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文化可以創造

文化可以創造

發布時間: 2021-01-28 11:16:27

⑴ 人類為什麼要創造文化,舉例說明文化有什麼作用

文化來的形成是基於我們想將源知識傳遞給下一代,這一點可以從大猩猩身上證實,文化不是創造出來的,其本身就是社交,與知識傳遞,技能傳承,逐步演化而成的,只不過由於當下社會生產力遠遠超過了人類個體生存的基本所需,當然資源分配不均勻是另一回事。文化的作用,傳遞信息,傳承技能,思想,觀念等等

⑵ 為什麼說文化是創造力的開端

因為只有文化才能夠進行發展,掌握文化才能夠有創造之力

⑶ 如何創造文化

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擴大,我國的文化創造力也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考驗。聯合國貿發會議《2008世界經濟創意報告》提供的數字顯示:2005年,中國文化產品的出口量佔全球市場總額的19%。然而,中國當下的版權貿易5:1的赤字情況不免讓人擔憂。大量的復制,鮮有的原創,正動搖著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基。難道,中華民族向來是個沒有文化創造力的民族嗎?當然不是!縱觀歷史,我國的文化瑰寶不勝枚舉,《詩經》、《紅樓夢》、《清明上河圖》、《蘭亭序》無一不是我國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如今,暢銷書架上總是陳列著一些國外的流行書籍和有著千篇一律內容的青春美文,影院的滾動大屏幕上總是顯示著眾多國外大片,各大音樂網站的推薦歌曲也多為流行音樂,還有近幾年席捲中國大陸的「哈韓」、「哈日」之風,以及那全民皆知的「山寨」,都在無形中瘋狂地侵蝕著我們的文化。當我們為暢銷書排行榜上有中國經典名著而欣慰時,永遠無法登上前幾名寶座的情況卻讓我們默默悲嘆;當我們正為有《建國大業》這樣的影片而慶賀時,「名人效應」卻將我們推向谷底;當我們正為有濃濃中國風的樂曲而感到欣慰時,變味的唱法讓我們嘆息不已。難道,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日益衰退嗎?當然不能!現在,一些文化人轉型為文化商人,他們更多地依賴大投資、大題材、大製作、大宣傳來提升自己的文化影響力,從而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卻忽視了「產品」的文化價值。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並被「發揚光大」,那麼我們很快就會迎來文化創造的「世界末日」。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應做到以下兩點。首先,我們應該保持內心的一份淡泊與寧靜。「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若不淡泊,怎能做出文化;若不寧靜,怎能使這文化充滿「文化」?我們要戒驕戒躁,勿被那些功名利祿所誘惑,而應一心想著「文化」。一支煙管、一壺茶、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一支筆、幾張紙,這些便是蒲松齡先生全部的「文化世界」。可是,就在這如此簡單、朴實的世界裡,他創造出如此經典的《聊齋志異》。我們不妨也向先生學習:作家將一張書桌、一把椅子、一支筆、幾張紙、一杯清茶或咖啡作為他們全部的「文化世界」;音樂家將一把樂器、一支筆和一張五線譜紙作為他們全部的「文化世界」;畫家將一塊畫板、一張紙、幾支畫筆、一盒顏料作為他們的「全部世界」;雕刻家……若是如此,我們所創造的,即使不是驚世之作,也將是充滿「文化」的文化!其次,我們應把握文化創造的核心。真正的文化人應有獨立自主的思想、敏銳的文化「嗅覺」,並有著強烈的責熱感與使命感。時尚界有「潮流」一次,文化界亦如此。譬如,今天流行魔幻小說,明天就會涌現出一大批「原創」作品,明天流行唯美畫風,後天我們就會看到一幅幅換湯不換葯的「唯美」畫作。此時,真正的文化人應有 「走自己的路」的精神,將那些潮流之風全部擋在門外,靜下心來獨立思考,獨立創造。但是,如果我們總是一味地關起門來,兩耳不聞窗外事地埋頭苦幹,那也是不可行的。我們還應具備對敏銳的文化「嗅覺」,即敏銳的洞察力。《桃花源記》若只是體現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憧憬,《捕蛇者說》若只是訴說捕蛇者的悲慘遭遇,《促織》若只是講述成名的起伏經歷,它們也便不會流傳至今且仍為人們所稱頌。我認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它們的作者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將文章賦予現實意義,使之深刻、耐人尋味。同時,真正的文化人還應具備強烈的責熱感和使命感。《南方周末》被評為讀者「最喜愛閱讀」的報紙,這正是因為它有「良知」。它頂著壓力,將無數事件背後的真相告知世人,承擔了作為報紙的責任;從創辦的第一天開始,它就自覺地意識到「作為黨報的補充」的使命,對讀者進行興科學與民主的啟蒙——這樣的報紙才是我們正真的「文化」!我相信,有了內心的淡泊與寧靜,有了對文化創造力核心的正確把握,我們必將迎來中華民族文化的再一次輝煌!

⑷ 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創新這種說法對不為什麼

正確的,文化是需來要交流的源,只有通過交流比較,才可以取長補短,文化可以通過交流獲得新的血液,從而互通互益。

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並傾向於選擇有效的行動,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

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

(4)文化可以創造擴展閱讀:

傳續

從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麼,文化就有了傳續功能。

了解中國文化的必要性。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的偉大創造物,是整個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

數千年來,它不但在中國歷史上大放光彩,惠及歷代炎黃子孫,而且在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以後,影響了西方世界的歷史與文化。在國際社會中,它的傳播更加迅速,影響也更加廣泛。

⑸ 人類目前能創造出合理的文化

人類是宇宙中最低下的生命』(貪婪』妒嫉』私心』嗔心』縱欲…專)…

我們這一茬的科學是實證屬科學=>眼見為信~有如盲人摸象'(半瓶子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還不如全不知道)~能發不能收'(連環保問題都無法善後)(還有變種的病毒)~~將把人類帶入毀滅~

世界末日:很多博物館有科學證據(比如:化石&海底發現的建築..他們科學進步的遺跡~超過我們現在的科學)』證明曾經有好幾次的世界末日...諾亞方舟&雅瑪文化遺跡~都是真的..

祝您順利進入新宇宙!(請拯救自己!)~

⑹ 有知識有能力有文化的人一生可以創造多少財富

有知識有能力有文化的人,
這個無法界定,什麼人才算呢?
一生可以創造多少財富,
每個人也是不一樣的 ,有多有少。
有的人設計飛機,火箭,導彈,航空母艦
有的人製造飛機,火箭,導彈,航空母艦

⑺ 何為文化創造力

文化部部長蔡武近日稱,當前我國文化產業領域普遍呈「小、弱、散」狀況,大量呈現「為他人做嫁衣」的「紐扣現象」。他的擔憂,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文化產業所處的尷尬局面。我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的地位現狀是:復制能力強大,但原創能力不高。大量快餐式的文化產品捲起一陣陣熱潮,卻熱得急,涼得也快,真正給大眾留下長遠影響的精品力作難得一見。《貴州民族報》文章指出,文化創造力的核心在於文化人獨立的思想、敏銳的洞察、崇高的責任和不泯的良知。唯有把握時代脈搏、感知人民冷暖、領悟生活真諦、超越個人得失,進而煥發創造激情,激活創新潛能,文化創造才有不竭的源泉。一個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興盛。作為國家發展的軟實力,文化理應成為時代變革的先聲,社會進步的先導,民眾心智的明燈。風雲激盪的改革時代,中西交匯的開放格局,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新舊思想的沖突碰撞,是文化創作最豐厚的土壤。

⑻ 沒有傳統文化就不能實現文化創新,說法對嗎

說法錯誤,文化是人類創造的財富和繼承的財富。它是可以繼承也是可以創造的。沒有歷史就等於沒有文化,中國人無法創新就是因為循規蹈矩的在傳統文化上加工抄襲,沒有質的飛躍。文化的繼承只需要良好的方面,劣根性是不值得提倡的。
例如中國5000年歷史文化遺產,我們學的仍然是5000以前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那麼他們看待事物對宇宙的理解一般都是狹隘的,在奴隸封建社會中,中國人對於社會的判定看法直接被統治階級左右。所以造成如今人們常說的民不與官斗,官大一級壓死人,背後罵皇帝,群體圍觀,對人冷漠等等常見的事情。這都是劣根性。是統治階級左右的結果。官場上風靡的舊官僚思是根源。這個根源是全國衡量的依據。官場不變革文化就無法革新。官員優良作風沒有繼承,貪墨枉法倒是學的很快,所以中國人劣根性也無法根治。中國人也就沒什麼可以驕傲的。
簡單的講,文化可以創造也可以被毀滅。當文明被毀滅,人們可以重新創造文明。語言,思想會依據人類發展變通,人們創造文字,語言,科技,得到大家的共識就成功的創造了文化。 這是宇宙的奧秘,相對論的結果。就像台灣被日本佔領50年,被強制灌輸日本文化,所現在他們仍然有日本氣息,上海也是這樣。 一切都是文化造成的影響。如果日本不被打敗,我們的後代就很有可能不再會漢語,不會知道中國的歷史,我們會繼承日本的文化,中國式的文明將結束。德國人的屠殺猶太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⑼ 舉例文化創造性的特點

1、商品性
即它伴隨著文化產品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大眾文化活動屬於一種伴隨內商品買賣關系的容消費行為;
2、通俗性
即大眾文化不是特定階層的文化,而是為社會上散在的眾多「一般個人」的文化;
3、流行性
即大眾文化是一種時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變化趨勢;
4、娛樂性
大眾文化文本無論其結局是悲是喜,總是最求廣義上的愉悅效果,使公眾的消費、休閑或娛樂 渴望獲得輕松的滿足.
5、依賴性
即大眾文化主要是在大眾傳媒的引導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沒有大眾傳媒,也就沒有大眾文化.在這個意義上,大眾文化也是一種傳媒文化.
6、大眾媒介性
即大眾文化以大眾媒介為主要傳播媒介,具有這種媒介所規定的特點.大眾媒介,通常包括機械印刷媒介(報紙、雜志、書籍等)和電子媒介(廣播、電影、電視、網路等)兩大類.
7、日常性
與欣賞高雅文化帶有更多的個體精神性不同,公眾對於街頭廣告、電視劇、流行音樂、時裝、暢銷書等大眾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環境中進行的.

⑽ 什麼是「文化的創造屬性」

在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在內實踐中容的對立統一物。這里的「自然」,不僅指存在於人身之外並與之對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類的本能、人的身體的各種生物屬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發點是從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進而也改造自身即實踐著的人。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創造了人。舉例言之:一塊天然的岩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范疇。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