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一間幸福的教室讀後感
『壹』 會飛的教室的讀後感
最近我「啃」完了《會飛的教室》這本書,它使我感慨萬千,這本書主要講了一群孩子們准備在聖誕晚會上,「亮」出他們自編自演的一場戲——「會飛的教室」。不過,他們在排練時,也經歷過重重困難與驚喜!
書中有許多的人物值得我們大家學習,例:才華橫溢的戴馬亭、冷靜持重的塞巴修、「作家」桃尼等等。其中我最佩服戴馬亭,因為他是個班長,他不僅學習好,而且畫畫也是「猴子爬樹——拿手戲」。
「會飛的教室」這個戲的背景就是他的傑作。在製作背景的時候他還付出了不少心血呢:在戲編好的當天夜晚,他一會兒伏在課桌上奮筆疾書(畫背景的圖紙),一會兒翻箱倒櫃忙裡忙外(准備製作背景的材料);忙了一會兒,他要開始製作「火山」了,可是他怎麼也想不出製作「火山」的辦法。眼看已是午夜時分,可是他已經被製作火山這件事弄得焦頭爛額。塞巴修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悄悄下了床,拿了個橘子走到戴馬亭身旁,輕聲說:「戴馬亭,都這么晚了,別再弄了,眼皮是要得到放鬆的,吃了這個橘子後,休息吧!」說完走到戴馬亭身後,給他做起 了眼保健操。他笑笑,說:「我沒事的,過一會兒再睡,你先睡啦!」說完,兩人有說有笑地上了各自的床,睡了。可是在黑暗中,還有一雙眼睛在眨巴著,那,就是戴馬亭的眼睛。他腦子里還在思索著「火山」的製作。
第二天,天邊剛剛露出魚肚白,他立即翻身下床,走到課桌旁坐下,從抽屜里取出一些材料,開始仔細、刻苦製作「火山」。這時,一隻溫暖的手放在了他的肩上,心疼地說:「戴馬亭,你怎麼這么早就起來了,還早呢,你再睡一會兒。 「會飛的教室」這戲的背景大家會幫你的。」他一回頭,原來是棓克老師早上來巡邏了。他堅決的說:「不,老師,背景設計是我個人的責任,我不需要任何人插手。謝謝您,老師。」棓克老師說:「那可不行。戴馬亭,你每天這么早起來,遲早會累壞身子的!」他還是搖搖頭說:「老師,我明白您的好意。可是……。老師,我還有事呢,一會兒見。」棓克老師吸了一口氣,說:「好吧,戴馬亭。再見。」「謝謝。」他說完,又將頭「埋」課桌上。棓克老師嘆了口氣離開了。戴馬亭這種細致認真,不怕困難,不半途而廢,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我去學習。
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有要向他學習的地方,比如說:前幾天,媽媽叫我天天背成語,我才背了幾天就不背了,媽媽惱羞成怒,她憤憤地說道:「你不是十分欽佩《會飛的教室》中的戴馬亭嗎?怎麼不向他多學學堅持不懈!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會有成效嗎?!自己好好想想。」我慚愧地低下了頭,心想:戴馬亭能行,難道我不行嗎?我要超過這個「敵人」
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要像戴馬亭那樣做一個知識淵博、迎難而上、足智多謀的人;這本書的內容,可算是一部高度濃縮的校園風景,它所表現的同學之情、師生之愛,無不喚起我們對友情的追憶與珍惜。
『貳』 讓教室成為孩子們溫暖的家──《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後感
[讓教室成為孩子們溫暖的家──《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後感]
下課鈴響後,孩子們都蜂擁地從教室里跑向操場,安靜的校園頓時熱鬧起來:打球的、踢毽子的、抓石子的、放紙飛機的……一個個孩子在操場上盡情地玩啊、跳啊,那種快樂和開心的勁兒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就連在課堂上睡覺的孩子,此時都活躍得不得了!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呵呵,只要你走進美國作者雷夫.艾斯奎斯所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你就會知道答案的!
《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不是一本美國人寫美國教育的書,而是一本傑出教師寫正確教育的書,讓教室成為孩子們溫暖的家──《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後感。它適合美國人看,也同樣適合美國人以外的中國人、韓國人、印度人看。這本書講述的是:美國一位小學教師雷夫靜心教育他班裡的學生,使一屆又一屆平常的學生成長為一批批的人才。作者的著眼點不在成功,而重在教育的過程。他心態平和而自信地寫了許多發生在56號教室中他和學生零碎的事兒。這些小事兒,在許多教師身上都會發生,情形似乎大同小異,但是第56號教室卻讓這些小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義。一些孩子,他們有幸從這間教室走過,他們的人生,因此改變了走向,改變了高度……教室與教室原來可以如此不同!教室與操場原來有如此大的差別。
為何孩子們在教室里沒有操場那麼活躍,操場上總是熱鬧非凡,課堂上卻總是死氣沉沉?雷夫老師告訴我們,現在的很多教室都存在下列不良現象。
一、教室里傷害現象大量存在
雷夫老師說,「這年頭,大多數的教室都被一種東西控制著,那就是『害怕』!」的確,教室里老師害怕:怕丟臉,怕不受愛戴,怕說話沒人聽,怕場面失控……然而學生更害怕:怕挨罵,怕被羞辱,怕在同學面前出醜,怕成績不好,怕面對老師的盛怒……
是啊,如今教室的管理很成問題,傷害現象無處不在。首先是部分老師時刻無情地傷害學生,比如,打罵等體罰學生,大聲吼叫學生,生氣不上課,對學生熟視無睹,不聞不問,不批改學生的作業或讓學生重復抄寫作業。凡此種種,對學生造成的傷害是無法預計的,也許體罰學生的傷害能夠看見,但是精神傷害存在於無形之中,其危害更大。
其次,學生之間互相傷害,比如,相互打架和謾罵,瞧不起成績差的學生和家庭困難的學生,相互之間的歧視和孤立。如此等等的現象,沒有哪一間教室不存在,都會讓學生感到害怕,受到傷害。
二、教室中賄賂行為比比皆是
「如果你今天背來了課文,我就獎你一個練習本,讀後感《讓教室成為孩子們溫暖的家──《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後感》。」語文老師經常這樣說;「這次乒乓球比賽,我們班能夠獲得冠軍,我就組織大家去野炊。」班主任經常這樣說;「如果這次考試,你考到了班級前三名,我就給你買玩具。」家長們也經常這樣說。這種以獎勵作為「誘餌」來讓學生完成老師和家長的任務,達到要求的現象,在如今的教室,誰也否認不了它的大量存在。所以,孩子背書不是真正掌握文章的優美詞句、體會感情、練習語感,而是為了得到「一個練習本、一次參加活動的機會」。孩子完成作業,不是為了掌握所學的知識,而是為了得到老師和家長的物質獎勵。
雷夫老師告訴我們這就是「教室賄賂行為」!其實,我們當老師的都知道這種做法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這對於學生終生的發展毫無益處,因為這種做法否認了「我們要讓學生知道,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要給予獎賞」的教育思想,這是教育功利化的集中變現。
三、教室里討好之聲不絕入耳
希望得到他人的賞識,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少的心理需求。可是這種心理需求,在教室里往往成為了一種「討好」!一個孩子在一邊賣力地讀書,一邊用眼瞅著老師。這時老師如果點頭微笑,孩子就會讀得更賣力;如果老師不予理睬,孩子讀書的聲音馬上就會小下來。這個孩子讀書的目的,不是發自自己內心的需求,而是為了得到老師獎賞,他大聲的讀就是為了取悅老師、討好老師。其實,在教室里,很多時候也存在著老師「討好」學生的現象:這次考試大家考得好,我就帶你們去春遊!老師為了讓學生考好成績,就用「春遊」做誘餌,來「討好」學生。雷夫老師並沒有否認教室了里這種「討好」的作用,無論是誰,在這種「討好」中都付出了努力!但是,教育不是為了相互討好,而是要學生內化為自己真實的行為。
真是不讀不知道,讀後嚇一跳。第56號教室所列舉的不良現象,很少有老師否認得了。要想教室成為學生溫暖的家園,我們老師就應該向雷夫老師一樣,要懂得決定教室的尺度就是我們教師自己,要用自己的面貌來改變教室的內容,要用自己的氣度來提升教室的容量。我們教室要擯棄害怕,建立信任,老師要「做孩子們可靠的肩膀」;我們的教師要拋棄「賄賂」,就要讓學生明白「行為得宜是應該的,不需要給予獎賞」;我們還要學習雷夫老師敢於講真話的精神,現在我們很多老師也被社會上很多現象同化了,不敢講真話了。雷夫老師直言不諱地說:教書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也沒有「倒吃甘蔗兩頭甜」的感覺;當你靜下心來回想過去種種,會發現不如意的事情總是比較多;當一個老師,真的很痛苦;成功沒有捷徑……這一句句真話,震人發聵,讓人聽來內心的浮躁頓時變得平靜了:教育是真實的,來不得半點虛假,只有讓教室成為孩子們溫暖的家,教育才會變得真實!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做老師,應該向雷夫老師一樣,時刻不能忘記愛學生是我們的「上帝」,始終是我們服務的對象,我們要時刻牢記「第56號教室的奇跡」,努力改變自己,用心經營好自己的教室,用真愛對待「上帝」,一定能創造屬於我們教室的奇跡!
〔讓教室成為孩子們溫暖的家──《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叄』 會飛的教室讀後感
如果,教室是一架飛機,不就可以帶著我們去翱翔世界?如果你長著一雙想像的翅膀,那就快快飛入書中去分享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吧!教室真的會飛嗎?當然不會,「會飛的教室」只不過是孩子們自編自導的一場戲罷了。
這是一本描寫校園生活故事的書。書中的主人公有家境貧寒的戴馬亭,他雖然很年輕,但也老成持重;班裡的劇作家姚尼,他被父母遺棄,但多愁善感;生性好鬥的馬提斯,他的肚子就像是一個無底洞,怎麼也填不飽;還有貴族出身的鄔理,他一心想要改掉膽小怕事的毛病……他們性格各異,卻十分珍惜彼此的友情。
總是被嘲笑沒膽量的鄔理為了證明自己的勇氣,做了一件震撼全校的事——他依靠一把小雨傘從高高的爬桿上往下跳,結果小腿骨折了。這種膽小病的「療法」是多麼可悲,可嘆!
班長戴馬亭因為家境貧寒而不能在聖誕節回家,他為了不讓別人知道他的痛苦,常常默默地流淚,恰好被培克老師看見了,於是培克老師用他的年終獎金——也就是原本想和「禁煙老師」一起聖誕旅行的錢,幫助戴馬亭回到了家。
讀完這本書後,我懂得了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同學有困難時就應該盡力幫助他。同時我也感受到了老師對我們的關懷。在學校里,老師一直在背後鼓勵我們,幫助我們,就像文中的培克老師一樣。是啊,除了父母,最關心我們的人是誰呢?是老師和同學!沒有他們,我們也不能幸福快樂地生活!
『肆』 400字飛翔的教室的讀後感
光看書名,也許你會和我一樣以為這是一本童話,或者至少也是本幻想小說。可是我要告訴你,這是一本再真實不過的書了,真實得就像是寫在歷史書上的故事。不過作者凱斯特納會這樣告訴你,這只是一個聖誕節故事罷了。 飛翔的教室,其實只是一出書中的主人公——一群完全中學四年級的孩子們自編自演的戲劇罷了,故事中既沒有真的會飛的教室,甚至這出戲劇本身也只是個跑龍套的出身。不過我們也沒必要斤斤計較這些,因為孩子們在現實中的表現,要遠比舞台上更加奪目,誰說現實不如戲劇呢。 還是讓我先介紹一下這些能乾的小夥子們吧:約尼,就是飛翔的教室的編劇,小時侯被爸爸遺棄,由一位船長拜託自己的妹妹收留了他,一個敏銳的「作家」;馬丁,四年級的優等生,雖然家境貧寒,但卻非常努力,可以說是這群孩子的頭,非常喜歡畫畫,也許將來會是個藝術家吧,雖然是優等生,不過馬丁也不在乎打架;馬蒂亞斯,一個夢想成為拳擊手的強壯的小男孩,不是很聰明,但絕對是一個靠得住的夥伴,非常好玩的個性是肚子老是餓,總是不斷地要吃糕點;,一個膽小的男孩,在飛翔的教室這出戲劇里扮演一個小姑娘,跟馬蒂亞斯是好朋友。
除了這幾個小夥子,還有兩個大人也是理所當然的主角:一個是主管教師約翰·伯克,孩子們都叫他尤斯圖斯,意思是公正的人,他也的確是一個正派的,非常喜歡和關心孩子的好人;另外一個是不抽煙的人,因為他住在一列禁煙車廂里(那是他自己花錢買來,放到學校附近的小果園子里的),所以孩子們這么叫他,至於他的名字,好吧,我承認,我覺得根本沒必要知道他的名字,你們看了以後大概也會這么覺得的吧。 故事的開始,啊,我是說跳過序章的第一章,孩子們在排練戲劇,這並沒有什麼特別好說的,我在前面說了,這並不是重點,故事其實真正開始於一次綁架。啊,你沒聽錯,是綁架。完全中學孩子們的對頭,實科中學的孩子們綁架了帶著聽寫作業本的克羅伊茲卡姆,為了營救克羅伊茲卡姆並奪回作業本,我們的小夥子們展開了一次聰慧勇敢的作戰:敏銳的約尼,勇敢的馬蒂亞斯,冷靜細致的馬丁,你們一定也會被他們迷住的,所以具體的細節我就不透露了。
總之,完全中學的孩子們獲勝了,雖然不那麼完美,聽寫本子在他們採取行動前就被對方燒毀了,而且更不幸的是,他們在回校的時候被逮住了。不過卻也因此知道了主管教師尤斯圖斯的故事,知道了他為什麼要做這所完全中學主管教師的理由,也明白了他願意成為孩子們所信任的對象的願望。敏銳的約尼和聰明的馬丁還順帶發現了連尤斯圖斯自己都還不知道的,他與不抽煙的人之間的秘密聯系。於是兩個小搗蛋鬼製造了一場感人的相會。
綁架事件結束了,但生活卻遠不會結束。這回生活的考驗落到了膽小的烏利和貧困的馬丁身上了。膽小的烏利因為膽小,因為不敢反抗,所以一直被欺負著,終於忍受不了的他作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拿著一把傘,從高高的體操梯上跳了下來。所幸只是摔折了一條腿,休養幾個月就能復原。俗語說兔子急了也會咬人,原本柔弱的人,一旦被絕望的情緒逼迫,也往往會作出驚人的舉動,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呢。
馬丁的麻煩則要現實的多。我們知道馬丁是一個貧困的孩子,因為家裡實在籌不出錢來,所以沒有路費給他回家。馬丁是一個優秀的孩子,大抵優秀的孩子總是有挺強的自尊心,馬丁自然也不例外,盡管難過和沮喪,卻不願意被別人知道。如果換作是馬蒂亞斯的話,一定會很爽快說出來的。當然作者是不會讓馬丁一直悲傷下去的,不然就說不上是聖誕節故事了,聖誕節故事有個圓滿的結局才配得上聖誕節的氣氛嘛。於是,尤斯圖斯很自然地發覺了馬丁的事,並且給了他足夠的路費作為聖誕禮物。於是,故事也就在完美的聖誕節夜空下結束了。
這是一個很甜美的聖誕節故事,至少我是這么覺得的。
『伍』 求一篇《飛翔的教室》的讀後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多姿多彩的。《飛翔的教室》就講述了五個地地道道的住校「瘋小子」童年的故事。
這本書,生動的描寫了他們:馬丁,一個懂事,有能力而令人敬佩的孩子;約尼,沒有父母關愛而寫作水平極高的孩子;馬蒂亞斯,一個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而仗義的孩子;烏利 ,一個膽小而又有勇氣的孩子;塞巴斯蒂安,一個機智而愛鑽研的孩子。還有伯克博士和不抽煙的人……無不令人耐人尋味,使人回味無窮。
在這些生動的人物中,我最喜歡馬丁。馬丁在學習與繪畫方面都卓藝超群,並且特別懂事。聖誕節前幾天,別人都快快樂樂的准備回家過聖誕節,馬丁卻無法回家過聖誕節,他實在沒錢!他強行對自己說:「不許哭,不許哭……」多虧好心的伯克博士給他錢,他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過聖誕節,馬丁回到家馬上給伯克博士寄了明信片,表達自己對伯克博士深深的謝意。
每當我讀到馬丁、約尼在期盼著父母時,我就忍不住會哭出來。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一家人多麼快樂呀!可馬丁回不了家,約尼根本沒有父母……每當我看到烏利生病了有朋友去看望他;不抽煙的人與伯克博士之間的友誼時;我多麼羨慕他們呀 ,這友情是多麼珍貴呀!
這個故事,讓我刻骨銘心……
『陸』 第56間教室讀後感 第56間教室讀後感怎麼寫
看到《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這個題目,感覺有點新奇,對於教師來說教室是最熟悉但是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為什麼是56號?奇跡是什麼呢?我充滿了好奇。我翻開書本,用心的品讀著《第56號教室的奇跡》,自己的內心不時的被感動、共鳴充斥著:雷夫的教育歷程和教育信念是那樣熟悉而新穎;雷夫的教育觀點和信念是那樣獨特與執著。他的成長經歷,對我們每一個教師「做一名好教師」都十分有借鑒好處。他的獨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級管理形式,值得我們實踐和探討。它就像一面鏡子,告訴我們在我們的教育實踐生活中,在什麼地方做的不對,哪裡需要改善,哪裡能夠做得更好。
「第56號教室」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風雨的天堂,第一章中「給我一些真相」裡面講述的故事,在我的教育生活中也曾遇到。記得那是我第一年做班主任,我們班一個男生也像艾里克斯的似的,在連續三天「忘記」帶作業後,最後,我再也忍不住,當著全班學生對他大吼大叫,把他書包里的東西全都倒在地上,讓他找作業。其實,我早已明白他又忘記寫作業,我並不是因為他沒有完成作業而生氣,而是因為他一次次的對我撒謊,讓我很氣憤。看了艾里克斯的這個故事,我想,我比艾里克斯的老師幸運,孩子的家長並沒有找到學校來找我算賬。其實,此刻看來我和那位老師犯了同一個錯誤,就是錯失了一個絕佳的教育機會,對這個孩子造成了傷害。如果當時,我像雷夫對待麗莎一樣,那事情會有另外一種結局,也許這個男孩自己就會不好意思的來向我承認他撒謊了,也可能以後都會完成作業,或許……
隨著教學年齡的增長,我已不再那麼沖動,學會用用心的態度與耐心來應對問題,處理事情時能夠經常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想,建立了與學生的信任,平和、友善、誠實、公正而又通情達理的對待每個人、每件事,盡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像家一樣的避風港。我學會了為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多做加法,以此激勵學生,帶動其他的學生來競爭,而不是處處針對他們的缺點做減法,努力成為一個令人喜愛的老師。
透過對《第56號教室的奇跡》的研讀,我還明白了,不管是教導學生還是子女,必須要時時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當作教育的捷徑。第56號教室之所以個性,不是因為它擁有什麼,而是因為它缺乏了這樣的東西――害怕。雷夫老師用信任代替恐懼,做孩子能夠依靠的依靠,講求紀律、公平,並且成為孩子的榜樣。正如他所說的:「孩子們以你為榜樣。你要他們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學生和氣待人、認真勤勉,那麼我最好就是他們所認識的人之中最和氣待人、最認真勤勉的一個。」
書,還在品讀;收獲,卻很多很多。徜徉在雷夫老師的「第56號教室」,我也猶如雷夫老師的學生那樣,深深地迷戀在這理想的「教育國度」之中了。真誠的祝願所有的老師都能夠開心、快樂地工作,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快樂的學習、茁壯的成長!
『柒』 教室里的大象讀後感
一、寫讀後感的要訣
1、重視「讀」
「感」是從讀中產生的,讀是感的基礎.不認真讀,就不能深刻領會原文的中心,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如果拿過書來,走馬觀花地翻上一遍,僅僅憑著一個初步的印象,就迫不及待地動手寫感想,這個「感想」往往寫不好.
舉例來說.有這么一個故事,說的是古代魯國的國王得到一隻海鳥.他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鳥,就把它當做是神鳥了.為了表示自己對「神鳥」 的愛護和尊重,他吩咐把鳥供養在殿堂里,把宮廷里最美妙的音樂奏給它聽,用最豐盛的筵席款待它吃.可是鳥呢,卻被嚇得神魂顛倒,舉止失常,連一片肉也不敢嘗,一滴水也不敢沾,這樣,只三天功夫,這只鳥就活活地餓死了.
看了這個故事,怎樣寫一篇心得筆記呢?你如果在魯王不懂得養鳥的技術,鳥應該如何養的問題上大發議論,即使寫得再詳盡也不行.為什麼呢? 因為你從根本上把這個故事理解錯了.這個故事其實是說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要具體對待.否則,盡管主觀願望是好的,也難免要失敗.只有抓住了這一點,去聯想、去議論,才能把感想寫得深刻、動人.
怎麼讀呢?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我們首先必須熟悉下列情況:(1)寫作時間.(2)寫的什麼,即作品的內容.要把作品中的時、地、人、事、物這幾方面弄清楚,不能囫圇吞棗.寫故事梗概,列提綱,這些都是熟悉作品內容的輔助手段.(3)為什麼而寫,即作者的寫作目的.其次,要邊讀邊想,邊讀邊記.哪些地方使你激動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萬千都不要放過去.要反復讀,邊讀邊體會文章的中心,聯系自己生活的體驗,加以對照、比較.為「感」做好准備.
2、「感」要專一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就拿《小馬過河》這篇我們都知道的故事來說.它雖然短小,但仔細體會,就會使人產生幾方面的感想:①遇事要多動腦筋、認真分析,不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②實踐出真知,水是深是淺,要親自去試一試,「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要親口嘗一嘗.」③老馬教子有方,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溺愛,不嬌慣;當孩子沒有完成任務時,不諷刺,不責怪,而是循循善誘,耐心指導.
僅就對這三方面的感想來說.一篇心得筆記最好只選擇其中的一兩個方面寫透徹,寫深刻.
3、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
「讀後感」當然是先「讀」而後有「感」.你讀的是哪本書?你是對這本書中的哪個問題發表感想,這些都需要交代一下.如果對原文一字不提,上去就寫感想,就會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你的感想是怎麼來的.另一方面,有的同學在寫讀後感時,用大量的篇幅去復述原作的內容或事例,只在結尾發表幾句感想.這樣寫就會變成向別人介紹某一本書.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但文章的「感」一定要比「文」多.
二、讀後感的寫作
1、寫作方法:
寫體會式的讀後感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聯系實際分幾點具體地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另一種是先概括原文的主要內容或情節,再抓住主要內容中感受最深的部分寫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2、寫作順序:
在結構上,常見的有這兩種寫作順序:
概括式提示「讀」→抒寫感受→回扣到「讀」
或者簡單介紹文章之後,把主要內容分散寫,夾敘夾議.用一處原文來談一點感想,這種方法必須注意前後銜接.
3、寫作技巧:
(1)讀後感的題目.
最簡單的題目是「讀《××××》有感」.你想醒目一點,可以抓體會中最深的一點自擬題目.如《見義勇為是一種美德》就是如此.
(2)「感」的內容.
首先提醒大家,感受一定要和文章的主要內容相符,否則就會鬧笑話,文章的主要內容假如是講的認真學習,可你談的體會卻是熱愛勞動,文不對題,完全不符要求,這一點也是寫讀後感難把握的一點.另外在聯系實際談感受時,可以打開你想像的閘門,從古到今,從近到遠,從中國到外國,從自己到別人,看到的、聽到的、正面的、反面的,只要與文章的主要內容有關系,能夠幫你說明問題的都可以寫.
讓我們舉例來說:
例1、《凡卡》讀後感
今天我們學習了《凡卡》這篇課文,我感受很深.
《凡卡》一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在一八八六年寫的,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九歲的凡卡·茹科夫,三個月前被爺爺康司坦丁·瑪卡里奇送到鞋匠阿里亞希涅那裡做學徒,他在這三個月里受盡了折磨,睡在過道里,老闆和老闆娘為一點小事就要毒打他,伙計們也捉弄他,每天只能吃一點麵包渣,他沒有衣服和鞋穿,沒有親人,沒有快樂.他給爺爺寫信,請求爺爺把他接回去,但這只是夢想.凡卡的生活多麼悲慘呀!
讀完這篇課文我很受教育.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簡評】
看了這篇讀後感同學們會有一個共同的反應,這文章寫得太空洞了.讀後感,重在寫讀後的感受,而不是對原文的介紹,而本文的小作者所描述的大部分是課文中的內容,至於看到這些現象聯系實際,與自己進行對照比較則一點沒談.盡管開頭結尾都分別高呼讀了這篇課文很受教育,感受很深,但卻見不到下文,給人以風大雨點小的感覺.
例2、《凡卡》讀後感
我一口氣讀完了《凡卡》這篇課文,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我為九歲的凡卡過著非人的生活而感到痛苦,我彷彿看到了凡卡又在挨打挨罵.
凡卡太可憐了,他才九歲,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兒童,卻受著這么多的折磨,老闆、老闆娘動不動就打他,伙計們想方設法捉弄他.誰都知道,孩子只有不斷地增加營養身體才會長得結實,才會健康.可凡卡呢,早晨吃一點兒麵包渣,中午喝稀粥,晚上又是一點兒麵包渣,至於菜啊、茶啊,根本沒有.到了晚上睡覺時,他沒有床,而是睡在過道里.這還不算,每當老闆的小崽子一哭,凡卡就得去搖那個搖籃,如果睡著了,還會挨老闆的打.凡卡總是回想在鄉下的那一段日子,雖然清苦,但身邊有爺爺、有小夥伴,而現在誰都欺辱他,他真受不了了,他請求爺爺接他回去.
讀到這兒,我腦海里浮現出凡卡遙望故鄉向蒼天哭泣的情景,我的心裡真不是滋味.
如今,我們也是十來歲的少年兒童,可和凡卡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們生活在蜜罐里.每天我們都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老師像辛勤的園丁,精心教育我們.學校為了讓我們全面提高素質還給我們建立了計算機房、閱覽室、語音教室、自然實驗室等,每天我們都能學到許多新知識、新技能.父母為了讓我們身體長得結實,天天為我們准備營養豐富的食品,我們多幸福呀!
讀過《凡卡》之後,我又陷入了沉思,為什麼我和凡卡同是少年兒童卻過著不同的生活呢?原因是我們不是生長在同一社會中,凡卡生活在沙俄黑暗統治之下,那裡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富人終日花天酒地而窮人卻度日如年窮困潦倒.我們呢?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了我們兒童享受幸福生活的權利,國家還為我們少年兒童立了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起到了保證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作用.人們常說,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看看小凡卡,再看看自己,我們太幸福了.我要加倍努力學習,長大更好地建設我們社會主義祖國,讓更多的兒童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評析】
同前一篇讀後感相比,此文內容顯然是豐富多了.首先小作者注重在讀文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小作者以自己現實生活狀況與凡卡一一進行對照,感受到自己生活環境的優越,深知自己猶如生活在蜜罐中.另外,這篇讀書筆記反映出小作者認識問題的深度,他不是就事論事,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了社會制度的不同,進而激發了努力學習長大建設好祖國的願望,他的感受顯得更加充實、深刻.
『捌』 《會飛的教室》讀後感。
《會飛的教室》讀後感
今天讀了《會飛的教室》第一章同學情深,2。編內劇姚尼。這一節主容要敘述了姚尼的幼年經歷。他生下後不久,他的親生母親就離家出走,四歲的時候又被父親拋棄,這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傷痛,終生都癒合不了的傷口。好在善良的船長把姚尼交給了自己的妹妹瑪麗,瑪麗收留了姚尼,並且非常疼愛他。這些使姚尼變成了一個多愁善感的孩子,而且這樣多愁善感又使他的心靈異常敏感,感情豐富,成就了他的文學天賦。《會飛的教室》是一部話劇,就是姚尼寫得,老師和同學都非常喜歡,可見他的才華不一般。
因此,當我們遭受挫折或身處逆境的時候,千萬不要氣餒,要鼓起勇氣,揚長避短,發揮出自己的優勢,這樣才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
『玖』 電車教室讀後感體會
《電車教室》讀後感
《電車教室》是《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里的一個非常愉專快的小故事。
《電車教室》的大意屬是:一個名叫「小豆豆」的小學生,因為打擾了全班和隔壁班的學生,所以一年級就被退學了。當她來到新學校————巴學園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現象教室都是電車!所以她異常興奮,跑到校長辦公室,校長聽了她整整四小時的話後,宣布她已經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了。小豆豆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地向電車教室走去。小豆豆感覺到「真特別」!的是:行李網架、透明的車窗、干凈的天花板潔凈的地板都是電車原來的樣子,連沉重的車門也是原來的。小豆豆認為:因為校園里的花草樹木隨風搖擺的緣故吧,所以感覺就像是電車跑了起來似的。小豆豆不知不覺地唱起了不成調曲的小快樂歌。
小豆豆所在的電車教室多麼有趣呀!她在巴學園學習非常好,從此成了一位好學生。
『拾』 同步作文讀後感124頁《教室》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下是讀後感寫作方法:
讀後感的寫法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在上一講里說過了,這里就不多講了。其次,寫讀後感,有它一定的規矩,有的書上把它歸納為「引、議、聯、結」,四個字,想公式一樣。對於這些規矩我們不可以不學,考試時只要內容有創意,套用這種公式未嘗不可;但我們也不要受其所限,寫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嘗試在結構上有自己的創意,有自己的個性。但不管怎樣,讀後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這兩個字表達好了,就是好的讀後感。
三、寫讀後感的基本技巧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四、寫讀後感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