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創造存款
⑴ 什麼是存款貸幣的創造功能
政策用意就是要確保經濟平衡增長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也認為,加息是央行發出的強烈信號,央行政策措施有前瞻性,表明了央行對未來通貨膨脹率走高和經濟過熱走勢的擔心。
對當前經濟形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依然偏大,銀行資金流動性過剩問題突出,引發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的因素仍然存在。外貿順差較大,國際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劇。
加息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有利於維護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與此同時,還有利於引導貨幣信貸和投資的合理增長;有利於金融體系穩健運行;有利於經濟平衡增長和結構優化。
「這四個『有利於』,全面顯示了央行的政策用意。」秦池江說,「當前銀行流動性過剩問題突出存在,並波及到經濟的各個層面,所有出台的貨幣政策必須要圍繞『確保經濟平衡增長』這個目標來進行。」
對今年貨幣政策安排,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表示,今年要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合理調控貨幣信貸總量,有效緩解銀行資金流動性過剩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博士殷劍鋒認為,前幾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對凍結銀行流動性,起到了明顯效果,但對商業銀行運用資金信貸,並沒有產生大的影響。本次銀行加息,有利於從總量上加以調控。
「從發行央行票據,到今年兩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再到使用銀行基準利率,這表明央行貨幣政策工具得到了全面動用。」秦池江說。
存貸款基準利率上調,只是一個小幅調整,是央行發出的一個政策信號,並不意味著調控政策的結束。
秦池江認為,銀行利率上調可能對股市、國債市場產生影響,但程度不會太大。不過,銀行加息後也容易吸引游資進入境內追逐利差收入。他建議,當前要遏制流動性過剩、防止投資反彈等問題,最根本的是要優化經濟結構,除了貨幣政策之外,要同時加大財政稅收政策的配合。
⑵ 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1、部分准備金制度:
又稱存款法定準備金制度,是指為防止信用過度創造,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的存款必須按一定比例上繳中央銀行作為法定存款准備金,商業銀行不得動用,其餘部分可以用於放款的制度。故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對銀行信貸能力有很強的制約作用。
2、非現金結算制度:
個人可以通過開出支票進行貨幣支付,銀行之間的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時的主要制約因素
3、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商業銀行必須從其吸收的存款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存款准備金,上繳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不得動用。這部分資金就是法定存款准備金。法定存款准備金佔全部活期存款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4、提現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提現率又能稱現金漏損率,是指現金漏損與銀行存款總額的比率,這也是影響存款擴張倍數的一個重要因素。
5、超額准備金率:商業銀行為了安全和應付意外之需,實際持有的資金准備金常常多於法定存款准備金,從而形成了超額准備金。這是指商業銀行超過法定存款准備金而保留的准備金,超額准備金佔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就是超額准備金率往來通過轉賬結算,無須有現金。這樣,銀行可以通過記帳的方式發放貸款,從而進行信用擴張。
⑶ 為什麼說貨幣供給是由央行,商業銀行,借款人和存款人共同創造的
貨幣供給的過程可分為兩個環節:一是由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二是商業銀行版創造的存款貨幣權。在這兩個環節中,銀行存款是貨幣供給量中最大的組成部分,但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並且在創造過程中始終受制於中央銀行,因此,中央銀行在整個貨幣供給過程中始終居於核心地位。中央銀行投資放基礎貨幣,基礎貨幣的投放渠道 (1)國外資產業務:主要是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黃金,變動國外資產。(2)對政府債權: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向財政透支或直接貸款,變動對政府債權。(3)對金融機構債權:對商業銀行辦理再貼現或發放再貸款,變動對金融機構債權。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過程派生存款產生的過程,就是各級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存款人)、發放貸款(貸款人)、轉賬結算,不斷地在各銀行存款戶之間轉移,形成新的存款額,最終導致銀行體系存款總量增加的系列過程。
⑷ 為什麼說貸款創造存款
這位兄弟所說的實際上就是銀行的存款創造過程。
這個理論有三個基本假設:
(1)各商業銀行嚴格法定準備率儲備庫存現金,不持有超額准備金。這里的超額准備金是指商業銀行實際准備金與法定準備金之間的差額。
(2)社會公眾在交易時全部使用支票方式進行支付,不使用現鈔。換句話說,中央銀行所發行的鈔票都作為新增存款准備金全部保留在銀行系統的金庫中,公眾手中無現金。
(3)各商業銀行的存款只有一種可以簽發支票的活期存款,沒有定期存款及其他儲種。
下面是銀行存款的創造過程:
當某銀行接受客戶繳存的一筆現金存款時,按法定準備率留下部分現金,剩餘的存款銀行可將其借貸出去。在現代體系中,一筆貸款通常是以借貸人的身份存放於某個銀行的支票賬戶中或以轉帳支付的方式轉向另一個銀行的存款帳戶。以約定的期限內,借貸人對該貸款擁有支配權。對整個銀行體系來說,實際上是又增加了一筆存款。那麼該銀行就可以對這筆存款留下准備金後再將超額的那部分存款繼續借貸出去,這個過程會不斷地繼續進行下去,直到全部現鈔都成為存款准備金,保留在整個銀行體系之中為止。這意味著銀行體系將會獲得大於初始現金存款額的銀行存款總額,這種由於銀行體系一連串的存款,貸款,再存款,再貸款……的過程,使銀行存款總額不斷增加的機制就稱為銀行存款的創造機制。
此答案參考:《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第263頁,作者:曹家和,河海大學出版社
當然,這只是理論,現實生活中要比這個復雜得多,銀行的存款創造也沒有理論上那麼多。
⑸ 商業銀行能發放貸款創造存款,為何還要大力吸收存款
銀行是匯聚別人的錢賺需要用錢人的錢,左手倒右手的事情
⑹ 「當商業銀行通過再貸款增加存款准備金時,能支持更多的創造存款貨幣,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會擴大貨幣供應
再貸款指商業銀行管央行借錢,央行的錢哪裡來,央行的錢是自己印出來的,所以不考慮其他,貨幣供應量增加
⑺ 銀行雖增加了存款但也增加了貸款為什麼說創造了貨幣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銀行收到10000元存款,你去銀行貸款9000元買家電,家電商收到你的9000元貨款以後,把其中的5000元又存回了銀行.
銀行收到這個家電商5000的存款以後,把其中的4500元又貸款給了一個個人作為開飯店的創業貸款,這個人收到4500元貸款以後,交了3000元的飯店房租.
房東收到3000元房租以後又存進了銀行,銀行又把其中的2700元貸款給了一個學生交學費.
學校收到了2700元學費以後,又存進了銀行,銀行又將其中的2430元貸款給了......
這樣的循環是沒有止盡的,但是僅僅是頭四個環節,10000元的存款已經產生了18630元的貸款,創造了8630元的貨幣,所以說銀增加了存款,增加了貸款又創造了貨幣.
⑻ 假定A銀行從中央銀行獲得10000元的貼現貸款,且支票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為10%,那麼在簡單存款創造條件下,
支票存款法定準備金率rr
銀行超額准備金率e
非交易存款(定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備金率rt
現金與支票存款比率c
非交易存款(定期存款)與支票存款的比率t
(1)簡單存款創造:貨幣乘數m=1/rr=1/10%=10,最終存款=10000*m=100000
(2)考慮超額准備金:貨幣乘數m=1/(rr+e)=1/15%,最終存款=10000*m=66666.67
(3)最發雜的情形:貨幣乘數m=(1+c)/(c+rr+e+rt*t)=115%/36%,最終存款=10000*m=31944.44
具體參考易綱《貨幣銀行學》,有詳細解答~
⑼ 銀行創造派生存款有什麼用
1000萬元存款是理論上通過極限方法計算的,能達到的最高派生存款額。
而派生貸款這個說法是不存在的。
對單個銀行而言,由於企業貸款雖然一時之間不會全部支用貸款,但仍然會陸續使用。單個銀行是不會派生出這個規模的存款。
但企業使用貸款款項進行經濟活動的結算,該筆資金會流入其他企業,從而流入其他銀行,最終仍會沉澱下來,從這個角度看,除了少量以現金方式存在於社會現實當中的資金,整個社會的派生存款最終是可以達到這個規模的。
銀行吸收到資金,由於追逐利潤的原始驅動,不會讓資金就此沉澱下來,會根據需要繼續對外貸款,以使利潤最大化,這些就是派生存款的第一作用就是使銀行的利潤最大化。
在非現金結算的環境下,派生存款的存在不是由銀行或是央行又或是其他政府機構決定的,
央行只能通過調整准備金率來控制、調節派生存款的規模。
由於派生存款的存在,整個社會的貨幣供應量會以存款乘數的規模擴大,對整個社會的貨幣供應量起著決定的作用。這是派生存款在現實社會經濟活動中的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