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中國史的歷史
太陽風暴——最早發現的太陽黑子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觀測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記錄
日月星辰——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歷法著作——《太初歷》
土圭測日影
星隕如雨——流星群的觀測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大地測量——子午線的測定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郭守敬的《授時歷》
周公觀景——天文台的設置
我國最早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
精推細算——《九章算術》
運籌帷幄——零與籌算
十進制記數法
中國剩餘定理——大衍求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
賈憲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術
朱世傑和他的《四元玉鑒》
雙假設法——盈不足術
級數與垛積術的應用
中國——算盤的故鄉
磁石的魔力——指南針的發明
《墨經》與第一運動定律
被中香爐與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神秘的倒影
奇異的鏡子——透光鏡
世界最早的潛望鏡
世界最早的人工磁化法——指南魚
傑出的機械——指南車
火葯的發明
火柴的發明
漆和漆器
China——世界著名的瓷器
石油和天然氣
會燃燒的石頭——煤的開發和利用
張衡的地動儀
最早的測風儀
雲向西 雨沒犁——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溫度觀測儀和降水觀測儀
天氣預報
古老的物候歷
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引涇往洛—一鄭國渠
貫通南北的水利工程——京杭大運河
我國最早的水位站——涪陵石魚
我國最早的潮汐圖——竇叔蒙《濤時圖》
古代地理學名著——《水經注》
青銅時代——銅礦開采
煮海為鹽——鹽鹵開采
最早的植物志—— 《南方草木狀》
草木魚蟲鳥獸——動植物分類
舉杯邀明月 把酒問青天——制曲和釀酒
山中有玉者木旁枝工垂——植物探礦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特色鮮明的《王禎農書》
精耕細作五穀豐登
茶的種植與茶文化
魯桑百豐綿綿——桑蠶技術
濟世之谷——豆類植物的栽培和豆類食品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善其事 利其器——鐵犁的發明
蓄力播種機——三角耬
揚場工具——扇車
水利灌溉機械——龍骨水車
兩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魚塘
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栽培技術
地下渠道——坎兒井
望齊侯之色——中醫的診斷術和治療術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神農嘗百草——中草葯治病
伏羲制九針——針灸療法
華陀麻醉術——麻沸散
免疫法——種痘術
養生延年——激素的提取
鐵的冶煉技術
百煉成鋼——多種多樣煉鋼技術
黃銅和鋅的冶煉
中國銀——含鎳白銅的冶煉和西傳
水法冶金——膽銅法
三大鑄造技術
糧食加工工具——水碓和水磨
最早記錄里程的車輛——記里鼓車
縱橫馳騁——蹄鐵術與馬蹬的發明
魯班與鋸刨傘的發明
巨龍橫卧——萬里長城
世界第八奇跡——秦兵馬俑
巧奪天工——風格獨具的橋梁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隋大興城
宮殿建築的瑰寶——故宮
最高最占老的重樓式木塔——山西應縣木塔
不沉之舟之奧秘——水密隔艙
運河船閘
大風起兮車如飛——風帆和帆車
飛行者的至寶——降落傘
凌波之至寶——舵
高效率的推進工具——櫓
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
航空模型之始——風箏
天文與地文航海技術
水平旋翼和螺旋槳
「騎士階層」的大敵——火葯及火葯武器
兵學聖典——《孫子兵法》
戰車戰船
異彩紛呈的冷兵器
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造紙術的發明
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最高成就——彩色套印
泥活字印刷技術
木活字印刷術和檢字盤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我國最早的建築學專著——《營造法式》
嫘祖和原始紡織技術
手搖腳踏紡車
織機和提花機
染料和染色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我國最早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
我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通鑒紀事本末》
我國古代最大的網路全書——《永樂大典》
我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青銅器與金文
秦代標准字體——小篆
今文字的開端——隸書
筆勢飛動 直抒性靈——草書
點畫縈帶 體勢流美——行書
結構完美的字體——楷書
我國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作——《說文解字》
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文房四寶
石窟藝術與敦煌壁畫
唐代傑出的藝術品——唐三彩
形式整齊 聲調和諧——律詩
婉約豪放說宋詞
歷史悠久的中國古樂器
朱載堉與「十二平均律」
聞名中外的曾侯乙編鍾
我國第一部介紹戲曲作家 作品的專著——《錄鬼簿》
生旦凈丑——中國的傳統戲曲
元曲與關漢卿
中國古代保健體操——五禽戲
中國功夫——武術
中國古代足球——蹴球
古老的棋類運動——中國象棋
奧妙無窮的黑白世界——圍棋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水運儀象台建於北宋末年,由吏部尚書蘇頌主持建造,是一座大型天文儀器,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中國古代的偉大科技成就。
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
黑火葯,指南針,印刷術。
人類文明的曙光——火
人類最早的遠程武器——弓箭
人類最早的工具——石器
中醫中葯對世界最偉大的貢獻是其防病治病的實踐技術。
中國是數學古國,《九章算術》、《數術九章》是古代數學名著。
中國還是天文學古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太陽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國家。
在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中醫中葯、10進位值制、赤道坐標系、雕版印刷術新四大發明之外,瓷器、絲綢、金屬冶鑄、深耕細作等影響世界科技發展的中國古代發明還可以列舉出許多。
24節氣堪稱我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方面也出現了許多新的進展。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發展的兩個黃金時代。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古代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鄭國渠、靈渠、龍首渠、京航大運河等。隋朝興建的京杭 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航行運河。這些工程無論在建築規模、技術水平 還是在農業灌溉、航行、運輸的獲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紀歐洲無法比擬的。
春秋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經》一書中提出了點、線、 方、圓等幾何概念。《周髀算經》已有勾股定理的運算方法。成書於漢代的 《九章算術》共收有應用題的解答方法246個,內容十分豐富,在算術、代數 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別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遠遠勝過古希臘的數學 體系。祖沖之用「割圓術」求出的圓周率十分精確,在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 的地位。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我國古代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四大發明,它 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
指南針發明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當時的人們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 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這種指南儀被稱為「司南」。北宋時 已用人工磁化方法製造指南儀。曾公亮1044年編輯的《武經總略》一書記載 了「指南魚」的製造方法。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進一步說明了 用鐵針磁化製作指南針的方法。指南針發明不久,被用於航海,它指引著中 國遠洋船隊航行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線上,並在十二世紀傳入阿拉伯,以 後傳入歐洲。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勞動人民從漂絮和漚麻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始於西 漢。新疆羅布卓爾漢烽燧遺址出土的西漢古紙,都是植物纖維紙,質地還比 較粗糙,東漢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倫,他憑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總結工 匠經驗的基礎上,以破布、樹皮、舊麻為原料,改進造紙工藝,製造出一批 質量比較高的實用紙。造紙技術首先傳到朝鮮和越南,七世紀傳到日本,八 世紀傳到阿拉伯,十三世紀傳到歐洲。
印刷術的發明,大體經歷了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兩大階段。大約在隋代, 人們在印章石刻的拓印方法啟示下,發明了雕版印刷技術。北宋時期(約在 公元1041-1049年),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它用膠泥製成 活字,然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方便,大大提高了效率,是印刷史上的一次 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研製成功了木活字,還發明了轉輪排字架。
火葯的發明始於煉丹術。煉丹士在煉丹過程中,偶然發現點燃硝、硫、木 炭為主要原料的混合物,會引起燃燒和爆炸。火葯發明後,被用於軍事,結 果改變了戰爭的面貌,也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正如馬克思所說:「火葯把騎士 階層炸得粉碎」。在北宋的抗金戰爭中,宋軍使用了「霹靂炮」、震天響等殺 傷力很大的火葯武器。宋代後期,又發明了火葯砂槍、火葯炮。火葯大約於 1225至1248年,由商人傳入印度和阿拉伯,以後傳人西方。
中國的科學技術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居於世界的領先地位。我們對 我國祖先科學創造、發明的揭示與探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啟迪廣大青少 年勤奮好學、開拓進取之心。
歷史發展到今天,已進入聲光電的影像時代,知識信息的傳播,形象、直 觀。本書選用「圖話」的形式,以「圖」展現歷史風貌和各種形象,以「話」 敘說史實,圖文互補,有景有情地向讀者展示了祖國幾千年文明發展的累累 碩果。
本書雖名為《中國古代發明圖話》,但是其中的一些條目並不是嚴格意義
的發明,如一些天文現象,是我們祖先最先觀測到的,是屬於發現方面的內 容,但由於對社會生產實踐和人民日常生活起過重要作用,意義重大,又有 開創性,我們也放在本書中一並講述。
再如,有些學術著作,對某一領域里的發明創造作了真實、完整的記錄和 描述。歷史上的科研成果,主要是靠著作才得以總結、流傳下來,如《周髀 算經》、《王禎農書》等。我們也收到本書中。對同一學科,內容相近的學術 著作,我們只選擇撰寫年代比較早的,加以介紹、講述。
本書沒有採用編年史的框架,基本上按天文、歷法、物理、化學化工、地 學、生物學、農學、醫葯學、輕工、冶金機械、建築、航行航空、軍事、文 化藝術的順序編排,但又未作嚴格的分類有些條目在內容上有交差,如:四 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在火葯的發明中作了介紹,在火葯武器中又有涉及;再如種桑養蠶,在桑基魚塘中講述,在紡織的有關條目中又進一步闡述。我們 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照顧敘述上的方便,而且也是為了使讀者更加全面、
准確地掌握有關知識。並且在條目內容有交差的同時又有側重。
我國的傳統文化深厚、絢麗,有許多文獻典籍流傳下來。以往的同類出版 物只介紹科技領域里的發明發現,其實,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我們祖先同樣有 獨特的發明創造,如:漢字、詩詞歌賦、音律和古代樂器等等。它們都是人 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社會發展同樣起著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
為此,我們增加了一些社會科學方面的有關條目,這是本書的獨到之處。
在圖片的選用方面,除了展示器物以外,我們還注意表現古代科學家在著 述、發明時的情態和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向讀者展示百折不撓的科學巨匠 在發明創造過程中,一個個奇特有趣的感人故事,以增強歷史感和藝術感染力,使讀者進一步體會到發明者的艱辛。
② 中國歷史性創造
鄭國渠
鄭國渠是以涇水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農田的水利工程。《史記·河渠書》、《漢書·溝洫志》都說,它的渠首工程,東起中山,西到瓠[hù胡]口。中山、瓠口後來分別稱為仲山、谷口,都在涇縣西北,隔著涇水,東西向望。它是一座有壩引水工程,1985年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秦建明等,對鄭國渠渠首工程進行實地調查,經勘測和鑽探,發現了當年攔截涇水的大壩殘余。它東起距涇水東岸1800米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涇水西岸100多米王里灣村南邊的山頭,全長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早被洪水沖毀,已經無跡可尋,而其他殘存部分,歷歷可見。經測定,這些殘部,底寬尚有100多米,頂寬1—20米不等,殘高六米。可以想見,當年這一工程是非常宏偉的。
關於鄭國渠的渠道,《史記》、《漢書》都記得十分簡略,《水經注·沮水注》比較詳細一些。根據古書記載和今人實地考查,大體說,它位於北山南麓,在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白水等縣二級階地的最高位置上,由西向東,比降為0.64/00,沿線與冶峪、清峪、濁峪、沮漆(今石川河)等水相交。將乾渠布置在平原北緣較高的位置上,便於穿鑿支渠南下,灌溉南面的大片農田。可見當時的設計是比較合理的,測量的水平也已很高了。不過涇水是著名的多沙河流,古代有「涇水一石,其泥數斗」的說法,當代實測,為171公斤/立方米,鄭國渠以多沙的涇水為水源,這樣的比降又嫌偏小。比降小,流速慢,泥沙容易沉積,渠道易被堵塞。
渠建成後,經濟、政治效益顯著,《史記》、《漢書》都說:「渠就,用注填閼(淤)之水,溉舄[xì戲]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名曰鄭國渠。」一鍾為六石四斗,比當時黃河中游一般畝產一石半,要高許多倍。
富平鄭國渠遺址:流經富平的鄭國渠,全長約150公里,可灌溉18萬余公頃。其引水口至乾渠段,修有寬15~20米,高3~5米,長達6公里的引水渠堤。現存鄭國渠口、鄭國渠古道和鄭國渠攔河壩,附近有秦以後歷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幹道遺址,並有大量的碑石遺存。鄭國渠修成後,灌溉面積達280萬畝,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使秦國從經濟上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戰爭准備。鄭國渠首遺址,目前發現有三個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鄭國渠引涇進水口。每個暗洞寬3米,深2米,南邊洞口外還有白灰砌石的明顯痕跡。地面上開始出現由西北向東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個大土坑,土坑之間原有地下乾渠相通,故稱「井渠」。鄭國渠工程之浩大、設計之合理、技術之先進、實效之顯著,在我國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
http://bk..com/view/113186.htm
白渠 白渠,中國陝西關中地區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白渠開鑿於西漢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於是趙中大夫白公的建議,故而得名白渠,也常與原有的鄭國渠合稱鄭白渠。
白渠西起自池陽谷口鄭國渠南岸(水經註:「水出鄭渠南」),引出涇河水流向東南,經池陽、櫟陽向東到下邦後折向南注入渭河,全長二百里,受益農田四千五百餘頃。由於涇河含有較多泥沙,白渠也為關中平原農田帶來了肥沃的沉積土壤。時人贊曰:「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http://bk..com/view/84526.htm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另兩資料分別為:秦始皇陵位於臨潼以東5千米處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它南依驪山的層戀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卧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開始修陵園。到公元前208年完工,歷時39年。(另兩資料:一、他在位37年,而為其修建陵墓的時間就長達36年;二、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當時的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由大將軍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後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建築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冢,高43米。築有內外兩道夯土城牆。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徵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佔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制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舒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http://bk..com/view/6654.htm
故宮
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
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1年,國務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五六十年代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1988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辟為「故宮博物院」。
南京故宮——御茶園南京故宮, 又稱明故宮,是明朝初期的皇宮。
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6年), 地址在元集慶城外東北郊, 初稱"吳王新宮", 後又稱"皇城". 由於當時朱元璋尚未稱帝, 故新宮建築規模有限, 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內廷建築, 東西兩側空地均未興建宮室. 新宮東西寬790米, 南北長750米, 有門四座, 南為午門, 東為東華門, 西為西華門, 北為玄武門. 入午門為奉天門, 內為正殿奉天殿, 殿前左右為文樓, 武樓. 後為華蓋殿, 謹身殿. 內廷有干清宮和坤寧宮, 以及東西六宮.
洪武元年 (1368年), 朱元璋即位稱帝, 以應天府為南京, 開封為北京, 並於次年在鳳陽興建中都城. 由於人力物力全被集中於中都城池和宮殿的興建, 因此南京宮殿的擴建工作再度終止. 此後數年間只對已有宮殿進行了必要的維修.
洪武八年 (1375年)朱元璋放棄營建中都的計劃, 集中力量修建南京. 此次修建, 增設了午門左右兩闕, 在奉天門左右增加了東西角門, 並增建文華殿, 武英殿等建築. 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 再次增建, 在皇城外增設宮牆, 以新牆之內為皇城, 原皇城改稱宮城. 在宮城前建造了端門, 承天門, 金水橋, 形成"T"字型廣場, 向南直抵1373年建造的洪武門. 廣場東側為五部 (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門外), 西側為五軍都督府.
清滅南明後, 改南京為江寧, 將明皇城改為八旗駐防城, 設置將軍及都統二衙門於明故宮中. 康熙年間, 曾取明故宮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廟宇. 太平天國攻陷南京後, 沒有使用明故宮作為宮殿基址, 而是在城中另擇新址營建新宮, 此間拆取明故宮大量石料和磚瓦. 至太平天國滅亡時, 明故宮的宮殿和宮牆已基本無存.
明故宮現存午門, 東華門, 西安門門闕, 以及內外五龍橋, 柱礎, 碑刻等建築遺跡.
http://bk..com/view/5681.htm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1]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明代術士認為,這里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於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歷史。陵區佔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明代時,於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則築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http://bk..com/view/15129.htm
蘇州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眾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7,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萬處,並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之稱。 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並稱為我國四大古典名園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滄浪亭與獅子林、拙政園、留園並列為蘇州宋、元、明、清四大園林,是現存蘇州園林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園林。全國景色簡潔古樸,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勝,而以自然為美。
獅子林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譽盛名,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留園園中分四個風景區,以建築空間處理得當而居蘇州園林之冠。
網師園佔地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於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築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局促,因此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範。
怡園是蘇州園林中建築最早的園林,因而得以博採眾長,形成其集錦式的特點。
http://ke..com/view/17850.htm
雲岡石窟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千餘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雲岡石窟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這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巨石橫亘,石雕林立,蔚為大觀。他們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載歌載舞,神采飛揚,或擊鼓或敲鍾,或手捧短笛,或懷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遊人。這些佛像、飛天、贊助者、供養人的面貌和衣飾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著異域色彩。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現存的雲崗石窟群,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石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的佛龕,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鑲嵌在雲岡半腰。東部的石窟多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布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修建的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整座石窟氣魄宏大,外觀庄嚴,雕工細膩,主題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種宗教人物形象神態各異。在雕造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藝術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分,
http://bk..com/view/7398.htm
莫高窟
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騙取、盜竊,文物大量流失,其寶藏遭到嚴重破壞。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莫高窟現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侶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侶修行、居住和亡後掩埋場所,有土炕、灶炕、煙道、壁龕、台燈等生活設施。兩區共計492個洞窟存在壁畫和塑像,有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檐5個,以及數千塊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石窟南北長1600餘米,上下共五層,最高處達50米。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餘平方米,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歷史悠久, 莫高窟最初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結束,其間經過連續近千年的不斷開鑿,使莫高窟成為集各時期建築、石刻、壁畫、彩塑藝術為一體,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藝術寶庫。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反映了中國中古時期宗教和社會生活情況,同時也表現出歷代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龍門石窟
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既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07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
它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里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里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後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於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餘座。龍門石窟是我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雲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朴。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朴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願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離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狀奇特,孤峰突起,猶如麥垛,因此人們稱之為麥積山。
它的開鑿年代,大部分學者認為始於後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不斷地開鑿和修繕,現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後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範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製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
③ 關於中國的成就歷史。
1、嫦娥四號著陸月背 中國航天奇跡讓世界驚訝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12月30日8時55分,嫦娥四號探測器在環月軌道成功實施變軌控制,順利進入預定的月球背面著陸准備軌道。
2019年2月15日,中國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發布嫦娥四號著陸區域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嫦娥四號著陸點命名為天河基地;著陸點周圍呈三角形排列的三個環形坑,分別命名為織女、河鼓和天津;著陸點所在馮·卡門坑內的中央峰命名為泰山。
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預選區域著陸,並傳回了世界首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古老又神秘的月球背面,迎來了首個「地球行者」。
2、雜交水稻的培養。
自2007年以來取得巨大的增產、增收效應,全國已有7個省市實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參加的縣(市、區)由20個增加至2012年50個,面積達882萬畝。截至2012年,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3、體育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體育產業全面發展,全民健身蓬勃發展,競技體育取得歷史性突破。有超過100萬個體育場館和超過65萬名社會體育指導員。 「十一五」期間,中國運動員共贏得634個世界冠軍,世界紀錄達到88次。
世界聞名的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人民百年的期待,成為奧運史上無與倫比的盛會,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51枚金牌,21枚銀牌和28枚銅牌。金牌榜上排名第一。
8月8日被定為「全民健身日」,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全國性體育節日。
4、中國高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交通線路總長度大大增加。中國已經擁有可與發達國家相媲美的運輸網路。中國的運輸干線繼續延伸到內陸和邊境地區,交通網路不斷擴大,運輸能力逐步提高。
自2008年8月1日中國首條350公里/小時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以來,中國大陸的高速鐵路發展迅速。
根據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和鐵路規劃,以「四縱四橫」快速客運網為主要骨架的高速鐵路建設全面加快北京,天津,滬寧,京滬,京廣,哈爾濱等地已建成。高速鐵路設計時速350公里,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高速鐵路技術體系。
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系統掌握了時速200~250公里動車組製造技術,成功搭建了時速350公里的動車組技術平台,研製生產了CRH380型新一代高速列車。
5、港珠澳大橋落成通車 成為一項革命性創舉
據拉美社報道,2018年中國一項革命性創舉就是港珠澳大橋落成,這項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工程項目把香港、澳門和珠海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大縮短了往返三地的路程時間。
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從設計到建設完工歷時14年,它集橋、島、隧於一體,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④ 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是什麼短語
你是問短語結構類型嗎
創造了 表示事情和動作或變化已經完成
創造著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狀態還會持續--
---
⑤ 中國歷史的來源誰知道
中國古代的朝代被稱為中國三古朝代,這中國三古是指:上古皇朝,中古帝朝,下古王朝!
一、中國上古六皇朝(約400萬年前-約1萬5000年前):盤古朝、天皇朝、地皇朝、人皇朝、大巢朝、燧明朝。
1、盤古朝:君主盤古氏般瓠,立都混沌城(盤古氏令混沌氏尋城),遠古時期約400萬年前-約300萬年前,紀元為開天闢地元年。見古史記載有三萬二百六十七萬年前天地沒有形成,直至約400萬年前才有天地之說。盤古朝的人民擁有能辨識天地的能力,開創了天地陰陽文化,盤古朝時期自然形成了適合人類生活的江河、森林、山川平原、草原,人類自由繁殖。此朝人類已別獸類,具有初微的立體辨識能力,以群體勞動為生存條件,並誕生了信仰。(神話中的盤古族時代,混沌與盤古的由來)
2、天皇朝:君主天皇氏望獲,立都天都城(太乙氏為天皇造城),遠古時期約300萬年前-約170萬年前,紀元為天靈元年,天皇朝分有十三子朝。發明了數字、天干、地支,開創了土運、金運、水運、木運、火運的五行文化,使人們有了最早的年歷。天皇朝為舊石器時代早期,婚姻為血緣群婚,用天然火。此朝人類後世稱為可以熟練使用工具勞動的能人。(神話中的金族時代,天人金貴的由來)
3、地皇朝:君主地皇氏岳鑒,立都龍門城(地鏗氏造城),遠古時期約170萬年前-約70萬年前,紀元為地皇元年,地皇朝分有十一子朝。人皇朝古史記載地皇朝貢獻有三,一定三辰,二分晝夜,三有歲月,以三十日為一月,十一月為冬至,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時,一夜十二時。白天與黑夜,從此對半分。又分春與夏,再分秋與冬,一年為四季,四季都分明,日子長與短,年月與節令,都出自地皇朝時期,使人們有了最初的時間概念。地皇朝為舊石器時代早期,以群居洞穴血緣群婚,隨意交合而赤裸身體,獵取動物、採集野果野菜為生。此朝人類為直立人,具有初步的智能和成熟的語言。(神話中的土族時代,幽冥後土的由來)
4、人皇朝:君主人皇氏愷胡洮,立都九皇城(良渚城),遠古時期約70萬年前-約20萬年前,紀元為九皇元年,人皇朝分有九大子朝,是一個城鎮時代。古史記載人皇朝依據暘谷為中心來以九條河流劃分了九大行政區域,這是九州最早的由來,人皇朝還誕生了以《九頭紀》為首的最早的非文字史書。人皇朝第一次誕生了以樹皮為材料製作的原始華服。人皇朝時代天災橫行,地裂山崩,洪水泛濫,為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分布的居住區周圍有河流、沼澤、森林、草原、沙漠等,以幾十個人群居為一戶,狩獵、捕魚、採集為生活方式。此朝人類為直立人的延續,具有更進步的智能。(神話中的水族時代,神州生水的由來)
5、大巢朝:君主有巢氏巢居,前期立都蒼梧城,後期立都石樓城,遠古時期約20萬年-約5萬年前,紀元為巢皇元年,因氣候變異受禽獸攻擊,從九嶷山以南的蒼梧開始北遷,到達黃土高原山坡處後實行打洞、用石頭、樹枝擋住洞口的群居方式。大巢朝初期始將會打居住洞穴的有巢氏推舉為皇,以洞穴群居為一戶。大巢朝為舊石器時期的中期,大巢朝為母系社會時期,男子以打獵和捕魚為主,女子以採集野菜和挖掘塊根為主,禁止同族同輩男女通婚,群婚。大巢朝第一次誕生了以獸皮為材料製作的原始華服。此朝人類為早期智人,具有成熟的智能。(神話中的木族時代,蒼梧巢居的由來)
6、燧明朝:君主燧人氏燧允婼,立都燧明城(燧人氏築城),遠古時期約5萬年前-約1萬5000年前,紀元為燧皇元年,約1萬5000年前燧明朝分裂出弇茲朝後仍然存在。古史稱燧明朝的人民知天文,識地理,為離禽命名,立傳教之台,興交易之道等。燧明朝時期為舊石器時期晚期,燧明朝有十大發明(後期包含弇茲朝):一是木石取火,二是扶木紀歷,三是結繩記事,四是圖騰徽銘,五是榑木陽歷,六是河圖洛書,七是陶符文字,八是八索圭表,九是太極渦旋,十是天道文明。燧明朝的服飾是獸皮為主樹皮為輔的原始華服。燧明朝的婚姻制以母糸氏族族外群婚制,立土台傳教知識,師道之興始於燧明朝燧人氏。此朝人類可以稱之為史前文明。(神話中的火族時代,天道誕生的由來)
二、中國中古九帝朝(約1萬5000年前-約公元前2071年):弇茲朝、伏羲女媧朝、神農朝、軒轅朝、少昊朝、顓頊朝、高辛朝、青陽朝、陶唐朝。
1、弇茲朝:君主織女氏風織女,立都天墉城(昆侖氏築城),約1萬5000年前-公元前7724年,紀元為女帝元年,以鳳為圖騰,弇茲朝為燧明朝分裂後燧人氏與弇茲氏合婚後建立的中古文明時代第一朝。弇茲朝分弇茲氏朝和弇茲帝朝,弇茲氏朝時間約1萬5000年前-約公元前8000年,弇茲帝朝時間約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7724年。織女氏自立姓氏為「風」,共分風姓十部。弇茲朝約距今一萬五千年至一萬三千年時把北極星命名為織女星(全稱太乙織女星)。弇茲朝與燧明朝一起研創了十大發明,弇茲朝第一次誕生了以薴麻為材料製作的原始華服。弇茲朝的婚姻制度禁止人與獸通婚,始建「人道」的血緣婚姻制度。有文字元號記載始於弇茲朝末期,距今約九千年的文字文明記載由此開始。此朝人類可以稱為新人類。(神話中的鳳族時代,火生鳳鳥的由來)
2、伏羲女媧朝:第一任君主青帝風伏羲,立都陳倉城,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紀元為羅奉元年。第二任君主鳳女媧,紀元為女皇元年,以青龍和白蛇為圖騰,立朝78位帝王。女皇二年(丙申,公元前7705),共工氏不肯聽命於女媧,欲自立為帝,女媧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擊敗共工氏,此戰中女媧被尊稱為聖母。女媧氏與伏羲氏同屬於伏羲族團,為兩個世代聯姻的族系,兩族相互交替,共同執政,形成了伏羲女媧政權。伏羲女媧朝最先發明了飼養牲畜和栽培牧草的技術,把原始的農業實施於隴西的黃土高原。創造圭表八卦太陽歷,觀察天象,掌握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開天文學之先。建寅為正,頒行上元太初歷,開歷法之先。發明琴瑟,用琴、瑟演奏音樂,開禮樂之先。創造文字,以文記事,開典史之先。首創牧草栽培,引種野生萊麥,開農業之先。發明魚網,教人結網打魚,開漁業之先。馴化和飼養家畜,開牧業之先。發明測試風雨的石晷,開氣象預測之先。發明用樹皮編織蓑衣,開雨具製作之先。首創人工養蠶,化繭抽絲織布,開絲織業之先,第一次誕生了蠶絲為材料的絲織古典華服,是古典華服的前身。女皇十年(甲辰,公元前7697),女媧宣布廢除舊的群婚制度,施行以女人為主體的對偶婚姻,首創一夫一妻婚姻,開婚姻法之先,以獸皮為婚姻信物,開婚禮之先。伏羲女媧朝主要貢獻有:1、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定都在陳地。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2、創造八卦,「龍」圖騰。3、創造文字,用於記事,結束了「結繩記事」的形式。4、漁獵,馴化動物。5、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6、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此朝人類文化顯著成熟,此朝開始人類為現代人類,智力幾乎和西元2000年的人類沒有區別。(神話中的龍族時代,龍蛇合擊的由來)
3、神農朝:君主炎帝姜魁隗,立都陳倉城,公元前5008年-公元前4405年,紀元魁隗元年,以羊為神農朝的圖騰(人民幣上就有這個標志),立朝22位帝王。神農朝主要活動區域在今陝西、甘肅、寧夏、四川、貴州等地,而中原和華北的大部分地區仍由伏羲女媧後裔統治和管理著,只是臣服於炎帝政權而已。當時雖然四方各氏族聯盟共尊炎帝,但各族團的管理方式仍各行其道。神農朝的發明和貢獻,除繼承了先朝所創立的一切德政外,在天文觀測方面又有了新的發展。在不周山首創六合歷法,使人們能夠准確地掌握季節交替的變化,適時安排生產和生活。神農朝第一次誕生了以棉毛為材料的古典華服,第一次被身著獸皮的外來民族稱為服部。神農朝不僅創造了農業和醫葯業,還創造了音樂業和商業等行業。神農朝發明了用犁耕地,把土地打成壠,在壠上種莊稼,使原始農業又跨上了一個新台階,伴隨著農業的發展,男人和女人的分工逐漸明顯起來,女人逐漸退居二線,專門從事體力較輕的手工業和飼養業。隨著家畜飼養業的增長,又出現了骨器加工業和陶器工藝作坊,在北方還出現了冶煉青銅武器的技術。神農朝採納了中原伏羲氏對婚姻制度進行改革的做法,規定本部落男子可以迎娶異部落女子,本部落女子也可以嫁給異部落的男子,家庭以男人為主體,男主外,女主內,男女地位平等,這一男婚女嫁的新制度打破了數千年走婚的格局,男人的地位逐漸提高,女人的地位逐漸下降,社會制度開始由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轉化,族中後代一律從父計算世系,女人居從屬地位。女人結婚必須嫁到男方去,死後與夫同葬在男方墓地。神農朝最初的治國原則是:勞動者「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不分尊卑貴賤天下人人平等。可是到了第三任炎帝姜承時性質完全變了,族民開始兩極分化,有職有權者逐漸演變成貴族,許多普通族民漸漸淪落為窮人,於是階級出現了。神農朝首次出現了專門負責帝都和宮廷安全保衛工作的宮廷禁衛軍和部落自衛軍。神農朝的鼎盛時期統轄區域南至交趾(今越南中、北部地區),北至幽都(今北京市一帶),西至三危(今甘肅敦煌市東南三危山),東至暘谷(今東海沿岸地區),是遠古時代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大統一,東西南北大小數千個部落共尊炎帝神農氏,史稱「萬國共朝」。此朝人類政治文明顯著成熟。(神話中的麒麟族時代,仁和萬物的由來)
4、軒轅朝:君主黃帝姬邦卉,立都涿鹿城,公元前4513年-公元前4053年,紀元帝芒元年,立朝前以熊為圖騰,立朝後以黃龍為軒轅朝的圖騰,立朝16位帝王,軒轅朝有十二姓子朝。軒轅朝的貢獻有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修房屋、演陣法、分井田、定算數、鑄鼎鑊,發明了圖形文字。當時神農朝的陶書是符號文字,這種符號文字至軒轅朝時期便明令廢除了,黃帝推廣和使用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禁止使用前朝文字,符號文字便逐漸失傳了。軒轅朝發展了薴麻、蠶絲、棉毛華服的基礎上第一次誕生了古典華服制度,並為普及這種衣冠服飾制度而四處征戰那些身著獸皮、樹皮甚至不要臉皮的人,征服一詞首次出現在軒轅朝。軒轅朝的人們擁有一百零八個姓氏,所以被稱為百姓,由於每個百姓都有九黎僕人,這些九黎僕人又稱為黎民,百姓是公民有參政權和參軍權,黎民是外籍公民只有參軍權,鬲人是最下層的奴隸只有勞動權,這是黎民百姓最早的由來。軒轅朝人民分為三個階層,上等階層的百姓為公民,下等階層的黎民為庶民,末等階層的鬲人為奴隸即高級財產不算公民,百姓參政,黎民參軍,鬲人參役。此朝人類軍事文明顯著成熟。(神話中的龍鳳麒麟三族時代,黃帝龍、炎帝麒麟、蚩尤鳳凰三族逐鹿中原的由來)
5、少昊朝:君主白帝已鷙,立都空桑城,公元前4053年-公元前3790年,紀元鳳凰元年,以白鳳和赤凰為少昊朝的圖騰,立朝7位帝王。少昊朝自稱「鳳凰的傳人」為東夷族建立的政權,其圖騰由鳥圖騰發展為「鳳圖騰」,與「龍圖騰」相互對應,形成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龍鳳文化」。鳳凰白帝已鷙總管百鳥(百鳥即百官),然後再有燕子掌管春天,伯勞掌管夏天,鸚雀掌管秋天,錦雞掌管冬天。除此之外,白帝已鷙又派了五種鳥來管理日常事務,孝順的鵓鴣掌管教育,兇猛的鷙鳥掌管軍事,公平的布穀掌管建築,威嚴的雄鷹掌管法律,善辯的斑鳩掌管言論。另外有九種扈鳥掌管農業,使人民不至於淫佚放盪。五種野雞分別掌管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等五個工種。少昊朝第一次誕生了用蠶絲包裹鳥的羽毛的羽絨華服。「鳳圖騰」的性質也與「龍圖騰」一樣,均為少昊朝時的大部落兼並原始小部落之後、抽取各小部落原始圖騰特徵而合成的大圖騰。「龍鳳圖騰」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原始部落時期,部落首領靠血緣關系維持統治,而到了少昊朝時代,部落聯盟或邦國形成,僅靠血緣關系已不能維持統治,於是超脫血緣關系的文化象徵——圖騰標志,便顯示出巨大的凝聚作用了。華夏鳳文化先於龍文化存在和發展,在鳳文化的基礎上誕生和發展了龍文化,鳳文化和龍文化是華夏族兩大文化支柱。此朝人類經濟文明顯著成熟。(神話中的鳳族凰族時代,鳳凰重生的由來)
6、顓頊朝:君主黑帝姬乾荒,立都空桑城,公元前3790年-公元前3380年,紀元高陽元年,以黑龍和玄鳳為顓頊朝的圖騰,立朝12位帝王。顓頊朝在姬乾荒登基帝位後,進行了宗教、歷法、民事、農業等一系列改革。顓頊朝進行的「宗教改革」,涉及到少昊、九黎、蚩尤、三苗等族團,族團的分化以及各族之間斗爭和居地的遷徙等,導致了關系的復雜化。宗教意識領域發生的混亂與社會的急劇變革相適應,各族團之間的斗爭和融合,對意識形態產生了深刻影響。當時社會處於一個極度的變革時期,被軒轅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朝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民神雜糅、信仰混亂,無論大小事務,都要用占卜來決定;家家都供養著巫師,社會財富大都耗用在祭祀上;有頭腦的能人得不到重用,即所謂「九黎亂德」。
黑帝姬乾荒毅然採取革命行動,禁絕巫教,戰勝和征服了九黎,強令他們順從顓頊朝的教化。顓頊朝最大的歷史貢獻,是以科學手段戰勝社會上的迷信觀念,《周書》稱之為「絕地天通」。姬乾荒取得盟主地位以後,便讓兩個兒子掌握大權:老大「重」擔任南正,管理觀天事務,把巫史們的權力奪過來;老二「黎」擔任火正,管理地面事務,特別是核定歷法,宣布農時。天上事與地上事分開以後,許多落後的迷信活動,就失去了市場,全國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開始走向正規。這次宗教改革加速了社會分化,巫師階層出現,神權成為特權,宗教信仰規范化,促進了社會進步。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此朝人類宗教文明顯著成熟。(神話中的巫族時代,祖巫文化的由來)
7、高辛朝:君主帝嚳姬俊,立都居亳城,公元前3380年-公元前2799年,紀元帝嚳元年,以青龍和赤鳳為高辛朝的圖騰,立朝21位帝王。帝嚳以他的聰明才智治理國家,順天應民,仁而有威,惠而有信,修身而天下服。從大量考古信息中所見,帝嚳政權時期,中國的農業、漁牧業、手工業已經比較發達,社會活動的分工也日益明顯,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勞動群體,如農民、漁民、牧民、陶工、木工、石工、冶金工、紡織工、士兵、藝人等等。隨著社會生活復雜化,上層建築的管理就顯得極為必要。帝嚳執政時,經常深入民間了解下情,解決人民最關心的一些實際問題,並十分重視尋找和重用那些有才華的人。他在位時先後任用了伯奮、仲堪、叔獻、季仲、虎伯、仲熊、叔豹、季狸等八名才子,號稱「八元」。這八位賢臣都是他治國的好幫手,他們根據不同的行業設立不同的管理機構,使社會各界井然有序。帝嚳執政時期,社會人群的階級分化更加明顯,家庭奴隸已經在社會上普遍存在,不僅「天子」家中有大量的家奴,許多部落酋長和貴族家庭也都擁有數量不等的家奴。這些家奴多數都是來自貧困的平民家庭,他們為了生存而賣身於貴族,已經基本上喪失了人身自由。社會上家奴的大量出現,為進一步向奴隸制社會過渡奠定了基礎。此朝人類科技文明顯著成熟。(神話中的妖族時代,天庭帝俊文化的由來)
8、青陽朝:君主帝摯姜角,立都沁陽城,公元前2799年-公元前2357年,紀元帝摯元年(癸巳年),以蒼鳳(青鸞)為青陽朝的圖騰,立朝17位帝王。青陽朝政權的首任君主帝摯姜角是高辛朝帝嚳姬俊的十九世孫,所以青陽朝實際上是高辛朝的延續,但又與高辛朝有著本質的差別。青陽朝的先祖父系雖然是高辛朝黃帝族系,但其母系血統卻完全是少昊朝東夷族系,因此,其所建政權稱青陽朝。帝摯氏代表帝嚳氏父系的下傳,青陽朝代表母系少昊朝東夷族血統。公元前2800年前後,海水在逐漸回落的情況下突然反彈,水位再次上漲,海水迅速向內陸推進,山東半島除了山地和丘陵外,平原窪地幾乎全被洪水吞沒。居住在山東半島和渤海灣地區的東夷各大族團被洪水所困紛紛向華北平原的冀北、冀東、冀西逃亡,向山東半島的海陽、萊陽、膠州、諸城、莒邑、臨沂等山地集聚。青陽朝的君主姜角就是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組織東夷各族抗洪救災,有計劃地向丘陵和山地轉移,重新劃分氏族領地,正式建立青陽朝成為天下共主。此朝人類社會文明顯著成熟。(神話中的仙族時代,神仙修道文化的由來)
9、陶唐朝:君主帝堯伊祁放勛,立都蒲阪城,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071年,紀元帝堯元年,以赤龍為陶唐朝的圖騰,立朝8位帝王。陶唐朝開創禪讓制;設立誹謗木;治理水患;頒授農耕時令;制定四時成歲。陶唐朝非常重視農業生產,關心群眾生活。帝堯伊祁放勛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傳說陶唐朝時期,十日並出,萬物枯焦,伊祁放勛為救民於水火,命後羿射日,消除災患。陶唐朝的羲氏、和氏推求歷法,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故有伊祁放勛始為萬象之制的說法,使人們懂得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產規律,促使華夏民族由愚昧走向文明。陶唐朝晚期,洪水泛濫,威脅著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末代帝堯(舜)先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鯀的兒子禹,使洪水得以治理。此朝人類制度文明顯著成熟。(神話中的人族時代,人教文化的由來)
三、中國下古十三王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1912年):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漢朝、晉朝、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神話中的三教時代,傳統儒釋道的由來)附華服歷史:1、原始華服一(人皇朝,樹皮),原始華服二(大巢朝,獸皮),原始華服三(弇茲朝,薴麻)。2、古典華服一(伏羲女媧朝,蠶絲),古典華服二(神農朝,棉毛),古典華服三(軒轅朝,真絲)。3、禮儀華服(周王朝,綢布)。4、現代華服(共和國,纖維)。
上古、中古時期沒有中外一說,到了下古才分為中外史。中國古代的三古是指:上古皇朝,中古帝朝,下古王朝!中國古代的朝代史總共分為兩部分,復興朝代史和亡國朝代史,前者被稱為上朝史,後者被稱為下朝史,如上下五千年(由於九千多年前誕生了文字,故中國歷史有一萬年,上5000年為獨立史,下5000年為聯盟史)。
⑥ 千百行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歷史是什麼意思
每個人看似隨意的舉動實際都是歷史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大人物影響歷史的程度大,小人物程度小,在歷史的高度上沒有一個人是孤立的。
⑦ 關於中國歷史歷史
初一歷史上主要內容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的元謀),距今(170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元謀人)的活動揭開了中國歷史的第一頁.
火的使用的作用: 取暖.,照明,驅趕野獸,,吃上熟食減少疾病增強體質。
北京人 山頂洞人
約70萬年前-----20萬年前生活. 在北京西南周口店 約18000年前.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
具備人的基本體質特徵,保留一些猿類的特點。前額低平,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齒粗大。 和現代人基本一樣
能打制石器(稱為 舊石器) 掌握了磨光,鑽孔技術
使用天然火 人工取火
把獸皮用骨針製作衣服
有衣服,裝飾品,產生了愛美的要求
過著群居生活 過著群居生活,已進入了氏族公社
原始農耕文化遺存
河姆渡遺址 半坡遺址
約7000年前 生活在今天浙江餘姚河姆渡。屬於長江流域。我國南方留下的一處重要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 6000多年前 生活在今天陝西西安半坡。屬於黃河流域。我國北方留下的一處重要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
①使用骨,木,石質工具。(石器經過磨製,被稱為「新石器」)②從事原始農業生產,種植水稻。③飼養水牛,豬和狗等。④利用簡陋的小船採集,打魚,漁獵在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⑤住在木頭建造的房子里。 ①最早廣泛使用磨製石器。用石鏟,石刀從事農業,種植粟,麻,蔬菜。②飼養豬狗牛羊雞等,經營原始的畜牧業。③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紡織麻布改善了生活。④能製造各式各樣的陶器,取水的尖底瓶獨具特色,彩陶美觀實用。⑤住在半地穴房子里。
遠古的傳說
①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十分有名。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姓姜,製作耒耜,教民耕種被稱為神農,還發明了陶器。嘗百草發現治病的葯物。 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創制歷法,發明加工穀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發明了銅器和車船。
③黃炎聯盟構成華夏族的主幹。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尊奉炎帝和黃帝為祖先。
④堯,舜,禹相繼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是經過部落首領們民主推選實現的,這一制度稱為「禪讓」。
⑤大禹治水過程中,親自參加,「三過家門而不如」
夏朝和商朝
①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②禹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位子,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夏朝的建立標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③約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領成湯發動推翻夏朝的戰爭。大戰與鳴條。成湯建立了商朝。
④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了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從此,商朝的都城穩定下來了。
⑤商朝的勢力范圍:東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長江流域,北達遼河一帶。
⊙商朝經濟比夏朝有很大發展的表現:А 農業生產規模一相當大,種植的農作物有粟,黍,稻,麥等。 В 畜牧業發達,飼養六畜,祭祀用幾百甚至上千頭家畜。 ℃青銅冶鑄,玉器製作和釀酒等手工業很發達。 D商業發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貝,骨貝,玉貝和銅貝等作貨幣
西周的興亡
1: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領導了滅亡商朝的戰爭,大戰與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鎬京(今天的陝西西安西)歷史上稱為西周。
2:分封制:為了控制全國廣大地區,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功臣和一些 古帝王的後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國。這就是分封制。封國的統治者叫國君(一般稱諸侯)。享有統治和管理封國的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同時,必須承擔擁戴周王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見周王,參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禮儀式,貢獻財寶和特產,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等義務,否則將受懲罰。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個封國,重要的有,魯,齊,燕,晉,宋。 姓姬的封國有53個。
4:西周末年,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死,西周結束。
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進入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春秋爭霸的原因: A王權衰落,周王統治出現嚴重危機。 B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爭奪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而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
3: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先後當個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
4:齊桓公首霸條件:①:任用政治家官仲為相,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使國力強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③:是東方的一個大國。
5:齊桓公在葵丘以霸主的身份會盟,當上了春秋歷史上的第一個霸主。
6:齊桓公後,晉楚爭霸。晉楚軍隊在城濮進行決戰,晉軍戰勝,晉文公稱霸,後來,楚國強大起來,楚莊王北進中原,在鉍打敗晉軍。楚莊王稱霸。
7:春秋末期,南方的吳國和越國加入了爭霸的行列。吳王闔閭任用著名的軍事家孫武為將軍。進攻楚國,五戰五勝,吳王闔閭稱霸。 經過長期努力。越王勾踐北上會盟諸侯,成為春秋的最後的一個霸主。
8:鐵器和牛耕的推廣是春秋時期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
戰國七雄
1:春秋之後,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這時的諸侯國主要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2:戰國時期的戰爭:①:七國之間戰爭不斷。②:兵器得到改進,步兵和騎兵取代車兵,成為主要兵種。③:各國組織軍隊在都城和邊境修築城防工事。④戰爭激烈,規模很大,發生了「圍魏救趙」和長平之戰等著名戰役,戰國時期出現孫臏、白起等著名軍事家。
3:合縱與連橫: A(合縱原因):戰國中後期,秦國力量日益強大,對東方六國造成威脅。B:(合縱內容:)六國有「合眾勢以攻一強」的意願,並因此進行合作,包括聯合出兵進攻秦國。歷史上稱這種策略為「合縱」。C(連橫的原因):秦國進一步向東發展,必須破壞六國的聯合,尤其是齊楚兩個大國的聯盟。D(連橫的內容);秦國採用各個擊破的辦法,分別收買拉攏東方國家服從於自己,「事一強以攻眾弱」歷史上稱為「連橫」
4:合縱與連橫之爭是戰國紛爭的重要的內容。
商鞅變法
背景:秦國相對落後,東方六國看不起秦國;,土地被魏國佔領也無力奪回,秦孝公深感恥辱,決心變法圖強,改革內政,發布求賢令,招攬人才。 時間: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開始變法。
內容:1,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國家承認私人的土地所有權。2,重農抑商。3,獎勵軍功。4,遷都咸陽,推行縣制。5,嚴明法令。
性質: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影響:1,舊的制度被廢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3,秦國的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秦朝的統一
一:秦王掃六合:戰國末年,秦國的實力遠遠超過東方六國,統一時機成熟。秦王嬴政積極准備,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後滅了 韓,趙,魏,楚,燕,齊。
二: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三:皇帝制度的確立,秦王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嚴,就將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自己稱「始皇帝」
l 四:秦朝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1:皇帝制度的確立。皇帝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擁有絕對的權力,國家重大事務由他決定。大臣官吏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2: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別管理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3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規定圓形方孔的「半兩」銅錢為通行貨幣,,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的通用字體。4北擊匈奴,修長城,防禦匈奴。
陳勝吳廣起義
一:秦的暴政表現:1:焚書坑儒, 2:沉重的賦稅,徭役和服兵役。3:極端嚴酷的刑罰。
二:公元前209,陳勝吳廣在大澤鄉(今天安徽宿縣)起義,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不久,陳勝自立為王,建立了張楚政權。
三: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項羽強大起來,公元前207 年,項羽率軍在巨鹿之戰中殲滅了秦軍的主力。
四:公元前207年,劉邦逼近咸陽,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五;「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專制統治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集中表現。 「焚書」是李斯的建議。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了漢朝,都城在長安。漢武帝在位時,漢朝進入鼎盛時期。
二:漢武帝下詔求賢,著名學者董仲舒被舉薦上來,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在長安興辦「太學」招收「弟子員」。
三:漢武帝為鞏固統一的措施和作用:A, 措施 :1,思想上:尊儒術興太學。 2,政治上,頒布「推恩令」,還採取有力措施,取消了一些王,侯的資格。3經濟上,整理財政,規定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有國家壟斷經營,私人不得鑄造貨幣和經營鹽鐵。B:作用:有利與國家的統治,徹底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財力支持。
四:漢武帝開發邊疆(武功):1,打敗匈奴,設「河西四郡」2,重設郡縣,加強對五嶺以南廣大地區的管理。3。把西南夷地區納入漢王朝的直接統治。
張騫通西域
一:漢朝時,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稱為西域。
二: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聯絡烏孫國,進攻匈奴。
三:張騫出使西域後,內地與西域的聯系日益密切,絲綢和鐵器,鐵器製作和打井技術傳如西域。駿馬,魔術,胡桃,胡蘿卜等傳入內地。
四;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 西域(今天新疆天山南北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
絲綢之路
一:絲綢之路 (起點)長安-------河西走廊-------陽關,玉門關-------蔥嶺------西亞,歐洲。這條路輸出的主要是絲綢,所以稱為「絲綢之路」
二:南方絲綢之路起點是成都,
三:秦漢時與朝鮮的交往:1,鐵器技術傳入朝鮮,2,在平壤附近墓里發現「蜀」的「漆器」3當時朝鮮有個國家叫「秦韓」。
四:西漢時,中國與日本就了交往,當時日本列島上有30多個國家與中國有交往。東漢時,日本的一個叫「委奴國」的派使者到中國,漢光武帝贈送「漢委奴國王」金印。
五:班超派部屬甘英出使大秦,只到了「條支海」(今天的波斯灣)。166年大秦(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派使者從海上來到中國,這是歐洲國家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最早記錄。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東漢末年,形成了軍閥混戰的局面,著名的軍閥有袁紹,曹操等。
二:官渡之戰: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大戰,曹操親自率精兵偷襲烏巢把袁紹的糧草燒的一干二凈曹操打敗了袁紹。以少勝多。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官渡之戰後幾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三:赤壁之戰:208年,曹操以漢王朝丞相的身份南下,企圖統一全國,孫權與劉備組成聯軍,在赤壁打敗曹軍。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分天下的局面實際形成
四:220年,曹丕建立魏國,都城是洛陽。221年,劉備建立漢,又稱蜀漢或者蜀。都城是成都。229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城是建業(今江蘇南京)。魏,蜀,吳的建立,標志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五:三國鼎立局面得以維持主要是蜀國和吳國的聯盟,使魏國不敢南下。
南方的初步開發
一:三國時期南方開發的原因:1,南方地區相對穩定。2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農作物。3:南北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4:孫吳政權以及蜀國重視發展經濟。
二:吳蜀時期,江南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是織造麻布,會稽出產的越布是著名的特產。侯官和番禺是造船中心,能建造大艦船。瓷器技術提高,能生產精緻的青瓷。
三: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穩妥處理民族關系,使「南中地區」的到初步的開發。
四:三國後,西晉曾經統一全國。從4世紀初到6世紀末,東晉和南朝先後統治南方。
五:東晉南朝是南方開發的原因:1,北方人口繼續大量南遷。2,南方統治者大多重視發展經濟。3,社會相對安定。4,南方氣候溫暖,雨水充足,土地肥沃。
六:建康(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最大的都會。建康的變化是江南地區開發的一個縮影。
七:230年吳國派衛溫,諸葛直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台灣)這是大陸與台灣最早交往記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從東漢末年起,匈奴,鮮卑,氐,羯,羌等少數民族內遷,其中,鮮卑族的拓拔部的影響最大。
二:我國民族分布形成了「漢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區,少數民族居住在邊地的格局。
三:鮮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權,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標志北朝開始。拓拔宏是鮮卑族的傑出政治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內容,意義?
背景:北魏統一北方後,各族人民交往增多,民族融合的趨勢明顯增強。鮮卑貴族用落後的方式統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會矛盾。北魏政權面臨著危機,孝文帝拓拔宏決定改變這種狀況。
內容:1,借鑒漢族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實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強對經濟和官吏的管理。2,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3,大力推行學習漢族先進經濟文化政策,提倡和鼓勵鮮卑人改穿漢服,與漢族通婚,學說漢語,還完善了學校教育制度。
影響:1,促進了鮮卑族的進步和發展。 2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和的進程。
青銅工藝的傑出成就
一: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掌握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人類最先利用的金屬是銅,青銅是人類煉成的第一種合金。 夏,商,西周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戰國時,我國進入「鐵器時代。
二:青銅器有食器,酒器,樂器,車馬器,兵器,工具等十多類
三:青銅器代表:1司母戊鼎(河南出土)--------充分體現了青銅冶鑄技術水平。雄偉端莊,氣勢凜然。是商朝青銅器典型風格代表
2四羊方尊(湖南出土)---------結構巧妙,製作精細,堪稱青銅器中的精品。
3青銅立人,青銅面具,青銅樹(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結構精妙,造型奇異,風格獨特;紋飾上具有豐富的線條,優美的圖案,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使人得到藝術享受。
卓越的工程
一:都江堰:戰國後期,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的岷江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的特點是:選址合理,設計科學,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都江堰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二:戰國後期,秦國在咸陽附近修建了「鄭國渠」灌溉關中平原的農田。
三:為了抵抗匈奴,鞏固北部邊防,秦朝初年,秦國修建了「長城」,它西起「臨洮」,東至「遼東」。長萬余里。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古代世界的偉大工程之一。
四:秦朝修建的「靈渠」連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流域。
科學技術的重大成果
一:西漢時候,人們用麻造紙,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造紙術。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使紙的產量增加,成本大大降低,紙成為重要的書寫材料。
二: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的意義: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人類文化的偉大貢獻。
三:東漢時的《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十分重要的數學專著。介紹的負數概念,正負數的加減運演算法則,聯立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
四:南朝時,數學家「祖沖之」在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比歐洲早約1100年。
姓名 朝代 領域 主要成就
張仲景(醫聖) 東漢 醫學 編著《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華佗:著名民間醫生 東漢 醫學 世界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手術法,編制「五禽戲」
賈思勰(農學家) 北魏 農學 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著名的農學著作。
儷道元(地理學家) 北魏 地理學 撰寫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的地理學名著
漢字的演變
一:甲骨文:商朝時,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商朝時,普遍使用甲骨文,是比較成熟和完備的文字,漢字由甲骨文發展而來。從商朝開始我國的歷史就有了可靠的文字記載。
二:商周時期,在青銅器上鑄的文字被稱為「金文」 西周時期,鑄有文字的青銅器增多。
三:秦朝,小篆是全國通用字體。漢朝時,隸書廣泛使用,漢代竹簡,帛書和石刻上的文字基本是隸書
四:漢朝後期,草書和楷書形成。三國兩晉時期,草書,楷書,行書趨向成熟。草書瀟灑,楷書端莊,行書流暢便捷。
五:甲骨文和金文為後人研究商周歷史留下了可靠的文字記載和寶貴資料。
活躍的學術思想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天山東曲阜)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保存在《論語》一書中,,《論語》為研究孔子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二:為什麼稱孔子為思想家?-----------因為: 1,提出了「仁」的學說,認為統治者只要體貼人民,人民敬重和服從統治者,天下就太平了。 2,提出了一套保守的政治思想,看不慣正在發生的社會變革。 3,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對中國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三:孔子的教育方面的重大貢獻:1,創辦私學,擴大了教育對象,打破了官府對教育的壟斷。2,編訂了《詩》,《書》,《春秋》等書作為教材,豐富了教學內容,保存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文化。3在教學中,重視師德,善於啟發誘導,堅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學生。
四 戰國時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學派和代表:
原因: 戰國時期,社會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對於這變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學者紛紛著書立說,聚眾講學,闡述自己的主張,傳播自己的觀點,這樣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眾多學派。各學派之間相互批評,激烈辯論,彼此影響,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使學術思想空前活躍起來。
代表及代表作:
道家 莊周 宋國 《莊子》
儒家 孟軻 鄒國 《孟子》
荀況 趙國 〈〈荀子》
墨家 墨翟 魯國 《墨子》
法家 韓非 韓國 《韓非子》
兵家 孫臏 齊國 《孫臏兵法》
文學,史學與宗教
二:〈史記〉的作者,內容,影響。 答:作者---西漢的司馬遷。 內容:1,記述了遠古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2。全書共130篇,創造了「紀傳體」的史書新體列。 影響: 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史學著作,對後來史書的編寫有深遠的影響。
三:西漢末東漢初,古印度的佛教從西域傳入我國內地。由於統治階級的提倡,逐漸流行起來,對我國的思想文化,經濟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道教正式創立,道教尊奉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為教主
多姿多彩的藝術
一, 音樂: 湖北隨州戰國墓出土的一套編鍾可以演奏各種樂曲,得到中外藝術界的高度贊揚。
二, 美術: 秦漢時的美術中,雕塑成就最突出,秦始皇陵兵馬佣是雕塑的傑作堪稱四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大型陳列館。
三:書法: 東晉傑出書法家王羲之擅長多種字體,他的隸書,楷書端正規范,行書和草書流暢瀟灑,創造出新意境,登上書法藝術的高峰,他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四:繪畫: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擅長人物畫,不但形象優美逼真,而且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都得到充分體現,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1. 對秦始皇的評價,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是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暴君。你怎樣看?(表明觀點並說明理由)
他既是一個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又是一個暴君,功大於過。
功:①完成國家統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②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影響深遠 ③統一車輛形制、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
過:①焚書坑儒,摧殘文化。②徭役繁重,賦稅沉重。③刑法嚴酷,生活腐化。
一,以少勝多的戰役: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璧之戰。
二成語相關的事或人。
反戈一擊---牧野之戰 退避三舍----城濮之戰 一鳴驚人,問鼎中原--楚莊王
卧薪嘗膽---越王勾踐 破釜沉舟----項羽 揭竿而起---大澤鄉起義
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都是屬於儒家。 孫武,白起,孫臏屬於兵家
商鞅,韓非屬於法家。 老子,莊周屬於道家。
⑧ 歷史是由什麼創造的
歷史當然由人民來創造。這是想當然。有文字的歷史絕大部分是由少數人創造。
人類發源,發展有近百萬年歷史。基本上是勞動,勞動人民創造人·人類的過程。而在有文字記載後的歷史,約近5000年-3000年的歷史,勞動者的創造有所改觀。勞動者的創造為少數人竊取,勞動者創造的成果為統治階級享受,勞動者大多數時間被奴役,勞動者的命運由少數人主使。這個歷程能說是勞動人民的選擇和自願?如果說是,那麼這段歷程中,奴隸,農民,工人的起義又該怎麼解釋?您說,他們曾經改變過。那麼我要問,除了朝代,生產方式有所改變,他們改變了少數人統治制度嗎?他們反抗的成果無一例外為少數人竊取,這就是有文字的歷史,這就是近代史和當代史。
當人類歷史發展到了近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越來越多,少數人主導的社會越來越野蠻。中華文明燦爛時,西方的鬼獸們還在飲血茹毛。而160年前,他們利用船堅,利用我們創造的指南針避免了迷失方向,駛向我們的海岸,利用我們發明的火葯把炮彈驅到我們頭頂。進入20世紀,這少數人更加野蠻,為了商品市場,為了資本家的利益,發起戰爭,對多數人進行大肆屠戮。這是人民主宰的嗎,這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嗎?
20世紀初,人類在東方燃起一盞明燈,列寧率領俄國人民推翻了少數人的統治,試圖建立一種沒有剝削壓迫的制度,讓勞動者掌握自己的命運,證實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的真理。毛澤東率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繼承了馬列主義,開創了新時代的真理。隨著歲月的流失,偉人們相繼離去,明燈逐一熄滅,人類又進入黑暗。
面對這不應顛倒的歷史,我幾乎又寫成狂人日記一篇。人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回顧人類發源歷史,無人否認這一點。我在哀嘆,歷史發展的動力在近代沉睡的太久太久,清醒的時候太為簡短。勞動人民的意志常常為少數人改變。
⑨ 六大古都,創造了中國歷史多少輝煌
北京 :
我國的首都,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北京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遠在69萬年前,中華民族的遠古祖先——「北京人」,曾在境內西南郊的周口店地區繁衍、生息;在距今約18000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山頂洞人」也在這里生活。考古發現,北京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兼有中原仰韶、龍山文化和東北地區紅山文化的特徵。約在四五千年前,北京地區已有固定居民點。戰國時的燕、五代時的前燕和金、元、明、清各朝都先後定都於北京。民國初年,北京仍是首都,稱為京師。1928年改稱北平特別市。1949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重要的歷史文化古跡有:故宮、長城、頤和園、圓明園、天壇、天安門、明十三陵、周口店中國猿人遺址等。
西安 :
陝西省省會。西北五省區最大的城市,又是我國六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帝都歷史最長的古都。西安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五六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藍田猿人」和新石器時代的「半坡、姜寨」先人就在灃、渭、滻、灞河流域活動。藍田人遺跡和半坡村遺跡、姜寨遺跡,都分布於此。半坡村遺址和姜寨遺址屬於距今約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存。在我國歷史上,先後有12個王朝,即西周、秦、西漢、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在西安地區建都,前後歷時一千多年,其中統一的周、秦、漢、唐諸朝,在西安城市歷史中影響最大,文化遺存最多。西安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跡有:大雁塔、秦始皇兵馬俑、大明宮遺址、豐鎬遺址、阿房宮遺址、藍田人遺址、華清池、鍾樓等。
洛陽 :
九朝古都,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遠在六七千年前,洛陽已發展到母系氏族社會,著名的仰韶文化即首先發現於洛陽西北的仰韶村。東周、東漢、曹魏、武周、西晉、北魏、後梁、後唐、後晉先後曾定都於洛陽。九朝以洛陽為都近千年,僅次於西安。著名的文化古跡有:龍門石窟、仰韶遺址、白馬寺、漢魏洛陽城遺址、光武帝陵等。
開封 :
為七朝古都,名勝古跡眾多。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將都城從安邑(今山西省內)遷往開封(時稱大梁),開封作為都城的歷史由此開始。五代時期,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均定都於此,歷經40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王朝時,定都開封,長達168年之久,時稱東京,開封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是開封歷史上的鼎盛時代。宋代東京人口已逾百萬,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宋徽宗時,張擇端的著名畫卷《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當時開封的繁華景象。以後,開封曾為金的都城,改名汴京,歷時20年。開封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跡有:大雄寶殿、倉頡墓、鐵塔、相國寺、禹王台、龍亭、岳飛廟等。
南京 :
江蘇省省會,有「六朝古都」之稱。南京古稱句吳,屬西周大夫周章封地。公元229年,孫吳從武昌遷都南京(時稱建業),南京建都自此開始,都城周長十多公里。此後,西晉、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及南唐均以南京為都(時稱建鄴、建康)。1368年,朱元璋稱帝時才改稱南京,南京第一次成為全國統一的政治中心。明初,在此建立了南京城和規模宏偉的宮城,稱應天府。清初改應天府為江寧府。1853年,太平天國攻克南京,在此建都,稱天京。辛亥革命後,1912年1月在此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改稱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南京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跡有:夫子廟、明故宮、中山陵、中華門城堡、靈谷塔、棲霞寺舍利塔等。
杭州 :
是浙江省會。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是一座有兩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歷史上吳越、南宋曾定都於此。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跡靈隱寺、雷峰塔、六和塔、孫權故里、瑤林仙境、西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