與「麻雀」導彈相比,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低空作戰能力好,平均速度大,尤其要具備多目標攻擊能力。

過使用最新數字技術和微型固態電子設備,使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具備了上述優點。其中一個細節就為:導彈導引頭裝有平面矩降天線,天線直徑僅有7英寸(17.7厘米),但其發射功率竟比目前裝備在許多一線戰斗機的雷達功率還大。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沒有沿用「麻雀」。導彈的常規半主動雷達的制導方式,而是大膽革新了制導方式,這正是其空戰性能的關鍵際在。這一新型制導方式被稱作指令一慣性/慣性/主動尋的復合制導,達完全符合現行的制導原理,即盡量使「智能」集中於導彈本身,而不是集中於發射裝置(坦克、飛機或步兵武器)。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彈道部分可分成兩個主段:中段和末段。導彈發射後(在中段),立即由導彈的慣性基準裝置和微型計算機制導。微型計算機使用裁機的雷達系統提供的目標座標,向導彈發射制導修正信號,供其校正目標座標。數據鏈接收機安裝在導彈尾部。在導彈彈道中段的最後部分,導彈(這時接近目標)只依靠它本身的慣性基)佳裝置制導,而不再需要載機傳送修正信號。最後,在彈道末段,導彈的主動雷達導引頭開機,選用高脈沖重復頻率或中脈沖重復頻率工作方式進行目標探測,並鎖住目標,將導彈導向目標。爆破殺傷彈頭由多普勒效應近炸引信引爆,或由觸發引信引爆。

彈道兩個主要段的長短一是指持續時間和距離一可根據戰術情況和目標的特點而變化。中段全慣性制導也可以全部取消。而有趣的是決定彈道中段轉為末段制導的並不是由飛行員,而是由導彈本身的計算系統作出的,但休斯飛機公司拒絕說明詳細情況。

在非常復雜的電子戰條件下,也可以使用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當那些復雜條件超過導彈或載機的反干擾能力時,可選用部分或全程被動跟蹤干擾源工作方式。在進行目標截獲時可使用目視工作方式、雷達無干擾工作方式和跟蹤干擾源工作方式,而中段指令/慣性和末段主動制導方式,都可以用被動跟蹤干擾源方式來取代。也可以採用復合制導方式。例如,當敵人干擾功率非常大,甚至干擾了裁機雷達時,可選用跟蹤干擾源方式發射導彈,中段和末段也採用跟蹤干擾源方式制導;在干擾不嚴重時用雷達制導方式發射導彈,中段採用指令/慣性制導,末段改為跟蹤干擾源制導。假若是後一種情況,選用主動雷達自導引方式,還是選用跟蹤干擾源方式,由導彈本身決定。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制導原理非常類似於「魚叉」和「奧托瑪特」MK2艦對艦導彈所使用的中段修正制導原理。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制導原理提供的作戰優越性,遠遠超過半主動雷達方式,因為後者,從導彈發射到命中目標,要求載機一直照射目標。

當先進中距空空導彈進入自主階段(只用慣性制導或直接用主動雷達方式制導)時,我機可以任意改變航向和速度,做規避機動或攻擊其他目標。如果在導彈的主動雷達作用距離內發射導彈,或用全程跟蹤干擾源方式發射時,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可提供發射後即不管和發射後即脫離的能力,甚至整個彈道中段(指令/慣性+慣性制導)可以不用。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導彈的載機如裝有邊掃描邊跟蹤雷達,它可同時發射八枚導彈,攻擊多個目標。到目前為止,只有使用大型復雜的AWG一9系統(AIM一54「不死鳥」導彈)的F—14飛機才具有這種能力(同時發射六枚)。由於不再需要載機雷達為導彈照射目標,因此,機載雷達可以跟蹤交戰中的其他目標,並在指令/慣性制導階段,不斷向導彈發送制導修正編碼信號。

這種制導原理的另一個大優點是具有較好的彈道這形狀。當被攻擊目標機的飛行軌跡以一個很大的角度與載機的飛行軌跡相交叉時,象「麻雀」那類導彈使用的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須將其制導系統與目標返回的雷達波束保持一致,因此,導彈要按「格鬥曲線」從目標後方追擊目標。在導彈沿曲線飛行時,機動應力和過載沿油線不斷增大;當導彈接近目標時,如果目標做非常激烈的規避運動,導彈必須隨之機動,以便保持擊中目標的航向,而這種機動很容易超過導彈彈體的應力極限。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則不會出現上述情況,它按修正的比例導引軌跡飛行,也就是說,導彈在指令/慣性制導階段和末段,不是連續指向目標,而是不斷計算目標的航向和速度,判斷目標的未來位置,取捷徑而攻擊之。因此,大大縮短了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彈道,加之平均速度較高,飛行至目標所用的時間要比「麻雀」導彈短得多。這種導彈還必須能夠承受較大的過載,即使在彈道末段的最後時刻,導彈也完全能夠對付做任何規避機動動作的目標。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不同於「麻雀」導彈,它有兩種發射方式:彈射發射(如「麻雀」導彈)和導軌發射(如「響尾蛇」導彈),從而提高了作戰機動性。在第一種情況下,導彈向下或向外彈射,然後發動機點火;在第二種情況下,導彈靠本身的發動機推力離軌。所以,先進中距空空導彈不僅可掛在目前「麻雀」導憐使用的懸掛點上,而且也可掛在F一16飛機翼尖處「響尾蛇」導彈的導軌上。

當飛機裝備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後,得益於多目標攻擊能力,作戰能力必然會有極大的提高,這並不亞於大量增加飛機數量量所起的作用。

改進情況

AIM-120B 該導彈採用了一個新型的數字處理器,可擦可編程只讀內存和5個主要的電子硬體單元的升級,並且降低了生產生本。

AIM-120C 該型導彈可以說是AIM-120系列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和基型彈相比,其裝有重新設計過的彈頭和改進的火箭發動機、及改進的近炸引信等。這樣的改動使AIM-120最終獲得了對付巡航導彈的能力。為了便於F-22內部掛架攜帶,其外形也做了修改,採用更小的彈翼或可折疊的彈翼使尺寸更加縮小。

主要性能

最大射程 75km
最小射程 800m
最大速度 M4
最大過載 40g
制導系統 慣性中制導加主動雷達末制導
引 信 主動雷達引信
戰 斗 部 高爆炸葯,重23kg
動力裝置 1台固體火箭發動機
彈 重 152kg
彈 長 3.65m
彈 徑 178mm

『捌』 AIM-7「麻雀」空空導彈的改進歷程

1950 年道格拉斯公司決定研發帶有主動雷達導引頭的麻雀導彈,最初被命名為 XAAM-N-2A 麻雀 II 導彈,而最初的麻雀導彈則被命名為麻雀 I 型導彈。1952年麻雀 II 又有了新的編號——AAM-N-3。帶有主動雷達導引頭的麻雀 II 是一種「發射後不用管」的武器——允許載機同時發射多枚導彈攻擊多個目標。
1955 年道格拉斯公司向美國軍方提議繼續研發改進麻雀導彈,讓它成為新型 F5D 「天光」截擊機的主戰兵器,而且後來加拿大自研的「Avro Arrow」超音速(該機的研發在加拿大引起了很大爭議)也選用了麻雀作為自己的主戰兵器,配合新型的「阿斯特拉」火控系統使用。由於加拿大成為使用麻雀導彈的第一個外國用戶(也是該導彈的第二個用戶),加拿大獲得許可在魁北克建立一條獨立的導彈生產線。
但是,由於當時電子技術很不發達,導彈彈體狹小的尺寸和 K 波段 AN/APQ-64 雷達系統的天線成為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由此導彈的性能受到很大影響,遲遲不能通過測試。經過長時間研發和美國、加拿大各自的發射試驗,道格拉斯公司最後還是於 1956 年放棄了努力。加拿大則選擇堅持獨立研發,直到 1958 年"Avro Arrow"截擊機項目下馬。
同時麻雀 I 型導彈曾經發展出一個子型號——該導彈配備了一個核彈頭,當量尺寸大小與 1958 年研發的 MB-1 精靈核彈相當,但是很快就被取消了。 事實證明,麻雀 I 和麻雀 II 導彈的研發歷程和使用情況都差強人意,根本原因還是導彈的應用需求和選擇的制導體制之間存在矛盾:麻雀導彈研製的初衷是在中遠距離攔截對方高空高速空中目標,然而麻雀 I 選用的波束制導方式只適合攔截近距離空中目標;麻雀 II 選用的雷達主動制導方式雖然性能很好,可是尺寸太大,沒辦法裝進麻雀彈體中。現實需要一種新的導彈制導體制:既能滿足性能要求,又要結構簡單緊湊。終於在 1951 年,雷聲公司決定研製雷達半主動制導的麻雀導彈——AAM-N-6 麻雀 III 導彈。1958 年第一批麻雀 III 進入美國海軍服役。
後來的衍生型——AAM-N-6a 導彈和 AAM-N-6 導彈結構性能基本相當,最重大的差別是前者採用了新型聚硫橡膠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導彈的飛行性能有了明顯提高。此外導彈的導引系統也做了改進,使得其在高速飛行情況下也能有效跟蹤目標。值得一提的是,1962 年美國海軍終於做出決定:使用 AAM-N-6a 導彈裝備新型的 F-110A(就是後來著名的 F-4 鬼怪戰斗機)戰斗機,當時軍方給的編號是 AIM-101。AAM-N-6a 導彈於 1959 年入役,總共生產了 7,500 枚。
AAM-N-6 系列另一個改型是 AAM-N-6b 型導彈,它也是在導彈的動力系統上做改進:裝備了新型「火箭達因」固態火箭發動機。導彈的迎頭攻擊最大射程增加到 35 公里(22 英里)。該型導彈從 1963 年投入生產,總共生產了 25,000 枚。
也就是在 1963 年美國海軍和空軍經過溝通同意制定統一的導彈編號命名規則來改變1963年以前導彈命名混亂的情況。於是麻雀系列被重新賦予編號為 AIM-7,該編號一直沿用至今。其中最初的麻雀 I 被命名為 AIM-7A 導彈,麻雀 II 被命名為 AIM-7B 導彈,盡管此時上述兩種導彈早已退役。而後續的三種新型導彈則分別被命名為 AIM-7C、AIM-7D 和 AIM-7E 導彈。 1961年列裝的AIM-7D導彈的射程15千米。它裝有需要載機持續鎖定目標的半動雷達搜索系統。AIM-7C裝備了新型的固體火箭發動機LR44-RM2,隨後又改用洛克唐代恩MK.39發動機(兩者的引擎都只有一級推力)。1963年,當AIM-7E導彈投產時,AIM-7D隨即停產。 20世紀 70 年代,伴隨著麻雀導彈在越戰中使用經驗的累計還有電子技術的進步,新一代 AIM-7 型導彈的研發開始了。新一代麻雀導彈嘗試突破以往對於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各種限制。其中 AIM-7F 型導彈於 1976 年開始服役,它的動力段配備了一種新的兩級推力發動機大力神Mk.58 Mod.2,比起AIM-7E2,它可以讓導彈達到更遠的射程;導引控制段由固態電 子元器件組成,可靠性有了提高;此外還換裝了大威力的導彈戰斗部。即使做了如此多的改進,導彈還是為未來升級預留了空間。AIM-7F有個缺點,就是對從地面反射的雷達信號抵抗力低。在低空進行下視下射時尤為如此。1975年時,軍方開始研發改進的AIM-7F,這一新型號裝備了對單一的脈沖目標干擾的抵抗力。
AIM-7F 型導彈是麻雀家族中很重要的一個型號:它的出現促使英國和義大利分別在麻雀基礎上研製出更高性能的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天光和阿斯派德導彈,其中阿斯派德導彈又和中國後來自研的幾款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有著密切的聯系。 麻雀家族最後的改型是 AIM-7R 型導彈,希望在 AIM-7P BlockII 型導彈基礎上增加一個紅外線導引頭。由於預算原因,該項目於 1997 年被取消。
伴隨著 AIM-120 導彈的陸續服役,麻雀導彈開始退出美軍的裝備序列,但是還將在一些國家空軍中服役一段時間。

『玖』 為何越南戰爭時美軍發射589枚麻雀空空導彈,命中率僅為10%

當現代戰爭越來越依靠空中力量時,最先進的軍事科技武器也逐漸被應用在了空戰中。隱身,超音速,超視距攻擊,電子戰等等高端的作戰方式層出不窮。這些武器和作戰方式不僅使空戰變得更加激烈,而且也使空戰更加現代化,智能化。隨著戰斗機駕駛員按下攻擊按鈕,一枚枚空空導彈便呼嘯而出,自主追蹤敵機,最終將其擊落化成一片烈焰!這樣的場景在戰爭中往往能吸引人的眼球,這是高速,高智能,高航空技術的比拼。這里我們著重要講的是「空戰死神」—空空導彈的前生今世。


什麼是不可逃逸打擊區呢?通俗講,就是在空空導彈發射後的100公里的范圍內,這枚導彈就開始像一塊狗皮膏葯一樣粘上了敵機,想甩掉很難,因為此時被鎖定的戰機必須做出甩彈動作,勢必會減速,而發射導彈的戰斗機此時處於空閑時間,還可以繼續發射導彈進行攻擊,後果不用多說,可想而知。很多人會問,這種導彈如此先進,美軍為何不研發裝備呢?其實早在30多年前美軍就已經開始研究此技術,不過成本太高,而且需要更換大量的相對成熟的AIM-120C空空導彈,恐怕得不償失,最終放棄。

『拾』 北約輕型RIM-7M「海麻雀」經歷了什麼改進

如果說改進型海麻雀導彈本身同北約海麻雀有什麼相似的話,那就是它們的名字了。

改進型海麻雀(ESSM)針對RIM-7北約海麻雀進行改進的國際合作項目,概念設計於1988年由胡福斯和雷錫恩公司提出,稱之為與海麻雀發射系統兼容的新型導彈系統。它將可以對付高速高機動的反艦導彈。

最初,曾經對這種導彈有一種非官方的編號RIM-7PTC(尾翼控制型RIM-7P)或者RIM-7T,但是它真正的官方編號是RIM-162,從這個編號也能看出,這是一種全新的導彈系統。1995年,美國海軍宣布胡福斯為ESSM項目競爭的勝利者,隨後,它就聯合雷錫恩公司一同進行設計。後來胡福斯公司導彈分部被雷錫恩公司收購,所以目前雷錫恩公司是ESSM項目的唯一承包商。

RIM-162是以RIM-7P為基礎設計的,但是兩者幾乎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前者應該算是一種全新的導彈。它是一種尾控(即正常式布局,控制舵面在尾部)的導彈,採用了類似標准艦空導彈的小展弦比彈翼加控制尾翼的布局方式,代替了原來了旋轉彈翼方式。採用推力矢量系統,可以使導彈的最大機動過載達到50G,而且不會隨射程的增加而大幅減小。目前的戰斗機即便作出9G的持續規避機動動作也絲毫無法躲閃它的攻擊。

ESSM還採用了全新的單級大直徑(25.4厘米)高能固體火箭發動機,新型的自動駕駛儀和頓感高爆炸葯預制破片戰斗部有效射程與RIM-7P相比顯著增強,這使ESSM的射程到達了中程艦對空導彈的標准。ESSM採用了大量現代導彈控制技術,慣性制導和中段制導,X波段和S波段數據鏈,末端採用主動雷達制導。這種特殊的復合制導方式可以使艦艇面對最為嚴重的威脅。

目前,雷錫恩公司計劃生產4種型號的ESSM導彈。RIM-162A是計劃用宙斯盾系統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進行發射的型號,每個MK41發射單元內可存放4枚ESSM導彈。RIM-162B是用非宙斯盾艦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進行發射的型號,它設有宙斯盾系統的S波段數據鏈。RIM-162C和RIM-163D則分別是由MK48垂直發射系統和MK29箱式發射系統發射的RIM-162B的改進型號。

各種型號的ESSM飛行測試平台的試驗工作於1998年9月展開,這些試驗包括攔截靶機和模擬的導彈威脅。2003年,ESSM完成了在小鷹號航母上的試驗,效果良好,下一步就是展開大批量生產並形成戰鬥力了。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