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工程
Ⅰ 在《普羅米修斯》的電影里,機器人是人類創造的 人類是工程師創造的 工程師又是誰創造的呢
你這個問題非常偏門,我不會用影片外的內容對你YY。其實你這個問題,影片的開頭就是答案。工程師喝了有機物,基因分解,後重構,成為了人類。我們就說工程師創造了人類,但反過來看,人類基因分解,重構,就成了工程師。現在你有答案了嗎?
另外,本片是《異形》系列的電影,影片依然留下許多伏筆,等待續集的揭曉,先別糾結,等等吧。
Ⅱ 世界上有哪些是中華民族祖先創造的人偉大工程
故宮(紫禁城)、樂山大佛、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墓、靈渠
Ⅲ 為什麼有些工程可以創造7天一層的速度,它是如何實現快速的施工過程
樓上的太羅索了阿 在深圳可以說,對於任何一棟高層建築,在主體施工是不會多於七天一層。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國貿大廈,三天一層這就是深圳速度,這主要靠組織者。那些我就不說了,我現在說一說,各工種是怎樣施工的,各工種是包干負責的,你如果幹慢了就好象流水線上一樣,你的工作就很被動,每一層砼澆完,放線工是在雙眼看著砼乾的,不管是半夜都要打著手電筒將主軸線放完,(柱子線由木工自己放)線放完。柱子鋼筋與支模的架管,同時被塔吊吊了上來,鋼筋工綁柱子鋼筋,木工搭設支模的架—鋪設梁底板—安裝梁身板—包柱子模板—鋪設平板—綁扎梁鋼筋—綁扎板鋼筋—預埋水電線管—鋪設板的負彎矩鋼筋與澆砼可以說是同時進行,在這里特別提出每一層柱子與樓板是一次澆搗的,這些都還是次要,主要的是材料、人員、機械組織和各工種配合,這一些,主要是靠組織者,這不是隨便說得清的。
據我所知,某些磚混結構在氣溫較高時施工,7天一層好像並不稀奇,也不用多高明的技巧.如果是預制樓板,可一說不算問題.如果是現澆樓板,就比較麻煩點.
Ⅳ ( )創造了世界水利工程的多項之最
三峽復工程從首倡到正式開工有75年,是制世界上歷時最長的水利工程。
● 三峽工程從四十年代初勘測和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全面系統的設計研究,歷時半個世紀,積累了浩瀚的基本資料和研究成果,是世界上前期准備工作最為充分的水利工程。
● 三峽工程的興建問題在國內外都受到最廣泛的關注,是首次經過我國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和投票表決的水利工程。
● 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消減洪峰流量達每秒2.7—3.3萬立方米,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
● 三峽水電站總裝機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6.8億千瓦.時,是世界上最大的電站。
● 三峽水庫回水可改善川江650公里的航道,使宜渝船隊噸位由現在的3000噸級堤高到萬噸級,年單向通過能力由1000萬噸增加到5000萬噸;宜昌以下長江枯水航深通過水庫調節也有所增加,是世界上航運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
Ⅳ 基建狂魔!羅馬帝國創造的工程奇跡都有哪些
早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大約公元前4世紀,羅馬城已經開始修建引水渠。後來羅馬帝國取代共和國,更是大規模修建引水渠,不僅是地中海周邊,從蘇格蘭到伊拉克,從高加索山到撒哈拉沙漠,引水渠幾乎無處不在。
在羅馬城市南部約8公里的地方,有一處引水渠公園。在那裡,仍然可以看到通往羅馬城的7條引水渠遺址。放眼望去,一條條恢弘的引水渠通向遠方的重山之中,一座座高聳的引水渠橋矗立在大地,巨大石塊砌成的橋體和渠道鐫刻著歷史的記憶。
Ⅵ 中國所創造的不可能的工程
三峽大壩唄,遷移人數之多,涉地之廣,賠償金額之?。。。如果在國外,應該是不可能的。
Ⅶ 工程創造的世界及國內「第一」到底有多少
蘇通 GIL 綜合管廊長江隧道工程,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超長距離GIL創新工程,是全球首次將大直徑盾構隧道應用於電力管廊工程。
中鐵十四局項目負責人陳鵬介紹說:「隧道最低點標高-74.83米,最大水土壓力達到9.8巴,是目前國內埋深最深,水壓力最高的電力越江隧道。」水土壓力達到9.8巴,相當於一頭成年大象站立在普通汽車單個座位上,對盾構機、施工人員的安全,都是新的世界級挑戰。「以前我們施工的南京長江隧道,水深63米,這座隧道開辟了新的紀錄。」陳鵬說。
自2017年6月28日盾構機始發掘進到貫通,用時14個月,日均掘進14.12米,月均417米,創造了世界大直徑盾構隧道施工新紀錄(國內同類工程歷史最高平均速率日掘進11.6米,月進度348米)。整條隧道無一滲漏點,錢七虎院士稱贊此隧道是目前國內現場管理最好、實體質量最優、建設進度最快的行業標桿工程。
Ⅷ 秦始皇創造了四個曠世工程,你知道哪幾個
秦朝,這是一個由戰國時期的秦國逐漸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同時也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僅存在十四年的朝代。秦始皇這是這個朝代第一個皇帝,後人們對其有著許多爭議。首先不得不提就是他統一六國的偉大功績以及建國後首創中央到地方的管理機制,為後世各朝代奠定了治國的基礎。同時秦始皇也有著一些讓人詬病的東西,例如他在位時對百姓的統治過於暴戾,使得各地百姓民不聊生。但即使如此,秦始皇仍被成為千古一帝,其中與他在位時所作的偉大功績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小編便要為大家介紹其中四樣,一起來看看吧。
萬里長城
其四、萬里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鞏固統治並且抵禦匈奴的入侵,命人隨地形在原來的長城的基礎上建立了至今仍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從高出俯瞰,這蜿蜒萬里的長城就像是一條巨龍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展現了中國山河的不凡氣勢~
Ⅸ 想要發明創造工程學論文
求一篇
人機工程學
的設計
論文
。設計什麼都可以。分很少。。求大哥大姐們幫幫忙因此,如何解決「產品」與人相關的各種功能的最優化,創造出與人的
生理
和
Ⅹ 「天眼」工程里的中國創造:有多厲害
這是6月30日拍攝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反射面板的局部。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的落成啟用,對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的落成啟用,對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期望,在電波環境徹底被破壞之前,真正看一眼初始的宇宙,弄清宇宙結構的形成演化,推動相關科學研究的突破,只有大射電望遠鏡才能幫助人類實現這一夢想。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天文學家1994年提出利用貴州的喀斯特窪地建造大射電望遠鏡,形成了中國「天眼」的最初設想。
從預研究到建成歷時22年,我國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關鍵技術無先例可循、關鍵材料急需攻關、核心技術遭遇封鎖等困難,在射電望遠鏡口徑、靈敏度、解析度、巡星速度等關鍵指標上全面超越國際先進水平。
「20多年前的國家實力和工業技術很難支撐這么大的望遠鏡項目。今天我們不僅做到世界第一大口徑,獨創主動反射面技術,還推動了天線製造、微波電子、並聯機器人、大跨度結構等相關技術的發展。」從預研究就開始參與這一工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副經理彭勃說。
2010年8月,在「天眼」工程開工前夕,團隊接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傳來消息,前期做的所有索網實驗全都失敗了。「國內頂級的應用於斜拉橋上的鋼索,標准強度是200兆帕、抗200萬次彎曲,用在『天眼』實驗上都斷了。」饋源支撐系統總工程師孫才紅說,按設計要求,『天眼』需要強度為500兆帕、抗200萬次彎曲的鋼索,這意味著把材料工藝提高到國標的2.5倍。
當時負責索網疲勞問題的是剛到天文台工作不久的博士生薑鵬,他立下「軍令狀」,經過一年半的艱苦技術攻關,完成了索網變位策略優化及疲勞性能評估工作,降低了索網的變位應力幅,與柳州歐維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製,最終生產出滿足要求的鋼索。
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的饋源平台重達1000噸,幾乎等於用固定軌道把平台架設在半空,這樣的設計有利於饋源的定位,卻縮小了觀測角度。
國家天文台副台長鄭曉年說,中國「天眼」採取了輕型索支撐饋源平台方案,把饋源艙減重到30噸,覆蓋天頂角是美國望遠鏡的兩倍,並通過並聯機器人二級調整,最終在降低建造成本的同時,實現毫米級高精度定位。
但可變形的反射面和可牽引運動的饋源艙又帶來新問題,「天眼」信號傳輸用的光纜要能在5年內抗6.6萬次拉伸、信號衰減小於0.1dB,而國家標准僅為1000次、0.2dB,國外相關技術被封鎖。
饋源支撐系統副總工程師潘高峰說,參與研製光纜的是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郵電大學林中教授團隊。當時烽火通信的生產線全部飽和,一條生產線每天產能40千米,每次為生產200米的試驗光纜,來回調整配方工藝要耽誤兩天。光纜試驗一次周期長達數月,林中教授不僅為設計提供大量技術研究,為確保試驗周期不中斷,除夕夜還堅持去實驗室記錄試驗數據。
「經過多次試驗,花費4年時間,最終用在『天眼』上的動光纜可經受反復彎曲、卷繞和扭轉等機械性能和惡劣自然環境考驗,滿足了設計需求,但項目預算的研製經費只有300萬元。」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總工藝師王啟明說,還有很多參建企業和科研單位,都首先從社會責任出發支持大科學工程,把經濟效益放在其次。
「天眼」工程是一套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了反射面、饋源艙和接收機等核心系統,還包括龐雜的綜合布線工程和數據處理系統。「高靈敏度」、「更多來自宇宙的訊息」也意味著海量數據存儲和復雜的計算要求。
中國「天眼」作為射電天文學界的重要突破,其對數據存儲與計算的需要同樣也是「天文級」的。短期內「天眼」的計算性能需求至少需達到每秒200萬億次以上,存儲容量需求達到10PB以上。而隨著時間推移和科學任務的深入,其對計算性能和存儲容量的需求將爆炸式增長。
由曙光公司打造的超算中心的接入,就像是給「天眼」連接上了計算「大腦」,將其探測到的未知信息處理成人類可解讀的內容。
據曙光公司總裁歷軍透露,超算系統全部建成後,將以更高效能的數據存儲、分發、計算和分析全力支撐「天眼」高靈敏度、高性能的天文觀測。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台長嚴俊說,中國「天眼」的研製和建設,體現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由最初不到5人的研究小組發展到上百人的團隊,工程建設凝聚了國內100多家單位的力量,實現了我國大科學工程由跟蹤模仿到集成創新的跨越,將為我國射電天文多個研究領域和自然科學相關領域提供重大發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