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創造
『壹』 「作為一個女人,你得更激烈地戰斗。也就是更多地觀察,更多地思考和創造。同樣,
這段話取自關於義大利女記者,女作家奧莉婭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的一篇文章,下面例舉其中一部分:
奧麗亞娜·法拉奇於1929年6月29日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薩。
法拉奇的父親熱愛政治,他同時也是義大利積極的反法西斯分子,曾激烈對抗墨索里尼的專政,也為此付出過沉重的代價,不過這些「代價」之後都在法拉奇的非虛構文學作品中被作為使用頻率頗高的一手素材,一次次閃現出英雄般的光彩。也很多次被作為餌鉤將采訪的政治人物引入戰爭或自由一類的話題。更重要的是父親這種政治上的喜好偏向影響了法拉奇在很多范疇中對政治領域的明顯偏好,使得「戰爭」在法拉奇的生命中,成為了和「文學」一樣重要的關鍵詞。
在童年時代的佛羅倫薩,她參與了父親領導的抵抗法西斯地下運動。用瘦弱的手指學習使用手榴彈給她留下了終身的印記。「作為一個女人,你得更激烈地戰斗。也就是更多地觀察,更多地思考和創造。同樣,如果你生來貧窮。生存是你最大的動力。」二戰的慘痛回憶使法拉奇一直無法擺脫法西斯的陰影,她厭惡德國,厭惡法西斯和一切形式的極權主義。「我不知道納粹分子和德國人民是兩碼事,因此對德國產生了刻骨仇恨。」
成長時期的經歷通常決定了一個人的終生氣質,她從離開戰場始終受著死亡的困擾,最終,她與之擁抱,融為一體。
『貳』 有沒有「茅盾」這個人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鴻,字雁冰,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
他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處女作《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抗戰時期,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長篇小說《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和劇本《清明前後》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聲名日隆。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史無前例」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1981年辭世。
『叄』 「虛構小說」和「非虛構小說」,哪一種更有利於學習如何提高創造性寫作
我的閱讀之旅主要是閱讀科幻小說,我學會了欣賞作家們與不同年齡、文化和習俗的讀者分享這些故事的方式。我最喜歡的漫畫類型讓我更深入地研究超級英雄漫畫。我甚至在一家工廠工作,為蜘蛛俠和雷神等人裝訂和裁剪這些漫畫。
所以閱讀不能接近更個人的體驗或觀眾的體驗。無論小說是否虛構,我們所獲得的創造性寫作不會僅僅局限於文字或對話,因為我們已經經歷了那麼多的電影、電視節目、卡通、音樂劇和經典戲劇。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也無法撤銷我們儲存的記憶。我們要用一系列的顏色,而不是兩種顏色。明明有一整罐糖果,為什麼還要吃兩種不同質量的糖果呢?
『肆』 誰能提供一些關於中國當代青少年創造力的數據
學生就是要「學會生」 2006-01-13 22:27:37
大 中 小
「教育既應提供一個復雜的、不斷變動的世界的地圖,又應提供有助於在這個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針」。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使每一個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使自己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 「學生」二字最根本的含義就是學會生存和發展。對於當代學生來說,一個「生」字自然應該理解為求知與創新,因為不求知無以創新,不創新無以生存。在終身學習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學生,生生不息,人類才有希望。 學生就是要「學會生」●孫雲曉 一架小型飛機遭遇罕見的沙塵暴,墜落在茫茫沙漠之中,機身已經撞壞了,機上倖存的人們危在旦夕。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心,他們與外界失去了任何聯系,誰也不可能走出這死亡地帶,而機上殘存的水和食物僅能維持幾天。時間一點點過去,死神在一步步逼近。 2005年的五一長假期間,我在欣賞美國電影《鳳凰劫》時,被這突然襲來的災難情節緊緊地揪住了心。這是一群在沙漠中尋找石油的工人,在他們奉命撤離時,卻意外陷入絕境。 令人驚奇的是,一位偶然加入該群體的工人提出一個大膽設想。他說:「咱們造一架飛機吧!機身撞爛了,可以用機尾當機身,照樣可以飛起來,這是咱們脫險的唯一希望!」 大家全愣住了,連那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也不相信會成功。的確,那位造飛機的倡議者只造過玩具飛機,誰敢相信他呢?但是,一位寧死也要走出沙漠的工人說:「人總要有點希望才能活下去!」他充滿哲理的話語激起了大家絕地求生的勇氣和信念,他們開始造飛機。盡管很多人將信將疑,可這架機尾改做機身的飛機,最終還是載著他們脫離了險境…… 觀眾們都明白,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然而都被深深地感染了,因為它揭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哲理——人生活在希望中,而希望在創造中。這絕非虛構的道理,這是無數生命奇跡的啟示。 我從這部電影和這個哲理,想到了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我願與大家討論一個最普遍又是最深刻的問題:什麼是學生?什麼是學習?我們該引導學生怎樣學習? 幾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的父母最重視孩子的學習。所以,華人學習成績比較優秀,是全球都公認的事實。實際上,這是一個模糊的印象,或者說是用某些既定標准考量的結果。若不信,請看:在一些有關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國際比賽中,中國一流中小學派出的選手,參賽成績差不多總是名落孫山。因此,《中國青年報》曾發出驚呼:「中國學生的想像力哪兒去了?」 不久前,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合作,在全國10個省市對3737名中小學生進行了一次有關中小學生學習的大型調查。我直接參與了那次調查,至今清楚地記得調查的結果:在上課聽講遇到問題當場舉手提問的學生中,小學生佔13.8%,(已經夠少的了!)初中生和高中生居然僅佔5.7%和2.9%!進一步分析,調查者發現,「沒有把握就不舉手」者最多:小學生佔34.8%,初中生佔48.8%,高中生佔42.8%。可是,「知道也不舉手」者中,小學生佔4.5%,初中生佔14.5%,高中生竟佔33.8%!為什麼年齡越高越不敢或不願提問題了呢?專家們認為,年齡越大的學生越怕回答失誤丟面子,他們為了「面子」而選擇沉默。 更值得關注的一組數據是,在表示「喜歡學習」的學生中,小學生僅佔8.4%,初中生佔10.7%,而高中生最低,僅為4.3%!我們同時還發現,小學生以「考大學」為學習目的的人數比例(14%)竟然超過了初中生(8.3%)和高中生(11.1%)。我們在另一項調查中發現,60%以上的城市中小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扭曲的,而扭曲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過大的學習壓力。 一個是厭倦學習,一個是不敢質疑,這兩大問題成為當代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大障礙,並有可能對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消極影響,值得我們給予高度重視。 知道嗎?最近30年人類積累的知識,相當於過去2000年的總和未來兩年產生的信息量將比過去一萬年還多 這些驚人的數據出自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之口。2005年4月21日下午,在中央黨校禮堂,我親耳聆聽這位科學家的激情演講。他介紹說,大型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之快,已經達到每秒130萬億次,並可能達到每秒300萬億次!在談到對策時,他講得最多的兩個詞就是「創新」和「自主創新」。 我一邊聽一邊想,人類生存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學習的理念與方式也必須來一場革命! 也許,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199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即《學習:內在的財富》值得格外關注,因為它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教育戰略。該報告最核心的思想是「終身學習」和「教育四大支柱」,而終身學習應建立在全體社會成員都能不斷進行四種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和學會做人的基礎上。 對於教師與父母來說,應當怎麼做呢?毫無疑問,從觀念到行為都需要發生一些變化。 第一,要使我們的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既應提供一個復雜的、不斷變動的世界的地圖,又應提供有助於在這個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針」。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使每一個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種機會,去更新、深化和進一步充實最初獲得的知識,使自己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因為,「人既是發展的第一主角,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 第二,樂學是萬善之源。為此,「同學業失敗現象作斗爭應被視為社會的緊迫需要」。「學校應能對每個學生的潛力形成一個正確的看法」,把「尊重個人的多樣化和特性」當做是一個根本的原則。「教育系統本身不應導致出現排斥現象」,「成功的基礎教育能夠激起繼續學習的慾望」。每個兒童無論他在哪裡,都應使他能夠「以恰當的方式學習科學而且終身成為『科學之友』」。 第三,21世紀最重要的學習是學會並不斷提高運用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種學習更多的是為了掌握認識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經過分類的系統化知識。既可將其視為一種人生手段,也可將其視為一種人生目的」。「作為目的,其基礎是樂於理解、認識和發現」。 第四,人才的概念從資格轉向能力,即綜合素質遠比學歷、職稱等資格重要。「能力則是每個人特有的一種混合物,它把通過技術和職業培訓獲得的嚴格意義上的資格、社會行為、協作能力、首創能力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交往能力、與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決沖突的能力越來越重要」。而這些「的確不一定是持有最高文憑的人獨具的能力」。 第五,培養健康人格永遠是教育的核心任務和根本使命。因此,應當警惕「世界因技術發展而非人化」。「教師的巨大力量在於做出榜樣」。「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教育的基本原則,「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 第六,學校與家庭應當建立起密切而牢固的合作關系。「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場所,並在這方面負責情感和認識之間的聯系及價值觀和准則的傳授」。「家長與教師之間必須進行真正的對話,兒童的協調發展要求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補充」。 試想一下,有什麼人會不喜歡上述的教育?在這樣一種充滿人文關懷並且活力無限的教育中,怎麼會有厭學者?怎麼會有失敗者?因為它激發出了人的認知需要,即獲得知識與能力的需要,而這種需要恰恰是每個人最重要最穩定的內在的學習動力。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充滿創造力的學校,究其原因,就是不斷給學生提供機會。1999年,該校一批學生參與了中國科學院的一項重大科研項目——人類基因組測序的研究。機會自然難得,矛盾也接踵而來。由於研究需要的時間長,與期末考試發生了沖突。讓學生們萬萬想不到的是,劉彭芝校長聽取了大家的意見之後,果斷地宣布:「既然全力以赴攻科研對你們成長更為有利,那就搬到郊外的實驗室去吧。課不用上了!期末考試免了!」這一個決定解放了學生,並被以後的事實證明其意義非同尋常。後來,這些學生的研究論文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多名學生考入劍橋、耶魯、清華、哥倫比亞等著名大學,踏上了科學研究之路。 我想起江西九江陳忠教授的話:「學生學生,是要學會生,不是學會死啊!」我完全贊同他的觀點,「學生」二字最根本的含義就是學會生存和發展。對於當代學生來說,一個「生」字自然應該理解為求知與創新,因為不求知無以創新,不創新無以生存。在終身學習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學生,生生不息,人類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