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貿易創造效應
1. [33] 什麼是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
所謂貿易創造,是指由於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了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造成了他們相互之間貿易規模的擴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我們假設,有三個國家,即甲國、乙國和丙國,在甲國和乙國組成關稅同盟之前,甲國從賣價較低的丙國進口商品A,而不從乙國進口。現在甲國和乙國組建了關稅同盟,由於乙國的A商品再出口到甲國去不向甲國繳進口關稅,而丙國沒有加入關稅同盟,要繳關稅,所以,乙國A 商品在甲國市場上的賣價就要低於丙國,因而甲、乙兩個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規模擴大了。與此同時,甲國的居民享受了較低價格進口商品的利益或曰「福利」。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是指形成關稅同盟之後,由於取消了同盟成員國之間的關稅但保留了對非同盟成員的關稅,從而發生了同盟成員的低效率(高成本)生產取代非同盟成員的高效率(低成本)生產,即在差別待遇的影響下,某一同盟成員把原來向非成員國的低成本進口轉向同盟成員國的高成本進口,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進口成本增加的損失。 說的簡單點就是中國人長說的有錢大家賺么~求採納
2. 簡述貿易轉移和貿易創造
貿易轉移抄是指一國產品襲遭到另一國的貿易保障措施後轉而大量向其他國家出口。
貿易創造是指在關稅同盟內部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後,國內生產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員國中生產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來自成員國的低價進口商品替代了昂貴的國內生產的商品,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被創造出來。
(2)名詞解釋貿易創造效應擴展閱讀:
轉移問題
1、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果為何不如發達國家顯著?
一談到區域經濟合作,人們會立即聯想到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尤其是歐盟在各方面均遙遙領先,雖幾經挫折,但每到關鍵時刻,都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其實,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自50年代以來已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尤以拉美和非洲為甚。
但與前三者相比,它們似乎都「默默無聞」。原因何在?周建平教授在《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比較》一書中將之歸結為四點:
(1)成員國之間相互依賴不深,缺乏互補性。
(2)發展中國家政治制度不成熟,政局動盪;
(3)發展中國家一體化組織貪大求全;
(4)沒有強有力的相互投資和共同基金由富國向貧國轉移。但實際上,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理論也可對之部分地加以解釋。
3. 什麼是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擴大貿易創造的條件有哪些
貿易創造是關稅同盟建立後,成員國之間以新創造的來自同盟內夥伴國的進口,替代原先的國內生產的狀況。其效果是由於內部關稅取消,不再為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的國內生產提供保護,以來自夥伴國的低價進口取代高價的國內生產,使消費者提高了福利。
貿易轉移是一個年輕的概念,最早出現的貿易轉移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在19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全稱是「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
指一國產品遭到另一國的貿易保障措施後轉而大量向其他國家出口。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集中在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個方面。貿易轉移是指產品從過去進口自較低生產成本國轉向從較高成本國進口的過程和現象,這是在一體化過程中應予以注意的情況。
(3)名詞解釋貿易創造效應擴展閱讀:
貿易轉移效應成因:
(一)保障措施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
隨著世界貿易日益自由化,某種程度上貿易保護主義又有抬頭的趨勢。1994年及烏拉圭回合談判前,不少國家更偏愛採用「灰色區域」性質的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其國內市場,比如藉助於雙邊談判說服出口國自願採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等。
而今,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日益嚴格禁止或限制類似措施,從而,使得保障措施這樣一種「合法化」的補救措施脫穎而出。
(二)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加強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向縱深發展,並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大潮流。區域集團化及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是世界局勢變化和冷戰結束後經濟矛盾突出和市場競爭加劇的表現。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
(三)非關稅壁壘的日益增多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在減低關稅上所做努力取得的成效和各國之間雙邊、多邊貿易協定的增多,關稅不再是主要的貿易壁壘,而又因為國家利益的永恆性和最大性,非關稅壁壘就成了各國屢試不爽的限制進口的措施。
4. 國際貿易的名詞解釋和簡答題
1、簡述古典學派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理論與赫——俄原理的主要區別1古典學派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費的勞動時間決定,而以俄林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運用在互相依賴的生產結構中的多種生產要素的理論代替了古典學派的單一生產要素的理論。2古典學派認為國際貿易發生的原因是各個國家在生產各種商品時勞動生產率的差異,而且各國勞動生產率及其差異是固定不變的,物林在其理論中,則假定各個國家在生產商品時所使用的生產技術是一樣的,即生產函數相同,因而排除了各國生產率的差異,而是把各國間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以及在生產各種商品時利用各種生產要素的強度的差異作為國際貿易的基礎。
2、簡述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特點1被保護的商品不斷增加2限制進口措施的重點從關稅轉向非關稅A非稅措施的項目日益繁雜B非關稅措施的利用范圍日益擴大C非關稅措施的歧視性增長3貿易保護的重點以限制進口轉向鼓勵出口4貿易保護日益制度化、法律化。
3、簡述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含義及其特點1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是指營業處於不同國家的錄事人所訂立的貨物買賣合同;
2其特點是A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具有國際性B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具有買賣的標的物是貨物C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性質為買賣。
4、簡述國際貿易慣例的法的地位及其作用1國貿慣例的適用以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基礎,本不是法律,對貿易貿易具有強制性,買賣雙方有權在合同中作出與某項慣例不符的規定2國貿慣例對貿易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如果雙方都同意用某種慣例來約束該項交易,並在合同中做出明確的規定時,這項約定的慣例便具有強制性,若雙方對某一問題沒有作出明確規定,也未註明合同適用某種慣例,在合同執行中發生爭議時,受理該爭議案的司法和仲裁機構也往往會引用某一國貿慣例進行判決或裁決。
5、試述李斯特保護幼稚產業理論的主要內容並對該理論學院伯一評價(一)主要內容1對古典自由貿易理論提出批語。指出比較成本說忽視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只注重交換傺 注重生產能力和形成,不利於德國生產力的發展,不利於國家競爭力的增強,不利於國德真正實現政治經濟獨立。
2批語古典自由貿易理論忽視了各國經濟和歷史的特點,認為各國對外貿易的政策的選擇應全面考慮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取決於該國當時所具備的各種條件和所達到的經濟發展水平。
3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生活,認為通過政府對國民經濟活動的一部分加以限制,來保證國家經濟利益的實現,而國家利益的保證是持久的個人利益實現的前提。
4保護對象為有發展前途,有潛在發展優勢的產業,經過一段時間的保護和發展之後能夠成長起來,並能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以30年為最高保護時間。
5通過禁止輸入與徵收高額關稅的辦法來保護幼稚工業,以免稅或徵收少量進口關稅中的方式鼓勵復雜機器進口。
(二)理論政策評價
1積極意義
1)保護幼稚產業理論把經濟發展看作一個規律性的歷史過程來研究,強調國際貿易中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強調各國應根據各自國家的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選擇對外貿易政策。
2)認為國家生產力水平直接關繫到國家的興衰存亡,而建立高度發達的工業又是提高生產力的關鍵,因而有必要對國家處於發展中的、有前途的,但遭遇到國外有力競爭的產業部門採取適當的保護。
3)強調保護的過渡性和有選擇性,強調貿易保護是達到發展工業、發展生產力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認為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將逐步降低保護,最終走向自由貿易。
4)對美、德當時經濟政策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
2缺陷1)對生產力的理解比較含糊,對影響生產力的因素分析也很混亂。
2)以經濟部門作為劃分經濟發展階段的基礎歪曲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真實過程。
3)保護對象的選擇缺乏客觀具體的標准。
6、簡述管理貿易、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的區別管理貿易是介於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之間,屬於有組織的自由貿易。1)管理貿易不同於自由貿易,管理貿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競爭,國家之間的貿易活動夾雜了許多人為干預因素。2)管理貿易不同於保護貿易,保護貿易只關心本國的經濟利益,而管理貿易則是在尋求整體利益平衡的前提下,在兼顧貿易夥伴經濟利益的同時,追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
7、簡述早、晚期重商主義的異同共同點:把貨幣和財富混為一談,認為一個國家擁有的黃金白銀越多,其財富的擁有量就越大,因而也就越富有。貿易可以不斷增加一國貨幣量,從而增加國家財富。
區別點:早期重商主義認為貨幣-金貨是唯一的財富,任何商品輸入都會使貨幣輸出、減少本國貨幣擁有量,從而減少本國財富。因而一國應盡可能多輸出少輸入,最好不輸入。同時為保留貨幣,該理論禁止貨幣出口。
2晚期重商主義認為增加財富的手段是發展對外貿易,但賣給外國人的商品總值應大於購買他們的商品總值,把貨幣與商品聯系起來,措出貨幣產生貿易,貿易增加貨幣、主張擴大出口,養活外國製品的進口,主張發展加工業和轉口貿易。
8、簡述班輪運輸的特點船舶按照固定的航期表,沿著固定的航線和港口來往運輸,並按相對固定的運費率收取運費,具有四固定的基本特點。
由船方負責配載裝卸,裝卸費包括在運費中,貨方不再另付裝卸費,船貨雙方也不計滯期費和速遣費。
船貨雙方的權利、義務與責任豁免,以船方簽發的提單條款為依據。
班輪承運貨物件的品種,數量比較靈活,貨運質量較有保證。
9、簡述對發盤的實質性變更是有關貨物價格、付款、貨物質量和數量、交貨地點和時間,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賠償責任范圍或解決爭端等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均視為實質上變更發盤的條件。實質性變更是對發盤的拒絕,構成還盤。
10、試述關稅的經濟效應1關稅的價格效應是指徵收進口稅,對征稅國內和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一般來說表現為促使價格上漲。價格上漲程度取決於進口國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該征稅商品的蒼供求強發生 . 2關稅的貿易條件效應是指徵收進口關稅對徵收貿易條件的影響,一般來說,徵收進口稅在征稅國為大國的條件下可以改善征稅國的貿易條件。
3關稅的稅收效應指徵收進口稅務局征稅國稅收收入的影響,一般而言,進口征稅對一國稅收的影響取決於征稅帶來的稅收收入的增加,與由於征稅而減少進口,從而減少的稅收的凈值。
4關稅的保護效應提徵收進口稅對進口國國內生產的影響。一般地,徵收進口稅將會使進口品價格提高,對國內生產具有保護、促進、擴大的作用,但會降低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特定條件下可以扶持國內新興產業或幼稚產業。
5關稅的國際收支效應指徵收進口關稅對征稅國國際收支的影響。征稅在供需彈性不發生變化的條件下,將會減少部分進口,對國際收支順差有積極作用,但如果貿易對於國採取相應的報復措施,征稅對一國國際收支的凈效果則需做具體的分析。
11、簡述二戰後自由化的表現形式和主要特點1表現形式A大幅度削減關稅B降價或撤銷非關稅壁壘2主要特點A美國成為戰後貿易自由化的積極推行者B各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戰後貿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質基礎。C戰後貿易自由化是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日益加強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因而帶有濃重的政府幹預色彩。D各種區域性貿易集團、關稅中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都是以貿易自由化為宗旨;E戰後貿易自由化發展不平衡。
12、簡述協議性分工的適用條件1兩個(或多數)國家資本勞動稟賦比例差異不大;工業化水平和經濟發展階段大致相等,協議性分工的對象產品在哪個國家都能進行生產。
2作為協議分工對象的商品,必須是能夠獲得規模經濟的商品。
3不論對哪個國家,生產X商品或生產Y商品的利益都應該沒有很大差別,否則就不容易達成協議。
13、簡述發盤的撤回與撤銷的區別與聯系撤回是指發盤尚未生效,發盤人採取行動,阻止它的生效。撤銷是指在發盤已生效後,發盤人以一定方式解除發盤對其的效力。一項發盤即使是不可撤銷的,也可撤回,如果撤回的通知在發盤到達受盤人之前或同時到達受盤人。
14、簡述進出口公司審核信用證的要點1對信用證本身說明的審核,其中包括信用證金額應與合同金額相一致;
2對信用證有關貨物記載的審核,如有關商品貨名、規格、數量等各項內容必須和合同規定相符,注意有無另外的特殊條件。
3對單據的審核,主要包括商業發票、提單、保險單等。
4對信用證有關時間說明的審核。裝運期等必須與合同規定相一致。
15、試述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1貿易創造效應,由生產利得和消費利得構成。關稅同盟建立後,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使生產更加專門化,關稅同盟某個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生產品將被其他成員國生產成本更低,價格更低的產品所取代。資源使用效率提高,擴大了生產。同時,該國該項產品消費開支養活提高了社會福利水平。2貿易轉移效應,關稅同盟建立前,該成員國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關稅同盟建立後,轉向同盟內生產效率最市制國家。如果同盟內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不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其結果會增加進口成本,擴大消費開支,從而使該國的社會福利水平下降。3貿易擴大效應。關稅同盟建立後,A國國內X產品的價格,無論是在貿易創造條件下,還是轉移條件下都比成立前要低。如果A國X產品存在需求價格彈性則A國對X產品的需求會增加,將會使A國的X產品進口數量增加,促進成員國間貿易的擴大。4關稅同盟建立後,可以減少行政開支。5關稅同盟建立後,可以減少走私。6關稅同盟建立後,可以加強集體談判力量。
16、簡述壟斷時期的超保護貿易政策的特點與自由競爭時期的保護貿易政策相比,超保護貿易政策有著自己的特點:
1不僅保護幼稚工業而且更多地保護國內發達的或出現衰落的工業。
2不再是培養自由競爭的能力,而是鞏固和加強對國內外市場的壟斷。
3不是防禦性地限制進口,而是在壟斷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對國外市場進行進攻性措施。
4不是保護代表先進勢力的一般工業資產階級,而是保護大壟斷資產階級。
5保護政策的措施不僅有關稅和貿易條約,還有其他各種獎入限出的措施。
17、簡述WTO的基本原則1貿易自由化。各成員方通過多邊貿易談判降低和約束關稅,取消其他貿易壁壘,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擴大本國市場准入。
2非歧視原則。
3關稅保護與取消數量限制原則,把關稅作為保護國內市場的主要手段。
4可預見性,穩定發展貿易原則。5促進公平競爭原則。
6對發展中國家特殊優惠原則。
7區域性貿易安排。
8透明度原則9允許例外和實施保障措施。
18、簡述對外加工裝配業務的作用1對於承接方的作用A克服本國生產能力有餘而原材料不足的矛盾,為國家增加外匯收入B開發勞動力資源,增加就業機會,並繁榮地方經濟C有利於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2對於委託方的作用A降低產品的成本,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B有利於委託方所在國的產業結構調整。
19、簡述托收當事人及其職責1委託人,委託銀行辦理托收業務,通常是出口人。
2托收銀行,接受委託人的委託,辦理托收業務。
3代理銀行,接受託收行的委託向付款人收取票款的進口地銀行,通常是托收銀行的國外分行或代理行;
4付款人,買賣合同的當事人。
20、試述合同有效成立的條件1當事人必須在自願和真實的基礎上達成協議。一方自願發價,另一方明確表示願意承諾,雙方自願表示達成協議的誠意,承諾履行合同責任與義務,如果一方採取強制、威脅、蠛、許騙手段,迫使對方就範,則訂立的合同在法律上是無效的。
2賣賣雙方當事人應具有法律行為的資格和能力,自然人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法人擁有獨立同產,以自己的名義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是按照法定程序成立的法律實體。
3合同必須以雙方互惠,有償為原則。合同一方所享有的權利,是以另一方所負有的義務為基礎,雙方互有權利與義務,任何一方不按合同履行責任與義務,都負有向對方賠償的責任。
4合同的標的和內容必須僉。
5合同的形式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要求。
21、簡述管理貿易實現的機制和途徑1通過國際會議對貿易實行贛性的管理2地區貿易集團通過條約、協定和建立超國家機構對地區貿易進行管理;
3通過多邊政府協定和組織對參加方的貿易關系進行管理4通過具體的商品協定和生產國組織對具體商品的產、銷、價格進行管理5通過標准化對國際貿易行為、商品規格、質量進行管理6通過雙邊政府貿易協定或協議直轄市和管理雙邊貿易關系。
7各國政府加強對貿易活動的宏觀干預。
22、簡述非關稅壁壘與關稅壁壘相比有哪些不同1非關稅壁壘比關稅壁壘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2非關稅壁壘比關稅壁壘更能直接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
3非關稅壁壘比關稅壁壘更具有隱蔽性和歧視性。
23、簡述仲裁協議的作用1約束雙方當事人只能以仲裁方式解決爭議,不得向法院起訴;
2排除法院對有關案件的管轄權3使仲裁機構和仲裁員取得對有關爭議案的管理權。
24、簡述寄售的特點1寄售人先將貨物運至目的地市場(寄售地),然後經代銷人在寄售地向當地賣主銷售;
2寄售人與代銷人之間是委託代售關系,而非買賣關系3寄售物在售出之前,包括運輸途中和到達寄售地後的一切費用和風險,均由寄售人承擔4寄售貨物裝運出口後,在到寄售地前也可採用出售路貨的方法,先行銷售,即當貨物尚在運輸途中,由代銷人尋找買方出售。
25、試述凱恩斯主義的貿易保護理論的理論依據及其評價凱恩期在批判傳統經濟理論的基礎上,以有效需求不足為基礎,以邊際消費傾向、邊際醬效率、錄活偏好三個基本規律為核心,以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為政策基點,把對外貿易和國內就業結合起來,創立了保護就業理論,其追隨者又充實和發展了凱恩斯的觀點,從宏觀角度誰了對外貿易差額。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主張國家干預,實行獎出限入的政策,最終形成了凱恩斯主義的貿易保護理論。
1投資乘數原理。認為一國投資量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客觀存在一種依存關系,由投資而引發的國民收入變動往往幾倍於投資量的變動,其倍數的大小則取決於該國的邊際消費傾向;
2對外貿易乘數原理:一國出口或進口的波動會對國民收入的變動產生倍數影響,國民收入的變動量將幾倍於出口或進口的變動量,公式如下國是淡理論評價1凱恩斯主義的保護貿易理論是用以說明發達國家如何通過實施保護貿易政策,實現國內充分就業,提高國民收入水平,以保持其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的領先地位。
2對外貿易乘數提示了貿易量與一國宏觀經濟以及各主要變數,如投資、儲蓄等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指出了對外貿易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某些內在的規律性。
3從理論上,凱恩斯主義的保護貿易理論沒有多少新意,與其他理論相比更側重於政策方面,即理論的實用性,因而成為發達國家推選超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依據。
4沒有考慮國家之間貿易政策的連鎖反應,一國的獎出限入熱必會引起其他貿易夥伴國的報復,從長期看,會對一國經濟與貿易產生更為嚴重的負面效果5對外貿易差額對一國經濟發展積極作用的發揮只有在世界總進口值增加的條件下才能執行否則依靠降低出口價格來維護出口擴張的做法無法長期對國民經濟增長奏效。
5. 舉例說明關稅同盟的貿易創造效應
樓主說得是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果吧,好像這比較官方的將這兩種概念成為「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吧
我說一下一般的定義吧,基本上,樓主可以用這個概念很容易就能舉出無數的例子了。
(一) 貿易創造效應:關稅同盟成立以後,在比較優勢基礎上使生產更加專業化,這樣關稅某些同盟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產品將被其他成員國生產成本更低的產品取代,其結果,是關稅同盟國的社會福利提高。
(二) 貿易轉移效應:在關稅同盟成立前,關稅同盟國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產品,關稅同盟成立以後,關稅同盟國該項產品轉由同盟國內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而不是世界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則進口成本較前增加,社會福利下降。
6. 什麼是關稅同盟的貿易創造效應呢怎樣用圖形進行分析啊
1.同盟前,如各成員國經濟結構間的競爭性大於互補性,同盟後,其專業化生產機會才會增多,貿易額才能擴大。
2.組成關稅同盟規模的大小。如果規模越大,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者越有可能在同盟內部出現,貿易創造的效果更大。
3.建立關稅同盟前成員國之間的關稅越高,建立同盟後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越大。
4.關稅同盟成員國間地理位置越接近,則運輸成本越低,從而貿易創造的效應也就越大。
7. 貿易創造效應的介紹
由於關稅同盟取消關稅,成員國由原來自己生產並消費的高成本、高價格產品,轉向購買成員國低成本、低價格的產品,從而使消費者節省開支,提高福利;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8. 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是共存同時出現的嗎
貿易創造效應是指建立關稅同盟後,關稅同盟某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生產品被同盟內其他生產成本更低的產品的進口所替代,從而使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擴大了生產所帶來的利益;同時,通過專業化分工,使本國該項產品的消費支出減少,而把資本用於其他產品的消費,擴大了社會需求,結果使貿易量增加。貿易轉移效應是指締結關稅同盟之前,某個國家不生產某種商品而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商品;建立關稅同盟後,如果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被排斥在關稅同盟之外,則關稅同盟內部的自由貿易和共同的對外關稅使得該國該商品在同盟成員國內的稅後價格高於同盟某成員國相同商品在關稅同盟內的免稅價格,這樣同盟成員國原來從非成員國進口的成本較低的商品轉從關稅同盟內部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來進口。
9. 國際貿易中試論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
關稅同盟理論
西方學者將關稅同盟當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對關稅同盟的研究與探討也就比較廣泛而深入。其中令人注愈的是美國經濟學教授維納(J " Viner)和利普西(R " G " Lipsey )等人所集中討論的有關稅同盟的靜態和動態效果。
(一)關稅同盟靜態效果的表現
1.貿易創造效果 貿易創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於取消了同盟內的關稅壁壘,使生產轉向同盟內最有效率的供應者所產生的利益。它由生產利益和消費利益構成。關稅同盟成立後,能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進行更專業化的生產,某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生產品從其他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進口。其結果是:一方面使本國該項產品消費開支降低,從而擴大了需求,增加了貿易量;另一方面使本該用於該種產品的生產資源被更為有效地用於他處,從而提高了生產利益。 例如,某產 品在 A, B, C三國的成本分別為$ 25, 15, 10, A國進口關稅水平為 200 %。關稅同盟成立前,由於關稅的保護,該產品以A國的價格為最低,因而 A國自行生產。AB兩國成立 同盟後,對 B國取消 了關稅壁壘,B國的該產品的價格下降,低於 A國水平,於是,A國從 B國進口該產 品。
2.貿易轉移效果 貿易轉移效果(Trade Diversing Effect)是指由於關稅同盟對外設立統一的關稅壁壘,使某成員國在購買同盟內廉價的產品時可能導致某種轉移性損失。關稅同盟成立前,該國可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產品;同盟成立後,則通常轉向從同盟內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進口。如果後者不同於前者,則意味著進口成本增加,消費開支擴大,使得同盟內社會福利水平下降。同時,這也意味著關稅同盟外最有效率的生產能力和最有效的資源被閑置,從而降低了世界福利水平。例如,某產品在 A, B, C三國的生產成本仍為$25,$15,$10, A國的進口稅率則為 100%。關稅同盟成立前,C國的該產品的價格(包括關稅)最低,因此,A國從 C國進口。AB國關稅同盟成立後,AB兩國之間廢除關稅,B國的該產品價格低,於是,A國改從 B國進口。這樣,就從成本最低的 C國轉變到了同盟內成本最低的B國,這便是貿易轉移效果。
(二)對關稅同盟靜態效果的討論
1.關稅同盟產生 「貿易創造效果」與 「貿易轉移效果」的可能性分析
前面討論貿易創造效果與貿易轉移效果時,是假定 A, B,C三國都生產某產品,且成本各不一樣。事實上,還有以下可能。(1)建立關稅同盟前,A, B兩國都不生產該產品,而從生產成本最低的C國進 口。那麼,A, B結成同盟後,不會引起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果。 (2)建立關稅同盟前,A, B兩國都生產該產品,且比 C國成本要高,即各國在關稅保護下重復性地自行生產並進行競爭。關稅同盟建成後,則在同盟內進行專業分工,由生產效率較高的B國生產該產品並滿足 A國的播要。這樣,在同盟內實現了生產的專業化和自由貿易,從而在內部創造和擴大了貿易,這就形成了貿易創造效果。(3)建立關稅同盟前,A國不生產該產品,B國較 C國以更高的成本生產,這時,A國從 C國進口。A, B結成同盟後,A,B間廢除關稅並對C國採取共同的關稅,此時,本從 C國進口就轉向了從同盟內的 B國進 口,這就意味著在關稅同盟內保護了落後工業。因此,要在形成 「貿易轉移效果」的同時,表現出貿易保護的傾向。
2.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之間關系的分析 關稅同盟既是同盟內自由貿易的政策工具,又是對同盟進行貿易保護的工具。從整體范圍來講,貿易創造增加社會整體福利,而貿易轉移則在某種意義上降低了這種福利。對此,米德、利普西等經濟學家利用供求曲線進行了更為精密而深入的闡述與分析。
如圖 8一1所示,假定三個國家:本國(H),同盟國(C),同盟外國家(W)。S, D分別為 H國某產品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P為該產品的價格,Q為產品的數量,生產該產品的成本從低到高的次序為W, C, H。
最初,H國從 C國進口,價格為 Pwr(進口價格Pw與關稅T組成),消費量為 ob,國內生產為 oa,進口量為 ab (ob - oa) 。
現在,H國與 C國結成同盟,該產品在 H國的價格下降到Pc(取消了關稅),於是,消費最擴大到od,國內生產下降到oc,進口量為cd。此時,ca + bd為創造出來的貿易量。△efg與△hij為貿易創造帶來的經濟效益。△efg表明國內生產該產品的數量下降,使本該用於此方面的資源得到了更為有效的利用,它被稱為貿易創造的生產效應。△ hij說明價格下降後,需求量增加,從而被稱為貿易創造的消費效應。但同時,由於進 口從成本最低的 W 國變成 C國,貿易量 ab從全球最有效率的生產者進口轉向同盟內效率最高的生產者。這種貿易轉移意味著 H國利益的損失和全球效率的損失。將 H國作為整體考慮(即徵收的關稅亦是福利之一),結成同盟後,必須對 ab最的進口支付高價格Pc以代替Pw 。 Pc與Pw的差額就是韌外付出的單位產品的成本。因此,矩形gilk就是貿易轉移帶來的福利的損失。 因此,維納指出,建立關稅與否,取決於這兩者的實際效果 。同盟成立後 ,可能會發生 貿易創造得利大於 貿易轉移的損失,也可能相反,它取決於△efgf△hij與矩形gilk的面積大小。 3.關稅同盟靜態效果大小的分析 關稅同盟成立後,其靜態效果所產生的福利的大小受到多因家的影響 : (1)同盟前關稅水平越高,同盟後貿易創造效果越大; (2)關稅同盟成員的供求彈性越大,貿易創造效果越大; (3)關稅同盟成員的生產效率越高,貿易創造效果越大;(4)關稅同盟成員與非成員的產品成本差異愈小,貿易轉移的損失愈小; (5)關稅同盟成員對非成員的進 口需求彈性愈低,非成員對成員的出口供給彈性愈低,則貿易轉移的可能性愈小; (6)關稅同盟成員對外關稅愈低,貿易轉移的可能性愈小; (7)關稅同盟的成員愈多,貿易轉移的可能性愈小; (8)關稅同盟成員間的貿易量愈大(或與非成員之間的貿易量愈少),貿易轉移的可能性愈小; (9)一國國內貿易比重越大,對外貿易比重越大,則參加關稅同盟獲利的可能性越小,即貿易創造效果越大; (10)關稅同盟成員間的經濟結構越相似(或互補性越小),貿易創造效果越大。因此,關稅同盟往往在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結構相似的國家間建立,以獲得較多的貿易創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