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教育新論
1.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創造教育」的定義是什麼
創造教育:英國心理學家、優生學家高爾頓開創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遺傳的天才》等。20世紀40年代美國奧斯本研究集體創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種教學在美國得到發展。如布法羅大學開設了指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實驗課程。20世紀60年代以來創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視,1960—1979年有關創造力培養著述譯作有250多種,並開展這方面的實踐活動,設「發明教室」等。德國則把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滲透在中小學各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創造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初步形成理論體系。創造教學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為中國創造教育開拓者,於20世紀30年代在育才學校設立「育才創造獎金」,後發表《創造宣言》。60年代後,台灣省教育界亦就此進行實驗研究。如賈馥茗1968年在國語科中進行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驗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創造教育在中國再度興起。如1982年中華創造力開發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上海和田路小學進行實驗,運用一些專門編排和設計的教法。此後,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開展。
陶行知是我國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拓者,創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精髓,其創造教育實踐更是貫穿於他整個教育活動之中。創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針對中國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結合中國教育實際,在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而提出的一種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論。
陶行知實施創造教育的目的,可以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來看。就學生而言,創造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手腦雙揮」「手腦聯盟」「手腦雙全」——這就是創造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實現創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經說過,「手腦結合,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師而言,教師的創造,不像宗教家、戀愛至上主義者、美術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教師「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先生、學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創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並認為「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發揮出來。」
創造教育的三個關鍵:在培養兒童創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和因材施教三個關鍵」。
2. 關於教育的最新理論
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主要觀點可歸納以下幾條: 1. 兒童認知發展的本質就是適應,它是在一定的認知結構基礎上實現的,即圖式( scheme ,schema) 。圖式一經與外界接觸,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就不斷變化、豐富和發展起來。這種適應是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達到的。同化是當兒童每遇到新事物時,在認識中就試圖用原有的圖式去同化(消化) ,如獲成功,就得到在原有認知上的平衡,實現了認知量上的增加,如嬰兒吸吮圖式,從吸母親奶頭到同化奶瓶上的橡皮奶頭。反之,便要通過順應(調節) 調整原有圖式或創立新圖式去同化新事物,以達到認知上新的平衡,實現認知質上的變化。如從吸吮圖式到咀嚼圖式。 2. 兒童認知發展是連續的,按固定順序進行,一個跟著一個出現,沒有什麼階段會突然出現,也不會跳躍和顛倒,先後次序不變,前一個階段的結構是形成後一個結構的基礎,所有的兒童都一樣。即感知運動階段是前運算階段的基礎,前運算階段又是具體運算的基礎,最後才是形式運算,不能從感知運動階段直接跳到具體運算,也不能先形式運算,再發展到具體運算階段。 3. 兒童認知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不同階段有其主要特徵,如0~2 歲屬感覺運動時期,為了對付當前世界,嬰兒組織天然的動作圖式,如吮吸、抓握、打擊等,在主觀與客體交往中逐漸實現感覺與動作的分化和精確化。2~7 歲屬前運算階段,由於語言的參與,兒童學會了用符號和內部想像去思維,但其思維不夠系統,運算規則不合邏輯,有極強的「自我中心主義」;7~11 歲是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發展了有條不紊地思維的能力,能守恆,但僅僅在他們能藉助於具體對象與活動時才可能這樣做。11~15 歲屬形式運算階段,青年發展起來了在一種真正抽象的與假設的水平上有條理地思維能力。 4. 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進程體現出差異性,即有的兒童進入某一階段先於或遲於其他兒童,年齡的表述只具有平均數的含義。在不同學科方面的認知發展也不盡相同。青少年一般先在自然學科領域出現形式運算思維,在社會學科領域的思維發展較慢。而且,同一個人在某一學科領域的思維可能達到了形式運算水平,但遇到新的困難問題時,其思維又可能會退回到具體運算水平。成人即使不在15 歲,20 歲左右一般達到某些形式運算的階段,他們卻在特殊的興趣或能力范圍內使用形式運算。例如,一個汽車機械師較少以形式的理論和方法思考有關哲學、醫學或文學等方面的問題,但可能在汽車出了毛病時使用形式思維。 二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理論對於教學上的啟示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二:一是學生認知發展階段特徵制約教學,教學必須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二是教學又可以作為學生認知發展的一個有效條件,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適應是基礎,促進是目的。 1. 教學適應學生認知的發展皮亞傑指出:「智力在一切階段上都是把材料同化於轉變的結構,從初級的行動結構升為高級的運算結構,而這些結構的構成乃是把現實在行動中或在思想中組織起來,而不僅僅是對現實的描摹。」[1 ]在他看來,智力是一種思維結構的連續的形成和改組的過程,每一階段有一種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來決定學生的行為,能說明該階段的主要行為模式,教育則要適合於這種認知結構或智力結構,即以學生認知結構為出發點,按照學生的認知結構或智力結構來組織教材、調整內容,進行教學。例如,對於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小學生,其思維的抽象水平提高,並能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式認知外界,進行第二級抽象,在學習概念時,不象前運算階段兒童那樣首先要從大量的例子中抽象概念的關鍵屬性,而是可以直接把概念的關鍵屬性同他們的認知結構關聯,從而獲得意義。但是一般來說,他們要憑借具體實際經驗,也就是要憑借各種關鍵屬性的例子,所以小學階段藉助一些反映關鍵屬性的例子使學生掌握基礎科學的概念是必要的。因此,小學階段的學科教學應充分體現直觀性原則,教學上可將言語講解、演示和有指導的發現經驗很好地結合起來,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水平。對於處於形式運算階段的中學生,他已經能進行更高層次的概念的、抽象的、形式邏輯的推理,開始由具體形象的智力操作,擴展到命題的假設蘊涵、演繹和歸納以命題形式呈現的概念和規則的學習成為可能。因此,中學教學應適應抽象思維能力漸漸占優勢的中學生認知的新發展,在學習新的抽象概念及其關系時,可以省去具體的實際經驗這根拐杖,直接理解語言或其他符號陳述與原先學過的抽象概念之間的新關系。可以說,中學生的大部分新概念都是這樣獲得的。中學階段的學生已經為一種新的講授教學作好了心智上的准備。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具體的實際經驗,發現或解決問題的經驗,在他們今後的學習中不再必要了,對相當的中學生來說,也還未充分達到這一水平,或是在某些領域才能達到這一水平,因而中學生學習抽象概念和規則仍需要具體經驗的支持。例如,在講解幾何學中「一個點圍繞著另一個固定點的等距運動的軌跡是圓形」這一抽象原理時,有的教師利用生活中驢拉磨的具體形象加以說明,就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圓形的概念了。 2. 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教學不僅要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而且應該也能夠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例如,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分類概括能力很低,但通過分類訓練是一條很好的途徑,現在幼兒園有許多分類訓練的游戲。小學語文教科書,從1 - 2 年級起也有不少字匯概念分類練習,這不僅能擴大孩子們的知識,豐富他們的詞彙,而且更重要的是能發展他們的概括思維能力。當然,認知發展從前運算向具體運算的過渡,從具體運算向形式運算的過渡,不是短期的、簡單的訓練能達到的,這種訓練僅能讓學生掌握一些經驗的規則,並不能導致守恆概念的獲得與鞏固,唯有經過多種多樣的長期的訓練,對於認知的發展,才是真正有效的。 再如,對概念的理解,兒童生活中間有著多種多樣的概念,有實物概念,有社會概念,兒童在口頭上也會說出各種概念,但並不等於孩子理解了概念,特別是一些社會概念,如「工人」,從小班到大班的幼兒的理解水平可分四個等級:不理解、籠統理解(如說「我爸爸是工人」) 、開始分化(會說「工人是蓋房子的」) 和開始能和某些本質屬性聯系起來,接近於初步定義,如說「工人是做工的」。教育可以在引導兒童在對多種具體形象「工人」進行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向更高概括水平上的「工人」概念發展。其它概念的形成也是如此,這既豐富了孩子的知識,更提高了他們的思維水平。當然,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的發展有個「度」,在這一點上,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理論依據。維果茨基認為,至少要確定學生的兩種發展水平;第一種水平是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第二種是在有指導情況下借成人的幫助所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或中間狀態) 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即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從現有發展水平不斷向新的最近發展區靠近,從而實現著學生認知上的發展,故維果茨基提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2 ] ,桃子不能一伸手就摘得到,而必須是跳一跳才能摘到。即把兒童置於適合下一階段學習的條件下加以訓練,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參考資料:皮亞傑. 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 [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203.
3. 論文:關於貫徹創新教育理念的幾點思考
一、營造和諧平等的氛圍,讓學生敢於創新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特別是面對農村小學的學生教師必須首先堅持教學民主,在課堂內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充滿信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慾望,無所顧忌地充分表達自己的創意。我在教學中非常注重教學情景,在教學上做到由單一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知心朋友、指導者、幫助者與合作者,轉變為和學生共同探索的夥伴。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一課,我轉變了自己的角色,與學生融為一體,將自己和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和學生一起比身高、度量身高,將所有人的身高記錄起來,然後每個小組進行,看看誰最高,高多少,當時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我就抓住時機,在歡快的課堂氣氛中引入課文內容、講解課文內容、練習課文內容,學生也就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接受了新知識。
二、啟迪學生創造思維
三、要在知識遷移時進行思維訓練
四、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創新學習能力
學習方法是知識的「點金術」。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保證一個人持續不斷地獲取知識,提高學習和創新能力。首先提供學法示範,提高學習能力,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等閱讀數學課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習慣。講讀結合,課堂上要把知識講授和閱讀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從課本中找答案,實現知識遷移。其次,結合教學實際,強化思維訓練。如應用題教學,要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根據有聯系的已知條件去思考問題的條件推導法,根據問題思考需知條件的因素分析法,並把這些方法從各個應用題的具體解答中概括為一般的解題思路。通過強化訓練,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創新學習的能力。
五、創新評價體制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關鍵就是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大膽去想、去嘗試。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自己跳起來摘果子,而不是教師摘果子喂學生。同時,教師自己先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由此帶動學生,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一代創新人才。
4. 創造的兒童教育思想
21世紀教育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造就大批高創造力的人才。就目專前我國基礎教育屬而言,我國的兒童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還很薄弱,不論家庭、學校、社會,壓制摧殘兒童創造力的現象都很嚴重。為了培養一代新人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我國的基礎教育應該關注創造教育,大力開展創造教育。
在我國明確提出對兒童進行創造教育的是現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自己長期教育實踐里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問題,曾對兒童教育做過許多精闢的論述。創造的兒童教育思想就是其全部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前瞻性。重新發掘,研究陶行知先生的這一教育思想對於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教育遺產,推進新時期我國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以及創造教育的順利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擬定從以下四個部分展開對這一問題的論述。
第一部分:陶行知「創造的兒童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一)從學術背景來看,他科學地吸收了王陽明和杜威的教育哲學思想及兒童教育思想的合理內核,並把「創造的兒童教育」思想
5. 兒童教育新論的作者簡介
劉曉東,教育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青聯委員。著有《兒童精神哲學》《兒童教育新論》《解放兒童》《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蒙蔽與拯救:評兒童讀經》等。 「作者力圖從兒童自身的諸種精神現象的特點及其發生發展規律出發來建立兒童教育學的理論體系」,「以往各種教育學教材和專著……一般只是將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形式面的簡單描述作為論證根據,而未深入到兒童心理的內容面――兒童精神世界的諸多豐富現象之中……本書則對兒童的哲學、科學、倫理學、藝術等方面的內在精神世界作了深入闡釋,並力圖據此探索兒童教育學的理論與方法,應當說是對當前教育學(尤其是低齡兒童教育學)的一個貢獻。」「在幾個專題分論中,作者對兒童哲學教育的研究和整理在國內應屬開創性研究。……在兒童道德教育基本理論的研究中是有所開拓的。在其他幾章中,作者也同樣表述了一些新的觀念。」(見魯潔教授序)
該書主張,教育應當尊重兒童的天性和兒童的世界;兒童教育學學科的理論建構應當以兒童的天性和兒童世界(或兒童生活)以及兒童成長的軌跡和規律作為邏輯起點。
目錄:
魯潔序
前言
第一章 兒童觀
第一節 兒童觀的演變歷史
一、古代的兒童觀:兒童就是小大人
二、中世經的兒童觀:兒童生而有罪
三、文藝復興時期的兒童觀:從新人類觀推導出的新兒童觀
四、理性時代或啟蒙時代的兒童觀:「白板說」的兒童觀與「兒
童的發現」
五、「教育心理學」運動:對科學兒童觀的召喚
六、兒童心理學的建立:兒童觀在科學層面上出現已成為可能
七、20世紀:「兒童的世紀」及其問題
第二節 兒童觀演變的原因
一、人類主體的發育水平對兒童觀演變過程的制約作用
二、時代精神對兒童觀演進的影響
第三節 兒童福利與權益的發展
第四節 兒童崇拜
一、中國的兒童崇拜
二、西方的兒童崇拜
第五節 兒童觀在中國文化中的演變及其現代化問題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兒童觀
二、中國近現代的兒童觀
三、中國當代的兒童觀
四、兒童觀的現代化途徑
第二章 教育觀
第一節 「教育」一詞的初始意義為兒童教育
一、「教育」的詞源學意義是指兒童教育
二、再論教育的原初意義是兒童教育
第二節 教育發生(或起源)的原因
一、童年的由來與教育發生的生物學前提
二、兒童期的存在對於游戲和教育發生的意義
第三節 兒童教育的本質
第四節 教育與發展是相互決定、相互制約的
第五節 兒童發展的階段性質及其對教育的決定
一、兒童心理發展存在階段性
二、階段的連續性是先天與後天的相互作用和辯證統一的結果
三、外部條件不能影響發展階段連續的次序、時間或速率
四、教育不能夠超前,亦不可以滯後,它應當著眼於當前發展的關鍵期(兼
論什麼年齡入學最適宜?)
第六節 教育應當「無為」----園丁說與否定教育論述評
一、園丁說
二、否定教育論
三、綜論
第七節 教育不僅應當使兒童發展,而且應當使兒童歡樂
第八節 論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
第九節 教育者的人格:一種巨大的教育影響源
第十節 論教師職業及其幸福
第三章 兒童的身體與兒童體育
第一節 兒童的身體
一、兒童身體的由來人類胚胎的發育是對人類產生以前的整
個生命史的復演
二、兒童身體的發育需要文化環境
三、兒童身體的發育是在全面地辯證地復演人類文化演進歷史的
過程中完成的
第二節 兒童體育的目的和功能
第三節 怎樣進行兒童體育
一、兒童保健
二、兒童身體鍛煉
第四章 兒童的哲學與兒童哲學教育
第一節 兒童的哲學
一、兒童有其自己的哲學
二、什麼是兒童的哲學
三、兒童的哲學與成人的哲學有什麼不同
四、兒童的哲學是兒童的一種天性
五、為什麼要研究兒童的哲學
第二節 為什麼要對兒童進行哲學教育
一、歷史的召喚:理解、思考和發現
二、哲學教育可以執行思維訓練的功能
三、哲學教育可以執行培養世界觀以及提升精神境界的功能
四、哲學教育可以執行文化陶冶的功能
五、哲學或哲學教育可以促進人內部精神財富的增益,從而為人
獲得外部物質財富准備好條件
六、早期的哲學沖動會影響人的一生
第三節 怎樣向兒童進行哲學教育?
一、作為思維訓練的哲學教育
二、作為智慧探求的哲學教育
三、作為文化陶冶的哲學教育
第五章 兒童的科學與兒童科學教育
第一節 兒童的科學
第二節 為什麼要對兒童進行科學教育
一、科學的功能
二、一些思想家對兒童科學教育必要性的認識
三、兒童時期的科學探索對個體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節 怎樣對兒童進行科學教育
一、科學方法
二、科學精神
第四節 兒童科學教育的誤區:消滅童話世界
第五節 我們能否貢獻一個愛因斯坦
第六章 兒童的倫理學與兒童道德教育
第一節 兒童有其自己的倫理學
第二節 兒童的倫理學:兒童對外部規定的建構
一、兒童的道德認識是兒童對「外部道德主體」之行為規則的構建
二、角色承擔與道德認識的來源
三、觀察學習與道德認識的來源
四、兒童的倫理學演進的動力
第三節 兒童的倫理學:兒童的道德困惑與道德認識
一、兒童的道德困惑
二、兒童的道德認識
第四節 兒童的倫理學是兒童的道德范疇編織的網路
一、什麼是道德范疇
二、兒童的道德范疇是邏輯的系統的展開的
三、兒童的道德范疇系統是怎樣的
第五節 總結:兒童的倫理學的性質
第六節 方法論方面的思考
一、系統方法
二、邏輯的與歷史的一致
第七節 研究兒童的倫理學具有重要的教育學意義
一、兒童的倫理學能幫助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兒童的道德認識
二、兒童道德教育應注意道德內容與道德形式的統一
三、道德知識的傳授在兒童早期是必要的
四、發展兒童的智慧,為提高兒童道德水平提供必要條件
五、對於不同年齡的兒童應當採用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形式
六、利用交往、游戲、童話,促進兒童道德發展
七、幫助兒童建構其道德范疇是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八、與兒童開展對話
九、建立健康的道德生態環境
第七章 兒童的藝術與兒童藝術教育
第一節 兒童的審美
一、審美是兒童的天性
二、主客體演進對兒童審美表現的影響
三、兒童的審美是與認識平行發展的
四、審美和藝術具有怎樣的關系?
第二節 兒童的藝術
一、兒童都是藝術家
二、兒童藝術的性質
三、怎樣理解兒童的藝術
四、為什麼要研究兒童的藝術
第三節 為什麼對兒童進行藝術教育?
一、藝術教育在促進兒童主體發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
二、審美是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教育可以進一步發展這種方式
第四節 怎樣進行兒童藝術教育?
一、保護兒童的藝術天性
二、兒童審美教育
三、兒童藝術創造教育
第八章 兒童的語言與兒童語言教育
第一節 兒童的語言
一、兒童具有先天的語言潛能
二、兒童的語言發展、思維發展與社會性發展是辯證統一的
三、兒童語言習得的階段
四、兒童語言習得的理論
五、兒童的言語演生的邏輯路徑
第二節 兒童語言教育
一、兒童先天的語言潛能是在認識和交際過程中表達出來的
二、在對人類已有思想的理解中學習語言
三、對於兒童應當進行適度的專門的語言培養
第三節語言教育的誤區:超前識字
一、超前識字觀念的文化根源
二、超前識字的局限性和危害性
第九章 兒童教育的整體構型
第一節 真善美的統一與教育的整體構型
一、真善美是辯證統一的
二、真善美的辯證統一與教育的整體構型
第二節 個體與類的精神發生的一致性與教育的整體構型
一、精神發生學研究的歷史
二、個體與類的精神發生過程是一致的
三、精神發生的坐標模型
四、現代精神個體的發生是教育發生
五、個體與類的精神發生的一致性與課程設計 跋
本書試圖建構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學體系,是一部兒童教育學專著,亦可用作學前教育專業、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兒童教育學教材。作者力圖從兒童自身的諸種精神現象的特點及其發生發展規律出發來建設兒童教育學的理論體系。以往各種教育學教材和專著雖然也將教育與兒童身心特點相適應作為基本規律,但由於對兒童身心特點的論述不夠全面和深入,一般只能將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形式(如認識、情感、意志等)的簡單描述作為論證根據,而未深入到兒童心理的內容面——兒童精神世界的諸多豐富現象之中,為此教育與兒童特點相適應的論述不免流於浮泛。本書則對兒童的哲學、科學、倫理學、藝術等方面的內在精神世界做了深入闡釋,並力圖據此探索兒童教育學的理論與方法,應當說是對當前教育學(尤其是低齡兒童教育學)的一個貢獻。作者簡介
劉曉東,教育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青聯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兒童哲學、教育哲學、文化哲學、學前教育學。目錄
6. 關於學前教育創造教育的例子
親愛的~我沒有看明白的問題的意思~你能說的分具體些嗎?
我推薦一個學前教育的機構給你~
孫瑞雪教育機構
下面附上
凈化兒童生存環境全民行動書!
20年的「愛和自由」教育之路,我們一直在嘗試做更符合生命成長法則、更符合兒童成長需求的教育。最早,我們只在校園內從事新教育的研究和實踐;然後,我們以持續11年的全國公益巡講開始協助和支持家庭教育的改善;今天,我們想要嘗試從最簡單的舉動開始,讓全社會行動起來,共同耕耘出一片能看見兒童、尊重兒童、保護兒童成長的土壤。
因為,這個國家的未來不是某個人的未來,是我們共同的未來;孩子也不是某個人的孩子,他們是我們的孩子!孫瑞雪老師說:「我和我的團隊所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喚醒愛!」讓我們從自己開始,從這些點滴的行動開始,喚醒全社會對孩子的愛!
1、無論您是誰,在哪裡,當您的眼睛與孩子的眼睛對視上的時候,請您報以友善的微笑:)
2、無論您是誰,在哪裡,當您想要和一個孩子說話的時候,請您蹲下身,讓您和孩子處於同一個視覺高度,看著孩子的眼睛;
3、不論您是誰,在哪裡,發生了怎樣的事情,絕對不要跟孩子說:「你再這樣,你媽媽(或爸爸)就不要你了(或不喜歡你了、或生氣了)!」
4、不論您是誰,在哪裡,發生了怎樣的事情,請不要對孩子大聲呵斥,甚或於更為暴力的行為;
5、不論您是誰,在哪裡,當您看到哭鬧的孩子時,請您給孩子的情緒一個允許和一個空間,並報以最大的耐心和理解;
6、不論您是誰,在哪裡,請尊重孩子對自己物品的所有權和支配權,不試圖以道德勸說甚至要求孩子分享屬於他的物品;
7、不論您是誰,在可能的情況下,當孩子專注時,請不要打擾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時間和願望完成一件事;
8、不論您是誰,在哪裡,請尊重孩子的節奏,不試圖用您的催促、責備、抱怨去加快孩子的速度。
9、不論您是誰,在哪裡,請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尊重孩子自己的喜好和偏愛。
10、不論您是誰,在哪裡,請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比如:恐懼、害羞等),不誘哄或勉強孩子做他不樂意或無能力承受的事情;
11、不論您是誰,在哪裡,當一個孩子在向您表達和表述的時候,請用眼睛看著孩子,認真聆聽。
不論您是什麼樣的身份,什麼樣的角色,與孩子是什麼樣的關系,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孩子的處境。
維護意味著我們自己身體力行,同時也規范和促使環境中的他人共同維護;維護還意味著當您遇到一個人對兒童施予任何形式的暴力時,請告訴他對待兒童的正確方式。
本信息孫瑞雪教育機構版權所有,我們歡迎所有單位、組織、個人轉發。如果您基於任何原因,不願意註明出處,我們也很高興能支持到您!改善兒童生存環境,讓我們與愛同行!
7. 論小學的創新教育
關於在中小學開展創新教育的幾點建議
創新教育,也稱創造教育或創造性教育。廣義的創新教育指對人的創造力的 開發,主要是創造技法和創造性思維訓練;狹義的創新教育是指在學校教育中, 對學生的創造品質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 質教育。在中小學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重視科學啟蒙,豐富實踐活動
誰掌握了新的科學技術,誰就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現在初等教育乃至學前 教育階段就應重視科學技術的啟蒙教育。中小學階段,科學啟蒙教育的重點在於 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科學態度和方法,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科技現象、對科學成 就的關注和求知慾,為他們進一步的學習和運用科學技術打基礎。
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最富創造力,而創新不僅需要豐富的書面知識, 更需要廣泛的實踐活動。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要根據青少年認識特點,讓他 們更多的接近實際,對大自然的體驗學習以及家庭、田間的勞動實踐,將使青少 年受益終身。僅從創新能力的培養角度看,豐富的早期實踐活動能使青少年具有 較多的解決問題的機會,擁的更多的獨立與自由,有益於創造人格的培養。大量 的實踐活動又豐富了青少年的表象儲備,為創新想像和創新思維提供了豐富的原 料。而在實踐中遇到的困難、產生的新需要,往往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有關專 家調查後指出:與農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書面知識豐富,腦筋靈活,但城裡孩 子缺乏實踐,導致了他們創造力的下降。為此,在學校和家庭中,必須解放青少 年的空間和時間,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培養他們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他 們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他們參與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與人合作的能力, 發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和家長還應當是有心人,對於那些愛搞製作或 喜歡寫作以及對某一專業或某一活動非常入迷的青少年應提供必要的幫助。
2.變革學習方式、營造創新氛圍
注重創新教育的美國教育非常強調學生「have a try」(試一試),鼓勵學 生開動腦筋,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發現、創意、溝通、表達、交流 的意識和技能。這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為培養創新人才,我們必須將學生從「吸 收--儲存--再現」的學習過程中解放出來,轉向「探索--轉化--創造」。 也就是說,讓學生充分有「have a try」的機會。同時,教學過程和學校生活要 積極營造一種生動活潑、寬松自上的氛圍,鼓勵學生自由探索、標新立異。總之, 教育者應重視學法研究,以更大的寬容心和鼓勵精神去引發學生的學習活動。
3.豐富想像,培養發散思維
想像力是創造力的基礎。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指出:「想像力是 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善於創造就必須善 於想像。因此,注重學生想像力的培養,已成為世界先進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和 目標。
有關研究證明,創造力是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充分發展、有機結合的結果。 可惜的是,迄今各國的教育,大多數是重聚合思維的培養而忽視對發散思維的培 養。其結果,聚合思維的發展往往以忽視甚至抑制發散思維為背景、為代價的。 因此,在創新教育中,要特別重視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和巨大的創造力。我們必須在各種教學活動 中鼓勵青少年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給他們廣闊馳騁想像的空間,引導他們從多 種角度看問題,養成求異和創新的思維習慣,努力把他們培養成敢於探索、勇於 創新、善於思考的綜合素質良好的跨世紀人才。
8. 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教育的心得體會
我們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關鍵字:創新素質教育健康創新精神由於傳統數學教學的影響,學生解決問題,比較偏重於一種解法。而現在的素質教育提倡創新教育。因而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花力氣引導學生,還要把學生的思維擴散開來,尋求多種多樣的答案,從而有所發現,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是這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 一、運用合作、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合作可以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點燃思維的火花,討論可以使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是學生間、師生間多維信息交流的渠道。 討論是一種具有彈性的方法,目的不在求同,而在求異,可以活躍學生思維,又鍛煉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的引入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與人合作」,並與同伴交流思想的過程和結果,不但充分體現教學的民主,也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 二、在教學中大膽質疑、設疑,促進學生創新思維 學貴有疑,"疑"是一切發現和創造的基礎,也應是創新教育的一項准則。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學貴有疑"是學習進步的標志,是創新的前兆。我在教學實踐中看到:學生沒有疑問,就難有新的見解,一切都以書本為標准,以老師的講解為准繩,就難有創新,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要讓學生真正有學問,就必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多思多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古今中外許多事例都早已證明,只有善於思考、敢於發問,才會有學業的進步、事業的成功、發明創造的出現。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必須從引導學生的多思多問入手,摒棄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更新教育思想,創造一個"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的發現、質疑、思索、研究為主要形式"的課堂氛圍,......這樣,學生一旦發現了問題、提出了疑問,就會主動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創新能力。當然,引導學生多疑多問的方式也非常豐富,既可以個人提問,也可以小組質疑;既可以口頭提出,也可以書面報告。 總之,讓問題走進課堂,強化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多思多問,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條有效途徑。 三、教學中用想像的方法拓展創新思維 豐富的想像是創新的翅膀,無論是再造想像還是創造想像,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十分有益。巴甫洛夫在《給青年們的一封信》中指出:"鳥兒要飛翔必須要藉助空氣與翅膀,科學家要有創造必須佔有事實和展開想像。"愛因斯坦也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一切,推動著進步,成為知識進步的源泉。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聯想、想像的方式可以說是豐富多彩:如果能經常這樣激發學生的聯想、想像,那麼培養他們的創造性能力將不再是件難事。在教學中利用想像、進行創造性思維的方式很多,關鍵是找到"觸發點"、"著火點"。豐富多彩的想像可以打破學生的思維常規和定勢,促進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四、創設一種寬松、和諧、平等、開放、民主的氛圍,活躍學生創新思維 陶行知先生說:"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級形式存在的集體環境氛圍的優劣,直接決定著創新人格和創新思維的能否形成。民主性之一要求教師放下傳統的師道尊嚴,放棄扮演絕對權威的角色,改變我講你聽、我寫你記、我決定你服從的師生關系,放棄長者的種種威壓,不再求會責備,能容許學生有不完滿甚至錯誤的表現,不再以牽牛鼻子走的形式百般駕空、抑制學生的思維。民主性之二意味著全體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無論他們的智力水平與心力水平有何等差異,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進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機會,都可以得到鼓勵與贊許,而不是在分數所定的三六九等中備受壓抑,失意落寞,不會因為分數的暫時落後和學習的一時困難而遭受歧視和嘲笑。民主性之三指學生的個性可以得到充分的發現、培植、張揚和發展。一個扼殺個性、排斥多樣性、壓制標新立異、禁止自由想像的環境,一個只單純鼓勵統一、服從、規范和共性的環境,是極不利於創造思維存在和生長的。在這樣的"以人為本"的寬松環境中,學生身心愉悅、思維活躍,從而實現創造力的發展。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創造性教育,貴在激勵學生參與創造,把數學學習與創造性思維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1、《教育科學研究概論》,魏龍渝主編 2、《數學教學新視野》,張之偉主編 3、《課堂教學技能》,張學敏主編 4、《中學數學教學建模》,伊道恩主編 5、《中學數學課堂創新教學模式》,孫春成編著6、《中學教學方法的選擇》,[蘇]巴般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