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黴素創造人
『壹』 青黴素在二戰中救人的事例。
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1944年,青黴素的快速和大批內量生產已經成為現容實,此時,二戰進入最後的攻堅階段,戰事一如既往的殘酷。但不同的是,此時盟軍所有參戰的野戰醫院和醫療分隊都得到了充足的青黴素供應,也就是在這時,青黴素被盟軍士兵親切地稱為「救命葯」,並因此名滿天下。有一幅盟軍的宣傳畫在當時流傳甚廣,畫上印有如下標語:感謝盤尼西林(青黴素),它讓傷兵安然返家。
『貳』 1928年,弗萊明發明了抗生素——青黴素,當時被譽為人類醫學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抗生素問世後,創造了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檢驗認識的唯一標准。人們對抗生素的認識及使用方法只能來源於實踐並通過實踐去檢驗。②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對抗生素的認識也是這樣。③任何實踐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是永無止境的過程,我們要不斷發現和發展真理,就要求我們不斷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
『叄』 青黴素是哪國人發現的
19世紀下半葉,法國人帕斯特發現有些細菌雖然能置人或動物於死地,卻很容回易被其他的答細菌所抑制或消滅,這種現象就是生物學和醫學上通常說的「抵抗作用」。據此人們自然想到,如果能將對人體無害而對病源菌有抵抗作用的細菌引入體內,不就可以防治病菌感染了嗎?
20世紀30年代,德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重要的殺菌葯物—磺胺類葯物。但人們逐漸發現,磺胺類葯物只對少數幾種疾病有較好的效果。而且,對於許多病人還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於是人們愈來愈強烈期盼著一種有效而無害的殺菌劑的問世。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從青黴菌的原液里發現了青黴素。
『肆』 重慶人說的口頭禪什麼多打青黴素
瓜娃子,這句口頭禪最多!謝謝,望採納!
『伍』 青黴素是如何被發現的
就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青黴素還沒有問世,人類頻頻受到細菌的「侵襲」而又束手無策。婦女死於分娩,嬰兒出生不久就夭折,兒童患了猩紅熱……即便是手指不小心扎了根刺或者皮膚劃開一個微小的傷口,也可能因此而致命。類似這樣的人間悲劇,隨著青黴素的發現而逐漸消失了。
弗萊明發現青黴素,一半靠的是機遇,而另一半則靠他聰明的頭腦和嚴謹的科學作風。「一戰」期間,弗萊明曾在皇家軍隊醫務隊服役,不僅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而且也感受到了人類需要優質抗生素的迫切性。當時許多士兵由於傷口感染,醫生們無法消毒,只好向傷口注入各種化學抗菌物質,但似乎效果不大。弗萊明在他的實驗室里擺滿了各種實驗用的細菌培養皿,每天細心觀察。有一次,他偶爾得了感冒,就取下一滴鼻涕放進培養皿里,幾周以後,他發現培養基上長滿了金黃色的菌落,在鼻涕的周圍,也有菌落生長,但看上去是透明的,就像被溶解了似的。於是,一個問號在弗萊明腦海里產生了:這是否意味著鼻涕里含有某種殺菌的物質呢?
接下來的一周,弗萊明記錄了更多的發現:人的皮膚、器官組織、頭發、指甲甚至有些花木、蔬菜里都含有這種溶菌物質,它幾乎無處不在。事實上,它是人體內的一種天然抗菌物,無非當時人們沒有意識到。弗萊明把他的新發現命名為「溶菌酶」。
科學的發現,往往都有相似的一面,但只有有心人才會把握機遇,獲取成功。1928年,弗萊明1921年在倫敦發現青黴菌的抗菌作用奇跡再次在弗萊明的實驗室發生:一次,他在清理培養皿時,意外地發現,他的葡萄球菌培養物已經被黴菌感染,而在黴菌生長的地方,葡萄球菌卻在迅速分解。他小心地將黴菌分離出來,發現是其中的活躍物質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長。由於這黴菌來自於青黴菌類,他給它取名為青黴素。
弗萊明第一次看到的生長有青黴素的培養皿弗萊明以科學家的嚴謹語言向世人公布了他的發現。此後,他繼續不停地做實驗,他發現,青黴素的「個性太活躍」,不容易穩定,無法將它提純。直到1940年牛津大學的醫學研究者恩斯特·錢恩和霍華德·弗洛里引進了另一種物質,才將青黴素加以穩定下來並提純,從而投入大量生產。有意思的是,這一引進的物質就是弗萊明先前發現的「溶菌酶」。
一年後,青黴素首次在醫學上應用。「二戰」期間,青黴素成為戰場上神奇的抗生素,大顯神威,挽救了數以萬計的生命,被稱為「有魔力的子彈」。弗萊明因而被贊頌為英雄,1945年,他和錢恩以及弗洛里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青黴素不僅治癒了那些受細菌感染而掙扎於死亡線上的人,它還賦予了醫生從一開始就防止人體被細菌感染的「免疫」能力。大量的臨床試驗證明,青黴素是一種安全的葯物,但也有一些人對它有過敏反應,少數過敏者會發生十分嚴重的反應,甚至死亡。至今,醫生給病人打青黴素針時,也往往需要先做過敏試驗。與弗萊明時代相比,我們今天已能夠生產出各類不同的青黴素,有口服葯,有注射劑。它們能夠殺滅更多種的細菌。
一種少見的菌落出現在細菌培養皿上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而要被發現就更難了。只有訓練有素、有遠見且細心謹慎的科學家才可能通過細致的觀察,不讓任何微小的跡象逃過他的眼睛,奇跡往往總是這樣發生的。青黴素的發現恰好說明了這一點。
『陸』 青黴素過敏的人就一輩子都對青黴素過敏了嗎
不是 葯典規定連續三天沒有注射青黴素就得重新做葯敏實驗 人體對青黴素過敏有很強的反映 同時又變化多端有人今年過敏 明年又不過敏了
『柒』 每個人都可以注射青黴素嗎
原來,青黴素是一種有毒的葯品。有的人不能注射,注射後會發生青黴素過敏,發版生心慌、氣喘、頭昏、身權上起小疙瘩或水泡、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昏迷、抽風,甚至死亡。所以要做皮膚過敏試驗。如果皮膚表面沒有紅腫硬塊,說明不過敏,可以注射青黴素。反之,過敏,不能注射。
『捌』 丘吉爾為什麼說青黴素是二戰最偉大發明
葯品研發及生產領域,在特殊時代的特殊需求下變得十分特殊。二戰時期,有一種葯竟然與原子彈、雷達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三大發明」,它就是在戰場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青黴素。丘吉爾曾評價:青黴素是二戰最偉大的發明。
曾有一部電影叫《盤尼西林·1944》,講述抗日戰爭期間,為爭奪2箱青黴素,中共地下黨人與汪偽軍展開的一場殊死較量。現在一定有很多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普普通通的青黴素,有那麼重要嗎?在抗生素泛濫的今天,人們難以想像青黴素剛剛能批量生產時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青黴素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也並不為過。因為正是青黴素的出現,才使得眾多病菌感染者特別是戰場上的無數傷兵,擺脫了之前「聽天由命」的凄慘處境。
細菌「兇手」
在青黴素誕生以前,人們在外科醫學上已經有了許多重大的發明:麻醉劑,讓傷者不需要再忍著劇痛接受手術;消毒綳帶,讓醫生們不必再用燒紅的烙鐵為傷兵處理傷口……但在對付細菌的入侵方面,當時的醫療手段接近於「無計可施」,傷寒、痢疾、傷口的普通感染甚至是咽喉腫痛,都有可能因為無法及時殺菌而成為置人於死地的「兇手」。
在戰爭期間,這些「兇手」往往比對面之敵更有殺傷力。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南軍有18.6萬人死於疾病,是戰死人員的2倍,僅痢疾一項,就奪走了4.5萬條人命;一戰初期的6個月內,傷寒就從塞爾維亞奪走15萬名士兵的生命,到戰爭結束時,俄國有300萬人死於該疾病。當然,這些「兇手」對平民的「殺戮」也毫不手軟,在1918至1919年肆虐的流感病毒中,有2200萬人喪命。面對細菌的侵害,當時僅有的防護手段是噴灑化學葯劑,在碳酸溶液里浸泡綳帶,很顯然,這些都無法起到切實有效的抵禦作用。
1935年,德國科學家多馬克宣布,他找到了戰勝細菌的方法。通過實驗,他發明了一種被稱為「百浪多息」的磺胺類葯物,這種葯物提取自衣物染料,經過人體試驗,對鏈球菌感染所致的猩紅熱、肺炎、中耳炎和腦膜炎等都有顯著療效。而在這以前,這些疾病幾乎都是可以置人於死地的。
這一發明震驚了全世界,更多的科學家投入到對磺胺類葯物的研究。與之相對的是,更多種類的磺胺類葯物被發明生產出來。
然而,磺胺類抗菌葯物所存在的不足很快就被人們發現,這類葯物並不能殺死所有的細菌,而那些它可以殺死的細菌在用葯後會較易產生耐葯性。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最好的磺胺類葯物,也會產生各類副作用,病人可能會出現皮疹、劇烈嘔吐等不良反應,而在極端的病例中,磺胺類葯物甚至可以殺死病人體內的白細胞,反而加速病人的死亡。
是否存在一種接近於完美的抗菌葯,它能有效殺死細菌,同時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這樣的葯物的確存在,並且它被人發現的時間還要早於磺胺類葯物。
青黴素的發明歷程
英國葯理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在一次度假歸來後,發現他的培養皿中,用於觀測的葡萄球菌長了一大團霉,霉團周圍的葡萄球菌被殺死了,只有在離霉團較遠的地方才有葡萄球菌生長。這位曾在一戰中擔任過軍醫,與細菌進行過多年抗爭的科學家立刻想到,會不會是黴菌將周圍的葡萄球菌殺死了?
弗萊明隨即開始對此設想進行求證。大量的實驗讓他確信,這一霉團所產生的一種化學物質,可對包括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等多種細菌具有致命的殺傷力,同時,它不會傷害正常細胞,也不會對白細胞的抵抗力造成影響。換言之,這就是人們一直所尋找的接近完美的抗菌葯物,由於這種物質產生於被人們稱為青黴菌的霉團,因此,弗萊明將它命名為「青黴素」。
在許多勵志書籍和名人故事中,青黴素的發明到此便告一段落,故事告訴人們,如果細致地對待身邊出現的不起眼的小事,甚至有可能做出影響歷史進程的事情。這是一個大團圓結局。然而在現實中,這僅僅是青黴素曲折命運的開始。
弗萊明深知發現青黴素的重大意義,但在提純青黴素的過程中,弗萊明發現,無論是想大量提取青黴素或是長期保持青黴素的殺菌性,都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弗萊明放棄了對青黴素的研究,僅僅將他的研究結果寫成論文。但在當時,他的論文無人問津。
在弗萊明的論文沉睡了10年後,澳大利亞人弗洛里看到了弗萊明的心血之作。他迅速意識到:這是一份可能拯救無數人生命的偉大發明。
弗洛里立刻著手弗萊明未能完成的任務,他與錢恩、希特利等科學家組成一個研究團隊,集體研究將青黴素大批量提純並生產的方法。但他們遇到了與弗萊明同樣的困難:僅能從霉中提取到二百萬分之一的有效物質。盡管幾經周折,他們提取到的青黴素也僅夠在幾只人為感染鏈球菌的老鼠身上完成實驗。
弗洛里等科學家給人為感染鏈球菌的4隻老鼠注射了青黴素,而另外4隻則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一天後,注射過青黴素的4隻老鼠全部存活下來,而未注射的4隻全部死亡。研究團隊成員為這次實驗結果振奮不已,接下來幾個月中,他們拼盡全力生產青黴素,並得到了一次在人體上試驗青黴素的機會。
病人是一名倫敦警察,在修建花枝時被刺傷了手指,傷口受到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感染,發展為敗血症。盡管服用了大量磺胺類葯物,卻不見任何起色,在注射青黴素之前,他高燒40.6度,已經無限接近死亡。在注射青黴素後,這名病人的狀況顯著好轉,為他注射青黴素3天後,病人已經恢復了意識。但就在這時,弗洛里等人所提取的青黴素全部用完了,病人在24小時內重新陷入昏迷,並很快死去。
這一悲劇告訴弗洛里,如果沒有辦法大批量生產青黴素,那麼他無法幫助任何人。治療一個成年人所需要的青黴素數量約為一隻小鼠的3000倍,如果光靠弗洛里等人的生產,幾個月的時間也湊不齊治療一個病人所需的葯物。此時,正是二戰在西歐戰場上激戰正酣之時,弗洛里等人正身處英國,每日在頭頂上響起的戰機轟鳴聲就像對他的催促,哪怕能提早1分鍾實現青黴素的大批量生產,對數以萬計的傷員來說,都有著重要意義。
讓傷兵安然返家
弗洛里向英國政府尋求幫助。但是,此時的英國正處於德國「海獅計劃」的地毯式轟炸中,物質極度匱乏,無力對弗洛里提供任何幫助。
弗洛里轉而向美國尋求幫助。美國政府敏銳地發現了青黴素的潛在價值,召集數百位生化學家和數千位工程師聯合攻關,並將青黴素列入戰時國家重點開發項目名錄上,位於最優先項目的行列。
青黴素的發展開始進入「快車道」,這一龐大的研究團隊在實驗了數萬種形態的霉後,終於找到一種被稱為「產黃青黴素」的霉,它的提取物超過原來200多倍。1942年,隨著美國的參戰,對青黴素的需求量急劇增多,研究團隊決心對霉進行放射,以這種極端方式來增加產量。沒想到的是,這一方式產生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幾周時間,提取青黴素的產量提高了幾萬倍之多。
1944年,青黴素的快速和大批量生產已經成為現實,此時,二戰進入最後的攻堅階段,戰事一如既往的殘酷。但不同的是,此時盟軍所有參戰的野戰醫院和醫療分隊都得到了充足的青黴素供應,也就是在這時,青黴素被盟軍士兵親切地稱為「救命葯」,並因此名滿天下。有一幅盟軍的宣傳畫在當時流傳甚廣,畫上印有如下標語:感謝盤尼西林(青黴素),它讓傷兵安然返家。
這種在戰爭中誕生的「救命葯」,守護著人類的生命。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說道:「青黴素是二戰時最偉大的發明。」直到今天,這一葯物仍然在守護著人們的生命。
『玖』 個人如何製造青黴素!
1。用米磨成的汁水 + 用山芋磨成的汁水 作為培養基溶液(用個小碗)
2。將青黴移植進去(青黴就是找一個已經發霉的食物,上面的霉變物質刮下來就是),等1個星期。。。。培養中
3。拿一個小瓦罐(市場上有的,你買玻璃杯也可以)。用塑料薄膜封住頂部(不要用蓋子),在薄膜上剪個小孔,拿一個漏斗,在漏斗里放醫用棉花,把培養過的培養液體從棉花上倒下去。(有點像過濾)
4。在那個瓦罐里倒適量(培養液的3倍)的菜種油,攪拌吧~~
5。攪拌到最後會發現,罐子里的液體有3層(你看不見的,罐子不是透明的。)
6。這時候,你要用小勺子慢慢地把上層的油和脂弄掉!(相信你還是分的清什麼是油什麼是水=0=),只留下底部的水
7。將碳粉(自己弄去)加入罐子,攪拌吧~~
8。碳會吸收青黴成分,罐子里的液體會吸干。
9。取出碳,用蒸餾水(不要用其他水,否則就沒用了,回污染的)洗滌碳,注意,一點點就好
10。用醋加水混合水洗滌碳
11。用海草汁水洗滌
12。重復步驟3的方法(再買一個瓦罐或者玻璃杯)過濾 13。將最後得到的液體分成每100CC一小杯。等上幾天(標號哦,1,2,3,。。。。)
14。最後一步很難哦!在你的噓噓中用棉花棒蘸上少許,分別滴在小杯子的中央
15。等待。。。。。。。。。
16。過7天後,如果看到有一個中央沒有青黴,只有周圍一環有,就製作成了
17。用膠頭滴管吸取環中的青黴,就是盤尼西林!!!!!!
『拾』 發明青黴素的人是誰
青黴素的發現者弗萊明是英國細菌學家
如有疑問,請追問;如已解決,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