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新型文藝

新型文藝

發布時間: 2021-01-26 02:45:53

⑴ 現代主義文藝的內涵是什麼 什麼是西方現代主義文藝

現代主義的最顯著特徵是表達作家的主觀情感、強調自我,具有否定傳統而未斷絕傳統的審美傾向。應該說,現代主義文藝思潮對解放思想,深刻反映那個時代的特點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現代主義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空前浩劫,動搖了人們對西方文明基礎的信念。人們普遍感到一種時代的焦慮與幻滅,精神世界崩塌為一片荒原;痛苦、悵惘、失望、恐懼氣息彌漫四方,所以,各種非理性哲學思潮應運而生: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尼採的超人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等在思想文化和藝術領域蔓延開來。以法國為中心的超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以英國為中心的意識流、以德國為中心的表現主義、德彪西的印象派音樂、康定斯基的抽象派繪畫、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等等。我國的「五四」時期的文化諸領域也受到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但由於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是該時期的主要任務,主流是革命的浪漫主義和革命的現實主義相結合,故而沒有產生太大影響。改革開放後,西方的現代與後現代主義文藝思潮同時洶涌而至,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新理論、新流派、新方法;卡夫卡、意識流、新小說、荒誕派、黑色幽默、超現實主義、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等,五花八門。

新型是什麼意思

新型,指新的類型;新式。語出指丁玲 《韋護》第一章一:「她們都是新型的女性。」
孫犁 《澹定集·業餘創作三題》:「你們是革命時代的新型的知識分子、勞動者和文藝工作者。」
陳毅 《向秀麗歌》:「人民總是喜愛自己的代表人物,這里有新 中國 人與人的新型關系。」

⑶ 文藝特長指哪些除了體育

歌唱,舞蹈,樂器,手工,朗誦,主持.

⑷ 清新文藝吊頂介紹

隨著消費者個人意識的崛起,對於時尚不再被潮流牽著鼻子走,而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對於建材裝飾,大家也都有自己的主見。或是喜歡歐式奢華風格,或是喜歡中古復古風格。 同樣,經濟、實用、舒適的裝修風格體現出一定的文化品位,又不拘小節、沒有束縛,讓自由不受承重牆的限制,這些元素成為了現代簡約風格大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在建材廚衛領域,無論潮流如何演變,現代簡約風格卻一直是廠家和經銷商不可避讓的設計風格,好似於「流水的潮流,鐵打的簡約」,各種風格如同走馬觀花一般,而簡約風格卻始終佔有一席之地。今年,歐式風格成為了廚衛建材裝飾領域的潮流,但是同時,現代簡約的風格仍然是頗受歡迎的風格,廠家也往往會推出此類的產品。比如作為法國櫥櫃的Mobalpa在今年推出的現代風格的櫥櫃,一股自然經典的氣息幽幽襲來,它們優雅、氣質,散發著亦古亦今的迷人情懷,這是MOBALPA出品的一系列單色現代風格櫥櫃,尤以黑白兩色搭配為主,表現現代都市風格的極簡與線條美感。而潔具大鱷科勒則也在今年推出「現代簡約的設計風格屏棄了以往浮華的裝飾物,各種時尚奇造型品位生活」的設計理念。集成吊頂企業自然也看到了這股現代簡約的風格潮流,在經過2008年的藝術天花熱潮之後,2009年的設計方向開始往歐式風格與現代風格演變,在2009年,諸多集成吊頂企業紛紛推出了強調功能性設計,線條簡約流暢,色彩對比強烈的集成吊頂,不僅使得產品設計更趨成熟,也更好的與整體衛廚風格能夠合體搭配。在2009年的新品設計中,崇尚現代簡約風格的設計師們拋棄了華麗的點綴與裝飾,應用耐腐蝕耐酸等新型材料為基材,運用靈動的勾勒,製造出現代感強烈的產品。例如友邦4月推出的新品「尚系列」,雖然偏重歐式風格,但在歐式風格中,我們不難看出現代元素,比如「尚系列」的「濃情巧克力」,強烈的金屬感光澤帶來了時尚的質感與韻律,類似巧克力的格子造型,體現著經典格子裝飾的英倫風潮,大膽的重金屬色運用,線條的分割更能凸顯自我個性的渲染。配合燈光的效果,塑造出更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現代感。容聲集成吊頂新推出的名典系列與沁雲系列,也系現代簡約風格的精彩演繹。例如名典系列,融合了現代簡約設計理念,極具沖擊力。而如行雲般自由的沁雲系列,歡沁淋漓使人耳目一新,別有韻致。沁雲系列輕松實現心神舒暢的居室要求,是觀感與享受的細致融合。將自然的氣息帶進家中。而鼎美推出的「生活幾何」,則把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的「幾何元素」應用其中,「生活幾何」系列扣板不規則的梯形設計,通過圖形與色彩的搭配,以人性化的簡約、明快、時尚設計,重疊交替打造出幾何個性空間,是創新精神和實用主義的充分表現。早在今年上半年,巴迪斯推出的「家·年華」系列,則狠狠的過了一把現代金屬「癮」, 「家·年華」系列採用二次陽極氧化技術,孕育出超強的金屬質感,傳達出一種強烈的現代金屬味。同期發布的今頂也同樣推出現代金屬味極強的「鉑金絲焰」,其運用金屬拉絲營造白熱金焰的藝術面質,鍛造出特有的現代風格。雄霸的「上善若水」系列同樣玩了一把現代簡約風格,外觀富於變化的扣板,或水紋,或花紋,或圓形凹凸,都惟妙惟肖,卓然天成。水紋漣漪盡情綻放,明快而靈動;花紋亭亭玉立,雅緻而清新,圓形凹凸別有洞天,深邃而明朗,把現代簡約風格發揮的淋漓盡致。現代簡約風格的特質將決定其在未來幾年內,仍然大受歡迎,集成吊頂則可在現在基礎上,更注重立體感的構造以及色彩的搭配,比如集成吊頂邊框的凸出。除了結構上的突破之外,還可在色彩上,嘗試色彩對比鮮明的設計。

⑸ 什麼是現實主義真實性和革命主義文藝傾向

現實主義 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較強。它提倡客觀地、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加以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國的文學藝術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現實主義的因素和特色,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而發展變化。在文學藝術領域,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主要傾向是源遠流長。但作為一種比較自覺的文藝流派,現實主義通常是指19世紀30年代以後在歐洲文學藝術中取代浪漫主義而佔主導地位的一種主要文藝思潮和運動。也有一種意見,認為現實主義作為文藝流派,形成於文藝復興時代,或始於古希臘時代,並經歷了一系列發展階段,即所謂「古代現實主義」、「文藝復興現實主義」、「啟蒙主義的現實主義」、19世紀現實主義等。 對現實主義的理論探討,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摹仿」說。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就已指出存在3種不同的摹仿現實的方式,第1種便是「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摹仿」。亞里士多德不僅肯定藝術的真實性,而且指出藝術所摹仿的現實須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揭示它的內在本質和規律。這是對於現實主義文藝的基本特徵的樸素而有力的論證。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藝家(阿爾貝蒂、達·芬奇、卡斯特爾韋特羅等)堅持並發展了「藝術摹仿自然」的觀點。他們一方面要求藝術忠實地摹仿自然,「拿一面鏡子去照自然」,另一方面不滿足於被動地摹仿自然,要求按照自然規律來進行創造,對生活素材進行理想化或典型化,所以把文藝作品稱為「第二自然」。18世紀啟蒙運動的代表狄德羅和萊辛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堅持文藝的現實基礎,肯定美與真的統一,強調藝術既要依據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辯證關系。狄德羅和萊辛在《沙龍》、《畫論》、《漢堡劇評》等論著中針對新古典主義束縛文藝的清規戒律,比較系統地論述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對近代現實主義文藝的興起產生了促進作用。但是,對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個對立概念的明確劃分以及這兩個名詞的提出,卻始於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作家席勒在著名的《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一文中,系統地總結了從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藝發展中的兩種基本傾向:偏重於直接反映現實的「素樸的詩」和偏重於表現由現實提升上去的理想的「感傷的詩」。他認為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再現現實,而後者表現理想,前者重客觀,而後者重主觀,並肯定這兩種創作傾向可以趨於統一。席勒首次在文學領域使用「現實主義」這一名詞,確定了它作為「理想主義」的對立面的涵義,並指出它與自然主義不同:自然主義所處理的是「庸俗的自然」,而現實主義所處理的則是顯出「內在必然性」的「真實的自然」。歌德也指出:「古典詩(即現實主義文藝)和浪漫詩的概念現已傳遍全世界,引起許多爭執和分歧。這個概念起源於席勒和我兩人。我主張詩應採取從客觀世界出發的原則,認為只有這種創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卻用完全主觀的方法去寫作,認為只有他那種創作方法才是正確的。」(《歌德談話錄》)歌德和席勒在歐洲文藝思想史上首次明確提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創作方法的原則區別,對後來歐洲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藝流派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俄國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奠基人別林斯基在系統總結俄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發展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證了「現實的詩」(即現實主義文藝)與「理想的詩」(即浪漫主義文藝)的聯系與區別。他指出,在理想的詩里,「詩人按照自己的理想來改造生活」;在現實的詩里,詩人「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實性和赤裸裸的面貌來再現現實」。他肯定現實主義「更符合我們時代的精神和需要」,並首次把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同19世紀40年代在俄國文學中形成的以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派」聯系在一起。車爾尼雪夫斯基在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生活」的唯物主義論斷,並在此基礎上肯定了藝術的目的和作用是「再現現實」,「說明生活」,並「對生活下判斷」,進一步奠定和發展了現實主義文藝的理論基礎。但是,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都還沒有使用「現實主義」這一術語。杜勃羅留波夫的貢獻在於創立了「現實的批評」原則,肯定「藝術作品的主要價值在於它的生活真實」,並以此作為「評定每一種文學現象價值與意義的尺度」。他在評論普希金、尼基欽的詩歌時使用了「現實主義」這一術語,但其涵義更多的是指作家對生活所持的現實態度(所謂「生活的現實主義」),而不是再現生活的創作原則和方法。俄國批評家安年科夫在《關於俄國文學的札記》一文中,首次運用「現實主義」這一術語來概括屠格涅夫、岡察洛夫等作家創作的基本特徵,但這一術語直到19世紀60年代還沒有被俄國文學批評界普遍接受。 「現實主義」這個名詞之在歐洲文藝界盛行,並且形成一個以它命名的文藝流派,這是19世紀50年代在法國發生的事。1850年左右,法國畫家庫爾貝和小說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現實主義」這一名詞來標明當時的新型文藝,並由杜朗蒂等人創辦了一種名為《現實主義》的刊物(1856~1857,共出6期)。刊物發表了庫爾貝的文藝宣言,主張作家要「研究現實」,如實描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現實」。這派作家明確提出用現實主義這個新「標記」來代替舊「標記」浪漫主義,把狄德羅、斯丹達爾、巴爾扎克奉為創作的楷模,主張「現實主義的任務在於創造為人民的文學」,並認為文學的基本形式是「現代風格小說」。從此,才有文藝中的「現實主義」這一正式命名的流派。 現實主義作為文藝流派是繼浪漫主義之後,並作為對浪漫主義的一種反抗而走上歷史舞台的。它的形成有一個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19世紀上半葉,歐洲許多現實主義作家並沒有和浪漫主義劃清界限。他們不但同浪漫主義作家一起反對新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而且在創作上也沿用浪漫主義文學慣用的一些題材和手法。一些為各國現實主義文學開辟道路的作家(如梅里美、巴爾扎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更是由早期創作中的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的。這一文藝思潮的更迭,有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19世紀30、40年代是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幾個主要國家最後戰勝封建主義的時期。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鞏固,使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和各種社會弊病日益顯露和激化,「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面對這種冷酷的社會現實,「人們終於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此外,19世紀自然科學發展和唯物主義在反對宗教與唯心主義斗爭中的勝利,以及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廣泛傳播,也都促使人們打破傳統的觀念和幻想,轉而用比較客觀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研究社會現實問題。在這樣的歷史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作家不滿於浪漫主義文學耽溺於主觀幻想和個人叛逆精神而忽視客觀社會現實的主觀主義創作方法。他們繼承和發展文藝復興、特別是啟蒙運動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主張冷靜地觀察和評價資產階級統治帶來的種種弊病和矛盾,如實地客觀地描寫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日常生活,從剖析人物性格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中揭示造成種種社會罪惡和弊病的根源。這樣,以如實描寫現實生活,揭露批判社會黑暗為其特徵的現實主義文學,就逐步代替浪漫主義,成為在歐洲佔主導地位的文學思潮。

⑹ 關於現在一些新型成語的解釋,求詳細解釋(十動然拒、累覺不愛...之類)

「十動然拒」——是網路新詞,「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了他」的縮略形式。用來形容屌絲被女神或男神拒絕後的自嘲心情。由此產生的「十動然拒體」的一般形式是前面部分陳述某人花很多精力做了一件事情表達對心目中的Ta的愛慕之情,一般會用到「16萬」「取名《我不願讓你一個人XX》」等關鍵詞,結尾則是心目中的Ta「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了他」。
2012年11月11日,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男生王文瑾,向他心儀的女生送出了一封他用212天時間寫的16萬字情書。這封情書的內容包括散文、詩歌等多種文體,內容主要是回憶兩人在一起做的事或借景抒懷。他將其裝訂成冊並取名《我不願讓你一個人》。女孩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了他。

累覺不愛——很累 感覺自己不會再愛了的縮寫。是豆瓣上的一個帖子,一個95後孩子在概嘆「很累 感覺自己不會再愛了」,引起眾二三十歲的大齡青年吐槽。

「男默女淚」——2010年初在網路上產生的一個新名詞,其發源地為網路李毅吧。
其最早的起源是QQ上比較流行的一句話,「男生(男人)看了會沉默,女生(女人)看了會流淚」,通常會作為文章的標題來吸引人們的眼球,而該文章的主題也大多是與情感愛情之類的話題有關的。可能是對這句話的一種調侃吧,有才的網友們將其濃縮成了「男生沉默,女生流淚」,進而更簡化為類似於成語的「男默女淚」四個字,並逐漸流傳開來。現在此詞的應用已不止對於情感話題的文章,而漸漸涉及到各個方面,一些內涵到讓你淚流滿面的神帖必然會被接上「男默女淚」的刺眼回復...
目前這個詞語流傳得還不是很廣泛,但是有理由相信,它很有可能如同「寂寞」「杯具」"洗具"一般,成為2010年新生的流行網路語言...
鑒於近些年來這個詞語被廣泛運用,逐漸發生了質的改變,男默女淚不再特指「男生」沉默「女生」流淚,而轉為無性別差異的集體性名詞。即,男生也可以「淚」,女生同樣可以「默」。無差別,莫要因此擔心自己的性取向,一切都是天邊雲彩,隨它去。

不明覺厲——「雖不明,但覺厲」,即「不明覺厲」,網路用語,意為「雖然不明白(對方)在說什麼,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出處
1、龍珠Z沙魯游戲中悟空與沙魯激斗時,看直播的某觀眾說:雖然不太清楚怎麼回事,不過好厲害。
2、1996年周星馳自導自演電影《食神》,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史蒂芬周(周星馳 飾)給鵝頭(李兆基飾)和雙刀火雞(莫文蔚飾)講解瀨尿牛丸開分店到上市,鵝頭說「還不算很明白,但聽了覺得很有意思的。」
3、日本動漫《數碼寶貝》中阿丈和素娜對話的一個場景中提到:「雖然不太懂,不過好厲害。」
4、日本動漫《海賊王》中路飛「雖然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但感覺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細思恐極——仔細一想恐怖至極

人艱不拆——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站擼不哭——傷心堅決不哭感到自己只是在沒有其他人時才想他

喜大普奔——網路用語,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縮寫。表示一件讓大家歡樂的事情,大家要分享出去,相互告知。[1]含有幸災樂禍的性質。

除膜慰道——除魔衛道的諧音,可以看成正面,也可以想的邪惡點,除去(也叫破去)XX膜,以慰我道

⑺ 想辦一場以「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的文藝晚會,求點子,求新意,求創意!!

整個小品吧:
1、把低碳生活,國家倡導的主題貫穿進去。
2、把正反行為都編進去,發揚優良,鞭笞醜陋。
3、最好不傷人,設計一個小孩當小品人物,用孩子反襯大人的不良行為。
4、從節水、節電等身邊的小事策劃小品內容。

一下內容給你參考用:
在過去的30年裡,中國經歷了巨大的變化,19世紀70年代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已經被靈活的市場經濟所取代,中國獲得了世界的矚目。隨著1979年改革開放,中國的GDP以平均每年9.8%的速度增長,人均收入增加了50倍,將近5億人擺脫了貧困。盡管2008年9月發生了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但是該國的GDP仍然保持著高速的增長。在中國,很多千年發展目標已經實現。中國人民和以前相比,生活更富裕,受教育水平更高,身體也更健康了。
但是,任何一個目睹今年發生在中國西南旱災的人都會無可避免地意識到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巨大隱患,如果該隱患任其發展的話,將會影響到中國人民的生活,尤其是還在貧困線上掙扎的人們。
幸運的是,中國的領導人已經高度重視經濟和環境之間平衡的問題。而且,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低碳經濟並不是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低碳的做法反而可以成為經濟進一步增長和發展的催化劑,而且有利於改善人民生活。
但是,這個並不是說,走向低碳經濟的這條道路是一帆風順的。隨著高能耗工廠的關閉,不可避免地會對當地經濟和工人就業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最新研究表明,關閉那些以燃煤為主的高耗能工廠將導致約60萬工人失業。因此,短期內使這些失業工人通過社會保障維持生活,並獲得新的綠色經濟創造的就業機會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省級和地方各級,可能仍需要做很多工作來支持和激勵決策者朝著綠色經濟模式方向努力。
但中國面臨的機遇是巨大的。在綠色技術的支持下,通過在綠色經濟和綠色增長方面的進一步投資,中國有機會跳過幾十年通過高污染燃料發展的傳統模式。這同樣也是一個重新建立新型低碳社區的寶貴機會:在將來的20年裡,3.5億人預計將會進入中國城市,但是與其相匹配的住房和交通基礎設施尚未建立起來。同樣,綠色經濟也將會在其他領域獲得巨大收益,包括從改善人類健康到保護重要的生態系統。
中國政府在2009年9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明確承諾發展低碳經濟和社會,國家主席胡錦濤表示,中國將會「努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和循環經濟,加強氣候相關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2009年11月,中國做出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05的水平上降低40%到45%。同時,中國公司也已經抓住了一些發展低碳模式的機會,一些可再生能源部門已經價值170億美元,並僱用了將近100萬工人。
對於聯合國來說,應對氣候變化,支持低碳經濟和社會的行為也是至關重要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呼籲氣候變化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重要議題」。而且,2009年7月他在訪華期間也明確指出,「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重要經濟體。它也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同時也是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之一。因此,中國在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能源政策方面的進步,不僅對於中國公民,對於全世界的公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鑒於該問題對於中國和世界的重要性,聯合國駐華機構將會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陸續採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去推動低碳經濟。事實上,聯合國未來5年對華發展援助框架中的三大總體成果之一就是「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確保環境的可持續性,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經濟。」
為此,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將今年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的主題設定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邁向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通過分析中國向低碳經濟和社會轉型的風險和潛在的好處,希望這份報告能夠為中國在該領域的發展政策上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該報告強調,如果中國能夠充分抓住這個機遇,這將有可能不僅推動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將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安全,加強食品安全,和改善人民健康。這樣的社會將會和中國自身的小康目標相一致,相互協調,促進繁榮,支持減貧,促進中國和整個世界的發展和環境可持續性。

⑻ 關於新型文藝理論「詩化狀態主義」的解析

「詩化狀態主義」是由湖北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生江思源在借鑒、吸收、融合「非萌芽」掌門人許多餘的「狀態主義」理論和「詩化狀態」的寫法,創造性提出的一種新型前沿的文學創作文本模型,其基本內容是「詩化狀態」和「狀態主義」。「詩化狀態」可分為文本 思想內核的「意象化」和語言外殼的「詩體化」,其實質是使文本具有詩歌的抽象和朦朧美,通俗說來就是文本詩化,使文本具有詩的特徵和狀態,以達到文本較高境界的深化;「狀態主義」則是由著名作家許多餘提出的一種比較前沿的文本營構模型,它可分為「現狀」「本狀」「幻態」和「趨態」,「現狀」是「創作者在寫作時的現在的狀態」, 「本狀」是指文本本身自然的不受創作者和讀者干涉的原來狀態,「幻態」是作品本身包涵的不確定的具有幻想和構思成分的虛幻狀態,「趨態」則是具有趨勢和趨向性的未來狀態,本質上講他們都強調的是「狀、態」的超時感受。由此可鑒,江氏提出的「詩化狀態主義」,是巧妙將此兩種獨特的文本營構模型合二為一,其中心實質還是屬於「狀態主義」,是「狀態主義」的較高發展分支,只是,因為是詩化後的形式,所以很多「狀」和「態」的顯性表彰就不那麼明顯了。――具體可參見其原書《零點一刻的蚊子》

⑼ 求對中國現代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認識

馬恩即馬克思,恩格斯

現實主義
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較強。它提倡客觀地、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加以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國的文學藝術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現實主義的因素和特色,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而發展變化。在文學藝術領域,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主要傾向是源遠流長。但作為一種比較自覺的文藝流派,現實主義通常是指19世紀30年代以後在歐洲文學藝術中取代浪漫主義而佔主導地位的一種主要文藝思潮和運動。也有一種意見,認為現實主義作為文藝流派,形成於文藝復興時代,或始於古希臘時代,並經歷了一系列發展階段,即所謂「古代現實主義」、「文藝復興現實主義」、「啟蒙主義的現實主義」、19世紀現實主義等。

對現實主義的理論探討,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摹仿」說。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就已指出存在 3種不同的摹仿現實的方式,第1種便是「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摹仿」。亞里士多德不僅肯定藝術的真實性,而且指出藝術所摹仿的現實須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揭示它的內在本質和規律。這是對於現實主義文藝的基本特徵的樸素而有力的論證。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藝家(阿爾貝蒂、達·芬奇、卡斯特爾韋特羅等)堅持並發展了「藝術摹仿自然」的觀點。他們一方面要求藝術忠實地摹仿自然,「拿一面鏡子去照自然」,另一方面不滿足於被動地摹仿自然,要求按照自然規律來進行創造,對生活素材進行理想化或典型化,所以把文藝作品稱為「第二自然」。18世紀啟蒙運動的代表狄德羅和萊辛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堅持文藝的現實基礎,肯定美與真的統一,強調藝術既要依據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辯證關系。狄德羅和萊辛在《沙龍》、《畫論》、《漢堡劇評》等論著中針對新古典主義束縛文藝的清規戒律,比較系統地論述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對近代現實主義文藝的興起產生了促進作用。但是,對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個對立概念的明確劃分以及這兩個名詞的提出,卻始於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作家席勒在著名的《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一文中,系統地總結了從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藝發展中的兩種基本傾向:偏重於直接反映現實的「素樸的詩」和偏重於表現由現實提升上去的理想的「感傷的詩」。他認為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再現現實,而後者表現理想,前者重客觀,而後者重主觀,並肯定這兩種創作傾向可以趨於統一。席勒首次在文學領域使用「現實主義」這一名詞,確定了它作為「理想主義」的對立面的涵義,並指出它與自然主義不同:自然主義所處理的是「庸俗的自然」,而現實主義所處理的則是顯出「內在必然性」的「真實的自然」。歌德也指出:「古典詩(即現實主義文藝)和浪漫詩的概念現已傳遍全世界,引起許多爭執和分歧。這個概念起源於席勒和我兩人。我主張詩應採取從客觀世界出發的原則,認為只有這種創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卻用完全主觀的方法去寫作,認為只有他那種創作方法才是正確的。」(《歌德談話錄》)歌德和席勒在歐洲文藝思想史上首次明確提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創作方法的原則區別,對後來歐洲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藝流派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俄國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奠基人別林斯基在系統總結俄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發展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證了「現實的詩」(即現實主義文藝)與「理想的詩」(即浪漫主義文藝)的聯系與區別。他指出,在理想的詩里,「詩人按照自己的理想來改造生活」;在現實的詩里,詩人「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實性和赤裸裸的面貌來再現現實」。他肯定現實主義「更符合我們時代的精神和需要」,並首次把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同19世紀40年代在俄國文學中形成的以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派」聯系在一起。車爾尼雪夫斯基在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生活」的唯物主義論斷,並在此基礎上肯定了藝術的目的和作用是「再現現實」,「說明生活」,並「對生活下判斷」,進一步奠定和發展了現實主義文藝的理論基礎。但是,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都還沒有使用「現實主義」這一術語。杜勃羅留波夫的貢獻在於創立了「現實的批評」原則,肯定「藝術作品的主要價值在於它的生活真實」,並以此作為「評定每一種文學現象價值與意義的尺度」。他在評論普希金、尼基欽的詩歌時使用了「現實主義」這一術語,但其涵義更多的是指作家對生活所持的現實態度(所謂「生活的現實主義」),而不是再現生活的創作原則和方法。俄國批評家安年科夫在《關於俄國文學的札記》一文中,首次運用「現實主義」這一術語來概括屠格涅夫、岡察洛夫等作家創作的基本特徵,但這一術語直到19世紀60年代還沒有被俄國文學批評界普遍接受。

「現實主義」這個名詞之在歐洲文藝界盛行,並且形成一個以它命名的文藝流派,這是19世紀50年代在法國發生的事。1850年左右,法國畫家庫爾貝和小說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現實主義」這一名詞來標明當時的新型文藝,並由杜朗蒂等人創辦了一種名為《現實主義》的刊物(1856~1857,共出6期)。刊物發表了庫爾貝的文藝宣言,主張作家要「研究現實」,如實描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現實」。這派作家明確提出用現實主義這個新「標記」來代替舊「標記」浪漫主義,把狄德羅、斯丹達爾、巴爾扎克奉為創作的楷模,主張「現實主義的任務在於創造為人民的文學」,並認為文學的基本形式是「現代風格小說」。從此,才有文藝中的「現實主義」這一正式命名的流派。

現實主義作為文藝流派是繼浪漫主義之後,並作為對浪漫主義的一種反抗而走上歷史舞台的。它的形成有一個由自發到自覺的過程。19世紀上半葉,歐洲許多現實主義作家並沒有和浪漫主義劃清界限。他們不但同浪漫主義作家一起反對新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而且在創作上也沿用浪漫主義文學慣用的一些題材和手法。一些為各國現實主義文學開辟道路的作家(如梅里美、巴爾扎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更是由早期創作中的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的。這一文藝思潮的更迭,有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19世紀30、40年代是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幾個主要國家最後戰勝封建主義的時期。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鞏固,使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和各種社會弊病日益顯露和激化,「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面對這種冷酷的社會現實,「人們終於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此外,19世紀自然科學發展和唯物主義在反對宗教與唯心主義斗爭中的勝利,以及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廣泛傳播,也都促使人們打破傳統的觀念和幻想,轉而用比較客觀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研究社會現實問題。在這樣的歷史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作家不滿於浪漫主義文學耽溺於主觀幻想和個人叛逆精神而忽視客觀社會現實的主觀主義創作方法。他們繼承和發展文藝復興、特別是啟蒙運動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主張冷靜地觀察和評價資產階級統治帶來的種種弊病和矛盾,如實地客觀地描寫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日常生活,從剖析人物性格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中揭示造成種種社會罪惡和弊病的根源。這樣,以如實描寫現實生活,揭露批判社會黑暗為其特徵的現實主義文學,就逐步代替浪漫主義,成為在歐洲佔主導地位的文學思潮。

作為一個具有共同社會歷史背景和哲學思想基礎的文藝流派,19世紀的現實主義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徵。

1.與浪漫主義作家不同,現實主義作家偏重於描繪客觀現實生活的精確的圖畫,而不是直接抒發自己的主觀理想和情感。他們反對突出作者的「自我」,主張作家要象鏡子那樣如實地反映現實,他們的社會理想和道德激情往往是通過對生活的具體的、歷史的真實描繪而自然地流露出來的。這種描繪的歷史具體性和客觀性正是現實主義文藝的基本特徵之一。由於資產階級的樂觀幻想開始破滅,19世紀現實主義作家更專注於冷靜地觀察、研究社會現實,力求把當時社會黑暗現象如實揭露出來。這就使他們特別注重細節描寫的真實性,甚至要求文學具有「科學真理的精確性」。斯丹達爾認為作家應該描寫「關於某一種情慾或某一種生活情境的最大量的細小的真實的事實」。巴爾扎克強調「只有細節才形成小說的優點」。福樓拜更主張「偉大的藝術應該是科學的、客觀的」,認為「藝術家不該在他的作品裡露面,就象上帝不該在自然里露面一樣」。

2.現實主義注重在深入細致地觀察、體驗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加以典型化,強調從人物和環境的聯系中塑造典型性格。18世紀以來,歐洲美學思想在文藝的典型問題上越來越強調人物的「個性特徵」,反對古典主義的類型說。黑格爾要求典型人物性格須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徵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他不但把人物性格和歷史環境聯系起來,而且看出人物性格是矛盾對立的辯證發展的結果。別林斯基更把典型化提到藝術創作中的首要地位,肯定典型是「普遍和特殊的有機融合」,認為典型人物應該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歷史環境的本質特徵。他們的典型說體現和代表了近代文藝觀的新的趨向,對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有重大影響。現實主義作家不滿於浪漫主義派把人物性格過分理想化而忽視客觀環境影響的主觀主義創作方法,強調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主張從人物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和斗爭情勢中刻畫人物性格,真實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本質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的導言中說:「不僅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達出來。有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處境,有典型的階段,而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種准確。」他的《人間喜劇》充分體現了這一典型化原則,不但真實地描繪了法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和風貌,而且通過塑造資本主義社會形形色色的典型形象,「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歐洲其他現實主義大師,如狄更斯、果戈理、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也都著力塑造一系列封建貴族、資產階級和來自下層的「小人物」的鮮明的典型形象,從而深刻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但有些現實主義作家由於受環境決定論的影響,往往偏重於寫出環境對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所起的影響,而忽視人物對環境的能動的改造作用。

3.現實主義擴大了文藝題材的范圍,要求全面地反映客觀現實,特別注重描繪社會的黑暗現象,具有強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他們反對浪漫主義逃避現實、偏愛用歷史題材或異域情調來寄託主觀理想的做法,主張文學拋棄專寫偉大人物和偉大事跡、追求曲折離奇的情節的俗套,有意識地描寫社會下層人物和日常生活習俗。狄更斯為了「追求無情的真實」,在《奧列佛·特維斯特》等社會小說中如實地描繪了當時英國社會底層的悲慘生活和犯罪墮落現象,認為「這樣做是一件很需要的、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以果戈理為代表的俄國「自然派」作家正式提出了寫「小人物」的口號。果戈理的小說《外套》以飽含同情的筆墨刻畫了「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和內心痛苦,對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別林斯基堅決捍衛「自然派」作家揭露社會黑暗、描寫「小人物」特別是農民的悲慘命運的權利,要求文藝成為「社會的一面忠實的鏡子」,「使現實的全部可怕的真相畢露無遺」。恩格斯也曾對現實主義小說的這一傾向作了肯定,指出:「近十年來,在小說的性質方面發生了一個徹底的革命,先前在這類著作中充當主人公的是國王和王子,現在卻是窮人和受輕視的階級了,而構成小說內容的,則是這些人的生活和命運、歡樂和痛苦。」

4.現實主義的一項重大成就在於創造了廣泛概括生活的社會小說,擴大了小說這一文學體裁的容量,使它成為綜合反映整個時代各階層的生活風尚和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的廣闊社會歷史畫面。19世紀生產的不斷變革,社會關系的不停動盪以及自然科學、歷史科學的發達,使現實主義作家比起過去各流派的作家有更為廣闊的視野,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更為深刻和自覺的歷史主義。巴爾扎克在自敘《人間喜劇》的創作意圖時,就明確地宣布:「法國社會將是一個歷史家,我只能當它的書記。」他立志「完成一部19世紀法國的作品」,「寫出許多歷史家所遺忘了的歷史,即人情風俗的歷史」。狄更斯、果戈理、屠格涅夫等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寫出了整個時代的人情風俗史。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等長篇小說更以史詩式的規模,反映了整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和社會各階級各階層人物的思想情緒的起伏轉折,展示了「無與倫比的俄國生活的圖畫」。現實主義小說可以說是形象地反映封建制度潰滅、資產階級由上升走向衰落的歷史進程的珍貴歷史文獻,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馬克思、恩格斯曾高度評價巴爾扎克、狄更斯以及俄國一些現實主義作家,認為他們的作品「向世界揭示了政治的和社會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論家和道德家合起來所作的還多」。

5.在藝術手法上,現實主義文學繼承和發展了18世紀英國小說、法國啟蒙運動文學和俄國諷刺文學的傳統,同時也借鑒了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某些藝術經驗,但又有很大的革新。在人物刻畫方面,現實主義作家不但善於通過環境和生活細節的具體描寫來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力求深入細致地揭示出人物內心的矛盾變化。斯丹達爾的《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第一部傑出的社會心理小說。他善於表現人物的內心沖突和思想感情瞬息間的變化,來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徵。托爾斯泰更把這種現實主義的心理描寫推向了高峰,以其深刻揭示各種人物的「心靈辯證法」,「描繪心理過程本身,這一過程的形態和規律」而開辟了現實主義的新天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驚人的藝術力量刻畫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們的復雜內心世界,深刻剖析了被貴族資產階級社會毒化、扭曲了的病態心理和雙重性格。他宣稱「真正的現實主義」就是「以深刻的洞察力和驚人的正確性敘述人的內心狀態」。這種追根究底地探索人的復雜內心世界的心理描寫,構成了現實主義在藝術上的特徵之一。現實主義的另一藝術特色,是充分運用諷刺手法,以加強批判揭露的力量。狄更斯、薩克雷、莫泊桑、果戈理、謝德林、契訶夫等都是諷刺藝術的大師。他們不但善於從地主官僚和資產階級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其丑惡本質,而且充分運用虛構、誇張、對比甚至怪誕的諷刺藝術手法,嘲笑這個「黑暗王國」的昏聵荒唐和卑鄙無恥。

6.一般說來,19世紀現實主義作家大多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作為創作的思想基礎。他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文藝復興時代以來的人道主義理想,要求尊重人的尊嚴,反對資本主義制度對人性的壓抑和肢解。19世紀的現實主義作家在政治立場上雖各不相同,但他們都用人道主義觀點來看待一切社會關系和階級關系,要求文學「在人民中間喚醒幾世紀來埋沒在污泥和塵芥裡面的人類尊嚴」(別林斯基)。因此,他們在作品中譴責社會的黑暗,同情下層人民的悲慘境遇,要求革除社會弊端,改善人民生活。但是,由於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他們在揭露和批判社會丑惡現象時,卻無法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種種罪惡的根源和解決社會矛盾的正確途徑。高爾基在肯定現實主義作家「對現實的批判態度具有很高價值」的同時,也指出了他們的局限性:「資產階級的『浪子』的現實主義是批判的現實主義。這個主義除揭發社會的惡習,描寫家族傳統、宗教教條和法規壓制下的個人的『生活和冒險』外,它不能夠給人指出一條出路。」正因為如此,在現實主義文學中,塑造得比較成功的形象大多是富於揭露性、諷刺性的反面人物,或是作者寄於同情的「小人物」、「多餘的人」的形象,而體現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則往往顯得蒼白無力,或成為某種抽象道德說教的傳聲筒。一些現實主義作家筆下的勞動者、革命者的形象也大多受到歪曲,不是渲染他們的逆來順受,愚昧消極,就是把他們的反抗醜化成喪失理性的復仇和盲目破壞的暴亂。這樣的描寫,充分暴露出現實主義作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
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從19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法國和英國出現了巴爾扎克、狄更斯,俄國出現了以果戈理為代表的一批「自然派」作家,在理論上也形成了以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美學和文藝批評。後期從60、70年代,特別是1871年巴黎公社以後到20世紀初,是現實主義由繁榮逐漸趨於衰落的時期。這一時期,西歐現實主義者雖然創作了一些優秀作品,但他們的批判力量已有所削弱,改良主義思想和悲觀情緒更加嚴重,自然主義、客觀主義傾向日益明顯。而在俄國,由於反專制農奴制度的人民解放運動的蓬勃開展,現實主義文學繼續有很大發展,產生了屠格涅夫、奧斯特洛夫斯基、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訶夫。

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現實主義文學在歐洲各國的發展也參差不齊,並各具特色。

在西歐,現實主義是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鞏固而產生、發展起來的。它於19世紀30年代首先形成於法國,其基本內容是描寫日益得勢的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殘余之間的矛盾以及資產階級內部的矛盾。它的奠基人是斯丹達爾和巴爾扎克。斯丹達爾的著名文藝論著《拉辛和莎士比亞》,強調文學要反映現實,為現代人服務,對現實主義文學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影響。他的代表作《紅與黑》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描寫封建貴族和日益得勢的資產階級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是法國現實主義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把西歐現實主義文學推向高峰,使它從理論到創作實踐均臻於完善。恩格斯稱譽巴爾扎克的創作是「現實主義最偉大的勝利之一」。繼巴爾扎克之後,法國涌現了一批現實主義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有福樓拜、莫泊桑、羅曼·羅蘭等。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等長篇小說中生動地描寫了第二帝國時代法國腐朽的社會面貌。但是,由於對革命運動的恐懼和對人類前途缺乏信心,他越來越陷入客觀主義和藝術至上主義,對後期現實主義作家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以莫泊桑、羅曼·羅蘭為代表的法國後期現實主義文學,有力地揭露了法國社會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的黑暗腐朽,反映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復雜矛盾的精神探索。同時,這一時期法國文學中自然主義日益盛行,不少現實主義作家也由於喪失積極理想而流露出濃厚的悲觀主義情緒,同自然主義日趨合流。

英國現實主義文學在憲章運動蓬勃開展的19世紀30、40年代產生並得到迅速發展,至40、50年代達到高潮,而與法國現實主義文學並駕齊驅。以狄更斯、薩克雷為代表的英國前期現實主義主要反映工業資產階級發展後的英國社會生活,描寫日趨尖銳的勞資矛盾,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和資產階級的偽善。他們的作品往往帶有濃厚的感傷色彩,主張用點滴改良來緩和階級矛盾,寄希望於小人物的溫情和道德感化力量。70、80年代英國進入帝國主義時期以後,陸續出現了哈代、伯納·蕭、高爾斯華綏等一批後期現實主義作家。他們運用社會心理小說和社會諷刺戲劇等形式,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等方面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批判。但由於費邊社改良主義的影響,在他們的作品中,悲觀情緒和宿命論觀點也有所增長。

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以海涅為代表的早期現實主義文學把批判的鋒芒主要指向君主專制和諸侯割據。普法戰爭以後,德國實現了統一,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現實主義文學才繁榮起來,出現了亨利希·曼和托馬斯·曼等作家。他們的作品反映了德國從自由資本主義走向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過程,辛辣地諷刺了大資產階級及其幫凶的貪婪無恥,但由於看不到新興的無產階級的力量,又把資產階級的沒落看作「世界末日」,流露出濃厚的悲觀主義情緒。這一時期,在北歐以易卜生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文學卻大放異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易卜生的戲劇反映了「一個即使是中小資產階級的但是比起德國的來卻有天淵之別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們還有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創的和獨立的精神」。易卜生創作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劇」,尖銳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自由的虛偽和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市儈主義,達到了思想深度和戲劇性的有機統一,對當時歐洲戲劇的改革作出了重大貢獻,對中國「五四」以來新戲劇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

⑽ 中國文藝界2020春節大聯歡

多台會播出,今天晚上遼寧衛視會播出,敬請關注。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