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肺炎一號處方
1. 有祖傳肺炎葯方怎麼可以弄到市場上
祖傳秘方見光死,維持現狀即可。
或者幾萬元賣給葯企,還要看葯企願不願意收。
一個新中成葯(非經典方)要上市賣,就算是葯企也要花幾千萬到上億資金去走完整個流程,時間10年左右。
所以個人完全不要想太多。
2. 網上傳的中葯預防新型肺炎的葯方管用嗎
不知道,只要不是官網正式公布的,就不能說是真假,如果是真的,官網會公布的。
3. 義大利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已經破千,他們的一號病人找到了嗎
截止目前前義大利成為了歐洲確診新冠肺炎人數最多的國家。也許很多人會有疑問,其實義大利在最初的時候就採取了一些豐城的措施,為什麼疫情發展到現在,這個國家的確診人數反而是最多的呢?追流溯源,可能是他們依然沒有找到零號病人的原因,無法在根本上有效地阻斷傳播鏈的連接。
綜上所述,當看到他在確診之前的龐大的人際接觸網,義大利政府都會不寒而慄,他的運動愛好讓他在短短幾天內傳染了多少民眾。不幸的是,目前確診的也包括他的私人醫生和他的妻子。
義大利政府已開始拉響警戒線,將全國的傳染嚴重程度做了劃分,三種不同的顏色代表嚴重普通和初級,而部分封城的行為讓義大利的民眾不理解,他們不戴口罩,他們聚集在廣場呼喊著要自由,是讓政府相當頭疼,在傳染病疫情如此棘手的情況下,民眾的反應加大了控制的難度。
4. 中葯預防肺炎處方,草葯預防肺炎處方
病情分析:
症狀不足,考慮半身汗,憋氣,考慮肺虛不固,應用保元湯加化痰行氣葯物。專如果應用中屬葯治療,還是找一中醫診斷為好。
指導意見:
中醫論證,從症推證,見微知著。和西醫的理論是不同的方向。西醫同一個病,如肺炎,中醫根據辨證會有很多種治法的。
5. 尋治療肺炎的中葯葯方
把症狀寫出來。 可提供一方參考:麻黃10杏仁10桔梗10石膏25甘草5銀花10射干10連翹10前胡5浙貝10膽星10茅根10。三包,水一碗八煎七分,一碗四煎六分。
6. 這樣的處方可以治好肺炎嗎
這個問題最好請教專業人士比較好,要不別人是亂出的點子你信了的話把病人治壞了就麻煩啦
7. 肺炎葯方
古方今用:介紹古方中經久不衰一直沿用至今的良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別名】麻杏甘石湯(《張氏醫通》卷十六)。 【處方】 麻黃9克 杏仁9克(去皮、尖)甘草6克(炙)石膏18克 【功能主治】宣肺泄熱,止咳平喘。治肺熱喘咳,甚則氣急,鼻翼扇動,有汗或無汗,身熱不解,口渴,脈滑數,苔薄黃。現用於肺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麻疹、百日咳、慢性鼻竇炎等屬邪熱閉肺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用水1.4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葯,煮取4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 【備注】方中麻黃宣肺平喘為君;石膏清泄肺熱為臣;杏仁降氣止咳為佐;甘草調和諸葯為使。諸葯合用,可使肺氣得宣,肺熱得清,喘咳自止。 《傷寒論》:小青龍湯 【處方】 麻黃(去節)9克 芍葯9克 細辛3克 乾薑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 解表蠲飲,止咳平喘。治風寒客表,水飲內停,惡寒發熱,無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浮;溢飲,身體重痛,肌膚悉腫。現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屬外感風寒,內有停飲者。 【用法用量】 上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兩次溫服。 若口渴,去半夏,加栝樓根9克;微利,去麻黃,加蕘花(熬令赤色)5克;噎者,去麻黃,加附子(炮)1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12克;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去皮、尖)9克。 【摘錄】《傷寒論》 兩個方子相同點是都有解表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不同點是小青龍湯重在治療痰飲,痰多而稀。還有芍葯配桂枝調和營衛,五味子斂肺止咳。 供你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8. 肺炎一號多少錢
一聽名字就是假葯,請確認葯准字,咨詢專業醫師。
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防止延誤病情。
9. 肺炎葯方由哪些葯材組成
肺炎是指肺實質的炎症,按病因可分為細菌性、黴菌性、病毒性和支原體性肺炎。臨床常見的是細菌性肺炎,其中約90%~95%是由肺炎球菌引起。臨床有突發的寒顫、高熱、咳嗽、血痰、胸痛等症狀。肺炎的誘發因素有受寒、病毒感染、酒醉、全身麻醉、鎮靜劑或麻劑過量等。這些因素會削弱全身抵抗力和會厭的反射作用,破壞呼吸道黏膜─纖毛運動,減損細胞吞噬作用,使致病物能輕易地吸入而引起感染。此外,心力衰竭、有害氣體的吸入、長期卧床的肺水腫、肺淤血,以及腦外傷等都有利於細菌的感染和生長繁殖,導致肺炎。
【方一】白頭翁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白頭翁16克,黃連6克,黃柏6克,秦皮9克。
【功用】發汗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大葉性肺炎。症見:高熱汗出,氣促痰鳴,痰色鐵銹,口渴喜冷飲,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白頭翁、秦皮涼血解毒;黃連、黃柏燥濕清熱。
【用法】上葯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
【方二】活肺湯
【出處】《新中醫》
【組成】丹參30克,毛冬青30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生地黃20克,川芎10克,柴胡9克,紅花9克,枳殼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化瘀,清熱化痰。
【主治】病毒性肺炎。症見:發熱,頭痛,乏力,咳嗽咯黃痰,胸悶氣急,發紺,舌暗紅,苔黃膩,脈滑數。肺聽診可聽見濕性羅音。
【方解】丹參、赤芍、牡丹皮、毛冬青、生地黃涼血解毒;桃仁、川芎、紅花活血化瘀;柴胡、枳殼開提肺氣。
【用法】上葯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
【方三】清肺化痰湯
【出處】流傳民間
【組成】銀花12克,連翹12克,薄荷6克(後下),荊芥6克,杏仁10克,冬瓜仁12克,生苡仁12克,桃仁6克,黃芩10克,浙貝母10克,蘆根20克。
【功用】清熱化痰。
【主治】肺炎。
【方解】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杏仁、冬瓜仁、生苡仁、桃仁、浙貝母、蘆根、黃芩清化痰熱;薄荷疏風清熱;荊芥辛溫解表。
【用法】先將葯物用水浸泡30分鍾,再在火上煎30分鍾,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之葯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分服。
【按語】加減若熱甚加石膏;口渴加花粉;氣喘加桑皮;便秘加大黃;痰稠加金蕎麥。
【方四】退熱平喘湯
【出處】流傳民間
【組成】麻黃6~15克(先煎),生石膏30~90克(先煎),蘆根30~60克(先煎),杏仁10~15克,銀花15~30克,連翹15~30克,黃芩15~30克,生苡仁30~60克,前胡10~15克,蘇葉10~15克,蟬蛻6~9克,柴胡15~30克,甘草6~10克。
【功用】清泄肺熱,宣肺平喘。
【主治】大葉性肺炎。
【方解】麻黃、生石膏、杏仁宗麻杏石甘湯之意,宣肺泄熱;銀花、連翹清熱解毒;黃芩、生苡仁、前胡清熱化痰;蘆根潤肺生津;蘇葉辛溫解表;蟬蛻清火利咽;柴胡引葯上行,解肌退熱。
【用法】先煎生石膏、麻黃、蘆根30分鍾,同時將余葯浸泡30分鍾後,合一起再煎30分鍾,每劑煎2次,濾取葯汁300毫升。每日1劑,分3次溫服;病重者,每日2劑,分4~6次溫服。
【按語】便秘加大黃;惡心嘔吐加竹茹、半夏;高熱昏譫加安宮牛黃丸;高熱抽搐加羚羊角、鉤藤、白芍,葯後取微汗,無汗加重葯量,汗多則下次減量,熱退則麻,杏、蘇、柴等當隨之而減。辛溫之品不可多服,以免汗多傷津,反助里熱。
【方五】貝龍銀黃湯
【出處】《甘肅中醫》
【組成】銀花30克,連翹10克,知母10克,浙貝母10克,地龍10克,甘草10克,黃連5克。
【功用】宣肺平喘、清熱化痰。
【主治】支氣管肺炎。症見壯熱煩渴,喉鳴痰涌,咳嗽喘憋,甚則鼻翼煽動,顏面口唇發紺。
【方解】支氣管肺炎屬於中醫「肺炎喘嗽」,肺氣郁閉是其主要病理機制,痰熱是其主要病理產物。方中銀花、連翹辛涼透表,清熱解毒,重用銀花,意在清熱解毒,抑制細菌、病毒。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葯理實驗證實其對多種細菌和各型流感病毒均有一定抑製作用,特別是組成復方後抗菌效力明顯提高。知母清熱滋陰;浙貝母、地龍、甘草化熱痰利咽喉,其中地龍解毒力強,並有顯著舒張支氣管平滑肌和鎮靜抗驚厥的作用,對肺炎喘嗽欲內陷厥陰之變證有防微杜漸的作用。方中銀花、連翹、知母、黃連是針對「熱」字而設,貝母、地龍、甘草是針對「痰」字而用,諸葯化瘀清熱,功效頗佳。
【用法】水煎分次溫服,每日1劑。
【方六】龍虎湯
【出處】《中國中醫葯信息雜志》
【組成】麻黃5克,生石膏10~15克,知母10~15克,杏仁10克,地龍10克,甘草15克。
【功用】清熱解毒,止咳祛痰。
【主治】支氣管肺炎。
【方解】龍虎湯為麻杏石甘湯、白虎湯加地龍而成,其中生石膏、知母對細菌、病毒、支原體等有廣譜治療作用;杏仁、甘草祛痰止咳;麻黃、地龍、甘草具有抗過敏、解痙定喘作用。諸葯配伍,既有清熱解毒抗感染,又有止咳祛痰定喘,標本兼治的綜合功效。
【用法】水煎分次溫服,每日1劑。
【方七】麻杏芩柴湯
【出處】《新中醫》
【組成】麻黃5~10克,川貝母5~10克,天竺黃5~10克,牛蒡子5~8克,桔梗5~8克,知母5~8克,法半夏6~8克,苦杏仁6~10克,柴胡8~10克,黃芩10克,茯苓10克,連翹10~15克,板藍根10~15克,石膏20~50克。
【功用】清泄肺熱,宣肺平喘。
【主治】支氣管肺炎。
【方解】小兒肺炎因風熱犯肺、阻遏肺氣者,治療上應針對病因選用辛涼清熱解毒的葯物,在這一前提下,解決肺氣壅郁及少陽氣機失和最為關鍵。麻杏石甘湯以辛涼宣肺為主,而小柴胡湯則以樞轉少陽氣機為要,兩方合用則肺氣宣通,少陽氣機樞轉正常,從而使全身氣機升降開合的功能恢復正常。另方中連翹、板藍根辛涼透邪清熱;牛蒡子、桔梗宣肺利咽;知母、川貝母、天竺黃清熱化痰止咳;法半夏、茯苓燥濕化痰。
【用法】水煎分次溫服,每日1劑。
【方八】肺炎合劑
【出處】《新中醫》
【組成】生石膏30克,炙麻黃9克,桑白皮12克,瓜蔞21克,青天葵12克,天竺黃12克,苦杏仁9克,桃仁9克,地龍12克,甘草6克。
【功用】清泄肺熱、滌痰宣肺、止咳平喘。
【主治】支氣管肺炎。
【方解】方中石膏清氣泄熱,甘寒生津;青天葵清瀉肺中壅塞之氣,性味甘涼無毒,祛邪而不傷正,苦杏仁、麻黃宣肺透邪,平喘止咳;加大黃旨在上宣肺氣,下通腑氣,一宣一通,氣機通暢,則肺氣得舒,痰熱可泄;桑白皮、天竺黃、瓜蔞清肺豁痰;地龍祛風解痙平喘;桃仁活血化瘀,且可止咳平喘;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葯、全方配伍,則熱清氣平,肺降有權,喘咳自止。本方辛宣清熱,旨在頓挫熱勢,保存正氣。
【用法】濃煎取汁90~120m1,分2~3次服,每日1劑。水煎分次溫服,每日1劑。
【方九】沙參麥冬湯加味
【出處】《河北中醫》
【組成】沙參8~12克,麥門冬8~12克,百合8~12克,桑葉6~10克,白扁豆6~10克,杏仁6~10克,桔梗6~10克,地骨皮6~10克,百部6~8克,甘草3~6克。
【功用】滋陰潤肺,清肺化痰。
【主治】支氣管肺炎,氣陰兩虛型。
【方解】小兒肺炎,風熱毒邪雖是主要致病因素,然溫熱之邪易傷津耗氣,加之小兒陰常不足,因而臨床所見,無論在肺炎初期、中期、恢復期均有不同程度陰傷之象。故不能一概而論地清熱解毒、降逆平喘。肺為一身之華蓋,朝百脈,喜潤惡燥,為病最多,治其大法唯有清潤。故以桑葉、地骨皮清瀉肺熱,止咳平喘;百合、沙參、麥門冬、玉竹滋陰潤肺;山葯、白扁豆益氣養胃;杏仁、炙枇杷葉潤肺化痰;百部、桔梗清肺化痰。本方適用於氣陰兩虛型小兒支氣管肺炎,臨床運用隨證加減:熱重陰傷者加生石膏12~18克,竹葉6~10克;久病陰傷者加太子參6~10克,山葯、白術各6~8克;痰多者加桑白皮、炙枇杷葉6~8克。
【用法】水煎取汁100~200毫升。分2~3次服,每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