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發明6
Ⅰ 圍棋是怎樣發明的
圍棋,本是我國傳統棋藝之一,它比象棋出現得更早,至少已有2500多年歷史。由於傳專到日本和歐美各國,現已成為屬國際性的棋藝。
圍棋何時發明?何人發明?1600年前的古書《博物志》說是堯創造以教其子丹朱。又有人說是舜發明以教其子商均。這些都是傳說,並不可靠。迄今發現的有關圍棋的最早的文字是《左傳》中以圍棋來比喻衛國國政的記載,說的是公元前559年的事情,距今2500多年了。2400年前的古書《論語》和2 300年前的古書《孟子》都提到圍棋(當時叫「弈」)。據此看,圍棋歷史有2500年以上,是不會錯了。至於圍棋傳往外國(以傳往日本為例),也有1000年以上。
圍棋在古代頗為風行,文人學士,封建帝王、戰將謀士,以至才人淑女、僧尼黃冠都常以弈為尚。中國向有琴棋書畫並稱之說,可見圍棋已成為傳統文化的一環。
Ⅱ 圍棋在那個時代發明
圍棋是一個智力游戲,起源於中國,古代稱為弈,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可以說是棋內之鼻祖,相傳已有容4000多年的歷史。據《世本》所言,圍棋為堯所造。晉張華在《博物志》中亦說:"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堯、舜是傳說人物,造圍棋之說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圍棋起源之早。
Ⅲ 圍棋最早誰發明的
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堯帝很憂慮,散宜氏所生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游手好閑,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讓人推著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盪來盪去,高興地連飯也顧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親的話也不聽了。散宜氏對帝堯說:「堯啊,你只顧忙於處理百姓大事,兒子丹朱越來越不像話了,你也不管管,以後怎麼能替你干大事呀!」堯帝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便對散宜氏說:「你讓人把丹朱找回來,再讓他帶上弓箭到平山頂上去等我。」 這時丹朱正在汾河灘和一群人戲水,忽見父親的幾個衛士,不容分說,強拉扯著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裡,對他說:「你父帝和母親叫你來山上打獵,你可得給父母裝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領我又沒學會,咋打獵呢?丹朱看山上荊棘滿坡,望天空白雲朵朵,哪有什麼兔子、飛鳥呢?這明明是父親母親難為自己!「哼,打獵我就是不學,看父母能把我怎麼樣!」衛士們好說歹勸,丹朱就是坐著動也不動。一夥人正吵嚷著,堯帝從山下被侍從攙扶著上來了,衣服也被刮破了。看到父帝氣喘吁吁的樣子,丹朱心裡不免有些心軟,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個喏:「父帝這把年紀要爬這么高的山,讓兒上山打獵,不知從何說起?」堯帝擦了把汗,坐到一塊石上,問:「不孝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歲了,還不走正道,獵也不會打,等著將來餓死嗎?你看山下這么廣闊的土地,這么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點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嗎?」丹朱眨了眨眼晴,說:「兔子跑得快,鳥兒飛得高,這山上無兔子,天上無飛鳥,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聽你的話,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兒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堯帝一聽丹朱說出如此不思上進、無心治業的話,嘆了一口氣說:「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著哩。」丹朱聽父帝不叫他打獵,改學下石子棋,心裡稍有轉意,「下石子棋還不容易嗎?坐下一會兒就學會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親立即教他。堯帝說:「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東西,你只要肯學就行。」說著拾起箭來,蹲下身,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讓衛士們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著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帝堯教子下棋還是那樣的盡心盡力。在衛士們的催促下,父子們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臉,回到平陽都城。圍棋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裡踏實些。堯帝對散宜氏說:「石子棋包含著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場,怏怏而終。帝堯也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經過他三年嚴格考察認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學堯帝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後的陶器上便產生圍棋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今龍祠鄉晉掌村西山便有棋盤嶺圍棋石刻圖形遺跡
Ⅳ 圍棋是誰發明的
圍棋起源於中國,帝堯發明的,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
圍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黑白版二色圓形棋子進權行對弈,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線段將棋盤分成361個交叉點,棋子走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後不能移動,以圍地多者為勝。因為黑方先走佔了便宜,所以人為規定黑方局終時要給白方貼子。
中國古代圍棋是黑白雙方在對角星位處各擺放兩子(對角星布局),為座子制,由白方先行。現代圍棋取消了座子規則,黑先白後,使圍棋的變化更加復雜多變。圍棋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棋盤游戲。
(4)圍棋發明6擴展閱讀
圍棋術語
1、氣:在棋盤上與棋子緊緊相鄰的空交叉點,單獨一個棋子的氣數不超過四氣,但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連的棋子則可以有四氣以上。在對方棋子的活路上落子緊迫,稱為「緊氣」。
2、提:無氣的棋子要被提子,拿離棋盤。提吃對方的棋子,稱為「提子」。
3、目:棋盤上,被一方棋子所圍的空白交點,稱為「目」。
4、地:活棋所包圍的目數和活棋本身之總和,稱為「地」。
5、空:用棋子圍成的地域。
6、劫:雙方可以輪流提取對方棋子的情況。圍棋規則規定,打劫時,被提取的一方不能直接提回,必須在其他地方找劫材使對方應一手之後方可提回。
Ⅳ 圍棋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圍棋的起源在中國流傳最久最遠的說法是「堯造圍棋,丹朱善之」。這句話版據傳是出自已佚名權的《世本》一書,《世本》相傳成書於戰國時期,司馬遷曾採用過不少《世本》中的資料,但《世本》並沒有流傳下來,現在能見到的多是明、清文人的輯本。
根據比較可靠的考證,圍棋不是一發明出來就完善到今天這個樣子——橫豎十九道。敦煌及河北等地就曾出土過十七道的圍棋盤和圍棋子及其他資料。至於相傳堯或舜造圍棋一說,頗相似於神農氏嘗百草,有巢氏造房子等的傳說,古時候的人們願把某項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歸結到某個「大」人物身上,以表達對這項發明與發現的肯定和敬佩之情。
《大英網路全書》中說:「圍棋,公元前2356年起源於中國」。《美國網路全書》說:「圍棋於公元前2300年由中國發明。」公元前2356年,即堯即位元年,顯然世界上最權威的網路全書,所依據的也是中國「堯造圍棋」的傳說。
另一個關於圍棋起源的有名傳說是「河圖」、「洛書」說。相傳在遠古的伏羲氏時代,黃河裡跳出一匹龍馬,馬背畫著一幅圖畫,人們稱之為「河圖」。大禹治水時,洛水裡現出一隻神龜,神龜背上也畫有一幅圖,名「洛書
Ⅵ 圍棋是誰發明的
帝堯所作的。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它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圍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線段將棋盤分成361個交叉點,棋子走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後不能移動,以圍地多者為勝。
因為黑方先走佔了便宜,所以人為規定黑方局終時要給白方貼子。中國古代圍棋是黑白雙方在對角星位處各擺放兩子(對角星布局),為座子制,由白方先行。
現代圍棋由日本發展而來,取消了座子規則,黑先白後,使圍棋的變化更加復雜多變。圍棋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棋盤游戲。
(6)圍棋發明6擴展閱讀:
堯(約前2188—前2067年),姓伊祁,號放勛,古唐國人(今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五帝」之一。
堯為帝嚳之子,母為堯母慶都。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寺鄉),輔佐摯。十五歲,改封於唐地(今河北唐縣),號為陶唐氏。
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堯從兄長帝摯那裡繼承帝位,並禪讓於舜。
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
參考資料:網路----圍棋
Ⅶ 圍棋的發明年代在多少年以前
圍棋的發明年代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196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就採納這種說法,將其確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也鮮有記載。到東漢初年,社會上還是「博行於世而弈獨絕」的狀況。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
(7)圍棋發明6擴展閱讀:
規則:
圍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線段將棋盤分成361個交叉點,棋子走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後不能移動,以圍地多者為勝。
因為黑方有先行佔地之利,故而規則人為規定黑方局終時要給白方貼子。圍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棋盤游戲。中日韓等各國制定的競賽規則略有不同。
棋子的氣:
一個棋子在棋盤上,與它直線緊鄰的空點是這個棋子的「氣」。棋子直線緊鄰的點上,如果有同色棋子存在,則它們便相互連接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它們的氣也應一並計算。棋子直線緊鄰的點上,如果有異色棋子存在,這口氣就不復存在。如所有的氣均為對方所佔據,便呈無氣狀態。無氣狀態的棋子不能在棋盤上存在,也就是——提子。
提子:
把無氣之子提出盤外的手段叫「提子」。提子有二種:下子後,對方棋子無氣,應立即提取。下子後,雙方棋子都呈無氣狀態,應立即提取對方無氣之子。
拔掉對手一顆棋子之後,就是禁著點(也叫禁入點)。棋盤上的任何一子,如某方下子後,該子立即呈無氣狀態,同時又不能提取對方的棋子,這個點,叫做「禁著點」,禁止被提方下子。
Ⅷ 圍棋什麼時侯發明
圍棋,在我國古代稱為弈,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可以說是棋之鼻祖,相傳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世本》所言,圍棋為堯所造。晉張華在《博物志》中亦說:「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舜是傳說人物,造圍棋之說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圍棋起源之早。
【春秋、戰國時期】
圍棋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元前559年,衛國的國君獻公被衛國大夫寧殖等人驅逐出國。後來,寧殖的兒子又答應把衛獻公迎回來。文子批評道:「寧氏要有災禍了,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用「舉棋不定」這類圍棋中的術語來比喻政治上的優柔寡斷,說明圍棋活動在當時社會上已經成為人們習見的事物。
【秦、漢、三國時期】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鮮有記載。《西京雜記》卷三曾有西漢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人」的記述,但這類記載亦是寥如星辰,表明當時圍棋的發展仍比較緩慢。到東漢初年,社會上還是「博行於世而弈獨絕」的狀況。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於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發現了一件石質圍棋盤,此棋局呈正方形,盤下有四足,局面縱橫各17道,為漢魏時期圍棋盤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與漢魏間幾百年頻繁的戰爭相聯系,圍棋之戰也成為培養軍人才能的重要工具。東漢的馬融在《圍棋賦》中就將圍棋視為小戰場,把下圍棋當作用兵作戰,「三尺之局兮,為戰斗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當時許多著名軍事家,像三國時的曹操、孫策、陸遜等都是疆場和棋枰這樣大小兩個戰場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王粲,除了以詩賦名著於世外,同時又是一個圍棋專家。據說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對圍棋之盤式、著法等瞭然於胸,能將觀過的「局壞」之棋,重新擺出而不錯一子。 我國圍棋之制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重要變化,主要是在於局道的增多。魏晉前後,是第一次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魏邯鄲淳的《藝經》上說,魏晉及其以前的「棋局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與前面所介紹的河北望都發現的東漢圍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的《棋經》卻載明當時的圍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表明這時已流行19道的圍棋了。這與現在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當時的圍棋已初步具備現行圍棋定製。
【南、北朝時期】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南史·柳惲傳》載:"梁武帝好弈,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見棋類活動之普遍。現在日本圍棋分為"九段"即源於此。上述這些變化,極大地促進了圍棋游藝技術的提高,為後來圍棋游藝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向國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唐、宋、元時期】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游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這時的圍棋,已不僅在於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增長智慧。弈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為風雅之事,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藝娛樂項目。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187號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圖》絹畫,就是當時貴族婦女對弈圍棋情形的形象描繪。當時的棋局已以19道作為主要形制,圍棋子已由過去的方形改為圓形。1959年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瓷質圍棋盤,唐代贈送日本孝武天皇、現藏日本正倉院的象牙鑲鉗木質圍棋盤,皆為縱橫各19道。中國體育博物館藏唐代黑白圓形圍棋子,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圓形棋子等,都反映了這一時期圍棋的變化和發展。 唐代"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是中國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標志。所謂棋待詔,就是唐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棋手。當時,供奉內廷的棋待詔,都是從眾多的棋手中經嚴格考核後入選的。他們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藝,故有"國手"之稱。唐代著名的棋待詔,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及唐信宗時的滑能等。由於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制度從唐初至南宋延續了500餘年,對中國圍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唐代始,昌盛的圍棋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越出國門。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帶回,圍棋很快在日本流傳。不但涌現了許多圍棋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製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來唐入貢的日本國王子所帶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則是用集真島上手談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中國有來往,特別是新羅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圍棋的交流更是常見之事。《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高手楊季鷹與新羅的棋手對弈的情形,說明當時新羅的圍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為冠,李沖、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為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為冠的京師派。這三派風格各異,布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為士大夫壟斷的圍棋,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涌現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游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 隨著圍棋游藝活動的興盛,一些民間棋藝家編撰的圍棋譜也大量涌現,如《適情錄》、《石室仙機》、《三才圖會棋譜》、《仙機武庫》及《弈史》、《弈問》等20餘種明版本圍棋譜,都是現存的頗有價值的著述,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圍棋技藝及理論高度發展的情況。 滿族統治者對漢族文化的吸收與提倡,也使圍棋游藝活動在清代得到了高度發展,名手輩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過柏齡、盛大有、吳瑞澄諸為最。尤其是過柏齡所著《四子譜》二卷,變化明代舊譜之著法,詳加推闡以盡其意,成為傑作。 清康熙末到嘉慶初,弈學更盛,棋壇涌現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稱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風奇巧多變,使其後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寧人,並同於少年成名,人稱"海昌二妙"。據說在施襄夏30歲、范西屏31歲時,二人對弈於當湖,經過10局交戰,勝負相當。"當湖十局"下得驚心動魄,成為流傳千古的精妙之作。
Ⅸ 圍棋是誰發明的起源於何時
圍棋起源於中國,相傳是堯發明的,春秋戰國時代即有記載。
作為古代四大藝術(琴棋書畫)之一的圍棋,起源目前比較為人們所接受的觀點是「堯造圍棋」。關於「堯造圍棋」的記載,能考證到的文字有戰國時的文獻《世本》:「堯造圍棋,丹朱善之。」
西晉張華在《博物志》中繼承並發展了這種說法: 「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若白: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從這里的文字記載來看,圍棋一開始便作為「教」的工具、具備開智功能為大家所接受。
196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就採納這種說法,甚至將其確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擴展資料:
圍棋的發展與傳播:
春秋戰國時期,圍棋已在社會廣泛流傳了。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後,有關圍棋的活動變得鮮有記載。到東漢初年,社會上還是「博行於世而弈獨絕」的狀況。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
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南史·柳惲傳》載:「梁武帝好弈,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見棋類活動之普遍。
隨著隋帝國對外的政策,高句麗、新羅、百濟把圍棋帶到了朝鮮半島,遣隋使把圍棋帶到了日本國,然後逐漸流傳到歐美各國。
圍棋傳到歐洲的時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是17世紀中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不少歐洲人都以為圍棋是日本人發明的。後來他們才逐漸知道,圍棋實際上最早出現於中國。
有學者認為,圍棋蘊含著漢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中國古代圍棋是黑白雙方在對角星位處各擺放兩子(對角星布局),由白棋先行。現代圍棋由日本發展而來,取消了座子規則,黑先白後,使圍棋的變化更加復雜多變。圍棋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棋盤游戲之一。
Ⅹ 圍棋何時發明的
圍棋大約在4000多年前由堯發明。
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為弈,可以說回是棋答之鼻祖,圍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張華在《博物志》中繼承並發展了這種說法:「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196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就採納這種說法,甚至把圍棋發明的確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堯作,春秋戰國時代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