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禎發明
A. 宋體是誰發明的
宋體字始於明弘治年間蘇州地區 。沒有任何可信的資料證明宋體字和秦檜有關系專,現存秦檜屬書法中也看不出任何宋體的痕跡 。關於宋體字的來源,目前收集最全的是豆瓣字體鑒賞小組的《宋體字資料整理》,比較一致的共識是宋代刻板字體與宋體的差別很大,目前看到的宋體是在明代才出現的。
宋體,是為適應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點、撇、捺、鉤等筆畫有尖端,屬於襯線字體(serif),常用於書籍、雜志、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
拓展資料:
被稱為「宋體」的字體,在南宋才開始逐漸完成與書法字體的脫離,但還只是印刷字體與書法字體脫離的一個過渡時期,後世稱為「過渡仿宋體」如《女郎魚玄機詩》。此時的「過渡仿宋體」是為了快速雕刻而創造的新型印刷字體。例如橫畫的收筆設計成兩次湊刀即可雕成的三角形,許多字的形態已經非常接近宋體。到了明代,隨著印刷技術飛速發展,印刷字體也終於形成了被我們今天稱之為「宋體」的最終版。
宋體—網路
B. 書籍裝楨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的書籍出版有著悠久的歷史,書籍的裝幀形制,也是隨著書籍的生產工藝和所用材料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演變著。
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書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龜甲或獸骨,距今已有3000餘年。當時,為了便於保存,將內容相關的幾片甲骨用繩串聯起
來,這就是早期書籍的裝幀形式。
從商代後期開始,出現了青銅器銘文,統治者將重要文書鑄於青銅器上。特別是到了西周,銘文可以容載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銘文達
500字,因人們多把古代這種鑄之銅器上的銘文看作古代「原始書籍」形式之一,故多數書史家認為,它也是古代書籍裝幀的一種形制。
竹簡是紙發明前最具代表性的書籍形制。它可以根據文章的長短,任意確定簡數,一簡書字一行,最後用上下兩道繩編串起來,卷捆後保存,
還有葦編和絲編兩種,考究者用織物縫袋裝入。竹簡約起源於西周後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紀。竹簡除以竹製成外,也有用木者稱木簡。與竹簡
並行的還有木牘,製成長方形木片,用於書寫短文。
帛書是略晚於竹簡的一種書籍形式,它是將文字書寫於絲織品上,其裝幀形制是縫邊後成卷存放,由於材料昂貴,多為統治者書寫公文或作繪
畫用,一般書籍使用較少。
石經也是古代書籍的一種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經》,它開刻於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將儒家七經刻於46塊石碑上,總字
數20多萬字。它立於洛陽太學門前,供人們閱讀、傳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過了一般書籍。其形制是雙面刻字,文字豎向閱讀,行列整齊,碑呈U
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開刻的房山雲居寺佛教石經,雖年代晚於《熹平石經》,但其影響更大,價值亦高。
紙張發明後,出現了一種拓印形式。它可以將各種石刻文字復制在紙上,經裱裝成卷後便於保存和閱讀。後來這種方法又用於青銅銘文的拓印
和陶文的拓印。從南北朝到隋代的宮廷藏書中,各種拓印件是一個重要的類別。
紙發明於公元前二世紀;從公元二世紀起,紙才較多地用於書寫;公元二世紀,紙的使用才更為普遍,成為書籍載體的主要材料,紙質寫本書
籍的裝幀形制有多種變化,最早的寫本書延用了簡策和帛書的形式,即卷軸裝。唐代初期,在卷軸裝的基礎上,又出現一種旋風裝,過去,由於只
見記載,未見實物,因而對旋風裝的形制眾說不一。宋代張邦基稱這種裝幀為「逐頁翻飛,展卷至末,仍合為一卷」;清代葉德輝稱其為「鱗次相
積」;也有人認為是將經折裝首尾相連即為旋風裝。後來發現了唐代《唐韻》寫本,是將所寫書頁逐張依次錯開貼於卷軸底紙上,閱讀時打開逐頁
翻閱,讀畢仍卷為一軸,其外觀與卷軸相同,從而證明前兩種說法是正確的。
經折裝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將所寫書頁按順序裱貼在一起,再一正一反連續折疊,再裱以前後護封。
印刷術發明前,書籍的裝幀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幾種。印刷術發明後,卷軸裝、經折裝仍在繼續使用,但在使用材料,開本的大小,裝潢工藝
等 方面,仍不斷有新的發展。並且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新的書籍裝幀形式也不斷出現,先後有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
遼金時代的書籍裝幀
印刷術的發明,標志著書籍的出版進入了新的時期。由於生產手段的改變,使書籍能夠快速大量地生產,使更多人能有讀書機會;書籍需求量
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業的繁榮和發展。出版者對書籍的裝幀形制則越來越重視,從開本的選用、版芯的大小、字體和行格、裝幀形式、封皮
的用料等,都體現了完整的古代書籍裝幀藝術。
印刷術發明於隋未唐初,現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於公元704年前後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敦煌發現的《金剛經》。刻印於公元868
年,都為卷軸裝。由此可知,卷軸裝為印刷術發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種裝幀形式。最早印刷的一般書籍是《唐韻》,其裝幀形式可能是旋風裝,約印
於唐晚期。
從唐到五代,印刷還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吳越等地有印刷記載。到宋代,出版印刷業才逐漸普及,政府印書、民間印書、
學校印書、寺院印書都發展起來,印書的地域也更為廣闊。與此同時,北京也出現了出版印刷業。
過去對遼代北京印刷的書籍,多數只見於記載,實物留傳的很少。例如:遼統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編的《龍龕手鏡》,乾統年
間(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醫書《時後方》、《百一方》,以及遼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經總集《契丹藏》。1974年在山西應縣木塔四層佛
像胸中,發現了一批遼代印刷品,大部分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遼統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楊家印造」的《土生經
疏科文》一卷,最晚的為天慶年間(公元1111~1121年)刻印的《菩薩戒壇所牘》一書。其他書籍有《契丹藏》及遼代刻印經卷47件,遼刻書
籍8件,雕印著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為公元990~1121年之間。從這些印刷品的題記中,我們還知道了一批遼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單位,其
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楊家」、「燕京檀州街顯忠坊南頰住馮家」、「大吳天寺福慧樓下成家」、 「燕京憫忠寺」、「燕京聖壽寺」等。由此
可以看出,遼代北京的印刷業已十分興盛。
北宋最早刻印的書為開寶五年(公元972年)的《尚書》和《經典釋文》,《開寶藏》則刻印於開寶四午《公元971年》至太平興國八年(公
元983年)。而北京最早刻印的書籍,比北宋只晚18年,由此可見北京出版印刷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的。
從這些遼代北京的印刷品來看,多數為卷軸裝,也有蝴蝶裝和經折裝。有的書籍還經過染潢防蟲處理。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遼代北
京印刷品,紙墨、刻工、裝幀都十分考究。每卷卷首都有圖畫,代表了我國古代書籍重視插圖的優良傳統。從遼代現存書籍的刻印、裝幀水平來
看,北京的書籍出版印刷的歷史,似應再向前推移。
在應縣木塔中,還發現幾件雕版印刷著彩佛像,它是採用雕版方法印刷線條輪廓後,再用手工塗染成彩色。這是距今發現最早的印刷塗彩張貼
掛圖。
公元ll27年,金滅遼,定燕京(今北京)為中都,這里成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海陵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政府設立秘書監和
國子監,專門從事書籍的收集、出版、印刷。金軍佔領汴京後,又將那裡的大批書籍、印版運到北京,汴京的一批刻版、印刷、裝訂工匠也來到北
京,使北京的刻印裝力量又進一步擴大,由於金政府的重視,北京出書的品種大大超過遼代。據統計,金代北京出版刻印的書籍有經史子集。醫
學、道藏和佛藏,總計超過200種。
金代北京的書籍裝幀形制,大約與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軸裝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經折裝,一般書籍多用蝴蝶裝。
蝴蝶裝是印刷術發明後新出現的書籍裝幀形式。有人推斷,五代馮道組織刻印儒家經典,使用的就是蝴蝶裝,但無實物留傳,還難以確定。北
宋初年,所印經、史著作,都用蝴蝶裝,並很快在全國通行。從遼代開始,北京也使用蝴蝶裝,其進程大體和中原一帶相當。
蝴蝶裝的應用,是書籍裝幀形制的一大改革。是書籍從卷軸、經折向冊頁的轉變,從而確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書籍基本裝幀形制。
元代的書籍裝幀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遷都燕京,改名為大都,此後近百年間,北京成為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元朝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著突出
的成就,例如,印書的品種超過前代;木活字的首創和應用,朱墨雙色套印書籍以及包背裝的推行和廣泛應用等。
元政府十分重視書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編修所、秘書監、經籍所主要從事書籍的出版、印刷和收藏,興文署、藝文監、廣成局、國子監等
機構,也從事書籍的出版印刷。政府還設立專門的歷書編印機構、每年出版印刷大歷、小歷、回回歷三種,印量達300多萬冊。由於政府的提倡,
京城民間的印刷業也十分繁榮,他們編印的多為戲曲、話本、詩詞等書。
元代北京出版書籍的裝幀形式,以蝴蝶裝、經折裝為主,蝴蝶裝多用於一般書籍,如政府編印的經史類書籍。經折裝則多用於佛經。在字體方
面則多選用趙體,民間出現的話本中,使用了較多的簡化字。
元代的蝴蝶裝書籍中,出現了一種開本較大、版芯較小的書籍裝幀形式,這是前代所少見的。如元大德年間刻印的《夢溪筆談》一書,開本為
高416毫米,寬280毫米,而整版版芯的尺寸只有高152毫米,寬200毫米,版面的四邊留有很大的空白。兩空白面之間墊一張白紙,並與兩白面
粘連在一起,克服廠一般蝴蝶裝在閱讀時需翻過一空白頁的缺點。封皮用硬紙裱以織物。這種裝幀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
元代中期開始,書籍多用包背裝。色背裝的工藝特點是:本頁齊中縫文字向外折疊,配頁後,撞齊,訂口在書頁空白邊,用紙捻穿訂扎平,訂
口外裁切,書背刷糨糊,貼上封皮後,裁切上下書口。一般書籍多用厚紙作封皮,宮廷用書,則用紙裱以黃綾。元代北京印刷的《秘書監志》一書
中,記有表背匠焦慶安的打麵糊物料配方:黃蠟、明膠、白礬、白芨、藜簍、皂角、茅香各一錢,藿香半錢,白面五錢,硬柴半斤,木炭二兩。這
個配方中,包括了粘合劑、防腐劑和芳香劑三大部分,可見當時書籍裝幀的用料是很科學的,它可以使書籍長久保存。
包背裝較蝴蝶裝有很多優點,一是閱讀方便,二是書籍更為堅固耐用。也是書籍裝幀形式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更接近於今天書籍的裝幀形式。
明代的書籍裝幀
明代是我國古代出版印刷業最為輝煌的時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為全國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機構,都從事出版印書活動,而印書的內容按其職能各有側重,北京國子監主要印刷教育用書(如經史類書),欽天監以印歷
書為主,禮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醫院、史局、兵部、工部、順天府等機構,也都從事過印書活動。有的部門還設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設立的司禮監經廠,是一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印刷廠,其總人數為120O人。其中從事書籍裝幀的工匠就有700多人。
明代北京的民間印刷業也很繁榮,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幾家。
明代北京的書籍裝幀,是歷代集大成者。書籍的開本大小、開本比例形式多種多樣,歷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藝則更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書籍的裝幀形制,以經廠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經史類書籍,版面行格疏朗,字體楷書端正,大黑口、雙魚尾、注釋用雙行小
字,多採用包背裝。藏書家多稱「監書天下第一」。經廠印刷的《大統歷》,有兩種裝幀形式,一種是包背裝,一種是經折裝,印刷有墨印和藍印
兩種。凡經廠所印的各種書籍,封皮用料有幾種不同的檔次,以黃綾裱紙包皮者,多供宮廷使用;以素色綾絹裱皮者,多供官員使用;以厚紙包皮
者,可供一般官員使用或向民間出售。經廠印裝的《大藏經》(北藏),為經折裝,長度約一尺,封皮用硬紙裱以黃綾及各色彩綾,其裝潢十分考
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寫本書《永樂大典》,共11095冊,書高一尺七寸,寬一尺,為歷代開本最大的書,也近似於黃金比例。該書為包背裝,封
皮裱以黃綾,是歷代書籍裝幀中最為壯觀者。
線裝是明代興起的一種新型書籍裝幀形制,也是我國古代最完美的一種書籍裝幀形式。線裝書的加工流程為:折頁、配頁、撞齊、訂紙捻、配
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線、包書角等。明代線裝書的封皮,多數為紙面,選用較厚的紙,或幾層紙滾貼而成。較為考究的書皮,則在厚紙上滾
以布、綾、錦、絹等織物,包角是在書的訂口上下兩角裁切邊處貼以細絹,以使其美觀堅固。有的書還有書根,即在書的下切口靠訂口處寫上書名
及卷次,以便於閱讀時查找。線裝的訂眼是為了穿線,隨書的開本大小和設計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訂線多用白絲線穿雙道,書要壓
實,線要拉緊。明代孫從添在《藏書紀要》中說:「訂線用清水白絹線雙眼訂結,要訂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脫而緊,如此訂書乃為善也。」
線裝書的封皮文字稱書箋,只有書名和卷次,印或寫在長條紙上,貼於封面的左上角。扉頁所載內容較詳細,有書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
代等。更詳細的出版情況,多印於書後。有些政府出版的書籍,還在書的第一頁或封面蓋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經廠印刷的《大統歷》,不但蓋
有政府公章,並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書籍裝幀還包括函套,以便將一部書的各冊包裝為一個整體。函套多用厚紙板外裱以藍布(也有用綾錦者),隨書的大小、厚度而
制。函套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四麵包裹,露出書的上下口,稱半包式;另一種是將書的六面全部包裹,稱全包式。除厚紙布面函套外,還有夾板
和木匣兩種外包裝,夾板式是用兩片與書同大小的木板,夾於書的上下,再用布帶捆牢。木匣則是按一部書的大小,製成木匣,將書裝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還有一種書頁內襯紙的裝幀形式,這多用於較薄的紙張,有一種羅紋紙,薄如蟬翼,透印嚴重,襯紙後不但克服了透印現
象,也增加了書頁的強度。
由於刻版和印刷技術的發展,為書籍的裝幀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其中包括版面藝術、字體藝術,插圖藝術和文字的多色印刷。
明以前的印書字體,多選用顏、歐、趙等名家書體。明初開始,書籍用字一改傳統風氣,改用橫平豎直,橫輕豎重的匠體字,這就是現在書籍
常用的宋體字。宋體字萌芽於宋,由還不成熟而未能推廣。成化年間,國子監、經廠的版本中,開始使用宋體字,從而很快在全國推廣,字體的風
格也有粗體、中粗體和細體幾種。這種印刷專用字體的廣泛應用,標志著古代書籍版面藝術的新發展。我國古代書籍的插圖藝術,有著優良的傳
統。唐代的佛經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圖,宋代有插圖的書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書籍的插圖藝術達到很高水平,在民間刻印的戲曲、話本中,使
用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圖;官方出版的科技書、醫學書、方誌書中,也使用了較多的插圖,特別是宮廷使用的啟蒙讀物中,出現了短版彩色印刷的
插圖。
出於書籍產量的大增,使社會的中下層人士也有讀書機會,從書籍的裝幀形式來看,也分成不同的檔次。就是經廠本,也分為不同的裝幀檔
次,既有供上層使用的豪華本,也有供中下層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間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會一般人士需要,從刻印到裝幀,也力求簡朴實用,
成本較低,在開本上,既有較大的開本,也有中小開本。明代孫從添在《藏書紀要》中說:「裝訂書籍不在華美飾觀,而要護帙有道,款式古雅,
厚薄得宜,精緻端正,方為第一。這代表了明代人對書籍裝幀的一般要求。
清代的書籍裝幀
公元1644年,清政府在北京建都,這里仍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十分重視書籍的出版印刷,並設立了專門從事書籍出版印刷的機
構--武英殿。
康熙年間,集中了一批知識分子,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並製造銅活字25萬個,印刷了這一大部頭叢書。乾隆年間,武英殿在金簡主持
下,又刻制棗木活字大小各一副,共計253500個,乾隆皇帝親自將活字版定名為「聚珍版」。除用這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外,
還印了其他一些書籍。清政府除用活宇版印書外,也用雕版印刷了較多的書籍,以《耕織圖》、《南巡圖》等質量最高。
清代北京印刷的一大特點,是民間印刷作坊的興盛,據統計最多時有120多家,集中在隆福寺和琉璃廠兩處。在這些作坊中,也有專門從事書
籍裝訂和字畫裱裝者。
清代最通用的書籍裝幀形式是線裝,卷軸裝、經折裝、蝴蝶裝和包背裝等,都有使用。卷軸裝在清代多用於字畫的裝裱,其裝裱工藝十分精緻
考究。底面多用上等宣紙,畫芯四邊裱以素色彩綾,軸外裱以錦緞,軸頭用料則分為不同的檔次。經折裝除用於佛經及字帖外,也用於一般書籍,
宮廷印刷的《耕織圖》,《南巡圖》等,刻印十分精良,其裝幀採用經折裝,所不同的是開本約一尺見方,封皮用厚紙板裱以黃綾。康熙、雍正年
間刻印的《龍藏》,共720冊,全為經折裝,書皮裱以黃綾,10冊一函,規模巨大。蝴蝶裝在宮廷印刷的書籍中也有使用,我曾看到過一本清代
中期的蝴蝶裝書,用上等宣紙印刷,版邊留有較大空白,封皮用硬紙板裱以黃綾,並有前後環襯頁,一邊裱於封皮內側,裝幀平整,裁切跟齊,屬
於宮廷書籍裝幀之上品。包背裝在清代也有較多的使用,乾隆時期編纂的《四庫全書》一套共36315冊,為著名的寫本,共抄寫七部,共計
254205冊,全為包背裝。全書封皮用厚紙外裱綾衣,四庫分別用不同顏色,其經庫用綠綾,史庫用紅綾,子庫用藍綾,集庫用灰綾,最後分別用
木函裝書。線裝為清代書籍裝幀的主要形式,除皇家用書的封使用料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的線裝書則力求「護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緻
端正」四大要素。其封皮有紙面和市面兩種,封面多貼書簽,書本部較薄,一部書裝於函套。清代線裝書的前面多留有一、二張白頁,其後才是扉
頁,內容有書名、刻印者名及年代、地點等。函套多用半包式,底口多有書根字,寫有書名、卷次等。
從開本大小來看,清代則是多種多樣,政府出版物的開本都較大,民間出版物多為中小開本,有一種稱為夾帶本的,是歷代最小的開本,約相
當於今天的128開,字很小,但印刷裝訂都很精緻。
清代出現了一種連續性出版物,一種是《晉紳錄》,一種是《京報》,《晉紳錄》按季出版,內容為中央、地方官員的名錄,以紅紙為封皮,
稱為紅皮書。《京報》相當於今天的報紙,但也裝訂成冊,每期二三頁或六七頁不等,封皮有白紙,黃紙不等,封面蓋有紅色「京版」二字,有刻
版和木活字兩種,由於有時限性,印裝都十分粗糙。但作為連續性出版物,在出版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從18世紀初期開始,西方的印刷技術逐漸傳入我國,近代出版印刷業開始興起。隨著新型印刷技術的應用,書籍的裝幀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
變化。而今天所使用的冊頁裝及矩形開本等基本形式,則起源於我國的宋代,約公元14世紀,逐漸傳向西方。雖然在材料、工藝方法等方面有階
改進,但其基本形式,仍為中國古代所首創。
C.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源於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版,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權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不僅要全家團圓,也意味著農歷新年才算真正的過完了。
據資料與民俗傳說,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但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D. 元楨,元稹是什麼關系啊
元稹為北魏宗室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的十世孫。
元禎為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孫,跋什翼犍的六世孫。
所以,元稹和元禎同宗,元稹比元禎晚了四代。
E. 中國古代火器發明誰最牛
趙士禎(1554~約1611)字常吉,號後湖,浙江樂清人, 中國明代火器專家。趙士禎生長於海濱,年少時正逢倭寇作亂,深知增強國防力量,改善武器裝備的重要,於是決心研製出精良的火器裝備官軍,衛國保民。他深入調查火器使用情況,廣泛走訪火器專家和抗倭將領。
萬曆二十四年,趙士禎在溫州籍游擊將軍陳寅那裡見到西洋番銃,深受啟發。當時,一個名叫朵思麻的土耳其人寓居北京。士禎獲知他原是土耳其一位專門管理火器的官員,特意登門求教。朵思麻將自己收藏的鳥銃拿給士禎看,並且詳細講解了製造和使用方法。就這樣,士禎搜集和積累了火器研製方面的大量資料和經驗。
萬曆二十五年,士禎給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條陳,建議製造番鳥銃。經兵部議交京營試制,京營官員又來向他請教,他唯恐京營"製造打放兩不如法",就自己出資請朵思麻協助,召集工匠進行試制,終於在萬曆二十六年研製出四種火器。其中"掣電銃"、"迅雷銃"為當時最新式的火器,前者兼具西洋銃和佛郎機的優點,後者並有鳥銃和三眼銃的長處。首批共製造了十餘架。士禎將其中七架繪了圖樣,並撰文對其構造、製法、打放架勢等作了詳盡說明,上呈皇帝。這一圖樣和文字就是《神器譜》。此後士禎不斷精益求精。萬曆二十六年進呈的迅雷銃只能連發五彈,至萬曆三十年經過改進的迅雷銃"戰酣連發",可以一氣發射十八彈。
趙士禎終其一生著有《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備邊屯田車銃議》等著作,其中有火器圖式24種。趙士禎的發明對明朝掃清倭寇,以及後來的抗日援朝戰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他本人卻仕途坎坷,終生潦倒,八品銜的鴻臚寺主簿竟做了18年之久,直到萬曆二十四年(1596),才得晉升為從七品銜的中書舍人。可見,在士農工商的封建既定格局裡,工匠的社會地位之低微。
英國學者李約瑟的論著《中國科學技術史》,高度評價了趙士禎《神器譜》一書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地位,而趙士禎的功在國家,彪炳千秋,受到世人的尊敬。
F. 元禎玩月的故事是怎樣的
元幀玩月
是明末清初的一個文學家
叫做黃宗羲的
他創作的散文
其實並沒有什麼故事
因為是一篇散文
所以、
主要是些月亮下面的景色
G. 禎明元年
應該是《資治通鑒》.
H. 元禎寶通是哪朝代的 銅錢 誰知道啊 求解
是元貞通寶嗎?如果是的話那是元代的,元朝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等,蒙文錢為折三型。品相好的市場報價要上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