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能殺新型冠狀病毒嗎
㈠ 新型冠狀病毒十大謠言你中招了嗎
謠言一:中國武漢爆發的神秘疾病已被證實為新型SARS病毒。
不是SARS病毒,病原體確定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
謠言二:喝酒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喝酒不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但是新型冠狀病毒對熱敏感,56℃30分鍾、乙醚、75%酒精、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
謠言三:武漢華南海鮮市場老闆是湖北省政協副主席兒媳。
網傳「武漢華南海鮮市場老闆是余甜,她的公公是湖北省政協副主席鄭心穗」的消息。經核實,湖北省政協原副主席鄭心穗沒有兒子,此消息不屬實。
謠言四:日本派遣1000人醫療隊前往武漢。
由於日語表達習慣性省略主語,讀賣電視台報道的是「中國7省市共派遣約1000名醫務人員赴武漢疫區」。此外,網傳日本口罩降價銷售且到處張貼「武漢加油!中國加油!」也並無此事,實際情況為,日本多地區店內的大包裝口罩基本銷售一空,多家店鋪的獨立包裝口罩也採取了限購措施。
謠言五:武漢肺炎病毒為由來已久的非典類科羅納病毒。
網上盛傳的科羅納病毒是由coronavirus(冠狀病毒)音譯而來,而引起武漢病毒性肺炎疫情的病原體為一種新的冠狀病毒,不是SARS病毒。目前調查顯示,該病毒人際間傳播能力和致病性均較弱於SARS病毒。
謠言六:吸煙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吸煙不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煙草不但不能幫助呼吸道,反而會對呼吸道造成損傷。
謠言七:只有佩戴N95口罩才有用。
專家已經說明:並不一定是N95口罩,普通的醫用口罩同樣能夠起到作用。
謠言八:喝板藍根防病毒、熏醋防病毒、泡騰片防病毒、吸煙防病毒、喝酒防病毒。
實際上,這些「土方」從來沒有發揮過作用。板藍根只能治感冒,熏醋濃度太低不能消毒,泡騰片更是感冒都預防不了,抽煙、喝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損害健康沒有任何抗病毒「神效」。
謠言九:新型冠狀病毒來自於蝙蝠。
實際上雖然蝙蝠攜帶多種病毒,但並不能確定此次病毒來自於蝙蝠體內。目前專家也只能確定病毒來源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野生動物。
謠言十:洗熱水澡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在家裡洗(泡)熱水澡和高溫消毒是兩碼事,洗熱水澡保護易感人群不宜宣傳,高溫消毒是專業的事情,跟在家裡洗熱水澡不一樣。當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方法依然是少去人多密集場所,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內通風。
㈡ 新型冠狀病毒在空氣中能活多久
新型冠狀病毒不同溫度下,不同濕度的空氣中,存活時間是不一樣的,具體如下:
1、溫度
溫度越高,病毒越難存活,56℃30分鍾即可使病毒全部滅活,在室溫25度左右時,病毒很快會喪失傳染性,但是現在是冬季,病毒在體外存活的時間會更長。
2、濕度
不同於細菌,病毒通常更容易在乾燥的空氣中傳播,但這並不代表在乾燥空氣中就存活時間長。這是因為潮濕的空氣中,病毒比較容易落在物體表面上和地面上,但在乾燥的空氣中,更容易在空氣中漂浮。潮濕的空氣中更容易存活。
(2)臭氧能殺新型冠狀病毒嗎擴展閱讀
家庭物品消毒方法
1、物體表面消毒
對物體表面進行消毒時,可選用清洗、擦拭、噴霧和浸泡的方法,一般選擇含氯消毒劑,比如84消毒液,至少作用物體表面30分鍾即可基本殺滅冠狀病毒。75%的酒精是可以噴霧消毒的。
2、餐具和直接入口的物品消毒
對餐具等消毒可採用開水煮的方式,在水中煮沸消毒15至30分鍾一般就能殺滅冠狀病毒了。還可使用紫外線消毒方式,維持30分鍾以上,即可殺滅冠狀病毒。
3、衣服被褥消毒
衣服和被褥應勤洗、暴曬,甚至用加熱的方法,很多洗衣機都有加熱消毒除菌的功能。
㈢ 純棉口罩能阻擋新型冠狀病毒嗎
不能。要正確選擇和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既可保護自己不被他人版傳染,權也是當自己有呼吸道疾病症狀時,保護身邊人的有效措施。
根據自己的臉型,將折面充分展開,把鼻、嘴、下頜完全包住,然後壓緊鼻夾,使口罩與面部完全貼合。一次性口罩有里外之分,淺色面有吸濕功能,應該貼著嘴鼻,深色面朝外。一次性醫用口罩最好每 2~4 小時就更換一次,盡量不要重復使用。
(3)臭氧能殺新型冠狀病毒嗎擴展閱讀
阻擋新型冠狀病毒注意
個人衛生,回到家第一件事:洗手。每次出門回家後,要及時用流動的清水和肥皂清洗雙手。
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手絹或臂肘等遮掩口鼻,不隨地吐痰。建議盡量減少外出。如果已在外旅遊,注意飲食安全衛生,喝白開水或瓶裝飲用水,到有衛生保證的餐館就餐。旅行以休閑放鬆為主,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不要讓孩子碰觸旅遊地的家禽(雞、鴨等)和野生動物。
㈣ 紫外線能殺死冠狀病毒嗎
紫外線可以殺死冠狀病毒,因為病毒其實是非常脆弱的,其必須要在宿主中才能夠回生存。答病毒它在體外有可能存活的時間幾個小時。
冠狀病毒在系統分類上屬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狀病毒屬(Coronavirus)。冠狀病毒屬的病毒是具外套膜(envelope)的正鏈單股RNA病毒,直徑約80-120nm,其遺傳物質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只感染人、鼠、豬、貓、犬、禽類脊椎動物。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非典型肺炎
的病原體,屬於RNA病毒。冠狀病毒最先是1937年從雞身上分離出來,病毒顆粒的直徑60200nm,平均直徑為100nm,呈球形或橢圓形,具有多形性。病毒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整個病毒像日冕,不同的冠狀病毒的棘突有明顯的差異。在冠狀病毒感染細胞內有時可以見到管狀的包涵體。
2019年12月,武漢發現不明原因肺炎。2020年1月,專家組認為,武漢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體初步判定為新型冠狀病毒。
㈤ 紫外線可以消滅新型冠狀病毒,紫外線燈使用多久可以消滅病毒
紫外線燈主要用於家庭房間、醫院與實驗室的空氣消毒,照射至少40分鍾才能有效降低空氣中病毒。例如,假設貼近情況下的照射強度是500μw/cm2,那最短照射時間就是2700/500=5.4分鍾。建議買燈時跟商家問清楚貼近情況下的照射強度。
消毒頻率:
我認為也不必每次都消毒,畢竟還是對過濾效率有一點影響的,可以在較長時間使用或在公眾密集區域使用後再消毒。
㈥ 新型冠狀病毒爆發期間,高溫是否可以消滅病毒
目前已知新型冠狀病毒怕酒精不耐高溫。怕酒精,指75%的乙醇。不耐高溫是指病毒在56°C,30分鍾死亡。
㈦ 新型冠狀病毒用84可以嘛
可以,但是必須嚴格按照說明濃度配比後使用,否則會造成粘膜刺激性炎症。
另外,84屬於強還原劑(氧化劑),會損傷物體表面,衣物褪色等。
㈧ 只要是消毒劑都能有效殺滅新型冠狀病毒嗎
有很多網友認為:只要是消毒劑,日常生活中都能有效殺滅新型冠狀病毒。
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正確。
病毒本身很脆弱,在空氣中或者附著在非生物表面也容易失活,那麼「所有的消毒劑都可以殺滅新冠病毒」這一說法理論上沒有錯。但是,並非所有消毒劑都可以在短時間內使新型冠狀病毒滅活。因此,我們應該從日常消毒劑消毒原理、適用條件和消毒效率等角度考慮,選擇合適的消毒劑實現高效殺滅新型冠狀病毒。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0年3月4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對新型冠狀病毒毒理和防控方案已做出明確說明,該方案指出:「對冠狀病毒理化特性的認識多來自對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C 30分鍾、乙醚、75%乙醇(消毒酒精)、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
盡管以上消毒劑都對新型冠狀病毒具有較好的滅活效果,但作用原理並不完全一樣。冠狀病毒屬於有包膜的親脂類病毒,乙醚、乙醇、氯仿等脂溶劑通過使病毒表面的蛋白質變性,並破壞病毒的脂包膜結構來殺滅新冠病毒。而含氯消毒劑和過氧乙酸則是通過深度氧化病毒達到消毒目的。
由上可知,日常生活使用消毒劑如:消毒酒精、過氧乙酸和含氯消毒劑都可以用於有效滅活病毒。而乙醚、氯仿等脂溶劑由於具有強易燃性和對人體有較大的危害,不適用家庭日常消毒。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氯己定和含氯消毒劑名字裡面都帶「氯」,但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卻說氯己定沒有病毒滅活效果,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里需要跟大家補充說明一下,並非名字里含「氯」的消毒劑都是含氯消毒劑。含氯消毒劑是指溶於水中能產生次氯酸(次氯酸鈉)的消毒劑。因此,含氯消毒劑的主要殺菌成分應為次氯酸(次氯酸鈉)。如市售的84消毒液和漂白粉,其主要有效成分為次氯酸鈉和次氯酸鈣,水溶液有效殺菌成分為次氯酸(次氯酸鈉),屬於典型的含氯消毒劑。因此,這些日常用消毒劑可用於高效滅火新型冠狀病毒。雖然含氯消毒劑的殺滅病毒能力強,但刺激性也強,不能直接對人體進行消毒。在使用時,一定要注意避開皮膚和口鼻,且應在通風良好的區域配置和使用。
市場上常見的幾類名字含「氯」消毒劑:氯間二甲苯酚(又名:對氯間二甲苯酚、氯二甲酚)和對苯扎氯銨,其實都不是含氯消毒劑。氯間二甲苯酚則是一種酚類化合物,通過使蛋白質變性達到殺菌效果。苯扎氯銨化學名稱為氯化二甲基苄基烴銨,是一種季銨類陽離子表面活性劑,也是廣譜殺菌劑,它主要是通過改變細菌胞漿膜通透性,使菌體胞漿物質外滲,阻礙其代謝而起殺滅作用。這兩種名字帶「氯」的消毒劑都不是含氯消毒劑。
氯己定化學名為雙氯苯雙胍己烷,與苯扎氯銨一樣也屬於陽離子表面活性劑,並非含氯消毒劑,且在高濃度時才呈現殺菌作用。因而,氯己定並不適用於高效滅活新型冠狀病毒。
綜上,日常生活使用的消毒劑由於消毒原理和適用條件的差別,並非都能高效滅活新型冠狀病毒。選用日常生活消毒劑殺滅新型冠狀病毒,應充分了解消毒劑消毒原理和適用條件。歸根結底,是否能有效滅殺新型冠狀病毒需要實驗室驗證或者在實際應用中驗證。普通家庭日常消毒可使用消毒酒精、過氧乙酸和含氯消毒劑等滅活病毒。苯扎氯銨、氯己定等消毒劑並不能高效滅活病毒。消毒酒精使用方便,價格低廉,建議作為日常殺滅新型冠狀病毒首選,但應注意勿將酒精大量噴灑在嬰幼兒和成人身體上,防止酒精過敏,且注意明火,防止火災。
辟謠專家:袁智勤 北京化工大學副教授
復核專家:曹鼎 北京化工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