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穿鞋發明

穿鞋發明

發布時間: 2021-01-25 22:34:04

1. 鞋子是誰發明的誰是最早穿鞋子的人

鞋 的 歷 史,已 相 當 久 遠。古 稱 鞋 為 趿(音 灑)或 履。大 約 在 5000 多 年 前 的 仰 韶 文 化 時 期,即 出 現 了 獸 皮 縫 制 的 最 原 始 的 鞋。3000 多 年 前 的《周易》已 有 履 字。《詩 經》上「糾 糾 葛 屨,可 以 屨 霜」里 的「屨」,就 是 一 種 比 較 簡 陋 的 用 麻、葛 編 成 的 鞋。

每 一 種 鞋,都 有 自 己 的 歷 史 沿 革。

皮 靴 是 戰 國 時 孫 臏 發 明 的。孫 臏 被 寵 涓 敲 碎 了 膝 蓋 骨 後,不 能 行 走,就 用 硬 皮 革 裁 成「底」和「幫」,然 後 縫 成 高 皮 靴。孫 臏 就 穿 著 這 種 皮 靴 乘 車 指 揮 作 戰,打 敗 龐 涓。中 國 歷 史 博 物 館 里 珍 藏 著 一 雙 2000 余 年 前 的 皮 靴。

尖頭 鞋 發 源 於 法 國。據 說,是 一 個 伯 爵 為了 掩 飾 他 那 雙 畸 形 腳 而 做 的。後 來 人 們就 覺 得 它 的 式 樣 新 鮮 奇 特,爭 相 仿 效。

關於 高 跟 鞋 的 由 來,有 兩 種 說 法:

一 種 說 法 是 源 於 法 蘭 西 國 王 路 易 十 四。當 時,路 易 十 四 苦 於 自 己 身 材 矮 小,不 能 在 臣 民 面 前 充 分 顯 示 他 高 貴 的 氣 度,就 吩 咐 手 下 人 為 他 定 制 了 一 雙 高 跟 鞋。此 後 法 國 貴 族 男 女 們 紛 紛 仿 效,並 很 快 傳 遍 全 國 乃 至 歐 洲 大 陸。

還 有 一 種 傳 說 是,15 世 紀 時 威 尼 斯 有 個 商 人,外 出 時 害 怕 漂 亮 的 妻 子 行 為 不 端,就 給 妻 子 定 做 了 一 雙 後 跟 很 高 的 鞋,以 防 止 妻 子 外 出。可 妻 子 看 到 這 雙 奇 特 的 鞋 後,覺 得 十 分 好 玩,就 讓 佣 人 陪 著 她 走 街 串 巷,出 盡 了 風 頭。人 們 覺 得 她 的 鞋 很 美,爭 相 仿 效。於 是 高 跟 鞋 很 快 就 流 行 開 了。
一、鞋的歷史源遠流長

鞋起源於何時?又是由誰發明的呢?現在無從考證,但歷史表明,我國不僅是服裝文明古國,也是製造鞋的文明古國。大約在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時,也縫制獸皮鞋子,用以護腳,追尋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統稱,古時稱鞜(音榻)、靸(音灑)或履,也有稱為履(屨)、屩、屐、鞮(音低)。履、屨為同一物,只是穿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漢前稱屨,多為由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如春秋時代編撰的《詩•魏風•葛屨》載:「糾糾葛屨」。後漢稱履,它是由麻、絲製成的鞋。屩系草鞋。據東漢劉熙所撰《釋名·釋衣服》記載:「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輕便,因以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種,通常指木底,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釋名•釋衣服》載:「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滾之,故謂之屐也。」另據《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古代的「鞮」是指用獸皮做的鞋,高筒稱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長筒靴,它是隨胡服的傳入才逐漸普及的,在漢代後才大量出現,到了唐朝才普及。《晉書•劉兆傳》:「嘗有人著靴騎驢,至兆門外。」靴的特點是保溫性強,在泥土、沼澤中行走,便於騎馬等。「鞜」也是指用獸皮做的鞋。據《漢書·揚雄傳下》載:「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則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載:「靸革是昂角褐襪巾。」顏師古註:「靸謂韋履,頭深而兌,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從晉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時曾用絲制。據陶宗儀所撰《輟耕錄》卷十八「靸鞋」載:「西浙之人,以草為履而無跟,名曰靸鞋。」此時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種。據考證,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們已開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記載,並明確履就是鞋。東晉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發明了「謝公屐」,屐底有齒,上山時用前齒,下山時用後齒,是理想的登山鞋。為此,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下了「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著名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登臨高聳人雲的天姥山,盡情享受「神仙世界」綺麗的樂趣。

南北朝時期,傳說有一女子做布鞋,內里用香墊子,鞋底用麻繩納成蓮花圖案。這種鞋踏在泥土上會留下美麗的蓮花圖案,時人稱這種鞋為「步步生蓮鞋」。在唐代還有人發明了適宜步行的遠游鞋。據說,大詩人李白很愛穿這種鞋,爾後,許多文人墨客爭相效仿,它的出現要比現在風靡全球的旅遊鞋早一千多年。據傳說,在古代的齊魯大地,還流行一種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與現代的優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於屐,一般採用木製。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流亡國外19年,即君位後封賞隨從。其中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願接受晉文公的封賞,於是隱居深山,敦請不仕。晉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脅,而介子推抱樹焚死。事後,晉文公甚為哀惜,便以此樹製成木屐以作紀念,於是木屐在民間廣為流傳。據考證,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為了涼爽,行走硬朗;二是為了防濕,尤其是潮濕陰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紅色木屐,而男子則穿黑色木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畫彩屐作為妝奩。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別是什麼場合穿靴,什麼場合穿鞋或屐,都有嚴格的規定。在我國歷史上,有關鞋的傳說很多,如「鄭人買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削足適履」(《准南子·說林訓》:「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擾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寇準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典故和傳說。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傳說給人們帶來許多啟迪和警示。由此可見,鞋不僅是人類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2. 人類穿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誰發明的,皮鞋是誰發明的

1、鼓:
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
4、指南針:
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5、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 8、印刷術:
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1040年代中國刻字工人畢升在北京歷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1107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彩色印刷術。9、漆――世界第一種塑料: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
10、銅鏡:
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
11、傘: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12、風箏: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發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國人於公元前8世紀發明了弓箭。而歐洲的義大利在公元10世紀才使用弓,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機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東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發明了古代機器人。
16、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歐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鐵犁: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鐵犁。歐洲人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比中國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
18、大定音鍾:
中國人於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大定音鍾;歐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鍾,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長明燈:
大約在公元前589年,中國人發明了長明燈。燈蕊為石棉;燈油為海豹油或鯨油。
20、算盤:
公元前550年中國人發明了算盤,用於計算。
21、地毯:
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國應用。
22、雙動式活塞風箱:
中國人於公元前5世紀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西方於16世紀才用雙動式活塞風箱。比中國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缽
公元前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水涌缽。
24、空位表零法:
中國人在公元四世紀以前就開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國的算盤就是這樣表示的。
25、化學武器:
利用毒氣進行化學戰的歷史,在中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早期。
26、馬胸帶換具:
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馬胸帶換具。
27、石油照明法:
大約於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氣照明法。
28、鑄鐵術:
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鑄鐵術。
29、馬肩套挽具:
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馬肩套換具。
30、硝石鑒別方法:
中國人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發現了硝。發現硝石為後來發明火葯奠定了基礎。
31、世界上第一條等高運河―――靈渠。
西方於公元13世紀才建了等高運河,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32、立體地圖: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3世紀就發明了立體地圖。 33、吊橋:
中國人李冰於公元前3世紀在四川省灌縣修建了安藍橋。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纜鏈橋。
34、記譜法: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國人已發明了記譜法。
35、造紙術:
公元前200年左右,中國人發明了造紙術。公元105年東漢時期的蔡倫制出了蔡侯紙。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36、降落傘:
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降落傘。西方人利諾曼德於1783年,多次從樹頂或房頂上跳下去,結果很成功,他把這叫降落傘;這比中國人發明降落傘晚了一千九百多年。
37、焰火:
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焰火。
38、微型熱氣球:
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微型熱氣球。
39、墨水:
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墨水。
40、曲柄搖手:
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曲柄搖手;西方於公元9世紀才使用曲柄搖手,比中國晚了七百年左右。
41、耬:
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耬,而西方到1566年才製成條播機,比中國晚了一千八百年左右。
42、旋轉式揚谷扇車:
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旋轉式揚谷扇車。到18世紀初,西方才有了揚谷扇車,比中國晚了二千年左右。
43、平衡環:
公元前140年,中國人房風發明了平衡環,中國人發明的平衡環比西方領先700年左右。
44、白蘭地與威士忌:
公元前126年,中國人發明了白蘭地和威士忌,直到1570年這種制酒法才傳到歐洲,並引起歐洲人的轟動。制白蘭地酒歐洲人比中國人晚了一千四百年左右。
45、豆腐:
公元前125年,中國人劉安發明了豆腐。同年,中國人還發明了激素結晶體提取法,這比歐洲人領先了二千二百年。
46、走馬燈:
公元前121年中國人發明了走馬燈。西方人約翰•巴特於1634年描述了走馬燈,比中國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47、百煉法――用生鐵煉鋼法:
公元前120年,中國人發明了用生鐵煉鋼法,也稱「百煉法」。而西方到1856年才開始用生鐵煉鋼,比中國晚了二千年左右。
48、指南車:
公元前100年左右西漢時期,中國發明了指南車(也有傳說黃帝時期中國人就發明了指南車)。
49、曲柄:
大約公元前100年中國人發明了曲柄。
50、獨輪車:
公元前1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獨輪手推車;而西方到公元11世紀才使用獨輪車,比中國晚了一千二百年。
51、密封實驗室:
公元前1世紀,中國人發明並建造了密封實驗室。
52、傳動帶:
公元前1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傳動帶。歐洲人用傳動帶是1430年,比中國晚了一千四百多年。
53、滑動測繪儀:
中國人於公元5年發明了滑動測繪儀。而西方到1638年才使用滑動測繪儀,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多年。
54、水力風箱:
公元31年中國人發明了水力風箱。中國人利用水利的創舉是現代社會以前能源供給中最有意義的突破之一。它是朝工業革命邁出的重大步伐之一。
55、龍骨水車:
公元80年,中國人發明了龍骨水車;而歐洲第一架方形板葉的龍骨水車制於16世紀,是直接以中國的設計為模式而製作的,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
56、船尾舵:
公元1世紀,發明了船尾舵;而西方到公元1180年才在教堂的雕刻上出現了舵,比中國晚了一千一百年左右。
57、瓷器:
中國人於公元1世紀發明了瓷器。西方到18世紀才有瓷器,比中國晚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58、地動儀:
公元132年中國人張衡發明了地震探測器――地動儀。外國人德拉•奧特弗耶於1703才設計出第一台現代地震儀。這比張衡發明的古代地震儀――地動儀要晚1571年。
59、催淚彈:
公元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催淚彈。
60、船中水密艙:
中國人於公元二世紀發明了船中水密艙.
61、平衡四角帆:
公元2世紀中國人發明平衡四角帆。
62、定量制圖法:
中國古代著名的發明家張衡在公元2世紀發明了定量制圖法,從而使制圖科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然而西方直到15世紀才出現有相當價值的地圖,這比張衡發明定量制圖法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63、紡車:
中國人於公元121年發明了紡車;而西方到公元1280年才用紡車,比中國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64、純硫提煉法:
中國人於公元2世紀發明了純硫提煉法。中國人發明的營養缺乏症治療法比西方領先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65、七根桅桿船:
公元260年中國人發明了七根桅桿船。
66、車前橫木:
公元3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車前橫木。
67、馬蹬:
公元3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馬蹬。西方到公元5世紀才制出馬蹬,比中國晚了二百年。
68、自動控制機:
中國人於公元前3世紀發明自動控制機。
69、人造金:
中國人葛洪於公元3世紀發明了人造金。
70、初級砷提煉法:
公元3世紀,中國著名煉丹家葛洪發明了初級砷提煉法。砷是製造火葯的原料之一,西方比我國得到提煉法砷晚了幾百年。
71、卷線釣魚器:
中國人於公元3世紀發明了卷線釣魚器,當時它叫做「釣車。而西方到1651年,才開始在魚桿上使用卷線輪,比中國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72、直升飛機水平旋翼和螺旋槳:
公元4世紀中國人葛洪已談到關於直升飛機旋翼。那時中國有一種兒童玩具竹蜻蜓已如直升飛機的旋翼。它有一根軸,上面繞著一條線,軸上裝著幾個葉片,定好角度,一拉線,旋翼就向空中飛升上去。這種玩具對歐洲航空先驅者影響甚大。
73、槳輪船:
中國人於公元418年發明了槳輪船。
74、「西門子式」煉鋼法:
大約在公元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西門子式」煉鋼法,當時叫「共熔」煉鋼法。這就是1863年馬丁一西門了平爐煉鋼法。中國比西方早一千四百年左右。
75、油印技術:
公元500年中國人發明了油印技術。
76、水力磨面機:
公元530年,中國人發明並製造出了水力磨面機。公元13世紀,歐洲人才使用這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七百年左右。
77、海灘航行:
公元500年中國人發明了海灘航行。。
78、指針式標度盤裝置:
中國人趙達於公元570年發明了指針式標度盤裝置。
79、火柴:
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由中國人於公元577年發明的。中國人使用火柴幾乎比歐洲人早1000年!
80、國際象棋:
中國人於公元6世紀發明了國際象棋。而西方到公元7世紀才下國際象棋,比中國晚了一百年左右。
81、弓形拱橋:
公元610年,中國建築工程學派奠基人李春,發明並建造了弓形拱橋――通橋,又名趙州橋或大石橋,比西方於1345年建造的維奇奧拱橋,早了七百年。
82、浮板:
中國人於公元759年以前發明了浮板。
83、熨斗:
公元800年代,中國人發明了熨斗,並開始使用了它。
84、紙幣:
中國人於公元8世紀發明了紙幣,不過發行機構是政府。1661年瑞典斯德哥爾摩銀行首先推出了鈔票,比中國晚了七百多年。
85、火葯:
中國人於公元850年發明了火葯。十世紀時中國人已用來發信號和製造煙火。西方人到12世紀後期才開始關注火葯,比中國晚了三百多年。
86、撲克牌:
公元9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撲克牌,西方到公元1377年,德國和西班牙也出現了撲克牌,比中國晚了五百年左右。
87、火焰噴射器:
中國人於904年發明了火焰噴射器,並且用之於打仗了。
88、槍炮:
大約公元905年,中國人發明了槍炮。這槍就是火槍(或稱長矛)。歐洲人到1396年才開始用火槍,比中國晚了四百多年。
89、麥卡托投影:
公元940年,中國人發明了麥卡托投影;公元1568年英國才有人用麥卡托投影,比中國晚了六百年左右。
90、鏈式傳動裝置:
中國人於976年發明了鏈式傳動裝置――鏈式傳動帶;歐洲人到1770年才開始使用鏈式傳動帶,比中國晚了八百年左右。
91、凸輪:
中國人於公元983年發明凸輪,並應用於借水力提升的重型鏈。同一時間,在西方義大利塔斯坎民的一座漿洗作坊中應用了凸輪。
92、運河船閘:
公元984年中國人喬維岳發明了運河船閘,從而提高了河運能力。到1375年歐洲也建成了第一個船閘,這比中國已晚389年。
93、種痘免疫法:
中國人在公元10世紀發明了種痘免疫法。到1700年,作為預防天花的措施,輕型天花接種開始廣泛在歐洲採用,由中國傳去的這種接種方法,後來發展成為接種牛痘的免疫學。
94、機械鍾:
公元11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機械鍾。西方到13世紀才制出機械鍾,比中國晚了二百年左右。
95、水雷:
中國人於公元1374年發明了水雷
96、大炮:
中國於1280年發明了在炮。這時中國人製成了首批信而有徵的銅鐵大炮(徵是驗證的意思)。
97、火箭:
中國人於公元1150年發明了火箭,並使用了火葯為燃料的火箭打仗。
98、眼鏡:
中國人於公元1300年發明了眼鏡,這時義大利也開始使用眼鏡了。
99、古代直升飛機:
中國人徐正明於公元17世紀發明了直升飛機。
公元17世紀中國蘇州巧匠徐正明,整天琢磨小孩玩的竹蜻蜓,想製造一個類似蜻蜓的直升飛機,並且想把人也帶上天空。經過十多年的鑽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飛機。它有像竹蜻蜓一樣的螺旋槳,架駛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腳踏板通過轉動機構來帶動螺旋槳轉動,試飛時候,它居然飛離地面一尺多高,還飛過一一條小河溝,然後落下來。
100、迴音壁:
公元1530年,中國人發明了迴音壁;同時,還發明了三音石和圓丘。它們皆建在天壇

3. 人類穿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鞋的歷史,已相當久遠。
中國古代稱鞋為趿(音灑)或履。大約在 5000 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即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 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字。《詩經》上「糾糾葛屨,可以屨霜」里的「屨」,就是一種比較簡陋的用麻、葛編成的鞋。 每一種鞋,都有自己的歷史沿革。

皮靴是戰國時孫臏發明的。孫臏被寵涓敲碎了膝蓋骨後,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然後縫成高皮靴。孫臏就穿著這種皮靴乘車指揮作戰,打敗龐涓。中國歷史博物館里珍藏著一雙 2000 余年前的皮靴。

尖頭 鞋發源於法國。據說,是一個伯爵 為了 掩飾他那雙畸形腳而做的。後來人 們就 覺得它的式樣新鮮奇特,爭相仿效。

高跟鞋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源於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當時,路易十四苦於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顯示他高貴的氣度,就吩咐手下人為他定製了一雙高跟鞋。此後法國貴族男女們紛紛仿效,並很快傳遍全國乃至歐洲大陸。
還有一種傳說是,15 世紀時威尼斯有個商人,外出時害怕漂亮的妻子行為不端,就給妻子定做了一雙後跟很高的鞋,以防止妻子外出。可妻子看到這雙奇特的鞋後,覺得十分好玩,就讓傭人陪著她走街串巷,出盡了風頭。人們覺得她的鞋很美,爭相仿效。於是高跟鞋很快就流行開了。

大約在五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在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時,也縫制獸皮鞋子,用以護腳,追尋措物。鞋,是履、靴、鞋、屐的統稱,古時稱鞜(音榻)、靸(音灑)或履,也有稱為履(屨)、屩、屐、鞮(音低)。履、屨為同一物,只是穿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漢前稱屨,多為由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如春秋時代編撰的《詩??魏風??葛屨》載:「糾糾葛屨」。後漢稱履,它是由麻、絲製成的鞋。屩系草鞋。據東漢劉熙所撰《釋名·釋衣服》記載:「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輕便,因以為名也。」屐也是鞋子的一種,通常指木底,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釋名??釋衣服》載:「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滾之,故謂之屐也。」
另據《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古代的「鞮」是指用獸皮做的鞋,高筒稱靴。「靴」是指高到踝骨以上的長筒靴,它是隨胡服的傳入才逐漸普及的,在漢代後才大量出現,到了唐朝才普及。《晉書??劉兆傳》:「嘗有人著靴騎驢,至兆門外。」靴的特點是保溫性強,在泥土、沼澤中行走,便於騎馬等。「鞜」也是指用獸皮做的鞋。據《漢書·揚雄傳下》載:「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靸」則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載:「靸革是昂角褐襪巾。」顏師古註:「靸謂韋履,頭深而兌,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從晉到唐多甩草制,梁武帝時曾用絲制。據陶宗儀所撰《輟耕錄》卷十八「靸鞋」載:「西浙之人,以草為履而無跟,名曰靸鞋。」

此時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種。據考證,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們已開始穿草鞋。在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記載,並明確履就是鞋。東晉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發明了「謝公屐」,屐底有齒,上山時用前齒,下山時用後齒,是理想的登山鞋。為此,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下了「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著名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登臨高聳人雲的天姥山,盡情享受「神仙世界」綺麗的樂趣。 南北朝時期,傳說有一女子做布鞋,內里用香墊子,鞋底用麻繩納成蓮花圖案。這種鞋踏在泥土上會留下美麗的蓮花圖案,時人稱這種鞋為「步步生蓮鞋」。在唐代還有人發明了適宜步行的遠游鞋。據說,大詩人李白很愛穿這種鞋,爾後,許多文人墨客爭相效仿,它的出現要比現在風靡全球的旅遊鞋早一千多年。據傳說,在古代的齊魯大地,還流行一種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可與現代的優良足球鞋相媲美。 至於屐,一般採用木製。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流亡國外19年,即君位後封賞隨從。其中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願接受晉文公的封賞,於是隱居深山,敦請不仕。晉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脅,而介子推抱樹焚死。事後,晉文公甚為哀惜,便以此樹製成木屐以作紀念,於是木屐在民間廣為流傳。據考證,古代百姓穿木屐,一是為了涼爽,行走硬朗;二是為了防濕,尤其是潮濕陰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為雨鞋穿用。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紅色木屐,而男子則穿黑色木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畫彩屐作為妝奩。 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特別是什麼場合穿靴,什麼場合穿鞋或屐,都有嚴格的規定。在我國歷史上,有關鞋的傳說很多,如「鄭人買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削足適履」(《准南子·說林訓》:「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擾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寇準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典故和傳說。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傳說給人們帶來許多啟迪和警示。由此可見,鞋不僅是人類征途上的助跑物,而且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4. 為何女孩子會穿高跟鞋 是誰發明的

可以不穿,穿平底鞋啊,女人穿高跟鞋是好看,就是很多穿不了

5. 鞋子發明運用了什麼技術

在遙遠的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穿上各種皮製靴子,有短革幼靴、高筒靴、中筒靴、還有翹頭鞋等。它們的材質、鞋形幾乎和現代鞋相似,真令人不可思議。又叫人驚嘆不已。這一奇跡表現了我們祖先驚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我們為祖國的鞋文化源遠流長而自豪。但這些靴鞋當時是怎麼樣製造出來的,當時的鞣皮、縫紉技術是怎麼樣形成的?它們真實形態又是怎麼樣的?至今仍是一邊串的謎。在中國鞋文化中,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與研究的重要課題。
記錄瀏覽閱讀後的感受 我們人類在5000多年前已經穿上各種鞋,可見我們的祖先是多麼有智慧和創造力呀!中國鞋子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從粗到精的過程,歷史十分悠久,從古到今,創造眾多,不僅樣式多彩,無論在造型、色彩、技巧上都有豐碩的成果。為了更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學習、繼承並發揚光大,對我國鞋文化史進行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列出要解決的問題 古代的鞋具體形狀又怎麼樣?和現代的鞋有什麼區別,有什麼差異?人類做鞋的靈感又出自哪裡呢?

最重要、最有幫助的幾個問題 當時穿的鞋及鞋翹究竟是什麼原料製做的?是皮靴還是草鞋,木屐?具體形狀又怎麼樣?
比較前後問題之間的差異 後面的問題比前面更具體,比前面的問得更深。
提煉有價值的問題 人們在古代的時候,鞋代表著什麼?除了保溫,鞋還有什麼作用?為什麼說:「為了更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學習、繼承並發揚光大,對我國鞋文化史進行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鞋的世界》小課題探究
確定探究主題 鞋是用什麼製作而成的?古代的時候鞋代表著什麼?為什麼說為了更好宏揚民族文化傳統,學習、繼承並發揚光大,對我國鞋文化史進行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原因 進一步了解古代的鞋,才能更清楚現代的鞋。
小組成員及分工 周天琪:編排
俞愉、王嘉倫:收集資料
邵嘉旦、李今一:收集圖片
資源
搜索
在遼寧凌源牛河梁紅山文化(前3500)遺址中,出土了裸彩少女陶塑像,其頭部,右足缺失、殘高不到10cm,但在左足上卻赫然穿著短靴(現藏遼寧考古所)
在二十世紀初,人們意外地在遼寧凌源牛河梁紅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遺址中,發現了一件裸形少女紅陶塑像,可惜頭部、右足缺失、殘高不到10cm,左足上卻穿著一雙短革幼鞋,即短筒皮靴,其特徵十分明顯。這就是把我國皮鞋工藝史上溯到5500多年前。另一件,是新疆溫泉縣阿爾卡特草原發現的一尊石人像(據測定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它身高2m,圓領深目,面部飽含威武神情,身穿寬厚的翻領大衣,腰間束帶,足登高筒皮靴。它真實的反映了遠古居民著靴的原始面貌,代表了遠古鞋文化的特徵。後來,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又出土了四壩文化(公元前2000年)彩陶人形壺,也為一裸胸女子,著的是一雙尖頭大鞋,鞋頭尖深而銳,平底形制,和漢史《急游篇》所說的「革及鞋」極為相似。青年女子裸胸著靴鞋,或是源於當時某一種社會習俗與宗教原因的裝束。

交流 從文化史的角度考察,鞋子是人類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被泛稱為「足衣」,鞋子對推動人類服飾改革,發展,曾立下汗馬功勞,它不僅注重於實用,同時有著審美裝飾的功能;有些鞋子還代表了等級的標志,禮儀的規范,並且深刻反映了歷代人們的良好祝願,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從製做工藝本身來說,鞋子還是一種藝術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並與民俗學,工藝學,美學,考古學等學科密切相關,它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現。中國鞋子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從粗到精的過程,歷史十分悠久,從古到今,創造眾多,不僅樣式多彩,無論在造型、色彩、技巧上都有豐碩的成果。為了更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學習、繼承並發揚光大,對我國鞋文化史進行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反思 我們在搜集資料方面做的還好,不過在搜集圖片上做的不夠理想。本以為這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但做起來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從資料里學到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多舉行這樣的活動,對我們的能力,知識都大有好處。

《鞋的世界》小課題探究
瀏覽閱讀並摘錄感興趣的資料 製鞋業的發展推動了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鞋有僅僅滿足於一般穿用,而應有一個新的功能概念,對彈跳性、舒適性、耐折性、耐低溫性等諸多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製鞋企業如不加大科技含量,生產出人們所需求的產品,將被市場淘汰。於是,眾多企業紛紛加樣開發設計等諸多軟硬體,把高科技應用到產品開發上來,還注重引進人才、先進技術,加速產品升級換代。如泉州寰球鞋服有限公司引進開發耐克的全氣墊技術,惠安正億實業有限公司已能生產當今世界最高檔的MOUWEDGE(超級鞋底)等。只有不斷加大科技研製和投入,提高產品檔次,才能不斷開拓國內外市場已成為泉州市製鞋行業的共識。通過艱辛的努力,泉州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為了捕捉商機,泉州十萬供銷大軍奔波於祖國大江南北,並走出了國門。目前泉州鞋業企業在國外的分公司及辦事處機構和營策略,參加國際鞋展,網上發布產品信息,導入CI管理,獲得國際質量認證證書等渠道,在國際市場上樹立自己的品牌,並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們還在保持傳統市場的同時,不斷開拓國內和國際市場新領域。
目前泉州鞋產品新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西歐市場。1998年在出口形勢不佳的情況下,泉州鞋類產品出口仍達其總量的40%,創匯達2億美元,為泉州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泉州鞋業從中領悟出了市場經濟規律性,意識到當今信息時代科技與人才的重要性,開始向集團化、標准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並不斷創建名牌,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我們相信,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不久的將來。「泉州虎」將馳騁於國際鞋業市場,大展雄風。
晉江是個鞋業城市,它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與金門、台灣島隔海相望,是全國著名僑鄉和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全市陸域面積649平方公里,海岸線110公里,現轄15個鎮1個農場、385個村(居),總人口102萬,以漢族為主,有回族、畲族、滿族等12個少數民族。旅居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220多萬人,號稱「海內外300萬晉江人」。
晉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周秦以後,中原漢族逐漸南遷。西晉永嘉時期,中原百姓避戰亂南遷,據江而居,故名為晉江。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始建縣治。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析出晉江東北地置惠安縣。新中國成立以來,又先後析出鯉城、豐澤、洛江三區及石獅市。1992年,撤縣設市。
晉江山川毓秀,人文薈萃,素有「聲華文物、雄稱海內」、「泉南佛國」、「海濱鄒魯」之美譽。南音、掌中木偶和高甲戲等民間文藝蜚名海內外。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眾多,有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之稱的「安平橋」、「全國唯一、世界僅有」保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遺址「草庵」、隋朝千年古剎「龍山寺」、鄭成功屯軍遺址「東石寨」和世界罕見的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址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7處

改革開放20年來,泉州製鞋業歷經風風雨雨的洗禮,從最初的幾把外向錘子、幾把剪刀、幾台縫紉機起步,經過加大技術投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追求規模效益等手段,逐步發展起來。目前全市擁有4000家製鞋企業,擁有義大利、日本、台灣等地引進的數百條完整的生產流水線,數千台(套)塑膠成型注射機和各種製鞋專用設備。能夠生產各類男女時裝皮鞋、靴、戶外休閑鞋、運動鞋、工作鞋、布面膠鞋、沙灘拖鞋、涼鞋、靴、各類童鞋和傳統綉花鞋,製作水平高,品種繁多,還有一批生產TPR、PVC、MOTO、橡膠、各種鞋用原輔材料的企業,一個輻射全國的年需求量達百億元的鞋材、鞋機和技術市場已在泉州形成,泉州不僅僅是我國主要的製鞋基地,也是世界旅遊生產基地

泉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歷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曾出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我國著名運動鞋生產基地晉江即在泉州的管轄范圍內。今天在改革春風的沐浴下,泉州憑著政策環境和特有的地理優勢,闖出了一條以市場調節為主、外向型經濟、股份合作制等多種所有制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具有僑鄉特色的經濟發展路子,成為福建省機制最活、發展最快、經濟總 量最大的地區之一。泉州市經濟迅速發展,猶如閩南沿海一顆璀燦的明珠,展現在世人面前,其中製鞋業的發展更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泉州製鞋業經過加大技術投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加強開拓市場能力,制訂行業行之有效的營銷策略以後,借鑒世界名牌的發展之路,選擇以打好品牌為突破口創出了一批名牌產品,如「富貴鳥」、「匹克」、「安踏」、「愛樂」、「登利路」、「萬事達」、「助威」、「康輝」等均名揚海內外。因都是為消費者所接受的和喜歡的產品,市場佔有率較高,這不但體現了泉州製鞋業的水平,而且提高了泉州市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如華意公司的「耐美斯」(NYMIS)在非洲很有名,安踏公司的「安踏」(ANTA)運動鞋在俄羅斯叫得很響;寰球鞋服公司的「亞禮得」、三興公司的「三興」鞋在東歐享有盛譽等等。

泉州鞋業的發展解決了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問題。製鞋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為本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吸引了大批內地人員來此就業。據有關部門統計,泉州製鞋業和與之相關的鞋材、鞋機企業的就業人數已超過30萬為,為社會減輕了就業壓力,也為製鞋業發展、壯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另外,製鞋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泉州市製鞋業由最初的小型,簡陋,傳統的家庭作坊,發展成為全國主要鞋類生產基地,同時,也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的蓬勃發展。如:皮革,皮化,機械五金等行業。晉江市陳埭鎮曾經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業小填,如今已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著名的「鞋業重鎮」,製鞋企業多達千餘家。陳埭鞋材市場年交易額超過節20億元人民幣,國內著名鞋機,鞋材廠商紛紛在此落戶,不僅繁榮了本地市場,也給各製鞋企業帶來新的鞋用原輔材料,加速了鞋類信息的傳遞,有力地促進了泉州鞋業的發展。晉江安海填,惠安百崎鄉也是一個範例。泉州製鞋業的發展,帶動了安海製革業,百崎橡膠業如雨後春筍般迅猛發展,現已成為福建省最大的製革基地、集控區和全省主要橡膠鞋底生產地。

為進一步促進泉州鞋業發展,在泉州市政府的支持下,99首屆晉江(國際)鞋業博覽會於是1999年3月19日在晉江市SM廣場舉行,本屆博覽會有數千家泉州本地和境內外鞋業企業、經銷商,以及來自義大利、美國、德國、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俄羅斯、菲律賓、匈牙利等國家的鞋業同行、代理商參會,充分顯示了泉州市鞋業與海內外同行客商合作的良好前景。博覽會歷時4天,共展出5000多種鞋、鞋機、鞋材產品,精品薈萃,場面氣勢不凡。據統計,鞋博會期間客流量高達10萬人次之多。鞋類、鞋材及鞋機等產品交易額達13億元人民幣。簽約項目21個。博覽會期間,組委會還聘請香港專家舉辦兩場講座,近400多名企業領導人、管理人員及相關人士聽取了講座,獲益匪淺。
我們每個人的腳上都穿著一個東西——鞋。
鞋總是在默默無聞地給我們幫助,我們離不開鞋,那就請我們珍惜每一雙鞋吧!

記錄瀏覽閱讀後的感受 俗話說得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人類3000萬年的發展歷程中,其實穿鞋的時間不過幾千年,可鞋帶給我們的作用卻不可忽視,如果沒有鞋,別說千里之行了,人們簡直是寸步難行,想像一下,街道上一片凄涼,工業農業全部停止,那將會是多麼可怕,有了鞋才能解決這一切,我們離不開鞋,所以讓我們珍惜每一雙鞋吧!
列出要解決的問題 現在晉江、泉州鞋業發展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可鞋是怎麼誕生的,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鞋業發展得這么快,現在的鞋又哪些品牌?
現在的鞋又有哪些廣告?
保養鞋有哪些辦法?
最重要、最有幫助的幾個問題 現在晉江、泉州鞋業發展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可鞋是怎麼誕生的,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保養鞋有哪些辦法?
比較前後問題之間的差異 了解鞋的品牌、廣告並不重要,而了解鞋的誕生、發展史,可以給自己帶來許多知識,了解鞋的保養方法還可在生活中給自己帶來許多便利。
提煉有價值的問題 現在晉江、泉州鞋業發展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可鞋是怎麼誕生的,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鞋的世界》小課題探究
確定探究主題 鞋的發展、誕生史
原因 鞋子是人類最重要的一項工具,了解鞋子的歷史,可以加深我們對這種默默無聞地為人類服務的物品的了解。
小組成員及分工 我負責搜集皮鞋的來歷,洪楓負責搜集鞋子的開端。
資源搜索 網上、圖書館
交流 我搜集到的皮鞋的資料:幾千年前,人類的祖先就有了穿鞋的習慣,用獸皮裹足、用皮造履到現代皮鞋,穿著皮鞋的歷史相當悠久。在我國,現代皮鞋的生產還只有120多年的歷史,但由於皮鞋的造型、款式、結構以及穿著功能都勝其它鞋類,因此,皮鞋生產發展迅猛。當今,皮鞋已成為人們最喜愛的一種鞋類,成為美化人民生活的大宗商品之一,在服飾類中成為「舉足輕重」的產品。
1、皮鞋的起源
相傳在黃帝的時候,臣子於則就「用革造扉、用皮造履」。這可以說是我國皮鞋的起源了。到了商周時期,製革和皮鞋生產技術已很成熟,許多西周銅器的銘文中都有關於生產皮披肩、皮圍裙、生皮索、鼓皮、鞋筒子皮、染色皮和生皮板等的記載。當時還設有「金、玉、皮、工、石」五種官職。可見製革和皮鞋生產在那時已相當發達,以至在朝廷中要設專職的官員加以管理。
很早以前,我國皮鞋生產就很發達了,世界上第一雙皮鞋就誕生在中國。我國的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臏年輕時與龐涓一起拜師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當了將軍,他深知自己才能不及孫臏,就耍陰謀害他。一天,他請孫臏至魏都(今河南開封),借故對孫臏施以刖刑(去漆蓋骨),致成殘廢,並加以軟禁。後來,孫臏得到齊國使臣的幫助,秘密回到齊國。並又齊將田忌推薦給齊威王,威王問起兵法,孫臏對答如流,就委任他為軍師。孫臏為報龐涓斷足之恨,親自指揮操練10萬精兵。但苦於雙腳不能行走,又不能支撐起來,就以原始皮鞋為基礎,設計了有脛甲(鞋幫)和鞋底兩部分的圖樣,刻制木楦,由鞋匠使用較硬的皮革,照圖樣縫製成一雙「高甬子履」。這雙高腰皮靴,分成幫和底兩個部件,是現代皮鞋的雛形,可算是世界上皮鞋的始祖了。
孫臏穿上這雙皮鞋,依靠較硬的靴幫和鞋的支撐力可以行動了。於是乘車指揮10萬大軍。以「批亢搗虛」、「疾走大梁」、「攻其必救」的戰法出奇制勝,大破魏軍,戰勝龐涓。這一戰,發生在公元前353年,歷史上稱為齊、魏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之戰。孫臏創造出第一雙幫底縫合的皮鞋,是製鞋史上的一大創舉。後來的一些製鞋名師為了紀念他,便將孫臏畫像掛在家中,寄託懷念之情。那時侯,凡掛有孫臏畫像的人家,表明是以製鞋為業的。孫臏被後人推崇為「製鞋始祖」。
皮鞋問世後,我國的皮鞋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不僅為人們增添了鞋類的品種,而且還誘發出許多動人的故事和膾炙人口的寓言。者足以證明,我國皮鞋生產發展的歷史相當悠久。
洪楓在普蘭溫•克斯格拉芙所著的《時裝生活史》中,找到古埃及服裝文獻里提到了最早的「鞋」的概念,人類最早的鞋其實是涼鞋。在古埃及著名法老圖坦卡門的金字塔里,一些鑲嵌著鑽石珠寶的涼鞋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而在當時(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4000多年)的埃及社會中,鞋已經成為了一種奢侈品,這種「涼鞋」被古埃及人認為只能在室內穿著貴族物品,而在走路甚至旅行中,古埃及人都會提著鞋,等到了目的地的時候才會穿上(這一點似乎和當今社會中的某些有嚴重戀鞋癖的人的習慣很相符合)。從最早的拖鞋,經過了幾千年的演化,直到19世紀末的時候,運動鞋才從「鞋」的這個大文化范疇中脫離開來,不信可以去看看近代法國宮廷貴族打網球的照片,那個時候不僅網球運動是非職業的,連球鞋也是業余得跟皮鞋一樣。
就先拿ADI的緩震來說吧,有----
adiPRENE®: 一種吸震性能極佳的材料,用於在腳後跟受到沖擊時提供緩沖和保護作用。
adiPRENE ® +: 一種具有極強回彈力的材料,用於為前腳掌提供緩沖,並使腳尖迅速、靈活地離開地面。
a³®: 一種由獨立壓模組件構成的中底系統,可在整個跨步過程中起到緩沖、導向和推進的作用。
a³ Structure: 與傳統緩沖系統相比,結構性中底部件能夠提供更穩定、更長久的緩沖和支持作用。根據運動類型、運動階段和運動員身體類型的不同,這些中底組件中還加入了特別的緩沖保護和穩定性功能

6. 鞋子大約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研究發現鞋子在將近三萬年前就開始出現了
但是信不信由你, 我們的現代的品牌鞋——「耐克」和「短角羚」,是最新的研究顯示的啟用於歐亞大陸西部在 26,000 和 30,000 年以前之間的第一代的古鞋的正宗後裔。

7. 有沒有科學家發明一個裹腳神器啊腳寬的女生太難受了,穿鞋好醜😭

穿著鞋子可以把腳的寬遮擋起來了。

8. 鞋子的發展史

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寵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統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9. 很多人說,船襪的發明毀了一代年輕人,為什麼

首先我們說一下襪子的作用:1、起著保護腳和美化腳的作用;2、襪子最開始出現時,主要起著護腳的作用,讓腳丫子在冬天能夠不受寒流侵襲,有些材質的襪子還可以吸汗防臭。 我們再看一下船襪的形成。船襪是很短的襪子,短的程度到穿鞋後看不見襪子或只看到襪子的邊緣,質料為棉質,質料為全棉並非純棉。「船襪」之名是因為襪子的形狀好像船一樣,因為長度頂多到腳踝,所以又稱為「踝襪」或「船型襪」,在台灣則多半被叫做「隱形襪」,因為穿上鞋子後通常看不到襪子。 我們看船襪的介紹之後應該都知道了他並不能讓你的腳在冬天不受寒流的侵襲。

所以網上說的船襪會在寒涼的季節暴露關節,導致關節炎的發生,這個擔憂是多餘的,對於健康的人來說只是體感上的差異了。這個觀點你怎麼看呢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