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藝術的創造之中

藝術的創造之中

發布時間: 2021-01-19 18:52:45

❶ 無可否認,它是全世界建築藝術的絕品,它也是人類勞動創造史中放出異彩的奇跡之一。怎樣改成陳述句。

恕我直言,我本身就是陳述句。
句子分為感嘆句,疑問句,設問句,陳述句。
你說的這個褲子就是個陳述句。

❷ 朱光潛 《慢慢走,欣賞啊!》原文

「慢慢走,欣賞啊!」
——人生的藝術化



朱光潛

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是討論藝術的創造與欣賞。在這一節中,我提議約略說明藝術和人生的關系。

我在開章明義時就著重美感態度和實用態度的分別,以及藝術和實際人生之間所應有的距離,如果話說到這里為止,你也許誤解我把藝術和人生看成漠不相關的兩件事。我的意思並不如此。

人生是多方面而卻相互和諧的整體,把它分析開來看,我們說某部分是實用的活動,某部分是科學的活動,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動,為正名析理起見,原應有此分別;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完滿的人生見於這三種活動的平均發展,它們雖是可分別的而卻不是互相沖突的。「實際人生」比整個人生的意義較為窄狹。一般人的錯誤在把
它們認為相等,以為藝術對於「實際人生」既是隔著一層,它在整個人生中也就沒有什麼價值。有些人為維護藝術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納到「實際人生」的小築圍里
去。這般人不但是誤解藝術,而且也沒有認識人生。我們把實際生活看作整個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時,並非肯定藝術與整個人生的
隔閡。嚴格的說,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上,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
動,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這個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

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中全體與部分都息息相關,不能稍有移動或增減。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見出全篇精神的貫注。比如陶淵明的《飲酒》
詩本來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人把「見」字誤印為「望」字,原文的自然與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喪失。這種藝術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
最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現。大而進退取與,小而聲音笑貌,都沒有一件和全人格相沖突。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是陶淵明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
章,如果他錯過這一個小節,便失其為陶淵明。下獄不肯脫逃,臨刑時還丁寧囑咐還鄰人一隻雞的債,是蘇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章,否則他便失其為蘇
格拉底。這種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當作一幅圖畫去驚贊,它就是一種藝術的傑作。

其次,「修辭立其誠」是文章的要訣,一首詩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於中然後形於外,不容有絲毫假借。情趣本來是物我交感共鳴的結果。景物
變動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個性,物也有物的個性,這種個性又隨時地變遷而生長發展。每人在某一時會所見到的景物,和每種景物在某一時會所引起
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斷不容與另一人在另一時會所見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時會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的。毫釐之差,微妙所在。在這種生生不息的
情趣中,我們可以見出生命的創化。把這種生命流露於語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於言行風采,就是美滿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舊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顰眉,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東施沒有心病,強學捧心
顰眉的姿態,只能引人嫌惡。在西施是創作,在東施便是濫調。濫調起於生命的枯竭,也就是虛偽的表現。「虛偽的表現」就是「丑」,克羅齊已經說過。「風行水
上,自然成紋」,文章的妙處如此,生活的妙處也是如此。在什麼地位,是怎樣的人,感到怎樣情趣便現出怎樣言行風采,叫人一見就覺其諧和完整,這才是藝術的
生活。

俗語說的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偽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偽君子」則竭力遮蓋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詩說: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藝術的生活就是有「源頭活水」的生活。俗人迷於名利,與世浮沈,心裡沒有「天光雲影」,就因為沒有源頭活水。他們的大病是生命的枯竭。「偽君子」則於這種
「俗人」的資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倆。他們的特點不僅見於道德上的虛偽,一言一笑,一舉一動,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誰知道風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
藏了幾多行屍走肉?無論是「俗人」或是「偽君子」,他們都是生命上的「苟且者」,都缺乏藝術家在創造時所應有的良心。象柏格蓀所說的他們都是「生命的機械
化」,只能作喜刷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劇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藝術的。

藝術的創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賞,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對於一種言行常歡喜說它「好看」「不好看」,這已有幾分是拿藝術欣賞的標准去估量它。但是一般人大半不
能徹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舉一動納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他們的「人格」觀念太淡薄,所謂「好看」「不好看」往往只是「敷衍面子」。善於生活者則徹底認真,
不讓一塵一芥妨礙整個生命的和諧。一般人常以為藝術家是一班最隨便的人,其實在藝術范圍之內,藝術家是最嚴肅不過的。在鍛煉作品時常嘔心嘔肝,一筆一劃也
不肯苟且。王荊公作「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詩時,原來「綠」宇是「到」宇,後來由「到」字改為「過」字,由「過」字改為「入」字,由「入」字改為「滿」
字,改了十幾次之後才定為「綠」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見藝術家的嚴肅了。善於生活者對於生活也是這樣認真。曾子臨死時記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門人把
它換過才瞑目。吳季札心裡已經暗許贈劍給徐君,沒有實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鄭重的把劍掛在徐君墓旁樹上,以見「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風誼。象這一類的言行
看來雖似小節,而善於生活者卻不肯輕易放過,正猶如詩人不肯輕易放過一字一句一樣。小節如此,大節更不消說。董狐寧願斷頭不肯掩蓋史實,夷齊餓死不願降
周,這種風度是道德的也是藝術的。我們主張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主張對於人生的嚴肅主義。

藝術家估定事物的價值,全以它能否納入和諧的整體為標准,往往出於一般人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輕的,也能看輕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時,
他知道執著;在看輕一件事物時,他也知道擺脫。藝術的能事不僅見於知所取,尤其見於知所舍。蘇東坡論文,謂如水行山谷中,行於其所不得不行,止於其所不得
不止。這就是取捨恰到好處,藝術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於生活者對於世間一切,也拿藝術的口胃去評判它,合於藝術口胃者毫毛可以變成泰山,不合於藝術口胃者
泰山也可以變成毫毛。他不但能認真,而且能擺脫。在認真時見出他的嚴肅.在擺脫時見出他的豁達。孟敏墮甑,不顧而去,郭林宗見到以為奇怪。他說,「既已
碎,顧之何益?」哲學家斯賓諾莎寧願靠磨鏡過活,不願當大學教授,怕妨礙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陰,有一天夜雪初霽,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
小舟到剡溪去訪他,剛到門口便把船劃回去。他說,「乘興而來,興盡而返。」這幾件事彼此相差很遠,卻都可以見出藝術家的豁達。偉大的人生和偉大的藝術都要
同時並有嚴肅與豁達之勝。晉代清流大半隻知道豁達而不知道嚴肅,宋朝理學又大半隻知道嚴肅而不知道豁
達。陶淵明和杜子美庶幾算得恰到好處。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種作品。從倫理的觀點看,它有善惡的分別,從藝術的觀點看,它有美醜的分別。善惡與美醜的關系究竟如何呢?

就狹義說,倫理的價值是實用的,美感的價值是超實用的,倫理的活動都是有所為而為,美感的活動則是無所為而為。比如仁義忠信等等都是善,問它們何以為善,
我們不能不著眼到人群的幸福。美之所以為美,則全在美的形相本身,不在它對於人群的效用(這並不是說它對於人群沒有效用)假如世界上只有一個
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動,因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義可言。但是這個想像的孤零零的人,還可以有藝術的活動,還可以欣賞他所居的世界,還可以創造作品。善有所賴而美無所賴,善的價值是「外在的」,美的價值是「內在的」。

不過這種分別究竟是狹義的。就廣義說,善就是一種美,惡就是一種丑。因為倫理的活動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賞與嫌惡。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土多德討論倫
理問題時,都以為善有等級,一般的善雖只有外在的價值,而「至高的善」則有內在的價值。這所謂「至高的善」究竟是什麼呢?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本來是一走理
想主義的極端,一走經驗主義的極端,但是對於這個問題,意見卻一致。他們都以為「至高的善」在「無所為而為的玩索」(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這種見解在西方哲學思潮上影響極大,斯賓諾莎、黑格爾、叔本華的學說都可以參證。從此可知西方哲人心目中的「至高的善」還
是一種美,最高的倫理的活動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了。

「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可以看成「至高的善」嗎?這個問題涉及到西方哲人對於神的觀念。從耶穌教盛行之後,神才是一個大慈大悲的道德家。在希臘哲人以及近代
萊布尼茲、尼采、叔本華諸人的心目中,神卻是一個大藝術家。他創造這個宇宙出來,全是為著自己要創造,要欣賞。其實這種見解也並不減低神的身分。耶穌教的
神只是一班窮叫化子中的一個肯施捨的財主佬,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則是以宇宙為樂曲而要在這種樂曲之中見出和諧的音樂家
這兩種觀念究竟是哪一個偉大呢?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靈,他的活動絕對自由而不受限制,至於人則為肉體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絕對自由。人愈能脫肉體需
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動,則離神亦愈近。「無所為而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動,所以成為最上的理想。

這番話似乎有些玄渺,在這里本來不應說及。不過無論你相信不相信,有許多思想卻值得當作一個意象懸在心眼前來玩味玩味。我自已在閑暇時也歡喜看看哲學書
籍。老實說,我對於許多哲學家的話都很懷疑,但是我覺得他們有趣。我以為窮到究竟,一切哲學系統也都只能當作藝術作品去看。哲學和科學窮到極境,都是要滿
足求知的慾望。每個哲學家和科學家對於他自己所見到的一點真理(無論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覺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熱忱去欣賞它。真理在離開實用而成為情趣中
心時就已經是美感的對象了。「地球繞日運行」,「勾方加股方等於弦方」一類的科學事實,和米羅愛神或第九交響曲一樣可以攝魂震魄。科學家去尋求這一類的事
實,窮到究竟,也正因為它們可以攝魂震魄。所以科學的活動也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真與美也並沒有隔閡。

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於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
趣枯竭的,對於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拚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後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
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學得有趣味」就是欣賞。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於許多事物能否欣賞。欣賞也就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勸告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
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的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麼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別之前,我採用阿爾卑斯山路上的標語,在中國人告別慣用語之下加上三個字奉贈:「慢慢走,欣賞啊!」
( 一九三二年)

❸ 藝術創作,文學創作,比如畫畫、寫作之類的在哲學范疇中屬於實踐還是意識(我們老師說是一種想法,這種

真正的藝術創作都是藝術家在借用各載體表現心中的丘壑。屬意識范疇。

❹ 請結合某一門具體藝術,談談你對鄭板橋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創作過程的理解

哈,真巧!我最抄喜歡畫竹襲了!我學國畫的。
眼中之竹:在眼中看到真實的竹。
胸有成竹:就算看不見竹子,也能在心中浮現出竹子的樣子。
手中之竹:已加上藝術調整的竹。不真實卻比真實的好看多了,並且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一筆一劃畫出來的。

❺ 無可否認,它是全世界建築藝術的絕品,它也是人類勞動創造史中放出異彩的奇跡之一。怎樣改意思不變

難道有誰能否認它是全世界建築藝術的絕品,又是……奇跡之一?
這是把雙重否定句變成反問句。還可以是把雙重否定句變成陳述句,直接把「無可否認」刪掉。

❻ 藝術作品創作之前,是存在於藝術家的腦海中嗎

當藝術家在心中有了一個大致的方向,自然就有一個標准,自然就可以創作出來精美的藝術作品。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說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他寫的《祭侄文稿》成稿上有大面積的塗改和墨點,如果顏真卿在下筆前就想好了所有細節和下筆的所有的筆畫安排,那這些塗抹也就不會出現了。也正是這些塗抹,才體現出了顏真卿的當時的心情,才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沉鬱痛楚,表現出了顏真卿鮮明的個性,藝術表達形式的獨特。這也正是工業製成品無所替代的。

❼ 1.新中國成立之初,文學藝術創作出現嶄新的局面,請你舉出幾部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 2.新中國影視藝術....

1.《紅岩》 《青春之歌》 《寶葫蘆的秘密》 《茶館》
2.《大決戰》 《日出東方專》 《林則徐屬》 《開國大典》 《抉擇》 《絲路花雨》
3.1990年,首次舉辦亞運會。 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
人教歷史書上找的,給點分吧,窮得很。

❽ 請結合某一門具體藝術,談談你對鄭板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創作過程的理解。

哈,真巧!我最喜歡畫竹了!我學國畫的。

眼中之竹:在眼中看到真實的竹。

胸有成竹:就算內看不容見竹子,也能在心中浮現出竹子的樣子。

手中之竹:已加上藝術調整的竹。不真實卻比真實的好看多了,並且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一筆一劃畫出來的。

❾ 人類將本來存在於自然界的客觀法則實際應用於創造藝術品的勞動之中從而衍生出了哪種全新的藝術

馬克思說:來「動物只源是按照它所屬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造成東西,可是人善於依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生產,並且到處善於對對象使用適當的尺度;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東西的。」原始陶器上的裝飾紋樣,正是人類將本來存在於自然界的客觀法則——對稱與均衡、節奏與反復、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等等,經過認識,實際應用於創造藝術品的勞動之中,從而出現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裝飾藝術、圖案藝術。

鱷魚紋樣的幾何化

❿ 談談你對鄭板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創作過程的理解

藝術創作過程可分為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三個重要階段。即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所精闢論述過的畫竹過程的三個階段:從「眼中之竹」———藝術體驗;到「胸中之竹」———藝術構思;再到「手中之竹」———藝術表現。
「眼中之竹」即指生活體驗階段的「生活之竹」,生活體驗是創作主體在長期積淀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情感、想像、聯想等心理因素,對待特定的審美對象進行審視,體味和理解的過程。就是要在生活體驗中儲備材料和積累審美經驗,感悟和發現審美對象萌動創作慾望及生成創作動機,它是藝術創作的准備階段———藝術體驗。也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
藝術構思是藝術創作的中心環節,也是鄭板橋所描述的「胸中之竹」。是藝術家在藝術體驗的基礎上,在特定創作動機的引導下,通過藝術思維,對生活素材進行概括、提煉、加工、虛構,在頭腦中孕育成主客體融合的藝術胎兒———完整的藝術意象過程。在這個階段都不可例外地一律表現出越來越清晰而又鮮明的「全馬在胸」、「胸有成竹」的特點,原因是任何一個藝術構思的過程都是由淺入深,由粗略的輪廓到具體鮮明的藝術意象,由模糊籠統到具體精細,由反復推敲到忽然「柳暗花明」地順利形成完整的藝術意象的。
藝術表現是指藝術家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運用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將藝術構思活動中形成的藝術意象物態化,使之成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可供鑒賞的藝術作品,其實質是一種審美表現活動。是鄭板橋所描述的「手中之竹」即指意象物化階段的「物化之竹」。藝術家的思維經歷了兩次認識上的飛躍,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從生活到藝術意象,即從「眼中之竹」到「胸有成竹」,固然是藝術構思或藝術思維中的一個重要的認識上的飛躍;而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即從藝術意象到藝術形象,又是一次重要的飛躍。「物化之竹」包含著藝術創作主體對現實生活的審美認識和審美感情,而且在物化過程中更加需要藝術創作主體的藝術想像和藝術思維,催化藝術意象進一步具體化、明晰化和完善化。三個階段之間互相聯系,互相作用,互相滲透,環環相扣,表現為連續不可分割的藝術整體。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