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印機的發明
❶ 世界第一台復印機是誰發明的。
20世紀初,文件圖紙的復印主要用藍圖法和重氮法。重氮法較藍圖法方便、迅速,得到廣泛的專應用。後來又屬出現了染料轉印、銀鹽擴散轉印和熱敏復印等多種復印方式。
1938年,美國的卡爾森將一塊塗有硫磺的鋅板用棉布在暗室中摩擦,使之帶電,然後在上面覆蓋以帶有圖像的透明原稿,曝光之後撒上石松粉末即顯示出原稿圖像。這是靜電復印的原始方式。
1950年,以硒作為光導體,用手工操作的第一台普通紙靜電復印機問世;1959年又出現了性能更為完善的914型復印機。自此以後,復印機的研究和生產發展很快。靜電復印已成為應用最廣的復印方法。
60年代開始了彩色復印的研究,所用方法基本上為三基色分解,另加黑色後成為四色復印。70年代後期,在第三次國際靜電攝影會議上發表了用光電泳方法一次彩色成像的研究報告,這比以前所採用的方法又前進了一步。到了九十年代又出現了激光彩色復印機。
❷ 復印機發明的目的是什麼
1938年,美國一位名叫切斯特·卡爾森的律師,為了把專利文件印得又快又好,經過努力內,他利用靜容電電荷能將墨粉附著到紙上的原理製造出了一台復印機。
在此之前,為節省開支,卡爾森每次去圖書館都將教科書和各種參考資料辛苦地抄寫下來。在工作中,卡爾森也要經常復制大量的資料,當時復制文件主要依靠照相和影印技術,不僅價格高,而且又耽誤時間,給工作造成了許多不便。卡爾森常想:「如果有這樣一種機器,只要把圖紙和文件塞進去,一按電鈕就能復印的又快又好,那該多好啊!」
切斯特·卡爾森和他的第一台復印機卡爾森有了發明的想法後,立刻有條不紊地去圖書館詳細地查閱有關復印技術的大量資料,以便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❸ 第一台復印機是誰發明的!
復印機是誰發明的呢?這位發明家叫查切斯特·卡爾森。
卡爾森12歲時,個子長得又瘦又高。為了幫助父母養家糊口,他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貝納迪諾干零活。14歲那年,他挑起了撫養雙親的重擔,每天早早就得起床,上學前先去商店擦玻璃櫥窗,下午還得去銀行和報社打掃,每星期六要從早晨六點一直忙到晚上六點。他的父親是一位流動理發師,由於關節炎和肺病而無法工作。母親也患有肺病,長年卧床不起。他倆就生卡爾森一人。
生活上的重擔壓得卡爾森喘不過氣來,許多小孩子處於這種壓力下早就退學了。但是,卡爾森頂住了。當他念初中時除了看門的工作外,還在印刷廠當學徒。高中時他除了繼續乾擦洗玻璃窗、打掃地板等活計外,還利用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化學實驗室工作。他先進入里弗賽德專科學校學習,然後又在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念書。他艱苦奮鬥了5年,可是,他卻欠了1400美元的債。
1930年,工作特別難找,卡爾森給82家公司寫信要求工作,但是只有兩家公司給他復函,還表示不能僱用他。最後,卡爾森總算在紐約一家電子公司的專利部門找到了一個固定的工作。在那兒復制文件和圖表之類的麻煩事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手稿必須重新列印出來,圖表得送到照相復印公司去復印,這既花錢又費時間。他心想如果在辦公室里有一架機器,只要把原文本塞進這架機器里,一按電鈕就可得到一模一樣的復本,那該有多好呀!1935年,他開始著手研製這種機器。當時人們同現在一樣,總認為沒有設備完善、規模巨大的實驗室就不可能有重大發明。29歲的卡爾森,瘦瘦的個子,雖然兩眼近視,卻是個意志堅強、鍥而不舍的人。他單槍匹馬埋頭幹了三年,細心觀察光怎樣作用於物質和探索圖像從一張紙傳到另張紙上面的獨特方法。星期六、星期天和每天晚上,紐約公共圖書館內都留下了他勤奮學習的身影,甚至在地鐵里他也在思考問題。對他來說,時間永遠不夠用,因為他身負三副重擔,白天他得努力工作來保住他的飯碗;夜晚去夜校讀書,以便取得學位;百忙之中還要實現他的夙願——研製復印機。通過理論上探索,他終於掌握了靜電學。1937年,他正式提出申請,要求獲得「靜電攝影法」的專利權。卡爾森確信他已掌握了靜電復印的基本概念,但是他還得把理論用於實際。他便把自己唯一的一間起居室的壁櫥改成臨時實驗室,但結果證明它不能適應實驗需要。因此,他在長島的阿斯托里亞租了一小間簡陋房子,在裡面配備了實驗用的物品。另外,他節衣縮食,用節省下的錢僱用了一位實驗助手,幫他一起做實驗。
1938年10月22日,在這間簡陋的房間里,卡爾森用墨水在一塊玻璃板上書寫了「阿斯托里亞1938.10.22」幾個字,又用一塊布手帕在塗硫金屬板上拭擦,使它帶上電荷,然後隔著寫有字的玻璃板,在泛光燈下將這塊金屬板爆光3秒鍾,又在板上顯示出來了。接著卡爾森又把一張蠟紙平壓在塗硫的金屬板上,紙上也復印出了相同的字。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靜電復印,以後這種方法被命名為「靜電印刷術」。然而,對卡爾森來說,以後幾年的經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根據他的圖紙設計生產的各種復印機總不能使他滿意。他想方設法推廣這種機器,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可是他發現人們對他的發明漠不關心。1939~1944年間,包括雷明頓·蘭德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在內的二十多家公司拒絕接受卡爾森的新產品。盡管美國全國發明者理事會看到復印機的需要,但卻否定了卡爾森的製作法。
卡爾森仍不斷地向四處發信,打電話,以加強他的專利權地位。1944年,他專程到了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向非盈利性工業研究機構巴特爾紀念學院表演了他的製作法,「巴特爾」表示同意從事復印機的發展工作,但要將收益的60%付給該學院。然而,製造商們對此仍毫無興趣。其中有的人把卡爾森製作法稱為「粗糙或玩具式器具」。
根據合同,「巴特爾」用於研究靜電復印機付出的費用超過某個限度時,卡爾森就得多付15000美元。卡爾森取出自己的銀行存款,好言勸其親屬慷慨解囊,幫助他湊足資金。不久,勢頭開始變了。紐約羅徹斯特的一家小公司開始為卡爾森作小筆推銷。1947年4月,卡爾森收到了巴特爾公司匯出的第一張2500美元專利支票。但直到1950年,靜電復印機才在市場上出售。此後又過了10年,該公司生產了914型書桌大小的復印機,人們只要一按電鈕就可以在一般的紙張上得到干印復本。
當時,在市場上出售的復印機有好多種型號,其中有伊斯門柯達克公司的一種採用化合顯影劑的「濕寫」復印機和明尼蘇達礦業公司的一種利用紅外線燈光熱量在紙上形成圖像的「熱寫」復印機。而靜電復印機突出的優點是:這種復印機用干寫法,不需要化學葯品或特殊的紙張,而加工出的復印件質量特別好。
靜電復印機,在我國是70年代後期被廣泛地應用起來的一種復印工具。它作為現代辦公室用品大踏步地走進辦公室,日益受到人們歡迎。
❹ 復印機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復印機是現代辦公的必備設備之一,然而,你知道嗎?它的誕生過程可是十內分地艱難!多容年以前,有位美國工程師切斯特·卡爾森,他在工作中發現,公司常常需要多份同樣的信函、公文送交各個部門,而這些同樣的信函、公文都得讓秘書抄寫。由於字多的時候,抄寫者容易出差錯,而且份數太多時還耽誤工作。這種不便和帶來的麻煩,使卡爾森產生了一定要改變這種局面的想法,他決心研製一種能夠復印文件的機器。
卡爾森偉大的創意立即開始了實施,在經過長時期潛心研究和探索之後,他終於成功地繪制出一張復印機的設計圖。但當時沒有哪個企業肯幫助他開發這一項他們聞所未聞的發明,卡爾森只好在自己家中的廚房和浴室里獨自進行復印機製造。由於他白天上班,晚上又廢寢忘食地工作,筋疲力盡的卡爾森,最後只能請了一名叫奧托·科尼的助手。
❺ 復印機的發明發展
復印機的發明人查斯特·卡爾森(Chester Carlson,又譯切斯特·卡爾森),原本是一位專利律師,兼職研究員及發明家。他在紐約專利辦公室的工作需要復制大量重要文件。卡爾森患有關節炎,視復制文件為痛苦及單調的工作。這鼓勵了他進行有關Photoconctivity的實驗,並估計可以最簡單地製作復印本。卡爾迅在家中廚房進行Electrophotography實驗,1938年為過程技術申請專利。他使用以硫磺掩蓋的鋅片製作出首份復印產品。他使用一個覆有硫磺的鋅板製造了第一個「復印機」。文字「10-22-38 Astoria」印在一個顯微幻燈片上,這個幻燈片放在硫磺上進行強光照射。幻燈片拿走後,那些文字的鏡像就留在了硫磺上。卡爾遜打算將他的發明出售給一些公司,但是由於這個處理過程還不成熟所以沒能取得成效。
在那個時代,大量的復制工作使用炭紙或者復制機來完成,人們對於電子復印機沒有強烈的需求。在1939年到1944年間,卡爾遜被包括IBM和通用電氣在內的20多個公司拒絕,沒有一家認為復印機會有大量的市場需求。 1944年,一個位於俄亥俄州哥倫布的非盈利組織與卡爾遜簽訂合同用來完善他的新工藝。在隨後的五年時間里,這個機構進行了許多試驗以改進電子照相工藝。在1947年,Haloid(一個位於紐約的當時製造銷售相紙的小型組織)接洽Battelle以獲得授權來開發銷售基於這項技術的復印機。
Haloid意識到「電子照相」這個詞過於復雜並且沒有很好的記憶性。在咨詢過俄亥俄州立大學一位經典語言教授之後,Haloid和卡爾森將這個過程的名字更改為「Xerography」,它由希臘語中的「干寫」一詞派生而來。Haloid決定將新的復印機稱為「施樂」,在1948年施樂成為商標。 20世紀初,文件圖紙的復印主要用藍圖法和重氮法。重氮法較藍圖法方便、迅速,得到廣泛的應用。後來又出現了染料轉印、銀鹽擴散轉印和熱敏復印等多種復印方式。
1938年,美國的卡爾森將一塊塗有硫磺的鋅板用棉布在暗室中摩擦,使之帶電,然後在上面覆蓋以帶有圖像的透明原稿,曝光之後撒上石松粉末即顯示出原稿圖像。這是靜電復印的原始方式。
1950年,以硒作為光導體,用手工操作的第一台普通紙靜電復印機問世;1959年又出現了性能更為完善的914型復印機。自此以後,復印機的研究和生產發展很快。靜電復印已成為應用最廣的復印方法。
60年代開始了彩色復印的研究,所用方法基本上為三基色分解,另加黑色後成為四色復印。70年代後期,在第三次國際靜電攝影會議上發表了用光電泳方法一次彩色成像的研究報告,這比以前所採用的方法又前進了一步。到了九十年代又出現了激光彩色復印機。 1949年,施樂公司開發了第一個稱為型號A的靜電圖像復印機。施樂公司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以至於復印技術被大眾稱為「Xeroxing」,施樂公司積極應對以防止「xerox」成為一個通用商標。「Xerox」在一些字典中作為復印的同義詞出現,這導致施樂公司發出信函和廣告要求他們更改這些條目,並且要求人們不要這樣使用「Xerox」。但是,僅僅在北美地區出現了這種情況。例如,在不列顛群島「photoing」遠比「Xeroxing」使用更為普遍,這或許是由於在復印技術開始流行之後來自日本和歐洲製造商的復印機數量遠遠超過施樂公司的產品。在一些語言中使用混合詞彙,如在波蘭語中廣泛地使用kserokopia(「xero」),盡管施樂公司商標的復印機所佔市場份額很小。
隨著技術進步誕生了靜電復印技術,首先在硒鼓上生成一個高對比度的靜電影像,然後一種可熔化的塑料粉末(稱為墨粉)轉送到普通紙上,經過加熱熔化到紙張上,這個過程類似於激光列印機中使用的技術。技術進步帶來了彩色復印和靜電復印藝術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發展。
一些市面上作為復印機銷售的產品使用噴墨或者膠片轉印技術取代了基於硒鼓的工作過程。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早期,RCA(美國無線電公司)開發了一系列的稱為Electrofax的工藝,使用這種工藝圖像直接在特殊的有覆層的紙上生成,使用液體的墨粉進行著色。
❻ 復印機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
美國一位名叫切斯特•卡爾森的律師每次去圖書館都將教科書和各種參考資料辛苦地抄寫下來。在工作中,卡爾森也要經常復制大量的資料,當時復制文件主要依靠照相和影印技術,不僅價格高,而且又耽誤時間,給工作造成了許多不便。卡爾森常想:「如果有這樣一種機器,只要把圖紙和文件塞進去,一按電鈕就能復印的又快又好,那該多好啊!」
卡爾森有了發明的想法後,立刻有條不紊地去圖書館詳細地查閱有關復印技術的大量資料,以便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將近4年的時間里,卡爾森在與以前的照相復制技術、熱導復寫技術的反復對比下,為自己選了一個研究方向:利用光電效應來進行復制。
研究方向確定以後,卡爾森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盡管貧窮的卡爾森沒有實驗室,只能在自己的小廚房裡進行試驗,但他依然堅持不懈地完成一項項試驗。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1938年10月22日,卡爾森的「靜電復印機」製成了。卡爾森利用光電效應把圖像或文字投影到一個半導體平面上,幾秒鍾後,有圖像或文字的部位因為光線受到黑墨水的阻擋而帶有靜電。隨後,為該平面塗一層反光負載粉,帶電荷區域迅速將這些反光負載粉吸附,由此得到一張粉圖,最後將粉圖移印至白紙上,加熱定影,最後紙上就復現出了同樣的字跡。卡爾森的第一次試驗成功了。
然而,卡爾森沒有料到,他的發明歷經周折後才問世。1949年,世界上第一台干板式光電復印機由美國的哈曼德公司投產。1959年,哈曼德公司推出了卡爾森成熟的發明——施樂914型靜電復印機。施樂復印機一經推出便大獲成功,哈曼德公司也改名為施樂復印機公司,從而由一家小公司成為跨國大公司。現在,多方面用途的復印機相繼出現,它們能根據需要,用不同大小的紙張進行復印、放大圖像,有的甚至能進行彩色復印,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飽含著卡爾森心血的最初發明。
❼ 復印機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切斯特·卡爾森發明第一台復印機。這一設計最終被哈洛伊德公司全部買下。公司把它的名稱版改為「權施樂靜電復印機」。第一台復印機於1950年投放市場。
美國物理學家切斯特·卡爾森在20世紀30年代設計了一套工序,其中靜電荷被感應在紙面上。照在原件上的光映到改變電荷的紙面上。當一種帶色日粉末—「增色劑」帶電並經過紙面時就被吸到圖像模本上,但又不被背景所吸取,結果就產生了一個復製件。
卡爾森於1939年提出一個項關於復印機的專利申請。但那是在復印機投入市場銷售之前十幾年的事了。
現代辦公室里的復印機有多方面的用途。它們能根據需要,用不同大小的紙張進行復印,放大圖像,有的甚至能進行彩色復制。
復印機用熱把圖像固定在紙上,或者說使它在紙上持久保留。這就是為什麼復印件從復印機出來時,摸上去感到暖烘烘的。
❽ 復印機是誰發明的
復印機的發明人車士打·卡爾迅(Chester Carlson),原本是一位專利律師,兼職研究員及發明家。他在紐約專利辦公室的工作需要復制大量重要文件。卡爾迅患有arthritis,視復制文件為痛苦及單調的工作。這鼓勵了他在photoconctivity進行實驗,並估計可最簡單地製作復印本。卡爾迅在家中廚房進行electrophotography實驗,1938年為過程技術申請專利。他使用以硫磺掩蓋的鋅片製作出首份影印。 他使用一個復有硫磺的鋅板製造了第一個「影印機」。文字「10-22-38 Astoria」印在一個顯微幻燈片上,這個幻燈片放在硫磺上進行強光照射。幻燈片拿走後,那些文字的鏡像就留在了硫磺上。卡爾遜打算將他的發明出售給一些公司,但是由於這個處理過程還不成熟沒能取得成效。在那個時代,大量的復制工作使用炭紙或者復制機完成,人們對於電子復印機沒有強烈的需求。在1939年到1944年間,卡爾遜被包括IBM和GE在內的20多個公司拒絕,沒有一家認為復印機會有大量的市場需求。 1944年,一個位於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非盈利組織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與卡爾遜簽訂合同完善他的新工藝。在隨後的五年時間里,這個機構進行了許多試驗以改進電子照相工藝。在1947年Haloid(一個位於紐約的在當時製造銷售相紙的小型組織)接洽Battelle以獲得授權來開發銷售基於這項技術的復印機。 Haloid意識到「電子照相」這個詞過於復雜並且沒有很好的記憶性。在咨詢過俄亥俄州立大學一位經典語言教授之後,Haloid和卡爾遜將這個過程的名字更改為「Xerography」,它由希臘語中的「干寫」一詞派生而來。Haloid決定將新的復印機稱為「施樂」,在1948年施樂成為商標。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早期,RCA(美國無線電公司)開發了一系列的稱為Electrofax的工藝,使用這種工藝圖像直接在特殊的有復層的紙上生成,使用液體的墨粉進行著色。 應用1949年,施樂公司開發了第一個稱為型號A的靜電圖像復印機。施樂公司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以至於影印技術被大眾稱為「Xeroxing」,施樂公司積極應對以防止「xerox」成為一個通用商標。「Xerox」在一些字典中作為影印的同義詞出現,這導致施樂公司發出信函和廣告要求他們更改這些條目,並且要求人們不要這樣使用「Xerox」。但是,僅僅在北美地區出現了這種情況。例如,在不列顛群島「影印」遠比「Xeroxing」使用更為普遍,這或許是由於在影印技術開始流行之後來自日本和歐洲製造商的影印機數量遠遠超過施樂公司的產品。在一些語言中使用混合詞彙,如在波蘭語中廣泛地使用kserokopia(「xero」),盡管施樂公司商標的影印機所佔市場份額很小。 隨著技術進步誕生了靜電復印技術,首先在硒鼓上生成一個高對比度的靜電影像,然後一種可熔化的塑料粉末(稱為墨粉)轉送到普通紙上,經過加熱熔化到紙張上,這個過程類似於激光列印機中使用的技術。技術進步帶來了彩色影印和靜電復印藝術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發展。 一些市面上作為影印機銷售的產品使用噴墨或者膠片轉印技術取代了基於硒鼓的工作過程。
❾ 復印機是誰發明的
復印機的發明者是美國的查切斯特?卡爾森。
卡爾森在紐約一家電子公司的專利內部門工作容,他對每天復制大量的文件和圖表感到十分的厭煩。他總是在想:如果有一架機器,只要把原文本塞進去,一按電鈕就可得到一模一樣的復本,那該有多好呀!通過理論探索,他終於掌握了靜電學,並開始進行一系列實驗。1938年10月22日,他用墨水在一塊玻璃板上書寫了幾個字,又用一塊布手帕在塗硫金屬板上拭擦,使金屬板帶上電荷,然後他隔著寫有字的玻璃板,在泛光燈下將這塊金屬板曝光3秒鍾,接著他又把一張蠟紙平壓在塗硫的金屬板上,結果紙上也出現了相同的字,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靜電復印。1950年,靜電復印機開始在市場上出售。
❿ 復印機是誰發明出來的
復印機是誰發明的呢?這位發明家叫查切斯特·卡爾森。
卡爾森12歲時,個子長得又瘦又高。為了幫助父母養家糊口,他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貝納迪諾干零活。14歲那年,他挑起了撫養雙親的重擔,每天早早就得起床,上學前先去商店擦玻璃櫥窗,下午還得去銀行和報社打掃,每星期六要從早晨六點一直忙到晚上六點。他的父親是一位流動理發師,由於關節炎和肺病而無法工作。母親也患有肺病,長年卧床不起。他倆就生卡爾森一人。
生活上的重擔壓得卡爾森喘不過氣來,許多小孩子處於這種壓力下早就退學了。但是,卡爾森頂住了。當他念初中時除了看門的工作外,還在印刷廠當學徒。高中時他除了繼續乾擦洗玻璃窗、打掃地板等活計外,還利用星期六和星期天在化學實驗室工作。他先進入里弗賽德專科學校學習,然後又在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念書。他艱苦奮鬥了5年,可是,他卻欠了1400美元的債。
1930年,工作特別難找,卡爾森給82家公司寫信要求工作,但是只有兩家公司給他復函,還表示不能僱用他。最後,卡爾森總算在紐約一家電子公司的專利部門找到了一個固定的工作。在那兒復制文件和圖表之類的麻煩事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手稿必須重新列印出來,圖表得送到照相復印公司去復印,這既花錢又費時間。他心想如果在辦公室里有一架機器,只要把原文本塞進這架機器里,一按電鈕就可得到一模一樣的復本,那該有多好呀!1935年,他開始著手研製這種機器。當時人們同現在一樣,總認為沒有設備完善、規模巨大的實驗室就不可能有重大發明。29歲的卡爾森,瘦瘦的個子,雖然兩眼近視,卻是個意志堅強、鍥而不舍的人。他單槍匹馬埋頭幹了三年,細心觀察光怎樣作用於物質和探索圖像從一張紙傳到另張紙上面的獨特方法。星期六、星期天和每天晚上,紐約公共圖書館內都留下了他勤奮學習的身影,甚至在地鐵里他也在思考問題。對他來說,時間永遠不夠用,因為他身負三副重擔,白天他得努力工作來保住他的飯碗;夜晚去夜校讀書,以便取得學位;百忙之中還要實現他的夙願——研製復印機。通過理論上探索,他終於掌握了靜電學。1937年,他正式提出申請,要求獲得「靜電攝影法」的專利權。卡爾森確信他已掌握了靜電復印的基本概念,但是他還得把理論用於實際。他便把自己唯一的一間起居室的壁櫥改成臨時實驗室,但結果證明它不能適應實驗需要。因此,他在長島的阿斯托里亞租了一小間簡陋房子,在裡面配備了實驗用的物品。另外,他節衣縮食,用節省下的錢僱用了一位實驗助手,幫他一起做實驗。
1938年10月22日,在這間簡陋的房間里,卡爾森用墨水在一塊玻璃板上書寫了「阿斯托里亞1938.10.22」幾個字,又用一塊布手帕在塗硫金屬板上拭擦,使它帶上電荷,然後隔著寫有字的玻璃板,在泛光燈下將這塊金屬板爆光3秒鍾,又在板上顯示出來了。接著卡爾森又把一張蠟紙平壓在塗硫的金屬板上,紙上也復印出了相同的字。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靜電復印,以後這種方法被命名為「靜電印刷術」。然而,對卡爾森來說,以後幾年的經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根據他的圖紙設計生產的各種復印機總不能使他滿意。他想方設法推廣這種機器,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可是他發現人們對他的發明漠不關心。1939~1944年間,包括雷明頓·蘭德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在內的二十多家公司拒絕接受卡爾森的新產品。盡管美國全國發明者理事會看到復印機的需要,但卻否定了卡爾森的製作法。
卡爾森仍不斷地向四處發信,打電話,以加強他的專利權地位。1944年,他專程到了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向非盈利性工業研究機構巴特爾紀念學院表演了他的製作法,「巴特爾」表示同意從事復印機的發展工作,但要將收益的60%付給該學院。然而,製造商們對此仍毫無興趣。其中有的人把卡爾森製作法稱為「粗糙或玩具式器具」。
根據合同,「巴特爾」用於研究靜電復印機付出的費用超過某個限度時,卡爾森就得多付15000美元。卡爾森取出自己的銀行存款,好言勸其親屬慷慨解囊,幫助他湊足資金。不久,勢頭開始變了。紐約羅徹斯特的一家小公司開始為卡爾森作小筆推銷。1947年4月,卡爾森收到了巴特爾公司匯出的第一張2500美元專利支票。但直到1950年,靜電復印機才在市場上出售。此後又過了10年,該公司生產了914型書桌大小的復印機,人們只要一按電鈕就可以在一般的紙張上得到干印復本。
當時,在市場上出售的復印機有好多種型號,其中有伊斯門柯達克公司的一種採用化合顯影劑的「濕寫」復印機和明尼蘇達礦業公司的一種利用紅外線燈光熱量在紙上形成圖像的「熱寫」復印機。而靜電復印機突出的優點是:這種復印機用干寫法,不需要化學葯品或特殊的紙張,而加工出的復印件質量特別好。
靜電復印機,在我國是70年代後期被廣泛地應用起來的一種復印工具。它作為現代辦公室用品大踏步地走進辦公室,日益受到人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