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創造效益
『壹』 安全與效益的關系是什麼
安全是效益的保證,效益是安全的目標,選擇c。
安全生產中使用激勵機制,是一種管理版方式,一項思想政治工作。當前,供電企業普遍採用了正負兩種激勵方式,由於其自身的特點及使用的效果不同,就存在著怎樣恰當使用的問題。
應當承認,物質動力能夠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有利於促進安全生產,但是必須認識到它並不是萬能的,我們既要有物質激勵,同時又要有必不可少的精神激勵。
(1)安全創造效益擴展閱讀:
正確把握安全管理的方法和形式的支撐點。安權全生產既是企業發展的奮斗目標,又是黨、政、工、團各個分系統的奮斗目標, 因此,黨政工團要根據各自的特點,齊抓共管,從各個角度,共同圍繞安全生產搭台唱戲。
過去開展的「黨員身邊無違章,團員自身不違章活動」、「賢內助助安全活動」和萬次安全操作、萬里安全行車、萬次安全調度等勞動競賽,激發了廣大員工立足本職、爭創佳績的積極性,促進了安全生產水平的提高。
『貳』 安全效益具有哪些特點
安全效益具有長效性
『叄』 一名安全管理人員怎麼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
保證企業的安全正常生產,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便是為企業創造的經濟效益
『肆』 淺談如何理解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我們常說「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不錯,「安全生產」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經濟效益」比作水,稍有不慎經濟效益就會流失的話,「安全生產」就是盛水的容器,事故就是桶底的漏洞,如果桶底有了漏洞,再好的效益也會點滴不剩。
首先,如果一個單位安全生產工作做不好,它就不可能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其一,職工思想不穩定,正常的生產無法進行。可以想像,一個單位天天有苦主又哭又鬧,招來許多人圍觀,整日亂的象一鍋粥,職工還能安心工作嗎?正常的生產秩序還能維持嗎?正常的生產都不能進行,還能產生經濟效益嗎?其二,領導也不能安心工作。不管哪方面出了事故,領導都要出面解決,領導整日忙著處理事故,被苦主鬧的焦頭爛額,又那有時間管理生產呢?職工不能安心工作,領導又無暇顧及生產,單位是不可能創造出良好經濟效益的。這就好比是用一個一升的容器去盛二升水一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一個道理。
其次,如果做不到安全生產,不僅僅是現在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還可能把以前的積累全部消耗掉。因為如果發生了事故,經濟損失的可變因素非常多,我們很難准確的判斷出它的最終耗費。眾所周知,我們單位的積累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如果出了事故,可以說錢就會象流水一樣往外淌,不花不行。甚至是一個無底洞,要想填滿決非易事。本來單位就不寬余,如果再因為安全方面出了問題花費了很多,對單位來說好比是雪上加霜,更加難以維繼。這就好比用來積累效益的水桶掉了底,不僅是現在的效益,就是以前的積累也會流失。
其實,在安全生產這方面我們有慘痛的教訓,痛定思痛,我們更應該把安全生產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把安全生產作為頭等大事,不是說成立一個領導組、多開幾次會、宣讀幾份文件就算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抓好了,而是要我們全體職工對安全生產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發現不安全因素及時給予糾正;而是要我們發現不安全行為時能夠不為情為臉,及時給予制止;而是要我們把主要精力用在認真「落實」有關安全生產方面的制度上,用在獎懲制度的兌現上,把事故發生率降到最低,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才有可能不斷增加積累。也就是說,我們只有把容器做大,把方方面面的漏洞全部彌補嚴,我們的效益才不會流失,我們的日子才會越來越好。
『伍』 安全環保管理工作如何創造效益
讓環保工作創造效益
第一,環保工作能夠壓縮成本,也能夠創造經濟效益。
做好環保工作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在企業內部,每個員工都能夠、也應該參與環保工作,做好環保工作,其實就是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 這里我們要強化兩種意識,首先就是廢物僅僅是擺錯了地方的資源。我們已經有一些原來被認為是廢物的資源得到了利用,如放空燃燒的沼氣,生產車間排放的廢酸鹼水、循環水、冷凝水等等。在沒有被利用之前,他們採用末端治理的方式,花費一定的成本進行處理和治理。現在,他們已經被作為資源得到再次利用,由此產生的經濟效益顯而易見:冬天用廢棄的循環水來稀釋高濃度污水,然後進行生化,彌補了冬日生活污水的不足,直接節約了一次水的使用量。經統計,2012年一季度環保一次水的使用量同比去年節約44.7%,創造了歷史最好水平。其次就是環保工作不能簡單等同於污染物治理。污染物治理工作僅僅是環保工作的一個部分、一個環節,我們的環保工作還包括:清潔生產、源頭控制、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發展循環經濟,使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節能減排;低碳生活;末端污染物治理„„
如何讓環保工作創造經濟效益,我們就需要用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廢物」的產生:他們該不該產生?該不該流失?我們身邊每天都有「廢物」的產生,不僅僅是生產過程中的正常排污,還有生產過程中跑冒滴漏造成的原輔料、中間產品、成品的流失。如果我們精打細算,這些「廢物」也許就不會產生。在我們生產過程中,其實有一些「廢物」可以資源化利用,也有一些資源在沒有利用的情況下,直接變成了廢物,其結果不僅僅是資源的浪費,成本的增加,收率的下降,而且公司還要花代價處理這些「廢物」。
第二,環保工作創造成的本效益意義對於公司未來發展越發凸顯。
那麼什麼是成本效益呢?舉個例子說,要投資一個發電站,發多少電價值是多少,這就是效益;同時也要計算成本是多少,看投資要多少錢;還有污染,用什麼技術和設備等來解決污染,成本是多少。因此我就要拿出一部分成本來解決污染問題,防止因為污染問題而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和生活,這就是環保成本帶來的效益。
顯性效益。拿公司的廢水上鎖管理來說,增加了幾十元的成本來購買鎖,但是我們看到了廢水管理翻天覆地的變化:車間打廢水井然有序,廢水產出量做到精確計量,考核更嚴謹公正。因此,成本的投入在科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往往是一種模式的升華,更能顯現出管理的智慧和才能。
隱性效益。隱性效益是一種看不見的效益,與顯性效益相對。 首先,公司注重環保治理可以贏取合作夥伴的信任,在國際化的大舞台上嶄露頭角,有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其次,公司有效成功的環保治理是公司生存與發展的必經之路,是公司在行政監督、社會監督等體制下發展的利器,具有維護公司正常發展的重要作用;最後,環保治理的最終目的是處理人與生態的問題,切不可鼠目寸光,僅看眼前利益而忽視環保治理,做井底之蛙。環保治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總之,廢物減量、利用不缺乏途徑和方法,缺的就是我們的關注。更多的時候,因為我們習以為常,所以沒有思考。我們已經實施的現場「5S」管理、能耗考核、廢水新鮮水考核等等,這些方法和措施已經讓我們見到了成效。事實上,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這需要你我共同參與,不再把環保視為企業的負擔,通過廢物產生過程的控制實現廢物的資源化等途徑,環保工作也能產生經濟效益,進而有效配合公司的穩定生產和快速發展。
『陸』 什麼是安全效益
所謂安全效益是指系統中內部在施行安全工作中一定的投資所獲取效果的綜合價值反映.「捷徑」心理。
『柒』 安全管理是電力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的什麼
這個有很多相關的文章,還有學術論文,建議你可以上網去查閱。
『捌』 安全經濟效益的指標有哪些
1、銷售利潤率:反映企業銷售收入的獲利水平。計算公式:
銷售利潤率= 利潤總額,產品銷售凈收入×100%
產品銷售凈收入:指扣除銷售折讓、 銷售折扣和銷售退回之後的銷售凈額。
2、總資產報酬率:用於衡量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獲利的能力。計算公式為:
總資產報酬率=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100%
平均資產總額=(期初資產總額+期末資產總額)/2
3、資本收益率:是指企業運用投資者投入資本獲得收益的能力。計算公式:
資本收益率=凈利潤,實收資本×100%
4、資本保值增值率:主要反映投資者投入企業的資本完整性和保全性。計算公式:
資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權益總額,期初所有者權益總額×100%
資本保值增值率=100%,為資本保值;資本保值增值率大於100%,為資本增值。
5、資產負債率:用於衡量企業負債水平高低情況。計算公式: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6、流動比率:衡量企業在某一時點償付即將到期債務的能力,又稱短期償債能力比率。計算公式: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100%
速動比率:是指速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率, 它是衡量企業在某一時點上運用隨時可變現資產償付短期債務的能力。速動比率是對流動比率的補充。計算公式:
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100%
速動資產=流動資產-存貨
7、應收帳款周轉率:也稱收帳比率,用於衡量企業應收帳款周轉快慢。計算公式:
應收帳款周轉率=賒 銷 凈 額,平均應收帳款余額×100%
賒銷凈額=銷售收入-現銷收入-銷售退回、折讓、折扣。由於企業賒銷資料作為商業機密不對外公布,所以,應收帳款周轉率一般用賒銷和現銷總額,即銷售凈收入。
平均應收帳款余額=(期初應收帳款余額+期末應收帳款余額)÷2
8、存貨周轉率:用於衡量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存貨資產的周轉次數,反映企業購、產、銷平衡的效率的一種尺度。計算公式如下:
存貨周轉率=產品銷售成本,平均存貨成本×100%
平均存貨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2
9、社會貢獻率:是衡量企業運用全部資產為國家或社會創造或支付價值的能力。計算公式:
社會貢獻率=企業社會貢獻總額,平均資產總額×100%
企業社會貢獻總額: 即企業為國家或社會創造或支付的價值總額,包括工資(含獎金、津貼等工資性收入)、勞保退休統籌及其他社會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凈額、應交增值稅、應交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所得稅及其他稅收、凈利潤等。
10、社會積累率: 衡量企業社會貢獻總額中多少用於上交國家財政。計算公式:
社會積累率=上交國家財政總額,企業社會貢獻總額×100%
上交國家財政總額:包括應交增值稅、 應交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所得稅及其他稅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