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琵琶是哪個朝代的是誰發明的!!
琵琶,本作「批把」,是我國發明的撥弦樂器。豎向演奏時,左手按弦,專右手彈撥,從右向屬左推彈,叫「批」,從左向右回撥,稱「把」。
若橫抱演奏,則向下「批」,向上為「把」。所以古人最初稱這種樂器為「批把」,以後為了表示是樂器,故意改寫為「琵琶」,見漢.應劭《風俗通.聲音批把》:「以手批把,因以為名。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四弦,象四時。」
秦始皇統一天下,強令上千萬的民工到北方的荒山峻嶺去修築萬里長城,民工思家、思鄉、思親人,在百無聊賴的心情之下,發明了琵琶,稱「秦琵琶」,音箱兩面蒙皮。彈奏以忘凄苦;到了漢武帝,音箱兩面蒙木質薄片,稱「漢琵琶」,比「秦琵琶」稍大。以上兩種我國發明的琵琶都是直頸,音箱扁平圓形。
胡地(西域)的琵琶是曲項琵琶,遲至我國南北朝周武帝(西元三五○年前後)始傳入我國。目前流行的琵琶,就是上述三種混合改良而成的。
㈡ 明朝發明的彈琵琶,是一種什麼樣的酷刑,讓犯人生不如死
明朝酷刑「彈琵琶」是一種恐怖程度堪比凌遲的酷刑,令人聞風喪膽。行刑方法是讓犯人兩條胳膊高高舉過頭頂然後捆住,這樣犯人的肋骨就能完全凸顯出來,外面只有一層薄薄的皮肉包裹,行刑之人便用一把尖利的刀子來回刮蹭犯人的肋骨,直到皮肉綻開,白骨盡露,犯人還要被剔骨刮骨。

除了「彈琵琶」,明朝為了逼供犯人還陸續發明出了二十幾種酷刑,比如梳洗、剝皮、加官進爵等,每一樣都足以讓犯人生不如死。梳洗就是像農村殺豬一樣,先把犯人的皮肉用開水澆幾遍,然後拿鐵制的刷子一下下地把皮肉刮下來,和彈琵琶有異曲同工之妙。剝皮就是從犯人的背後劃開一個口子,然後向兩邊展開,形狀如同大鵬展翅一般,犯人還並不會立刻死去。
總之,「彈琵琶」只是明朝眾多酷刑中的一個,手法殘忍變態,不過所幸隨著明朝的滅亡,彈琵琶這種刑罰也逐漸棄之不用了。
㈢ 請問中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是中阮早還是琵琶早
阮是"阮咸來",「阮咸琵琶」源的簡稱。彈撥樂器。古琵琶的一種。現在使用的改良阮分為五種:低音阮、大阮、中阮、小阮、高音阮。四弦,有品,按十二平均律裝置。定弦為:低音阮E1A1DG;大阮DAe;中阮Gdgd1;小阮gd1a1。音域可達兩組半。 中阮為中音樂器,音色恬靜、柔和、富有詩意,與秦琴相似,在合奏中常擔任演奏旋律或描句,具有動人的效果;擔任伴奏時,豐富的節奏變化更能突出樂曲的特點,在樂隊中採用兩個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聲,會使彈撥樂器組的中音聲部更為豐滿。阮相傳是魏晉名士阮咸以擅長彈奏琵琶著名,他完成了改革,所以後人稱之為阮咸琵琶。
㈣ 琵琶是誰發明的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形狀類似,大小有別,象現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 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我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㈤ 明代錦衣衛發明的「彈琵琶」,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酷刑
我國歷史上君主為了懲治或者逼供犯人琢磨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酷刑,比如:商紂王的炮烙之刑、商鞅的五馬分屍,呂後的俱五刑(人彘)等。明代錦衣衛發明的「彈琵琶」則是當時東廠和錦衣衛所使用的一種作用在人肋骨上的酷刑。

等到了洪武二十八年,阻擋朱元璋的那些絆腳石都被他清除干凈後,他認為天下太平了,自己的後代也能高枕無憂了,於是在同年的五月就下詔禁止酷刑,從這里可以看出酷刑就是統治者在維護自己利益時選用的手段,不管是彈琵琶還是剝皮抽骨都是在為自己的執政鋪平道路罷了。
㈥ 琵琶是誰發明的
琵琶
中國撥奏弦鳴樂器。初以演奏方法而名為「批把」,即右手向前彈出曰「批」,向後彈進曰「把」。凡抱在懷中用此法彈奏的樂器,早期都稱琵琶。
在中國歷史上 ,琵 琶 有 圓形 音箱 和半梨形音箱兩類。圓形音箱的琵琶,相傳為秦代在鞀鼓(撥郎鼓)上安弦而改其為撥弦樂器 ,稱弦鞀,後世稱秦琵琶 。到漢代定型為4弦12品,用手彈撥。漢代解憂公主帶到西域,又名漢琵琶。晉代阮咸以擅彈此樂器出名,後人又稱為阮咸琵琶,簡稱阮 。秦琴、月琴、三弦、雙清等屬此系統。半梨形音箱的琵琶於4世紀由印度傳入。曲頸,頸上4相,用撥子彈奏。為區別於當時的直柄圓形漢琵琶,故名曲頸琵琶;又因傳入地稱龜茲琵琶。5弦、6弦、2弦琵琶(忽雷)及火不思等屬此系統 。宋代以後,曲頸琵琶名琵琶,漢琵琶名阮咸。
琵琶
隋唐時曲頸琵琶頗為流行 。至明代 ,已發展為4相9品,19世紀初為4相10品 ,20世紀初增為12品 ,音域擴大至3個八度 。演奏方法也改橫彈為豎彈 ,以5個手指代替撥子彈奏,擴展了該樂器的演奏技法和表現力 。30年代初又增為6相18品,現為 6 相25品,半音齊全 ,廣泛應用於歌 、舞 、曲藝、戲曲的伴奏,以及器樂合奏、重奏和獨奏。
琵琶獨奏曲有大麴、小曲之分。大麴又稱大套,多為多段形式的緊密有機整體或小曲聯套形式。大麴中又有文、武曲之別。文套風格秀雅,如《夕陽簫鼓》、《漢宮秋月》 ;武套氣概雄健,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鵝》。小曲又稱小套,通常為68板結構。
㈦ 琵琶和古箏發明時間
琵琶:大約在秦朝抄,開始流傳著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方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後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後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便改稱琵琶。
到了南北朝時,從西域傳來了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的樂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國的琵琶結合起來,改製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改橫抱式為豎抱式,改撥子撥奏為右手五指彈奏。經過不知多少藝術家的改進,才成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兩種琵琶。
古箏: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陝西)一帶廣泛流傳,又名秦箏。算起來,它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㈧ 琵琶是誰發明
琵琶
中國撥奏弦鳴樂器。初以演奏方法而名為「批把」,即右手向前彈出曰「批」,向後彈進曰「把」。凡抱在懷中用此法彈奏的樂器,早期都稱琵琶。
在中國歷史上 ,琵 琶 有 圓形 音箱 和半梨形音箱兩類。圓形音箱的琵琶,相傳為秦代在鞀鼓(撥郎鼓)上安弦而改其為撥弦樂器 ,稱弦鞀,後世稱秦琵琶 。到漢代定型為4弦12品,用手彈撥。漢代解憂公主帶到西域,又名漢琵琶。晉代阮咸以擅彈此樂器出名,後人又稱為阮咸琵琶,簡稱阮 。秦琴、月琴、三弦、雙清等屬此系統。半梨形音箱的琵琶於4世紀由印度傳入。曲頸,頸上4相,用撥子彈奏。為區別於當時的直柄圓形漢琵琶,故名曲頸琵琶;又因傳入地稱龜茲琵琶。5弦、6弦、2弦琵琶(忽雷)及火不思等屬此系統 。宋代以後,曲頸琵琶名琵琶,漢琵琶名阮咸。
琵琶
隋唐時曲頸琵琶頗為流行 。至明代 ,已發展為4相9品,19世紀初為4相10品 ,20世紀初增為12品 ,音域擴大至3個八度 。演奏方法也改橫彈為豎彈 ,以5個手指代替撥子彈奏,擴展了該樂器的演奏技法和表現力 。30年代初又增為6相18品,現為 6 相25品,半音齊全 ,廣泛應用於歌 、舞 、曲藝、戲曲的伴奏,以及器樂合奏、重奏和獨奏。
琵琶獨奏曲有大麴、小曲之分。大麴又稱大套,多為多段形式的緊密有機整體或小曲聯套形式。大麴中又有文、武曲之別。文套風格秀雅,如《夕陽簫鼓》、《漢宮秋月》 ;武套氣概雄健,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鵝》。小曲又稱小套,通常為68板結構。
㈨ 琵琶是哪個公主發明的
傳說是漢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史稱烏孫公主的劉細君發明並有代表作《悲愁歌》
㈩ 琵琶是哪個朝代的是誰發明的!!
琵琶,本來作「批把」,是我國自發明的撥弦樂器。豎向演奏時,左手按弦,右手彈撥,從右向左推彈,叫「批」,從左向右回撥,稱「把」。
若橫抱演奏,則向下「批」,向上為「把」。所以古人最初稱這種樂器為「批把」,以後為了表示是樂器,故意改寫為「琵琶」,見漢.應劭《風俗通.聲音批把》:「以手批把,因以為名。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四弦,象四時。」
秦始皇統一天下,強令上千萬的民工到北方的荒山峻嶺去修築萬里長城,民工思家、思鄉、思親人,在百無聊賴的心情之下,發明了琵琶,稱「秦琵琶」,音箱兩面蒙皮。彈奏以忘凄苦;到了漢武帝,音箱兩面蒙木質薄片,稱「漢琵琶」,比「秦琵琶」稍大。以上兩種我國發明的琵琶都是直頸,音箱扁平圓形。
胡地(西域)的琵琶是曲項琵琶,遲至我國南北朝周武帝(西元三五○年前後)始傳入我國。目前流行的琵琶,就是上述三種混合改良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