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是誰創造的
Ⅰ 誰創造了地獄地獄中的惡魔鬼怪是如何誕生的七大魔王的由來
1.誰創造了地獄?
一種是說上帝創造了地獄;另一種則詳細敘述了第二次天使大戰後,戰敗的路西法被上帝打入深淵.
-----第一種,上帝創造了地獄.正版聖經里是不會寫什麼天使大戰的,樓主是參考了里聖經,才有此一問吧.所以會有第二種的困惑,上帝造地獄一幕在聖經里幾乎沒有提及(畢竟是宣言真理的典籍嘛~~~~),而路西法墜地形成地獄之說,純粹是聖經里的英文多重解釋造成的歧義.
2.地獄中的惡魔鬼怪是如何誕生的?
惡魔鬼怪這四個字好像形容得有些奇怪.
神學名詞分析來說,惡魔和天使都是上帝的造物,鬼怪則是指什麼呢?
3.七大魔王的由來
我只知道其中幾個(准確得講應該是七君主或七位撒旦,關於他們的資料你隨便查查就有了)
恩,七君主不全都是天使墮落而來的哦~~~,有的曾經是天使,不過有的卻是異教神靈轉變的哦~~~~~(雖然說聖經里註明了上帝創造了一切,但對於惡魔學還是有矛盾的地方哦,把這個想作是異空間蹦出來的好了~~)
那麼其他魔王(比如鼎鼎大名的墨菲斯托)是怎麼出來的?
浮士德里的那位???小墨不是魔王吧~~~應該歸類72柱魔神之一才是(請參考所羅門王的典故)
著名的墮落天使 巴爾(Baal) 是否也是其中之一? (在七君主的資料里有關於他的故事哦,這些都是相關聯的,所以樓主還是先找點資料讀下吧)
Ⅱ 有人讀過聖經嗎注意是聖經,不是佛經。就是美國的那個。地獄到底是誰創建的是上帝還是魔鬼撒旦撒旦
首先要知道來的是宇宙原初是混沌虛空源的,至高唯一全能的上帝首先創造了光,才有了後面的一切。這光等同於宇宙大爆炸。
之後上帝造了很多,並沒有造地獄。沒有聖光的地方原本的狀態就類似地獄。
沒有聖光的地方就還是混沌虛空,那是無盡的深淵。
撒旦被上帝打入了無盡的深淵。後來形成了地獄。說不上是誰造的。
Ⅲ 陰曹地府是誰建立的
神話版本:十二祖復巫之一後土娘娘,不忍制天地萬靈死後,亡靈飄盪在天地間直至魂飛魄散,以身化作陰間,其魂化作孟婆,採集人間喜怒哀樂之淚和陰間彼岸花的花和葉熬煮出孟婆湯,洗去輪回鬼魂的記憶。天地感其功德,封為天庭四御之一後土皇地祇。
Ⅳ 基督教:地獄是上帝創造的么
地獄是心造出來的
Ⅳ 傳說中的十八層地獄圖是那個朝代開始有的,是什麼人發明出來的
南北朝就有了,不是中國人發明的,來自古印度的
Ⅵ 十八層地獄是誰設立的
來生是佛來教的輪回之意。問有自來生否,要看您信不信佛教了。如果不信,我說有,您也不會採納。即使很多人不信我也要說有輪回,因為我堅信因果。在宇宙中沒有無因果的事情,如果沒有因果,宇宙將沒有法則。任何事物的產生都解釋不通。 您問這個問題,我相信您是相信真理的,您相信因果的。所以來生的問題您也會理解的。. 十八層地獄也是由自己設的。是輪回中的地獄道。【地獄】1、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獄。分為三類:一 名根本地獄,有八熱及八寒之別,是為十六大地獄。二名近邊地獄,即八熱四門的十六游增地獄。三名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水濱、場所無定,為各人別業所感,因此苦報壽命,亦各不同,若論受苦,根本最甚,近邊次之,孤獨又次之。
2、所處的地方,若只有苦受而沒有喜樂的環境,皆可比喻之為地獄。
【地獄道】
謂此處在地之下,鐵圍山間,有八寒八熱等獄,即造作極重惡業眾生墮於此道,故名地獄道。(八寒者,頞浮陀獄、泥賴浮陀獄、阿吒吒獄、阿波波獄、嘔喉獄、郁波羅獄、波頭摩獄、芬陀利獄也。八熱者,想獄、黑繩獄、堆壓獄、叫喚獄、大叫喚獄、燒炙獄、大燒炙獄、無間獄也。)
Ⅶ 地獄是怎麼形成的
在佛陀(覺者)的抄眼裡,生命是一條前不見首、後不見尾的、無限的波浪線。
生命的一期業力耗盡,生命就會解體(俗稱死亡)。
地獄是生命解體後,生命的自我覺知力感受到的一種自然現象。
地獄景象是由人的不良業力(念力)感召而來的。只有在世時,積累不良業力(思想和念力)的生命,才會感受到地獄景象。
地獄景象因人而異,不同的不良思想、意念,感召各自互不相同的地獄景象,一切怨不得別人,這也是佛說眾生平等的一個方面——在自然規律面前眾生平等,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誰都別幻想大自然法外開恩。
Ⅷ 佛道儒。佛教道教思想 無間是什麼意思地獄是誰創造出來的無間地獄中如何得出出不了又是何意
無間地獄是一個專有名詞出自佛教《法華經》、《俱舍論》、《玄應音義》等經書,音譯即"阿鼻回地答獄",梵文"Avicinar Aka",阿者言無,鼻者名間,"阿鼻"的意思就是無間。無間地獄是八大地獄之第八,也是八大地獄中最苦一個。
墮入無間地獄的,都是極惡的人,犯了極重的罪,就被打入無間地獄。在無間地獄之中,永遠沒有任何解脫的希望,除了受苦之外,絕無其他感受,而且受苦無間,一身無間,時無間,行無間。在無間地獄之中,猛火燒人,所以也叫"阿鼻焦熱地獄"。
Ⅸ 其它國家的地獄掌管者都有誰
地獄,被一些人認為是人死後靈魂會到的地方。在中華宗教信仰中,地獄是陰間地府的一部分。地獄的觀念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觀念中,如道教、佛教、 印度教、現今的猶太教和基督宗教中的一些派別、伊斯蘭教等,而原教旨主義的猶太教和基督教派別則並不承認地獄的存在,認為其是受其他宗教觀念影響而產生的所謂異端概念。其實陰間和地獄的性質不盡相同。陰間也稱冥界,泛指亡魂所在的空間,而地獄特指囚禁和懲罰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說是陰間的監獄和刑場。 不同的信仰對地獄的理解會有所不同,但一般與人死後的靈魂會到地獄受審、等待輪回、轉世或受刑罰等事有關。地獄與痛苦的負面情緒有不可分割的聯想,佛教認為地獄道是沒有喜悅意和喜樂的地方,在六道之中最苦的境界;地獄道的是囚犯即「罪鬼」,這與鬼道中的鬼是不同的。在中國宗教信仰中,人生前為陽間,死後便是進入陰間,或稱陰曹地府。陰間的概念大於地府,地府的概念大於地獄。《根據《太平經》,人在世間,「為善亦神自知之,惡亦神自知之」,行善之人,則其在陰曹的命薄「無惡之辭」,「天見善,使神隨之,移其命籍,著長壽之曹」,不僅能長壽,而且還能讓子孫得福,上善之人則能成神;行惡之人,死時則入惡曹地府判罪受罰,而以後還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道教受其影響又發展出了十八層地獄的概念。
大概從秦漢時期起,人們認為,普通人死後亡魂會歸於泰山之下,泰山神東岳大帝為冥界主宰。後來認為又認為酆都為冥界入口,則酆都之神酆都大帝也被奉為是冥界主宰。而東岳大帝、酆都大帝職能、屬性、部屬及管轄范圍幾乎一模一樣,民間一般認為兩神為同一神。 佛教傳入後認為地獄是六道輪回中最劣最苦的,民間認識的「重獄」便是「十八層地獄」,事實上地獄只有十殿,每一殿有一閻王掌管,故有「十殿閻王」之稱,十八層地獄即是十殿的第九殿——阿鼻地獄。中國人相信,通過冥幣能夠買通地獄中的小鬼,而免於較重的刑罰,而已故親屬的家人在農歷十月初一或者清明節掃墓期間也會焚燒「紙錢」給「陰間」的親屬。閻王觀念:十殿閻羅。閻羅王被認為是地獄的主宰,掌管地獄輪回。大約在南北朝期間由印度傳入中國。由於 十殿閻王
中國佛教中,有十殿閻羅之說。此說源於唐代,相傳天帝冊封閻羅王,由閻羅王統率地獄和五嶽衛兵。地獄更分為十地獄殿,十殿各有其主和名號,稱地府十王,統稱十殿閻王。 十殿閻王各有其主、誕辰和專職,簡述如下:
第一殿:秦廣王蔣(廣明王蔣子文),二月初一日誕辰(一說為二月初二日),專司人間壽夭生死,統管吉凶。
第二殿:楚江王歷,三月初一日誕辰,專司活 大地獄,即寒冰地獄。
第三殿:宋帝王余(宋帝明王),二月初八日誕辰,專司黑繩大地獄。
第四殿:五官王呂(官明王),二月十八日誕辰,專司合大地獄,即血池地獄。
第五殿:閻羅王包(閻羅天子包拯),正月初八日誕辰,專司叫喚大地獄。
第六殿:卞城王畢,三月初八日誕辰,專司大叫喚大地獄及枉死城。
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誕辰,專司熱鬧地獄,即肉醬地獄。
第八殿:都市王黃,四月初一日誕辰,專司大熱鬧大地獄,即悶鍋地獄。
第九殿:平等王陸,四月初八日誕辰,專司鐵網阿鼻地獄。
第十殿:轉輪王薛,四月十七日誕辰,專司各殿解到鬼魂,區別善惡,核定等級,發往投生。 早期的猶太人不相信有天堂和地獄,這並非早期猶太教的教義。據古波斯宗教的學者研究,「在巴比倫之囚以前,猶太人並不相信有天堂和地獄。……舊約幾乎沒有提到過天堂和地獄。」此觀念是受瑣羅斯德教影響而產生的。[1]現今的猶太人認為,人死後不是完全消滅,死人仍然存在一個荒涼,痛苦,陰暗,恐怖之處,稱為 「陰間」或 「地獄」。那是一個與上帝隔絕,沒有光明,沒有喜樂,永遠痛苦的地方。 按照《聖經》原文的意義,完全不含有死人受審受苦的含意。陰間/地獄只是指描述死亡的情況和墳墓,而不是烈火紅紅的地獄。而三個被譯成中文詞語的地獄的希臘文詞語,希臘原文和意義分別是:磯漢那(Geenna),指欣嫩谷,是過去位於耶路撒冷城牆外的一個谷地,當時的以色列人在此焚燒罪犯屍體(如果人犯罪嚴重就不配復活,因此猶太人認為不知悔改的人不配進入墓地安葬,只能扔到這個谷自然腐爛或者被焚燒)及生活垃圾。當時的人們還在垃圾上撒上硫磺以幫助燃燒,因此這個地方總是煙霧繚繞。 海地司(Hades),指死人的地方,即墳墓。 塔塔魯斯(Tartaroo),描述撒但及其反叛天使墮落的動詞,意思是「扔到tartar里去」。 傳統基督教的地獄之說的主要來自耶穌在《新約》中的敘述和《啟示錄》的描述,因此地獄觀念是《聖經》字面的描述。按照普遍基督教說法,地獄是「最凄慘,最痛苦,是世上的言語無法形容的可怕地方」, 「黑暗的無底坑,有不死的蟲和不滅的火焚燒,使人晝夜永遠受痛苦」。 是刑罰魔鬼,關押犯罪的天使,以及「惡人受永刑之處」, 他們相信地獄的存在和是受痛苦的可怕地方,與天堂相對;地獄是上帝創造的,但不是物質的,如同另一個時空一樣。此外,部分基督徒宣稱,不信基督教而不能獲得「救贖」,都要被扔在地獄的火湖裡受永刑。一些基督徒認為人必須永遠信仰基督教,剋制慾望,尊敬上帝,才能不被打入地獄。在天主教的信仰中,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另有稱為煉獄的地方。但由於聖經中未提煉獄,一些新興教派不承認這種說法。耆那教的地獄耆那教認為地獄是由惡魔掌權,罪人會受到折磨的,直到一生的積惡全都清除為止。 Lucifer 路西法.
本名路西斐爾 (Lucifinil——the morning star)
最耀眼的魔鬼明星被稱為拂曉的明星(即 金星),在叛變之前是天界所有天使中最美麗最有權柄的一位. 力量僅在創世神之下, 其光輝和勇氣沒有任何一位天使能與之相較,撒但級的大魔王中最被看好的一位.但丁的《神曲》,米爾頓的《失樂園》,都是說路西法因為拒絕向聖子基督臣服,率天眾三分之一的天使於天界北境舉起反叛,經過三天的天界劇戰,路西弗的叛軍終於被基督擊潰.在渾沌中墜落了九個晨昏才落到地獄 .此後神創造了新天地和人類.路西法為了復仇兼奪取新天地,乃化為蛇潛入伊甸園引誘夏娃食用了禁斷的知識之樹的果實,再利用她引誘亞當也犯下了這違抗神令的罪.於是路西法如願使神的新受造物一同墮落,而且為諸魔神們開啟了通往這新世界的大門.自此罪與病終於遍布地面.
Lucifer,how fallest thee from the heaven。地獄 - 七君主 Belberith與人訂定麥靈痕契約的魔王代表原為智天使墯天後為地獄祭司長書記官。Douma 希伯來字「沈默」的意思.(詩篇)聖經中猶大國先知以賽亞受啟示之地.死之沈默天使.猶太神秘學述人死後將會見到的死亡天使.又稱埃及守護者.耶路撒冷遠郊火焚谷的惡魔首領. Suriel據以《以諾書》的講法沙利葉的任務是保護人的魂不受罪的玷污.同是也是掌管月亮的天使.古時候,人們認為月亮是儲存著死人靈魂的地方,由於沙利葉是"月之天使",而月亮在古代總和一些不好的事 (如魔法、死) 連在一起,所以沙利葉也被傳為墮天使之一.出列在地獄統治者"地獄七君"之一,傳為因將月之魔法授予迦南女祭司而獲罪於太陽神(在基督教中自然改成神了)在被放逐前瀟灑地離開了天界.但「死海文書」之「光之子與闇之子之戰」中沙利葉卻又在光之子的戰斗序列之中,只能說沙利葉是雙重身份的天使.但沙利葉因為職務的關系傳具有所謂"邪眼(Evil-eye)"的能力.被邪眼瞪到的生物行動將會被封死.古歐洲和中東地方都視這種能力為恐怖的象徵沙利葉自然被視為惡魔. Mephostophilis "恨惡光者"中世紀魔法師之神. 在歌德的著作「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1589)及十九世紀的歌劇作品「浮士德」(Faust;1832)中有提到.默菲斯托菲里斯作為惡魔的魔術師之間契約者,引誘人類墮落的惡魔,自稱為地獄之王路西法.貌似直立的獅鷲獸又有幾分似龍形全身都覆滿了黑毛,又有一雙大大的翅膀.當他化身到人間時是以山羊的形態出現不過頭上 只有一支角,背上還有兩片蝙蝠般的小翼.當魔術師將自己的靈魂賣給了惡魔即可以達成自己的願望,這位能夠在天空飛舞的魔神對於天文占星及氣象學的知識相當豐富.又善操火炎和幻覺的法術.除了會利用法術造成人類五覺的幻覺外,對於改變大自然的氣象很拿手.坐騎為一雙頭龍的馬車到處誘發人類的淫慾.中世紀地獄插圖 Lucifuge Rophocale地獄的宰相, 避光者.有巴力阿加雷斯等部下.為地獄之首相,無毛的頭上長著三隻折曲的角,有著很大的眼睛以及山羊的下半身與長尾.有著與契約相關的許可權,以將靈魂於20到50年後獻出作為條件可以實現願望.當然較短的話可實現的願望也較大.也兼任藏相,由路西弗任命管理這世界之物質界的全世界財富.Melilim這名叫茵蔯的天使是一個苦毒的天使.耶蘇在「路加福音」十章十八節講到撒旦從天墮落「啟示錄」十二章七至九節指出米迦勒將撒旦從天上摔下來.我們可以相信這顆第三號茵蔯星就是從天上墮落的撒旦。」之後就被述為墮落天使的其中一位,使徒保羅稱其為「空中大軍的君王」一位施苦毒的天使.釋經中解說這位惡魔掌司了人們墮落腐敗的根性,能夠毀壞一個人的慈愛心信仰心.人們如果被其誘惑只會墜入無垠的頹癈.Rahab原始的混沌之海的支配者.希伯來文"Rahab"意即廣大驕傲的意思.拉哈伯是司"驕傲"的天使地獄七之一.被稱呼為"猛獰的勇士"古時多數神話都有主神斬大蛇的故事.如巴比倫神話主神馬迪克斬地母神泰亞瑪特.迦南神話巴力斬羅騰(Lotan)甚至是日本神話須佐之男斬八岐大蛇.在神話中蛇的陰性代表了文明的潛伏和未開.斬大蛇則是一種文明開化的象徵.先知以賽亞(據說)為了重整猶太人民對上帝的向心力而傳出了類似一般神話的情節,來顯示耶和華的萬能.而這位代罪羔羊就是拉哈伯.所以除了墮落天使的形象外,部份神話是將其描述成龍神的形態。地獄 - 印度教
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傳說第一個死去的人叫做閻摩(Yama),後來演化為印度教的陰間的主宰閻王。其後思想被佛教所吸收,成為二十諸天之一。《玄應音義》中稱閻羅王兄妹,閻摩與閻美(Yami),兄管男鬼、妹管女鬼。印度教只認為地獄是靈魂投胎轉世的一個階段。
地獄 - 佛教
據佛陀所說,地獄為六道之一,輪回者根據其業力而往生此道。但地獄不是永恆的,地獄中的有情(生命)雖受苦但亦有死亡的時候,到時會再根據其業決定下次往生的界別。
地獄道
在一般的民間傳統的認知中,都以為人死後,若生前做了壞事,死後就會下地獄,尤其窮凶惡極的人更會下十八層地獄。中國自古以來,有關地獄的故事不計其數,最有名的當是《聊齋志異》中的〈續黃粱〉,敘述一位福建省曾孝廉做了一個夢,夢中他成為宰相,卻貪贓弄權,無惡不作,死後下地獄受盡酷刑,文中對地獄的種種情景,有非常精彩的描述。事實上,佛教所說的地獄和鬼,是不同的兩類眾生。地獄之名在許多佛經中皆有出現,最常見的是《立世阿毗曇論》中稱「泥梨耶」(梵文niraya或naraka),意思是沒有喜樂和福德的地方。而在《新婆沙論》中,稱為「那落迦」(梵文naraka),則是沒有喜悅意和喜樂之意。從意譯上可知,地獄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因為在這里的眾生,不但沒有一絲的喜悅,還備受各種酷刑折磨。(地獄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
例如在等活地獄(又名想地獄),此中眾生備受砍、刺、磨、搗之苦,皮開肉綻,痛苦至死,當身體被冷風所吹,傷口癒合,身體復生,重又受罪,如此不斷的受罪,直到業報受盡才能出離這苦痛無間的地獄。而且在地獄中的眾生,壽命又特別長,在受罪之時,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根據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的說法,地獄可分四大類:1.八大地獄:八大地獄是此道的最根本,到處充滿火焰,所以也叫做「八熱地獄」,與基督教所說的「永火」相近。最底層就是令人聞之喪膽的阿鼻地獄,亦即無間地獄。2.游增地獄:八熱地獄的每一熱地獄都有四門,每門又有四小地獄,總共一百二十八地獄。凡是從八熱地獄出來的眾生,要一一游歷此處受苦,所以稱為「游增」。3.八寒地獄:極為寒冷,此處眾生經常因寒冷而悲號,身體也為之凍得變色。4.孤獨地獄:這是在人間的山間,江邊等,過著孤獨、非人的生活,可說是人間地獄。總計八熱、八寒、游增、孤獨,地獄共有十八處。
Ⅹ 地獄的由來神明的由來宗教的由來
1:在古代猶太教之前就有地獄的說法 古印度教也提出了這個明確概念
直到佛教傳到亞洲跟歐洲之後 地獄已經是個完整的奇幻規則
關於地獄說法的最初起源 在下覺得應該是 亞特蘭提斯 也是史前文明的中心
之後傳到了古埃及人的文明中 之後不知道什麼原因 地獄在世界各地的魔術師文明中都有記載
佛教源於印度教 佛教對地獄的闡述 最後發展成"18地獄" 這樣一個相對嚴謹的形態
而佛教進入中華之前 中華就有死亡地的闡述
後來這些闡述死亡地的魔術師對玄學的研究構成了之後的道教
對地獄描述最為詳盡的著作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神曲> 而義大利的國教是基督教 但丁是基督徒
這里要勾勒一個概念出來
對神秘學的研究本身應該站在一個極端中庸的立場
而站在這個立場分析問題又不得不在基督教的范圍內討論
至於為什麼 讀者會在我以後文章中逐漸認識到 因為這個概念太大
所以用但丁的地獄來作為正統地獄 進而也能比較佛教跟其他文化的地獄
比較這些文明中對地獄的描述 都有很多共同點
比如地獄包括了很多地方 並且每個地方職能不一樣
<神曲>描述的煉獄甚至單獨的作為一個過渡場所
最終目的地還是天堂 天堂包括了基督教跟一切的所有意義
佛教沒這么直接 卻把精神體在"里世界"進行輪回
佛教的"里世界"大概是神秘學跟魔術師所說的"平行世界"
基督教的天堂跟伊甸園排開 地獄也屬於"平行世界"的范疇
2;汶羅清水祖師是文化院的主祀神,院生們尊崇他為主教,就像是大家長一樣。他以慈悲的心懷告訴大家:「我不是要教你們信神的方法。我要教你們,信你自己、得你自己,發揮自己的精神力量,去救你自己,做一個完整而理想的你。」由此段話中,已可看出祖師開放、寬容而又極具人文精神的性格。
汶羅清水祖師原為一極慈悲的仙靈,他的元靈為元始天王在渾沌初開時,化混龍脫落的一點龍血;天長地久後,獲日月精華,自然成為一仙靈,登於玄門,稱為貞元老人,亦稱文光玄尊,為玄門十二玄祖之一。伏羲時,以大羅真君應世;東周時,則以汶羅佛應世;唐朝時,又降靈於棄嬰,以駱汶淇為人身行世。
汶羅之意,「汶」表純潔恬靜的水,「羅」乃胞與天地萬有,「汶羅」法號即為太古天然神之稱,可呼喚天地之靈氣,亦可化天地之靈氣。至於「貞元老人」之取「元亨利貞」首尾兩字,乃「貞」字為「貞正堅固,天地正氣純行」,「元」字為「元始,從無而始」,「老人」意謂「天長地久,不知時日」,可見貞元老人為太古之高尊,三度下凡,創文化,復天元,會三清,承旨意,作集大成。
清水祖師世稱雨神,古人形容為「求雨最靈驗之一高深道法之祖師」,即指宋朝安溪縣小姑村之陳應。至於貞元老人所以會有清水祖師的神稱,乃因貞元老人於唐朝降靈駱汶淇,歿世後被祀奉於碧天寺,由於碧天寺為當代求雨最靈驗之一寺院,故為後人混稱為同一清水祖師來認定,而貞元老人即將就傳說,捨身委以「清水祖師」旨號。
3: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在於:在世界范圍內,天主教、東正教、新教被統稱為基督教,都以「聖經」為經典。天主教以自己的「普世性」,自稱公教,信徒稱其所信之神為「天主」。天主教以梵蒂岡教廷為自己的組織中心,以教皇為最高領導,實行「聖統制」和「教階制」。天主教的《聖經》有73卷,其中《舊約》46卷,《新約》27卷。天主教堂中一般有聖母、耶穌、聖徒等塑像。天主教教職人員均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須獨身。天主教不主張信徒離婚。天主教主要節日有復活節、聖誕節、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等四大瞻禮。教徒在天主教節日和星期日到教堂望彌撒。 在中國,基督教則專指「新教」,又稱為「福音教」或「耶穌教」。基督教不接受教皇的領導權,沒有自己的權力中心,廢除了天主教的教階制,認為教徒無需神職人員即可與神直接交通。基督教《聖經》只有66卷,《舊約》中有7卷未收入。基督教堂中一般沒有塑像,只掛一個十字架。基督教的教職人員是主教、牧師、長老、傳道員。有男性,也有女性,可以結婚,基督教不主張信徒離婚。基督教主要節日有復活節和聖誕節。基督教節日和星期日信徒到教堂做禮拜。
基督教與天主教的不同
(作者:陳終道牧師)
許多人以為天主教和基督教沒有甚麼分別,甚至基督教範圍內的基督徒也有同樣的看法,以為兩者之間非常接近,也有許多人以為基督教是從天主教分出來的 新教,這種思想和看法是錯誤的。他們只注意到馬丁路得的改教運動產生了基督教,完全忘記自從耶穌降世一直到使徒時代,基督教便己經存在。天主教是使徒以後 基督教日趨腐化的產物。事實上,在第四世紀羅馬王君士坦丁統治之前,在基督教里絕對沒有教皇這一種位分。並且在第七世紀的初葉各教會才同意教皇作為教會中 看得見的元首。所以我們縱使按最保守的講法,在第四世紀初葉以前根本就沒有天主教,因為天主教最大的特點是有教皇,基督教乃是早在基督時代便開始存在的了。
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信仰上是絕對不相同的。宗教是講究信仰的,不講信仰的不是宗教。基督教的信仰和天主教的信仰有甚麼差別?本文限於篇幅僅列舉十點以為參考:
一.教皇
天主教以馬太福音第十六章十六至十九節為根據,認為彼得為教會第一任教皇,這是十分牽強而且不成理由的。他們的根據是以耶穌曾對彼得說過這樣的 話:「……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盤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耶穌在這里所說的,「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盤石上」的盤石是指彼得本身抑 或是指彼得的信仰——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我們暫且不談原文的爭論。但不論「這盤石」是指彼得本身,或是指彼得所承認的信仰,和教會中有教皇的位 分都是毫不相乾的。相反的,耶穌明明教訓門徒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一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 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二○:25-28)所以天主教有教皇 的設立是與聖經的明文直接沖突的。
天主教傳說彼得在主後四十二年到六十七年這二十五年中在羅馬作教皇,這是完全沒有聖經或歷史根據的,而且在這些年間彼得是否到過羅馬 也沒有聖經的記載。保羅在主後五十六年左右寫信給羅馬教會,曾經向二十七位信徒問安,卻沒有提彼得的名向他問安,倘若當時彼得是在羅馬,保羅是沒有理由不 問彼得的安;因為彼得在他的書信中稱保羅為「親愛的弟兄保羅」,保羅又曾在羅馬寫過六封書信給其它各地教會,六封書信沒有一封提過彼得的名字。天主教竟認 定彼得是第一任教皇,又擅自定了條例以為教皇必須有人承繼。他們認為教會必須有看得見的元首,既然彼得是第一任教皇,就當有繼承的人維持他的職位;可是他 們不能在歷史上找出第二任教皇的記載。既然世上沒有第一位的教皇,當然沒有繼任的教皇了!所以羅馬教記戴他們歷代的教皇歷史時,從彼得以後到羅馬教成立之 間,好些「教皇」都沒有史實可記,況且使徒中最後離開世界的是使徒約翰,倘若教皇是應當有人繼承的話,使徒約翰理當是最合適的人選了。可是年老的約翰在他 的書信中沒有半點吐露他是教皇,只稱自己為長老,反而在他所寫的啟示錄中,極力高舉耶穌基督為萬主之主,萬王之王。
二.拜馬利亞
天主教敬拜主耶穌也敬拜馬利亞,甚至高舉馬利亞過於神和主耶穌。他們認為馬利亞是永遠童貞的女子,在生了主耶穌後沒有和約瑟過夫婦生活,馬利亞 是耶穌的生母,耶穌既是聖子,馬利亞便是當然的聖母。人要向耶穌求甚麼,應先向馬利亞求,通過她的代求,必能蒙應允,如此便把馬利亞視為人與耶穌之間的中 保。把馬利亞的地位抬高,實際上便是貶低耶穌中保的地位,這種講法違背聖經的真理。
1. 聖經記載的馬利亞是約瑟的妻子,在馬太福音第一章明載天使吩咐約瑟把她娶過來作他正式的妻子。在第一章的末了一節如此說:「只是沒有和她同房,等他生了兒 子。」小字註明「有古卷作等他生了頭胎的兒子。」這一節經文很明顯給我們看見約瑟娶過馬利亞以後,並沒有親近她,但等她生了耶穌以後才過夫妻生活。
2. 馬可福音第六章三節記載耶穌還有許多兄弟姊妹,耶穌本鄉的人議論他的時候說:「這不是那木匠么?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布、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么?他妹 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里么?可見馬利亞除了生耶穌之外,又生雅各布、約西、猶大、西門和耶穌的妹妹們,倘若約瑟沒有和她親近,她怎樣會再生這些孩子呢?難道約 瑟娶了這個妻子以後,卻另外再娶?既有妻子卻又另娶,豈不是犯姦淫?另娶之後,如何處置發妻?無法自圓其說。
3. 按聖經的記載馬利亞和主耶穌除了在肉身的關系是母子以外,她便和其它的信徒一樣只是一個人而已,如使徒行傳第一章第十四節記載馬利亞和其它一百一十九名信徒一樣的向主禱告,馬利亞和普通信徒只有一樣不同,就是她把身體獻上被主使用,讓主道成肉身到世上來。
使徒保羅在提摩太前書第二章五節說:「因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注意:「只有一位」, 不能在基督以外另有一位中保,這一點明明違背聖經。倘若馬利亞或是其它去世的聖徒能代信徒轉達禱告的話,便是說他們也是信徒和主耶穌之間的中保,聖經完全 沒有這樣的記載證明基督之外另有中保。
三.敬奉偶像
天主教是敬奉偶像的宗教,基督教則是完全拒絕偶像的。照毛勞主教所寫的「我的公教信仰」中曾論到每一位天主教徒最少要供奉聖母像和耶穌受苦像。 除了向上述兩像敬禮外,還主張信徒要向一些聖徒的像敬禮。他們稱對神行的禮是「崇敬之禮」,對聖徒像則是「敬禮之禮」,不是要拜聖人,乃是表示尊敬而已; 因為聖人是天主的朋友,我們理當向他們敬禮。這便和聖經的明訓有沖突。十誡的第二誡是這樣:「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麼形象,彷佛上天、下地、和 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又羅馬書第一章二十二至二十三節中說「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將不 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彷佛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天主教對偶像行敬禮,明明違反了聖經的教訓,聖經叫我們不可事奉偶像,不可把神的榮耀 變為偶像,基督榮耀的形像不是人心所設想的偶像所能代替的。
天主教解釋說他們不認為那些像為偶像,所行的敬禮不過對聖人表示尊敬之意而已,這是取巧的說法,實際上和敬拜偶像是沒有分別的。照聖 經的話,我們就算敬拜耶穌的像也不對的,何況敬拜馬利亞及其它聖人的像呢?天主教徒常站在教堂內外的聖徒像前念經敬禮,實際上取代了對獨一神的敬拜,否認 對像敬禮是「最高的敬禮」是巧辯而已。
四.聖經與遺傳
毛勞主教在「我的公教信仰」第一冊論到公教和聖經那一章中有兩小段的話說「只有聖而公教會從天主獲得解釋聖經的權力,任何人不可作與聖而公教會 的傳解相反的解釋。」另一段又說:「聖經中並沒有完全包括了為救靈魂而必須的全部真理。」舉例來說,天主教徒必須守主日才能得救,但是在全部聖經中從創世 記到啟示錄找不到一句確定必須善守主日的誡命。
這兩小段話可說是天主教對聖經的主要看法,一方面他們認為聖經沒有包括整個救恩真理,換句話來說在聖經以外教會仍可以從神另得啟示, 指示人如何得救。他們不但不根據聖經並無記載人必須守主日才可以得救,以說明守主日不是得救的條件,反而憑天主教會定規了要守主日才能得救,而斷定了「聖 經不是包括救靈魂的必須全部真理」!真是本末倒置,是非顛倒。由此可見天主教把教會的權力放在聖經之上,以為聖經的真理還不夠完全,從而擅自定規各種誡 命。
請看聖經如何指出他們的錯誤來:啟示錄第二十二章第十八至第十九節說:「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豫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豫言上加添甚 么,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甚麼,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從啟示錄的末了給我們看見神的啟 示已經完全,人不能再在聖經以外加增甚麼啟示,教會無權力設立聖經以外的真理,只可以照聖經真理來定規她的原則,指導信徒在信仰上和生活上實行真理。
「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後三:15-17)
注意:提摩太是從小明白聖經,不是作傳道才明白聖經的,乃是在他還是一個猶太教徒,沒有遇見保羅以前,已經明白聖經。可見早在使徒時代人人可以閱讀那些遠較新約難明的舊約聖經,任何基督徒可以借著聖靈的教導領悟聖經的話,絕不是只有神父或聖品人才可以明白聖經的。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換句話來說,只有神默示的才是聖經,只有聖經才是神的啟示,人不能在聖經以外說他得了神的啟示。主耶穌在約翰 福第五章第三十九節說:「你們查考聖經(小字或作應當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可見基督徒是應該查考聖經的。
在舊約,摩西勉勵以色列人要殷勤把神的律法教導他們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系在手上為記號,帶在額上為經文,可見普遍的人當讀聖經而明白聖經。
使徒保羅稱贊庇哩亞人比帖撒羅尼迦的人好,「因他們甘心領受這道,天天查考聖經。」(徒一七:11)可見照聖經的記載,每一個基督徒應該讀聖經。
為甚麼天主教說聖經並不包括整個救恩真理?因為他們有許多規條是沒有聖經根據的,是受異教影響加上去的,而且教會的權威實際上高過聖經。
五.大小罪與煉獄
天主教把罪分成大罪和小罪,大罪即該死罪,使靈魂死的罪,小罪就是不致於死的罪。「我的公教信仰」第二十章說:「大罪也稱為死罪,因它奪去成聖 的恩寵,……褻瀆聖神,殺人,縱火,搶劫,姦淫等都是大罪。小罪即可赦免之罪,意即易得赦免的罪。如不忍耐,小過錯,不關重要的謊言等。」在「我的公教信 仰」第二十七章又說:「在不大重要的事上犯了罪,便是小罪,或者有時雖在重大的事件上犯罪的人並未想到事情的重大,或未完全同意所犯的罪仍是小罪,如某人 偷了一隻鑽石戒指,原意以為只是假造膺品,那他所犯的罪便是小罪。」他們認為大罪必須借著聖洗,告解、聖事才得赦免,小罪使人失去神的恩典。人若犯了小 罪,還未做補贖的工夫便死亡,他的靈魂會下到煉獄,要遲一些時才能進天堂。這些教訓完全沒有聖經的根據。聖經對罪雖有輕重之說,對赦罪之道卻沒有大小之 別。天主教以無關重要的謊言是屬於小罪,但聖經怎樣論到謊言的罪呢?聖經說:「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 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啟二一:8)請注意這里說「一切說謊話的」沒有說是緊要的或是不緊要的謊言,顯然聖經認為 一切說謊話的都該滅亡的。謊言的罪不是小罪,和其它使人滅亡的罪同樣是大罪,主耶穌說:「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 上也不義。」(路一六:10)。聖經論到人因罪而滅亡的時候,沒有分大小罪的。「罪的工價乃是死。」(羅六:23)又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 耀。」(羅三:23)「虧缺了神的榮耀」包括一切罪。
至於人死先到煉獄,為仍在煉獄之親友多做功德,可使他們早升天堂,與佛教的念經、做法事來超度死人極為接近,與福音真理背道而馳。
六.神父赦罪
天主教對信徒犯了罪認為當向神父告解,借著神父的宣告才得赦罪。他們主要的根據是在約翰福音第二十章二十二至二十三節耶穌對十二門徒所說的話。 但十二門徒之中沒有一個是神父。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二十章二十二至二十三節的應許是為著向外傳福音用的,卻不是說門徒自己有赦罪權,或說信徒當得著他們的 赦免才算得赦罪,使徒行傳第八章使徒彼得遇到行邪術的西門,他企圖向彼得買按手在人身上而賜下聖靈的恩賜,彼得對他說:「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吧,因你想 神的恩賜是可以用錢買的,你在這道上無關無分,因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請注意下面一節)你當懊悔你這罪惡,祈求主……叫你們所說的,沒有一樣臨到我 身上。」請注意西門是在主的道上無關無分的人,卻希望彼得求主使他不致於受刑罰咒詛。彼得告訴他,你當懊悔這罪祈求主。彼得要他自己祈求主,不是求彼得的 赦免。此外,在使徒行傳第五章,彼得曾使亞拿尼亞和撒非拉在眾人面前死亡,保羅在第十三章使以呂馬瞎眼,他們運用的都是屬靈方面的權柄,不是因為他們有一 個特殊的地位,人家便都得來向他們認罪,乃是他們自己有那種靈性的程度,便按他們的信心運用屬靈的權柄。他們照神的旨意咒詛甚麼人,甚麼人便受咒詛,但現 今的神父並沒有彼得保羅的屬靈權柄。彼得保羅運用這些權柄的時候,也不是要人向他認罪,乃是行出懲罰性的神跡來。聖經也沒有給我們看見信徒要向古聖徒認罪 的例證。使徒約翰在他的書信中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裡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他要信徒向義者耶穌基督認罪。約翰壹書第一章第九節: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
撒該悔改的時候,是向主耶穌認罪還是向使徒認罪?在主十字架旁的強盜並沒有向神父告解,更沒有從神父得著赦免的憑據,耶穌卻應許他當天便可以和他在樂園里了。
七.聖體和彌撒
天主教根據耶穌和門徒最後晚餐所設立的聖餐禮儀所說的話:「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這是我立新約的血,為多人流出。」因此他們認為聖餐的 餅和葡萄汁經過祝福之後,便變成真的耶穌的身體和耶穌的血,而且還有耶穌的人性和神性隱藏在餅和杯里,這就是天主教變質不變形的講法。並進而推論說,既然 杯和餅經過祝福而成為主耶穌的聖體,餅和杯的任何一部也包括了耶穌基督的靈魂和神性人性的全部。在「我的公教信仰」一書中論及聖體還有以下的話:「念了聖 體經,祭台再沒有餅和酒的存在,因為餅酒變成了耶穌的聖體聖血,但是餅酒的形像卻還存在,所謂形像便是餅酒的顏色滋味軟硬、大小、輕重等,祝福過了的聖 體,就表面與原有的面餅完全一樣,口味感覺也和原餅完全一樣,但是它己經不是面餅,因為它整個的本質已經變作耶穌的聖體。」又說:
「另外任何一部分面形和任何一滴酒液內都有整個的耶穌存在,面形可以剖分,耶穌的聖體卻不可以剖分。原是完整地存在每一個最小的部分中。」另一段又說:
「耶穌既然確實在聖體中,我人該怎樣恭敬聖體?」
「我人恭敬聖體當如對天主本身一樣的恭敬朝拜。」
「祭台上的聖龕中幾時供有聖體,前面使用綉簾掩任,並燃著一盞常明燈,我人在進堂和出堂的時候,常該向聖體曲膝請安,用表朝拜。」又說:
「為要表現我人愛慕耶穌和感恩的摯情,每天可以進堂拜聖體、望彌撒、領聖體。」
所以有些虔誠天主教徒的家中設有耶穌的像,也有「常明燈」;因為有耶穌的聖體在其中,要經常朝拜。由於天主教相信祝福過的酒和餅就是耶 穌聖體本身——真正的耶穌,所以他們經常舉行彌撒,把隱藏在酒和餅的耶穌當作祭物再次的獻祭給神來為人贖罪,他們每一次這樣舉行彌撒,就是多一次把主耶穌 重釘在十字架上,所以天主教舉行的彌撒和基督教守聖餐有不同的意義。天主教的彌撒是要將耶穌再獻給神為人贖罪,使人得赦罪;基督教的聖餐是要記念主在十字 架為我們受苦所付救贖之功,是記念的性質,而天主教乃是朝拜之意。
當逾越節的那一天晚上,主耶穌拿起餅來說:「這是我的身體,你們拿來吃。又說,這是我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當主耶穌把餅和酒遞給門 徒的時候,是否這餅和酒正式變成主耶穌的身體?其實耶穌那時還站在他們面前,餅和酒都沒有變作另一個主耶穌的身體和血,天主教就是這樣咬文嚼字地按字面強 解了聖經真理。
主耶穌曾說我是葡萄樹,他沒有真的變成葡萄樹。主耶穌說我是門,也沒有真的變成門。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很明顯說明耶穌所祝 福的餅和酒是表明主的死。請看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二十六節:「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並沒有說這餅就是主的身體和主的血, 乃是要表明主的死。天主教把充滿記念基督的愛和代死意義的儀式,作為信徒敬拜的對象。使人在敬拜獨一神以外又敬拜一切代表獨一神的東西,就是神所厭惡的偶 像及其同類品。
希伯來書第九章二十五至二十六節——「也不是多次將自己獻上,像那大祭司每年帶著牛羊的血進入聖所。如果這樣,他從創世以來,就必多次受苦了,但如今在這末世顯現一次,把自己獻為祭,好除掉罪。」注意:這里明明說耶穌不是多次將自己獻上,乃是一次獻上。
又第十章十至十二節——「我們憑這旨意,靠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他的身體,就得以成聖……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 了。」這里一再的強調主耶穌只一次獻上身體,成就了永遠贖罪的事。現今我們每逢多得一次赦免,並不是說耶穌又多一次為我們釘在十架上。乃是根據耶穌那一次 為我們在十字架獻上自己為祭,贖了我們的罪,那一次的功勞存在到永遠,我們是繼續的支取他那一次的功榮而得赦免,卻不是把耶穌不斷的一再拿來獻祭,好像天 主教所說餅和酒經過祝福,及念聖體經以後便成為有神性人性全備的耶穌聖體,然後把聖體獻祭給神再一次為我們贖罪。這正是希伯來書所說的,是將耶穌重釘十字 架上,明明的羞辱他。
八.功德赦罪
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教義上和信仰上最大的不同是基督教是因信稱義,憑恩典得救;天主教是憑功德赦罪得救。天主教的一切儀式和重要禮儀都一樣有功 勞,使信徒可以減輕罪孽而得若干赦免,對他們的得救更有助益而已。在「我的公教信仰」一書中論及聖體和終傅,就是臨終聖事第十五面中有一段關於終傅的講解 如下:
下面的一段經文是附有臨終大赦的,經文是:「吁,我天主我今准備甘心領受爾手賜我之任何情形之死亡,及一切煩惱、愁苦及病痛、如爾聖意。」又說:
「人在沒有病的時候,告解領聖體後,發愛天主的心情,誦念上面的經文,可得一個全大赦,並有臨終大赦的效力。我們該知道,妥善得到一個全大赦,可使死後直升天堂,為此我人該怎樣熱切輔助病人,為得到這樣的神恩呢?又說:
「假如我人把這些浪費的金錢用到彌撒和行哀矜等善功去,那對死者的靈魂會有更大的益處。」
這些都是將功贖罪的方法,是世人自己設想的方法,並不是聖經中憑恩典得救的原則。
又如洗禮,他們稱為聖洗,基督教的洗禮是見證現在的我不再是我,已經歸入耶穌基督的死,與他同死,同埋葬同復活,天主教的洗禮卻是除罪功效的儀式。「我的公教仰」中關於洗禮如此說:
「聖洗是吾主耶穌親立的聖事,為消滅求進聖教人的原罪本罪,並一切罪罰,使成天主和聖教會的義子,也就得到領別件聖事的名分。」
論到聖洗的效能又說:「聖洗是唯一的赦免原罪的聖事,它赦免我人的罪和本罪,並赦免罪惡所當受的暫罰。」
又如天主教相信念經有赦罪的功效,天主經就是主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的禱文,聖母經是馬利亞受聖靈感動所稱頌主的話。他們以為念聖母經,由 聖母轉達他們的禱告而得神的恩典和赦免。他們念經的時候手拿一串念珠,一面念一面算,念珠中有大珠,也有小珠。數小珠的時候便念聖母經,數大珠的時候便念 天主經,每逢念了五十篇聖母經,五遍天主經,便算為一份玫瑰經,他們以為玫瑰經附有許多大赦,如果教徒拿著附大赦的念珠來念玫瑰經,每逢念一次天主經或聖 母經,或是聖三光榮頌,便可以得著三百日大赦。凡是這一類的事天主教都視為十分隆重的儀式,完全是用功德叫人得赦罪的原理。但是聖經告訴我們得救只有一個 方法,就是出於神的恩典。以弗所書第二章八至九節——「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天主教這一切的儀式是和聖經的明文完全沖突的,雖然天主教也講信心和恩典,但他們卻把信心也看作是行為的一種。聖經卻告訴我們得救的信心「不是出於自己, 也不是出於行為」。天主教的恩典是用工價得來的,但是聖經說:「作工的得工價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稱罪人為義的神,他的信就算為 義。」(羅四:4-5)
九.聖體遊行
天主教有每年例定的若干日子為「聖體遊行」典禮:(1) 在「遊行隊的前面常用苦像引導。兩旁一對蠟燭,有時也張打旗幟等。(2) 除了聖體遊行外,通常要捧聖像等。」
「聖體」遊行,特指抬耶穌像遊行。「在遊行中,司鐸恭捧著聖體,供在特備的露天的祭台上,供人朝拜。」(我的公教信仰第六冊頁「苦像」即耶穌受苦像)
事實上天主教除了抬耶穌的「聖體」遊行之外,還另有不同的節日「恭捧」其它古聖徒的像遊行。而遊行的目的是在公眾前表現他們所信的,並聯合眾人的祈禱懇求天父的仁慈。這類事跟拜菩薩的人在菩薩節日抬偶像遊行,以宣揚他們所信的偶像之靈驗,並求菩薩保佑賜福的用意相同。
十.聖徒神化
中國人民間迷信所拜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