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的創造
1. 青花瓷最早在哪個朝代開始製造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內繪紋飾,再罩上一層容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釉下彩的一種。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也有學者稱唐青花並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2. 青花的創作背景
周傳雄一直想創來作一首有關自「信物」的歌曲,但遲遲未能如願。機緣巧合遇到作詞人陳信榮寫下的「青花」,從而無心插柳圓了他的夙願。他認為青花瓷不但高雅漂亮,還能給人一種寧靜鎮定的感覺,好比愛情的承諾。在這首歌里,中式的旋律里融入了搖滾的氣息,分離的落寞和痛苦立刻渲染出來,反而讓人更感覺到信念的力量與堅持 。
3. 中國青花瓷的起源和發展
根據成熟青花瓷應具備的三要素,即,潔白的瓷胎和純正的透明釉;釉下花紋用氧化鈷料,發色青藍明澈;平面彩繪技術熟練來衡量,並參酌各個時期青花瓷的生產實況,中國青花瓷器的發展大致可概括為如下幾個階段:
唐代至兩宋是青花瓷的萌芽階段。元代後期,由於批量生產及鈷料充足,青花瓷成熟一步到位。明洪武時期,來自主觀與客觀上的一些原因,青花瓷生產一度衰退。永樂、宣德朝是青花瓷黃金時代,被譽為明清以來最好的青花。(與鄭和七下西洋所取得的青花料亦有一定關系)。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又一次陷於暗淡(俗稱「空白期」或「黑暗期」)。成化、弘治和正德是青花瓷器的振興時期,青花清麗淡雅,質量很高。嘉靖、隆慶至萬曆前期,青花用回青料、料色濃艷,產量大。但工藝較粗糙,瓷質有所降低。萬曆後期至康熙前期,是國內市場和對外輸出的繁榮期。清康熙朝民間青花瓷進一步發展,是中國青花瓷的鼎盛期。正、乾隆以後,中國青花瓷的生產由極盛走向衰弱。
http://www.e1988.com/philatelyArticle/philatelyArticleShow.asp?ID=9473
4. 景德鎮是在什麼時期創造青花瓷的唐三彩有哪三個
青花瓷歷史悠久,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唐代時河南省的鞏縣窯就有原始回青花製作。到了答元代江西景德鎮已能生產裝飾精緻的產品了。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礎上更是光彩奪目,無論是景德鎮的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別是永樂、宣德和成化、嘉靖及萬曆朝官窯燒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名於世。
唐三彩實際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總稱,由於它燒制於唐代,所燒作品用得最多的色彩是黃、綠、白三種顏色,所以得到了唐三彩的名稱,實際上,它所用的色彩還包括藍、赭、紫、黑等。這種彩色釉陶是在漢代低溫鉛釉陶工藝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實踐,對含有有色金屬元素的各種原料有了新的認識而製作成功的。之間歷經了一個由粗到精的緩慢燒造發展過程,到唐供時,終於燒成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唐三彩一辭,不見於古代文獻,最早的記載是民國時期。而世人對唐三彩的重視大約在本世紀初,1905-1909年,隴海鐵路修築期間,洛陽北邙山一帶因工程而毀損了一批唐代墓葬,發現了為數頗多的唐三彩作品。這批唐三彩被運到了北京市場上,受到了國內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視和古玩商的垂青,從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 受字數限制,供參考。
5. 青花瓷是什麼時候創造出來的是怎樣創造的誰能回答我
歌曲我就不說了,LS應該知道……
工藝品——青花瓷
唐代就有了,明清時期的最有名
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紅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二、青料
(一)蘇泥麻青
即蘇泥勃青、蘇勃泥青、蘇麻離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銹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二)平等青
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三)石子青
又稱石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發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
(四)回青
有產於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說法。此料發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發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發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
(六)珠明料
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發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採用此料。
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
(七)化學青料
即用化學製品氧化鈷配製的青料。發色紫藍、純粹、濃艷,但輕浮而缺乏附著力,價格也低廉。使用此料製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三、款識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一)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我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乾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鉤,釉面有雲蒙氣。嘉靖款筆畫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二)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志。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四)贊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五)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乾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四、各時期青花瓷器的特點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
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相關鏈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相關鏈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
本來是去查五線譜的,沒想到竟然來答題目,可以去參考網路
6. 青花瓷的創始人是誰在什麼時候創造了它
1: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專。明代青花屬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2: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記得採納哦)
7. 歌曲青花瓷 創造背景與時間
不過你要是想了解這首歌的話就看看。
歌詞: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瞭然
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
你的美一縷飄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里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
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於碗底
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
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
極細膩猶如綉花針落地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
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
在潑墨山水畫里
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里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里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
[編輯本段]一、歌詞解釋
填詞人方文山對歌詞的解釋
首先跟親愛的網友們分享此次填寫傑倫新專輯里這首「青花瓷」的創作過程。前一陣子我認識了幾個鑒賞古董藝術的朋友,在與他們時而青銅、時而宋瓷、時而明清傢具等橫跨千年談古論今的聊天中,觸發我想用那些傳世的中華藝術品來當歌名的動機。當時第一個想到的是青銅器,原本是要以殷商時期開始鑄造的青銅器來做為歌名,以青銅的厚實來象徵愛情的堅貞;以千年斑駁的銅銹來比喻世事的滄桑;以器皿上難解的銘文來闡述誓言的神秘。但剛開始落筆時卻發現傑倫這首「青花瓷」的曲調溫柔委婉、淡雅脫俗,以至於我腦海中浮現的全是煙雨江南的畫面。又因當時的青銅器也同時製作成殺敵的兵器,這顯得「青銅器」這三個字太過厚重笨拙,充滿廝殺的硝煙味,於是尚在構思中的歌詞尚未落筆便已放棄。
後來我再選定宋朝時曾盛極一時的汝窯瓷,主要是因為它的珍稀度。因為戰亂的關系,與釉料配方與燒制過程的窯變等因素,全世界現傳世的汝窯珍品竟只有70餘件,堪稱國之重寶,彌足珍貴。但問題又來了,因為純正上品的汝窯,只有一種顏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沒有任何花俏的紋飾,而且造型簡單素雅,在我看來猶如現今極簡主義大師的作品,雖有一種樸素的內涵,與經久耐看的質感,但總覺得不足以形容詭譎多變,愛恨兼具的愛情。雖然最後還是沒有用汝窯當歌詞名,但我在收集寫作資料的過程中,卻因為一句「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詞句,觸發我靈感而寫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煙雨」。此話據傳語出宋徽宗,因當時的汝窯專供宋皇室使用,而窯官將汝窯瓷燒制完成後,請示宋徽宗為其色定名時,徽宗御批:「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此後,天青色即為汝窯瓷欽定的顏色名。(此句另有一說為五代後周柴世宗所說)但後來我還是放棄用汝窯當歌名,除了因為它的特性不適用於纏綿悱惻的愛情外,汝窯的名字也稍嫌不夠凄美。幾經轉折,最終歌名才確定用初燒於唐代至今已綿延一千多年為中國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銷藝術品—「青花瓷」。當初當我確定了「天青色等煙雨」的歌詞後,沒多久就又順手寫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你」,於是副歌第一行的關鍵詞即孕育而生:「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因我歌詞里所描述的天青色,是無法自己出現的,它必須耐心的等待一場不知何時會降臨的雨,才能夠在積雲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顏色出現。因為雨過天晴後才會出現天青色,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我倒過來說,想看到天青色唯有先等待下雨。還有,之所以用「煙雨」,而不用「下雨」,則純粹是因為煙雨的意境比較美。而我用「天青色等煙雨」此句來對仗較為白話的一句「而我在等你」,一連用了二個「等」字,是為來強調愛情里最無力的無奈就是「等待」。換個散文式的說法就是:「那天氣的變幻莫測,那裡是我們平凡人所能掌握的呢?想看到純凈被雨洗滌過的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驟雨自然的停,就如同我也只能被動而安靜的等待著不知何時才會出現的你。」這首青花瓷里還出現「芭蕉」這個歌詞里較不常出現的植物,實在是因為個人對「芭蕉」這款植物的莫名喜愛,情有獨鍾。就像椰子樹會讓人聯想南台灣,棕櫚樹等同於熱情的海灘,仙人掌的場景則理所當然在沙漠一樣,不知怎地,對於「芭蕉」我就自然而然的會聯想起宋詞中煙雨江南里的蘇州林園。如李煜的長相思里就有「……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棵,夜長人奈何。」其實你只要仔細觀察宋詞里常出現的植物,「芭蕉」出現的頻率還頗高。另外日本著名的俳句詩人松尾芭蕉,也是取芭蕉為自己的別名,這又讓芭蕉這植樹增添些文人氣質。
還有順帶一提的是「惹」這個字在歌詞中的用法,是我從六祖慧能那句著名的謁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中,得到的體會。因為「何處惹塵埃」其實也可寫成「何處'沾'塵埃」,或「何處'染'塵埃」,但因為沾與染的語意都沒有「惹」來的強烈,沾與染只是一種與他物接觸的用詞,但「惹」字卻有不請自來的招惹之意,主動性很強,比較具侵略與戲劇性。也因此,我用「門環惹銅綠」,而不用「門環染銅綠」;還有另一句歌詞我也是用「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也不用「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遇見'你」是同樣的道理。其實在「南拳媽媽」的《花戀蝶》中我就已經用了「惹」這個字,在第一段歌詞里「幽幽歲月、浮生來回、屏風惹夕陽斜..」,我用「屏風「惹」夕陽斜」來表示夕陽西下時因屏風的阻擋斜射進屋內的光線,而不用「屏風'遮'夕陽斜」。
最後,關於「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的詞意,在此容我再累字贅語的解釋一下;一場大雨後滿園的翠綠,空氣里充滿濕潤的水氣,芭蕉葉上滾動著晶瑩的雨滴,此時此景,最是詩意;還有那歷經風霜風吹雨打後,依舊鑲嵌在門板上只是多了些銹蝕斑駁的銅環,最富古意。我先用「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這段文言詞句以景入情,然後再承接較為白話的下一段「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以為對仗。因為芭蕉與門環都是靜態的實物,只能被動的等驟雨,等歲月侵蝕後慢慢氧化的銅綠;但人稱代名詞的「我」卻跟芭蕉與門環不一樣,因為「我」是可以自由移動的,於是我偶然間經過江南小鎮邂逅「惹了」你,並不是被動的等你了,而是主動的去認識你。所以雖然同樣都是用動詞的「惹」,但其主動與被動性卻迥然不同,而且在這段詞里我一連用了三個「惹」字,字義相同,用法卻不同,饒富趣味。總之這首歌寫的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
[編輯本段]二、歌詞修辭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譬喻)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瞭然(轉化)
宣紙上 走筆至此擱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轉化)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譬喻)
你的美一縷(轉品)飄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轉化)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里(誇飾)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轉化)
就當我 為遇見你伏筆(轉品)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類迭)
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轉化)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上下兩行形成倒裝、譬喻的修辭關系)
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於碗底(摹寫)
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
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誇飾)的秘密
極細膩 猶如綉花針落地(譬喻)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轉化,摹寫)
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上下兩行三個句子運用了排比、類迭修辭)
在潑墨山水畫里 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轉化)
【青花瓷修辭解釋】
譬喻:以「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綉花針落地」為例,「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為「喻體」;「猶如」為「喻詞」;「綉花針落地」為「喻依」。若從譬喻「運用想像力,以具體而熟悉之物說明或形容抽象之物」這個原則來看,想像力將「細膩的秘密」與「綉花針落地」巧妙串聯在一起,呈現出彼此微妙的關系:那段「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是如此細膩,因而被小心呵護著,唯恐一碰就破,就像綉花針落到地上,是那麼輕盈細微,卻又帶點小小的危險。而「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等句也都是譬喻法的完全體現。
類迭:類迭不僅能使語調和諧,還可強化詞句所透露出的意思。「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兩句中連三個「惹」字就屬此用法。有主動招惹之意的「惹」,讓「芭蕉」與「門環」兩種原本屬於被動意象之物彷佛有了生氣,芭蕉不再只是認命般讓驟雨淋泄其身,而門環也不再被動等待銅綠染身,然後再對照下一句「而我路過那將南小鎮惹了你」,整個畫面更是活了起來。第三段與第四段開頭的「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屬於類句。
轉化:在《青花瓷》歌詞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轉化,例如「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瞭然」、「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在潑墨山水畫里,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等句。「你的美一縷飄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也屬於轉化,在這句詞中「美麗」被擬物化,成了能飄盪在空中的一縷霧嵐,前往到一處故事主角無法到達的地方。美麗,已不復見。人與物之間的界限在此模糊曖昧,詞意卻也變得深刻而繁復。
排比:「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就是用兩個以上結構相似的句法來表達性質相同的意念,顯現出句子的節奏感與律動,增強詞意的感染力,強化了「惹」的意象。
誇飾:「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誇張了隔江對望炊煙的距離,對應上一句「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所指涉的等待,彷佛是如此無窮無盡,而且隔了千萬里,顯得遙不可及;另一句「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中的秘密被保守了千年從未讓人知道,象徵守密者的細膩與堅毅,能讓秘密在窯中歷經千年鍛燒也不泄漏一字一句。
轉品:簡言之,就是轉化某一個詞原來的詞性。例如「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中的「伏筆」原為名詞,在這里做動詞用。由於這樣的轉化,句子頓時有了動態感,進而深刻表達出前一句中的「書寫」動作,以及隱含在書寫動作下的心意;「你的美一縷飄散 」的「一縷」則是數量詞轉化成副詞,整個畫面感都出來了。
倒裝:「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就是個倒裝句,正確的文法順序應為「你眼帶笑意,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使用倒裝法,並不太會變動句子倒裝前後的意思,但是意境上就有所不同了。就拿此句為例好了,未使用倒裝的句子(後者)較平鋪直敘,整體感覺沒有起伏,較為平板;但倒裝之後,讓人更有想像空間,一位的美麗女子似乎就這么站在眼前,盈盈笑著。
摹寫:所謂摹寫,指的是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上能引起感官感受的描寫。譬如「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於碗底」就在我們眼前栩栩如生描繪出青花瓷上的錦鯉顏色,尤其在白瓷襯底之下,彷佛即將躍出碗底似的。至於「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這句詞是不是讓你宛若看見庭院里被驟雨打彎的芭蕉搖來盪去,空氣中的濕氣透進了門環,讓它招惹了一身銅綠色,耳邊還傳來淅瀝雨聲呢?
[編輯本段]三、歌曲評論
從《東風破》里的「一盞離愁孤燈佇立在窗口」到《發如雪》中的「你發如雪凄美了離別」再到《千里之外》里的黯然神傷「我送你離開,千里之外,你無聲黑白」,離恨是歌者永恆的主題。《青花瓷》給我們帶來的驚喜,在於這種離愁別緒被描寫得更加婉轉細膩,隱藏得愈加含蓄而韻味別生,彷彿青橄欖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論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煙雨朦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雲萌動之間依稀可見伊人白衣素袂裙帶紛飛;
論詞句,《青花瓷》卻是一幅筆端蘊秀臨窗寫就的素心箋,走筆曲折只因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論曲調,《青花瓷》彷彿微風中靜靜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澗,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環多有不盡之意;
這三者疊加至一處,《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恰似那「自顧自美麗」的青瓷極品,洗盡鉛華,古樸典雅,清新流暢。古箏撩撥,牙板清脆,琵琶淙淙,《青花瓷》的中國風分外動人。方文山用「素胚」「仕女」「漢隸」等系列詞彙描摹了傳世青花瓷的風采,周傑倫的唱腔柔情而古樸,略帶江南戲曲的雛形,絕妙填詞配復古音樂,構成了一闋R&B佳作。
在《青花瓷》里我聽到了《東風破》里舊地重遊物是人非般淡淡的哀愁,聽到了《發如雪》里前塵後世輪回不息般輕輕的喟嘆,也聽到了《千里之外》天各一方生死難忘的一生等待,甚至聽到了《愛在西元前》里風化千年而精魂不死的愛的誓言……心中五味陳雜,漫天的思念翻滾如潮,而耳旁卻依然只是輕輕淡淡的吟唱而已,雲淡風清。
《青花瓷》里最感人的一個字,我以為是這個「等」字。
一個「等」字,唱盡多少無奈和惋嘆。這一等,是無望的等,是來生的等,是明知不可等的等,可是曲中卻只用淡淡的語調唱來,再平常不過,彷彿只是每天等待日出那般簡單;等待的時候,可以看書寫字,可以吟詩作畫,可以賞花彈琴,只是時時不曾忘記等待的人。痛苦嗎?不,《青花瓷》里唱得如此悠然,原來滿腹的離愁別恨也可以慢慢洗淡。求不得、愛別離又怎麼樣呢?眾生皆苦,等待也是一種美麗的心情,不如就當此生的相遇,只是為了來生的重逢埋下伏筆,這樣想來,不禁釋然。就算不能再相遇,也應當感恩曾經那驚鴻一瞥的際遇。誰能憑愛意將富士山私有?青花瓷,也是一樣。
至少,我們能夠隔著千里山水遙遙眺望江南的裊裊炊煙,隔著茫茫人山人海默默想念回憶中那一抹淡淡的背影,正如隔著重重歷史靜靜觀賞傳世青花瓷不變的美麗。
芭蕉簾外雨聲急,匆匆而過的是時間;
青花瓷里容顏舊,老去的只是我自己,而你的美麗,永遠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瓷里,可以欣賞,可以玩味,也可以守望。
[編輯本段]四、另種解釋
第一段其實已經清晰地說明了歌詞所描述的對象,「我」一邊為素胚上色,一邊思念一個曾經邂逅的如青花瓷一般秀麗的江南女子。冉冉檀香中,心中微酸,再也畫不下去,縱是丹青聖手,瓶上的牡丹終究是不如伊人含苞待放的笑容,不知玉人生在何方,不免心自憂傷。從文筆和選用的意象來看,開首直敘,並不詞藻華麗,但是已然奠定全篇清韻雅緻的基調。值得一提的是「去到」是典型的台灣的說法,改成「去了」更符合內地的語言習慣。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全文的點睛之語,優雅而深情。有人誤認為「天正在等煙雨」等說法,是因為對青花瓷還缺少一定的了解。「天青過雨」是青花瓷上品中的上品,存世極少,也是最美麗的顏色。這種釉色必須在煙雨天才能燒出來,(以現代科學的眼光看,其實主要是濕度)所以說,煙雨天時出現天青色的決定性條件之一。「天青色等煙雨」不但詩話了語言,而且串聯「而我在等你」彰顯出伊人於「我」而言多麼的可貴。再加上動人優美的旋律,令人如聞天籟。「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畫面感極強,一石三鳥,既描述江南美景,也是青花瓷上的常見景色,更以景襯情,唯美的場景給思緒抹上了淡淡的傷感。「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依然秉承一邊勾勒青花一邊展開思緒,而伏筆一詞其實對以後的結局作了暗示。「我」是否與曾經邂逅的女子緣悋一面呢。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
同樣的旋律再次吟詠,一個「暈」堪稱絕妙,什麼是暈?我舉個例子,當你把一滴墨汁滴入一碗清水,看他緩緩擴散,這就是暈。人說:「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朦朧的月光下,結局竟真的被打開了?朝思暮想的伊人看到了么?「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本句是一個標準的倒裝,是的,看到了,如真似幻,似乎一切都融入了江南的美景里,似乎是個喜劇結局。然而筆者更傾向於認為這是「我」久念成痴,眼前出現了幻覺,朦朧月光消逝,不過更相思。
「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於碗底
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
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
極細膩猶如綉花針落地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
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
在潑墨山水畫里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倒敘手法,交待和伊人匆匆相見,匆匆話別的來龍去脈,依然是一邊勾勒一邊追憶。不得不說方文山有著天生的對文字的敏感,連續三個惹字用得極妙,雖然「簾外芭蕉惹驟雨」活剝自前人詩句。順便說說,這種方式也叫做「無理而妙」,最早來自元曲,顯然驟雨不是芭蕉惹來的,這樣說沒有道理,但是味道就出來了。
8. 青花瓷的創作背景
方文山因認識了幾個鑒賞古董藝術的朋友,在與他們時而青銅、時而宋瓷、時而明清傢具等橫跨千年談古論今的聊天中,觸發其想用那些傳世的中華藝術品來當歌名的動機。當時方文山第一個想到的是青銅器,原本是要以殷商時期開始鑄造的青銅器來做為歌名,以青銅的厚實來象徵愛情的堅貞;以千年斑駁的銅銹來比喻世事的滄桑;以器皿上難解的銘文來闡述誓言的神秘。但剛開始落筆時卻發現周傑倫這首曲的曲調溫柔委婉、淡雅脫俗,以至於其腦海中浮現的全是煙雨江南的畫面。又因當時的青銅器也同時製作成殺敵的兵器,這顯得「青銅器」這三個字太過厚重笨拙,充滿廝殺的硝煙味,於是尚在構思中的歌詞尚未落筆便已放棄。
後來方文山再選定宋朝時曾盛極一時的汝窯瓷,主要是因為它的珍稀度。因為戰亂的關系,與釉料配方與燒制過程的窯變等因素,全世界現傳世的汝窯珍品竟只有70餘件,堪稱國之重寶,彌足珍貴。但問題又來了,因為純正上品的汝窯,只有一種顏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沒有任何花俏的紋飾,而且造型簡單素雅,在我看來猶如現今極簡主義大師的作品,雖有一種樸素的內涵,與經久耐看的質感,但總覺得不足以形容詭譎多變,愛恨兼具的愛情。雖然最後還是沒有用汝窯當歌詞名,但我在收集寫作資料的過程中,卻因為一句「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詞句,觸發其靈感而寫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煙雨」。此話據傳語出宋徽宗,因當時的汝窯專供宋皇室使用,而窯官將汝窯瓷燒制完成後,請示宋徽宗為其色定名時,徽宗御批:「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此後,天青色即為汝窯瓷欽定的顏色名。但後來方文山還是放棄用汝窯當歌名,除了因為它的特性不適用於纏綿悱惻的愛情外,汝窯的名字也稍嫌不夠凄美。幾經轉折,最終歌名才確定用初燒於唐代至今已綿延一千多年為中國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銷藝術品青花瓷。
當初當方文山確定了「天青色等煙雨」的歌詞後,沒多久就又順手寫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你」,於是副歌第一行的關鍵詞即孕育而生:「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因歌詞里所描述的天青色,是無法自己出現的,它必須耐心的等待一場不知何時會降臨的雨,才能夠在積雲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顏色出現。因為雨過天晴後才會出現天青色,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方文山倒過來說,想看到天青色唯有先等待下雨。還有,之所以用「煙雨」,而不用「下雨」,則純粹是因為煙雨的意境比較美。
「惹」這個字在歌詞中的用法是方文山從六祖惠能那句著名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中得到的體會。寫「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這句時,方文山先用「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這段文言詞句以景入情,然後再承接較為白話的下一段「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以為對仗。因為芭蕉與門環都是靜態的實物,只能被動的等驟雨,等歲月侵蝕後慢慢氧化的銅綠;但人稱代名詞的「我」卻跟芭蕉與門環不一樣,因為「我」是可以自由移動的,於是我偶然間經過江南小鎮邂逅「惹了」你,並不是被動的等你了,而是主動的去認識你。所以雖然同樣都是用動詞的「惹」,但其主動與被動性卻迥然不同,而且在這段詞里方文山一連用了三個「惹」字,字義相同,用法卻不同,饒富趣味。總之這首歌方文山寫的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
9. 青花瓷最早是什麼時候製造的
青花瓷歷史悠久,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唐代時河南省的鞏縣窯就有原始青花製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鎮已能生產裝飾精緻的產品了。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礎上更是光彩奪目,無論是景德鎮的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別是永樂、宣德和成化、嘉靖及萬曆朝官窯燒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名於世。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瓷器都十分嗜好,並經常提出對質地、畫面的改進意見,而且改善了景德鎮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青花瓷的製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的青花瓷色澤青翠光艷,清新明快,層次清晰,尤其是藍色像藍寶石一樣鮮艷明亮,晶瑩光潤。然而到了乾隆後期,青花瓷的工藝製作日益衰落。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地愛好者的歡迎。早年通過古道"絲綢之路",陸續遠銷地中海沿岸各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又帶有大量青花瓷器遍及越南和馬來半島的30多個國家。至今東南亞各國所收藏的青花瓷的碎片都捨不得丟掉,用黃金將它鑲嵌後,藏在寶庫里。
明朝正統年間,英宗皇帝在光祿寺設宴,招待外國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用的是青花瓷,那清新雅緻的花色,把這些外國人逗引得如痴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裝進禮服口袋,宴席散後,清點餐具,據說竟被偷走580件之多。由此可見青花瓷具有多大的魅力。
各個朝代的青花瓷器在青花色料、瓷質、圖案花紋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時代特色。元代青花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色彩鮮艷、構圖繁密,採用多層裝飾,當時青料是進口的。花紋以人物故事、魚藻紋、纏枝花居多,尤其是葉子在繪制時呈葫蘆狀。
明代永樂、宣德是我國青花瓷製作的黃金時代。採用進口青花料蘇麻離青,顏色深沉、層次豐富。釉面白中泛青,構圖較元代疏朗,花紋以瓜果、纏枝紋、束蓮為多。
成化起用平等青料,色澤淡雅,當時很少厚重、大器件產品製作。釉面肥潤、撫之有玉質感。器物外底部的底釉往往有不平整的波浪紋。圖案花紋常見的有雲龍、飛鳳、團龍、團花、嬰戲等正德、嘉靖起用西域的回青料,色澤濃艷。嘉靖帝尊崇道教,圖案花紋以雲鶴、八卦、八仙等為多見。
康熙青花料採用浙料,色澤鮮艷青翠,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是康熙青花濃淡有層次,且有指印紋。器物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為主。圖案花紋以龍、鳳、纏枝蓮、山水、花卉居多。民窯的圖案也豐富多彩,大量出現整幅畫面,如歲寒三友、米芾拜石等,也有西廂記、三國演義等故事內容。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為康熙青花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雍正青花的色澤幽靜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暈散現象。圖案花紋除纏枝蓮、雲龍、龍鳳外,以清雅的折枝花、團花、竹石、三果、花鳥為多見。
乾隆早期青花製品很難與雍正朝區分。中期以後偏於青亮而無暈散感。除了製作碗、盤外,還生產印盒、水盂、筆筒、筆插等各類文房用具。圖案除了傳統的雲龍、雲鳳、纏枝蓮外,以串枝蓮、三果、嬰戲、松鶴、竹石為多見。當時除了白地青花外,還盛行豆青地青花、黃地青花、天藍地青花、仿哥釉青花等。
至嘉慶時青花瓷質量有所下降,但當時上等的青花器仍與乾隆相仿,青花色料較淺淡。
光緒初年曾大量燒造官窯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顯得生機勃發。當時的青花瓷以仿前朝較多,圖案紋飾以八吉祥、龍鳳呈祥、萬壽無疆、玉堂富貴、群仙祝壽、福祿壽喜為。光緒晚期由於戰亂頻仍,使剛復甦的官窯青花瓷製作又一蹶不振。
10. 青花瓷是中國發明的嗎
花瓷是應用 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藍色花紋,幽倩美觀,明凈素雅,呈色穩定,不易磨損,而且沒有鉛溶出等弊病。清代龔 在他的《陶歌》中這樣稱贊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
青花瓷是元代時期景德鎮瓷工的創造發明,當時燒制就已經十分成熟,至明代,景德鎮青花瓷就更以胎釉精細、青花濃艷、造型多樣而負盛名。清代唐、雍、、乾年間的青花瓷燒造成就更加顯著。新中國成立後,青花器皿由過去的單件為主,發展成以配套為主,畫面更加精美。人民瓷廠生產的「青花梧桐餐具「因為質量文超,且有傳統風格和民族特色,除多次在國內獲全獎外,還在法國萊比錫、捷克布爾諾和波蘭茲南連獲3塊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
青花料的使用大致可分三個階段。明初特別是早期的永樂、宣德時期以花色濃艷的進口料「蘇泥勃青」為主;從成化到正德的明代中期,則以發色淡雅幽藍的國產料「平等青」為主;嘉靖後以發色藍中泛紫藍的「回青料」為主。
明代時,景德鎮和各地民窯生產了大量青花瓷器。圖案紋飾突破了歷來規范化的束縛,出現了大量的寫意花鳥、人物、山水以及各種動物題材的畫面,構圖奇巧,線條灑脫,時而逸筆草草,自然逼真;時而率意勾勒,形神皆備。天啟、崇禎年間常見的「吹簫引鳳」、「達摩面壁」、「秋江晚渡」、「枯石寒禽」、「荷花鷺鷥」等圖案,有的用筆秀潤,有的簡勁含蓄,力求在人物、動物的個性上用心,令人遐想聯翩。
明代的民間青花瓷中,還常常 見到畫面生動、逗人喜愛的嬰戲圖,如「捉迷藏」、「放風箏」、「斗蛐蛐」等,色澤雅麗,筆調奔放而優美。
在明代民間青花瓷的創作中,繪瓷藝人還常常將繪畫、書法巧妙地融為一體。象徵吉祥的「福」、「祿」、「壽」、「喜」本不是繪畫題材,但古代繪瓷藝人經過巧妙構思,亦將其表現在瓷器上,並使其升華為具有裝飾美的形象。如嘉靖、隆慶、萬曆時期常見用松枝組成的「福」、「壽」字圖案;萬曆、天啟年間的靈芝托「壽」,靈芝托「喜」的畫面,甚至不用襯托物直接書寫在瓷上的書法「壽」字,看來亦飽滿、流利,給人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