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面的發明人

面的發明人

發布時間: 2021-01-26 00:20:20

⑴ 中國的面條是哪個朝代哪個人發明

在中國,最初來所有麵食源統稱為餅, 其中在湯中煮熟的叫「湯餅」,即最早的面條。漢劉熙《釋名·釋飲食》中有索餅;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有「水引餅」,是一種一尺一斷,薄如「韭葉」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稱為冷淘的過水涼面;宋朝飲食市場上的面條品種達10種之多,豐富多彩,有插肉面、澆頭面等;元朝出現了可以久存的掛面;明朝有製作技術高超的拉麵,還有山西等地製作特殊的刀削麵;清朝乾隆年間又有經過煮、炸後,再加入菜餚燒燜而熟的伊府麵,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面條製品。
《荊楚歲時記》說:「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避惡。」惡,疾病和污穢也。伏天蒼蠅細菌多,飲食不潔,易患腸道疾病,而「湯餅」用開水沸煮,趁熱吃,這可能是古代伏天污染最少的食品,會大大減少疾病的發生。病人抵抗力差,當然要吃最潔凈的食品。這也就是為什麼千百年來,侍候病人的飯食,多用面條。

⑵ 方便麵誰發明的

安藤百福。

1957年的一個冬夜,安藤百福經過一家拉麵攤,看到穿著簡陋的人群頂著寒風排長隊,為吃一碗拉麵竟然能這樣不辭辛苦,不由使他產生極大興趣。

他決定研製一種注入開水就能立刻食用的拉麵,他相信,對於工作忙碌的人們來說,這可以提供極大的方便。

由於面條不易保存,烹調又麻煩,安藤將自己的住房改成小研究室,試用各種方法,如日光曬干法和熏製法等,結果保存問題解決了,卻不能使乾燥的面條迅速復原成可食麵。

後來還是安藤夫人的油炸菜餚啟發了他,他把面條放到油鍋里煎炸,把水分炸干,同時又製作了專門的鐵框,在煎炸的同時讓方便麵呈現出規則的容易包裝的形狀。「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方便麵終於問世了。

(2)面的發明人擴展閱讀

食用注意事項

1、第一碗水要倒掉

因為會有一部分油脂和食鹽析出來,所以倒掉可以減少二者的攝入量。

2、加點青菜和瘦肉

因為方便麵很少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足夠的蛋白質,所以加一些蔬菜和瘦肉可以改善這個問題,使營養更均衡。

3、料包醬包要減半

放料包的時候盡量放一半即可,為了增強口感,料包的含鹽量都比較高,所以一般情況下放一半就足夠滿足我們的需求了。

4、面湯味美但別喝

煮完泡完的面湯雖然味道鮮美,但是你要知道大量的鹽和油都在裡面,所以把面湯都倒掉比較好。

⑶ 面條是誰發明的

一碗4000年前的面條重見天日,顏色鮮黃,與拉麵相似。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中國考古學家在青海喇家遺址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條實物,從而證明了面條起源於中國,而不是義大利或者阿拉伯。

來自青海的偶然發現,結束面條起源國的爭議。

中國人常說:這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飯,這飯里最好吃的就是這面。歌唱大師卡魯索出國多年,最想念的則是一碗義大利面條。面條是中國人還是義大利人發明的?學術界一直有爭論也沒有答案,然而,考古學家在中國青海的偶然發現,為這個歷史懸案找到了答案。

科學家發現的這些古老面條保存完好,長而細,呈黃色,盛在一個倒扣的密封的碗中。這個碗是在中國西北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發掘出來的,那碗面條被埋在3米深的沉積物中。這一無可辨駁的證據表明,中國無可爭議地早於其他國家發明了這種麵食。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呂厚遠說:「這是發現的最早的面條實物證據。」科學家確定這種面條是用小米和高粱兩種穀物製成的,小米是中國的本土穀物,在7000年前便被廣泛種植。而現代的北美和歐洲的面條則通常是用小麥麵粉製作。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帕特里克·麥克戈溫說,如果這碗面條被確定的製作時間無誤的話,那麼這一發現是「非常令人驚喜的」。他說,即使是今天,要做出像在喇家發現的這種又長又細的面條也要求有靈巧嫻熟的技術。他說:「這顯示了相當高的食品加工和烹調技術水平。」

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想爭奪面條的發明權。

中國考古學家的這一發現肯定會讓義大利人感覺不爽,因為他們一直聲稱,面條的發明權應該屬於義大利。其實,面條是世界的一種大眾食品,到底是哪一種文化發明了這種食品,已經爭論了好幾十年,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想要獲得這種食品的發明權。他們說,他們食用面條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

義大利人爭奪面條的發明權並非無理取鬧。義大利的象徵是什麼,遊客的答案實在令人驚訝,既不是義大利時裝,也不是米開朗琪羅,更不是法拉利跑車,而是——義大利面條:長的,圓的,扁的,螺旋的,用雞蛋染成黃色的,用菠菜染成綠色的,還有用墨魚染成深紅色的,里頭填上乳酪的……據義大利面條工業聯合會統計,目前全球義大利面條的年產量已達到1000萬噸。

關於義大利面條的起源,歷史學家們一直未能達成一致。有人認為,義大利面條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入義大利的。也有人認為,早在公元前7世紀,當時居住在義大利北方的埃特魯斯坎人就已經開始製作面條。在托斯卡納地區發現的公元前4世紀的埃特魯斯坎遺址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出土的文物中,人們發現了用來和面的大張木頭桌子以及肯定是用來煮麵條的廚房用具。從這些用具可以看出,當時的埃特魯斯坎人已經開始製作各種形狀的面條了。

還有證據表明,在屋大維成為古羅馬的凱撒之後,羅馬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50萬。保證眾多公民的糧食供應就成為古羅馬政府一個嚴重的問題。於是,當時的人們想出了一種保存麵粉的新方法。將麵粉先和成面團,然後用刀子將面團切成面條,這種面條在太陽下曬干後可以保存至少一年。於是,曬乾的面條就這樣在義大利人當中流行開來。不過當時吃乾麵條的都是平民,貴族和富人家裡還是吃現做的面條。直到19世紀,曬乾的義大利面條才成為歐洲各國不分貴賤的餐桌美食。

面條由高粱和小米的兩種混合物製成。

義大利面條擁有悠久的歷史,這確是事實。然而,中國新發現的面條可以將中國人吃面條的歷史往上推4000多年,單憑這一點,義大利人就不得不俯首稱臣,除非他們找到比這更古老的證據。

據呂厚遠介紹,在喇家考古遺址發現這碗面條之前,最早的有關面條的記錄出現在中國東漢時期的書中。其他的理論認為,面條首先在中東地區發明,然後經過阿拉伯人介紹到義大利,而義大利人又使面條在歐洲廣泛普及,最後傳到世界各地。

喇家發現的面條到底是不是阿拉伯面條或者義大利面條的祖先,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加以證明,不過呂厚遠說:「無論如何,以前最早的記錄只是出現在 2000年以前。」加拿大米西索加的多倫多大學的考古學家加里·克勞福德說,在中國發現4000多年前的面條毫不令人吃驚,他說:「這符合我們一般都知道的事實,那就是面條在中國有著長久而重要的歷史。」

為了測定新發現的面條是用什麼做成的,呂厚遠和同事們把在面條碗里的澱粉穀物和外殼的形狀、樣式與現代作物進行比較。該研究小組得出結論說,這種面條是用兩種穀物製成的,一種是高粱,一種是小米,當時的人先把這兩種穀物磨成麵粉,做成面團,然後拉壓成面條形狀。研究人員說,小米缺乏黏性,如果單用小米粉做成面團的話就無法壓拉成又細又長的面條。

中國現在仍然有用小米製作的面條。

考古證據證明中國4000多年前就開始種植小麥了,但直到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才開始普遍種植。據克勞福德說,用小米製作面條並不令人驚奇,他自己在中國北方地區的一個時間差不多的遺址進行的研究證明,那時的中國有豐富的穀子和水稻,但很少有小麥。

不過他補充說,發現保存完好的穀物面條有助於解釋在一些考古地點缺乏穀物種子的發現。他說:「有一個猜測說,穀物的種子通過加熱製成了食品,以及製成了麵粉食品,所以不必留下太多的谷種,如果他們用穀物製成了面條,那就可以解釋這種猜測了。」

呂厚遠說,即使現在,在貧窮偏僻的中國西北地區,人們仍用小米做面條。他說:「現代的小米麵條比小麥面條有更硬的質地,所以經常被稱為鐵絲面。」但嚴格說來,現在中國人吃的面條和義大利面條有明顯不同。

⑷ 面條是誰發明的··

面條最早出現於中國,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一份某考古小組研究報告說,有無可版辨駁的證據權表明,中國無可爭議地早於其他國家發明了面條。這個考古小組表示,他們在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喇家地區發掘出了4000年前的面條,這些煮過的面條放在一隻倒扣著的碗里。報告說,發掘地點是在黃土高原洪泛區,沉積層有3米厚。自1999年以來,考古學家一直在這個地區進行挖掘。這些早先的面條不是硬麥或者是大麥製作的,而是用小米製成的。小米是在中國西北最早種植的作物之一。報告說,這些面條很細,直徑大約0.3厘米,長50厘米,顏色發黃,同現今的拉麵相似。

⑸ 面條是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

青海挖出四千年拉麵 蕭羨一/綜合十三日外電報導 根據一碗在現今大陸青海省一古遺址出土的熟面條,中國人的麵食(條)證實比義大利早了兩千年。 義大利人和安拉伯人都聲稱自己是面條的發明人,他們以它為主食至少有兩千年的歷史。然而面條是義大利人還是中國人的發明,已經爭論好久,如今因為考古學家在中國黃土高原的一項發現,這項爭論現在終於有答案:中國在四千年前就有面條,比迄今可考的年代還早了兩千年。 發明面條 還是中國人最早 一支由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厚遠率領的考古團隊,昨天在英國《自然》雜志提出證據,證明中國才是最早發明面條的國家。 呂厚遠的考古團隊在青海省民和縣的黃河洪泛區,挖掘出一碗黃褐色的面條,經過碳十四監定,這碗面已有四千年歷史。 這碗面是在民和縣內的官亭鎮喇家村遺址地下三公尺處挖掘出來,面條已經煮過,被復蓋在一個倒扣的陶碗中,面條屬於細面,長約五十公分,直徑約○·三公分,和今日的拉麵很像。 不過,這個捲成團狀的面條是以小米和黍製成,而非今日面條主要原料來自麥或用米做成。 洪水淹沒 復蓋碗中保完整 碗中的面條在一些沈澱物上方,沈澱與碗底之間的空隙形成一層保護空間,使軟面條未被壓碎而保存下來。當陶碗出土,面條因為氧化而迅速化為?粉,不過考古人員仍設法分析出面條的成分。 呂厚遠團隊自一九九九年以來一直在位於黃河北岸二級階地的喇家村遺址進行考古挖掘,這座遺址大約有廿萬平方公尺,屬於齊家文化,除了這碗面,陸續出土的還有人骨化石的房子、陶器、石器及玉石藝品,以及動物骨骸。 呂厚遠說,以這些遺物的狀態研判,當時有人在煮麵,結果遇到大地震引發的洪水,全村幾乎都被洪水淹沒。 呂厚遠說,過去中國人聲稱,馬可波羅把面條從中國帶到義大利,義大利人則說,在馬可波羅之前就有面條,喇家村陶碗面的出土,終於有確切證據證明面條最早淵源。 馬可波羅傳說 仍然是謎 在喇家村拉麵出土前,中國製作面條的文字紀錄出現在一千九百年前。義大利的麵食起源不詳,在現今羅馬北方的伊楚利亞古國一幅西元前四世紀的古墓壁畫中,描繪出奴僕和面、捍面、切面的情景。不過不管是伊楚利亞人或義大利人,通常都被認為是將面拿來烤食。煮的面條可能是在西元五到八世紀之間從安拉伯世界傳至義大利。面條究竟是不是馬可波羅自中國帶回義大利,始終是謎。 咸認,小麥在五千年前由中亞和西亞傳到中國西北部地區,考古證據顯示,即使小麥在四、五千年前引入中國西北地區,但並未十分普及。中國西北是穆斯林人口比較多的地區,當地貧農現在仍然吃以小米做成的面條。

⑹ 方便麵的發明人是誰

安藤百福,日本人 。我以前聽說是中國人啊,不過看介紹安藤百福也算是中國人吧。

按安藤百福自己的話說,方便麵的發明是「被飢餓催生的靈感」。安藤並不是地道的日本人,他1910年出生在中國台灣,原名吳百福。自幼失去雙親,但父親的遺產卻給安藤提供了足夠的創業資金。他吸取了祖父經營綢緞布匹商店的經驗,起初他靠銷售針織品發財,1933年渡海到日本,事業上還算成功。

二戰前後,日本面臨嚴重的食品不足情況,人們餓得連薯秧都吃。就在這一時期,安藤開始深信「有了充足的食物,世界才會和平」。即所謂「食足世平」,從而決定投身到食品行業。

有一天早上,安藤路過一個拉麵攤。時間雖然還早,但是攤前卻已經排起了二三十米的長隊,人們在寒風中眼巴巴地等待著拉麵出鍋。站在拉麵攤對面,安藤心裡想,要是有一種面,只要用開水沖一下就能吃,估計大家都會喜歡。想歸想,安藤當時並沒有立刻去研製方便麵。

1948年,安藤創立中交總社食品公司,開始從事營養食品的研究。他利用高溫、高壓將燉熟的牛、雞骨頭中的濃汁抽出,製成了一種營養補劑。產品剛上市,就深得日本人的喜愛,安藤也因此成為日本食品界的知名人士。營養補劑的生產,為日後方便麵調料的研製奠定了基礎。

天有不測風雲,50年代一場變故使得安藤幾乎賠光了所有的財產,不得不從零開始創業。這時生產方便麵的想法再一次從他的大腦中閃現,從此,他開始了與方便麵幾十年的不解之緣。

老婆做菜激發油炸靈感 兒子怕雞引出雞汁調料

1958年春天,安藤在大阪自家住宅的後院建了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簡陋小屋,當作方便麵研究室。他找來一台舊的制面機,買了一個直徑1米的炒鍋以及麵粉、食用油等原料,一頭扎進木屋,起早貪黑地開始了方便麵問世前的種種實驗。

面條看似做法簡單,實際上原料配合卻非常微妙,偏巧安藤又是一個十足的外行,這就給他的實驗平添了不少的困難。他把自己能想到的東西全部都拿到制面機上試驗,結果做出來的面有的鬆鬆垮垮,有的粘成一團。他就做了扔,扔了又做。一次次不厭其煩地重復著。

試驗讓安藤有點痴迷,有一次在飯桌上,夫人做了一道可口的油炸菜,他猛然間從中領悟了做方便麵的一個訣竅:油炸。面是用水調和的,而在油炸過程中水分會散發,所以油炸面制食品的表層會有無數的洞眼,加入開水後,就像海綿吸水一樣,面能夠很快變軟。如此一來,將面條浸在湯汁中使之著味,然後油炸使之乾燥,就制出了又能保存又可開水沖泡的面了。這種做法被他稱作「瞬間熱油乾燥法」,很快便拿到了方便麵製法的專利

⑺ 面條是誰發明的

說時4000年以前中國人發明的。 你可以在網上多艘幾種做法 很好吃的啊

⑻ 面條是哪個時代發明的

考古學家在中國黃土高原泛濫區挖掘出最古老的面條。一小堆保存完好的面條躺在一個陶土製成的碗里,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條。
這個裝著面條的碗是在中國西北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村的黃土高原泛濫區中被挖掘出來的,經過碳十四監定,這碗面已有四千年歷史。四千年前的一次地震將這個小村莊埋在了地下三公尺處。面條已經煮過,被覆蓋在一個倒扣的陶碗中,面條屬於細面,長約50公分,直徑約0.3公分,看起來細細黃黃,極像中國西北部經常使用的一種用小麥粉做成的拉麵,這種面條用生麵粉做成,並且反覆抻拉成細條。

碗中的面條在一些沈澱物上方,沈澱與碗底之間的空隙形成一層保護空間,使軟面條未被壓碎而保存下來。當陶碗出土,面條因為氧化而迅速化為齏粉,不過考古學家仍設法分析出面條的成分。當考古學家在查看面條中的澱粉粒和礦物粒時,他們發現這些古面條跟我們現在吃的不一樣,不是由小麥製成,而是由粟和小米做成。

發現者之一的中國科學院地質和地球物理所的呂厚遠指出,小麥在中國成功移植歷時不短,它是逐漸從中國西北部發展到東部及南部的。考古學上有證據可以證明,雖然在五千至四千五百年前小麥已在中國西北部出現,但直到唐宋朝才給推廣起來,也就是從公元618到1279年,之後小麥才成為繼大米之後中國第二大谷類作物。

該面條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葉茂林等人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發掘出來的。2002年,葉茂林等人發掘青海省喇家新石器遺址時,在齊家文化的文化層中發現了一隻倒置的陶土碗,在碗底有面條,以這些遺物的狀態研判,當時有人在煮麵,結果遇到大地震引發的洪水,全村幾乎都被洪水淹沒。葉茂林等人從1999年就開始在喇家遺址進行考察。目前葉茂林仍在當地進行發掘研究工作。除了這碗面,陸續出土的還有人骨化石的房子、陶器、石器及玉石藝品,以及動物骨骸。

呂厚遠則在2004年冬季開始搜集資料進行觀察研究。他對這些出土的面條的形狀、成分、製作過程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採集了很多大麥、小麥和穀物的樣本進行了分析比較。結果令他十分驚奇,因為面條並不是由麥子做成,而是由小米和粟合成的。呂厚遠表示,小米是沒什麼黏性的,怎麼可能做成面條呢?這是他們一直以來的一個疑惑,什麼樣的手工藝能做出如此細長的面條,目前他們尚不清楚,還需要進一步考究。即使是現代的廚房也難以做成如此高手工藝的面條。

不過,這還是說明了當時的先民已經有了較完善的技術對這些植物果實進行脫粒、粉碎達到足以可以製作成面條的麵粉,利用麵粉做成和目前拉麵一樣均勻、細長的面條,盡管當時麵粉的質量還比較粗糙這些發現對於新石器農業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過去中國人聲稱,馬可波羅把面條從中國帶到義大利,義大利人則說,在馬可波羅之前就有面條,喇家村陶碗面的出土,終於有確切證據證明面條最早淵源。

在喇家村拉麵出土前,在此發現之前,最早關於面條的記載是在一本東漢時期有一千九百年歷史的書里。義大利的麵食起源不詳,在現今羅馬北方的伊楚利亞古國一幅公元前四世紀的古墓壁畫中,描繪出奴僕和面、擀麵、切面的情景。不過不管是伊楚利亞人或義大利人,通常都被認為是將面拿來烤食。煮的面條可能是在公元五到八世紀之間從阿拉伯世界傳至義大利。面條究竟是不是馬可波羅自中國帶回義大利,始終是謎。

面條已是中國民俗里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之「水引」或「餺飥」,唐朝叫做「冷淘」或「不託」,宋朝稱之為「溥飪」。到了宋代,面條花樣逐漸增多。而中國各地的麵食風味也十分不同,有湯面、鹵面、油撥面、撈面、刀削麵、空心面、拉麵等,又有寬面、細條、銀絲等不同形狀,烹調方法有涼拌、烹撈、脆炸、煨燴、湯煮及炒溜等等。

中國面條種類之豐富,著實讓人吃驚,據說泡麵的創始人安藤百福曾對中國面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僅僅考察了十幾個城市,竟品嘗到300多種面條。每天吃上一種,也要吃上一年時間,恐怕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像面條一樣,能有如此多的變化,如此多的滋味,引來如此多的食客。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