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裝誰發明的
1. 中山服應該是中國人發明的吧,怎麽列寧和斯大林也穿中山服呢
中山服於1912年面世。辛亥革命勝利後,人們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時,府內的人為他的服裝一事進行過一悉考慮。當時,有人建議:馬褂、布結扣衣、長衫都不能顯示總統的風采,孫中山先生經常迎接賓客,應製作一套得體的西服。也有人認為國人應有傳統的本色。中山先生認為:穿西服就得用外國的衣料,那就要浪費我們中國的錢,使我們的黃金、白銀白白地流到外國去。大家一致認為先生說得很有道理,決定根據他的意見,結合中國人的服飾特點來進行創制。一位名叫黃隆生的商人接受了這項任務。他結合我國緊領寬腰的服裝特點,參照西服落落大方的整體造型框架,多次修整,設計成一套供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穿用的服裝。因為是替孫中山先生特製的,故名「中山服」。中山服結構嚴謹,莊重,八字型關門領,正中五粒扣直線均勻排列,四個均衡對稱貸袋,加上緝明線及腰節收省,穿著後收腰挺胸,顯得精神大方。中山服已經有八十多年歷史了。
斯大林穿的衣服雖然像中山服,但實際和中山服是兩碼事。
2. 拉鏈誰發明的先有中山裝還是先有西裝西裝哪國先有為什麼只有三個扭扣
1893年,一個叫賈德森的美國工程師,研製了一個「滑動氏沒緊裝置」,並獲得了專利,這是拉鏈最初的雛形。先有西裝的,最開始的時候西裝是騎馬的穿的一個扣的。
3. 中山裝是孫中山發明的嗎拜託各位大神
是的 中山裝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設計發明的。協助孫中山先生裁製中山裝的裁縫是廣東台山人黃隆生。
滿意請採納
4. 中山裝是孫中山發明的嗎
是的,具體如下:
中山裝(Chinese tunic suit)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的基礎上,近現代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綜合了日式學生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並被世人稱為中山裝,此後中山裝大為流行,一度成為當時中國男子最喜歡的標准服裝之一。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最早是立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衣服前臉四個兜各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試權,衣服的內兜代表彈劾權(檢察權),而彈劾權是人民制衡權力集中的殺手鐧。這就是五權分立。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代表五族共和,分別是漢、滿、蒙、回、藏。
其三,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中山裝是因孫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在民國十八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5. 中山裝是那一年由誰發明的它與西裝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回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答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依據「禮,義,廉,恥」定前身四個口袋,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依據五權分立原則,前身改為五粒鈕扣,依據三民主義原則,將袖口定為三粒扣;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正中的中山裝是四個兜的 而西裝不是
6. 孫中山什麼時候發明的中山裝
關於起源說法有三種,不過時間久基本上是20世紀20年代
1929年4月,中山裝經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為法定製服。
7. 越南人和朝鮮人為什麼也穿中山裝,他們承認是中國發明的嗎
中山裝
形制: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
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二.門禁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中山裝的由來
中山裝在國際上被稱為中國男式禮服的代表性服裝。
孫中山先生居住日本期間,看到日本學生所穿服裝簡單樸素、方便、靈巧、大方,於是他就將這種學生裝的領子和口袋等部位加以改革,改成單立領,前身門襟九個扣子,左右上下四個明袋,袋褶向外露,後身有背帶縫,中腰處有一腰帶。這就是最早的中山裝。
辛亥革命後,關於革命黨人該穿什麼服裝問題曾展開爭論,孫中山主張穿廣東便服,把直領改為翻領。服裝師就根據孫中山的建議,設計了一種四個口袋的翻領上裝。孫中山自己帶頭穿。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服裝稱為「中山服」。
參考資料:http://www.longqingxiang.com/Show_Art.asp?ID=27
8. 中山裝是孫中山發明的嗎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專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屬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依據「禮,義,廉,恥」定前身四個口袋,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依據五權分立原則,前身改為五粒鈕扣,依據三民主義原則,將袖口定為三粒扣;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9. 同志們好,首長好。同志們辛苦了,為人民服務。這句話來歷(誰發明的)
最早應該是鄧小平在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的時候開始使用的。
這句話最初出現在前蘇俄共和國紅場的閱兵式上,後來由於中國向蘇俄學習共產主義而傳入中國的,不過國內在對最高領導人的稱呼上有所改變,蘇聯當時喊的是「斯大林同志好」,而到中國喊的就成了"首長好"。
35周年閱兵的變化:
1、 35周年國慶閱兵,改變了以往的閱兵程序,國防部長不再發表講話,閱兵總指揮向中央軍委主席報告後即開始閱兵,軍委主席將首次在國慶閱兵中檢閱部隊。
(此前的11次國慶閱兵中,從1949年到195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檢閱部隊;1954年到1959年,檢閱者改由國防部長擔綱。)
2、閱兵村的首次出現,成為京郊的一道新景觀——分別在北京郊區的沙河、通縣、南苑3個機場按正規化要求修建臨時駐訓區,實行集中駐訓,配備了專門的炊事人員、醫務人員和保障部隊,為受閱部隊的訓練提供服務。
這就是現在人們熟知的「閱兵村」。
3、軍委主席鄧小平乘紅旗活動頂篷高級檢閱車,檢閱三軍。 車行前方,鄧小平抬右手向受閱官兵致意,並不斷發出問候:「同志們好!」官兵們齊聲應答:「首長好!」 鄧小平再次問候:「同志們辛苦了!」官兵們回答:「為人民服務!」 所有的人聽出了不同。
在以往的閱兵中,檢閱者喊的大都是「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這兩句口號,小平同志首次喊出了問候性口號。
(9)中山裝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1,1984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
2015年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此次閱兵,邀請了抗戰老兵參加,組成兩個方隊,充分體現全國人民對抗戰老兵的敬重、對抗日英烈的敬仰、對支前模範的敬意。
空中梯隊在參閱戰機隊形編排和表現形式上加入抗戰元素和時代特色,參閱飛機過百架,數量創歷史之最。
此外,來自五大洲的17個國家軍隊方隊或代表隊參加勝利日閱兵分列式。
這是我國首次邀請外軍參加閱兵,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一道維護和平的共同心願。
10. 中山裝是孫中山發明的嗎
中山裝其實是日本的學生裝,也叫青年裝。因孫中山留學日本酷愛穿這套服裝,回國版後只增加了兩個權上衣口袋。孫中山穿這套服裝就職民國總統,故叫中山裝。
如毛偉人的頭型叫偉人頭,蔣介石的光頭叫中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