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是誰發明的
❶ 火是誰發明的
火不是誰發明的,最多算是誰發現的,但是也不能考證。
人類對火的認識、使用和掌握,是人類認識自然,並利用自然來改善生產和生活的第一次實踐。火的應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100多萬年前的元謀人,到50萬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跡。人類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人工取火發明以後,原始人掌握了一種強大的自然力,促進了人類的體制和社會的發展,而最終把人與動物分開。
人類最初與動物一樣,對火是害怕的。後來,逐漸發現了火的好處--被燒烤過的獸肉味道更鮮美,於是便主動地利用火。
火的使用,首先使人類形成和推廣熟食生活。特別是人工取火的發明,使人類隨時都可以吃到熟食,減少疾病,促進大腦的發育和體制的進化。而熟食的推廣,還擴大了食物的來源和種類,使人類最終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火還給人類帶來了溫暖,從而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使人不再受氣候和地域的限制,並能夠在寒冷的地區生活。
火是原始人狩獵的重要手段之一。用火驅趕、圍殲野獸,行之有效,提高了狩獵生產能力。焚草為肥,促進野草生長,自然為後起的游牧部落所繼承。最初的農業耕作方式--刀耕火種,就是依靠火來進行的。至於原始的手工業,更是離不開火的作用。弓箭、木矛都要經過火烤矯正器身。以後的制陶、冶煉等,沒有火是無法完成的。
古代人們理解大自然,嘗試為自然現象分類、總結時往往認為火是其中一個不可分割的元素。古希臘人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物質是由空氣、水、泥土和火以不同的比例混合組成的。火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之一。五行相生相剋,其中木生火、火生土、水克火、火克金。
天乾的丙、丁為火。中醫常說上火(廣東稱之為熱氣)、去火等,後來被發現跟西醫的發炎有關。另外,中國民間傳說指火是由燧人氏發現的,古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清人顧炎武反對用石取火,他認為用火石取火都會影響壽命。他說:「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復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一切取之於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此外,火作為一種象徵物常常出現在文學及宗教領域中。《聖經·使徒行傳》2章1-4節中,聖靈被喻為舌頭如火焰顯現並降臨;上帝在《創世記》中與挪亞和所有生物立約,不再發大洪水來毀滅世界,可是這並不表示上帝會姑息犯罪,因為《聖經》中多處提到世界末日時他將以火來施行審判(如《以賽亞書》66章15-16,24節、《約珥書》2章30-31節、《啟示錄》20章9-15節)。
火是飲食烹飪的根本。應該說,有了火,才有了飲食文化。在能夠熟練使用火之前,先民們只能過原始的、禽獸一般的生活。所謂「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如《韓非子》中所說:「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但在人類能夠熟練使用火進行後,人類的飲食便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是所謂的「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按中國傳說來講,鑽燧取火的燧人氏是最早能夠使用火的中國古代先民。考古學家從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測,中國猿人開始自覺用火的時間,大約在五十萬年以前。
《屍子》中說「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路史》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其中說:「燧人是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鑽燧。」第二句中的「辰心」就是古人所說的「心宿」,即「大火星」。所謂「五木」,是指當時認為五種應天時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棗: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黃,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氏作鑽燧取火後,其鑽木工具稱燧,後人又發明利用金屬向太陽取火,於是又有「木燧」和「陽燧」之分。《淮南子》記:「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陽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頃,焦吹之則得火。」《古今注》:「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景倒,向日生火。」 在漢以前,用陽燧取火,稱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稱作「國火」。按《周禮》中《大祝》、《大司寇》的說法,陽燧取之於日,近於天也,故占卜與祭祀時用之。木燧取之於五木,近於人也,故烹飪用之。漢以後,人們發現用金屬與石相擊,也可摩擦得火,於是,簡單的鐵片就可成為陽燧。人們一出門,一般腰間都左佩陽燧,右佩木燧,以隨時取火用。另備有艾加上硝水製成的火絨,當摩擦得到火星掉在絨上燃燒時,再用「發燭」接引得火。所謂的「發燭」,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狀,長五、六寸,用硫磺浸泡過,遇火就燃。
人們可以使用火後,就有了灶。創造灶的人,一說是炎帝:《淮南子》:「炎帝於火而死為灶。」註:「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祀於灶神。」一說是黃帝:《續事始》:「灶,黃帝所置。」於是《事物原會》就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而火神,按中國一般說法是祝融。《淮南子·時則》註:「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把於灶。」《史記·楚世家》:「董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師。」原始的灶的形態,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的灶,為雙連地灶,即挖在地表的兩個火坑,地表上兩坑相隔,而在地下則兩坑相連相通。一坑為進柴處,一坑為出人處,兩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門。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歷史,其發明者,當應是炎帝而不應是黃帝。據推算,黃帝主政的時間,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黃帝之前傳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大約距今六、六千年。至戰國時,灶的製作已非常完美。《曾連子》記:「一灶五突(突:煙囪),分煙者眾,烹飪十倍。」
古人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河圖·汴光篇》:「陽精散而分布為火。」古人把人稱為五行之一,認為它有氣而無質,可以生殺萬物,神妙無窮。古人認為,獨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它都只有一。所謂的二者,是指火有陰火和陽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天火、地火、人火三種,認為天火有四種,地火有五種,人火有三種。「天之陽火有二;太陽,真火;星精,飛火。天之陰火有二:龍火(稱龍口有火),雷火。地之陽火有三;鑽木之火,擊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陰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稱油貯存到一定數量會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稱江湖河海,夜動有火)。人之陽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腸的所謂離火),人之陰火有二,命門相火(謂起於北海,稱坎火,遊行三焦寄位肝膽),三昧之火(純陽,干火)。」總共陽火六種,陰火也六種,共十二種。
古代中國取火的工具,一直非常落後。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使用原始的「發燭」,到唐宋年間,發展出以松木製成比較精緻的「發燭」。《委巷叢談》:「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硫磺塗其銳,名曰『發燭』。」宋代以後,又稱「火寸」。《清異錄·器具》:「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松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即神之;呼『引火奴」。今遂有貸者,易名『火寸』」而且據說南宋時,就有專造「火寸」的作坊。
17世紀時,法國化學家波義耳用粘有硫磺的細木棒與塗磷的粗紙摩擦而起火,產生了火柴的雛形。然後在18世紀,威尼斯出現像敲鼓木槌一樣的巨型火柴。因價高,常出現幾人合買一根的情況,而且使用時必須有一瓶硫酸。1830年,出現用白磷製成的小巧的摩擦火柴。日本人因此而早時稱火柴為「磷寸」。但是白磷有劇毒且不安全。所幸,25年後,瑞典的倫塔斯脫姆發現了紅磷,它更安全且無毒,然後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批安全火柴。火柴從1880年起進入中國,由英國人理查在上海開辦了第一個火柴經營處。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開辦了中國第一個火柴廠「瑞商洋行」。中國第一種生產的火柴的商標印有慈禧半身像,據說出中國第一合火柴時正值慈禧六十大壽。因為火柴是從國外引進的,中國人就稱之為「洋火」。
❷ 世界上最早的熱機是誰發明的
原始的蒸汽機不便於使用,瓦特對蒸汽機的改進、完善,在18世紀得到廣泛使用,內做出了容最大貢獻;
熱機工作時通過燃料的燃燒得到內能,再通過高溫燃氣對活塞做功,把內能轉化為機械能,所以熱機是把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
故答案為:瓦特;機械.
❸ 熱得快是誰或者哪個公司發明的
海螺36計才有病,熱水瓶和熱得快的關系有多大?
❹ 熱水瓶是誰發明的
古羅馬人已經知道,雙層容器能保暖。在龐貝城的廢墟中,人們曾挖出過一個雙層容器。現代的熱水瓶是蘇格蘭物理學家杜瓦發明的。1892年,他吩咐玻璃匠柏格吹制一個特殊的玻璃瓶。這是一個雙層玻璃容器,兩層膽壁都塗上銀,然後把兩層之間的空氣抽掉,形成真空。因為兩層膽壁上的銀可以防止輻射散熱,真空能防止對流和傳導散熱,所以盛在玻璃瓶里的液體,溫度不容易發生變化。
後來,柏格用鎳製造外殼,保護易碎的玻璃瓶膽。起初它僅在實驗室、醫院和探險隊中使用,以後在野餐或乘火車時也使用起來。1925年,開始有大眾化的廉價塑料熱水瓶出售。
❺ 是誰發明了火
遠古人類舊石器時代就發現和使用火. 火的使用,特別是摩擦生火的發明,對遠古人類的生產了重大影響。 火的發現和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的人的一項特別重大的成就。對於火的使用,他們經歷了一個從利用自然到火的人工取火的漫長過程。即恐懼—認識|—使用。火山爆發、電閃雷擊引起森林起火,對於原始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但是人們在同險惡的自然條件做斗爭中,逐漸了解了烈火析附近比較暖和,被燒死的野獸可以充飢 。於是,他們便試著取回火種,把燃燒的樹枝帶到山洞裡去,用火作為戰勝寒冷防止野侵襲的武器。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摩擦生火的現象。例如,打擊燧石或石器相碰會產生火花;刮木、鑽木時會生熱,甚至冒煙起火。經過若干萬年的摸索、嘗試,他們終於實踐中掌握了打擊、磨、鑽等人工取火的方法。這些,他們就從利用自然過渡到人工取火了。 火的發現和利用,對於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意義。人類認識並掌握了火,就增強了同寒冷氣候做斗爭的能力。火可以燒烤食物,可以用來圍獵和防禦野獸,可以照明,烘乾潮濕的物件以及化冰塊為飲水等。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 當然還有這個神奇的大自然
❻ 火的發明者是誰
燧人氏。
在人類的演化史上,火的使用堪稱是一個具有劃物種意義的進步,並因此導致哺乳動物綱的靈長目中人科、人屬的誕生。雖然自火的使用之後人類又繼續做出了許多重大的發明和發現,但這些重大的發明和發現只能稱之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進步,而不能稱之為具有劃物種意義的進步。那麼,遠古時代的猿人是怎樣開始使用上了火的呢?
眾所周知,遠古時代的許多猿人常常生活在洞穴中,在有植物果實的季節,它們以採摘來的植物果實作為主要食物,而在植物凋零的季節,則以狩獵獲得的食物為生。由於許多猿人群體常年在洞穴中和洞穴的附近作相對固定的定居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將大量採摘來的植物和獵獲的動物攜帶回自己的洞穴中食用,同時還會攜帶回大量的用於鋪窩的柴草,其中一些不能食用的植物果實的碎殼、樹枝、樹葉,以及動物的碎骨頭、皮毛和更換下來的鋪窩柴草等生活垃圾,會被集中堆積在每個洞穴內或者洞穴外附近的某處,經過多年的積累,堆積在每個洞穴內或者洞穴外的生活垃圾就會形成一個個體積甚為可觀的大垃圾堆,這些堆積如山的大垃圾堆,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大量堆積在通風不良的環境中,在室溫時進行遲緩的氧化,氧化發生的熱不易發散,使溫度逐漸升高,氧化加快,最終將會引發垃圾堆內可燃物的自燃。而由垃圾堆中動物骨殖分解出來的磷化氫,也有可能在垃圾堆上方自動燃燒發光。
垃圾堆中可燃物的自燃導致垃圾堆中經常緩緩冒出煙來,偶爾還會有火苗出現,然後火苗又逐漸熄滅。針對身邊出現的這種少見的奇怪現象,某些猿人基於好奇心,會小心翼翼的走到燃燒著火苗的垃圾堆旁邊去察看,於是,從猿到人的具有劃物種意義的一步,就這樣邁出了。
由於洞穴中和洞穴附近垃圾堆的反復自燃,必然導致大批猿人開始反復接觸燃燒著的火。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猿人會逐漸發現火具有溫暖身體的作用,如果向火中添加樹枝、樹葉,火苗就會加大,如果向火中扔進石塊、沙土,火苗就會變小甚至熄滅,如果垃圾堆僅僅處於冒煙狀態,扒開覆蓋的雜物,就會讓火苗燃燒起來。從此之後,每當寒冷的季節,猿人就會有意識的走近自燃的垃圾堆,設法讓垃圾堆的火處於燃燒狀態,並一邊向火中添加樹枝、樹葉,一邊利用火來取暖,由此使得猿人開始了有目的的用火,人類也從此誕生了。
遠古時代曾經堆積在每個猿人居住的洞穴外的曾經自燃過的垃圾堆,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了。但是,如果自燃過的垃圾堆是在猿人居住的洞穴內,就有可能保留下當年可燃物自燃造成的灰燼層。例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的洞穴中,就發現有很厚的灰燼層,並且其中埋有大量被火燒過的燒骨。這表明當年堆積在北京猿人洞穴中的可燃物是非常多的,所以能夠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中留下很厚的灰燼層。考古工作者還發現灰燼層中埋有大量的被火燒過的燒骨,這有可能是垃圾堆中曾經被北京猿人遺棄進去了大量動物的骨頭。至於北京猿人是否曾經用火來燒烤食物,筆者以為,如果沒有在遠離灰燼層的地方也發現動物的燒骨,就不能得出完全肯定的結論。
筆者認為,在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中留下的灰燼層,有可能是當年垃圾堆中可燃物自燃造成的,因為在洞穴中燃燒樹枝、樹葉會產生大量令人窒息的煙霧,因此,北京猿人不大可能會在洞穴深處燒烤食物或點火取暖。此外,即使由於洞穴的特殊構造允許北京猿人在洞穴中燒烤食物或點火取暖,洞穴中的灰燼層也不應該很厚,因為洞穴中的空間通常非常有限,北京猿人必須要陸陸續續將灰燼清理出洞穴,才能確保洞穴中有限的空間能夠被充分利用,除非該洞穴不是用來居住的,而僅僅是北京猿人用來保存火種和燒烤食物的「燧」洞。
顯然,僅僅依賴生活垃圾堆的自燃是很難保證及時得到火種的。根據我國的《淮南子·本經訓》等文獻中記載:燧人氏「鑽燧取火,教人熟食。」據此推斷,一個名叫燧人氏的原始人,受到垃圾堆自燃現象的啟發,發明了一種「堆木造火,鑽燧(木)取火」的方法,即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利用人工建造的洞穴,在其中填滿某些易於燃燒的木頭和柴草,然後用石塊、沙土將洞口按照一定的要求進行適當的保溫封閉,經過一段時間,洞穴內的木頭和柴草就會緩慢的自燃起來,為了紀念燧人氏的這一偉大發明,原始人將這種由人工填滿易燃木頭和柴草、用來製造火種的洞穴稱之為「燧」。自從有了「燧」,每當原始人正在使用的火種不慎熄滅、需要新的火種時,原始人就會察看一下自己建造的一些「燧」是否已經處於自燃狀態。如果某處的「燧」處於自燃狀態,原始人就會「鑽燧(木)取火」,也就是搬開封堵著「燧」的石塊、沙土,移出外面尚未燃燒的木頭和柴草,鑽到洞穴內的木頭和柴草堆裡面尋找處於燃燒狀態的木頭和柴草,然後取出來作為火種使用。取火完畢後,再將移出的木頭和柴草放回「燧」內,將「燧」的洞口重新按一定方法封閉起來,以便日後繼續使用。
到了後來,隨著燧人氏發明的「堆木造火,鑽燧(木)取火」的方法被不斷推廣開來,原始人用火的火源開始有了相對可靠的保證,人類從此也逐漸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進入了吃熟食的時代。
有學者認為,猿人是從自然界中的雷電引發的自然火得到了原始的火種,並因此最終學會了用火,這種假設不能說完全不成立。但是,基於原始森林中的百年老樹比比皆是,表明自然界中由雷電引發的自然火非常罕見,我們據此可以推斷,對於某個方圓幾十公里的固定區域,雷電重復引發自然火的發生幾率大約是幾十年至幾百年一次。假如猿人僅僅依賴雷電引發的自然火得到火種,則一旦保存的火種不慎熄滅,猿人就有可能在幾十年至幾百年間都無法得到新的火種,如此漫長的歲月斷層勢必會使猿人徹底忘掉當初是怎樣用火的。因此,猿人不大可能是依賴雷電引發的自然火得到火種的。而猿人洞穴內或附近的生活垃圾堆的反復自燃產生的火源,則是一個相對易於調整和控制的火源,從而可以給猿人提供一個長期學習和掌握怎樣用火的場所。
不知道是基於何種動物試驗,有人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動物都有怕火的本能。但筆者認為,對於一個發生在身邊的根本不了解的事物,包括猿人在內的一些智力較高的動物,出於小心謹慎的本能,有可能會試圖與其維持一種具有安全感的接觸狀態,一般不至於立即開始害怕。例如,每個第一次見到火的小孩,並沒有被火嚇的喪魂落魄、放聲大哭,每個第一次見到火的小貓、小狗,也不會被火嚇的驚慌失措、立即轉身逃竄。如果某隻動物從來都沒有受到過火的傷害,甚至從未以任何方式接觸過火,又為何會無緣無故的害怕火呢?事實上,只有當某一事物給人或動物造成了傷害,人或動物才會害怕該事物。因此,遠古時代那些沒有接觸過火的猿人,是不應該怕火的。
❼ 熱管由哪國的誰發明
熱管是一種高效的強化傳熱元件。1942年,美國人高格勒提出熱管的工作原理,但未引起專人們的注意。屬1964年,因為航天技術的需要,美國人格羅弗發明了這種新型的傳熱元件。從70年代開始,熱管已從實驗室研究迅速地轉向實用階段。
熱管廣泛用於航天器的溫度控制、電子器件的冷卻和各種能量回收系統中的換熱裝置。它也是熱氣機傳熱系統的理想器件。
熱管是封閉系統,由管殼、吸液芯和工質組成。熱管利用工質相變的物理過程來傳遞熱量。當熱量從蒸發段傳入時,吸液芯內的工質受熱蒸發,蒸氣在冷凝段接觸到冷的吸熱芯表面,放出熱量。而工質在蒸發段蒸發,使氣液交界面下凹,形成許多彎月形液面,產生毛細壓頭,把冷凝液送回蒸發段,完成閉合循環。這樣,工質的蒸發和冷凝便把熱量源源不斷地從熱端傳到冷端。
❽ 暖氣是誰發明的
散熱器(俗稱暖氣片),是將熱媒的熱量傳導到室內的一種末設備,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質量的優劣,性能的好壞,外觀的華陋,直接關繫到使用的安全性、經濟性和裝飾性等問題。因此,關注散熱器,也就是關注自己的生活質量。 散熱器起步較早發展成熟,當屬歐洲,尤其是義大利。散熱器在歐洲成熟出現的年代大家公認為19世紀末,1890年在歐洲貴族宅邸興起,採用鑄鐵浮雕單柱形式,價格極其昂貴,作為一種生活中的奢侈品流行於上流社會。 1900-1920年代,伴隨著散熱器取暖的方便性、舒適性被廠泛認可和用於上流社會交際場所(如教堂、劇院)的需要,產生了散熱量較大的多柱、鑄鐵浮雕散熱器。滿足了較大空間的樓堂館所。 1920- 1930年代間,散熱器第一次革命產生了單柱鋼質散熱器,明顯地提高了生產量,較大量滿足社會需求。 1930-195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多數人放棄生火取暖的基本方式。 追求更高生活水準。從而產生了大眾化的散熱器,即多柱鑄鐵和多柱鋼質散熱器. 1950-1960年,人們已經醫治完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創傷。產生了較為良好的工業革命成果,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在滿足取暖舒適的同時,在節能環保、美觀裝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銅質板式散熱器以散熱量大、外觀簡潔、大方、價格適中,受到人們青睞,成為主流產品。 1960-1980年人們考慮到鋁材傳熱系數高的特點,希望其能取代鑄鐵和鋼質散熱器。但由於鑄鋁型材粗獷簡單及不能很好解決鹼性水質腐蝕問題,故而在1980-1990年期間散熱器主流又回歸到鋼質。可人們要求其外觀必須能和現代的家居格調相一致,滿足人性化、個性化的要求。依據當時的生產工藝水平,大多數生產廠商普遍採用氬弧焊工藝插接式焊接,生產線條流暢的管式散熱器。 1996年以後隨著超聲波自動焊接(激光焊)工藝的普及和焊接成本降低,國內生產廠商經過生產設備改造,大膽採用色彩,運用文化底蘊和卓越的創造力,以專業的國際化設計理念,創造出裝飾性與採暖功能完美結合的現代鋼質散熱器。
❾ 誰發明火
遠古人類舊石器時代就發現和使用火.
火的使用,特別是摩擦生火的發明,對遠古人類的生產了重大影響。
火的發現和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的人的一項特別重大的成就。對於火的使用,他們經歷了一個從利用自然到火的人工取火的漫長過程。即恐懼—認識|—使用。火山爆發、電閃雷擊引起森林起火,對於原始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但是人們在同險惡的自然條件做斗爭中,逐漸了解了烈火析附近比較暖和,被燒死的野獸可以充飢
。於是,他們便試著取回火種,把燃燒的樹枝帶到山洞裡去,用火作為戰勝寒冷防止野侵襲的武器。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摩擦生火的現象。例如,打擊燧石或石器相碰會產生火花;刮木、鑽木時會生熱,甚至冒煙起火。經過若干萬年的摸索、嘗試,他們終於實踐中掌握了打擊、磨、鑽等人工取火的方法。這些,他們就從利用自然過渡到人工取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