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可擦是誰發明的
『壹』 誰發明了電
1、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了電。在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當物體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電就稱為帶正電;若少於正常份量,就被稱為帶負電。
2、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這個理論並不完全正確,但是正電、負電兩種名稱則被保留下來。此時期有關「電」的觀念是物質上的主張。富蘭克林做了多次實驗,並首次提出了電流的概念。
3、富蘭克林讓別人做了多次實驗,進一步揭示了電的性質,並提出了電流這一術語。富蘭克林對電學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通過設計1752年著名的風箏實驗,「捕捉天電」,證明天空的閃電和地面上的電是一回事。
4、科學家用金屬絲把一個很大的風箏放到雲層里去。金屬絲的下端接了一段繩子,另在金屬絲上還掛了一串鑰匙。當時富蘭克林一手拉住繩子,用另一手輕輕觸及鑰匙。於是科學家立即感到一陣猛烈的沖擊(電擊),同時還看到手指和鑰匙之間產生了小火花。而且科學家的手被彈開了,這個實驗表明:被雨水濕透了的風箏的金屬線變成了導體,把空中閃電的電荷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這在當時是一件轟動一時的大事。一年後富蘭克林總結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避雷針。
(1)熱可擦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1、物質中的電效應是電學與其他物理學科(甚至非物理的學科)之間聯系的紐帶。物質中的電效應種類繁多,有許多已成為或正逐漸發展為專門的研究領域。
2、我們用的電池和伏特當初所製造的電池組,是運用相同的原理。電池的外殼都是由鋅製成;鋅的外面再會覆蓋一層塑料或洋鐵皮,以防止電池發生滲漏的情形。在電池裡沒有銀片或銅片,而是在正中央有一根碳棒。
3、電的發現和應用極大的節省了人類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使人類的力量長上了翅膀,使人類的信息觸角不斷延伸。電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有兩方面:能量的獲取轉化和傳輸,電子信息技術的基礎。電的發現可以說是人類歷史的革命,由它產生的動能每天都在源源不斷的釋放,人對電的需求誇張的說其作用不亞於人類世界的氧氣,如果沒有電,人類的文明還會在黑暗中探索。
『貳』 電是誰發明的
你好,電的出現改變了社會的進程,讓社會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達到了一個更加「光明」的社會。關於電是誰發明的,很多人有誤會以為是愛迪生發明了電,這其實是錯誤的。愛迪生准備的來說不是發明了電燈泡,而是發現了可以耐高溫發熱的鎢絲而已。真正發明電的人是一名美國科學家,他的名字叫富蘭克林。
電的產生到應用其實也是經歷了很長的過程,在那個不那麼進步的社會,確實可以理解的。像現在社會科技進步那麼快,每一項新的發現可能只需要幾年時間就可以轉化到實際應用上。但是在那時候電的出現確實很大的改變了社會的進程,為後來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叄』 甩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誰發明的
甩 棍 發 展 史!
時常有人提問,甩棍是何時誕生?又怎麼走到今天的?為將已有的棍類/甩棍信息匯編成一個簡單的歷史回顧文集,由ozgaga版主擔綱英文資料翻譯,CDZT版主提供圖片資料,共同完成此文。
甩棍只是眾多棍狀擊打器具中的一個派生品,與源遠流長的「棍」們相比,僅幾十年的歷史,因此註定甩棍伴隨著「棍」的發展歷程一路走來。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已有越來越多的執法部門開始選擇甩棍。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甩棍永遠不能完全替代傳統警棍。原因是使用者們發現,同尺寸甩棍的擊打力度並不如傳統一體型警棍。相比甩棍而言,傳統警棍具有高可靠度、擊打有效和超級耐用等優點;不僅在重量方面占優,其力學動能的表現也更出色。當警棍的質地=1/2X X速度2(指2次方)時,簡寫為 KE=1/2xMxV2。重量和質地在擊打能效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點上傳統警棍還是占優的。我們棍友及研究者們,往往專注於這個公式的速度層面,而忽視了質量層面對擊打有效性產生的決定性影響。
既然傳統警棍的有這么多的優點,為什麼世界各地的執法部門繼續選擇甩棍?答案是在方便使用的前提下,迅速制服嫌犯並「適度使用武力」方面,甩棍的作用已足夠。(國外警員普遍配有槍支,棍只是最初級的武力解決方式,夠用即可而方便第一)
下面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警棍/甩棍100年來的發展史;
最早的警棍是一種叫做「Billies」的木質棍子。這種棍子採用硬木製成,打擊時會產生巨大的疼痛感,但比較後來的鋼質棍所造成的傷害要小。
世界上第一根伸縮式警棍「Zippo」(注意,不是打火機)由德國人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發明,(天,我們手中的甩棍居然是 卐 納粹發明的)手柄部分裝有鋼質彈簧,類似現在的彈射式警棍。頭部則裝有鋼球,打擊威力甚大。(ZIPPO圖片資料來源不確定,尚不能判斷真實性)
可能是因為這種警棍在設計上還存在缺陷,這種伸縮的棍棒在二戰後便基本銷聲匿跡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仍然繼續盛行傳統一體型警棍,材質從山胡桃木、古柯木到聚碳酸酯乃至鋁合金。這類警棍的優點歸納為使用方法比較簡單,制服嫌犯快速而有效。其缺點是長度的原因,攜帶不甚方便,警員在步行巡邏時警棍經常與腿部擦碰。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Monadnock著名T拐PR24的風光歲月。(PR24堪稱現代T拐的鼻祖,採用聚碳酸酯鑄造,是所有後續仿製品的模板)T拐的戳擊、杠桿手法和鎖人技術,深深贏得了警員們的親睞。然而,T拐也有自身的缺點,諸如體積巨大,需要專門的培訓,訓練方法也比較復雜,戳擊耗費體力較大,雖然擊打力度很大,但打擊效率與甩棍比稍差。
八十年代,可伸縮式棍棒陸續又在一些國家中出現,比如遠在東亞的日本和韓國,繼承了德國產品的遺志,推出了改良的自動彈射伸縮棍與非動力彈射的阻力閉鎖甩棍,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反響。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阻力閉鎖甩棍的代表品牌「ASP」殺入江湖。才真正確立了阻力閉鎖甩棍在市場中的大發展。阻力鎖定型甩棍的優點是:攜帶方便、結構簡單、故障率低。收起攜帶時在巡邏中不會碰到膝部。其缺點是甩棍的重量主要集中在手柄上而不是在打擊部分;因質量(Mass,物理學名詞)和重量不足的原因需多次打擊才能制服嫌犯;棍子因質量不夠而易彎;因鎖定不足導致意外解鎖;因熱處理原因導致棍子在介面處斷開;必須通過在地上反復敲擊方能收棍。
鑒於ASP甩棍鎖定性差的原因,競爭對手Monadnock推出了機械鎖定的「Positive Stop」(2節)甩棍。其優點是:不會在中間解鎖;解鎖通過按鈕實現。其缺點是:2節在棍套里顯得較長;在介面處要承受的力更大,容易彎曲或折斷。
此間也出現其他機械鎖定和結構特殊的棍子,比如「PASS-CON」和「Handler-12」。但這些棍子需要很多的培訓才能有效地使用,攜帶起來頗為累贅。
在2000年時,Monadnock推出了AUTOLOCK自動鎖定棍。其優點是:3節的機械閉鎖結構使得收棍和攜帶更為方便。其缺點是:機械故障增多;最重要的是打擊力度還不如阻力鎖棍子,其原因是機械閉鎖的結構重量導致重心更加靠後,可作用於棍身的質量更低。為彌補擊打質量的不足,MONADNOCK方面通過配置大型的PST加重棍頭來增強擊打力,通過改變重心和前端質量,在重心與擊打力提升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而這種高力度擊打棍頭的英文名詞竟然叫做」超級安全棍頭」
OH MY God !
2001年,PPCT公司推出了重量為7盎司的「Phoenix」火鳳凰聚酯塑鋼甩棍,重量輕是其最大的優點,非常適合便衣偵探隨身使用。但是其質量和重量的缺乏也大大限制了打擊力度與強度。
另外還有甩棍的網路~
見參考資料
『肆』 晨光熱可擦中性筆61115和61108的區別
除了外觀圖案,沒啥區別,一個模具造出來的。
『伍』 空氣能熱水器是誰發明的
名 稱:一種利用抄空氣熱源的高效襲熱泵式熱水器 公 開 (公告) 號: CN2706710 公開(公告)日: 2005.06.29 申請(專利權)人: 張少偉 利用空氣熱源的高效熱泵式熱水器,其特徵是在熱泵機組和儲熱水箱之間設有循環水泵,在儲熱水箱底部設有冷水出口並通過循環水泵與熱泵機組冷凝器的冷水入口端相連接,熱泵機組冷凝器的熱水出口端與儲熱水箱上方的熱水進口相連接,在儲熱水箱總高度H的1/5至1/3位置設有測溫口,在測溫口處設有溫控探頭,用於頂水式傳熱的熱水輸送管在儲熱水箱上的安裝高度h高於溫控探頭的安裝高度。本實用新型使用干凈能源加工熱水,可改善生活環境,降低溫室效應,工作時不受夜晚、陰雨、霧天等惡劣氣候影響,具有安全可靠,綠色環保,能耗費用少,全天候使用性能佳,安裝簡便不受環境限制,可安裝於樓面、陽台,甚至地下室等場合,十分適於賓館飯店、工礦企業、學校、醫院等單位的需求。
參考消息:能源危機---空氣能熱水器發明人張少偉提倡可再生新能源
『陸』 姐姐用夾板夾掉熱可擦作業放入冰箱後字跡又恢復,你知道是什麼原理嗎
一:熱可擦是一種化學物質姐姐用加熱板夾加熱弟弟的作業,然而這些作業放進冰箱之後,這些作業的自己又恢復了,其實是因為他弟弟寫用的筆是熱可擦的筆,所以在遇熱的時候呢,這些字跡都全部會消失掉,但是在溫度恢復到正常的狀態下,或者是在冷凍的狀態下呢,這些自己就會快速恢復到原來的樣子。
網上有一個視頻,是一個姐姐拿著拿著自己的加熱棒,然後一頁一頁的夾自己弟弟的作業,但是很多網友都發現那些密密麻麻寫的字的作業之後自己就會消失,很多人表示不明白,是因為這些字,不管是鉛筆還是普通的圓珠筆,在加熱的時候,這些字跡都不會消失的。但是其實是因為弟弟用的熱可擦的筆,這些筆的寫出來的那些材料裡面有化學成分,這些化學成分是因為遇熱的時候就會消失,但是他並不是真正的消失,在溫度恢復到常溫的時候,自己就可以恢復,如果放進冰箱裡面呢,是因為溫度的快速降低,讓這些字跡能夠快速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所以並沒有消失掉。
『柒』 熱可擦寫了以後會不會消失的字體
應該沒有這字體。
『捌』 電是誰發明的
電應該說是誰發現的 人們對電現象的初步認識很早就有記載,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臘哲學家塞利斯,已經發現了摩擦過的琥珀能吸引碎草等輕小物體.我國在東漢時期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提到"頓牟掇芥"等問題,所謂頓牟就是琥珀,掇芥意即吸引籽菜,就是說摩擦琥珀能吸引輕小物體。西漢末年,有關於"玳瑁吸(細小物體之意)的記載,以及"元始中(公元三年)……矛端生火",即金屬制的矛的尖端放電的記載。晉朝(公元三世紀)還有關於摩擦起電引起放電現象的記載:"今人梳頭,解著衣,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聲。 在對電現象的早期研究中,最早進行系統研究的首推英國醫生威廉.吉爾伯特,他在文章中說:"隨便用一種金屬製成一個指示器……在這個指示器的另一端,移近一個輕輕摩擦過的琥珀或者是光滑的磨擦過的寶石這指示器就會立即轉動",他通過大量的實驗駁斥了許多關於電的迷信說法,並且發現不僅摩擦過的琥珀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而且其它物質象金剛石、水晶、硫磺、硬樹脂、明礬等也有這種性質,他把這種性質稱為電性。1660年,馬德堡的蓋利克發明了第一台摩擦起電機,他用硫磺製成形如地球儀的可轉動物體,用乾燥的手掌擦著乾燥的球體使之停止可獲得電,蓋利克的摩擦起電機經過不斷改進,在靜電實驗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8世紀中葉,電學實驗逐漸普及,在法國和荷蘭有不少人公開表演認為娛樂。1731年,英國牧師格雷從實驗中發現,由摩擦產生的電在玻璃和絲綢這類物體上可以保持下來而不流動,而有的物體如金屬,它們不能由摩擦而產生電,但卻可以用金屬絲把房裡摩擦產生的電引出來繞花園一周,在末端仍具有對輕小物體的吸引作用,他第一次分清了導體和絕緣體,並認為電是一種流體。電既是一種流體,而流體比如水是可以用容器來蓄存的,1745年,德國牧師克茉斯脫,試用一根釘子把電引到瓶子里去,當他一手握瓶,一手摸釘子時,受到了明顯的電擊。1746年,荷蘭萊頓城萊頓大學的教授彼得.馮.慕欣布羅克無意中發現了同樣的現象,用他自己的話說:"手臂和身體產生了一種無形的恐怖感覺,總之,我認為自己的命沒了",。就這樣穆欣布羅克公布了自己意外的發現:把帶電的物體放進玻璃瓶里,就可以把電保存起來。 穆欣布羅克 的發現,使電學史上第一個保存電荷的容器誕生了。它是一個玻璃瓶,瓶里瓶外分別貼有錫箔,瓶里的錫箔通過金屬鏈跟金屬棒連接,棒的上端是一個金屬球,由於它是在萊頓城發明的。所以叫做萊頓瓶,這就是最初的電容器萊頓瓶很快在歐洲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電學家們不僅利用它們作了大量的實驗,而且做了大量的示範表演,有人用它來點燃酒精和火葯。其中最壯觀的是法國人諾萊特在巴黎一座大教堂前所作的表演,諾萊特邀請了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員臨場觀看萊頓瓶的表演,他讓七百名修道士手拉手排成一行,隊伍全長達900英尺(約275米)。然後,諾萊特讓排頭的修道士用手握住萊頓瓶,讓排尾的握瓶的引線,一瞬間,七百名修道士,因受電擊幾乎同時跳起來,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口瞪目呆,諾萊特以令人信服的證據向人們展示了電的巨大威力。 萊頓瓶的發明使物理學第一次有辦法得到很多電荷,並對其性質進行研究。1746年,英國倫敦一名叫柯林森的物理學家,通過郵寄向美國費城的本傑明.富蘭克林贈送了一隻萊頓瓶,並在信中向他介紹了使用方法,這直導致了1752年富蘭克林著名 的費城實驗。 他用風箏將"天電"引了下來,把天電收集到萊頓瓶中,從而弄明白了"天電"和"地電"原來是一回事。 十八世紀後期,貝內特發明驗電器,這種儀器一直沿用到現在,它可以近似地測量一個物體上所帶的電量。另外,1785年,庫侖發明扭秤,用它來測量靜電力, 推導出庫侖定律, 並將這一 定律推廣到磁力測量上 。 科學家使用了驗電器 和扭秤後 ,使靜電現象的研究工作從定性走上了定量的道路。
滿意請採納
『玖』 為什麼可擦筆寫了的地方遇熱會消失
可擦筆採用特殊的高分子材料作為油墨基料,經特殊工藝裝配而成,溫度超過60度字跡消回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