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魏謹
1. 楷書是誰創造
楷書不是某一個人創造的,是在長時間的使用中逐漸演變而成的。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從南北朝時期楷書開始出現,在唐朝時期演變成熟。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1)創造魏謹擴展閱讀:
楷體書法最為著名的四大家是:
1、唐歐陽詢(歐體)
書學在唐代為鼎盛時期,凡及楷書,言必稱虞、歐、褚、顏。顏真卿即是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大書法家。
2、唐顏真卿(顏體)
顏真卿的楷書,反映出一種盛世風貌,氣宇軒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儀斯書,原因是那些書帖往往是在極度悲憤的心境中走筆疾書的,讀者可從本文中領略個中滋味。情溶於藝,藝才生魂,歷史上大凡優秀的藝術,均不違背此一準則。
3、唐柳公權(柳體)
柳公權初學王羲之並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然後自成一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
4、元趙孟頫(趙體)
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
2. 永字八法是誰創造的
永字抄八法」起於何時,說法不一。有說是後漢崔瑗始創,有說是王羲之所創,《唐人說薈》載為歐陽詢所創。不論是誰所創,用一字作所有字之理論,企圖用一個「永」字,說明漢字的八個基本筆畫。 這確實是古代書法家的一個獨特創造,有其科學道理,值得我們繼承和借鑒。但是,用一個「永」字,並不能完全代替漢字的八個基本筆畫,起碼沒有講折畫寫法。在每個筆畫的命名上,八股味氣太濃厚,使一般的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3. 創造漢字的主角是誰
倉頡
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白水縣陽武村人,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專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屬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 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
4. 是誰創造了人間奇跡
有樂山大佛,它位於四川峨嵋縣,大佛座高71米,肩寬24米,頭高14.7米,頭寬米,眼長3.3米,鼻長5.33米,耳長7米,手中指長8.3米,腳背長11米,寬8.5米,可做100人。還有兵馬俑,說起兵馬俑,這秦始皇也真是的,30多歲就開始安排他死後的生活了,因為他為了在地下有的打仗,就修建了兵馬俑,馬上入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真好笑!不過好笑歸好笑,當你走進兵馬俑博物館的時候,一個個鮮活動人的士兵,將軍和馬車呈現在眼前,使你感到震驚。
還有京杭大運河,萬里長城.!
長城
萬里長城,以它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和悠久的歷史著稱於世,被列
為世界奇跡,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游覽勝地
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為 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
群.
紫禁城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周長3420米,牆高10米,外層
用澄漿磚包砌,裡面是夯土.它共有四門:正南是午門;向東的名東華門;
向西的名西華門;向北的明朝叫玄武門,清康熙年間因避康熙帝名字玄燁之
諱,改稱神武門,沿用至今.紫禁城周圍環有52米寬的護城河,城四角各有
一座角樓,結構精巧,造型秀麗.紫金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
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
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
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
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
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
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世界上罕見的.它標志著 們祖國悠久
的文比傳統,顯示著5o0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現在,故宮成
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游覽地之一
頤和園
頤和園是以湖光山色著稱的 國古典名園,面積達290公頃(4305畝),
其中水面約佔3/4.整個園林以萬壽山上高達41米的佛香閣為中心,根據不
同地點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樓,閣,廊,亭等精緻的建築.山腳下建了
一條長達728米的長廊,猶如一條彩練把多種多樣的建築物以及青山,碧波
連綴在一起.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
世罕見的園林藝術傑作.
天壇的總體設計,從它的建築布局到每一個細部處理,都強調了"天".
它有300多米長的高出地面的甬道,人們登臨其上,環顧四周,首先看到的
是那廣闊的天空和那象徵天的祈年殿,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就油然而生.這
條甬道又叫海漫大道,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到天壇去拜天等於上天,而由人間
到天上去的路途非常遙遠,漫長.
布達拉宮
聳立在西藏拉薩瑪布日山上的布達拉宮,氣勢雄偉,巍峨壯麗.
布達拉宮是藏族建築藝術的精華,也是 國,以及世界著名的宮堡式建
築群.宮內擁有無數的珍貴文物和藝術品,使它成為名符其實的藝術寶庫.
布達拉宮起基於山的南坡,依據山勢蜿蜒修築到山頂,高達10多米,東
西寬360多米.全部是石,木結構,下寬上窄,鎦金瓦蓋頂,結構嚴謹.人
們走過拉薩河大橋,高聳山頂上的布達拉宮雄姿就映入眼簾.朱紅色的宮牆,
金碧輝煌的宮頂,在藍天雪山的陪襯下,顯得格外壯麗.
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 7世紀,至今已有 1300多年的歷史.布達拉意
為"佛教聖地".據說,當時吐蕃王朝正處於強盛時期,吐蕃王松贊干布與
唐聯姻,為迎娶文成公主,松贊干布下令修建這座有999間殿堂的宮殿,"築
一城以誇後世".
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發現的,隨後在這里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博物
館,於1979年國慶開放.
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後,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認為是占代
的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雲岡石窟
處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雲岡石窟是 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也是世
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
藝術家們把它比喻成東方的羅馬石雕.有人發現這些石雕作品,融合了
中西的藝術,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
年的歷史.前後用了約30年的時間才基本上完成了這個浩大的藝術工程.整
個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5100多
個.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 國三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城南12公里.這里有一條伊
水,河兩岸是香山和龍門山.自北魏至晚唐的400餘年間,古代匠師在這兩
座山上鑿窟建寺,使這里成了舉世聞名的石雕藝術的寶庫.
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題記
和碑刻3600餘品.
5. 中國有哪些古代的創造發明
1.建築
建築是建築物與構築物的總稱,是人們為了滿足社會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技術手段,並運用一定的科學規律、風水理念和美學法則創造的人工環境。
2. 數學
數學(mathematics或maths,來自希臘語,「máthēma」;經常被縮寫為「math」),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從某種角度看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數學家和哲學家對數學的確切范圍和定義有一系列的看法。
而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數學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3. 天文學
天文學(Astronomy)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律等。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天文學就有重要的地位。
4. 機械
機械(英文名稱:machinery)是指機器與機構的總稱。機械就是能幫人們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的工具裝置,像筷子、掃帚以及鑷子一類的物品都可以被稱為機械,他們是簡單機械。
5. 地質學
地質學(geology)的研究對象為地球的固體硬殼---地殼或岩石圈,她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6. 物理學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
7. 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6. 中國古代的創造發明有哪些
1、候風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由中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發明於漢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後漢書·張衡傳》詳細記載了張衡的這一發明。
候風地動儀用精銅製作而成,員徑八尺,漢八尺約合當今之一米八-九的樣子,其外形像一個酒樽。地動儀裡面有精巧的結構,主要為中間的都柱和它周圍的八套牙機裝置。
候風裝置候風擺的周圍與8組牙機機械裝置之一部關相互靠近。此處為底座上的溝槽,叫八道。工作原理是侯風擺運動到關的位置觸發牙機。就是記載的「施關發機」施讀音易四聲。
再機發吐丸。在樽的外面相應地設置8個龍首,口含小銅丸,每個龍頭下面都有一隻蟾蜍張口向上。
如果有地震被檢測,都柱之內侯風擺則輕微擺動,此即可觸發牙機。使相應的龍口張開,小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
2、《大衍歷》
《大衍歷》亦稱「開元大衍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的歷法。一行撰。因立法依據《易》象大衍之數而得名。一行測各地緯度,南至交州北盡鐵勒,並步九服日晷,定各地見食分數,復測見恆星移動。十五年而歷成。
《大衍歷》共分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氣、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與運動、每天見到的星象和晝夜時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
3、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燈。
另一種說法是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4、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發明的一種大型天文儀器,由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創建。它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
這台儀器的製造水平堪稱一絕,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富於創造的精神。
5、蔡侯紙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品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這種紙很便宜,質量高,原料又很容易找到,所以逐漸被普遍使用。至東晉末期,紙的使用已經完全普及,並逐漸傳至周邊各國,在世界范圍內為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發明
7. +是誰創造的.
數學除了記數以外,還需要一套數學符號來表示數和數、數和形的相互關系。
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里
就不下20多種。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意
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說,賣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賣了多少。以後,當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時候,
就在"-"上加一豎,意思是把原線條勾銷,這樣就成了個"+"號。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
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
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
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
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
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
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並起來表示,十七世紀初葉,法國
數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幾何學》中,第一次用"√"表示根號。"r"是由拉丁字線"r"變,"--"是
括線。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
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
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
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
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弧"{ }"和中括弧"[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
創造的。
8. 相傳隸書、行書、楷書分別是誰創造的
隸書
秦始皇時代有個人叫程邈,在獄中研究文字的改進,想把篆書中的圓專
勻對稱,而做平正,以求書寫屬時的快捷,以利於一般公文的操作,所
以稱之為隸書。隸書用筆不同於篆,橫書起筆收筆特異。筆法又可分
古隸、八分等。 楷書起源於西漢,行書生成於東漢沒有具體發明者
9. 古文翻譯
這是一篇游記,裡面許多詞語用字翻譯了就韻味大減。
試譯如下:
馬架山,在光福鎮西面,和銅井(後那個井可能是並)並排而列。山中的人以種梅、茶、桑為生。(後面三句不好理解,可能是對三種生計的評價,確定沒有錯別字?)名字叫光福,幽靜絢麗奇絕的地方。
我進了山,和各位同行者治著鄧尉所說的樹陰前行了幾十步遠,才有了平原。彎彎曲曲的澗水迂迴地游趟,清澈見底倒影著我們的影子,心裡稍稍有喜歡(高興)。這時,遊客架車的,騎馬的,徒步的絡繹不絕。等到了山底,看到的景色就更奇特了。一個個短畦為界,種著一叢叢的竹子,竹影斑駁。勉強能通過小驢,坐車的就不能走了,他們都放下車步行上山。前前後後的梅花多過上百株,香氣迷漫,落下的花瓣隨風飄揚,(人其中者,應為入其中中)在裡面的人,迷戀著不肯出去。稍舟向北往山上走,看到半山幾十個大石,有的仰立,有的平躺。小的可以做幾,大的可以席,這大概就是爾雅里所說的署吧。於是我們過去,站於石間,左顧右盼,只見漫山遍野,白的像雪,沒有一處不是梅花的。再加上有幾朵輕雲相印襯,青煙繚繞,(左澄湖以為鏡,左應該是有,與下句對仗)又有清澈的湖水做鏡子,有清翠的高山做屏風。水天交接,蒼翠交錯。就算鄧尉、玄墓他們,也未必真正欣賞到此山的奇妙(這句憑感覺了)。
可惜,這里大山又深又遠,沒有人在山裡修房子,所以不能在隨心在這里住宿,以覽盡此山的幽靜與變化,這是我的遺憾,馬架山沒有記載於縣志中,也許是因為它又叫朱華山。
一起游覽的人有,劉天敘、潘爽,我的門人句容王介石和他的兒子王筠。
10. 金文是誰創造的
金文是鑄刻在殷周青銅上的一種文字,由於文獻太少,已不可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