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雷達發明者

雷達發明者

發布時間: 2021-01-24 08:52:16

❶ 雷達是誰發明的呢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人威爾斯梅耶於1903年就曾發現,無線電波遇到船隻反射回來的現象,於是他便研製了一種無線電波定向探測的設備,申請了專利。但是,這項重要發明未能引起德國當局的重視,也就無聲無息了。193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海蘭和泰勒等人,發現無線電波能被飛機反射回來,美國海軍工程局對這一發現十分重視,隨即制定了「用無線電探測敵機、敵艦」的研究計劃。

1934年,美國科學家佩基第一次觀察到從1.6千米外的一架飛機反射回的電波(簡稱回波)。1935年2月,英國科學家瓦特和他的助手在一次試驗中,當他們發射無線電波後,突然在「回波顯示器」上發現了不尋常的現象——不是一個白點,而是一條短線。瓦特驚呼:「三架飛機!」後來證實當時確有3架飛機飛過那裡。瓦特由此設計出最初的雷達,當時叫無線電偵察器。在英國政府支持下,這種雷達得到推廣,而且在英國布設了作戰「雷達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雷達發揮了巨大作用。

著名的「不列顛大戰」中,德國法西斯曾出動轟炸機和戰斗機數千架,大規模轟炸英國。然而,不論白天入侵,還是晚上偷襲,在驚心動魄的空戰中,德國飛機總要遭受慘重的損失。

為什麼在數量上佔劣勢的英國戰斗機,每次寥寥數架去迎戰德國密集的機群,卻能獲勝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一書做過分析,除了德軍低估了英國皇家空軍力量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不知曉,也不曾料到英國「雷達網」的存在。

當時,英國在英格蘭南海岸,以及遠至蘇格蘭東海岸一帶,設置了連成一片的秘密雷達站。

這些雷達包括防空警戒雷達、地面引導雷達、探照燈雷達、高射炮雷達等。幾十座防空警戒雷達晝夜不停地向空中發射無線電波束,不斷掃描敵機,簡直像神話小說中的「天羅地網」。德國飛機一闖進雷達波束的「羅網」,電波就反射產生回波。回波在顯示器上一出現,就可以很快測出飛機的方位、距離、批次和高度,從而為殲滅敵機創造了有利條件。

由許多雷達配置成的「雷達網」是十分嚴密的,為彌補低空的「漏洞」(一般雷達的「盲區」),還要在很高的地方設置幾部雷達,發射的雷達波束專門向低空掃描。當時,地面引導雷達已能探測80千米遠的敵機,能精確引導己方飛機進入最有利的截擊空域,居高臨下,痛殲敵機。飛機上的截擊雷達,即使在黑夜之中也能迅速發現和瞄準敵機,開炮射擊。一次夜間空戰中,一架英國戰斗機,竟接連打下6架德國飛機。探照燈雷達,能使探照燈瞄準率提高10倍以上。高射炮雷達,能使高射炮自動跟蹤、瞄準、射擊。正因為當時英國有如此眾多的「千里眼」,監視入侵的德國飛機,所以德國飛機雖然在數量上占優勢,但還是常吃敗仗。

發展到現在,雷達在戰爭中的部署更加密集。一些重要地區,當一架入侵飛機處於300米以上高度時,周圍可能有800~900部雷達監視它。其中,可能有300~400部雷達將以大約600~70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搜索它。此外,更危險的是,還可能有30~40部雷達已用40~5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緊緊跟蹤或通過扇形掃描搜索它。這就是說,入侵的飛機此時已處在眾目睽睽的危險之中。因為,自導彈問世之後,飛機一旦被發現,就意味著將被消滅,有些導彈幾乎是百發百中的。

❷ 雷達是根據什麼發明的

根據蝙蝠的聲波原理發明的。

雷達波碰到物體,反射回來以後,測出和版目標的距離,這是雷達基權本的原理。這和蝙蝠發出超聲波,接收回波,來確定、捕捉目標所在的位置的原理完全一樣。

(2)雷達發明者擴展閱讀

雷達所起的作用跟眼睛和耳朵相似,當然,它不再是大自然的傑作,同時,它的信息載體是無線電波。 事實上,不論是可見光或是無線電波,在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都是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都是光速C,差別在於它們各自的頻率和波長不同。

其原理是雷達設備的發射機通過天線把電磁波能量射向空間某一方向,處在此方向上的物體反射碰到的電磁波;雷達天線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設備進行處理,提取有關該物體的某些信息(目標物體至雷達的距離,距離變化率或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蝙蝠在水平地面上是無法起飛的,一定要有一點高低落差。蝙蝠的導航能力絕不僅限於回聲定位,它體內具有磁性「指南針」導航功能,可依據地球磁場從數千英里外准確返回棲息地。而此前,眾所周知,蝙蝠是著名的「夜行俠」,雖然它的視力非常差,但其擁有超常的回聲定位方法,仍可在黑暗中導航覓食。

❸ 雷達是誰發明的

1935年,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國家物理研究所無線電研究室主任沃特森?瓦特在此基礎專上發明屬了一種既能發射無線電波,又能接收反射射波的裝置,它能在很遠的距離就探測到飛機的行動。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雷達。這台雷達能發出1.5厘米的微波,因為微波比中波、短波的方向性都要好,遇到障礙後反射回的能量大,所以探測空中飛行的飛機性能好。為了安全和方便,當時稱這種雷達為CH系統。經過幾次改進後,1938年,CH系統才正式安裝在泰晤士河口附近;這個200公里長的雷達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給希特勒造成極大的威脅。隨後,英國海軍又將雷達安裝在軍艦上,這些雷達在海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雷達不僅運用在軍事上,還可用來探測天氣,查找地下20米深處的古墓、空洞、蟻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雷達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軍用車載雷達

❹ 雷達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大家都知道在夜間飛行的蝙蝠,它的喉部能發出超聲波,這種超聲波遇到蚊蟲或飛蛾等障礙物時能反射回來,它再用耳朵來接收這個回波信號。蝙蝠有這種能力,而人卻沒有,但是人們通過巧妙地利用電磁波,可以更准確地發現目標和更精確地測量距離,而完成這個任務的裝置就是雷達。

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是在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1930年1月,德國蓋碼公司的魯道夫·庫諾,從蝙蝠產生超聲波來獲得信息這一生物現象中受到啟發,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終於研製成功了早期的雷達。這種雷達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殊的無線電裝置,它能向空間發射電磁波,這種電磁波遇到目標時便反射回來,雷達根據電磁波往返的時間及發射時的方位角和仰角,能迅速計算出目標的距離和位置,並在監視器上顯示出目標的特徵。1934年,英國的一位科學家在對地球大氣層進行無線電回波信號研究時,偶然發現熒光屏上有一串明亮的光點,他經過反復試驗和研究,證實了這是附近某一大樓對電磁波反射的回波信號。這個意外的發現,使他萌發了用無線電回波來探測移動目標的設想。1935年由沃森·瓦特和其他英國電氣工程師研製了第一部用於探測飛機的雷達,當時探測的距離雖然只有幾十千米,但其意義很大,從此開辟了用電磁波探測和定位的發展道路。

早期的雷達只能發現目標和測量目標的距離,所以把它叫做「無線電發現和測距」,人們取這句話英文字的開頭幾個字母構成一個新詞「Radar」,中文的譯音就是「雷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雷達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迅速的發展。在大戰開始階段,作戰雙方都用雷達來預報對方飛機的入侵情況。比如,1940年8月,在納粹德國征服了歐洲大陸後,准備佔領英國。為此希特勒親自製定了代號為「海獅」的作戰計劃,出動了近千架飛機向英國進發。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德軍第一次偷襲都被英國空軍攔截,僅在2周內德軍就損失飛機600多架。希特勒妄圖佔領英國的計劃失敗了。為什麼英軍能對德軍進行准確的打擊呢?原來英國人在沿海地帶建造了許多雷達站,用它來預報來犯的德國飛機的數量、航向和距離,從而及時採取了防禦措施,使德軍遭到了慘敗。這是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雷達。再比如,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軍隊也設有雷達站,還發現過來犯的日本飛機,但美國指揮官太大意了,結果耽誤了時間,使來犯的日本飛機對珍珠港襲擊成功,把駐守在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打了個稀巴爛。這時。輕視雷達作用的美國人才從迷夢中猛醒過來,但為時已晚。

在雷達用於空防之後不久,在軍艦上也安裝了雷達,這對海軍的戰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英國軍艦利用自己在使用雷達搜索目標方面的優勢,即使在風大浪高、天空漆黑的夜晚,也能發現和追擊德國的戰艦。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軍被擊沉的艦船和潛艇的數目迅速增加。到1943年,英國普遍使用了雷達,僅在9月份一個月內,就摧毀德國潛艇64艘,使德國軍隊受到了很大的創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雷達又與武器操縱系統相結合,使雷達也具備了攻擊性。炮兵部隊使用了這種雷達之後,不僅能自動搜索、跟蹤目標,而且還能攻擊目標,從而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命中率和炮兵的戰鬥力。

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一種新的敵我識別系統用於雷達,使雷達又具有了識別敵我月標的能力。有的雷達還能隨著環境和目標的變化,自動調整自己的工作狀態,使雷達的威力更大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雷達開始被廣泛地用於經濟建設中。

在陸地上,利用雷達發射的電磁波,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測量風速和風向;預報台風和暴雨;在機場用雷達實現現代化管理和調度等。

在高空中,利用雷達發射的電磁波,幫助高速飛行物飛越崇山峻嶺;雷達與電視技術相結合,能使飛行員在自己的熒光屏上形象地看到目標的形狀和環境的圖像;雷達與天文學相結合,形成了「射電天文學」,用雷達發射的電磁波,可以探測流星的余跡,並推算出120千米以內的大氣溫度、密度、風向等。1964年,用雷達發射出的電磁波,為飛船在月球上著陸選定了合適的登陸點。

在地下,利用探地雷達發出的電磁波,能夠准確地探查出地球的斷層、空間、陷落等地殼結構的缺陷。它利用滲入到地下的電磁波和反射回波進行分析,可以探得地面以下20米范圍內的地層情況,從而可以預防地陷滑坡和堤壩崩塌等災難性事件,還可以用它來探查地下古物或金屬礦藏等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雷達的應用領域還在進一步擴大。現在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雷達是幫助人類認識世界和觀察宇宙奧秘不可缺少的工具,雷達在經濟建設領域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人們形象地稱雷達是「高級偵探」,是人類的好朋友。

說了這么多雷達的好處,你可能會著急地想到:雷達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怎麼會有這么大的本領呢?現在我們就來簡單地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雷達的基本組成包括三個部分:發射機、接收機、天線。開始時將接收機關閉,把發射機打開,由發射機產生一定形式的高頻電磁波(超短波或微波),經發射天線按特定的方向輻射出去。然後再將發射機關閉,把接收機打開,這時原來的發射天線就變成了接收天線。當電磁波在空間傳播途中遇到目標時,就有一部分高頻電磁波會反射回來,接收天線就會把這個信號接收下來並且輸入到接收機中。觀察人員就可以在接收機的輸出端來判斷有無目標以及目標的性質。電磁波從發射機發出到接收機收到反射回來的電磁信號所需的時間,再乘上電磁波的速度(即光速:30萬千米/秒),就是電磁波在雷達和目標之間的往返距離。然後再被2除,所得結果就是所測量的目標的距離。利用天線的方向性或者利用雙波束天線系統,就可以測量出目標的角位置。

多普勒效應是人們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現象。比如,當你站在鐵路旁邊時,迎面飛馳過來一列鳴笛的高速火車,這時你會聽到汽笛的聲調變高;當火車遠離而去時,你又會聽到聲調變得低沉;而聽到靜止的火車鳴笛時,則聲調不變。這說明聲波的頻率(聲調的高低)會因波源與觀察者之間的相對運動而改變,這種現象就叫做多普勒效應。雷達發出的超高頻電磁波也具有這種性質,利用電磁波的多普勒效應,人們就可以測量出目標是向著雷達站運動還是背著雷達站運動,並且可以計算出其速度的大小。

按輻射電磁波的類型及其功能的不同,雷達可分為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雷達有著不同的用途。對此我們簡單介紹如下:圓錐掃描雷達。這種雷達的天線為特殊形狀,它轉動時在輻射空間形成一個圓錐形的覆蓋區。這種雷達整體結構簡單;主要用於測量目標角位置和角度的自動跟蹤,曾廣泛地用於高射炮火的控制。它的缺點是只能跟蹤較慢的目標,同時也有一定的誤差。

單脈沖雷達。它只需發射一個電磁波脈沖信號,就能實現對目標角度的定位和自動跟蹤。它的優點是精確度高,抗干擾能力強。缺點是結構復雜,使用起來有所不便。

三坐標雷達。它可以在幾個方面同時確定目標的位置,主要用於空中警戒方面。這種雷達對電磁波的波束形式要求嚴格,必須有多路接收裝置,所以結構自然也就比較復雜了。

合成孔徑雷達。它利用運載工具的有規律運動,依次在不同位置上發射相乾的電磁波脈沖信號,然後對一連串回波信號進行處理並合成,所得結果解析度高,適合於在高空飛機和衛星上使用。它的缺點是發射功率較小,對信號雜訊比要求高。

相控陣雷達。它由很多個輻射單元在空間排列構成,通過技術上的特殊處理,能實現輻射電磁波束的空間掃描。能靈活地實現同時對多批量、多目標的搜索和跟蹤,它主要用於警戒和跟蹤。其優點是探測速度快,抗干擾能力強,功能多,測量距離遠,可以達3700千米。因此它的用途非常廣泛,被稱為雷達家庭中的「驕子」。它的缺點是結構復雜,造價高,設備龐大而難以隱蔽。雖然這樣,但由於它的優點特別突出,目前仍是雷達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按雷達所在的位置來分。有地面防空雷達,用於警戒敵方侵襲;機載雷達,它能搜索地面防空雷達所看不到的目標,而且不易遭到敵方襲擊;艦載雷達,它的個頭雖小,但「能力」很強,被稱為是「特種雷達」。此外,還有專門為天氣預報服務的氣象雷達等等。

以上這些雷達的性能和特點,都是用控制天線電磁波束的空間掃苗運動得到的。因此,掌握電磁波的輻射特性和有關的規律,是了解雷達特定功能進而使用雷達為人類服務的關鍵。

❺ 誰是第一部雷達的發明人

這似乎成了一個難解的歷史問題。由於年代久遠,這一問題目前還無法得出一個權威性的結論。

美國在1936年1月研製出脈沖雷達;德國在1935年9月製造出船用雷達;而法國在1936年已經把早期的雷達裝上了「諾曼底」郵船,以防碰撞冰山。三個國家似乎都擁有雷達的發明權,不少研究人員對這個問題爭論了幾十年。

現代空戰離不開雷達,尤其是軍用雷達,它起到不可替代的「眼睛」作用。軍用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軍用電子裝備。雷達發射的電磁波照射目標並接收它的回波,由此來發現目標並測定位置、運動方向和速度。

比較普遍的說法認為最早投入實用的軍用雷達是由英國研製的,而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沃森·瓦特起了關鍵性的作用。1935年1月,沃森·瓦特任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無線電研究室主任,當他受英軍委託研究利用電波探測空中飛機的裝置時,充分利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迅速研製出對空警戒雷達的試驗裝置。2月26日,沃森·瓦特為軍事部門領導人進行雷達表演,雷達探測到了16千米外的飛機。

1938年,英國開始用沃森·瓦特設計的雷達組建世界上最早的防空雷達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已在東海岸建立了一個由20個地面雷達站組成的「本土鏈」雷達網。1940年夏天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正是靠「本土鏈」贏得了20分鍾寶貴的預警時間,以約九百架戰斗機抵擋住了德國兩千六百餘架飛機的瘋狂進攻。可以說,是雷達救了不列顛。

世界上第一部炮瞄雷達是美國陸軍通信隊於1938年研製成功的SCR-268型雷達。1943年,美國又研製成功微波炮瞄雷達SCR-584,這是第一部自動跟蹤炮瞄雷達。它與指揮儀配合,大大提高了高炮射擊的命中率。1944年德國發射了V-1導彈襲擊倫敦時,最初英國擊落1枚V-1平均需發射上千發炮彈,而使用SCR-584後,平均僅需五十餘發炮彈。

今天,幾乎所有的高射炮都裝備了炮瞄雷達。在速度快、機動性好的現代作戰飛機面前,沒有炮瞄雷達的高炮就如同瞎子一般。

軍用雷達也在海上廣泛應用,這就是船載雷達。它是裝備在船舶上的各種雷達的總稱,它們可探測和跟蹤海面、空中目標,為武器系統提供目標數據,引導艦艇躲避海上障礙物,保障艦艇安全航行和戰術機動等。

1935年,德國首次進行艦載雷達試驗,當時對海上艦船的探測距離僅8千米。世界上最早使用艦載雷達的是德國研製的「海上節拍」式對海警戒雷達。第一部艦載對空警戒雷達是美國海軍實驗室於1938研製成功的XAF型雷達,它對飛機的探測距離達137千米。對空、對海警戒雷達的裝備使用,可及早發現敵方飛機和艦船,保障適時和准確地進行攻擊。世界上第一部機載雷達是由英國科學家愛德華·鮑恩領導的研究小組於1937年研製成功的。它可探測到16千米以外的水面艦艇。

機載雷達是裝在飛機上的各種雷達的總稱。它包括截擊雷達、轟炸雷達、航行雷達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面對納粹潛艇戰和空襲的威脅,鮑恩博士主持研製的ASVMKI型機載對海搜索雷達和A1型機載夜間載擊雷達正式裝備英國戰機,成為世界上首批實用機載雷達。它們在打擊德國潛艇和夜間轟炸機的戰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邊爭論誰是第一部雷達的發明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類怎樣利用包括雷達在內的各種發明,是用於和平還是戰爭?

❻ 雷達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雷達是20世紀人類在電子工程領域的一項重大發明。雷達的出現為人類在許多領域引入了現代科技的手段。
1935年2月25日,英國人為了防禦敵機對本土的攻擊,開始了第一次實用雷達實驗。當時使用的媒體是由BBC廣播站發射的50米波長的常規無線電波,在一個事先裝有接收設備的貨車里,科研人員在顯示器上看到了由飛機反射回來的無線電信號的回波,於是雷達產生了。
雷達是利用極短的無線電波進行探測的,雷達的組成部分有發射機、天線、接收機和顯示器等。由於無線電波傳播時,遇到障礙物就能反射回來,雷達就根據這個原理把無線電波發射出去,再用接收裝置接收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這樣就可以測定目標的方向、距離、高度等。最初雷達主要用於軍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海岸線上建起了雷達防禦網路。這些早期的雷達使英國人能夠不斷地成功抗擊德軍破壞性的空中和海底襲擊。
雷達被人們稱為千里眼。在現代戰爭中,由於雷達技術的進步,使交戰雙方在相距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人還互相看不到,就已拉開了空戰序幕,這就是現代空戰利用雷達的一個特點――超視距空戰。
由於雷達自身的工作原理,造成了雷達在使用中存在有捕捉對象的盲區,這也就有了在戰爭中利用雷達盲區偷襲成功的戰例。現代戰爭中,為了躲避雷達的監視,美國生產出了一種隱形轟炸機,它可以有效驅散雷達信號,使它對於常規的雷達系統保持隱形。正是由於這種矛與盾的關系,科學家在這個領域不斷探索研製分辨能力更高的雷達。
隨著雷達技術的不斷改進,如今雷達被廣泛用於民航管制、地形測量、氣象、航海等眾多領域。面對日益擁擠的天空,擁有精密的雷達監測系統至關重要。使用雷達設備可不受天氣的影響,不分晝夜進行監測。民航管制員通過雷達直接獲取飛機的位置、高度、航行軌跡等信息,及時調節飛行方位和高度。在雷達的使用科學原理中,雷達與目標之間有相地運動,回波信號的頻率有多普勒頻移,根據多普勒效應的原理可以求得其相對速度。這也是交通警在公路上測量汽車速度的測速雷達工作的原理。
我國在雷達技術方面發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就。探地雷達就是我國研製的,它可適用於不同深度的地下探測。目前,探地雷達已經廣泛應用於國防、城市建設、水利、考古等領域。中科院電子所研製成功了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模擬樣機,並對1998年長江中下游特大洪澇災害進行了監測,獲取了受災地區的圖像,為抗洪救災提供了准確的災情數據。隨著高科技的不斷發展,雷達技術將在21世紀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雷達的歷史
1922年 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

1924年 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的高度。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沖波來測量亥維塞層。

1931年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製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三年後改用脈沖波。

1935年 法國古頓研製出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的撜習

❼ 沃森.瓦特發明雷達的故事

羅伯特·沃森瓦特是蒸汽機發明人瓦特的後代,瓦特發明蒸汽機,帶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沃森瓦特發明了雷達,誇張地說,打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羅伯特·沃森瓦特,1892年4月13日生於蘇格蘭的安格斯一個叫布里金的小鎮上,上學的時候學業優秀,在鄧迪大學讀書期間,得過一大堆各種各樣的獎牌,這是個學霸。要說學霸也是惺惺相惜, 沃森瓦特畢業後自然被更大的學霸收編,成為鄧迪大學物理系主任佩迪教授的門生,佩迪教授堪稱伯樂,在他的支使下,沃森瓦特選擇當時很新鮮的學科無線電。
無線電其實主要和電磁波打交道,電磁波看不見摸不著,主要用各種儀器來猜,沃森瓦特最初從事無線電通信,好像也沒什麼成果,不過1916年的時候,他突然腦筋急轉彎,開始轉行搞氣象,從事探測雷電的研究,天上雷霆萬鈞,必然釋放出大量的電磁波,他想發明一套裝置,讓飛行員們避開這些雷電。實際上的雷電和海軍的長波通信電台頻率相近,也是當時無線電通信的主要干擾。他早年的發明挺成功,曾經在2500公里之外就看到了雷電,不過探測起來容易,想定位就難了,需要發明一個大天線,能准確的指向雷電,整個過程中,偵聽人往往被無數個雷電搞得頭昏眼花,不過沃森瓦特一點點雷電攢經歷,漸漸成了這個行當里的達人。
1935年2月12日,沃森瓦特向英國空軍部提出用無線電探測飛機,當時無線電還只能用來通信呢。英國空軍部的官員對他的想法表示了支持和鼓勵,不過,不掏錢!我們很支持您的天才創意,不過,請演示給我們看。
當年2月26號,學霸秘密製造了兩套接收裝置,偷偷安在英國達文特里一個BBC的無線電發射塔附近,距離發射塔約9.7公里,兩個接收裝置進行了同步,這樣的話能把無線電信號互相抵消,不過從其他方向來的信號能夠被接收到。
一架皇家空軍的轟炸機被安排繞著BBC的發射塔轉大圈,而沃森瓦特在陰極射線管上,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波形。
1935年4月2日,沃森瓦特取得了無線電探測和定位裝置的專利權,英文縮寫為RADAR,就是雷達這次蹭網成功,英國國防部非常感興趣,他們正少一種對付德國飛機的手段,於是大力支持,隨即的英國各地大力建設雷達站。
在著名的不列顛之戰中,英軍的雷達能准確預測來襲的德軍飛機,為取得空戰的勝利,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後來,在沃森瓦特的家鄉,人們建立了一座雕像,一個戴著瓶子底兒眼鏡的老頭,舉著一個發射塔。

❽ 雷達是誰發明的

有獎勵
雷達是誰發明的呢?
我來答有獎勵共1條回答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一切為了人與書的相遇。2019-07-30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人威爾斯梅耶於1903年就曾發現,無線電波遇到船隻反射回來的現象,於是他便研製了一種無線電波定向探測的設備,申請了專利。但是,這項重要發明未能引起德國當局的重視,也就無聲無息了。193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海蘭和泰勒等人,發現無線電波能被飛機反射回來,美國海軍工程局對這一發現十分重視,隨即制定了「用無線電探測敵機、敵艦」的研究計劃。
1934年,美國科學家佩基第一次觀察到從1.6千米外的一架飛機反射回的電波(簡稱回波)。1935年2月,英國科學家瓦特和他的助手在一次試驗中,當他們發射無線電波後,突然在「回波顯示器」上發現了不尋常的現象——不是一個白點,而是一條短線。瓦特驚呼:「三架飛機!」後來證實當時確有3架飛機飛過那裡。瓦特由此設計出最初的雷達,當時叫無線電偵察器。在英國政府支持下,這種雷達得到推廣,而且在英國布設了作戰「雷達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雷達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著名的「不列顛大戰」中,德國法西斯曾出動轟炸機和戰斗機數千架,大規模轟炸英國。然而,不論白天入侵,還是晚上偷襲,在驚心動魄的空戰中,德國飛機總要遭受慘重的損失。
為什麼在數量上佔劣勢的英國戰斗機,每次寥寥數架去迎戰德國密集的機群,卻能獲勝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一書做過分析,除了德軍低估了英國皇家空軍力量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不知曉,也不曾料到英國「雷達網」的存在。
當時,英國在英格蘭南海岸,以及遠至蘇格蘭東海岸一帶,設置了連成一片的秘密雷達站。
這些雷達包括防空警戒雷達、地面引導雷達、探照燈雷達、高射炮雷達等。幾十座防空警戒雷達晝夜不停地向空中發射無線電波束,不斷掃描敵機,簡直像神話小說中的「天羅地網」。德國飛機一闖進雷達波束的「羅網」,電波就反射產生回波。回波在顯示器上一出現,就可以很快測出飛機的方位、距離、批次和高度,從而為殲滅敵機創造了有利條件。
由許多雷達配置成的「雷達網」是十分嚴密的,為彌補低空的「漏洞」(一般雷達的「盲區」),還要在很高的地方設置幾部雷達,發射的雷達波束專門向低空掃描。當時,地面引導雷達已能探測80千米遠的敵機,能精確引導己方飛機進入最有利的截擊空域,居高臨下,痛殲敵機。飛機上的截擊雷達,即使在黑夜之中也能迅速發現和瞄準敵機,開炮射擊。一次夜間空戰中,一架英國戰斗機,竟接連打下6架德國飛機。探照燈雷達,能使探照燈瞄準率提高10倍以上。高射炮雷達,能使高射炮自動跟蹤、瞄準、射擊。正因為當時英國有如此眾多的「千里眼」,監視入侵的德國飛機,所以德國飛機雖然在數量上占優勢,但還是常吃敗仗。
發展到現在,雷達在戰爭中的部署更加密集。一些重要地區,當一架入侵飛機處於300米以上高度時,周圍可能有800~900部雷達監視它。其中,可能有300~400部雷達將以大約600~70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搜索它。此外,更危險的是,還可能有30~40部雷達已用40~50個不同頻率的電波束緊緊跟蹤或通過扇形掃描搜索它。這就是說,入侵的飛機此時已處在眾目睽睽的危險之中。因為,自導彈問世之後,飛機一旦被發現,就意味著將被消滅,有些導彈幾乎是百發百中的

❾ 雷達是誰發明的

雷達是英國發明抄的,真正的實用雷達是英國物理學家、國家物理研究所無線電研究室主任沃特森·瓦特發明的。時間大概是二戰前,第一次運用是德國對英國實施「海獅計劃」發動空中閃電戰。英軍憑借雷達擊落了不少德軍飛機,取得不列顛空戰的勝利。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源於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思為"無線電探測和測距",即用無線電的方法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因此,雷達也被稱為"無線電定位"。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雷達發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照射並接收其回波,由此獲得目標至電磁波發射點的距離、距離變化率(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