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型創造 »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在什麼年代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在什麼年代

發布時間: 2021-01-19 09:08:57

⑴ 指南針最早用於什麼朝代火葯是什麼朝代的誰發明

指南針最早用於北宋,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

⑵ 我國四大發明中,指南針是什麼朝代發明的

黃帝時代就有了類似於指南針的指南車

⑶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在哪個朝代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
戰國時期
。它是用
天然磁石
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
圓底
,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
古人
稱它為「司南」,當時的
著作
《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
方位
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
采玉
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
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

人們
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
形狀
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
東漢
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
指南
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
外方內圓
,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
自然界
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
天然磁體
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
磁性
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
青銅
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
面上
,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
民間常用薄
鐵葉
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
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
如魚
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
出火
,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
水碗

無風
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
人工
磁化的方法,它利用
地球磁場
使
鐵片
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
子午線

方向上
。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
方向
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
磁學

地磁學
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
沈括
在《
夢溪筆談
》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
針鋒
,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
磁石
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
帶上
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
磁場
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
地磁
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
磁針

裝置
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
指示
方向。
2.
碗唇
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
蠶絲
,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
科學技術
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
南宋陳元靚在《
事林廣記
》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
指南龜
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
木頭
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
磁鐵
,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
魚口
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
木刻
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
頂端
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
支點
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
旱羅盤
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
年代
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
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
水羅盤
、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
曾三異
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
正針
,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
磁偏角
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
地理
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
盛水
,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
地球
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
地球磁極
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
正南
、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
球形
,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
磁傾角
。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准確。
磁性質的應用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
陰晦
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
航海史
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
日月星辰
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
晦冥
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
海上
指航的最重要的
儀器
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
先民

磁現象
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
傳說
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
這樣的故事
還很多,《晉書.馬隆傳》
記載
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
敵兵
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
犀甲
,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
暗礁
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
於金
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
磁力
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
在南方
,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
鐵針
,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
測量方法
。這可能是
世界上
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
發展的基礎

⑷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指南針的發明者是誰至今依然沒有定論。根據權威史料記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因此指南針傳統上被認定為是黃帝發明的。

(4)指南針是誰發明的在什麼年代擴展閱讀: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廣泛應用於航海、野外探險等領域。現有兩種類型:

一是根據地球磁場的有極性製作的地磁指南針,但這種指南針指示的南北方向與真正的南北方向不同,存在一個磁偏角;

二是電子指南針,採用磁場感測器的磁阻(MR)技術,可很好地修正磁偏角的問題,現已大量用於GPS定位裝置中。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類部件,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⑸ 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是誰發明

張衡。

中國最早使用的指南工具,是戰國時期的司南。它看上去就像個勺子,其回實也就是大磁鐵勺答子!因為磁鐵有磁性,一邊指向南方,一邊指向北方,司南上的勺子柄,就總是指向南方。

張衡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發明了指南車,張衡指南車是一種裝有特殊的差速齒輪裝置和指向器的單轅雙輪車。

不僅解決了在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方面的一道難題,而且維護了指南車在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也進一步維護了中國古老燦爛文明的聲譽。

(5)指南針是誰發明的在什麼年代擴展閱讀:

指南針發明的意義:

指南針在後來的航海事業中建立了偉大功勛,開辟了人類交往以及征服自然的新境界。在人類社會文明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

它的發明和運用,大大推動了航海業的發展,促成新大陸的發現,促進了商業貿易的擴大和人類文化的交流,對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⑹ 指南針是誰發明出來的哪個朝代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發明的年代較早,具體年代和發明人已不可考。
地球是個大磁體,其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指南針[1]在地球的磁場中受磁場力的作用,所以會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輾轉傳入歐洲後在航海大發現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科學史家清楚,最早解答「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那麼,中國發明指南針後對指南針理論作過什麼樣的探討?吉爾伯特的理論是否及時傳到了中國?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又對我國指南針理論的發展有過哪些影響?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關增建從2003年起開始著手研究這些基本上還是空白的問題。「中國最早的指南針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感應說』。」關增建介紹,11世紀中葉時我國大科學家沈括還對指南針感到匪夷所思,他的《夢溪筆談》介紹了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發現和指南針的架設方法,但對指南針為什麼會指南卻沒有一點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隨後,文人學者們從陰陽五行學說出發,結合當時人們對大地形狀的認識,提出各種指南針理論。例如,最晚成書於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邏輯:「磁針是鐵打磨成的,鐵屬金,按五行生剋說,金生水,而北方屬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鐵產生於磁石,磁石是受陽氣的孕育而產生的,陽氣屬火,位於南方,因此南方相當於磁針之母。這樣,磁針既要眷顧母親,又要留戀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關增建表示,從近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蒙氏理論」完全異想天開,但從事物的屬性出發解釋其行為,在東西方科學史上都是常用的做法。我國古代陰陽學說昌盛,用陰陽學說闡釋指南針指南及「常微偏東」的原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特別是,該理論認為磁石不同端面有不同屬性,它們決定磁針的指向,這種說法很容易啟發人們發現磁石的兩極,並進一步聯想到磁極與磁針指向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找到可能的途徑。南宋人的指南針原理,仍認為「指南針之所指,即陽氣之所在」,只是圍繞磁偏角現象,立論依據更多轉向地理方位的坐標系統——中國古人認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這樣地表面必然有個中心,過該中心的那條子午線就是唯一的南北方向。南宋人曾三異等認為,一旦測量地點不在這條南北線上,指南針所指向自然「少偏」。到明代,有人假託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正針由大地方位系統決定,而偏角則由天體方位劃分系統所決定。關增建認為,這種說法「體現了傳統指南針理論在陰陽感應學說和磁偏角的存在這一矛盾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窘迫」。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傳教士來華,帶來西方的指南針理論、地球學說以及相關科技知識。受其影響,中國學者開始從新的視角探討指南針理論問題,在此過程中,陰陽五行的作用不斷淡化,力學角度的分析不斷增加,但吉爾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學理論連西方學界都沒統一,更談不上入主東土。傳教士中,1658年抵華的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的指南針理論最系統,但他認為決定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的地理南北兩極本身,理論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學的范圍,而不像吉爾伯特認識到地球本身存在一個磁體。南懷仁理論在中國影響深遠,直到19世紀中葉,我國仍有學者用它解釋指南針問題。而此時,清末來華的傳教士已開始著手把西方近代磁學知識介紹給中國了。

⑺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指南針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沒有具體的發明人。

指南針又稱指北針,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由三部曲組成:司南、磁針和羅盤。他們均屬於中國的發明。

司南
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司南」之稱,始於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終止於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發明人不可考。

磁針
唐開元年間(713—741年)的山西堪輿家丘延瀚,被後世堪輿家推崇為堪輿術三針(正針、縫針和中針)中最早出現的正針法的創始人。

羅盤
羅盤古稱「地螺」、「地羅」。中國的磁針和羅盤先後經由陸水兩路西傳,曾給人類的文明的進程帶來重大的影響。以前史學界認為磁針在水中的水羅盤與指南針一脈相承,是中國的發明,但旱羅盤是歐洲所發明,16世紀才經由日本船傳入中國。而今臨川羅盤證明:旱羅盤的發明權也屬於中國,具體發明人不詳。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