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格發明了
1. 現代中國有什麼發明
1、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激光照排技術,就是將文字通過計算機分解為點陣,然後控制激光在感光底片上掃描,用曝光點的點陣組成文字和圖像。
通俗一點來講,實際上就是電子排版系統的簡稱。 電子排版系統的誕生,給出版印刷行業帶來了一次革命性的變革。使用激光照排系統不但可以避免鉛字排版的低效益和對工人的健康傷害,其好處還在於它的易改動、成本低和效率極高等特點。
我國絕大多數的報紙、雜志和書籍都在使用著這套系統,它比古老的鉛字排版工效至少提高5倍。
2、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牛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分子,它的化學結構於1955年由英國的科學家桑格測定、闡明:牛胰島素分子是一條由21個氨基酸組成的A鏈和另一條由30個氨基酸組成的B鏈,通過兩對二硫鏈連結而成的一個雙鏈分子,而且A鏈本身還有一對二硫鍵。
以後,科學家們又陸續測定了不同生物來源的胰島素,發現與桑格首次確定的牛胰島素的化學結構大體相同。人胰島素也是如此,只有:A鏈的第8位由蘇氨酸代替丙氨酸、第10位由異亮氨酸代替纈氨酸;B鏈的第30位由蘇氨酸代替丙氨酸。
3、陸相生油理論
陸相生油理論是由李四光、潘鍾祥於1941年創立並發展的石油勘探領域的新理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氣的國家之一。但自1878年近代石油勘探技術在中國出現以來,近半個多世紀,中國的石油工業幾乎沒有什麼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陸相貧油」的觀念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4、網購
網上購物,就是通過互聯網檢索商品信息,並通過電子訂購單發出購物請求,然後填上私人支票帳號或信用卡的號碼,廠商通過郵購的方式發貨,或是通過快遞公司送貨上門。
5、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2. 飛機的起源和發展有哪些
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發明之一,是飛機的誕生。本世紀初在美國有一對兄弟他們在世界的飛機發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就是萊特兄弟。
1、第一架飛機誕生
從1900年至1902年他們兄弟進行1000多次滑翔試飛,終於在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並且獲得試飛成功。他們因此於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這是人類在飛機發展的歷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2、雙發動機系統的發明
1911年,英國的肖特兄弟申請了多台發動機設計的專利。他們的雙發動機系統,能使每一個飛行員都不用擔心因發動機停車而使飛機下降。這在航空安全方面是一個重大的進展。人們把按照肖特專利製造的第一架飛機稱為「3・2」型飛機。
3、陀螺技術的應用
1927年至1932年中,座艙儀表和領航設備的研製取得進展,陀螺技術應用到飛行儀表上。這個裝在萬向支架上的旋轉飛輪能夠在空間保持定向,於是成為引導駕駛員能在黑暗中、雨雪天中飛行的各種導航儀表的基礎。
4、人工地平儀、陀螺磁羅盤指示器和地磁感應羅盤
這時飛機中就出現了人工地平儀,它能向飛行員指示飛機所處的飛行高度;陀螺磁羅盤指示器,在羅盤上刻有度數,可隨時顯示出航向的變化;地磁感應羅盤,它不受飛機上常常帶有的大量鐵質東西的影響,也不受振動和地球磁場的影響。此外還有指示空中航線的無線電波束。
5、第一個飛行模擬器
1930年,美國人埃德溫・林克發明了第一個飛行模擬器,並且以自己名字命名為「林克練習器」,盡管它存在著技術上的缺陷,但它已經體現了不使用真實飛機就能安全、經濟地反復進行緊急狀態動作訓練的優點。
6、最早的噴氣發動機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國巴黎展覽會上,有一架飛機在表演時墜毀。設計者是羅馬尼亞人,名叫亨利・科安達。他設計的發動機是用一台50馬力的發動機使風扇向後推動空氣,同時增設一個加力燃燒室,使燃氣在尾噴管中充分膨脹,以此來增大反推力。這就是最早的噴氣發動機。
7、噴氣式飛機
本世紀30年代後期,活塞驅動的螺旋槳飛機的最大平飛時速已達到700公里,俯沖時已接近音速。德國設計師,奧安在新型發動機研製上最早取得成功。1934年奧安獲得離心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專利。1939年8月27日奧安使用他的發動機製成He-178噴氣式飛機。
8、火箭飛機
1947年10月14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桑格菲爾地區,貝爾公司試飛能沖破音障的飛機。上午10時一架巨大的B-29轟炸機,在機艙下懸掛著一駕造型奇特的小飛機起飛了。這架小飛機命名為X-1火箭飛機。盡管試飛成功,但由於X-1飛機不是靠自身的動力起飛升空,這個紀錄沒有被承認。
9、實用型直升機
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實用型直升機誕生,它是美國工程師西科斯基研製成功的VS-300直升機。西科斯基原籍俄國,1930年移居美國,他製造的VS-300直升機,有1副主旋翼和3副尾槳,後來經過多次試飛,將3副尾槳變成1副,這架實用型直升機從而成為現代直升機的鼻祖。
10、噴氣渦輪軸時期
50年代中期以前,直升機的動力裝置處在活塞式發動機時期,此後進入了噴氣渦輪軸時期。旋翼材料結構技術經歷了幾個階段:40年代至50年代為金屬木翼混合結構,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為金屬結構,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為玻璃纖維結構,70年代中期以後發展成為新型復合材料結構。
11、客機和渦輪風扇發動機
本世紀20年代飛機開始載運乘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美國開始把大量的運輸機改裝成為客機。60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一些大型運輸機和超音速運輸機,逐漸推廣使用渦輪風扇發動機。
自從飛機發明以後,飛機日益成為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運載工具。它深刻的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由於發明了飛機,人類環球旅行的時間大大縮短了。世界上第一次環球旅行是16世紀完成的。當時,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一支船隊從西班牙出發,足足用了 3年時間,才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環繞地球一周,回到西班牙。
19世紀末,一個法國人乘火車環球旅行一周,也花費了43天的時間。飛機發明以後,人們在 1949年又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一架B—50型轟炸機,經過4次漂亮的空中加油,僅僅用了94個小時,便繞地球一周,飛行 37700公里。強中更有強中手。
超音速飛機問世以後,人們飛得更高更快。1979年,英國人普斯貝特只用14個小時零6分鍾,就飛行36900公里,環繞地球一周錯綜復雜的空中航線把世界各國連接起來,為人們提供了既方便又迅速的客運。
早在本世紀20年代,航空運輸就開設了定期航班,運送旅客和郵件。飛機的發明也使航空運輸業得到了空前發展,許多為工業發展所需的種種原料擁有了新的來源和渠道,大大減輕了人們對當地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特別是超音速飛機誕生以後,空中運輸更加興旺。
飛機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更為驚人。不僅可以用於偵察、轟炸,而且在預警、反潛、掃雷等方面也極為出色。在20世紀90年代初爆發的海灣戰爭中,飛機的巨大威力有目共睹。
當然,飛機在軍事上的應用給人類也帶來了慘重災維,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毀滅性破壞。但是和平利用飛機,才是人類發明飛機的初衷
(2)桑格發明了擴展閱讀
1、飛機限行
飛機在天上飛行,必須按照一定的航路進行飛行,航路也就相當於地面上的公路了。因為飛行員在飛行途中要掌握必要的氣象、地形、導航等信息,以保障飛機的安全。尤其是在機場上空,飛機的密度最大,有起飛的、有降落的,還有從空中通過的。
在這種空中交通如此繁忙的空間內,如果飛機各行其是任意飛的話,必然會發生擁擠碰撞事故,因此在機場上空劃出特定的區域,在這個區域中飛行的飛機必須嚴格遵守規定,按照空中交通管制員指定出的路線飛行。
另外,為了保證軍事航空對空域的需要,還要劃出一定的空域作為禁區或軍事管制區。所以我們的飛機所能飛的航路也是很有限的,不是隨便飛的。
2、飛行的高度限制
各種飛機都具有不同的性能,適合這些飛機飛行的高度也是不相同的。
例如,大型噴氣客機在起飛之後,它必須迅速升高到7000米以上的高空,在這個高度上飛行既省油而且還飛得快,但最高不能超過13000米。再往上飛,它的發動機能力就不夠了。中小型飛機的活動范圍在7000米以下。超音速客機的飛行高度在13000到18000米之內。
3. 飛機是什麼時候誰發明的
飛機是在年12月17日由美國發明家萊特兄弟發明的。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首次試飛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動力、機身比空氣重、持續滯空不落地的飛機,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
「飛行者一號」是一架雙翼飛機,它的兩個推進螺旋槳分別安裝在飛行員位置的兩側,由單台發動機鏈式傳動。操縱系統採用升降舵在前、方向舵在後的鴨式布局,這也正是萊特兄弟對航空事業的最偉大的貢獻所在。
李林達爾必須移動自己的身體,靠改變重心來操縱飛行器飛行,而「飛行者一號」的飛行員則通過機械裝置使整個翼尖捲曲來達到同樣的目的。飛機的爬升和俯沖依靠安裝在飛機前部的一對雙翼升降舵;一對方向舵與機翼捲曲機構互相連接在一起,安裝在駕駛員身後。
萊特兄弟首創了讓飛機能受控飛行的飛行控制系統,從而為飛機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此項技術至今仍被應用在所有的飛機上。萊特兄弟的偉大發明改變了人類的交通、經濟、生產和日常生活,同時也改變了軍事史。
(3)桑格發明了擴展閱讀
中國的第一架飛機:
1906年,福建永安人劉佐成與同鄉李寶焌在全閩師范學堂畢業後被清政府選送赴日本留學,就讀於工兵航校及早稻田大學。受美國萊特兄弟和旅美華僑馮如研製飛機並成功飛行的鼓舞,劉李二人滿腔熱情地投入到飛機的研製。
1910年,在一些愛國華僑的資助下,劉李二人在日本合作自製了「飛機一號」。因使用日本的飛機場不便,無法試驗。同年8月,在清政府撥款,在北京南苑軍用操場內建築廠棚試造飛機。
1911年3月,劉李二人在國內自造的「飛機二號」,但飛行時因發動機軸損壞,墜落失敗。劉佐成身負重傷,從此不再駕機。
1910年11月19日,李寶焌、劉佐成發起成立航空研究會,在《大公報》發表《航空研究會發起及簡章》提醒國民:世界航空事業剛剛起步,中國要抓住機遇,「勿再事事落人之後」。這一年12月,上海《東方》雜志發表了李寶焌的《研究飛行機報告》,這是我國最早的一篇航空論文。
4. 飛機的發明發展史
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發明之一,是飛機的誕生。人類自古以來就夢想著能像鳥一樣在太空中飛翔。而2000多年前中國人發明的風箏,雖然不能把人帶上太空,但它確實可以稱為飛機的鼻祖。
本世紀初在美國有一對兄弟他們在世界的飛機發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就是萊特兄弟。在當時大多數人認為飛機依靠自身動力的飛行完全不可能,而萊特兄弟確不相信這種結論,從1900年至1902年他們兄弟進行1000多次滑翔試飛,
終於在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並且獲得試飛成功。他們因此於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這是人類在飛機發展的歷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駕 駛他們製造的飛行器員進行首次持續的、
有動力的、可操縱的飛行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國巴黎展覽會上,有一架飛機在表演時墜毀。駕駛員被拋出燃燒的機艙。但是,這架飛機卻引起人們很大關注。因為它使用的一台新型發動機。設計者就是飛機駕駛員本人,他是羅馬尼亞人,名叫亨利·科安達,畢業於法國高等技術學校。他設計的發動機是用一台50馬力的發動機使風扇向後推動空氣,同時增設一個加力燃燒室,使燃氣在尾噴管中充分膨脹,以此來增大反推力。這就是最早的噴氣發動機。
本世紀30年代後期,活塞驅動的螺旋槳飛機的最大平飛時速已達到700公里,俯沖時已接近音速。音障的問題日益突出。前蘇、英、美、德、意等國大力開展了噴氣發動機的研究工作。德國設計師,奧安在新型發動機研製上最早取得成功。1934年奧安獲得離心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專利。1939年8月27日奧安使用他的發動機製成He-178噴氣式飛機。
噴氣發動機研製出之後,科學家們就進一步讓飛機進行突破音障的飛行,經過10多年之後這項工作終於被美國人完成了。
1947年10月14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桑格菲爾地區,貝爾公司試飛能沖破音障的飛機。上午10時一架巨大的B-29轟炸機,在機艙下懸掛著一駕造型奇特的小飛機起飛了。這架小飛機命名為X-1火箭飛機。X-1飛機裝有4台火箭發動機,總推力2700公斤,使用的燃料是危險的液氫和酒精。當B-29轟炸機把它從空中放下的時候,它的4台火箭發動機相繼點火,聲如雷鳴。當飛機發動機啟動1分28秒後,馬赫數達到1
5. 牛胰島素的發明者是誰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三個單位聯合,以鈕經義為首,由龔岳亭、鄒承魯、杜雨蒼、季愛雪、邢其毅、汪猷、徐傑誠等人共同組成的協作組於1965年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經過嚴格鑒定,它的結構、生物活力、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為人類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這項成果獲1982年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
(5)桑格發明了擴展閱讀
研究歷史
1、結構
就選擇了進行研究。
1952年,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通過研究一種分子量小但具有蛋白質全部結構特徵的牛胰島素材料,搞清楚了牛胰島素的G鏈和P鏈上所有氨基酸的排列次序以及這兩個鏈的結合方式。
第二年,他宣布破譯出由17種51個氨基酸組成的兩條多肽鏈牛胰島素的全部結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搞清楚一種重要蛋白質分子的全部結構。桑格因此研究成果獲得了195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2、研究步驟
1959年突破了把天然胰島素拆分成兩條鏈,再把它們重新合成為胰島素的難題,重新合成的胰島素是和原來活力相同、形狀一樣的結晶。
在合成了胰島素的兩條鏈後,用人工合成的B鏈同天然的A鏈相連接。這種牛胰島素的半合成在1964年獲得成功。再把經過考驗的半合成的A鏈與B鏈相結合。
6. 求!! 誰能幫我總結一下高中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二中涉及到的生物學家的名字~發明~以及做的相關實驗!!
必修一第一章
1、19世紀30年代, 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動物學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論證生物界的統一性(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2.、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
1543年比利時的維薩里 發表巨著《人體構造》揭示人體器官水平的結構
法國比夏 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層次的結構——組織構成
1665年英國科學家虎克(R·Hooke)用顯微鏡觀察植物木栓組織並發現由許多規則的小室組成,並把「小室」稱為——細胞
荷蘭著名磨鏡技師列文虎克,用自製顯微鏡觀察到不同形態的細菌、紅細胞和精子等。
義大利的馬爾比基用顯微鏡廣泛觀察了動植物的微細結構。但是他們並沒有用「細胞」來描述其發現。
1838年施萊登提出細胞是構成植物的基本單位,施旺發現研究報道《關於動植物的結構和一致性的顯微研究》
耐格里用顯微鏡觀察了多種上植物分生區新細胞的形成,發現新細胞的產生原來是細胞分裂的結果。
1858年,德國的魏爾肖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第2章
英國科學家桑格經過10年努力,終於在1953年測得牛胰島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1965年我國科學家完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全部合成
第3章
1、美國細胞生物家克勞德摸索出採用不同轉速對破碎的細胞進行離心的方法,將細胞內的不同細胞分開。——定性定量分離細胞組分的經典方法
2、比利時的德迪夫發現了溶酶體
3、羅馬尼亞的帕拉德,改進了電子顯微鏡,發現了核糖體和線粒體結構,1960年,帕拉德向人們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細胞「超微活動圖」。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質合成並運輸到細胞外的過程
第4章
1、19世紀末,歐文頓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的
2、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用丙酮從人的紅細胞中提取脂質,得出細胞膜中的脂質必然排列為連續的兩層
3、1959年,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靜態模型)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動鑲嵌模型
5、1988年美國科學家阿格雷成功地將構成水通道的蛋白質分離出來。
1998年美國科學家麥金農測出了鉀離子通道的立體結構。
第5章
1、177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札尼(L.Spallanzani,1729- 1799),通過實驗證明,胃液有化學性消化作用。
2、關於酶本質認識
1857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通過顯微鏡觀察,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細胞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的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認為引起發酵的是酵母細胞中某些物質
德國化學家畢希納將酵母細胞中引起發酵的物質稱為釀酶
美國科學家薩姆納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結晶,並且通過化學實驗證實脲
酶是蛋白質
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3、1817年,兩位法國科學家首次從植物中分離出葉綠素。
1865年,德國植物學家薩克斯,發現葉綠素並非普遍分布在植物的整個細胞中,而是集中在一個個更小結構里,後人稱葉綠體。
4、1880年,美國科學家恩格爾曼,發現好氧細菌是只向葉綠體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要求看必修一P100分析)
5、1771年, 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 18o4),通過實驗發現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1779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發現普利斯特利的實驗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綠葉才能更新污濁的空氣,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釋放的究竟是什麼
1845年,德國科學家梅耶,提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1864年,德國植物學家薩克斯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1880年,科學家恩格爾曼證明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場所
1939年,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利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氣來自水。
20世紀40年代美國科學家長爾文用小球藻做實驗,14C標記CO2追蹤,探明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碳的途徑——卡爾文循環
第6章
1958年,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取胡蘿卜韌皮部的一部分細胞,放入植物激素、無機鹽等物質的培養液中培養,這些細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長,形成細胞團塊——根、莖、葉——植株
必修2第1章
1、19世紀中期,孟德爾(G.Mendel,1822-1884),奧國人,通過豌豆等植物的雜交試驗,於1865年,在當地的自然科學研究學會上宣讀了《植物雜交試驗》論文,提出了遺傳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證為「遺傳學之父」。
2、1909年,丹麥生物學家約翰遜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叫做基因
第2章
1、1903年,美國遺傳學家薩頓用蝗蟲細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細胞形成過程,發現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即等位基因分離與減數分裂中同源染體的分離非常相似
2、英國科學家摩爾根利用果蠅為實驗材料,證實基因在染色體上,摩爾根被稱為染色體遺傳理論的奠基人,發現了基因的連鎖互換律,人們稱之為遺傳第三定律
3、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兼物理學家道爾頓,第一個發現色育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色育患者
第3章
第1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1928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過實驗推想,已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
1944年, 美國科學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過實驗證明上述「轉化因子」為DNA,也就是說DNA才是遺傳物質。
1952年,赫爾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在噬菌體中,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2、DNA分子結構和復制
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J.D.Watson,1928一)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維爾金斯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威爾金斯及同事提供DNA衍射圖譜
1952年奧地利生物化學家查哥夫提供重要信息A=T G=C
第7章
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提出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l9世紀(1859年),達爾文,在其《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生物進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