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貿易創造名詞解釋

貿易創造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1-19 13:12:01

⑴ 什麼是貿易創造型 和 貿易替代型

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Theory of 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版於50年代初提出的權,它至今仍是分析自由貿易區.

⑵ 什麼是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

貿易創造是指在關稅同盟內部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後,國內生產成專本高的商品被成員國中生產成屬本低的商品所取代,來自成員國的低價進口商品替代了昂貴的國內生產的商品,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被創造出來。
貿易轉移是一個年輕的概念,最早出現的貿易轉移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在19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全稱是「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指一國產品遭到另一國的貿易保障措施後轉而大量向其他國家出口。

⑶ 簡述貿易轉移和貿易創造

貿易轉移抄是指一國產品襲遭到另一國的貿易保障措施後轉而大量向其他國家出口。

貿易創造是指在關稅同盟內部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後,國內生產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員國中生產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來自成員國的低價進口商品替代了昂貴的國內生產的商品,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被創造出來。


(3)貿易創造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轉移問題

1、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果為何不如發達國家顯著?

一談到區域經濟合作,人們會立即聯想到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尤其是歐盟在各方面均遙遙領先,雖幾經挫折,但每到關鍵時刻,都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其實,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自50年代以來已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尤以拉美和非洲為甚。

但與前三者相比,它們似乎都「默默無聞」。原因何在?周建平教授在《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比較》一書中將之歸結為四點:

(1)成員國之間相互依賴不深,缺乏互補性。

(2)發展中國家政治制度不成熟,政局動盪;

(3)發展中國家一體化組織貪大求全;

(4)沒有強有力的相互投資和共同基金由富國向貧國轉移。但實際上,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理論也可對之部分地加以解釋。

⑷ 簡述貿易轉移和貿易創造

貿易轉移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對貿易轉移的定義是:一國產品遭到另一內國的貿易保障措容施後轉而大量向其他國家出口。我國對外貿易法第46條規定:因第三國限制進口而導致某種產品進入我國市場的數量大量增加,對已建立起來的國內產業造成損害或者產生損害威脅,或者對建立國內產業造成阻礙的,國家可以採取必要的救濟措施,限制該產品進口。這一規定賦予了一國對他國的貿易轉移的抵制的權力,實質上是一個反貿易轉移的條款。世界上各個國家大抵都有類似的條款。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工作組報告書》第247段下定義說,「貿易轉移指由於中國或另一個WTO成員方甲國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16條2、3、7款採取的貿易限制行動 ,致使來自中國的某項產品對一個WTO成員方,即:乙、丙、丁等國進口數量增加。工作組各成員還指出,《議定書》要求作出認定:任何貿易轉移是重大的,而且該轉移是處理市場擾亂採取的行動所造成或威脅造成。」
貿易轉移是一個年輕的概念,最早出現的貿易轉移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在19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全稱是「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該理論是分析自由貿易區和關稅同盟得失的有效工具。

⑸ 貿易創造的傳統觀點

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認為自由貿易可以使世界經濟福利最大化,而關稅同盟至少在夥伴國之間可取消關稅壁壘,在區域內實行自由貿易,使世界經濟福利增加。因此,建立關稅同盟對經濟發展有利。但是,瓦伊認為,關稅同盟不一定意味著向自由貿易過渡,因為它在夥伴國之間實行自由貿易,而對外部世界實行保護貿易。這種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相結合的格局會產生兩種效果:「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
關稅同盟內部實行自由貿易,使國內成本高的產品為夥伴國成本低的產品所替代,原來由本國生產,現在從夥伴國進口,由此新貿易被「創造」出來了。本國可以把原來生產高成本產品的資源轉向生產成本低的產品,從而得益。同時,關稅同盟對外實行統一關稅,對第三國的歧視導致從外部進口減少,轉為從夥伴國進口,使貿易方向發生轉變,產生「貿易轉移」。由於原來從外部世界進口成本低的產品改為從夥伴國進口成本較高的產品,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以上瓦伊納的基本觀點,其結論是,關稅同盟的凈效應等於貿易創造的收益減去貿易轉移的損失。若結果為正,那麼關稅同盟於成員國有利,反之,則不利。如圖:
假設世界分為三個部分:本國、夥伴國和外部世界。都生產商品X。圖1在SS和DD分別表示本國對X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曲線。H、U和W分別表示本國最初價格、夥伴國價格和外部世界價格。關稅同盟形成之前,本國以價格H生產q1.消費q2,進口q1q2:自由貿易之後,價格從H下降至U.國內生產下降至q3。消費上升到q4。進口上升到q3q4。福利增加了q3q4Rq它由額外進口成本q2q4RP和消費者剩餘RqP組成,國內生產成本下跌,其數量為供給曲線下減少的面積,即q3q1OM,其中q3q1NM表示額外進口成本,MNO是社會凈儲蓄。UHOM和ONPq代表轉移支付,前者是生產者放棄的利潤,後者是政府失去的關稅收入,社會凈收益是三角形OMN和OPR兩者面積之和,等於免除的關稅與創造的貿易量的乘積之半,即1/2(q3q1+q2q4)-HU。
同時,自由貿易使本國把q1q2的進口品從由低成本的外部世界進口轉移到由高成本的夥伴國進口.這一轉向產生了凈損失ABPN。即q1q2-UW。因此,關稅同盟的凈效應等於S[,MNO] S[,PRQ]-S[,ABPN]。

⑹ 貿易創造的缺陷

傳統的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缺陷也不言自明:只分析了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忽視了動態效應,其次是過於重視生產與進口成本問題。那麼,貿易創造只意味著得益,貿易轉移只意味著損失嗎?我們將分別對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效應的正負作用展開分析。
貿易創造的正面作用首先表現為節約了本國的生產資源,這里不再贅述。其次,於夥伴國而言,擴大了出口市場,其結果之一是產生了規模經濟效應,於兩國有利。假設在自由貿易之前,本國和夥伴國都生產兩種產品X和Y,且規模收益遞增,但因關稅作用,沒有實行專業化生產,假定兩國生產可能性曲線相同,如下圖3(a)所示:
兩國都分別將生產資料一半用於生產X.另一半生產Y.則分別可得到OC的X和OD的Y.但若專門生產X或Y.則可得到OA的X或OB的Y.因規模收益遞增,OA〉20C.OB〉20OD.現在實行自由貿易.貿易創造將使本國專門生產X.夥伴國專門生產Y.兩國綜合可能性曲線將變成圖3(b)中的情況。OA=OA.OB=OB.若社會無差異曲線1在E點與生產可能性曲線相切,很明顯它要高於沒有貿易創造之前「各自為政」情況下與G點相切的無差異曲線F,社會福利增加了。
貿易創造的負作用首先是表現為為本國企業增加了競爭對手,雖然競爭從長遠看來並非壞事,但擠佔了部分市場,對本國企業發展不利。於發展中國而言尤甚。美墨之間的合作已顯示出這種局限性。墨西哥國門敞開,美國商品的湧入將本國企業推至競爭前沿,難有反擊之力。墨西哥貿易逆差過後又發生金融危機與此不無關系。其次,貿易創造的負作用,表現為對經濟大國貿易條件有不利作用。關稅效應是減少該國投入在世界市場上的出口數量和它試圖在世界市場上購買的進口數量。貿易創造導致本國出口與進口增加,從而出口與進口價格發生波動。出口價下降(因為世界供給增加了一個不可忽略的量),進口價格上升(因為對進口品需求有一個較大的增加)。變化的結果是貿易條件(出口價/進口價)下降,使該國福利下降。
貿易轉移的負作用在傳統理論中表現為生產成本的上升,導致資源浪費,其正作用卻被忽視了。其正作用主要表現為為夥伴國擴大了出口市場,也會產生類似於上文中分析的規模收益作用。這一點於發展中國家而言不可輕視。本文第二部分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經濟一體化不理想的原因,但並不說明其合作是失敗的。因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工業,擴大出口,而貿易轉移恰好使成員國將進口由外部世界轉到成員國之間,這對於急需發展新興工業的國家而言無異於雪中送炭。這也是為什麼一些發展中國家雖然區域經濟一體化不盡人意,但仍不放棄探索的原因之一。但貿易轉移的得益往往不均衡,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成員國得益較大。如拉美自由貿易協會成員國中,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已建立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屬區內較發達國家,得益較多;阿根廷區內出口比例在50~60年代間由14.3%上升到24.9%,而其他成員國受益較少。這也是成員國之間爭吵不休原因之一,但不可因此忽略貿易轉移的正作用。

⑺ 什麼是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擴大貿易創造的條件有哪些

貿易創造是關稅同盟建立後,成員國之間以新創造的來自同盟內夥伴國的進口,替代原先的國內生產的狀況。其效果是由於內部關稅取消,不再為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的國內生產提供保護,以來自夥伴國的低價進口取代高價的國內生產,使消費者提高了福利。

貿易轉移是一個年輕的概念,最早出現的貿易轉移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在19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全稱是「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

指一國產品遭到另一國的貿易保障措施後轉而大量向其他國家出口。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集中在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個方面。貿易轉移是指產品從過去進口自較低生產成本國轉向從較高成本國進口的過程和現象,這是在一體化過程中應予以注意的情況。

(7)貿易創造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貿易轉移效應成因:

(一)保障措施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

隨著世界貿易日益自由化,某種程度上貿易保護主義又有抬頭的趨勢。1994年及烏拉圭回合談判前,不少國家更偏愛採用「灰色區域」性質的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其國內市場,比如藉助於雙邊談判說服出口國自願採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等。

而今,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日益嚴格禁止或限制類似措施,從而,使得保障措施這樣一種「合法化」的補救措施脫穎而出。

(二)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加強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向縱深發展,並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大潮流。區域集團化及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是世界局勢變化和冷戰結束後經濟矛盾突出和市場競爭加劇的表現。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

(三)非關稅壁壘的日益增多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在減低關稅上所做努力取得的成效和各國之間雙邊、多邊貿易協定的增多,關稅不再是主要的貿易壁壘,而又因為國家利益的永恆性和最大性,非關稅壁壘就成了各國屢試不爽的限制進口的措施。

⑻ 貿易創造的定義

貿易創造(trade creation)是指在關稅同盟內部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後,國內生產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員國中生產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來自成員國的低價進口商品替代了昂貴的國內生產的商品,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被創造出來。
當關稅同盟中一個國家的一些國內產品被來自同盟國的另一國家的較低生產成本的進口產品替代時,就產生了貿易創造。

⑼ 什麼是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理論

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瓦伊納於50年代初提出的,它至今仍是分析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和關稅同盟關稅同盟得失的有效工具。

⑽ 舉例說明「貿易創立」和「貿易轉向」

樓主說得是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果吧,好像這比較官方的將這兩種概念成為回「貿易創造答和貿易轉移」吧
我說一下一般的定義吧,基本上,樓主可以用這個概念很容易就能舉出無數的例子了。

(一) 貿易創造效應:關稅同盟成立以後,在比較優勢基礎上使生產更加專業化,這樣關稅某些同盟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產品將被其他成員國生產成本更低的產品取代,其結果,是關稅同盟國的社會福利提高。
(二) 貿易轉移效應:在關稅同盟成立前,關稅同盟國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產品,關稅同盟成立以後,關稅同盟國該項產品轉由同盟國內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而不是世界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則進口成本較前增加,社會福利下降。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