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彈創造人物
Ⅰ 氫彈的創始人
愛德來華·泰勒(自Edward Teller,1908—2003)美籍物理學家,「氫彈之父」。
愛德華·泰勒1908年1月15日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2003年9月9日因中風在美國加州斯坦福逝世。他1926年赴德國學習,1930年獲得萊比錫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當希特勒的權力在德國上升時,他移民到美國,並在喬治·華盛頓大學任教。他是第一位應征進入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在曼哈頓計劃中他並不是主角,但在後來成為解決氫彈設計中最關鍵問題的核心人物,因此得到美國「氫彈之父」的稱號。二戰之後泰勒到芝加哥大學任教,並做過進行核武器研究的美國勞倫斯利摩國家實驗室主任,後轉到斯坦福大學。2003年布希總統向他頒發了總統自由勛章。
愛德華·泰勒是20世紀物理學發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1935年,他與物理學家西拉德和魏格納共同說服了愛因斯坦,請他向美國總統羅斯福講述納粹研製原子彈的潛在威脅,從而促成了美國的原子彈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與同時代的物理學家費米、蓋莫、貝特和朗道等人,成功地將量子力學等物理宇宙新思維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當中,研製了原子彈和氫彈,展現出科學思維改變世界歷史命運的力量。
Ⅱ 中國原子彈之父、兩彈元勛,分別是誰
中國原子彈之父是錢三強,中國兩彈元勛主要人物有鄧稼先、錢三強、趙九章、錢學森、孫家棟等人。他們是那一代為祖國科學國防奉獻一生的代表人物。
兩彈精神
向偉人們致敬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工作,那是中國幾代人的奉獻和努力,原子彈之父和兩彈元勛只是他們的代表人物,向這些為祖國繁榮、安定做出畢生貢獻的偉人英雄們致敬。
Ⅲ 中國「氫彈之父」是誰
中國「氫彈之父」是於敏
於敏,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專。1926年8月16日生於天津市屬寧河縣。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
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4年獲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15年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2015年2月27日,於敏獲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Ⅳ 氫彈是誰發明的
愛德華·特勒。
1949年,當蘇聯研製成功第一枚原子彈之後,特勒力促杜魯門總統加快氫彈的研究。他也因此重返拉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全力以赴投入到氫彈的研製工作中去。1952年11月1日,世界上第一個熱核聚變裝置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島爆炸成功。特勒名副其實地成為了「氫彈之父」。
與此同時,特勒又說服政府在1952年成立了第二個核武器實驗室———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他首先出任顧問,於1954年出任副所長,1958年到1960年出任所長。在此之後一直在那裡擔任顧問,直到1975年退休。
(4)氫彈創造人物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51年5月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島試驗場進行氫彈試驗。但其是一個極其笨重(達62噸)的試驗裝置放在60餘米的鋼架上,裝置以液態氘作為核聚變原料,並有冷卻系統使氘處於極低溫。基本不具備實戰價值。
1953年8月,蘇聯宣布氫彈試驗成功,當量40萬噸。蘇聯是第一個成功把氫彈實用化的國家。但是其構造問題導致爆炸比較小。
1954年3月1日,美國的第一顆實用型氫彈(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氫彈)在比基尼島試驗成功。預測當量600萬噸,實際當量高達1500萬噸。隨後,在美國幫助下,英國於1957年5月15日進行了第一次氫彈實驗。
1966年12月28日中國成功地進行氫彈原理試驗,當量30萬噸。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由飛機空投的330萬噸當量的氫彈試驗獲得成功。
1968年8月,法國也擁有氫彈。美國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不到4年,法國是8年零6個月,中國用了2年零8個月。
2015年12月10日媒體報道,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宣布該國已有氫彈,並准備好將該武器用於維護國家主權。朝鮮在2005年正式宣布擁有核武器。
2006年、2009年和2013年,平壤進行了多次地下核試驗,引起國際社會的抗議。2012年12月,該國使用「銀河三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光明星三號」二期衛星。以日本、美國、和韓國為首的許多國家擔心,朝鮮可能實際試射了洲際彈道導彈。
2016年1月6日,朝鮮宣布第一枚氫彈成功試驗。
Ⅳ 錢學森他創造中國第一顆氫彈叫什麼名字
代號「596」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准回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答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同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全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Ⅵ 參與中國核武器原子彈研製的主要人物是誰
主要人物有鄧稼先、錢三強、彭桓武、程開甲、王淦昌等人。
1、鄧稼先。
九三學專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屬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2、錢三強。
在蘇聯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後,一方面迅速選調一批優秀核科技專家去二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製中各個環節的攻堅任務,一方面會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組織聯合攻關。
3、王淦昌。
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獎項。
4、彭桓武。
領導並參加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在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了對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一系列理論成果,並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5、程開甲。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核武器試驗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在國內第一個計算出原子彈爆炸的彈心溫度和壓力,其內爆機理研究解決了原子彈的關鍵問題,為原子彈爆炸威力、彈體結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
Ⅶ 中國的原子彈是誰發明的,只有一人啊!
是由我國當時頂尖的科學家共同作業完成的,其中功勞最大的是錢學森。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准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1959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
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中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
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
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7)氫彈創造人物擴展閱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50年代中期,為了抵禦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打破他們的核訛詐、核壟斷,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黨中央和毛主席果斷做出了自力更生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1956年,在中央制定的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十二年遠景規劃中,原子能研究被列為第一項重要任務。
創建初期的中國的核工業,曾得到過蘇聯的少量技術援助。但是1959年6月,蘇聯背信棄義,拒絕向我國提供有關資料,不久又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專家。
1960年7月,在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發出號召:自己動手,從頭做起,准備用8年時間,拿出自己的原子彈。
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在全國有關地區和部門的大力協助下,大批的科技人員參加到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製的攻關中。他們隱姓埋名,把健康、青春、甚至生命,都獻給了祖國。
籌備初期,物理學家錢學森找到科學家鄧稼先,說:中國要放一個「爆竹」,要你來做這個「爆竹」。當晚,鄧稼先通宵不眠,既興奮又感到責任重大。他對夫人說:從今以後我的生命就交給了這個工作。家中的事和兩個孩子我是不能管了。在鄧稼先為中國的國防事業而拼搏的時候,連他的岳父許德珩都不知道女婿到底在干什麼。
1964年10月16號,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人民靠自己的力量終於掌握了核技術。恰好在這一天,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參加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創作和演出的全體人員,當人們得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時,全場沸騰了。
同一天,中國政府鄭重宣布,中國掌握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威脅。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給所有中華兒女帶來的巨大鼓舞。第一顆原子彈研製過程中體現出的那種精神力量,也永遠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Ⅷ 為中國製造原子彈的幾位偉人
1、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於河南開封,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是中國地球物理和空間物 理的開拓者,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奠基人之一。
2、郭永懷(1909.04.04~1968.12.05)空氣動力學家,生於山東省榮成縣。他是中國大陸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和航空事業方面有卓越貢獻。
3、錢學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中將軍銜,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4、錢三強(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5、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學專家,生於江蘇吳縣。中國光學界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 導者。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國防光學工程事業。
6、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論物理學家,生於吉林長春。在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參與並領導了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的研製計劃。
7、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安徽寧國人,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開創人之一,曾任衛星工程總設計師。
8、陳芳允(1916.04.03~2000.04.29)無線電電子學家,浙江黃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並參與研製出原子彈爆炸測試儀器,並為人造衛星上天作出了貢獻。
9、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蕪湖人,自動控制和導彈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曾任中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系統的總設計師。
10、屠守鍔(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曾任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遠程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
11、吳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學家,生於浙江浦江縣。1948年獲美國卡內基理工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分離鈾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12、錢驥(1917.12.27~1983.08.28)江蘇金壇人。地球物理與空間物理學家、氣象學家、航天專家。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8)氫彈創造人物擴展閱讀:
從籍貫看,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江蘇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雲南、遼寧、河北、山東各1人。錢三強、屠守鍔,趙九章同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開甲和楊嘉墀同為江蘇省吳江縣人。
「兩彈一星」元勛
23位「兩彈一星」元勛青少年成長時期所在的省份排序分別是:
上海最多,有楊嘉墀、姚桐斌、錢學森、屠守鍔、王淦昌5人。
浙江4人,分別是吳自良、陳芳允、趙九章、程開甲。
北京2人:王大珩、錢三強。
安徽3人:鄧稼先、任新民、黃緯祿。
餘下的是:天津1人:於敏。雲南1人:王希季。湖北1人:朱光亞。遼寧1人:孫家棟。湖南1人:陳能寬。四川1人:周光召。山東1人:郭永懷。江蘇1人:錢驥。吉林1人:彭桓武。
在南方(淮河以南的)長大的有16人,北方為7人。如果以東部和西部對比,則來自沿海省份的有14人,來自中部省份的有7人,西部的僅有來自昆明的王希季和重慶的周光召2人。
23位元勛中出自蘇南浙北和長江三角洲地域的就有10人,如果算上長江三角洲接近地安徽南部和中部地區的鄧稼先等3人,則為13人。
23位元勛共有18個姓氏,其中只有3個姓出現率在兩次以上,即:王姓3人,錢姓3人,陳姓2人,其餘姓氏者均各佔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