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權創造草莓
Ⅰ 歷史上的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神權壓制王權的現象
中國歷史上有長期的王權獨尊現象,但始終沒有出現神權高於王權的狀況,這是因為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被大多數人信服的神,我們也沒有宗教信仰的傳統。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們就有了祭祀的先例,這可以說是一種崇拜,但崇拜的並不是神,因此也就沒有神權主導一切的基礎,在之後的幾千年裡,我們經歷的都是王權統治天下的局面,在統治者眼裡,他們就是主宰,沒有什麼所謂的神可以支配他們。
古代中國有王權最大的淵源,再加上我們從不崇尚宗教神靈,這也就使得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神權壓制王權的局面。
Ⅱ 古今中外象徵王權的動物都有哪些
1.阿匹卜 (Apep)
代表邪惡的蛇。
2.貝斯特 Bast (Bastet)
貓神,崇拜中心在 Bubastis 的三角洲城。自從貓變成寵物後,貝斯特變成家中很重要的神邸及圖像。(貓殺死攻擊太陽神的蛇常被畫在紙沙草上)。
3.艾德喬 Edjo
三角洲的蛇神,下埃及的象徵及守護神。
4.海奎特 Heqet
青蛙頭的女神,乃八個最被隱士崇拜的神之一。在 Antinoe 被視為是克奴姆之妻。
5.凱布利 Khepri
聖甲神,亦為早晨之太陽神,常被認為與拉相同。代表太陽在天上周行一日的路徑。Kheper在埃及文中意指許多,但根據上下文所得,多指創造或轉換("to creat" or "to transform"),而且也代表了聖甲蟲。它之所以受此尊重乃因太陽的升起就像甲蟲滾動著它的卵,因此它代表了太陽在天空運行的推進器。
6.克奴姆 Khnum
公羊神,創造神之一,配偶是海奎特,奈斯或沙提。
7.沙提 Sati
大象女神,克奴姆之妻,有人的頭並戴有上埃及王冠,頭上並有羚羊角。
8.塞克荷邁特 Sekhmet
母獅女神,在孟斐斯被視為是布塔之妻,由拉自自己眼裡的火焰所創造,乃是為了懲罰人們所犯的罪;晚期則變成一愛好和平的女神,與慈善的貝斯特相近。
9.塞勒凱特 Selket
蠍子女神,多為有保持平衡的蠍子在頭上的形象,為活著無辜的人們請願,亦被當成婦女分娩時的幫手,並曾送出七隻蠍子保護伊西斯免於塞特的迫害。其乃奎本漢穆夫的保護者,之所以變得有名乃因在圖坦卡門王墓中有些關於它的收藏品在1970年代曾至美國展出。
10.索貝克 Sobek
鱷魚神,崇拜地在Arsinoe,希臘名之為Crocoldilopolis,意指鱷魚;據說它具有四倍的神性,因為它具有四種元素:拉的火,蘇的空氣,給布的地球及奧西里斯的水。在死者之書中,它保護甫出生的荷魯斯,並幫助伊西斯及奈芙提斯消滅塞特。
Ⅲ 英國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1、語言與交流隱私對英國人來說十分重要。個人問題,例如婚姻、有無孩子、戀愛關系、個人經濟狀況、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話題在相互不熟識的情況下應當盡量避免。
2、 風俗禮儀與生活習慣英國人普遍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公共事業、慈善事業等都很關注。英國人很注重禮貌修養,談話總習慣輕聲細語,很少大聲喧嘩。
3、在餐館和商店中安靜地吃東西並且吃完自己餐盤里所有食物是禮貌的行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盤上表明已經吃完了。如果沒吃完,就把刀和叉分開成八字形放在餐盤上。
4、英國人有付小費的習慣,但不是很嚴格。通常在餐廳要按帳單的10%左右付,給行李員消費按每件行李50p付,給計程車四季可以按票價的10%-15%付,理發一般付2鎊,飯店旅館等帳單中不含服務費,應將10%的費用分別付給對自己有幫助的工作人員。影劇院、加油站等場所無需付小費。
(3)王權創造草莓擴展閱讀: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傳統的英國人非常重視餐桌上的禮儀 懂得這些得人被視為有教養的人 細節很多 在這里就簡略的解釋一下 剩下的需要在實踐中體會與英國人交流中學習
刀叉的擺置
用餐中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暫時休息片刻,可將刀叉分放盤中,刀頭與叉尖相對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還是繼續吃。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須放下,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
刀叉的拿法
兩只一組使用刀、叉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與筷子同樣的是以兩只為一組。刀用來切割食物,叉用於送食物入口。
刀叉的用法
刀叉有不同規格,按照用途不同,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區別。吃肉時,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號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開胃小菜時,要用中號刀,叉或勺一般隨刀的大小而變。
Ⅳ 王權要怎麼通關 王權結局通關小攻略
首先 你先要有一個醫生(劇情觸發)
然後得到一個瓶子 和它聊聊天
後面就要等女巫給你一個任務
讓你15年保持高齡狀態然後活過15年
得到獎勵 選擇紅寶石(血塊寶石??)
然後去地牢 (當然你也可以先去地牢)
去黃金之門獲得火把 (也會隨機出葯水 鑰匙🔑)
(左邊中性之門、右邊火之門的房間,選擇中性「似乎」更容易撞到黃金之門)
然後獲得火把之後
找到一個左邊中性之門、右邊火之門的房間,按照之前巫師的提示,分別選擇:進入火之門、進入砷之門、進入酸之門、不進入黃金之門(注意是進入對面那個)、不進入五角星之門(注意是進入對面那個)、進入五角星之門。這時候骷髏君會找到你,選擇攻擊可以看到劇情並且回到城堡。
然後開始刷瓶子的卡 給它紅寶石
後面你就要開始刷聖戰了(就是那個降人口升金錢的buff)
然後在聖戰buff中刷到瓶子的卡 注意對話 要創造出生命 最後選擇草莓🍓
然後再次進去地牢 (友情提示:地牢的進去方法可以由宗教值爆滿有幾率進去或者是由小狗帶入又或者是自行發現 例如有人和你說有神秘地穴)
然後按照上面找到骷髏💀的方法再次對話 把草莓🍓給它 他就會送你出去
(再次友情提示:沒事你就別再進地牢了 刷聖劍的另談)
然後骷髏💀會有幾率的出現 幫你提升一部分的四大值數的其一
最後你就可以開始等1998年的到來 中間可以刷刷成就什麼的
記得666年和1332年惡魔★的詛咒嗎?
就是你只要點頭 就會有人死去
結局:
GOODEND達成要求:在1998年 惡魔第三次降臨 會給你一個詛咒buff 你就一直搖頭(意思就是往左←劃)直到骷髏💀的出現 在它出現時 你點頭 即可觸發結局
BADEND達成要求一:受到1998年的第三次詛咒後直接詛咒別人死亡。
BADEND達成要求二:受到1998年的第三次詛咒後,一直選擇搖頭(左←)直到死亡,死後面對墮落國王的靈魂的問題,選擇點頭。
Ⅳ 王權的至高無上有什麼歷史意義
有利於鞏固統治 達到皇權獨尊,有利於集中有秩序最大限度管理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 。具體看高一歷史書
Ⅵ 手機游戲王權reigns里,怎樣才能根花瓶要到草莓開始了聖戰已經開始根花瓶說話的那個段落了,但是
這個手機游戲我也沒有玩過,你可以看一下手機游戲攻略啊,它是這個手機游戲最好的說明,可以教給你玩手機游戲,如果你的手機游戲裡面沒有的話,你也可以在手機上的應用寶軟體裡面看一下哦。
Ⅶ 《天龍八部》升王權要多少紫玉靈魂
應該是紫薇靈魄吧,一件裝備升級王權需要112個紫薇靈魄,從王權升級到天道需要373個紫薇靈魄,那麼總共需要485個紫薇靈魄,一個人物角色共12件手工裝備,那麼全部升級到天道共需要485*12共等於5820個紫薇靈魄。
具體如下:
1、簡介
《天龍八部2》是由搜狐暢游自主研發的次世代武俠網游旗艦巨作。游戲圍繞慕容復、王語嫣、段譽、喬峰、虛竹等主角人物展開一段新的故事,續寫宏大的金庸江湖。十大門派激情共武,慕容世家重現江湖,以其流暢畫面、劇情交互副本、全局式戰斗體系以及顛覆傳統的江湖視角,續寫金庸經典原作,為玩家創造一個超越想像的全方位立體化武俠新世界。
2、戰斗特色
少林武功底蘊深厚,傳說中的金鍾罩、鐵布衫讓少林弟子外家功夫天下第一,銅皮鐵骨,很難被敵人打倒。 而當少林弟子攻擊敵人時,則同時融匯外家功力和玄學功力產生巨大的威力。 當少林弟子與其他名門正派弟子共同戰斗之時,他們能夠做到捨生取義,掩護同伴,同時保護自己。 少林弟子比較內斂,但當他們使用少林絕學,可以當場把敵人斷筋斷骨,廢掉武功。所以少林弟子永遠是最可敬可怕的敵人。
3、門派特色
開光:佛法聖物,人工打造之後賦予佛性,稱之為開光。少林有一門葯理絕學,帶有葯性的丸粒,可以急速起效,這種方法在當時中醫理論看來絕不可能。這門絕學被俗家弟子發揚光大。既可以治病救人,也可陣前制敵。丸粒晶瑩剔透,恰似僧人圓寂之時的舍利,所以武林上把這門絕學誤稱為"舍利開光"。 佛法:若不是佛法深厚,少林七十二絕技並不會如此強大。因為絕學大多數需要堅韌意志以及取捨得當的分寸把握,所以俗家弟子為了開光絕學等,也潛心修行佛法,以期武學有成。 伏虎:少林伏虎並非空穴來風,中原山中多惡虎,少林僧人往往替百姓降服除害。但僧人不"殺生",又恐虎出山林危害人間,所以捉來老虎大多寄養在山外俗家弟子處。後來俗家弟子有善馴虎者,以之為坐騎,煞是威風。不過少林僧人還是從來不騎乘老虎的。
Ⅷ 王權神授和君權神授有什麼區別嗎
沒什麼區別,王權神授這個詞彙是你自己創造的吧
Ⅸ 皇權與王權有什麼區別
皇權與王權區別抄為:所屬不襲同、等級不同、限制不同。
一、所屬不同
1、皇權:皇權一般是中國的皇帝的權利。
2、王權:王權一般是西方古羅馬的最高統治者和歐洲各國的「王」的權利。
二、等級不同
1、皇權:在中國古代執掌皇權的皇帝與他的臣民,不是人與人的關系,而是神與人的關系,是人與他飼喂的家禽的關系。
2、王權:執掌王權的世界上其他統治者的權力都沒有中國皇帝這樣絕對、徹底、無所不及,和民眾是領導者和被領導者關系。
三、限制不同
1、皇權:中國皇帝的權力實際上沒有任何限制和禁忌。整個天下是皇帝一個人的私產,萬眾都是他的奴僕。
2、王權:歐洲人明確宣布:「國王在萬人之上而在上帝和法律之下。」王權本身並不能創造或制定法律,當然也不能夠廢除法律或違反法律。
Ⅹ 英國歷史的王權時期
1066—1154年,國王有:
1.威廉一世(—1087)(英格蘭國王1066-1087在位)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蘭國王1087-1100 )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蘭國王1100-1135)
4.斯蒂芬(1096-1154)(英格蘭國王1135-1154)
歷史事件:諾曼征服,末日審判書
末日審判書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
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
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
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
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1154—1485年,國王有: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蘭國王1154-1189在位)
2.理查一世(獅心王)(1157-1199)(英格蘭國王1189-1199)
3.約翰(失地王)(1167-1216)(英格蘭國王1199-1216)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蘭國王1216-1272)
5.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國王1272-1307)
6.愛德華二世(1284-1329)(英格蘭國王1307-1327)
7.愛德華三世(1312-1377)(英格蘭國王1327-1377)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蘭國王1377-1399)
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1年)
1、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蘭國王1399-1413在位)
2、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蘭國王1413-1422)
3、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蘭國王1422-1461,1470—1471)
約克王朝(1461—1485年):
1、愛德華四世(1442-1483)(英格蘭國王1461-1483)
2、愛德華五世(1470-1483)(英格蘭國王1483)
3、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蘭國王1483-1485)
歷史事件:大憲章,英法百年戰爭,瓦特泰勒起義,中世紀黑死病,玫瑰戰爭,征服威爾士,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建立
大憲章和早期議會
大憲章和議會起源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雖有大封建諸侯時起背叛,終未能壓倒王室。但國王們連年對外征戰,需要諸侯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軍費。
到金雀花王朝的無地王約翰統治時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間矛盾尖銳化。諸侯們要求維持封建的權利義務,約翰王卻肆意踐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丟失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因此,不僅大封建主,就連支持王權的中、小領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國王的行列。在聯合壓力下,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
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1258年,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為干預義大利戰爭,又向諸侯索取軍費。
在1263年爆發的內戰中,S. de孟福爾在一些諸侯、騎士和市民支持下獲勝,一度俘虜亨利三世和王子愛德華,控制了國家。
1265年,孟福爾召集有僧俗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此為議會的胚胎。1295年,國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再次召集議會(見彩圖)。除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騎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參加,史稱「模範議會」。
議會此後經常召開,1297年獲批准賦稅權,14世紀又獲立法權。
從14世紀中葉起,貴族和騎士、市民逐漸分別開會,慢慢演變出上下兩院。議會的出現對以後英國歷史發展有積極意義。
征服威爾士
中世紀時候,威爾士由許多地方公國分別統治,幾乎沒統一過。當英格蘭受到諾曼人侵入時,威爾士人也南進接鄰英格蘭的邊界地區,在當地和威爾士東部建立一些貴族統治。威爾士北部和西部則逐漸統一在羅埃林大王等人之下。
1282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最後一個威爾士北部和西部的威爾士公國,兩年後以《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統治。
1301年2月7日,他為了平息當地威爾士人,冊封其出生於威爾士的兒子為威爾士親王(後來繼任為愛德華二世)。此一將威爾士親王頭銜封給英國君主長子的傳統,至今持續實行。英王室直接統治這塊地區,故稱之威爾士公國(1284年—1536年)。該公國之外的威爾士東部和南部地區,仍然不受英王管轄。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於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僱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准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英法百年戰爭
1337年-1453年,英格蘭和法國之間為爭奪領土而進行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之一,長達116年,也是中世紀結束的標准之一
百年戰爭對英格蘭和法國的人民都是大災難,期間又逢黑死病爆發,兩國受到戰爭和疫病雙重打擊,普遍經濟重創,民不聊生。英格蘭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1485—1603年,國王: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蘭國王1485-1509在位)
2、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蘭國王1509-1547)
3、愛德華六世(1537 – 1553)(英格蘭國王1547-1553)
4、瑪麗一世(1516—1558)(英格蘭女王1553—1558)
5、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英格蘭女王1558-1603)
歷史事件:圈地運動,英國宗教改革,伊麗莎白時代,英西海戰,黑奴貿易,東印度公司成立
人物:莎士比亞,培根
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T.莫爾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後半葉,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最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1603—1649年,國王:
1、詹姆斯一世(1566-1625)(英格蘭國王1603-1625)
2、查理一世(1600-1649)(英格蘭國王1625-1649)
共合國時代1649-1660年,護國公:
克倫威爾(-1658年)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1688年,國王:
1、查理二世(1630-1685)(英格蘭國王1660-1685在位)
2、詹姆斯二世(1633-1701)(蘇格蘭國王1685-1688)
歷史事件:蘇格蘭英格蘭擁有共同國王,英國內戰,五月花號抵達美國,查理一世上斷頭台,英荷戰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製造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
資產階級革命
近現代英國歷史起始於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的時期。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大力加強英國國教,迫害要求"純潔"教會的清教徒,並出售工商業專賣權,恢復早已廢棄的苛捐雜稅,致使矛盾激化。1628年,議會反對派提出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權利請願書》,國王遂解散議會,實行11年無議會統治。為籌集軍費鎮壓蘇格蘭長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教徒起義,查理一世被迫於1640年4月召集議會,3周後又解散議會,史稱此屆議會為「短期議會」。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議會,這屆議會一直存在到年,史稱「長期議會」,是革命的領導中心。它的召開被認為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 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第一次內戰
第一次內戰初期,因為各種原因,議會軍節節失利。O.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1644年取得馬斯頓大捷,扭轉戰局,被譽為「鐵軍」。1645年初,議會按照克倫威爾的要求改組軍隊,建立「新模範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第1次內戰以議會軍勝利告終。內戰期間,議會先後通過法令,沒收王黨分子土地,拍賣給資產階級,廢除地主對國王的封建義務,但農民一無所得。戰爭結束後,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獨立派和平等派之間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2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見彩圖),同年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國。資產階級共和國先後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打敗荷蘭和葡萄牙。1707年,蘇格蘭正式並入英國,英國從此亦稱大不列顛。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盡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力圖復辟舊秩序,但革命期間發生的社會經濟變革已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