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發明者
1. 茶葉的發明者
傳說中的炎帝,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專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屬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說,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葯用開始的。 據考察,「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後,在此之前,「茶」是用多義字「荼」表示的。
2. 茶葉 是誰發明的
茶起源於中國,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最早可以追述到石器時代的炎帝神農氏。根據找到的大量實物證據和文史資料顯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飲茶的習慣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人們普遍認同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在歐洲,可笑的英國人說飲茶的習慣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印度,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所謂的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為茶的發源地在印度。但是有人指出這些茶樹種其實是英國人從中國偷過去栽種的,而且在幾千年的茶歷史中在印度從未發現過有野生茶樹,也沒有人在當地制茶,怎麼這么巧,侵略東南亞的英國人一來就有野生茶樹了。而且他們都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包括茶樹植物在內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類的歷史都要長,不能說哪裡有茶樹,哪裡就是制茶、飲茶的發源地。人類制茶、飲茶的最早記錄都在中國,最早的茶葉成品實物也在中國。根據可靠地考古發現,中國才是飲茶的真正發源地。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而且年代更為久遠。在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樹,按照英國人的邏輯,浙江的發源地身份就更加可信了。現在中國的野生大茶樹集中在雲南等地,其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於茶樹的起源,有這幾個學說: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怎樣鑒定茶葉的好壞?
【九項指標】
外形五項:整碎、色澤、嫩度、條形、凈度;
內質四項:湯色、香氣、滋味、葉底。
3. 歷史上是誰最早發現茶葉的是什麼茶
說到中國是誰最早發現的茶,當然要提到我們的祖先神農氏,神農是上古時期三皇之一的炎帝,對中華名族的繁衍與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一條,便是嘗百草,中醫葯由此而生。在《帝王世紀》中也有記錄:「神農嘗味草木,宣葯療疾,救夭傷人命」。傳說在嘗百草的過程中,有一次神農誤食毒草,頭暈眼花之際背靠一顆小樹,小樹上掉下的葉子帶著清新提神的香味,神農便把葉子也吃了下去,頓時解了毒性,於是神農便又採摘了一些仔細辨識,發現此物有提神醒腦,清熱解毒的功效,也就有了最開始的茶。
4. 茶葉是誰發明的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葯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沖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干凈。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中國茶葉的影響
世界各國的制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我國。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我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我國茶葉蒸青綠茶的制茶技術傳入日本。
1811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製法傳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葉產制技術傳入印尼。荷屬東印度公司派茶師傑哥遜前後六次來我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制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1833年:蘇俄來茶我國采購茶籽與茶苗,1848年開始採摘,依照我國茶葉製作方法開始生產。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展委員會,即派秘書哥登來我國學習茶葉產制技術。購買茶籽及茶苗,並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師及工人,到大吉嶺等地發展茶業。
1835年:宇治山本氏,傳回我國覆蓋茶園「玉露茶」的製法。
1836年:哥登氏帶回我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按照我國紅茶製法,試製成功,日後發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1866年:斯里蘭卡正式制茶始於特羅氏。學習我國武夷岩茶製法,試製成功。至1873年後才仿效印度的機械製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東非洲茶葉的發展,已由我國輸入茶葉生產技術。
1898年:日本開始仿製我國紅茶、綠磚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國珠茶製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國浙江龍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茶業者等退出印度、錫蘭的茶葉經營,將技術與資本等,轉移投資於肯亞等新茶區的開闊,才大量生產紅茶。
5. 茶葉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裡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並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
6. 茶葉是發明還是發現…
中國來什麼事情都會被編成美麗的傳自說。發現茶葉並不難想像,比如說人類的祖先猿猴,他們在野外渴了的時候會到河邊去喝水,有時遇見積水的也是一個方便快捷的選擇,當積水旁邊有植物的葉子落在了水裡侵泡後就成了「茶葉水」當然不是所有的葉子侵泡後都好喝,唯有一種後來叫「茶的樹葉」逐漸被猿猴所認可,就這樣歷經了現代人,把這種植物的葉子叫「茶葉」,人們只是感覺給白水增加了一些顏色和味道要比白水好一些,其實它也並非那麼神奇,也許長時間喝會產生副作用,什麼事情都是傳奇、傳奇越傳越奇。
7. 茶是誰發明的
唐代陸羽《茶經》稱"茶之飲,發乎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中國是發現與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茶樹原產於中國的西南部,雲南等地至今仍生存著樹齡達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樹。四川、湖北一帶的古代巴蜀地區據歷史的記載是中華茶文化的發祥地。從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時期,茶葉生產區域不斷擴大,茶文化不斷發展,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茶,這一古老的飲料,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茶的發現與利用
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中紮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如以神農時代開始算起,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始母系代族社會,距今大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與茶的發現
據茶史考證,最早利用茶的為神農氏——"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也就是遠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農時代。
一說,神農為了給人治病,經常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葯,他不僅要走很多路,而且還要對採集的草葯親口嘗試,體會、鑒別草葯的功能。有一天,神農在采葯中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乾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閉目休息。這時,一陣風吹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裡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他感到好奇怪,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神農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細細研究,後來將它定名為"茶"。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此後茶樹漸被發掘、採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葯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二說,天神所賜,神農發現。當時神農氏給人治病,不但需要親自爬山越嶺採集草葯,而且還要對這些草葯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鑒別草葯的性能。有一天,神農氏采來了一大包草葯,把它們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幾堆,就在大樹底下架起鐵鍋,放入溪水,生火煮水。當水燒開時,神農打開鍋蓋,轉身去取草葯時,忽見有幾片樹葉飄落在鍋中,當即又聞到一股清香從鍋中發出,神農好奇地走近細看,只見有幾片葉子飄浮水面,水中湯色漸呈黃綠,並有清香隨著蒸汽上升而緩緩散發。他用碗舀了點汁水喝,只覺昧帶苦澀,清香撲鼻,喝後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頭腦也更清醒了,不覺大喜。於是從鍋中撈起葉子細加觀察,似乎鍋邊沒有此樹,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邁心善。采葯治病之苦,賜我玉葉以濟眾生」。自此,一邊繼續研究這種葉子的葯效,一邊涉足群山尋找此種樹葉。一天,神農終於在不遠的山幼里發現了幾棵野生大茶樹,其葉子和落入鍋中的葉片一模一樣,熬煮汁水黃綠,飲之其味也同,神農大喜,遂定名為「茶」,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認為是一種養生之妙葯。據說,當年神農發現的這種「茶」,就是今天被人們稱作茶的樹葉
8. 茶葉是誰發明的
茶葉的起源無從考究。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8)茶葉發明者擴展閱讀
茶葉形態特徵: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4-12厘米,寬2-5厘米,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側脈5-7對,邊緣有鋸齒,葉柄長3-8毫米,無毛。
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長4-6毫米,有時稍長;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闊卵形至圓形,長3-4毫米,無毛,宿存;花瓣5-6片,闊卵形,長1-1.6厘米,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雄蕊長8-13毫米,基部連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先端3裂,裂片長2-4毫米。
9. 茶葉是誰發明的
神農時期:唐·陸來羽《茶經》源:「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參考資料:
http://www.zhzyw.org/zyxx/mymy/0861220E668G42A34A8FG7AB.html
10. 茶葉是誰最早發明出來的
沒有人發明茶葉,最早是神農發現了茶葉的葯用價值,在三國時期人們開始種植和加工茶葉.