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將新型
㈠ 禁毒知識培訓內容
一、什麼是毒品?
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內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
二、什麼是毒品犯罪?
毒品犯罪是指違反國家和國際有關禁毒法律、法規,破壞毒品管制活動,應該受到刑法處罰的犯罪行為。
三、我國《刑法》規定的毒品犯罪的罪名有哪些?
1、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第347條);
2、非法持有毒品罪(第348條);
3、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第349條);
4、窩藏、轉移、隱瞞毒品、毒贓罪(第349條);
5、走私制毒物品罪(第350條);
6、非法買賣制毒物品罪(第350條);
7、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罪(第351條);
8、非法買賣、運輸、攜帶、持有毒品原植物種子、幼苗罪(第352條);
9、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毒罪(第353條);
10、強迫他人吸毒罪(第353條);
11、容留他人吸毒罪(第354條);
12、非法提供麻醉葯品、精神葯品罪(355條)。
四、毒品的危害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毒品的危害可以概括為:毀滅自己、禍及家庭、危害社會。
1、嚴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2、毒品問題誘發其他違法犯罪,破壞正常的社會和經濟秩序;
3、毒品問題滲透和腐蝕政權機構,加強腐敗現象;
4、毒品問題給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五、導致吸毒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導致吸毒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是:1、好奇心驅使,逐漸發展成癮;
2、思想空虛,尋找刺激;
3、不相信吸毒上癮後戒不了,結果不能自拔;
4、因不知情被欺騙、引誘吸毒;
5、親友間的相互影響;
6、精神苦悶,情緒低落,以吸毒麻醉自己,解脫苦惱;
7、因治療疾病,長期服用某種產生依賴性的葯物而成癮。
六、怎樣正確對待吸毒者?
吸毒者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既是違法者,又是受害者。從醫學的角度看,吸毒者也是病人。因此,吸毒者具有雙重身份。要正確地對待吸毒者,既不要把吸毒者當作犯罪分子歧視他們,又要區別於一般病人,嚴格管理,依法科學戒毒。
七、為什麼要把青少年作為禁毒預防教育的重點?
青少年正處於生理、心理發育時期.好奇心重,判別是非能力不強,抵制毒品侵襲的心理防線薄弱,加之對毒品的危害性和吸毒的違法性缺乏認識,最容易受到毒品的侵襲。因此,對青少年進行珍惜生命,遠離毒品的教育是禁毒預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八、警示語
1、珍惜生命、遠離毒品;
2、吸毒害人害己害社會:
3、一日吸毒、一生戒毒、終生想毒;
4、敲開了毒品的門,挖好了自己的墳;
5、吸毒一口,掉入虎口。
㈡ 新冠狀病毒被世衛組織正式命名「COVID-19」,這個名字如何得來
被命名的不是病毒哦,是疾病。COVID-19全稱為“Coronavirus Disease 2019”,中文意思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冠狀,VI-病毒,D-疾病,19-2019年發現。
除了疾病本身的命名,病毒的名稱也費了一番功夫,這倆概念可不一樣,別弄混。新冠病毒最初被WHO稱為“2019-nCoV”,後面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正式命名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簡稱“SARS-CoV-2”,即SARS冠狀病毒2型。是根據基因測序產生的,實際上與SARS疾病沒有關聯。
㈢ 哪些病可以辦殘疾證
凡符合《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殘疾標准》的殘疾人均應發給殘疾人證:
1、視力殘疾,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雙眼視力障礙或視野縮小,通過各種葯物、手術及其它療法而不能恢復視功能者,以致不能進行一般人所能從事的工作、學習或其它活動。視力殘疾包括:盲及低視力兩類。
2、聽力殘疾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雙耳不同程度的聽力喪失,聽不到或聽不清周圍環境及言語聲,經治療一年以上不愈者。聽力殘疾包括聽力完全喪失及有殘留聽力但辯音不清,不能進行聽說交往兩類。
3、言語殘疾指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言語障礙,經治療一年以上不愈者,而不能進行正常的言語交往活動。言語殘疾包括言語能力完全喪失及言語能力部分喪失,不能進行正常言語交往兩類。
4、智力殘疾是指人的智力明顯低於一般人的水平,並顯示適應行為障礙。智力殘疾包括:在智力發育期間,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智力低下;智力發育成熟以後,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智力損傷和老年期的智力明顯衰退導致的痴呆。
5、肢體殘疾是指人的肢體殘缺、畸形、麻痹所致人體運動功能障礙。肢體殘疾包括:腦癱:四肢癱、三肢癱、二肢癱、單肢癱;偏癱、脊髓疾病及損傷:四肢癱、截癱;小兒麻痹後遺症;
先天性截肢;先天性缺肢、短肢、肢體畸形、侏儒症;兩下肢不等長;脊柱畸形:駝背、側彎、強直;嚴重骨、關節、肌肉疾病和損傷;周圍神經疾病和損傷。
6、精神殘疾是指精神病人患病持續一年以上未痊癒,同時導致其對家庭、社會應盡職能出現一定程度的障礙。精神殘疾可由以下精神疾病引起: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反應性精神障礙;腦器質性與軀體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的精神障礙;兒童、少年期精神障礙;其他精神障礙。
(3)who將新型擴展閱讀:
第二代《殘疾人證》與第一代《殘疾人證》的區別:
二代證在分類分級、評定標准、證件編碼、操作方法等方面有明顯不同。
1、第二代《殘疾人證》的核定殘疾種類,由六類變為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智力殘疾、肢體殘疾、精神殘疾和多重殘疾七類,新標准將聽力語言殘疾分為聽力殘疾與言語殘疾兩大類,嚴重的口吃並且影響到正常的語言表達,將被評為言語殘疾。
需要注意的是,盲人使用紅色殘疾證,其他都使用綠色殘疾證。
2、第二代《殘疾人證》的評定標准更細化,第二代殘疾評定標准按國務院批準的《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殘疾標准》為准,第二代《殘疾人證》中六大類殘疾分級都為一至四級,多重殘疾分級按所屬殘疾中最重類別分級標准進行分級。
一些新發現的新型疾病也被列入殘疾,按照新標准,孤獨症被列入精神殘疾。殘疾評定必須由兩個鑒定醫生組成,明確殘疾類別、殘疾等級並2人簽字。
3、第二代《殘疾人證》採用全國統一編碼,由18位身份證號加1位殘疾類別代碼和1位殘疾人等級代碼組成,並採用防偽水印,持證者的相關信息將被錄入殘疾人人口基礎資料庫,並實現全國聯網。
4、操作方法不同,第一代《殘疾人證》的所有資料都是以書面文檔的形式存檔管理;而第二代《殘疾人證》程序復雜,管理規范,辦理的表格都要統一錄入電腦,《殘疾人證》一律用計算機列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殘疾證
參考資料來源:中央人民政府-中國殘疾人實用評定標准
㈣ 2003年4月16日,WHO宣布SARS的致病原因是一種在人類中從未見過的新型冠狀病毒--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被WH
(1)蛋白質 RNA (2)核酸 |
㈤ SARS 的病原體
「當某一不明病因的流行病侵襲人類時,人們對它的反應顯示了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恐
懼」(The terror of the unknown is seldom better displayed than by the response of an epidemic,particularly when the epidemic strikes without apparent cause)[1]。1977 年愛德華•凱斯曾用這句話來描述當時公眾對新出現的軍團病的恐慌心理,現在我們同樣面臨著一場不明病原體的新型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SARS),這句話似乎同樣適用於對當前人們心理的描述。不可否認,一部分公眾對這場新的流行疾病存在恐慌心理,這種恐慌部分原因是出於對新疾病的不完全了解,對於這種疾病的病原體、傳播方式、致病機理、發病經過、診斷治療預防等仍然缺乏進一步的認識。不過,幸運的是人類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WHO組織國際實驗室網路聯合展開對SARS 的研究,相關研究機構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內即找到了病原體並破譯了其基因組序列,初步揭開了SARS 的神秘面紗。目前,專家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研究發現SARS 疾病同一種新型冠狀病毒有關,而這種新病毒以前沒有在人體或動物體內發現過,這一發現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專家將繼續揭開這種疾病的更多的未知之處。研究人員通過全球性的協作,藉助於互聯網路和多種研究手段,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就鑒定出病原體。而在20 多年前,研究人員尋找HIV 病毒時用了兩年多時間,隨後又花費幾年時間才獲得其核苷酸序列。與之相比,對尋找SARS 病原體的快速反應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我們大致回顧發現病原體的過程,或許可以得到新的經驗,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礎,為未來可能爆發的另一場流行病提供經驗。
研究進展
1.1 SARS 病原體的確認
2003 年3 月15 日,WHO 組織國際研究網路,相繼有11 個國家的實驗室參加,我國於
4 月初加入。研究網路的進展過程大致如下。
3 月18 日,德國通過電鏡從咽拭子標本中觀察到副粘病毒,同時香港中文大學獲得副粘病毒的基因擴增產物,並在網路上公布電鏡圖片和基因序列。
3 月19 日,新加坡從病人呼吸道標本中發現副粘病毒顆粒並獲得較微弱的病毒基因擴增產物(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提供的引物)。國際上首先發現副粘病毒的荷蘭鹿特丹實驗室獲得有關病人的標本。
3 月20 日,國際上有4 個實驗室開始進行副粘病毒檢測。荷蘭鹿特丹實驗室檢測到副粘病毒,但是副粘病毒基因擴增為陰性,該實驗室將檢測試劑送到新加坡和香港,加拿大實驗室將雙份血清送到鹿特丹。
3 月21 日,香港中文大學科學家用猴腎細胞培養方法獲得病毒分離物,隨即研製了相應血清學診斷試劑。許多家實驗室的研究結果顯示此次病原體與下列病原體無關:甲、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2、3 型,腺病毒,鼻病毒,腸道病毒,人間質肺炎病毒,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同時電鏡觀察到病毒顆粒為50-60nm,血清實驗證明加入病人血清可以抑制細胞病變而對照血清無效。
3 月21 日,鹿特丹實驗室發現在德國的3 個新加坡病人呼吸道標本的HMPV 病毒PCR
檢測為陰性。並且,兩個可疑病例的呼吸道標本接種Vero 細胞和猴腎細胞均發現病變。也是在這一天,英國科學家檢測該兩病人標本中的H3N2 流感病毒;中國病毒專家洪濤宣布衣原體是引起SARS 的主要病原體,但不排除衣原體和冠狀病毒同時作用。
3 月21 日,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慶余、秦鄂德研究員等通過多方面的研究,成功從SARS 患者屍解標本中分離出冠狀病毒樣病毒,推斷可能是SARS 的病原體,並將這一重要結果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和國家衛生部進行了書面匯報。
3 月22 日,香港病毒實驗室電鏡發現冠狀病毒樣顆粒(70nm),美國從泰國病人標本得到的細胞病變產物中發現冠狀病毒樣顆粒(70-100nm),但同一份標本獲得HMPV 病毒PCR陽性結果。與此同時,加拿大、法國、新加坡等地開始使用PCR 和電鏡方法檢測副粘病毒和HMPV 病毒。加拿大發現20nm 的病毒顆粒並且發布HMPV 病毒的基因進化樹。
3 月23 日,香港病毒實驗室在8 份標本中發現2 份冠狀病毒RNA 陽性。美國報道在香
港標本中發現冠狀病毒,同時建立免疫熒光檢測病人血清的方法,並將冠狀病毒的基因擴增引物在網路上公布。在新加坡和香港開始用鼻咽拭子樣本感染支氣管的方式進行靈長類動物實驗。加拿大和法國分別以電鏡觀察和PCR 技術檢測到冠狀病毒。德國、日本、新加坡從Vero 細胞中分離到病毒。英國實驗室在可疑病例呼吸道和尿標本中檢測到雞肺炎病毒序列。
3 月24-26 日,德國、香港的實驗室分別以電鏡觀察和PCR 技術檢測到冠狀病毒,德國
實驗室獲得病毒序列,證實新病毒的氨基酸序列與已知冠狀病毒的多聚酶氨基酸序列相符,德國、荷蘭、香港等地實驗室獲得更多的基因擴增序列,並在網路上公布新病毒的基因進化樹。
3 月27-31 日,繼續進行以猴子為實驗對象的動物實驗。香港和美國實驗室分別證實正
常人血清與新分離病毒為陰性反應。與此同時,有更多的實驗室檢測到冠狀病毒:日本從新加坡標本中獲得陽性結果;香港檢測了50 份病人血清,其中27 份冠狀病毒抗體升高,同時人們還從10 份病人糞便樣本中發現5 份為病毒檢測陽性,並且發現發病後6-16 天病人糞便中可以檢測到病毒基因;加拿大在病人標本中發現人類副粘病毒。
4 月1-8 日,在動物實驗中用副粘病毒和間質肺炎病毒共同感染的猴子出現臨床症狀。
美國研究人員用ELISA 方法從發病20 天的病人血中檢測到抗體。香港研究人員用免疫熒光方法從發病10 天的病人血清中檢測到IgM 抗體。小白鼠實驗開始啟動。更多實驗室在Vero培養細胞中分離到冠狀病毒,又有一些血清學實驗證實,SARS 疾病為副粘病毒和冠狀病毒復合感染。荷蘭、德國、香港和美國相繼發現冠狀病毒的新序列,德國科學家在標本中發現衣原體。
4 月9 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在軍事醫學科
學院舉行了有關SARS 病原體研究座談會,雙方有關專家分別介紹了衣原體和冠狀病毒方面的研究進展。
4 月10 日下午,著名病毒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洪濤在舉行的「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識介紹會」上向中外數十家媒體宣布:「對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目前初見成效,已找到兩種主要病原體--衣原體和冠狀病毒樣病毒」。
4 月10 日,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李德新教授、畢勝利教授、段淑敏主任和許文波教授等科技人員,在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學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分離到數株冠狀病毒,克隆了所分離到的冠狀病毒部分基因。他們在三例死於非典型肺炎病人的肺標本和其中一例的脾標本進行了冠狀病毒檢測,並從這些標本中提純並擴增出冠狀病毒基因,經過核苷酸序列測定證實所擴增基因為冠狀病毒的RNA 聚合酶基因,從而在世界上首次用分子生物學手段證實了病人器官內存在冠狀病毒。他們把新病毒和其他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進行比較,發現存在於非典型肺炎病人體內的冠狀病毒為一種變異冠狀病毒。用這些標本進行多種細胞培養,成功分離到新冠狀病毒,病毒在培養細胞中數次傳代,均穩定出現細胞病變,對該病毒的基因檢測持續陽性。從國內非典型肺炎病人咽拭子中分離到三株冠狀病毒,這些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和從病人臟器中分離到的冠狀病毒核苷酸序列相同。目前獲得的研究結果,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冠狀病毒可能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
4 月11 日,新華社公布了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慶余、秦鄂德兩位研究員的發現。2 月底,該研究所從一例SARS 患者屍解標本中分離並辨認出冠狀病毒。截止到3 月21 日,通過血清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獲得了關於冠狀病毒的進一步證明。4 月9 日,對分離出的4 株冠狀病毒進行了序列測定。4 月16 日公布了這些結果。
4 月12 日,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癌症研究所Holt 博士及其研究組公布了SARS
嫌疑病原體的基因組序列。
4 月14 日,美國亞特蘭大CDC 的Anderson 博士研究小組也完成了基因組測序並在網上
公布,兩個研究小組的測序結果基本一致。
4 月16 日,WHO 負責傳染病的執行幹事戴維•海曼宣布,經過全球科研人員通力合作,正式確認一種變異冠狀病毒引起SARS。
4 月17 日,WHO 在日內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宣布:完成病原體確定的最後一步工作,
即「科赫推定」中的第四步。由荷蘭Erasmus 大學Albert Osterhaus 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地用新冠狀病毒使實驗用猴子染病,進而該研究小組從被感染猴子體內分離出該病毒並進行了實驗室培養。表明全球科學家在一個月的通力合作後,初步確定了SARS 的病原體[2-9]。
4 月22 日,中國公布「非典」元兇冠狀病毒圖[3][7][10] 。
1.2 SARS 病毒基因組解碼進展
1.2.1 加拿大史密斯基因科學中心
4 月12 日,加拿大科學家破解SARS 疑似病原體的基因,朝開發SARS 診斷方法以及研
發SARS 疫苗、葯物邁出第一步。
位於溫哥華的史密斯基因科學中心投入全球對抗SARS 的行列。中心主任馬拉說,基因
編碼是科學家研發診斷檢驗方法所需的基本資料。史密斯基因科學中心破解此基因編碼之後,立即在國際網路上公布(http://www.bcgsc.bc.ca)以提供給世界各地其它科學家使用。
1.2.2 香港大學
港大微生物學系主任袁國勇表示,港大醫學院完成引發SARS的冠狀病毒基因序列測定,確定是一種全新病毒,懷疑是由動物傳播到人,至於是什麼動物,則有待研究。袁國勇認為,這項發現有助於改善目前的快速測試方法。此前,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已於13 日晚將他們破解的新型冠狀病毒部分基因序列交給世界衛生組織的「SARS」工作小組。
1.2.3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4 月14 日宣稱,已經完成了對被認為是引起SARS 全球流行的
新冠狀病毒基因組的測序。其基因測序結果與加拿大一個實驗室的測序結果基本一樣。對兩家機構的測序結果比較後,發現其中的區別在於他們的測序結果有15 個額外的核苷酸,而這將是繼續開展測序工作的重大開端。測序結果是在10 名科學家及許多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工作了12 天後得出的。研究人員將其中一例SARS 患者的咽喉分泌物,在非洲綠猴腎細胞中進行傳代細胞培養,對引起該疾病的冠狀病毒的核酸序列提純後擴增測序。新的基因序列共有29,727 個核苷,在典型的冠狀病毒家族核糖核酸界值之內,冠狀病毒家族成員一般有29,000 至31,000 個核苷。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Julie Gerberding 博士談到,確定一種新型病毒的基因序列對於疾病的治療和預防都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有關基因序列的信息,可以開始進行有關抗病毒葯物的實驗室研究工作,可以作為研製疫苗的基礎,也可以發展診斷性測試以便早期發現病例。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結果幾乎相同,這一點十分重要,表明病毒可能有共同的來源,因為這些樣品是從在不同國家受到感染的不同的個體中採集的。但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官員強調,對於病毒的分析工作還遠遠沒有完成,冠狀病毒能夠
快速變異,研究人員需要將由細胞培養分離到的病毒與從SARS 患者的患病組織中所獲得的病毒加以比較,所開展的基因測序工作將會加快比較工作的進行。
1.2.4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與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通力合作,於2003年4 月16 日完成了對分離自不同SARS 病例的四株冠狀病毒的基因組解碼工作。結果顯示,這一病毒的長度約為3 萬個鹼基對,與加拿大、美國報告的序列基本一致,屬於一種新型冠狀病毒,這一成果僅比加拿大科學家宣布破譯冠狀病毒基因的時間晚兩天。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的成功測定,為追蹤冠狀病毒的來源,研製非典型性肺炎的診斷制劑、疫苗和治療葯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我國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向前邁出重要一步[2][3][4][5][8][10]。
2 研究人員分離並鑒定病原體
在這場全球相關實驗室聯合尋找病原體的行動中,香港研究人員率先取得了突破,他們以傳統的病毒培養、血清學檢測技術以及現代分子遺傳學方法,鑒定了50 例SARS 患者體內的病原體—一種新冠狀病毒。另外,對對照組樣本的分析進一步支持了他們關於病原體的論點:在40 例來自患有其它呼吸疾病患者的呼吸道樣本中,沒有檢測到一份樣本含有新冠狀病毒的RNA;對來自血液捐獻者的200 份血清樣本中,沒有一份含有這種病毒的抗體。
這些發現同時支持了另兩家研究機構所提出的觀點,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和加拿大多倫多的相關研究機構同樣在SARS 患者體內分離到了這種新型冠狀病毒,並認為該病毒與SARS 爆發有聯系。德國研究人員在最初的三例患者體內發現新型冠狀病毒,並且進一步收集了來自越南河內的患者樣本進行檢驗分析,結果也支持該結論。
2.1 國際實驗室網路的研究結果
2.1.1 中國香港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Peiris 領導的研究小組對香港的患者進行了研究以尋找病原
體。
該小組選擇了香港三家急救醫院收治的50 例符合WHO 修改定義的SARS 患者,收集
了所有患者的咽拭樣本和血清樣本,選擇了部分患者分別收集嚴重期和康復期的血清和排泄
物樣本。另外,他們取得一例患者肺組織樣本,進行了病毒培養分離、反轉錄PCR(RT-PCR)
、常規的組織放射自顯影和電鏡觀察。用其他病人的咽拭樣本、排泄物和血清樣本的微生物
檢測結果作為對照。
研究人員最初進行了常規的血液檢查、生化檢查以及微生物檢查,對血液樣本、咽拭樣
本分別進行了細菌培養和血清學檢測,對咽拭樣本進行快速熒光抗原檢測,以確定病原體是
否為常見呼吸道感染病毒,並且用多種細胞進行培養以分離病原體;用臨床樣本直接進行
RT-PCR,以檢測是否為A 型流感病毒和人副粘病毒感染。另外,對培養細胞採用了ELISA
方法以檢測是否存在衣原體。
研究的突破在於從兩名患者的樣本中分別觀察到了冠狀病毒樣顆粒。樣本之一來源於一
名53 歲男性患者,在他的咽拭樣本、肺活組織切片等樣本中檢測到冠狀病毒RNA,患者本
身冠狀病毒抗體滴度顯著升高(1/200~1/1600)。另一樣本取自一名42 歲女性患者,PCR 檢
測對冠狀病毒呈陽性,她本身的血清抗體有變化(1/150~1/1600)。
研究人員分別對兩個樣本進行培養細胞接種,2-4 天後出現圓形折光的病變細胞,表明
有病原體分離,分離到的病原體不和識別常見病毒的試劑板反應。對細胞培養的提出物進行
42
高速離心,隨即進行了電鏡負染色觀察,發現形態不規則的包膜病毒,直徑約80-90nm,表
面特徵與冠狀病毒相似。對被感染細胞超薄切片進行電鏡觀察,發現細胞質和細胞膜表面均
存在類似病毒顆粒,並且從兩名患者體內分離出的病毒大小和形態特徵很相似。
為獲得新分離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研究人員進行了隨機RT-PCR,克隆測序了病毒感
染細胞的特徵染色體帶,在GenBank 中進行了同源序列比較,在被檢測的30 個克隆中發現
了一個未知序列。對這段DNA 序列進行分析,發現與冠狀病毒存在低同源性,但由其推出
的氨基酸序列與冠狀病毒科的牛冠狀病毒和鼠肺炎病毒RNA 聚合酶存在高同源性(57%),
蛋白序列的系統發育學研究顯示新病毒與冠狀病毒Group2 高度相關。對病毒血清學反應采
用了間接免疫熒光檢測,結果顯示在32 例患者嚴重期和康復期的血清對比中,均出現血清
轉化,存在冠狀病毒的抗體滴度增長的現象。
研究小組還對人副粘病毒進行了RT-PCR 和血清抗體滴度檢測,結果顯示陰性,也未
檢測到其它病原體。因此,研究小組認為分離到的冠狀病毒就是SARS 的病原體或一個必需
的因子,不過,是否有其它的微生物或非微生物輔助因子起作用,則有待觀察[11][12]。
2.1.2 德國
最初SARS 爆發於亞洲,由於洲際旅行該疾病從亞洲傳播到其它大洲。鑒於SARS 疾病
是一種新出現的病症,人類對其病原體一無所知,最初的研究工作集中於對病原體的鑒定。
WHO 組織了國際實驗室網路,集中各有關國家的研究力量以找出SARS 的病原體。德國研
究機構作為該網路的一份子,也對病原體的鑒定展開了研究。
該研究小組最初選擇的樣本來自於同一家庭中的三個人:一名32 歲的男性患者、他的
妻子以及他的岳母。該男性為新加坡一名內科醫生,曾治療過一名SARS 患者而被感染,繼
而他感染了他的妻子和岳母。三人因故由新加坡到美國,該醫生在美國期間出現症狀,他告
知了他的新加坡同事,該同事向WHO 作了匯報,WHO 在三人返回新加坡的航班中轉站—
法蘭克福對他們進行隔離。德國相關研究人員取得了他們的呼吸道樣本和血液樣本,隨後該
小組還獲得了來自亞洲的其他18 名可疑或可能SARS 病例的樣本,以及21 名接觸過SARS
患者但未被感染人員的樣本。
研究人員首先對上述3 例患者的樣本進行了PCR 檢測,以鑒定是否存在肺炎雙球菌、
肺炎衣原體、人巨細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人副粘病毒、鼻病毒及人冠狀病毒
OC43 和229E 型等已知呼吸道病原體;對呼吸道樣本進行抗原ELISA,以檢測是否存在肺
炎球菌、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同時對血液樣本進行了血清學檢測;另外,研究人員
對呼吸道樣本和血液樣本負染以進行電鏡觀察,並將樣本進行培養細胞接種。
研究人員用痰液樣本進行了RNA 抽提,以隨機RT-PCR 技術分析,所設計的一些PCR
引物含有簡並性位點,並且多數引物3』端為T 鹼基,以便DNA 多聚酶在引物末端鹼基不
完全匹配的情況下能夠生效。使用了BLAST 工具對克隆擴增的產物進行了同源性比較。
研究小組通過對三例患者的樣本進行的多次檢測,針對已知呼吸道病原體的檢測結果
多為陰性,電鏡觀察呼吸道樣本時發現了稀少的副粘病毒樣顆粒,但隨後的數次針對副粘病
毒家族的PCR 檢測均顯示陰性。痰液樣本接種培養細胞6 天後,研究人員發現培養基中存
在病變細胞,隨即進行了RNA 抽提,對提取的RNA 進行RT-PCR,擴增克隆出約20 個不
同的DNA 片段,對這些片段測序後以BLAST 進行檢索,發現三個新的片段,新片段不與
資料庫中的序列匹配,但由新片段推出的氨基酸序列顯示了與冠狀病毒家族的同源性,表明
分離了一種新冠狀病毒。研究人員將新片段與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CDC)所測得的新
病毒核酸序列進行了對比,發現存在同源性。在對這三例患者的血清樣本以及被感染的培養
細胞進行了免疫熒光檢測,以確定是否存在抗體。在兩名患者的血清中檢測到IgG 抗體升高,
表明存在新冠狀病毒的血清反應。
43
為檢驗新病毒是否同SARS 相聯系,研究人員進一步收集了來自可能或可疑SARS 患者
及同SARS 患者有過接觸但未被感染人員的樣本(進一步收集的樣本均來自越南河內),對
這一批樣本進行了巢式PCR 分析,結果在可能SARS 病例中發現病毒的比例是100%,在可
疑病例中是23%,但在健康接觸者中未發現病毒,這些數據或許可進一步證明新冠狀病毒和
SARS 的聯系。
該研究小組還曾檢測到副粘病毒及肺炎球菌,但隨後的針對性PCR 實驗結果為陰性。在
幾例患者體內發現了衣原體感染,但並沒有在其他SARS 患者體內發現。因此研究人員還不
清楚這些病原體在SARS 疾病中是作為致病因子還是聯合致病因子[13]。
2.1.3 美國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是WHO 所組織的國際實驗室網路的研究機構之一,他
們也展開了對SARS 病原體的鑒定工作。CDC 的樣本來自於越南、新加坡、泰國、加拿大
、中國香港、台灣和美國等的SARS 患者,試圖從一系列已知的病原體中鑒定出引起此次
SARS 爆發的病源。
由於SARS 患者的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最初的研究側重於對已知的呼吸道病原體的排
查,綜合使用了多種檢測方法。研究人員收集了包括血液、血清、鼻咽拭子、含嗽液和器官
組織在內的多種樣本,在多種細胞中進行了培養,並對乳鼠進行了注射接種,以分離病原體;
觀察培養細胞和乳鼠,對出現病變的細胞或個體制備切片以進行電鏡觀察;對血清樣本進行
了血清學實驗以檢測抗體;進行了一般的和特殊的細菌培養,還利用了分子生物技術如PCR
、RT-PCR;對多種呼吸道病原體進行了篩選,如耶爾森氏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
、軍團桿菌、流感病毒A、B 型,副流感病毒家族等。
研究的突破在於通過電鏡觀察到了冠狀病毒樣顆粒。以患者呼吸道樣本接種的培養細
胞出現了細胞病變,對出現病變的細胞製作超薄切片,進行電鏡觀察,在病變細胞內及細胞
膜發現了冠狀病毒樣顆粒:直徑約80-140nm,病毒表面有20-40nm 結構復雜的突出物。利
用電鏡觀察患者支氣管沖洗液樣本,同樣發現了許多被感染細胞均存在冠狀病毒。
研究人員對病變細胞進行了RNA抽提和RT-PCR 以擴增新病毒序列,引物根據GenBank
中的已知冠狀病毒的序列信息而設計。對擴增後的純化產物進行了測序分析,與已公布的冠
狀病毒序列進行了比對,並利用生物信息學技術分析,得出該病毒的進化樹。新病毒與其他
冠狀病毒的序列以及由序列推出的氨基酸序列進行比較,發現新病毒與冠狀病毒家族group2
有較高的同源性。但分析進化樹顯示,這種病毒在遺傳學上與其它冠狀病毒均有不同,表明
分離的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對樣本進行的血清學檢測發現,以感染細胞切片與處於恢復期
的SARS 疑似患者血清進行反應,來自香港、曼谷和美國的SARS 疑似患者血清呈特異性反
應,呈現從陰性到陽性轉變或在間接熒光抗體實驗中反應性增高;對同一批血清樣本進行
ELISA 抗原檢驗,恢復期樣本的的反應呈高特異性,抗體滴度也逐漸升高。
經過樣本接種培養細胞擴增病原體,電鏡觀察發現病原體為冠狀病毒屬,分子生物學研
究進一步確定新病毒的本質特徵,血清學實驗確定了與疾病的聯系,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分離
到的新型冠狀病毒有可能是SARS 的病原體。不過該研究小組同時指出:患者病灶組織細胞
中新冠狀病毒抗原或病毒RNA 還未在病理過程中被直接檢測到。同時,還不能證實新病毒
存在於所有SARS 患者體內,一些SARS 患者未檢出冠狀病毒,需要進一步的相關研究[14][15]。
2.1.4 加拿大
加拿大國家微生物實驗室以及相關研究機構組織了SARS 研究小組,展開了對SARS
疾病的研究。
研究人員經過追蹤調查,證實該國最初的SARS 患者曾經去過香港並在那裡被感染,
44
該患者返回加拿大並且將SARS 疾病傳播到該國。研究人員所取得的樣本即來自該患者(已
死亡)直接或間接傳染的9 名患者。研究人員對1 例屍檢組織樣本進行了組織病理學檢查,
對全部9 例患者的樣本進行了微生物學檢測。對屍檢組織樣本進行了免疫組織化學檢驗,以
檢測是否存在流感病毒A、B,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漢坦病毒、麻疹病毒、腸病毒、
黃病毒等已知常見病毒,以及立克次體、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耶爾森氏菌等,所有檢
測結果均為陰性。對9 例患者的血液樣本、呼吸道樣本以及尿液樣本進行了常規的細菌和真
菌檢測,並對這些樣本進行了培養,結果顯示陰性,另外針對軍團菌的專門檢測亦顯示陰性。
研究人員對呼吸道樣本進行了常見細菌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抽提了DNA,進行了針對常見
肺炎菌,耶爾森氏菌及衣原體等微生物的RT-PCR,結果同樣顯示陰性。
研究人員還進行了常見病毒的檢測,對9 例患者的所有呼吸道樣本和糞便樣本進行了常
規的直接病毒檢測,包括電鏡觀察和直接熒光抗體檢測,沒有在樣本中發現流感病毒A、B,
副流感病毒1、2、3,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同樣,針對常見呼吸道病毒,研究人員
也進行了病毒的分子生物學檢測,大多數的檢測結果顯示陰性,但對支氣管沖洗液樣本以及
咽拭樣本進行的巢式RT-PCR 發現了人副粘液病毒,並且排除了實驗室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另外,從以呼吸道樣本接種的培養細胞中分離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在9 例SARS 患者中5
例患者的樣本分離出了這種病毒,在4 例患者的樣本中分離到了副粘液病毒。至此,該研究
機構、香港研究小組和美國CDC 研究人員均報道了在SARS 患者體內分離到了新型冠狀病
毒。研究人員隨後對新病毒進行RT-PCR,擴增克隆了病毒的核苷酸序列,並對其進行了測
序,以生物信息學技術對測序結果進行了分析:新病毒的序列和已知冠狀病毒的序列均不同,
但是由該序列推出的氨基酸序列與已知幾種冠狀病毒的氨基酸序列有較高同源性(78%),
新病毒的生物進化樹分析顯示新病毒同已知的冠狀病毒家族(group1、group2 和group3)均
不十分接近。
基於已有的發現,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認為所分離的人副粘病毒和新冠狀病毒可能都與
SARS 疾病相聯系,但還不清楚是兩者聯合作用,還是兩病毒分別單獨作用,甚或還有其它
未被檢測出的病毒在起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以證實[16]。
2.2 中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預防控制所洪濤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就SARS 的病原體展
開了研究,經電鏡觀察到SARS 患者屍檢標本中發現了衣原體和冠狀病毒顆粒,並在《中華
醫學雜志》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文獻。
該研究小組選擇的樣本來自7 例因患SARS 死亡的患者,研究人員採集了死者的臟器
組織標本,製作了電鏡標本和病理標本。7 名死者中4 例來自廣東,1 例來自山西,1 例來
自北京,1 例為死於成都的香港患者,具有一定代表性。為分離病原,將病人肺組織提取物
接種於293 細胞(人胚腎轉化細胞系),並且對病人組織及其分離的病原進行免疫學鑒定,采
取了間接免疫熒光和免疫組織化學
㈥ 高中生晚上睡不著覺怎麼辦
高中生晚上睡不著覺怎麼辦--不要讓孩子用健康為你的大意買單!為什麼會寫這個主題呢,因為我最近遇見的一個比較糟心的事兒。這件事兒雖然不是我造成的,但是當時我也「在場」,事情的起因很平常,就是因為小姨家的孩子不起床,後來家裡變得雞飛狗跳,大過年的真的不太讓人省心,最後還是我出面平息了這場爭執,因為我給小姨推薦了RSHWHO【快眠】腦神經舒緩因子。其中含有的腦神經舒緩因子,就是以溫和調養的方式改善睡眠,從而解決睡不著的 問題。~~~
我們也要遵循自身肉體的自然原理,通過外物輔助,讓身體自己修復,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自身免疫力,也能加強身體各器官的功能,更好的運作。作為家長,作為大人,我們更應該關注青少年的身體狀態,若是青少年睡眠狀況不好,不要再武斷的判定孩子晚上熬夜玩游戲,好好和孩子談談,如果真是健康問題,一定要提早重視,給孩子更全面的呵護,為孩子未來的人生更好的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