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教育
❶ 十九大報告中職業教育最新教學理念
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❷ 新時代職業教育最本質的特徵是以什麼為指導
目前,新時代職業教育應該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指導吧
❸ 新型職業農民的大力發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事業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三化」同步發展全局,解決未來「誰來種田」問題做出了重大決策,抓住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根本和命脈。
發展現代農業呼喚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我國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關鍵時期,大量先進農業科學技術、高效率農業設施裝備、現代化經營管理理念越來越多被引入到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迫切需要高素質的職業化農民。然而,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民是一種生活在農村、收入低、素質差的群體,是貧窮的「身份」和「稱呼」,而不是可致富、有尊嚴、有保障的職業。在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中,農民一夜之間發現,「農民」一樣可以到城市掙錢,特別是青年農民對在農村種田已經徹底放棄,雖然在城市扎不下根,但除非老了、干不動了,才會回到農村種田。另外,從農村出去的大中專學生,甚至農業院校畢業的,更是不願意回到農村工作。如果不早作準備,及時應對,今後的農村將長期處於老齡化社會,「今後誰來種田」問題絕不是危言聳聽。因此,我們必須未雨綢繆,真正要進行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跟進,一方面引導優秀的人才進入農村,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民教育培訓事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對於新型職業農民,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有一個強烈的信號,讓他們有尊嚴、有收益、多種田、種好田。要通過規模種植補貼、基礎設施投入、扶持社會化服務等來引導提高農民職業化水平。在政策上必須要從補貼生產向補貼「職業農民」轉變,在制度上必須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資格制度」,科學設置「新型職業農民」資格的門檻。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呼喚大力發展農民教育培訓事業。新型職業農民需要教育培訓,教育培訓可以加速推進新型職業農民成長。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必須要根據不同層次需求,有針對性分類開展教育培訓。一是要針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科技文化需求,以農業實用技術為重點,廣泛開展大眾化普及性培訓。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手段,將新品種、新技術、新信息,以及黨的強農富民政策、農民喜聞樂見的健康娛樂文化編輯成媒體教學資源送進千家萬戶、送到田間地頭;組織專家教授、農技推廣人員、培訓教師將關鍵農時、關鍵生產環節的關鍵技術集成化、簡單化,編輯成好看、易懂的明白紙,綜合運用現場培訓、集中辦班、入戶指導、田間咨詢等多種方式,宣傳普及先進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使廣大職業農民的知識和能力在日積月累中不斷提高。二是要依託農民培訓和農業項目工程,以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標准化生產技術,以及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知識和技能為主要內容,對廣大青壯年農民、應往屆畢業生免費開展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使其獲得職業技能鑒定證書或綠色證書。對有一定產業基礎、文化水平較高、有創業願望的農民開展創業培訓,並通過系統技術指導、政策扶持和跟蹤服務,幫助他們增強創業意識、掌握創業技巧、提高創業能力,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三是大力推進送教下鄉,採取進村辦班、半農半讀等多種形式,將學生上來學變為送下去教,吸引留鄉務農農民,特別是村組幹部、經紀人、種養大戶以及農村青年在家門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規化、系統化職業教育。
❹ 職業教育 中國未來教育發展的新動力
一 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1.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勞動力與高技能人才的基礎性作用不明顯
現階段,在中國的整個就業層面中,存在大學生就業相對困難而高級技工供不應求的現象,勞動力的結構失衡與素質較低的問題凸顯出來。由於缺乏專業的勞動力與高技能的技師,導致生產資料難以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雖然現代化的管理模式與高精尖的人才可以對外引進,但大批的技術工人與高級技師還需要職業教育來培養。而職業教育作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其重要性並沒有被突出強調出來,因此導致社會對職業教育發展的不重視。
2.職業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未充分體現
隨著國家建設新農村步伐的不斷推進,新農村對懂技術、有文化、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需求與日俱增,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基礎。而職業教育作為不斷提高個體職業技能與素質的教育形式,應該致力於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與務農技能,不斷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農村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變。但現階段的職業教育並沒有大范圍地滲透到農村中,因此無法發揮其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二 職業教育未來發展方向
1.具有自身特點的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
職業教育作為推動區域經濟與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其人才培養目標在於培養出生產、建設、管理與服務行業等一線的應用技術型人才,這要求職業教育的辦學體系要適應社會發展與時代要求。職業教育在其辦學過程中,要以市場需求為基本導向和前提、以社會資源為依託、以崗位要求為職業培訓的重要內容,建立具有職業教育風格與特點的教育教學體系,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職業教育過程中,其人才培養目標是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中高級實用型人才。因此要重視實踐操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堅持採用靈活辦學的方式,開設市場急需的專業,拓寬學科知識的范疇,滿足培養目標的基本需要。
2.職業教育要突出其終身教育的屬性與價值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持續進步,尤其是知識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開始顯現出來。職業教育作為培養個體形成某種專業技能與素質的教育,必然成為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途徑。尤其是隨著世界范疇內各種新工種的出現,每一個勞動者均面臨著知識更新的壓力,提高技能、更新知識成為勞動者重點思考的問題,而職業教育作為培養個體形成專業技能的途徑,要突出發揮其作用,將終身教育的價值理念滲透到社會發展過程中,強調職業教育的基礎教育屬性的價值。
3.依靠政府,完善職業教育發展機制
首先,職業教育要形成先培訓後上崗的招錄體系,優先錄用已經取得職業院校學歷證書與資格證書的技能性人才,全面規范職業證書的認證制度。其次,要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以充分保證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政策的有效實施。再次,要建立配合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轉移與產業轉型的保障性制度,保證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同時還需要建立健全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人才培養與評價模式,推動職業教育的規范化發展。要強化學分制在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應用,建立並完善半工半讀的基本制度。最後,還需要推動職業教育中關於貧困家庭的救助制度的完善,幫助這些學生完成技能培訓,實現就業。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在整體教育教學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於推動和諧社會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國的職業教育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比如其基礎性作用體現不明顯、技能培訓的基本價值無法充分展現、培訓內容與培訓范疇相對較淺等,這些問題與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市場的發展,因此需要不斷完善職業教育發展體系,強化職業教育的全面發展,為市場提供更多的專業化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❺ 在新的職業教育改革中 我們將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職業的變動性和流動性明顯增強,社會對從業人員的專素質屬要求日益提高,人才市場競爭也不斷升溫。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同時,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設計的指導,已成為職業學校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就此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本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了職業生涯設計的內涵和功能,闡明了職業生涯設計指導的含義、特點及其與職業指導的異同。第二部分從社會、學校和學生三個角度對職業生涯設計指導的必要性做了比較全面的論述,強調加強職校生職業生涯設計指導是順應社會職業發展趨勢的客觀要求,當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促進職校生成才發展的重要舉措。第三部分就職校生職業生涯設計指導的實施作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強調要明確職業生涯設計指導的任務,主要是提高職校生職業生涯設計意識;培養職校生職業生涯設計技能;指導職校生職業生涯設計活動。遵循科學原則,包括發展性原則、主體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差異性原則。拓展實施途徑,把職業生涯設計指導滲透到思維上。
❻ 如何打造新型職業農民在線教育平台
最好是找開發公司定製,別人的想法畢竟是專業的,能按你的想法做出你想要的結果
❼ 什麼是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vocational ecation)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專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屬業道德的教育。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職業學校教育包括各種職業技術學校、技工學校、職業高中(職業中學)等。職業學校教育是學歷性的教育,分為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教育。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與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側重於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
國家發布的《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分為幾大類:
完善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構建職業教育國家標准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建設多元辦學格局完善技術技能人才保障政策加強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督導評價做好改革組織實施工作
❽ 目前職業教育教育教學改革有哪些新理念
教學理念和觀念是教學活動的先導,沒有教育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改革就不能向前推進,教育事業就不能向前發展。然而教育教學理念的創新,既是各教學理念不斷繼承與發展的體現,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總體需要。
一、教學活動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教學活動的核心不是教師的「教」,而是學生的「學」。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習將成為個人生存和發展一種方式。接受教育不僅是人們就業的基本條件,而且也成為人們不斷發展必備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學習不僅僅是人們獲取生存的手段,而是成為生活和發展的需要。因此,在現代教育中,學生是自我發展和提高的自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重在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教會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更有效地獲取和掌握知識,要求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各個方面全面協調發展。
「以學生為中心」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以教師輔導為輔」的各種教學組織形式進行教學的。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他只是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指導者、促進者、協助者。教師的作用不僅僅在於系統傳授知識,其職責是「啟發」和「指導」
。實踐中,要求教師使用多種教學方式,盡可能的提供學習資源,在課堂上精講重點、突破難點、把握熱點、解疑一點,在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時,講授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和思路,根據學生實際合課程特點制定相應的指導方案,並依此對學生「因材施教」,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因此,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中心,學生的地位由被動接受知識者轉變為主動構建知識體系者。學生必須「學會求知」,自主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把握學習過程、進行學習評估。
二、教學活動要把握以學生就業為目標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已經成為全社會對高職教育的共識,如何建立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職教育模式成為當前高職院校的重大課題。高職教育應該而且完全能夠創新出一種適應我國經濟社會建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我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學生學會做人。要使學生明確做人與學習技能的關系,做人與使用技能的關系,技能不能也不會獨立於做人之外。其次,要建立健全實施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制度,加強實習實訓,加強固定基地建設,廣泛建立校企合作的實習實訓基地,使學生在一定的時期內進入相關單位頂崗實習,准就業,對學生加強就業指導,提倡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從教學計劃上加大「實習實訓」的比重,提高培訓的技術層次,把學習技能變成培訓技能。再次,開展以就業為目標的校園文化活動。最後,是加強教職員工隊伍建設。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要真正落實「四種人」,即專家、學者、技師、能工巧匠,不以文憑論英雄,而以技能見高低,切實建立起一支符合職業教育需要的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三、構建一體化的現代教學方法
實施一體化現代教學模式,牽扯內容較多,決不是幾個人短時間就能完成的,必須經過教學管理、學生工作、科學研究、就業服務等有關部門的全面協作,全體教師的團結努力,才有可能實行。要構建一體化的教學方法,首先通過多種形式對一體化教學方法進行了大量的准備工作,對該種方法的教學有了總體方向上的把握,然後從實際出發,根據學校現有的師生情況、教材情況、教學場地及教學設備,制訂出一體化教學的可行性方案並將方案交由教師討論,大家集思廣益,制定合理方案組織實施。
現代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特定信息的傳輸,而是意義的構建,方法的傳授。因此,教學過程是
「闡釋——理解——建構」的一體化過程,教師和學生在闡釋、理解教學內容過程中對其意義進行建構。從學生的角度看,由於學生的背景、興趣、需要和理解不同,不同的學生對相同的內容就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同樣的學習內容,也因學生個體的差異積累不同知識和技能,因此,在一體化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意義的構建顯得非常重要。同時需要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作重大改革,主要是整合課程體系,摒棄傳統的以傳授為主的課程體系,增加以體驗式教學為主的新知識和技能,以便適應就業崗位技能不斷發展變化的要求。這樣將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可以自己選擇自己所走的道路,選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一體化的教學方法首先提倡尊重學生的人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實際情況;主張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在教學活動中創新和發展教學內容;一體化整合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體化教學成為一體化整合理念指導下職教教學方法的主流,基本表現形式為教學、實踐、服務一體化教學方法,使教學更貼近實際崗位需要,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質,並實現教學和社會生產的相互促進。如學校在物流專業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物流實驗室、機械CAD/CAM室、教學實訓實習基地等先進設備和資源,合理組織教學過程和內容,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真正融為一體。在實訓中,利用企業工作流程或者業務項目作為學生的實訓課題,使學生有了極為難得的鍛煉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實訓興趣和實際操作能力,為走向工作崗位增強了適應能力。
四、以理解為主體的教學範式
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向學科新領域探索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重視教學的結構和順序,採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而現代教學理念則以學生理解、醒悟和經驗積累為教學的根本任務,所以強調反思性教學。其根本思想是學生通過將信息與自己特有的經驗、現實環境及其間的互動聯系起來而達成真正的理解。教學是使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和大眾文化去理解他們自己在社會上、在這個世界上的自我形成過程。現代闡釋教學法還將游戲描述為理解的基本方式。
反思性教學原本應運用普通教育,然而「以理解和體驗為主體」的理念很快引入職業教育教學範式中。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縮短學生學習與就業崗位的距離常常運用虛擬、目標、情景、案例等各種教學手段,由此提高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設置試驗場境,圍繞某一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直觀、真實的教學環境和條件,模擬企業生產現場,模擬企業實際運行過程,通過實施周密的過程式控制制以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手段。諸如運用物流教學沙盤,虛擬世界匯集真實世界的各種境況,虛實交替,其效果比訓練場更好。後現代教學理念揭示的是人類精神活動中的「理解」與「體驗」,而虛擬教學範式的神奇效果正是源於學生的體驗。
在現代教學理念中存在一個理想的想像世界,在那裡沒有人擁有真理,而每個人都有權力要求被理解。將課程的教學過程安置在一個模擬的、特定的情景場合之中。通過教師的組織、學生的演練,在模擬提煉、愉悅寬松的場景中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只作解釋不作判斷和結論。要求教師只對事物和現象作解釋,不作任何價值判斷,由學生自己去理解和體會;教師不作結論,由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打破傳統教條主義的規范,教會學生如何將自己的生活經歷置於更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讀。情景教學既鍛煉了學生的臨場應變、實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躍了教學氣氛,提高了教學的感染力。在這種教學範式中,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唯有學生在理解中發現真理。
五、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交往與互動的過程
傳統教學理念認為,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教的過程;現代教學理念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活動過程,是教學主體之間以精神客體為中介所構成的交往活動。這里的教學主體,不僅指教師,更重要的是學生,不僅包括師生個體,也包括師生群體。教學交往理念打破了傳統教學那種把教學僅僅視為一種特殊認識過程的狹窄的視野,進而把教學看成是一種交往活動,一種溝通與合作現象。
如何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中實現師生共同發展?師生交往互動要求教師以真正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實現在課程生態環境下的與學生"對話",從而改變過去那種教師居高臨下向學生"傳話"的單向傳遞模式,讓課堂在教師和學生的積極互動中創生出新的智慧來。一定要把握平等這個基本原則:平等交往是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這里說的平等,既是人格上的平等,又是課堂資源、課堂時間佔用的平等。
其實師生雙方都會不同程度的從另一方汲取知識。這樣的教學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全方位的溝通。因為教學交往中的溝通,常常要藉助"對話"而實現。它強調的是雙方的"敞開"與"接納",是一種在相互傾聽、接受和共享中實現精神互通,共同去創造意義的活動。
教學過程中師生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交往論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❾ 新型職業與傳統職業的分類
傳統產業有:製鞋來工業、自紡織業、傢具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造紙和紙製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等行業。
新型職業農民可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在新型職業農民的構成中,有的是轉型而來的傳統農民,有的是務工返鄉人員、退伍軍人、科技研發推廣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等,身份的多元化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大家對「農民」這個職業的嚮往。
(9)新型職業教育擴展閱讀:
專家指出,「新興職業」的發布是基於職業的更迭、變化越來越活躍,需要向廣大民眾立體而形象地展示新職業的名稱和內涵,完善我國國家職業分類和標准體系,培養勞動力市場需要的技能人才。
另一個目的就是以此帶動職業教育培訓,這對於促進就業與再就業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從2008年開始新興職業發布速度明顯放緩,這與當時全球經濟危機造成就業低迷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