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人造衛星是誰發明的

人造衛星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 2021-01-25 02:05:07

⑴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誰發明

張勁夫,1914年6月6日生來,安徽省合肥自縣(今肥東縣)人,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1956年至1967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主持中國科學院的日常工作,在毛主席、周總理,以及聶帥的領導下,積極組織中國科學院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參與「兩彈一星」的研製工作,為中華民族贏得國際地位,作出了突出貢獻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為主負責,從建議我國搞人造衛星,到「東方紅一號」衛星方案的提出,衛星本體的設計、研製、試驗到初樣的成功,以及空間環境的探索和地面遙控系統的建立等等,都是中國科學院為主完成的。隨著1968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成立,第一顆衛星的最終設計、研製和發射,是國防科委和七機部等部門共同組織實施的。中國科學院在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面做了奠基性、開創性的工作。。

⑵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什麼時候又是誰發明的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

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2)人造衛星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人造地球衛星可分為觀測站、中繼站、基準站和軌道武器四類。

1、觀測站

衛星處在軌道上,對地球來說,它站得高,看得遠(視場大),用它來觀察地球是非常有利的。此外,由於衛星在地球大氣層以外不受大氣的各種干擾和影響,所以用它來進行天文觀測也比地面天文觀測站更加有利。屬於這種功能的衛星有下列幾種典型的用途。

2、中繼站

在軌道上對信息進行放大和轉發。具體分為兩類:一類用於傳輸地面上相隔很遠的地點之間的電話、電報、電視和數據;另一類用於傳輸衛星與地面之間的電視和數據。

3、基準站

這種衛星是軌道上的測量基準點,所以要求對它測軌非常准確。

4、軌道武器

這是一種積極進攻的航天器,具有空間防禦和空間攻擊的職能。

⑶ 是誰發明人造衛星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回行的人答造衛星送入軌道。美國官員宣稱,他們不僅因蘇聯首先成功地發射衛星感到震驚,而且對這顆衛星的體積之大感到驚訝。這顆衛星重83公斤,比美國准備在第二年初發射的衛星重8倍。 蘇聯宣布說,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為55厘米,繞地球一周需1小時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為900公里,用兩 個頻道連續發送信號。由於運行軌道和赤道成65度夾角,因此它每日可兩次在莫斯科上空通過。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離開地面。他們說,這次發射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人造衛星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任務,說成前蘇聯科學家團隊的成果更合適一些

⑷ 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是誰發明的

「東方紅一號」(Dong Fang Hong I/The East is Red 1)衛星是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的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版由以錢學森為首權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
錢學森是帶頭人,但是算不上發明。因為中國衛星上天的時候已經落後前蘇聯10多年了!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由前蘇聯發射成功。

⑸ 人造衛星的發明人是誰

人造來衛星不是一個人能源夠完成的任務,說成前蘇聯科學家團隊的成果更合適一些。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美國官員宣稱,不僅因蘇聯首先成功地發射衛星感到震驚,而且對這顆衛星的體積之大感到驚訝,這顆衛星重83公斤,比美國准備在第二年初發射的衛星重8倍。
蘇聯宣布說,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為55厘米,繞地球一周需1小時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為900公里。用兩個頻道連續發送信號。由於運行軌道和赤道成65度夾角,因此它每日可兩次在莫斯科上空通過。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離開地面。所以說,這次發射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⑹ 人造衛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958年2月1日,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改用布勞恩研製的「丘比特」C型火箭,它成功地把美專國第一顆人造屬衛星「探險者」1號送上了太空。「探險者」重8.22千克,攜有宇宙線和微流星測量儀。美國這顆衛星在科學考察上取得了重大發現:這就是在地球外圍存在著高能輻射帶即「范·艾倫帶」。

⑺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是誰發明的

1955年的一天,前蘇聯航天設計局負責人科羅廖夫忽然靈機一動:既然火回箭可以把核彈頭射到數百千米遠答的地方,為什麼不可以把核彈頭取下,換上衛星呢?經過幾個月的醞釀,前蘇聯政府終於在1956年1月30日做出了決議,批准發展一顆重型人造衛星,並從R-7導彈上開發一種派生型火箭,將衛星送入太空軌道。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格外肅靜,一枚三級運載火箭傲然矗立在發射台上,火箭上載著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伴隨著「轟」的一聲巨響,大地猛地顫動起來,火箭帶著長長的焰尾沖上了雲霄。幾分鍾後,衛星終於從火箭上彈出,以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進入了環繞地球飛行的軌道。衛星內的無線電發射機通過星外天線發射出無線電波,地面監控人員很快便收到了來自太空的無線電信號。「成功了!」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歡呼起來。由此,人類邁向太空的桂冠,理所當然地落在了前蘇聯人的頭上。

⑻ 第一棵人造衛星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版行的人造衛星權送入軌道。美國官員宣稱,他們不僅因蘇聯首先成功地發射衛星感到震驚,而且對這顆衛星的體積之大感到驚訝。這顆衛星重83公斤,比美國准備在第二年初發射的衛星重8倍。

蘇聯宣布說,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為55厘米,繞地球一周需1小時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為900公里,用兩 個頻道連續發送信號。由於運行軌道和赤道成65度夾角,因此它每日可兩次在莫斯科上空通過。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離開地面。他們說,這次發射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人造衛星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任務,說成前蘇聯科學家團隊的成果更合適一些

⑼ 第一個人造衛星是什麼名字哪個國家發明的

1957年10月4日午夜,莫斯科電台向全世界公布了蘇聯首顆人造地球衛星已成功發射進入軌道的消息。回塔斯社宣稱:「人答造地球衛星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不久,世界各地都能通過無線電接受到這顆衛星從天空發射出來的『的……的』聲響。在政治上,它表明蘇美太空競賽的第一個回合的勝利者是蘇聯,由於蘇聯的廣泛而成功的宣傳,以致於在世人的眼中,蘇聯在科學上占據了領導地位。對全人類來說,它標志著航天時代真正到來了。

這顆衛星就是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人造地球衛星1號,由蘇聯發射。美國隨後發射的,隨後又成功實現了登月計劃。

⑽ 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哪個國家哪一年發射成功的

是前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發射成功。

斯普特尼克一號是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由前蘇聯火箭專家科羅廖夫利用導彈改制而成,為鋁制球體,直徑58厘米,重83.6千克,球體,有4根鞭狀天線,內裝有科學儀器。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升空後發射了3個星期信號,在軌道中度過3個多月,圍繞地球轉了1400多圈,最後墜入大氣層消失。斯普特尼克一號是航天啟蒙時代的產物,是冷戰時期太空競爭的標志。

(10)人造衛星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斯普特尼克主要構造:

斯普特斯一號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的構造很簡單,衛星本體是一隻用鋁合金做成的圓球,直徑58厘米,重83.5公斤。

圓球外面附著4根彈簧鞭狀天線,其中一對長240厘米,另一對長290厘米。衛星內部裝有兩台無線電發射機——頻率分別為20.005及40.002兆周,無線電發射機發出的信號,採用一般電報訊號的形式,每個信號持續時間約0.3秒,間歇時間與此相同。

此外還安裝有一台磁強計,一台輻射計數器,一些測量衛星內部溫度和壓力的感應元件及作為電源的化學電池。它的用途是通過向地球發出信號來提示太空中的氣壓和溫度變化。

歷史意義:

斯普特尼克1號毫無先兆而成功的發射,導致美國的極大恐慌,並造成史潑尼克危機,因此亦激起美蘇兩國之後持續20多年的太空競賽,成為冷戰的一個兩強主要競爭點。

斯普特尼克1號升空的意義,在於通過量度其軌道變化,有助研究高空地球大氣層的密度,並為於電離層作無線電波傳遞提供原始的資料。

由於衛星填充了壓縮氮,斯普特尼克1號亦因此作了第一次人造物體作隕石探測的嘗試, 由於高溫的隕石穿透了斯普特尼克1號的表面,導致其內壓泄漏,這也為隕石的極端高溫提供證據。

參考資料:網路---斯普特尼克一號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