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北朝數學家何承天發明的
㈠ 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偉大的科學家是誰
南北朝祖沖之是很有名的科學家
㈡ 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精確程度領先於歐洲多少年
在浩瀚的夜空里有一顆小行星,在遙遠的月亮背面上有一座環形山,它們都是以我國古代一位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的。他就是祖沖之(429—500),我國南北朝時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機械製造專家。
祖沖之出生在一個世代對天文歷法都有所研究的家庭,受環境熏陶他自幼就對數學和天文學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宋書·律歷志》中,祖沖之有這樣的自述:「臣少銳愚,尚專攻數術,搜練古今,博採沈奧。後將夏典,莫不摸量,周正漢朔,咸加該驗……此臣以俯信偏識,不虛推古人者也……」。由此可見,祖沖之從小時起便搜集、閱讀了前人的大量數學文獻,並對這些資料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堅持對每步計算都做親身的考核驗證,不被前人的成就所束縛,糾正其錯誤同時加之自己的理解與創造,使得他在以下三方面對我國古代數學有著巨大的推動;
一是圓周率的計算。他算得3.1415926<<3.1415927且取為密率。的取值范圍及密率的計算都領先國外千餘年。二是球體積的計算。祖沖之與他的兒子祖恆一起找到了球體積的計算公式。這其中所用到的「祖恆原理」,「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即等高處橫
截面積都相等的兩個幾何體的體積必相等。直到一千一百年後,義大利數學家卡瓦利里(B.Cavalieri)才提出與之有相仿意義的公理。
三是註解《九章算術》,並著《級術》。《綴術》在唐代做為數學教育的課本,以「學官莫能究其深奧」而著稱,可惜這部珍貴的典籍早已失傳。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這些成就,使得這個時期在數學的某些方面「中國人不僅趕上了希臘人」,甚至領先他們一千年。
從祖沖之逝世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周年了,祖沖之的科學成就對我們中學生又有什麼樣的啟示呢?
首先,我們應學習他「按練古今,博採沈臭」的治學方法和精神。比如,祖沖之曾對《九章算術》做過註解,這不僅需要閱讀前人留下的大量文獻資料,而且要對別人的成果進行深人的思考與分析,才能為自己所用。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既要認真學好課本上的基礎知識,並廣泛閱讀以開闊眼界,又要多思多想多動手,同時注重與他人的交流。這樣我們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頭腦中的知識,使他人成功的經驗為己所用。
其次,我們要學習祖沖之「不虛推古人」的態度,時刻有創新的意識。在。的計算史上,劉歆、張衡及劉徽都曾得到非常出色的結果,他們所用的演算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極為先進的。但祖沖之並不滿足於前人已有的結果,他在劉徽割圓術的基礎上「更開密法」,計算出 位於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直到千年以後外國數學家才求出更精確的數值。何承天曾得到圓周率的約率,祖沖之更進一步得到密率(日本學者三上義夫把它定名為「祖率」),所用的演算法已「走上了近代漸近值論的大道。」祖沖之對 的計算過程對我們可以有這樣的啟示:凡事不應滿足前人已有的成果,停步不前,創新意識要時刻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中。
最後,我們應該學習祖沖之那種堅韌不拔的毅力與不怕吃苦的精神。祖沖之堅持對前人的結果「咸加該驗」,付出了巨大的勞動。正是因為他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及堅韌不拔的毅力,才算出了名垂千古的圓周率及祖率,才寫出了《綴術)。今天,我們如果有他這樣的精神與毅力,學習定會更加出色,做任何事的結果都將是「成功」。
特別地,我們可以從祖沖之身上看到數學是非常有用的。祖沖之曾制訂《大明歷》,導致歷史上有名的歷法改革,這是他用數學研究天文學的最大成果。中國古代的數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用思想,祖沖之繼承了這一傳統。今天的世界是高科技的時代,高科技的發展更是離不開數學。生活中的事物總是與數學相關的,只要用心我們就會發現數學無處不在,關鍵在於是否具有用數學的意識。
華羅庚先生在1964年曾說:「祖沖之雖已去世一千四百多年,但他的廣泛吸收古人成就而不為其所拘泥、艱苦勞動、勇於創造和敢於堅持真理的精神,仍舊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樣。」公元2000年恰逢這位偉大的先人逝世一千五百周年,紀念他的同時,特別需要以他的科學精神與方法勉勵我們不斷進步,以新的進取創新的精神走進新世紀。
㈢ 請舉例我國從東漢至南北朝是起的科學成就,並逐步概括其歷史低位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
在《淮南子•天文訓》中,首次列有和現代名稱相同的二十四節氣名。並提到測風儀器「俔、銅鳳凰、風銅鳥」三種測定風向儀器和「天平式土灰測濕計」。董仲舒在《董膠西集雨雹對》中指出雨滴大小疏密與風吹碰並雨滴的成度有關。王充在《論衡》中批駁當時關於雷電形成方面的迷信觀點,指出雷電形成與太陽熱力、季節有關,雷為爆炸所起。後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提出了梅雨、信風等名稱。蔡邕在《月令章句》中對虹的形成指出,它是「陰陽交接之氣、著於形色者也。常依陰雲而晝見於日沖。無雲不見」。
三國時(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趙君卿注《周髀算經》,介紹了「七衡六間圖」,從理論上說明二十四節氣與太陽運行的關系。
晉代(公元281年━公元419年):
晉代相風木鳥(風向器)盛行,多裝置在城牆上及天文部門內,也有設在太僕寺(交通部門)的。周處《風土記》提出梅雨概念。東晉姜芨指出近地面游氣(蒙氣)在星體上升時,能使星間視距變小,並使晨夕日色發紅。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一書,集當時農業氣象之大成。提出了熏煙防霜及積雪殺蟲保墒的辦法。北魏《正光歷》把七十二候列入歷書。沈懷遠《南越志》最早提到台風,當時稱為「颶風」或「懼風」。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提出冬九九為一年最冷期。
㈣ 歷史上南北朝時期有哪些科學家
1、劉徽(約公元225年—295年),漢族,山東臨淄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 理論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另外他還重編了一本歷法,叫《大明歷》。劉徽的一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2、祖沖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文學家、地質學家、地理學家和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字文遠。生於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
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將圓周率(π)值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他提出約率22/7和密率355/113,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張叫它「祖率」也就是圓周率的祖先。他將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匯集成一部著作,名為《綴術》,唐朝國學曾經將此書定為數學課本。他編制的《大明歷》,第一次將「歲差」引進歷法。提出在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推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81481日,誤差只有50秒左右。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機械專家。重新造出早已失傳的指南車、千里船等巧妙機械多種。此外,他對音樂也有研究。著作有《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但早已失傳
3、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4、賈思勰(jiǎ sī xié),生卒年不詳,北魏(公元386~543年)時人,漢族,益都(今屬今山東省壽光市西南)人,生活於我國北魏末期和東魏(公元六世紀),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農學家。著有《齊民要術》,全書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約七萬字,注釋四萬多字,共十一萬多字;此外,書前還有《自序》和《雜說》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種,記載的農諺有三十多條。全書介紹了農作物、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方法,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魚、蠶的飼養和疾病的防治,以及農、副、畜產品的加工,釀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產等等,幾乎所有農業生產活動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在農學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5、范縝(約450~約515)中國南朝齊、梁時思想家,無神論者。字子真。南陽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曾任寧蠻主簿、尚書殿中郎、宜都太守、晉安太守。他曾同佛教有神論者進行了兩次公開的論戰。范縝反對佛教因果報應說,認為人生好比同一棵樹上的花朵,有的花瓣被吹到廳堂,也有些花瓣飄落進糞坑中,這完全是自然現象,毫無因果可言。對於形神之辯,他認為,形神相即,不得分離。精神離開形體,不能單獨存在。著有《神滅論》、《答曹思文難神滅神》(即《答曹舍人》)。《神滅論》堅持了物質第一性的原則,系統地闡述了無神論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體)是互相結合的統一體。
6、葛洪(284~364)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神仙傳》、《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朴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面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和神仙方術,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葛洪較早觀察並治療一些急性傳染病,如結核病、狂犬病、天花、恙蟲病等。葛洪煉制出來的葯物有密陀僧(氧化鉛)、三仙丹(氧化汞)等,這些都是外用葯物的原料。葛洪在煉制水銀的過程中,發現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還記載了雌黃 (三硫化二砷)和雄黃(五硫化二砷)加熱後升華,直接成為結晶的現象。
7、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人,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指南車製成後,他又奉詔制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接著馬鈞又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馬鈞還研製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亮的弩箭,對科學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8、裴秀(224—271)字季彥,魏晉期間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西晉大臣、學者。歷官三國魏散騎常侍、尚書僕射,晉光祿大夫、司空,封鉅鹿郡公,作《禹貢地域圖》,開創我國古代地圖繪制學。裴秀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六條基本原則——制圖六體,確立了我國古代地圖學的理論基礎。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9、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先江蘇南京)人。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葯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號華陽隱居,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最大的貢獻就是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葯,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葯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葯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10、何承天(370-447),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學家、無神論思想家,東海郯(今蒼山長城鎮 )人。何承天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歷法疏漏不當。奏請改歷,稱《元嘉歷》,訂正舊歷所訂的冬至時刻和冬至時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於宋、齊及梁天監中葉,在我國天文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論周天度數和兩極距離相當於給出圓周率的近似值約為3.1429,對後世歷法影響很大。兼通音律,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彈箏,復擅弈棋,著作有《達性論》、《與宗居士書》、《答顏光祿》、《報應問》等。他運用當時所能達到的自然科學水平,進行反佛的理論斗爭,在形神問題上批判「神不滅」的唯心主義理論,反對因果報應說。《報應問》、《達性論》等這些著作記錄了他和佛教徒宗炳、顏延之等的辯論,見於《弘明集》與《廣弘明集》。《宋書》、《南史》均有傳。 宣揚無神論。他還熟知歷代朝典,曾奉命撰修《宋書》,書未成而卒。
11、王叔和(201—280),西晉初醫學家。名熙。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在曹魏、西晉均任太醫令。精研醫學,正視脈理。曾對當時已失散的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舉行輯集,收拾整頓成《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使《傷寒雜病論》這部醫學文獻大部內容都以生存下來。他又搜集前代醫學家脈學著作,結合自己的經驗,著成《脈經》十卷,總結為24種脈息,使古代脈學系統化,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脈學專著,奠定了儒醫脈學診斷的基礎~
㈤ 南北朝時的數學家是誰
南北朝時代的偉大數學家有祖沖之父子.祖沖之祖籍河北,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在南朝作官,因而他出生於南方,晉朝末年以來,由於北方連年混戰,中原地區的人口大量遷移到南方,促使長江流域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各方面都有迅速的發展,祖沖之正是誕生在這樣的時代環境里。
祖家歷代對天文歷法都很有研究.在家庭的影響下,祖沖之從小便對天文學和數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青年時代,他便對劉欲、張衡、王善、劉徽等人的工作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駁正了他們的錯誤。以後他繼續鑽研,在科學技術方面作出極有價值的貢獻。精確到小數點後第六位數的圓周率,便是他其中最傑出的成就之一。
在天文歷法方面,他曾將自古以來到他生活年代為止所有可以搜羅到的文獻資料,全部整理了一遍,並且通過親自觀測和推算,作深切的驗證。他指出當時所流行的何承天(公元37-447年)編定的歷法有許多嚴重的錯誤。因此他便開始編制另一種新的歷法。
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新的歷法「大明歷」編好了。
這時他才三十三歲。這是一部最好的歷法,但是卻遭到了當時新朝廷中最得勢人物戴法興的反對。許多官員懼伯戴法興的勢力,不敢對祖沖之新歷作公正的評定。祖沖之為了堅持真理,勇敢地與戴法興展開了辯論,他寫了一篇有名的《駁議》,逐條駁斥了戴法興的無理責難。
這場辯論,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科學發展過程中科學和反科學,進步和保守之間的尖銳斗爭。戴法興等人認為:歷代流傳下來的東西,都是古所制,是不可革的,是「萬世不易」的,他們認為天文歷法不是「凡人」可以修改的,他們說:「非沖之淺慮妄可穿鑿」,甚至進一步責罵祖沖之是「誣天背經」。祖沖之對他們提出了尖銳的反駁。他認為日月五星的運行「非出神怪」,「是有形可檢,有數可推」,只要進行細心的觀測和推算,孟子早先所說「千年之日至(夏至、冬至)可生而致」的話是完全可以作到的。祖沖之在《駁議》中寫了兩句非常有名的話「願聞顯據,以覆理實」,「浮詞虛貶,竊非所懼」。他希望雙方都拿出真實的證據,辨明真正的是非,至於造遙和徘訪,那是他絲毫也不伯的。
由於種種阻礙,大明歷一直到他死後十年,在梁朝才得以頒行(公元510年)。
祖沖之除天文歷法和數學之外,對機械方面也有研究,他制 造過「指南車」和「千里船」,此外,他對音律也很精通,對古代的許多書籍進行過注釋,他還寫過十卷小說,他真稱得上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科學家。關於他在數學方面的著作,最著名的要算是《綴術》,此外還有《九章術義注》、《重差注》等等,但這些也都失傳了。
祖沖之的兒子祖晌也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他繼承了祖沖之在數學和天文歷法方面的工作,並進一步發揚光大了他父親的成就。祖沖之的「大明歷」就是經過祖購三次建議之後才被梁朝採用的。關於球體體積的計算也是作為祖暗的工作流傳下來的。祖鵬終生好學不倦。傳說他小的時候,專心讀書,連打雷也不覺得,走路時思考問題,曾經撞到別人身上。
祖沖之父子的名字,不僅在國內已是受到稱道,在世界上也受到了應有的重視。
㈥ 概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科技技術和藝術的成就。
概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科技技術和藝術的成就。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 一、大數學家劉徽和祖沖之: 1.大數學家劉徽 三國時的劉徽,撰有《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他在《九章算術注》中,創立了不少新的演算方法,比起舊的演算方法來,要簡捷得多。例如,他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對後來祖沖之影響很大。 2.偉大數學家祖沖之 祖沖之,祖籍在今天的河北淶水縣。南朝宋、齊人。他祖父祖昌,是劉宋王朝時負責營建工程的大官,對數學很有研究,他給予祖沖之影響極大。 祖沖之學識淵博,多才多藝。他不僅在數學,而且在天文歷法、機械製造方面都有偉大的貢獻。例如他重編了一本歷法,叫《大明歷》,對日月運行周期的數據,比其它歷法准確。他測定了回歸年,即兩年冬致點之間的時間是365.24281481日。這與現代天文科學測行的結果比較,只差50秒,一年的相對誤差僅有六十萬分之一。他還改革了閏法。我國長期沿用十九年七閏的辦法,他認為還不夠准確。經過精密觀測行星的運行情況,仔細推算數學方面的一些數值,認為每391年,應當安排144年閏月。在他死後,《大明歷》才為南齊政權正式頒行,並沿用了80餘年。在機械製造方面,他有許多發明創造,舉一個例說,他製作的指南車,據史載,具有「百屈不回,未嘗移變」、「圓不窮而司方如一」的功能,但後來失傳。令人興奮的是,工人庄肅貞經過三年攻關,於1985年12月成功地復原了祖沖之的指南車,使千百年來湮沒的文化遺產重現當年風采。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最重要貢獻是推算圓周率的准確數值和數學專著《綴術》。 (3)圓周率和《綴術》 圓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和使用圓的東西。所謂圓周率,就是周長和直徑的比。這是固定的常數,這個常數就是圓周率的數值。 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循環的小數。西漢末年編寫的《周髀算經》中,就提到「徑一周三」,就是說圓周率等於3。我們把它稱為「古率」。古率是很不精確的,但我國古代的數學家那麼早就注意到圓周率的計算,無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以後西漢的劉歆、東漢的張衡、三國的劉徽、南朝劉宋的何承天等人都對圓周率作了推算,請同學們看一看課本160頁的簡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劉徽創造了一種求圓周率的方法,叫做「割圓術」,他推算出的圓周率數值,人們稱為「徽率」。前人研究的數學成果,為祖沖之繼續研究圓周率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祖沖之利用劉徽創造的割圓術,重新運算。他用的運算工具是竹棍,對九位數字的大數,要經過130次以上的計算,包括開方在內,這是很艱巨的任務。祖沖之經過艱苦的運算,終於推算出圓周率的准確數值在 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小數點以後七位數字的數學家,他提出的密率,更是世界數學史上的偉大發現。一千年以後,德國的奧托才得到同一數值,荷蘭的安托尼茲才求得同一的密率。只有阿拉伯的數學家阿爾·卡西的計算超過了祖沖之。西方數學界不知道祖沖之,因而把圓周率命名為「安托尼茲率」。本世紀五十年代,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建議把圓周率改為「祖率」。原蘇聯科學家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山;在莫斯科大學「世界大科學家陳列」的走廊上,鑲嵌著祖沖之的彩色大理石雕像。這說明祖沖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祖沖之還將他研究數學的幾十篇論文,編成《綴術》一書。《綴術》有六卷。是隋、唐、五代時期研究數學必讀的著作。在唐代,國家辦的學校設置明算科,《綴術》列為數學教科書,並規定四年學完。中世紀的日本和朝鮮,也採用它作教材。這部書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可惜後來「學官不能究期深奧」,遭到遺棄,在宋朝失傳了。 二、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傑出農學家賈思勰 賈思勰,其籍貫在今天山東青州市。他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東魏兩個朝代。他曾任高陽郡(今山東臨淄西北)太守。 賈思勰生活在農業經濟先進的黃河流域,這對他的農學研究很有利。他在自序中談到,在編寫《齊民要術》時,曾「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時」。就是說曾經廣泛參考前人的有關著作,大量搜集民間流傳的歌謠和顏語;訪問有經驗的老農;再加上作者自己通過生產實踐的親身體會,才編成這本農書。他把書名稱為《齊民要術》,意思是「人民大眾謀生的主要方法」。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食的主要來源是農業生產。以農為本,是《齊民要術》的主線。解放初,國家曾認定賈思勰是「我國古代唯一的純粹農業科學家」。 (2)《齊民要術》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貢獻 《齊民要術》全書近20萬字,內容極為豐富,「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它涉及到農、林、牧、副、漁的生產經驗,給人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在農業方面,賈思勰強調要注意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細作、作物選種、作物栽培等等。他很懂得農業的辯證法,即我們今天常說的科學種田。例如,他指出要重視天時、地利和農作物的關系。指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違反客觀規律),勞而無獲」。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不失農時」、「因地制宜」的道理。他舉例說,並州沒有大蒜,從朝歌取來的蒜種,結果種成了「百子蒜」,蒜瓣變得很小,而外地的蕪菁,移到並州來種,蕪菁變得有碗口那麼大。他說這就是土質條件不同所造成的。他又強調選種,主張穗選法,即要顆粒飽滿,穗色純潔的,而且單收單放。這和我們今天說的優選法的道理是相同的。總之,賈思勰對農作物種植的全過程,作了系統的總結,從開荒、選種、播種、耕耘、保墒、收割、貯藏等方面都作了翔實的闡述,很有實用價值。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優秀著作之一。它的主要貢獻是: 第一、作者對魏晉以來北方各族人民生產實踐的經驗作了具體生動、系統完整、科學的總結,不僅推動了當時的生產,而且對後世的農業生產起了積極作用,比如公元1020年,北宋政府曾刻印《齊民要術》,發給各地的「勸農使」,百姓們也爭相傳抄。歷代編寫的農書,無不注意吸取《齊民要術》的精華。 第二、作者介紹了和保存了我國古代一些農書的成果,例如介紹了《呂氏春秋》這本雜家著作中有關農業部分。又如西漢的《汜勝之書》,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都是久佚之書,因《齊民要術》的引用,而保存了部分內容。 第三、作者搜集和記錄了不少民歌和農諺,作為農業經驗的資料,是十分珍貴的。 第四、《齊民要術》在世界生物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如對人工選種、人工雜交、定向培育等原理,作了初步的揭示。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就受過《齊民要術》的啟迪。
㈦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哪些傑出的科學家
投石機的發明者
劉曄(?-234年),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三國時專期魏國著名的戰略家。劉曄年屬少知名,人稱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舉足輕重的謀士,他屢獻妙計,對天下形勢的發展往往一語中的。劉曄歷仕數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馬鈞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機械製造專家,具有高超的製造技巧,發明和製造了織綾機、水車、指南車等多種機械,成為我國古代非常有名的機械發明和製造專家,為古代機械製造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㈧ 魏晉南北朝有那幾位科學家
1、劉徽(約公元225年—295年),漢族,山東臨淄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 理論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另外他還重編了一本歷法,叫《大明歷》。劉徽的一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2、祖沖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文學家、地質學家、地理學家和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字文遠。生於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為避戰亂,祖沖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遷至江南。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
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將圓周率(π)值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他提出約率22/7和密率355/113,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張叫它「祖率」也就是圓周率的祖先。他將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匯集成一部著作,名為《綴術》,唐朝國學曾經將此書定為數學課本。他編制的《大明歷》,第一次將「歲差」引進歷法。提出在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推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81481日,誤差只有50秒左右。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機械專家。重新造出早已失傳的指南車、千里船等巧妙機械多種。此外,他對音樂也有研究。著作有《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但早已失傳
3、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4、賈思勰(jiǎ sī xié),生卒年不詳,北魏(公元386~543年)時人,漢族,益都(今屬今山東省壽光市西南)人,生活於我國北魏末期和東魏(公元六世紀),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農學家。著有《齊民要術》,全書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約七萬字,注釋四萬多字,共十一萬多字;此外,書前還有《自序》和《雜說》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種,記載的農諺有三十多條。全書介紹了農作物、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方法,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魚、蠶的飼養和疾病的防治,以及農、副、畜產品的加工,釀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產等等,幾乎所有農業生產活動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在農學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5、范縝(約450~約515)中國南朝齊、梁時思想家,無神論者。字子真。南陽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曾任寧蠻主簿、尚書殿中郎、宜都太守、晉安太守。他曾同佛教有神論者進行了兩次公開的論戰。范縝反對佛教因果報應說,認為人生好比同一棵樹上的花朵,有的花瓣被吹到廳堂,也有些花瓣飄落進糞坑中,這完全是自然現象,毫無因果可言。對於形神之辯,他認為,形神相即,不得分離。精神離開形體,不能單獨存在。著有《神滅論》、《答曹思文難神滅神》(即《答曹舍人》)。《神滅論》堅持了物質第一性的原則,系統地闡述了無神論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體)是互相結合的統一體。
6、葛洪(284~364)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神仙傳》、《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朴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面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和神仙方術,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葛洪較早觀察並治療一些急性傳染病,如結核病、狂犬病、天花、恙蟲病等。葛洪煉制出來的葯物有密陀僧(氧化鉛)、三仙丹(氧化汞)等,這些都是外用葯物的原料。葛洪在煉制水銀的過程中,發現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還記載了雌黃 (三硫化二砷)和雄黃(五硫化二砷)加熱後升華,直接成為結晶的現象。
7、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人,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指南車製成後,他又奉詔制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接著馬鈞又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馬鈞還研製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亮的弩箭,對科學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8、裴秀(224—271)字季彥,魏晉期間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西晉大臣、學者。歷官三國魏散騎常侍、尚書僕射,晉光祿大夫、司空,封鉅鹿郡公,作《禹貢地域圖》,開創我國古代地圖繪制學。裴秀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六條基本原則——制圖六體,確立了我國古代地圖學的理論基礎。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9、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先江蘇南京)人。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葯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號華陽隱居,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最大的貢獻就是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葯,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葯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葯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10、何承天(370-447),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學家、無神論思想家,東海郯(今蒼山長城鎮 )人。何承天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歷法疏漏不當。奏請改歷,稱《元嘉歷》,訂正舊歷所訂的冬至時刻和冬至時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於宋、齊及梁天監中葉,在我國天文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論周天度數和兩極距離相當於給出圓周率的近似值約為3.1429,對後世歷法影響很大。兼通音律,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彈箏,復擅弈棋,著作有《達性論》、《與宗居士書》、《答顏光祿》、《報應問》等。他運用當時所能達到的自然科學水平,進行反佛的理論斗爭,在形神問題上批判「神不滅」的唯心主義理論,反對因果報應說。《報應問》、《達性論》等這些著作記錄了他和佛教徒宗炳、顏延之等的辯論,見於《弘明集》與《廣弘明集》。《宋書》、《南史》均有傳。 宣揚無神論。他還熟知歷代朝典,曾奉命撰修《宋書》,書未成而卒。
11、王叔和(201—280),西晉初醫學家。名熙。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在曹魏、西晉均任太醫令。精研醫學,正視脈理。曾對當時已失散的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舉行輯集,收拾整頓成《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使《傷寒雜病論》這部醫學文獻大部內容都以生存下來。他又搜集前代醫學家脈學著作,結合自己的經驗,著成《脈經》十卷,總結為24種脈息,使古代脈學系統化,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脈學專著,奠定了儒醫脈學診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