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編程語言
⑴ 一門編程語言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呢
所謂計算機語言只是一個抽象的規范,而編譯器是這個規范的實現,它是在這個規范的嚴格定義下被實現的.
說的通俗一點,語言就像一份製造汽車的圖紙,他規定了
汽車應該有什麼,擁有什麼功能,等等各個方面,而編譯器就是一量根據這張圖紙製造出來的汽車,它實現了圖紙的定義,這樣你才能真正的使用這量汽車.
如果你有OOP的方面的知識,那可以把語言和編譯器比喻成類和對象的關系.
他們誰也離不開誰,只有兩部分共同合作,你才能使用這個語言.
⑵ 如何自己創建一款編程語言
你要學習《編譯原理》《編譯方法》,國內除了什麼「E語言」,
沒見有什麼自已的編譯器,都是美國人編譯器的天下。
你自已試試唄,頭發白了,就成了!
⑶ 如何創造一種編程語言,該學些什麼,求具體點的
學習編譯原理和計算機操作系統 計算機組成原理 邏輯代數 最好再學習點模電數電 差不多了
⑷ 如何創造一種腳本編程語言
好的腳本編程語言如python,它的源代碼是用c實現的。
另外就是你可以用專腳本語言本身來創造一種新屬的語言,,,在python ,ruby上都有這樣的實現。python上甚至有用python本身語言來寫的python。
⑸ 像c++這樣的編程語言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編程語言的發展是隨著硬體一起發展的,最初沒有當前成熟的101鍵盤前,技術人員是無法用字母輸入命令和語句的,顯然也不存在任何高級語言的。
機械計算機我就不談了,太遙遠,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ENIAC是1946年製造的,開始用的是連接線,後來用的是打孔機,以紙帶作為輸入,一根紙帶邊上是齒孔用於步進電機帶動紙帶,類似現在的針式列印機的紙張,當然紙帶比針式列印機紙張窄,編程人員事先寫好二進制指令的編碼和數據,逐一在紙帶上打孔,比如一個指令和數據是8位,如果是1,則打一個孔,如果是0則不打孔,打完一個位元組讓步進電機進一格,打後面一個數據。所有程序代碼和數據打完,將紙帶裝到計算機的讀入設備中並逐一讀入並運行,當時還沒有存儲器,所以執行完如果需要再運算一遍,要復位重新裝紙帶。當然如果程序要改寫就得重新打一卷紙帶。
這就是電子計算機最原始的編程(機械計算機則還要麻煩),後來有了存儲器,還是用紙帶輸入程序,然後可以重復運算,因為輸入的指令和數據都存入存儲器了,不需要再跑一遍(真正意義的跑)。此時程序員編寫的程序都是機器語言,形式就是二進制碼
類似這樣
01010100
11001101
01101010
...
後來人們覺得這樣很麻煩,考慮到一種CPU的指令都是固定,如果有一種簡單容易能幫助記憶符號來代替一串二進制就方便多了,因此設計出了匯編語言,因此匯編指令稱為助記符,比如MOV,ADD,JMP等等。這時候就需要一種新的輸入設備代替打孔機,而且能直接連接在計算機上,之後隨著晶體管的發展,單片機出現,一個按鈕代表一個指令,同時結合數碼鍵(0-9,A-F)輸入16進制數據,讓設備轉成二進制數據,這應該算最早的編譯器了,屬於硬體編譯器。
再之後,人們發現計算機不僅可以處理數據,還可以處理文本,因此有了ASC碼,ASC碼也發展了好幾代,既然可以處理文本,隨著計算機設備的發展,把打字機鍵盤復制過來,擴展單片機的按鈕,這樣計算機鍵盤的雛形出現了,取消了專用匯編指令鍵,而改用程序來翻譯輸入的文本,比如單個匯編指令MOV改用鍵盤輸入這三個字母的文本,由翻譯程序翻譯成二級制碼,這應該是最早的源代碼了,而這個翻譯程序最先當然還是用單片機開發的,而這個翻譯程序就是最早的匯編指令編譯器了。
有了匯編指令編譯器,人們可以直接通過鍵盤輸入匯編指令,由編譯器編譯成二級制碼執行程序,有了匯編編譯器,人們不僅直接用於各種科研運算,而且開發了更高級的語言了,那麼後來各種語言蓬勃發展起來了,在C語言前還有A,B,以及其他高級語言陸續出現,比如1954年的Fortran。
所以你可以看到,技術都是迭代發展的,你只要學習到足夠的知識,可以用任何語言開發你的編譯器,當然這可是件不簡單的任務,同時,所開發的編譯器受你所用的語言限制。
⑹ 每種編程語言各由誰創造的
語言這么高級的東西可不是一個人創造的啊。
C 和 C++ 都是貝爾實驗室創造的。
⑺ 如何自創一門編程語言
很難,至少需要掌握你自創的語言和另外的一種語言,代碼一般不少於5000行。回
這是一段PHP,當然不能運行,答看懂就行,不懂可以追問
<?php
$想法=你的計劃;
if ($想法='不打算長時間做下去')
{
echo '最好還是算了,量力而行。';
}
else
{
echo '養精蓄銳,厚積薄發,持之以恆,努力拚博';
}
?>
⑻ 編程語言是誰發明的
我也抄一下。
奧古斯塔·阿達·金,勒芙蕾絲伯爵夫人(Augusta Ada King, Countess of Lovelace,1815年12月10日-1852年11月27日),原名奧古斯塔·阿達·拜倫(Augusta Ada Byron),通稱阿達·洛芙萊斯(Ada Lovelace),是著名英國詩人拜倫之女,數學家。計算機程序創始人,建立了循環和子程序概念。
為計算程序擬定「演算法」,寫作的第一份「程序設計流程圖」,被珍視為「第一位給計算機寫程序的人」。為了紀念阿達·奧古斯塔對現代電腦與軟體工程所產生的重大影響,美國國防部將耗費巨資、歷時近20年研製成功的高級程序語言命名為Ada語言,它被公認為是第四代計算機語言的主要代表。
在1842年,人稱「數字女王」的阿達·洛芙萊斯(Ada Lovelace)編寫了歷史上首款電腦程序。
在1834年,阿達的朋友——英國數學家、發明家兼機械工程師查爾斯·巴貝其(Charles Babbage)——發明了一台分析機;阿達則致力於為該分析機編寫演算法,並於1843 年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套演算法。
巴貝其分析機後來被認為是最早期的計算機雛形,而阿達的演算法則被認為是最早的計算機程序和軟體。
1852年,阿達為了治療子宮頸癌,卻因此死於失血過多,得年36歲。無獨有偶,她與她父親拜倫死於相同年齡,一樣死於治療中的失血過多。她留下了兩個兒子與一位女兒—安妮·布蘭特貴女。
依她的遺言,阿達葬於諾丁漢哈克諾的聖 瑪麗亞·抹大拉教堂,長眠在父親的身旁。
在1842年與1843年其間,阿達花了9個月的時間翻譯義大利數學家路易吉·米那比亞對巴貝奇最新的計算機設計書(即分析機概論)所留下的備忘錄。在這部譯文里,她附加許多注記,內容詳細說明用計算機進行伯努利數的運算方式,而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程式;因此,阿達也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巴貝奇在他所著的《經過哲學家人生》(Passages from the Life of a Philosopher, 1846)里留有下面的述敘:
倫敦科學館分析機復製品
「我認為她為米那比亞的備忘錄增加許多注記,並加入了一些想法。雖然這些想法是由我們一起討論出來的,但是最後被寫進注記里的想法確確實實是她自己的構想。我將許多代數運算的問題交給她處理,這些工作也與伯努利數的運算相關。在她所送回給我的文件,更修正了我先前在程序里的重大錯誤。」
阿達的文章創造出許多巴貝奇也未曾提到的新構想,比如阿達曾經預言道:「這個機器未來可以用來排版、編曲或是各種更復雜的用途。」
她死後一百年,於1953年,阿達之前對查爾斯·巴貝奇的《分析機概論》所留下的筆記被重新公布,並被公認對現代計算機與軟體工程造成了重大影響。[2]
在1980年12月10日,美國國防部製作了一個新的高級計算機編程語言——Ada,以紀念阿達·洛芙萊斯。
在微軟的Wins產品里也可以找到阿達的全息圖標簽。
英國計算機公會每年都頒發以阿達命名的軟體工程創新大獎。
⑼ 中國有人創造比美國發達的編程語言嗎有多少種中文編程語言
沒有,中國人沒有發明任何編程語言,就像非洲人沒有獲得諾貝讓獎一樣,因為計算機,操作系統,cpu,這些核心技術都是外國人搞得。
沒有辦法。
⑽ 為什麼年滿十八歲的大學生就可以創造自己的編程語言了呢
十八歲?創造?
第一呢,曾經有個6歲的娃娃,成功攻破windows系統,沒到18歲
第二呢專,創造編程語言,你屬確定?我的印象里目前沒有單人創造編程語言的先例,都是大型團隊耗時數年才能完成的,但是類似於VUE這種腳本框架是可以一個人完成的。
你這個標題太危聳了!
編程沒有年齡限制,編程語言也沒想你的那麼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