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創造
① 孔子是儒家,那麼孟子、老子分別都創造了什麼家道家又是誰創的
孟子是繼承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而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
(一)孟子是繼承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出生於孔子之後大約百年左右,少時拜孔子之孫孔伋的門人為師,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當孟子通曉孔道之後,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隨後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匯編於《孟子》一書,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道家學派創始人
(二)道家為老子所創,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即管理藏書的官員,其所著《老子》一書與史官的知識有其思想上的淵源。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充滿了「道」說,被認為是道家學派創立者。
② 春秋時期 弟子三千儒家學派創造人 名言:( )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名言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為謀。
8、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9、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1、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4、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二、孔子人生名言:
1、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6、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8、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1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2、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3、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17、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23、放於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6、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27、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28、(「撰」去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30、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三、孔子做人名言
1、不學禮,無以立。
2、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8、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9、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10、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11、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2、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14、過,則匆憚改。
15、不遷怒,不二過。
1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18、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20、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21、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22、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23、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2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5、巧言亂德。
26、巧言令色,鮮矣仁。
27、剛、毅、木、訥近仁。
2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9、聽其言而觀其行。
30、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③ 儒家為什麼沒有創造出自己的神話,孔子還有他的弟子也沒有被神話
大家可能發現了一個現象,古代的很多學說,當它出現以後,到了後世,這門學說的創始者及其徒弟們,很多都會成為神仙。比如道家的創始者老子,他後來就成了太上老君。尤其是宗教的創始者,成為神仙的更多。
實際上,所有宗教的創始者,本來他們一開始創立的並不是什麼宗教,他們只是一些思想者,一些學問的傳播者。他們只是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傳播出去。但是到了後來,他們最終都成了神仙。比如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以及釋迦牟尼的那些徒弟們成了神仙,基督教的創始者耶穌以及耶穌的徒弟們也成了神仙,伊斯蘭教的創始者穆罕默德以及穆罕默德的徒弟們也成了神仙。
(古代儒士)准確地說,儒教其實並不是一種宗教,稱它為「儒學」顯然更恰當。因為它並不具備宗教那樣的信條和傳播方式。宗教都是追求死後生活的,而儒學追求的是在世生活。而且儒學不靠「迷信」來進行運行,他依靠的是國家力量和道德規范。它與世俗生活貼得太近,大家都看得見,很難讓人「迷信」。盡管如此,依靠道德規范和國家力量來執行的儒學,依然具有強大的力量。
首先就是讓你遵守道德,遵守社會規范和秩序。而且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遵守道德規范,是與仕途直接聯系在一起的。比如「舉孝廉」就是這樣的。如果你的道德是好的,那麼你就更容易走上仕途當官,你的人生就能夠獲得更大的成功。如果你不相信這些,你不遵守道德規范,那麼統治者就可以利用國家力量對你強制約束。這樣一來,你也沒有辦法逃脫出去。
總之,由於儒學與社會政治以及現實人生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了無縫對接。因此不需要把儒家的祖師爺及信徒們塑造成神,不需要通過「迷信」的方式來管理運行。因而最終,儒家的先師們,沒有一個成為神仙。(參考資料:《中國的儒學統治》等)
④ 儒家為什麼壓制創造性
儒家主觀意願上並沒有壓制創造性。
只不過它提倡的「天地君親師」專這種階級概念,客觀上屬限制了創造性。
在儒家看來,農民就該是農民,商人就該是商人……
它是覺得各個行業各個階級都能各司其職是最好的。
但它的這個觀點和發展是對立的。
因為人類社會最需要的就是流通。
羅馬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社會不流通造成的。
以前羅馬帝國有一個殺手鐧就是「公民證」,你要想得到這個「公民證」就得努力。
比如獲得軍功。
結果後來來了一位皇帝,「公民證」隨便發,人手一個。
「公民證」瞬間不值錢了,該努力的也不努力了。
羅馬就完了!
⑤ 儒學是誰創立的
儒家思想,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宗教而稱之為儒教,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漢代起指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部分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以五四運動為標志,儒家思想受到了外來新文化最大限度的沖擊,盡管新儒學作為儒家思想的余韻予以抗爭,但儒家思想構成未來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這一命題已經完全動搖。 儒家思想開始的不受青睞,主要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戰亂的大環境決定的。 所謂「春秋無義戰」,便說的就是那個特定時期,群雄爭霸都是你死我活的拼爭,講的只是實力。這一時期局勢也經常是變化無常,對於各個國家來說實現自己利益的機會也是稍縱即逝的,只要機會來臨沒有抓住的話,也許就再也遇不上了。而這樣的情況下,其主張實施起來容易,見效比較顯著的法家,縱橫家,兵家等就當然的成為各國君王的座上賓,股肱臣。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的思想。這樣的思想在國家一統的前提下,對維護封建帝王的統治是非常有作用的。正所謂「馬上得天下」,儒家的思想在崇尚武力,將就權謀的春秋戰國亂世基本上不大可能有被採用的機會。後來歷朝歷代一直不遺餘力的推高儒家的思想,並對其進行了改造,這些都是出於維持其統治的需要。 春秋: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他提出以「仁」為核心的學說,主張以仁愛之心處理人際關系。在政治上把「德」「禮」作為首要的統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刑殺;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周禮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編訂的《詩經》《尚書》《禮》《易》《春秋》是中國封建社會儒學的「五經」。 戰國: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他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立場出發,但也強調小農階級利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時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溫和的政治主張,不能適應當時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禮法並施」的觀點,自然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觀點,是當時生產力進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特點: 此時期儒家思想較為具體,帶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沒有嚴密的理論基礎, 大多是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道德規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國原則;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但因脫離現實政治而遭新興地主階級冷遇。
⑥ 如何實現儒家文化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
1、緊緊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中宣部副部長王世明提出的「勤內善公和」容四個字,曲阜積極探索用儒家傳統文化做當代價值的路子。
2、以「勤」為主要內容,開展「勤興曲阜大業」主題活動。組織開展「全民創業文化節」,集中宣傳創業政策、展示創業成果和創業平台、推介創業項目、舉辦創業論壇,表彰創業模範。以「善」為主要內容,開展「善行東方聖城」主題活動。
3、堅持儒家民本思想和民貴思想,強化樹立「百姓至上」執政理念。開通「市委書記信箱」、網路問政平台和「馬上就辦」一線通熱線電話,暢通了群眾訴求反映渠道。
⑦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在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中
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創立及其發展歷程
1.儒家思想的創立階段——春秋時期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張包括: (1)政治主張: A.提出「仁」學,要求統治者要「愛人」,遵循「忠恕」之道; B.主張「克己復禮」;「禮」是指 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 C.提倡「為政以德」,統治者應用「德」教化百姓; (2)教育思想: A.主張「有教無類」,使受教育者的范圍擴大; B.主張「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採取特殊的方法啟發誘導; C.主張學生在學習上要實事求是,溫故知新;要把學與思相結合,獨立思考。 (3)哲學思想: 對鬼神持 懷疑態度,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 影響:孔子的學說經過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形成了完整的 儒 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子在歷史上被稱為「聖人」。
2.儒家思想的初步發展階段——戰國時期。 (1)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大師 孟子的思想是對孔子學說的繼承與發展,其思想主張: A.提出「仁政」學說,主張以德服人,實行仁政,這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後來成為中國傳統傳統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B.重民的思想,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 C.人性本 善; D.倡導「養浩然之氣」,強調先 義後利,捨生取義。 影響:孟子的地位僅次於孔子,被稱為「亞聖」,他的思想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 荀子的思想主張: A.提出「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是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 B.人性本惡,憑借後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惡變善; C.主張治國禮法並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為主。 思想特點:雜取百家,被視為儒家的異端 影響:荀子作為戰國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學說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3.儒家思想發展的「黃金時期」——西漢。 (1)出現新儒學的時代背景:西漢武帝即位時,黃老之學不適應發展大一統的需要,他接受了 董仲舒的適應中央集權形勢發展需要的新儒學,並將新儒學上升為官方的學說,確立為中央王朝的統治思想。 (2)新儒學的基礎:「天人感應」學說。董仲舒認為,人君受命於天,須仿效天道,實行仁政。新儒學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了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 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 董仲舒還根據當時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主張; 董仲舒還總結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人教版) (3)作用:新儒學對於鞏固國家的統一、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起了積極作用;同時,董仲舒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 西漢,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儒學發展為理學,並再次被官學化——宋朝。 (1)宋朝的儒家們將孔孟的治理國家的學說,揉合了道教、佛教思想,逐步確立了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系統,即理學。為理學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是「二程」程頤、 程顥兄弟二人和南宋的朱熹,尤其是後者,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是繼孔孟之後的中國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人教版),他將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編著成《四書章句集注》。 (2)理學家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來把握「理」。 (3) 元朝時將《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程朱理學被官學化。 (4) 清朝,將《四書》《五經》作為官定讀本和科舉考試的准繩,程朱理學發展到鼎盛時期。儒學完全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精神工具。 (5)南宋的理學大師 陸九淵提出「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其學說被稱為「心學」。明朝的 王守仁主張以心學來更新理學,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強調自我的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立志。 影響:宋明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消極影響;但理學重視人的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⑧ 論述儒家優勢是如何形成
首先,優勢是相對其他百家而言的。而百家的代表首推儒墨道法四家。
優勢如何形成,可以版從其他家的劣勢反應權。
墨,軍事性太強,組織非常嚴密,理論是兼愛平等非攻等。在等級社會下,很難得到上層社會的許可,雖然很得下層人民的心。
道,無為,指導思想上根本就不關心世俗的事情。無為而無不為,理論很高深,不信你去看看老子。。。人民和統治者對他都沒有強烈的感覺。除了在常年的戰爭後一個短暫的修養生息的時間段,基本不怎麼被採用。
法,統治者最愛,人民最反感。容易激起反抗、起義。秦的速亡就是明證。(秦是完全的法家思想指導的),一般要和儒的溫情脈脈配合使用,以調解法的嚴法、峻勢、以及反復無常的權術。
儒,主張有等級的愛。這一點,統治者喜歡,而在家族中也不會被排斥。其次,儒主張的積極入世,樂觀的生存態度也為上層、下層所接受。下層有溫情脈脈的感覺,上層有我是大家長,我是天下之中的感覺(遠人不來則修文德以來之,成功的時候的確很好,但是有時沒有成功,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幻覺中就不妙了)。通常是法里儒表,在秦以後的2000年裡面。
大概的說說,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⑨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歷史意義
1、形成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時期,歷史經歷著劃時代的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維護奴隸主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社會的動盪中。
根本原因是當時小農經濟形成所帶來的,直接原因是政治多元化帶來的思想界不同思想的碰撞。
社會各階層都對社會變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2、歷史意義:
作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學派,儒家思想代表了封建的根本。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道德,在紛亂當中凝聚了力量,使其成為中國古代最龐大的文化核心。
同時儒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把學在官府變成了有教無類,這使得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傳播到整個民族,可以為整個民族打下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
現如今,儒家思想依然是許多中國社會民眾所信奉的核心價值觀,這使其成為中國文化以及民族傳統的一個重要標志。
(9)儒家創造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十分豐富。就個體講,有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論,古人開出過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講的是「聖」端;董仲舒改為「信」端。
儒家思想作用: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會影響在於它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系,並讓中國的統治階級成功的應用於中國的社會國家治理實踐獲得了封建社會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光輝人類發展社會史,這在全世界范圍內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於其治國理論學說,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外殼,儒家思想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讓農民成為社會道德思想的奴隸,而這種封建倫理觀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築社會意識中的最廣泛影響治理社會群眾基礎的核心,從而完成對國家社會雙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儒家思想核心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法治等德道思想『』。
它對於我們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論支援以夯實、築高輿論陣地,對於社會樹立核心價值觀以尋求長治久安良策,對於我們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國際化,對於我們建設保和太和、萬國咸寧的和諧世界都有重大意義。
⑩ 介紹儒家的產生及發展
儒家思想春秋末期產生,戰國時期初步發展,兩漢時期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流;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與佛教、道教的滲透與融合,宋明時期形成新的儒學體系——理學,並得到發展;明清之際,對儒學的批判和繼承,使傳統文化思想煥發出了生機和活力,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永恆的生命力;20世紀初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儒家思想遭到猛烈抨擊,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宣告結束。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經歷了兩千多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儒家思想的創始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是中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仁者愛人」,「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孔子提倡「為政以德」,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是我國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發展。孔子對「禮」的解釋是「克己復禮」,這體現了其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體系的基礎,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
2、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
戰國時期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仁政」學說是孟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人民,以德服人,爭取民心。在此基礎上,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荀子也主張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並提出「君舟民水」的觀點。荀子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主張禮法並施。
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荀子雜取百家,對儒家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儒家思想經過孟子和荀子的總結和改造,體系更加完整。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確立
西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聯系在一起,而形成新儒學思想體系。新儒學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天人感應」,他認為人君受命於天,進行統治,應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無道,天就會降下來災異來譴責和威懾,所以人君必須遵循天道,實行仁政。 「天人感應」和「大一統」的學說,適應了漢武帝大一統事業的需要,使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儒學在政治上占據了統治地位,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儒家思想的新發展——宋明理學
漢代儒學雖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但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來,佛教、道教迅速傳播使儒學的發展出現了危機。在與佛教、道教的相互辯駁中相互滲透。儒學從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內容,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成為新興的儒學——理學。
兩宋之際,二程和朱熹逐漸確立了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系統,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體現在社會上就是儒家的道德倫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天與人以「理」為原則,「天理」的核心是「仁」。明朝中期,王陽明在南宋陸九淵的基礎上把「理學」發展到「心學」的新階段。其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理學從哲學方面發展了儒學,為封建等級制度製造理論根據,因此成為官方哲學。理學是宋明時期儒學的主流,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5、儒學思想在批判與繼承中重煥生機
明清時期程朱理學仍占據統治地位,但隨著明清之際政治經濟的巨大變化,一批思想家強烈反對程朱理學和孔孟之道的「教條主義」、反對專制主義,倡導「經世致用」,重視手工業、商業,主張批判地繼承傳統儒學。
明末思想家李贄否定孔子是「聖人」,否定「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否定儒家經典的絕對權威,反對理學家的虛偽。明末清初的一批思想家,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面對社會現實,提倡以史為鑒,將學術研究和現實結合起來,強調「經世致用」,同時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猛烈抨擊,要求個性解放、平等和自由,並提出了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其中最主要的觀點是倡導言論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以保證各級政權機關清正廉潔、決策正確和國家社會安定。這些帶有早期啟蒙性質的進步思潮,對以往正統宋明理學做出了總結性批判,開創了具有深刻而新穎哲學觀點、政治見解和批判、務實精神的一代進步思潮。
6、儒家思想在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沖擊下喪失主流地位
自鴉片戰爭以來,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堅船利炮沖擊下,為抵禦外侮、謀求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而學習西方的思想成為中國近代前期思想的主流。這一主流以林則徐、魏源為先導,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陳獨秀、李大釗等激進民主主義者則將這思想主流發展到高潮。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使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時代宣告結束,為民主、科學思想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但對儒家思想的全盤否定,也使中國傳統文化遭受了重創。
二、總結升華: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出現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導致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的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私有制的確立、諸侯士大夫的崛起,導致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爭霸、兼並戰爭頻繁發生。面對現實的紛爭,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主張為政以德,愛惜民力,要求嚴格等級秩序。漢武帝時期,邊境不寧王國勢力壯大,階級矛盾激化,需要加強中央集權以適應統一國家的形勢,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君權神授」等主張,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得到漢武帝的肯定,確立了儒學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明清之際,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強化,政治統治黑暗,文化上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獄」嚴重地禁錮了人們的頭腦,而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社會風尚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發生巨大變化,人們競相逐利,從而造就了一批反傳統的思想家。李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否定孔孟權威,提倡個性自由,批判封建專制,主張「人民為主」,提倡經世致用,重視工商業的發展,反映了社會現實的變化。
2、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是一個不斷吸納,融合各種思想流派觀點的過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荀子作為戰國時期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雜取百家,在主張以禮治國的同時,對法家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張禮法並施。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是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將孔子正名分的政治觀與《公羊春秋》主張大一統的思想結合,適應了西漢中期社會發展的需要。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與佛教、道教彼此反復辯駁、相互滲透,宋代儒學吸收佛、道哲學思想部分成果,逐漸確立了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系統——「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