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靈魂的人
1. 如何創造出有靈魂的人物
文/余小魚圖/網路
說起人物描寫,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前在學校上語文課,孔夫子般的語文老師在講台上吐沫橫飛地講著閱讀理解,教我們如何通過人物的外貌描寫判斷性格,如何通過語言動作以及心理活動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觀。長大以後寫作的熱情依然在,可每每寫到人物的時候還是遲遲不敢下筆,總覺得寫不好,寫出來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
最明顯的,就是外婆去世的時候,我跪在棺材旁邊一邊默默流眼淚,一邊暗暗決定一定要用文字記下與外婆的點點滴滴。可是如今外婆三周年忌日已經過了,我卻還沒有寫下只言片語,真是慚愧。不是不想寫,更多的時候是提起筆卻又不知從何寫起,總覺得文字太稚嫩,難以表達心中那份尊敬和思念。
直到最近遇到《創造難忘的人物》這本書,看作者琳達?西格關於創造人物娓娓道來,頓時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雖然想要的人物形象還不能完整的刻畫出來,但是不再那麼懼怕了,有一種信念充斥著:一定可以寫好的,只要去寫。
作者琳達?西格是好萊塢資深編劇顧問,從1981年起為2000多部劇本和100多部電影擔任策劃咨詢工作,並在30多個國家教授劇本寫作。在《創造難忘的人物》這本書里為塑造人物提供了體系化的指導和各種有效技巧。大致內容包括:從輪廓描寫到深入刻畫情感層次、心理情結,手把手教你設定人物;妙用輔助人物和次要人物,巧妙編織人物關系,幫你寫出有活力的群像戲。本書還打破非現實人物的「次元壁」,解析如何把握幻想人物、非人類人物的性格尺度。
筆者表示,無論你用什麼人作為你人物的原型――和你非常親密的人,你觀察過的人,你自己或者很多人物細節的組合,創造人物通常都以有力的刻畫開始,生動的第一印象給予了你對人物的感覺。
你可能觀察了人物的生理特徵――他長得什麼樣?他怎麼走路?你可能想在一個人物遭遇危機時對其進行探索――他或她將如何行動和反應?你可以從直覺開始判斷這個人在意哪些事。
創造人物有六個階段。盡管你不一定按照如下的順序,但這些階段必須包括:
■通過觀察和體驗,得到第一個想法。
創作者創造人物時使用的很多素材都來自對微小細節的觀察。
卡爾?索泰談到了他在某餐館里觀察到一個不尋常的人物。這一真實生活場景幫助他向全班學生闡釋怎樣把觀察和想像結合起來。
「我那時在華盛頓特區開了一個研討班,討論的是人物。學生們提出了很多令人期待的人物――一個有著金子般心靈的妓女、一個表面快樂內心痛苦的胖子等。午餐時我在咖啡店裡遇到了一個人。他拿著一碗湯和一把餐刀。我一面看他一面琢磨,他要把什麼泡在裡面?他的盤子里放著一個麵包卷和一塊看起來又冷又硬的黃油。他很隆重地撕開包裝,把刀子插進黃油,挑著放進湯里融化,然後再把黃油塗在麵包卷上。顯然,這就有其意義――用熱湯融化黃油來抹麵包。我於是便想到:『這個人的個性如何?這一行動告訴別人什麼?』我回到班上,把這事跟他們說了。我們就用這個腳本問了一些關於這個人物的問題――他可能是什麼人?為什麼?他多大歲數?――這比他們之前通過觀察得出來的東西要好上十倍。」
■對人物進行粗線條刻畫。
首先是整合體驗。
無論你從哪裡開始創造人物,你最終都要用到自己的體驗。要想把人物寫好,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沒有人能告訴你,你是否寫出了可信的、真實的、合情合理的人物。你必須依靠自己對關於人物一切的內在感覺。
―位又一位的創作者強調了寫作的這一方面。「無論我知道什麼,我都是從自己的體驗得來的」詹姆斯.迪爾登說,說,「最終,作家必須描繪他自己。我身上有亞歷克絲,也有丹。如果你沒有體驗,那就出去找。我寫的所有人物都源於我自己。我從內心開始描寫。我總是在想,我在這樣的情境下會如何反應?」
卡爾?索泰對此表示贊同:「我認為你一定要找到人物,即你自己的因素。不見得每個人物都得是自傳,但你要經常問自己:『你想成為哪個人物?你希望自己擺脫什麼?』這樣當你開始寫故事時――只有你會寫――你就把自己的寫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上。所以,無論什麼人物,即使是輔助人物,我都試圖尋找其與我個人真正一致的部分。」
其次是外貌描寫。
外貌描寫都有什麼作用呢?首先,它能喚起聯想――暗示出人物的其他狀況。從你的寥寥幾行描寫中,讀者就開始聯想到其他的特徵並想像到附加的細節。
不妨根據以下的描寫發揮一下你的想像力。這句描寫取自我的客戶羅伊?羅森布拉特的劇本《火眼》:「一個長相甜美的傢伙,可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工作。」
想到其他品質了嗎?你可能會開始想到他的厭倦。你是否懷疑他是個憤世嫉俗者?你也許會因為他的面孔覺得他可愛,但是你也會為他和工作以及同事間的沖突感到困惑。他怎麼會花那麼長的時間?也許他筋疲力盡了?你可能會為他感到難過,甚至是移情。你開始想到他走路和說話的樣子嗎?
在小說中,人物描寫創造出的細節能夠使人物很快被辨認出來。
■尋找人物的核心,以創造人物的合理性。
人物應該是前後一致的。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可以預知的或是一成不變的。這意味著人物要像真人一樣有某種核心的個性,這樣才能界定他們的本質並使我們得以預期他們的行動。如果人物偏離了這一核心,他們就會變得難以置信,就會變得無意義和沒道理。
人物的品質不是單獨存在的。一個具有連貫性的人物具有某些已確定的品質,已確定的品質反過來又暗示出其他的品質。
注意,一系列特性的組合就暗示出人物的其他品質。一個精於門德爾松音樂的人可能會熟知維米爾和倫勃朗的繪畫;一個在農場長大的人可能懂得修理拖拉機和汽車,懂得看天氣;一個成功的股票經紀人也許對日本的經濟模式有所了解。
盡管這一切看似顯而易見,但是很多人物未必就具有預期中的連貫性。有些母親就不會留意從街對面傳來的孩子哭聲;有些在巴西長大的人在阿姆斯特丹的餐館里聽到鄰桌傳來葡萄牙語時也未必有所反應。在電視劇中我見過不少人物,他們本應具有精確持久的記憶,結果卻記不得眾所周知的日期或廣受歡迎的流行音樂作曲家的名字。
缺乏連貫性的人物就是這個樣子。如果創作者出於某種原因,刻意用這種方式設定人物,那麼他就應該設定得更明確一些。否則看起來就像創作者對這種不合情合理毫無意識似的。
■尋找人物身上的矛盾之處,以創造人物的復雜性。
自然人就是自然人,而虛構人物總比?系列列合理品質的組合更豐滿一些。人是無理性的、不可預知的。他們經常做出讓我們感到奇怪和震驚的事情,改變我們對他們的預想。許多特性只有在我們認識?個人很長時間之後才能了解到。這些都是細節,而且不易顯現出來。但是,我們會覺得它們特別引人注目,因為它們能為我們描繪出一個特定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矛盾性經常會成為創造絕妙的、獨特的人物的基礎。
在《飄》中,我們一開始把郝思嘉看作一個浪盪女子。我們會期待她勾引和玩弄男人――這對她的性格來說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我們也會驚訝於她在學校里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驚訝於她身處危機時的清醒頭腦,驚訝於她的堅強、果決和潑辣。
■添加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進?步充實人物。
如果你創造的人物只有連貫性,那麼他們仍然會是立體的。如果你添加了一些矛盾性,那麼你的人物就會獨特得多。如果你想進一步深化人物,那麼還有其他一些你可以添加的品質一一你可以在價值觀、態度和情感上拓展他們。
情感深化了人物的人性。在許多好故事裡,我們都會對人物產生移情。
態度涵蓋了觀點、視點、人物在特定情境下採取的特定傾向,他們可以深化和定義人物,顯示一個人物如何看待生活。人物對他人、對自己、對情境、對特別的話題都有其態度。
通過人物表達價值觀對創作者而言是表達自己信念的好機會。但又時,這些價值觀――關心的事物、哲學、信仰體系一一是創作者觀察到並充實到人物中去的,價值觀並不一定傳達出創作者自己的觀點。
把價值觀和特定人物相結合並不意味著你的人物需要討論他們的信念。相反,你要通過人物的行為,通過沖突,通過人物態度來傳達價值觀。
■添加細節使人物非凡而獨特。
如果你在人物中灌注了情感生活,灌注了特定的態度和價值觀,那麼他們就會是多維的。但是另外還有一步才能使人物成為原創性的、獨一無二的,這就是添加細節。
行為――人們做事的方式――標示出兩個在生理外貌或觀點上相似的人物之間的差異。千人有千面,正是小細節使他們獨特和非凡。
細節可以是人的行動、行為、語言用法、儀態、衣著、笑聲、面對特定情境時採取的特殊方法等等。
最後,筆者強調創造人物的過程是隨時都在進行的。即使沒在寫作,編劇、作家們也在積累細節,向現實尋找靈感和想法。正如廣告導演喬?賽德邁爾所言:「它總是從現實開始,即使我要復制,我也得復制現實。」
我是余小魚,八零後老女孩,以夢為馬,文字做韁,尋一場遇見。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2. 請問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是誰創造了靈魂求解!
可能你覺得人到頭來也不過死,死了之後,一切就失去了意義。活著,要說沒意思,那回也確實沒意思,答每天為瑣碎的事情奔波忙碌。但是要說有意思,那也是有意思的,比如各種歡笑的時刻,各種經歷和體驗都有意義。雖然你最後什麼也帶不走,但是,至少你曾經體驗過。
如果你非要問是為了什麼,那每個人的答案當然不那麼相同。生命就像一杯水,它願不願意變成水它都註定是水,你問它的作用,有的人說是喝的,有的人說澆花的,這種意義其實是這杯水的擁有者自己決定的,你活著是為了什麼,別人不可能清楚,關於靈魂,我只能說,還是個不確定的東西
3. 人類的靈魂是怎麼「生」的或怎麼「創造」出來的
我從佛教的理論來回答:
1.佛教沒有」靈魂」.佛教有」神識」.二者差別巨大回.
2.神識答不是不會死.而是照樣會生死.有生死.能保持相似的連續性.是因為等無間緣的作用.
3.神識也會發生變異.是因為因果的作用.也稱為因緣和增上緣的作用.
所以.在佛教中:
1.神識屬於非斷非常.有的外道認為」斷」.例如:唯物主義形而上學.有的外道認為」常」.例如:基督教.
2.佛教特別注重因果.因果是佛教的重大法則.
4. 是誰創造了每個人的靈魂
意識從哪裡來?意識是什麼?
1、各種學科,都各自從一定角度描述意識。其實,都還弄不明白。
人,對自身,都還是比較無知的。生理都如此;心理更加是這樣。
意識現在還是一個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一般認為意識是人對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認知的清晰程度。研究者們還不能給予它一個確切的定義。
意識的定義非常簡單,就是認識和知道事物的存在的那個。意識本來就是精神同一種用法。理性從意識而來,真理是觀念等同,跟心理無關。
意識是一種生命的能量,必須流動,就像電腦硬碟必須在電流作用下轉動,電腦才能工作。所以,意識就是意識流,就是生命流。
2、人的意識,因其物理感知系統的特殊性,使其有能力掌握語言和文字。這就意味人們的經驗和科學可以通過語言和文字得到傳承,並積累到社會意識中去。在這樣的積累之下,人類的科學進步日益發達,從而使人的意識極大程度地領先於地球上的其它生命體。通常人類特有的意識被稱之為:思想。
意識的運作機制,與電腦的程序基本類似,可電腦程序或者人工智慧,卻永不能達到人類思想的高度。唯一的原因,即是人工智慧不具有生物的本質——自我意識,從而不可能真正替代人類的智慧。
任何生命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系統,身上應該都帶有一個類似於系統軟體那樣的東西,我們可以把這種東西稱作生命的「靈魂」。
從這一點來推導,我們認為,靈魂應該是存在的。否則我們不可能在對人腦結構已經有如此深入的了解之後,對於意識如何形成的問題仍然一無所知。假如不存在靈魂,人體這台機器為什麼能夠自動運轉就無從解釋,人類為什麼能夠擁有意識的問題就無法回答。
終極問題是:人類的意識從何而來?人有靈魂嗎?這個地球文明水平的科學,已經無法明白。
3、【此條保留】(能夠接受再說)AI為什麼沒有能夠產生意思?因為【人】造的。
人是神造的?神造人、大腦,才會有意識。
3、芸芸眾生,人即是生物電腦!【神】造。佛創建世界。
AI:Artifical Intelligency,人工智慧。人造的。
新創一詞:DI:Divine Intelligency。神聖智慧。
=============獨家研究!==============
5. 人類的形體是上帝創造的,但靈魂不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把自己的靈魂給了人類,誰創造了靈魂
上帝把宇宙創造的那麼大,為什麼把人類創造在一個在宇宙中根本找不到的塵埃裡面?證明它對於人類根本不負責任。甚至它根本不知道人在哪裡。
6. 有名人說:「創新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舉三個例子說說你准備如何踐行創造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走過了以資源消耗性快速發展階段之後,在戰略上突然發現:整個民族精神文化陷入一種新困境,這就是缺少創新思維和科學創造力支撐民族復興之路,越走越窄了,喪失了原創精神和文化選擇能力民族,在國際上根本不會有競爭力;一個依賴和模仿他人技術國家,永遠不會獲得世界的承認。如今,全球化進程中更多顯現為依靠科技進步創新力量,才能夠迅速改變整個民族國家社會財富積累方式。掌握核心技術力量才能夠快速改變民族國家的地位。生活在一個資源約束性的全球化過程中,人們面臨著愈來愈嚴峻生態環境危機,新一輪生態資源戰爭正在悄然的走近我們,決定這一切關鍵的問題,就是能否在創新中選擇一條道路,以更少地消耗外部資源,更多的創造社會財富,更好的依賴人類創新力量,解決人類未來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中國現代社會,在轉型中渡過了一個快速積累過程,目前突出的問題,是核心創造力和原創精神缺乏或不足的問題。面對未來世界多元和多極世界的發展,世界發展出的核心始終都依賴科技進步,而支撐這一發展基礎卻是一個民族原創力。在歷史上,中國文化曾經為整個世界貢獻過四大發明,說明中華民族原創精神文化始終都是世界智慧的一個源泉;到了近代社會,中國原創力和智慧的缺乏,是面對整個世界現代性表現出來困惑,這是東方民族面對西方化科技力量顯現出來的退化。但這並不是問題核心,真正的問題是,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在近現代社會過程中面臨新的挑戰——世界的價值和標准按照西方人預設的那樣來衡量我們時,中國文化和文明受到挑戰,中國社會創新精神受到質疑。在他人創造或選擇的時間進程中,在他人科技標准下,在他人財富積累方式中,中國人是否能夠重新獲得世界原創民族精神和地位呢?這是一個許多發展中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從傳統的古老精神文化中走出來,面臨現代性社會挑戰,必須要完成整個傳統文化和精神創造性適應世界全球化進程轉型。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在過去幾千年文明進程中,中國古老文化突出的貢獻,就是原創精神和智慧給整個世界帶來文明成果,當今現代社會,整個星球都完全按照西方人的模式重塑時,中國古老智慧和創造力明顯缺失了。這是一個面對現代轉型發生的危機,是一個民族精神文化創造性發生根本改變契機,但它的核心力量依然是中國五千年積累起來的智慧和精神文化傳統,這一脈絡仍然是中國創新之路基礎。
7. 神創造了我們人類,我們人有靈魂嗎靈魂能死嗎
不見不聞,是為假。
鬼神之說源自早期人類對死亡的敬畏與不甘,才會編造出死後的世界。東西方編造內容不同,足見鬼神只說實屬無稽之談。凡事種種皆是人的幻想,總沒有實際作為證據。
子不語,怪力亂神也。
8. 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說法是誰發明創造的求答案
人類靈魂工程師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最高榮譽,這一說法究竟是誰最早提出的呢?根據世界史記載,在中世紀<大約公元1000年左右>的時候,此話是西方基督教傳教士講的。當年基督教在當地是非法的屬於邪教,當地政府捉拿打壓他們時,基督教傳教士說:「我是無罪的,我是拯救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到了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被蘇聯的總書記斯大林所用且作出修改。斯大林說:「人民教師應該成為教育家,教育家也就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此話到了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又被我國所用,中央政府提出:「人民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斯大林所提出的那句話是符合自然界客觀道理的。因為他這一說法有個前提條件,就是人民教師必須先成為教育家,成為教育家之後才屬於人類靈魂工程師。試想:一個國家能出幾個教育家?最多不超過10個吧!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最多就10個人類靈魂工程師!而我國所提出的「人民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說法是沒有附加前提條件的。眾所周知:在當今全世界有哪個國家的哪個行業被稱為「人類靈魂工程師」?只有我國的人民教師。教師作為世界各國都有的普通行業,其到底有沒有這么崇高和偉大現在暫且不談。現只針對這一說法提出質疑:我國現有1200多萬的人民教師<在職與退休>,也就說有1200多萬的「人類靈魂工程師」。只要你是人民教師,你就是「人類靈魂工程師」。見一個是一個,是100%的!根據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事情總是一分為二的,只有相對,沒有絕對」!所以「人民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這說法也許只有小學生相信。民間曾經有個笑話:有個女孩子是小學生,她在電視上看了美國全民選總統後說:「美國不民主,只有50%多的支持率就可以當上總統。中國多好啊!人大代表選舉領導時支持率都是100%!
9. 人死後的靈魂學說是誰創造的
英國科學家約翰艾克理爵士,因發現眾生靈識不滅,而榮獲了1963年諾貝爾醫學獎。據此,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全世界科學家代表舉手錶決,承認有六道輪回。(靈識就是靈魂。六道包括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 標 題: 從靈魂不滅的科學觀到1963年諾貝爾醫學獎(轉載) 自古以來,大宗教家、大哲學家等無不堅信靈魂的存在和不滅。例如猶太族的摩西、耶 穌,阿拉伯的穆罕默德,印度的釋迦牟尼,以及我國的老子和孔子等,都親證靈魂(神 識)不滅,輪回確有。大哲學家如希臘的蘇格拉底、畢達哥拉斯、柏拉圖以及德國的叔 本華等,都認定心靈不滅。畢達哥拉斯說:「不潔的靈魂,因為靈氣重濁,而墮地 獄。」義大利詩人但丁在其著作《神曲》中,也有關於地獄的描述。叔本華也說:「死 為物質生命的最後,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後」。 值得高興的是,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尖端科學家們也正在用他們的科學實驗探 索靈魂的奧秘。1963年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英國科學家約翰艾克理教授在他的獲獎論文中 說:「神經細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溝通物質,這就是靈魂的構成。人體內蘊藏著一個非 物質的思想與識力的『我』,它控制著大腦,就好比人腦指揮電腦,它使大腦內的腦神 經細胞發動工作,這種非物質的『識我』,在肉體大腦死亡之後,仍然存在並仍能有生 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英國另一位著名科學家柏頗博士經過實驗研究後,完全 同意艾克理教授的結論。柏頗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獨創的「科學正統的 辯證系統」理論,至今仍為世界科學家們所採用。他和艾克理都因特殊貢獻的科學成就 而被英國女王冊封爵位。加拿大著名神經生理學家潘非特博士也認為,人類並不僅是有 物質的軀體,必然兼有無形的非物質靈魂。英國基勒學院的麥楷博士說:「至今仍無一 種已知的學說和實驗足以推翻艾克理和柏頗博士的生物有靈魂的理論」。 六道者: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羅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此中上三道,為三善道,因其作業(善惡二業,即因果。)較優良故;下三道為三惡道,因其作業較慘重故一切沉淪於分段生死的眾生,其輪回的途徑,不出六道。所謂輪回者:是描述其情狀,去來往復,有如車輪的迴旋,在這六道中周而復始,無有不遍,故名六道輪回。 第一個問題可以回答 第二個問題難度太大 全文請看
參考資料: http://hi..com/%C4%BE%D2%EF/blog/item/736a168914b06cb50e2444eb.html
10. 人類的靈魂是上帝的靈魂,形體和肉體是上帝創造的
上帝創造了我們的靈魂和肉體。
人的靈魂不是上帝專的靈魂,而是上帝照他的靈魂的樣式來造我們屬的靈魂,我們的靈魂只有人性,沒有神性,但是上帝的初衷所造之人卻有如同上帝般美好的品質。
【創1:26】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這段經文之所以用"我們",也啟示了神的三位一體,是三者共同合作之結果。有基督,有天父,有聖靈。基督是具有人性的,比起天父更加接近我們的樣式,因此他能成為我們的長兄。因此,我們人本來的面目是何等榮耀。我們起初的人性,就是神照著他的神性而造(絕不是神把他的神性分出來一些給我們),那樣的靈魂何等美好,肉體又是不朽壞的,能靠著吃生命樹上的果子永遠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